首页 / 正文

卷三

<集部,别集类,汉至五代,孟东野诗集>

钦定四库全书

孟东野诗集卷三     唐 孟郊 撰感兴下

乱离

天下无义劒中原多疮痍哀哀陆大夫正直神反欺子路已成血嵇康今尚嗤为君每一恸如劒在四肢折羽不复飞逝水不复归直松摧高柯弱蔓将何依朝为春日欢夕为秋日悲泪下无尺寸纷纷天雨丝积怨成疾????积恨成狂痴怨草岂有边恨水岂有涯怨恨驰我心茫茫日何之

劝酒

白日无定影清江无定波人无百年寿百年复如何堂上陈美酒堂下列清歌劝君金屈巵勿谓朱顔岁岁松栢茂邱陵日日多君看终南山千古青峩峩

去妇

君心匣中镜一破不复全妾心藕中丝虽断犹牵连安知御轮士今日翻回辕一女事一夫安可再移天君听去鹤言哀哀七丝弦

君子勿郁郁士有谤毁者作诗以赠之二首

君子勿郁郁听我青蝇歌人间少平地森耸山岳多折輈不在道覆舟不在河须知一尺水日夜增高波叔孙毁仲尼臧仓掩孟轲兰艾不同香自然难为和良玉烧不热直竹文不颇自古皆如此其如道在何

日往复不见秋堂暮仍学玄发不知白晓入寒铜觉为林未离树有玉犹在璞谁把碧梧枝刻作云门乐

闻砧

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絶杵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归

游子

萱草生堂堦游子行天涯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自叹

愁与髪相形一愁白数茎有髪能几多禁愁日日生古若不置兵天下无战争古若不置名道路无欹倾太行耸巍峩是天产不平黄河奔浊浪是天生不清四蹄日日多双轮日日成二物不在天安能免营营

求友

北风临大海坚氷临河面下有大波澜对之无由见求友须在良得良终相善求友若非良非良中道变欲知求友心先把黄金链

投所知

苦心知苦节不容一毛髪链金索坚贞洗玉求明洁自慙所业微功用如鸠拙何殊嫫母顔对彼寒塘月君存古人心道出古人辙尽美固可扬片善亦不遏朝向公卿说暮向公卿说谁谓黄锺管化为君子舌一说清嶰竹二说变嶰谷三说四说时寒花拆寒木??家道路灿灿吾衣服岂直辉友朋亦用慰骨肉一暖荷疋素一饱荷升粟而况大恩恩此身报得足且将食蘖劳酬之作金刀

病客吟

主人夜呻吟皆入妻子心远客【一作客子】昼呻吟徒为虫鸟音妻子手中病愁思不复深僮仆手中病忧危独难任丈夫久漂泊神气自然沈况於滞疾中何人免嘘大海亦有涯高山亦有岑沈【一作此】忧独无极尘泪?盈襟

感怀

孟冬隂气交两河正屯兵烟尘相驰突烽火日夜惊太行险阻高挽粟输连营奈何操弧者不使枭巢倾犹闻汉北儿怙乱谋纵横擅揺干戈柄呼叫豺狼声白日临尔躯胡为丧丹诚岂无感激士以致天下平登高望寒原黄云郁峥嵘坐驰悲风暮叹息空沾缨

离思

不寐亦不语片月秋梢举孤鸿忆霜羣独鹤叫云侣怨彼浮花心飘飘无定所高张系繂帆远过梅根渚回织别离字机声有酸楚

结交

铸镜须青铜青铜易磨拭结交远小人小人难姑息铸镜图鉴微结交图相依凡铜不可照小人多是非

伤春

两河春草海水清十年征战城郭腥乱兵杀儿将女去二月三月花冥冥千里无人旋风起莺啼燕语荒城里春色不拣墓傍枝红顔皓色逐春去春去春来那得知今人看花古人墓令人惆怅山头路

择友

兽中有人性形异遭人隔人中有兽心几人能真识古人形似兽皆有大圣德今人表似人兽心安可测虽笑未必和虽哭未必戚面结口头交肚里生荆棘好人常直道不顺世间逆恶人巧謟多非义苟且得若是傚真人坚心如铁石不謟亦不欺不奢复不溺面无恡色容心无诈忧惕君子大道人朝夕恒的的

夜忧

岂独科斗死所嗟文字捐蒿蔓转骄王菱荇减婵娟未遂摆鳞志空思吹浪旋何当再霖雨洗濯生华鲜

惜苦

于鹄值谏议以球不能官焦蒙值舍人以杯不得完【一作官】可惜大雅旨意此小团栾名回不敢辨心转实是难不惜为君转转非君子观转之复转之强转谁能欢哀哉虚转言不可穷波澜

寒地百姓吟【为郑相其年居河南畿内百姓大蒙矜恤】

无火炙地眠半夜皆立号冷箭何处来棘针风骚劳【一作骚骚】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高堂槌钟饮到晓闻烹炮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华膏隔仙罗虚遶千万遭到头落地死踏地为游遨游遨者是谁君子为郁陶

出东门

饿马骨亦耸独驱出东门少年一日程衰叟十日奔寒景不我为疾走落平原眇默荒草行恐惧夜魄翻一生自组织千首大雅言道路如抽蚕宛转羁肠繁

敎坊歌儿

十岁小小儿能歌得闻【一作朝】天六十孤老人能诗独临川去年西京寺衆伶集讲筵能嘶竹枝词供养绳牀禅能诗不如歌怅望三百篇

访疾

冷气入疮痛夜来痛如何疮从公怒生岂以私恨多公怒亦非道怒消乃天和古有焕辉句嵇康闲婆娑请君吟啸之正气庶不讹

酒德

酒是古明镜辗开小人心醉见异举止醉闻异声音酒功如此多酒屈亦以深罪人免罪酒如此可为箴

冬日

老人行人事百一不及周冻马四啼吃陟卓难自收短景仄飞过午光不上头少壮日与辉衰老日与愁日愁疑在日岁箭迸如雠万事有何味一生虚自【一作?】囚不知文字利到死空遨游

饥雪吟

饥乌夜相啄疮声互悲鸣氷肠一直刀天杀无曲情大雪压梧桐折柴堕峥嵘安知鸾凤巢不与枭鸢倾下有幸灾儿拾遗多新争但求彼失所但夸此经营【一作夸诞自经营】君子亦拾遗拾遗非拾名将补鸾凤巢免与枭鸢并因为饥雪吟至晓竟【一作意】不平

偷诗

饿犬齚枯骨自吃馋饥涎今文与古文各各称可怜亦如婴儿食饧桃口旋旋唯有一点味岂见逃景延绳牀独坐翁默览有所传终当罢文字别着逍遥篇从来文字净君子不以贤

晚雪吟

贫富喜雪晴出门意皆饶镜海见纎悉氷天步飘?一一仙子行家家尘声销小儿击玉指大耋歌圣朝睿气流不尽瑞仙何夐寥始知望幸色终疑异礼招市井亦清洁闾阎耸迢嶤苍生愿东顾翠华仍西遥天念岂薄厚宸衷多忧焦忧焦致太平以兹时比尧古耳有未通新词有潜韶甘为酒伶摈坐耻歌女娇选音不易言裁正逢今朝今朝前古文律异同一调愿於尧琯中奏尽郁抑谣

自惜

倾尽眼中力抄诗过与人自悲风雅老恐被巴竹嗔零落雪文字分明镜精神坐甘氷抱晚永谢酒怀春徒有言言旧慙无默默新始惊儒教误渐与佛乘亲

老恨

无子抄文字老吟多飘零有时吐向牀枕席不解听鬭蚁甚微细病闻亦清泠小大不自识自然天性灵

咏怀上

湖州取解述情

霅水徒清深照影不照心白鹤未轻举衆鸟争浮沈因兹挂帆去遂作归山吟

落第

晓月难为光愁人难为肠谁言春物荣岂见叶上霜【一作独见花上霜】鵰鹗【一作鹤鹊】失势病【一作飞失势】鹪鹩假【一作改】翼翔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刃伤

咏情【一作感遇】

浊水心易【一作已】倾明波兴初发思逢海底人乞取蚌中月此兴若未谐此心终不歇

病起言怀

强行寻溪【一作净】水洗却残病姿花景晼晚尽麦风清泠吹交道卧来见世情贫去知高闲思楚逸澹泊【一作浅薄】厌齐儿终伴碧山侣结言青桂枝

秋夕贫居述怀

卧冷无远梦听秋酸别情高枝低枝风千叶万叶声浅井不供饮瘦田长废耕今交非古交贫语闻皆轻

夜感自遣【一作失志夜坐思归楚江又作苦学吟】

夜学晓未休苦吟神鬼愁如何不自闲心与身为雠死辱片时痛生辱长年羞清桂无直枝碧江思旧游

再下第

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

下第东归留别长安知己

共照日月影独为愁思人岂知鶗鴂鸣【一作鶗鴂等闲鸣】瑶草不得春一片两片云千里万里身云归嵩之阳身寄江之滨弃置复何道楚情吟白苹

失意归吴因寄东台刘复侍御

自念西上身忽随东归风长安日下影又落江湖中离娄岂不明子野岂不聪至宝非眼别至音非耳通因缄俗【一作物】外词仰寄高天鸿

下第东南行

越风东南清楚日潇湘明试逐伯鸾去还作灵均行江蓠伴我泣海月投人惊失意容貌改畏涂性命轻时闻丧侣猿一叫千愁并【一作生】

叹命

三十年来命唯藏一卦中题诗还怨易问易蒙复蒙本望文字达今因文字穷影孤别离月衣破道路风归去不自息耕耘成楚农

远游

慈乌不远飞孝子念先归而我独何事四时心有违江海恋空积波涛信来稀长为路傍食着尽家中衣别【一作烈】劒不割物离人难作威远行少僮仆驱使无是非为性玩好尽积愁心绪微始知时节驶爱【一作夏】日非长辉

商州客舍

商山风雪壮游子衣裳单四望失道路百忧攅肺肝日短觉易老夜长知至寒泪流潇湘弦调苦屈宋弹识声今所易识意古所难声意今讵辨【一作竟谁辨】高明鉴其端

长安旅情

尽说青云路有足皆可至我马亦四蹄出门似无地玉京十二楼峩峩倚青翠下有千朱门何门荐孤士

长安羇旅

听乐离别中声声入幽肠晓泪滴楚瑟夜魂遶吴乡几回羇旅情梦觉残烛光

渭上思归

独访千里信回临千里河家在【一作住】吴楚乡泪寄东南【一作流】波

登科後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徧长安花

初於洛中选

尘土日易没驱驰力无余青云不我与白首方选书宦途事非远拙者取自踈终然恋皇邑誓以结吾庐帝城富高门京路饶胜居碧水走龙状蜿蜒遶庭除寻常异方客过此亦踟蹰

乙酉岁舍弟扶侍归兴义庄居後独止舍待替人

谁言旧居止主人忽成客僮仆强与言相惧终脉脉出亦何所求入亦何所索饮食迷精麤衣裳失寛窄回风卷闲簟新月生空壁士有百役身官无一姓宅丈夫耻自饰衰鬓从飒白兰交早已谢榆景徒相迫惟予心中镜不语光历历

西斋养病夜怀多感因呈上从叔子云

远客夜衣薄厌眠待鸡鸣一牀空月色四壁秋蛩声守淡遗衆俗养疴念余生方全君子拙耻学小人明蚊蜹亦有时羽毛各有成如何骐骥迹蜷局未能行西北有平路运来无相轻

孟东野诗集卷三

 

猜你喜欢
  ●三家馀论·尚鎔
  ◆李学士溥光(雪庵集)·顾嗣立
  第七十一回 上封事触怒朝廷·陈端生
  卷十六·纪事七·冯金伯
  第四折·王实甫
  卷二十五·白居易
  三集目录四·乾隆
  卷五·陈师道
  简介·黄昇
  卷五十三·陈起
  卷四百八十三·曹学佺
  卷二百七十七·陈廷敬
  卷八百九十八·佚名
  御选四朝诗总目·康熙
  卷九·马臻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佚名

    刘时中水仙操【西施】【引子】&ldquo;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rdquo;,玉局翁诗也。填词者窃其意,演作世所传唱水仙子四首,仍以&ldquo;西施&rdquo;二字为断章,盛行歌楼乐肆间,每恨其不能佳也。且意西湖西子,有秦无人之

  • 张顾诸葛步传第七·陈寿

    张昭字子布,彭城人也。少好学,善隶书,从白侯子安受左氏春秋,博览众书,与琅邪赵昱、东海王朗俱发名友善。弱冠察孝廉,不就,与朗共论旧君讳事,州里才士陈琳等皆称善之。时汝南主簿应劭议宜为旧君讳,论者皆互有异同,事在风俗通。昭

  • 卷二百五 表四十五·赵尔巽

      ◎疆臣年表九各边将军都统大臣   表略

  • 卷之一百五十四·佚名

      康熙三十一年壬申春正月。辛亥朔上诣堂子行礼还宫拜神毕率诸王、贝勒贝子公内大臣大学士侍卫等诣皇太后宫、行礼停止朝贺筵宴。  ○午刻日食。  ○朝鲜国王李焞遣陪臣闵黯等表贺冬至元旦万寿节及进岁□山戊

  • 一五一九 军机大臣庆桂等奏文渊阁空函书籍排架完竣折·佚名

    一五一九 军机大臣庆桂等奏文渊阁空函书籍排架完竣折嘉庆九年二月初一日臣庆桂等跪奏,为文渊阁空函书籍排架完竣,恭折奏闻事。窃查文渊阁四库全书应行缮写补入之圣制诗文各集及《八旗通志》,前经原任编修吴裕德恭缮齐全

  • 苏逢吉传·欧阳修

    苏逢吉,京兆长安人。汉高祖镇守河东,父悦为高祖从事,逢吉常代悦写奏记,悦对高祖说过。高祖召见逢吉,喜欢他精神爽秀,就用为节度判官。高祖的性格刚强严肃,宾客官吏很少得到请见,逢吉能单独入见,终日侍立高祖的书阁中。当时公文

  • 张宗演传(附张与材等传)·宋濂

    正一教的天师,是汉朝张道陵创立的。其后四代天师张盛,居信州龙虎山。至元十三年(1276),世祖忽必烈已平定江南,便遣使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入朝。宗演至京时,世祖命朝臣到郊区迎接,并以客礼待之。见面时,世祖对他说“,宪宗九年

  • 三代改製質文第二十三·苏舆

      《春秋》曰“王正月”,《傳》曰:“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為先言王而後言正月?王正月也。何以謂之王正月?曰:王者必受命而後王。王翥和改正朔,易服色,製禮樂,一統於天下,所以明易姓,非繼人,通以己受之於天也。王者受命而王,製此

  • 序·梁启超

      大同書者,先師康南海先生本不忍之心,究天人之際,原春秋三世之說,演禮運天下為公之義,為眾生除苦惱,為萬世開太平、致極樂之作也。夫先生仁人也,是書仁者之言也。人之生也,與憂俱來,其營營擾擾者,曰惟求樂而已;聖贤豪杰仁人

  • 卷四十五·湛若水

    钦定四库全书 格物通卷四十五    明 湛若水 撰 事君使臣下 汉光武建武五年冯异治关中出入三歳上林成都人有上章言异威权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帝以章示异异惶惧上书陈谢诏报曰将军之于国

  • 卷一·毛奇龄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广听録卷一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予七岁受尚书是时当崇祯之末经师苐授宋儒蔡沈注本无余事也稍长闻有为古今尚书辨者而疑之然是时守功令赴试虽稍稍旁及他说而究无成学旣则丁国变流离走四方偶有论及亦无书

  • 抱朴子內篇卷之十八   地真·王明

    抱朴子曰:「余聞之師云,人能知一,萬事畢〔一〕。知一者,無一之不知也。不知一者,無一之能知也。道起於一〔二〕,其貴無偶,各居一處,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靈〔三〕。金沈羽浮,山峙川流

  • 大爱道般泥洹经全文·佚名

    西晋河内沙门白法祖译闻如是,一时佛在堕舍利国。行在猕猴。水拘罗曷讲堂。是时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行在堕舍利国。与五百比丘尼俱。皆是阿罗汉皆为大神足。为谆那须摩诃离惟谶弥优波罗洹。卑耶俱昙弥。是辈长年比丘尼

  • 大乘起信论略释缘起·太虚

    大乘起信论略释者,太虚法师讲授于汉上,以少文显示所说要义也。念琛沉迷世苦四十余年,回向自心,实自本论始。忆癸丑春,有友赠以本论疏记会本,教令修习,自得安乐;少阅不审,叹无缘而已!久之、睹世事纷拏,感人情翻覆,反究心地,求所归依

  • 中国今日所需者是何事·太虚

    ──十九年十一月在四川新繁公园讲──中国国势之衰落,是不可讳言的。一般人推厥原因,大致不出经济之恐慌,教育之欠良,政治之失败,军事之未定,然吾则谓今日欲转乱而入治,须从建立国民思想信仰之共同重心为根本,否则治丝愈棼,徒

  • 量处轻重仪末·道宣

    第十三衣钵坐具针筒盛衣贮器。及俱夜罗器(此方译为随钵器。即钵内所宬者也)剃刀律并断轻(其例有三。初衣。二器。三革履。事通五众)。一现成衣服(初明出家所服。后明非出家所服)谓三衣覆膊只支裙衫帔服坐具诸杂衣裳等

  • 临川集[四库本]·王安石

    北宋王安石著。又称《临川先生文集》。一百卷。收录了作者大部分诗文,与其文集另一版本《王文公文集》除在篇目、编次等处有异外内容大致相同。其中各类杂著体现了作者的主要哲学思想。其《洪范传》等篇最为重要,阐述

  • 论语笔解·韩愈

    二卷,旧题唐韩愈、李翱同注。唐以来对此书说多异同,参校各说,疑此书为韩愈注《论语》前所作的笔记心得,李翱亦间有讨论,附于其间,后人得之,刊刻而成,而以韩曰、李曰分别两人之说。韩愈、李翱学术观点相近,二人所解基本看法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