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一百零七

 

  卷107_1 【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赋得迎字)】源乾曜

  盛业光书府,征人尽国英。丝纶贤得相,群俊学为名。

  宠命垂天锡,崇恩发睿情。熏风清禁籞,文殿述皇明。

  日霁庭阴出,池曛水气生。欢娱此无限,诗酒自相迎。

  卷107_2 【奉和御制乾曜与张说宋璟同日上官命宴都堂赐诗】源乾曜

  睿作超千古,湛恩育万人。递迁俱荷泽,同拜忽为邻。

  道合徽音畅,芳辰景命新。鼓钟崇享礼,鹓鹭集朝伦。

  窃位思官谤,凋容谢木春。惭多无以叙,拙备实难陈。

  进绶怀三少,承光尽百身。自当归第日,何幸列宫臣。

  卷107_3 【奉和圣制送张尚书巡边】源乾曜

  匈奴迩河朔,汉地须戎旅。天子择英才,朝端出监抚。

  流星下阊阖,宝钺专公辅。礼物生光辉,宸章备恩诩。

  有征视矛戟,制胜唯樽俎。彼美何壮哉,桓桓擅斯举。

  声华振台阁,功德标文武。奉国知命轻,忘家以身许。

  安人在勤恤,保大殚襟腑。此外无异言,同情报明主。

  卷107_4 【禅社首乐章】源乾曜

  灵具醉,杳熙熙。灵将往,眇禗禗。愿明德,吐正词。

  烂遗光,流祯祺。

  卷107_5 【奉和圣制送张说赴集贤院学士赐宴赋得虚字】徐坚

  崇文德化洽,新殿集贤初。庸菲参高选,首滥承明庐。

  殊私光辅弼,荣送列簪裾。座引中厨馔,杯锡上尊馀。

  翠叶浓丹苑,晴空卷碧虚。忝同文史地,愿草登封书。

  卷107_6 【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徐坚

  至德抚遐荒,神兵赴朔方。帝思元帅重,爰择股肱良。

  累相承安世,深筹协子房。寄崇专斧钺,礼备设坛场。

  鼙鼓喧雷电,戈剑凛风霜。四騑将戒道,十乘启先行。

  圣锡加恒数,天文耀宠光。出郊开帐饮,寅饯盛离章。

  雨濯梅林润,风清麦野凉。燕山应勒颂,麟阁伫名扬。

  卷107_7 【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徐坚

  星汉下天孙,车服降殊蕃。匣中词易切,马上曲虚繁。

  关塞移朱帐,风尘暗锦轩。箫声去日远,万里望河源。

  卷107_8 【饯许州宋司马赴任】徐坚

  旧许星车转,神京祖帐开。断烟伤别望,零雨送离杯。

  辞燕依空绕,宾鸿入听哀。分襟与秋气,日夕共悲哉。

  卷107_9 【饯唐永昌】徐坚

  郎官出宰赴伊瀍,征传駸駸灞水前。

  此时怅望新丰道,握手相看共黯然。

  卷107_10 【送考功武员外学士使嵩山置舍利塔歌】徐坚

  伊川别骑,灞岸分筵。对三春之花月,览千里之风烟。

  望青山兮分地,见白云兮在天。寄愁心于樽酒,

  怆离绪于清弦。共握手而相顾,各衔凄而黯然。

  卷107_11 【棹歌行】徐坚

  棹女饰银钩,新妆下翠楼。霜丝青桂楫,兰枻紫霞舟。

  水落金陵曙,风起洞庭秋。扣舷过曲浦,飞帆越回流。

  影入桃花浪,香飘杜若洲。洲长殊未返,萧散云霞晚。

  日下大江平,烟生归岸远。岸远闻潮波,争途游戏多。

  因声赵津女,来听采菱歌。

  卷107_12 【送武进郑明府】徐坚

  弦歌试宰日,城阙赏心违。北谢苍龙去,南随黄鹄飞。

  夏云海中出,吴山江上微。甿谣岂云远,从此庆缁衣。

  卷107_13 【仪坤庙乐章】徐坚

  於穆清庙,肃雍严祀。合福受釐,介以繁祉。

  卷107_14 【祭汾阴乐章】源光裕

  方丘既膳,嘉飨载谧。斋敬毕诚,陶匏贵质。

  秀毕丰荐,芳俎盈实。永永福流,其升如日。

  

猜你喜欢
  卷二百一十二·彭定求
  寇准·唐圭璋
  卷十六·阮阅
  远山堂曲品校勘记·祁彪佳
  第二十一齣~第三十齣·张四维
  ●録鬼簿卷下·钟嗣成
  第三折 述·李玉
  跋·赵崇祚
  乾坤清气卷六·偶桓
  石湖集补钞·管庭芬
  卷七十四·高棅
  卷一百六十九·陈廷敬
  御选元诗卷五十三·康熙
  31.李白:战城南·施蜇存
  高序·朱昆田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三集卷五十二·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三集卷五十二古今体九十七首【乙酉十】八月朔日作秋仲每於此朔朝兹复临一天霁景朗万壑晓岚沈荷朶红将褪树隂翠尚森山田观銍艾勒马畅予心安远庙瞻礼书事【有序】伊犂河北旧有庙曰固尔扎都纲三层缭垣

  • ●卷上·张唐英

    王建字光图,其先颍川郾城人,后徒居项城。隆眉广颡,身长七尺。少与晋晖辈以剽盗为事,被重罪系许昌,而狱吏纵之使去。武当僧处洪谓曰:“子骨相异常,贵不可言,何自陷为盗”建感其言,因隶军于忠武,而节度使杜审权拔为列校

  • 一百八十七 上谕著李陈常巡视盐差一年清补曹寅李煦亏欠·佚名

    康熙五十三年八月十二日 上驻跸阿那达岭。未时,上御行官。 大学士松柱、学士查弼纳、关保以摺本请旨。 覆请都察院题:两淮盐差,今岁属曹寅兼管之年,曹寅已故,将曹寅之子管理织造府事主事曹(禺页)职名,开列请旨,伏候上裁一疏。

  • 第一卷 尊孔·缪荃孙

    晋元帝大兴元年八月辛末,皇太子释奠于太学。晋成帝咸康元年二月甲子,帝亲释奠。三年正月丁卯,立太学。晋穆帝升平元年三月,帝讲孝经。壬申,亲释奠于中堂。晋孝武帝宁康三年九月九日,帝讲孝经,谢安侍坐,陆纳、卞耽执读,车胤、王

  • 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卷五·佚名

    通諡烈愍诸臣下李显宗张允登王世虎姚进忠郭伏羌李 増呉开先魏都梁猛 忠李呈章童维坤王世泰【弟世寜附】越效忠李中正徐明扬费彦芳韩嘉爵殷体信曹鸣鹗贺竒勲石崇徳杨正芳张上达蒲来举杨呈秀【弟呈芳附】刘定国方国儒

  • 后汉纪·张居正

    高祖高祖皇帝,名嵩,字知远,姓刘氏,其先沙陀人。仕晋,以功封北平王。及重贵被虏,嵩乃即位于晋阳,建国号后汉,在位二年。原文天福十二年,晋刘知远在河东,富强冠诸镇。及闻契丹深入,知远无入援之志,但分兵守四境以防侵轶。于是将佐劝

  • 第一章 我的家世 一 醇贤亲王的一生·溥仪

    公元一九○六年,即清朝光绪三十二年的旧历正月十四,我出生于北京的醇王府。我的祖父奕讠瞏,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初封郡王,后晋亲王,死后谥法“贤”,所以后来称做醇贤亲王。我的父亲载沣,是祖父的第五子,因为第一和

  • 移剌子敬传·脱脱

    移剌子敬,字同文,本名叫屋古朵鲁,辽国五院人。他的曾祖父是霸哥,官做到同平章事。他的父亲拔鲁,准备任使官。都统杲攻克中京,辽国君主向西逃跑,留下拔鲁督运辎重,不久辎重被掠夺,拔鲁于是自己剃去了头发,逃进山林。子敬读书好学

  • 大清报律·佚名

    清政府 1908年 《大清报律》为中国第一部新闻法,两次颁行。第一次于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颁布。因报界抵制,遂由民政部修改,交资政院议决,1911年(宣统二年)重行颁布。正文42条。另有附则3条,共计45条。民国初年尚有援用

  • 乱龙篇第四十七·王充

    董仲舒申《春秋》之雩,设土龙以招雨,其意以云龙相致。《易》曰:“云从龙,风从虎。”以类求之,故设土龙。阴阳从类,云雨自至。儒者或问曰:夫《易》言“云从龙”者,谓真龙也,岂谓土哉?楚叶公好龙,墙壁盘盂皆画龙。必以象类为若真,是

  • 自道·张载

    某学来三十年,自来作文字说义理无限,其有是者皆只是亿则屡中。譬之穿窬之盗,将窃取室中之物而未知物之所藏处,或探知于外人,或隔墙听人之言,终不能自到,说得皆未是实。观古人之书,如探知于外人,闻朋友之论,如闻隔墙之言,皆未

  • 制谈第三·尉缭

    本篇主要论述国家的政治、军事制度对战争胜利的保证作用。明确指出“制必先定”。所谓“制”(制度)包括:编制(卒伍偏列)、纪律(禁舍开塞)、“修号令”、“明赏罚”、“

  •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四·宗喀巴

    奢摩他敬礼胜尊具大悲者足〔科〕丑二特于后二波罗蜜多学习道理第二、别学后二波罗蜜多,谓修奢摩他、毗钵舍那。如其次第,即是静虑及慧波罗蜜多之所摄故。〔科〕丑二特于后二波罗蜜多学习道理分六寅一修习止观之胜利寅二

  • 论持咒·印光

    ●(以下论持咒)持咒一法, 但可作助行。不可以念佛为兼带, 以持咒作正行。夫持咒法门, 虽亦不可思议。而凡夫往生, 全在信愿真切, 与弥陀宏誓大愿, 感应道交, 而蒙接引耳。若不知此意, 则法法头头, 皆不思议,

  • 卷八·心圆

    揞黑豆集卷八 心圆居士 拈别 火莲居士 集梓 杭州仁和圆照茆溪行森禅师 惠州博罗黎氏子。母梦白光入怀生师。眉宇俊秀。骨相清奇。性情天放。如鹤立鸡群。廿七岁弃家。从宗宝独公削染纳戒。往参雪峤信。问乳燕绕华

  • 三山来禅师疏语卷上·灯来

    嗣法门人性统编表贺元旦表(代)伏以元运初回识造化之伊始鸿钧聿转当气数之维新天道渐启夫亨嘉人事继祥于贞善因时庆祝即日依皈信官某诚欢诚忭稽首顿首上言窃惟叨荷君恩忝承贵胤一生宦海苦岁月之迁流半世边疆觉韶华之迈

  • 十六汤品·苏廙

    《十六汤品》是一本茶书,是点茶道的代表之作。对茶的煮法加以分析衍释成十六种,将口沸程度分成三种,注法缓急则分三种,茶器种类不同分为五种,依薪炭燃料亦可分为五种,共计十六汤品。其约作于唐末五代,至迟也应作于宋初,其对茶

  • 周礼集说·佚名

    十卷。宋陈友仁因无名氏书本增修。陈友仁生卒不详,字君复,浙江湖州人。宋之遗民。《周礼集说》前有陈友仁序,称其友得书于霅(今浙江吴兴),编节条理与东莱吕祖谦《读诗记》、东斋《书传》相似,名氏则未闻,故携以归。训诂未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