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论平仄第五

  今之平仄,韵书所谓四声也,而实本始反切。古无定韵,诗乐皆以叶成,观三百篇可见。自西域梵教入,而始有反切。自沈约《类谱》作,而始有平仄。欲语曲者,先须识字,识字先须反切。反切之法,经纬七音,旋转六律,释氏谓:七音一呼而聚,四声不召自来,言相通也。今无暇论切,第论四声。四声者,平、上、去、入也。平谓之平,上、去、入总谓之仄。曲有宜于平者,而平有阴、阳(阴、阳说见下条),有宜于仄者,而仄有上、去、入。乖其法,则曰拗嗓。盖平声尚含蓄,上声促而未舒,去声往而不返,入声则逼侧而调不得自转矣。故均一仄也,上自为上,去自为去,独入声可出入互用。北音重浊,故北曲无入声,转派入平、上、去三声,而南曲不然。词隐谓入可代平,为独泄造化之秘。又欲令作南曲者,悉遵《中原音韵》,入声亦止许代平,余以上、去相间,不知南曲与北曲正自不同,北则入无正音,故派入平、上、去之三声,且各有所属,不得假借;南则入声自有正音,又施于平、上、去之三声,无所不可。大抵词曲之有入声,正如药中甘草,一遇缺乏,或平、上、去三声字而不妥,无可奈何之际,得一入声,便可通融打诨过去,是故可作平,可作上,可作去;而其作平也,可作阴,又可作阳,不得以北音为拘;此则世之唱者由而不知,而论者又未敢拈而笔之纸上故耳。其用法,则宜平不得用仄,宜仄不得用平(此仄兼上去)宜上不得用去,宜去不得用上,宜上去不得用去上,宜去上不得用上去(去上二字尤重。如《琵琶》【三学士】首句“谢得公公意甚美”,《玉玦》【集贤宾】首句“青归柳叶翠尚小”,末二字皆须去上,一用上去,则不可唱。若他曲有无关系,不妨通用者,则上去亦可,去上亦可,不必泥此)。上上、去去、不得叠用(上上二字尤重。盖去去即不美听,然唱出尚是本音;上上叠用,则第一字便似平声。如《玉玦》【泣颜回】第九句“想何如季布难归”,“季布”两去声,虽带勉强,仍是“季布”;【雁来红】第五句“奈李广未侯真数奇”,“李广”两上声,李字稍不调停,则开口便是“离广”矣。故遇连绵现成字,如宛转、酩酊、袅袅、整整之类,不能尽避;凡一应生造字,只宜避之为妙)。单句不得连用四平、四上、四去、四入,(《琵琶》【念奴娇序】“月下归来飞琼”,用四平声字,此以中有截板间之故也,然终不可为法,观上“珠箔银屏”、“吾庐三径”,可见。若第四折【绣带儿】“难道是庭前森森丹桂”,“庭前森森丹”五字,连用平声,真不可唱矣)。双句合一不合二,合三不合四。押韵有宜平亦可用仄者,有宜仄而亦可用平者,有宜平不得已而以上声代之者。韵脚不宜多用入声代平上去字。一调中有数句连用仄声者,宜一上、一去间用。词隐谓:遇去声当高唱,遇上声当低唱,平声、入声,又当斟酌其高低,不何令混。或又谓:平有提音,上有顿音,去有送音。盖大略平、去、入启口便是其字,而独上声字,须从平声起音,渐揭而重以转入,此自然之理。至调其清浊,叶其高下,使律吕相宜,金石错应,此握管者之责,故作词第一吃紧义也。

猜你喜欢
  卷七百六十四·彭定求
  第六卷·佚名
  第二出 耳热·李渔
  第十六回 貔虎师阵败遭擒·陈端生
  第三折·佚名
  乐府馀论·宋翔凤
  卷六 五十一首·赵崇祚
  卷三十三·查慎行
  卷一百十七·陈思
  初夏一夜底印象·闻一多
  卷一·陈元龙
  卷三百九十九·陈廷敬
  卷二百十二·陈廷敬
  36.杜甫:新安吏·施蜇存
  卷三·张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百十二·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二百十二玩具类五言律镂鸡子         【唐】骆賔王幸遇清明节欣逢旧练人刻花争脸态写月竞眉新晕罢空余月诗成并道春谁知怀玉者含响未吟晨七言律观琉璃瓶中游鱼     【

  • 西域传第七十八·范晔

    拘弥 于窴 西夜 子合 德若 条支 安息 大秦 大月氏 高附 天竺 东离 栗弋 严 奄蔡 莎车 疏勒 焉耆 蒲类 移支 东且弥 车师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曰都护。元帝

  • 卷三百五十九·列传第一百一十八·脱脱

        李纲下   绍兴二年,除观文殿学士、湖广宣抚使兼知潭州。是时,荆湖江、湘之间,流民溃卒群聚为盗贼,不可胜计,多者至数万人,纲悉荡平之。上言:"荆湖、国之上流,其地数千里,诸葛亮谓之用武之国。今朝廷保有东南,

  • 卷一百八十七·列传第七十四·宋濂

        乌古孙良桢   乌古孙良桢,字干卿,世次见父泽传。资器绝人,好读书。至治二年,荫补江阴州判官,寻丁内艰,服除,调婺州武义县尹,有惠政。改漳州路推官,狱有疑者,悉平反之。上言:“律,徒者不杖,今杖而又徒,非恤刑意,宜加

  • 卷之三百二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卷之三十五·佚名

      顺治四年丁亥十一月丁酉朔江西巡抚章于天疏报、广信弋阳铅山、崇仁、逆寇悉平。  ○戊戌。升江南镇江府知府李芝茂、为江西按察使司副使、管屯水利、兼分巡南瑞道。湖广宝庆府知府董应魁、为本省按察使司副使

  • 六二一 军机大臣奏将李侍尧等缴到《九十九筹》原封呈进销毁片·佚名

    六二一 军机大臣奏将李侍尧等缴到《九十九筹》原封呈进销毁片乾隆四十四年五月初七日据李侍尧等奏缴《九十九筹》解京销毁一折,奉朱批:览。钦此。谨将缴到《九十九筹》一部,计四本,原封呈进销毁。谨奏。(军机处上谕档)

  • 三六四 浙江巡抚三宝奏遵旨查办应毁书籍情形折·佚名

    三六四 浙江巡抚三宝奏遵旨查办应毁书籍情形折乾隆四十二年正月初三日浙江巡抚臣三宝谨奏,为查缴应毁遗书,遵旨覆奏事。乾隆四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承准大学士舒<赫德>、于<敏中>字寄内开,十二月十三日奉上谕:据海成奏将

  • 一 谕内阁着直省督抚学政购访遗书·佚名

    一 谕内阁着直省督抚学政购访遗书乾隆三十七年正月初四日乾隆三十七年正月初四日内阁奉上谕:朕稽古右文,聿资治理,几余典学,日有孜孜。因思策府缥缃,载籍极博。其巨者,羽翼经训,垂范方来,固足备千秋法鉴;卽在识小之徒,专门撰述

  • 卷之四十九·祁韵士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之四十九传第三十三扎萨克多罗贝勒西第什哩列传【今袭多罗郡王】西第什里喀尔喀部人姓博尔济吉特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弟初号巴图尔台吉康熙二十五年赴库抡伯勒齐尔盟诏授扎萨克

  • 汉纪三十六 世祖光武皇帝下建武二十三年(丁未、47)·司马光

    汉纪三十六 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三(丁未,公元47年) [1]春,正月,南郡蛮叛;遣武威将军刘尚讨破之。 [1]春季,正月,南郡蛮人反叛。东汉朝廷派遣武威将军刘尚讨伐,将蛮人击败。 [2]夏,五月,丁卯,大司徒蔡茂薨。 [2]夏季,五月丁卯(初八),大司

  • 一、大东小东的地望和鲁、燕、齐的初封地·傅斯年

    《诗&middot;小雅&middot;大东》篇序曰:&ldquo;东国困于役而伤于财,谭大夫作是诗以告病焉。&rdquo;其二章云:&ldquo;小东大东,杼柚其空。&rdquo;大东小东究在何处,此宜注意者也。笺云:&ldquo;小也大也,谓赋敛之多少也。小亦

  • 六年·佚名

    (辛亥)六年清大正二年春正月1月4日○〈純宗皇帝實錄附錄卷之四〉四日。〈陰曆壬子十一月二十七日〉兩宮召見宗戚、貴族及本職長官以下高等官。以歲首謁見也。1月10日○十日。詣德壽宮,覲謁。王妃隨詣。仍詣璿源殿、景孝

  • 周官禄田考卷中·沈彤

    吴江沈彤撰公田数制王畿及畿内外国邑之地皆主于田田有公有私私田民所受公田则禄所自出也故考周官及内外诸侯官之禄者更必尽知公田之约数王畿地方千里为方百里者百山陵林麓川泽沟渎城郭宫室涂巷三分去一为田六十四万井

  • 如实品第十六·佚名

    东方虚空界无边,南西北方亦如是,乃至上下及四维,无种种相无分别。过去未来及现在,一切佛法及声闻。一切如实不可得,不可得故无分别。菩萨乐求如是法,应行方便般若行。离种种相即菩提,菩萨离此无由证。如鸟能飞百由旬,折翅翼故

  • 慧品第一 大慧论·佚名

    一若多作修习无常观者,是圆满何种慧?若多作修习苦观者,是圆满何慧?若多作修习无我观者,是圆满何种慧?若多作修习厌恶观者,是圆满何种慧?若多作修习离贪观者,是圆满何种慧?若多作修习灭观者,是圆满何种慧?若多作修习定弃观者,是圆满

  • 混元圣纪·谢守灏

    宋谢守灏编。道教神仙传记。九卷。全称《太上混元圣纪》或《太上老君混元圣纪》。原称《太上老君混元皇帝实录》,别称《老君实录》。简称《圣纪》。宋真宗崇道,封太上老君号混元上德皇帝,书名由此而来。前有宋光宗绍

  • 谢金莲诗酒红梨花·张寿卿

    元杂剧剧本。简名《诗酒红梨花》或《红梨花》。张寿卿撰。旦本。剧叙赵汝州慕洛阳名妓谢金莲,先寄书与同窗洛阳太守刘公弼,意欲与金莲一晤。后至洛阳,刘以金莲嫁人相告。赵本想辞归,刘强留宿于后园。夜间,有王同知之女至,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