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36.杜甫:新安吏

安禄山之乱,使唐玄宗李隆基的外强中乾的政权迅速崩溃,暴露出官吏的腐败,将士的懦怯,军队的无组织、无纪律、无斗志,社会秩序的紊乱,人民的贫困。杜甫在这几年中,漂泊于长安、洛阳之间,把所见所闻所感,写下了许多诗篇。其中有许多组诗,如“二哀”(《哀江头》,《哀王孙》),“二悲”(《悲陈陶》、《悲青坂》),“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都是著名的作品。现在从“三吏”中选讲一首。许多选本都选取《石壕吏》,最近又已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我就不选了。改选《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是乾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冬,安庆绪退保相州(今河南安阳),肃宗命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个节度使,率步骑二十万人围攻相州。自冬至春,未能破城。乾元二年三月,史思明从魏州(今河北大名)引兵来支援安庆绪,与官军战于安阳河北。九节度的军队大败南奔,安庆绪、史思明几乎重又占领洛阳。幸而郭子仪率领他的朔方军拆断河阳桥,才阻止了安史军队南下。这一战之后,官军散亡,兵员亟待补充。于是朝廷下令征兵。杜甫从洛阳回华州,路过新安,看到征兵的情况,写了这首诗。

第一段八句,二句一意。诗说:有旅客在去新安的路上走过,听到人声喧哗,原来是吏役在村里点名征兵。旅客便问那些新安县里派来的吏役:新安是个小县,人口不多,连年战争,还会有成丁的青年可以入伍吗?吏人回答说:昨夜已有兵府文书下达,规定点选中男入伍了。旅客说:啊,中男还是短小的青年,怎么能让他们去守卫东都啊?

唐代的兵士,隶属于折衝府。每一个应服兵役的青年,都应在成丁后入伍,为本府卫士,到六十岁方能退伍。“府帖”就是折衝府颁发的文书。玄宗天宝二年,规定二十三岁为成丁,满十八岁为中男。新安县的二十三岁以上男子,都已征发去从军,有的死亡,有的伤残,有的逃散了。所以现在要征发其次的中男,即满十八岁的青年。旅客以为这些青年还没有成长,不能担负守卫王城的任务。洛阳是东都,故称为王城。“借问”的“借”字是一个礼貌词,等于“请问”,现在口语中还用“借光”,亦是礼貌词。

第二段也是八句,描写旅客所见到的那些应征的中男。肥胖的青年大概家境还不坏,他们都有母亲来送行。瘦弱的青年大多来自贫户,他们都孤零零的,无人陪送。时候已到黄昏,河水东流而去,青山下还有送行者的哭声。旅客看到如此景象,觉得只好对那些哭泣的人安慰一番。他说:把你们的眼泪收起吧,不要哭坏了眼睛,徒然伤了身体。天地终是一个无情的东西啊!这里,白水、青山二句是比喻写法。前一句指应征的中男向东出发了,后一句指留在那里的送行者。我们如果联系《哀江头》中的那句“清渭东流剑阁深”,便可以看出杜甫惯用这样的比喻,并且还可以引“白水暮东流”一句以证明“清渭东流”确是指那些散伙的百官宫女。

“天地终无情”一句,作《杜臆》的王嗣奭以为“天地”指朝廷,不便正面怨朝廷役使未成丁的青年,故以“天地”代替。作《读杜心解》的浦起龙既同意王说,又说:“然相州之败,实亦天地尚未悔祸也。”这两个讲法,我以为都可讨论。试看这首诗的后段,杜甫并没有谴责朝廷征用中男的意思,对于这次战事,他还肯定是“王师顺”,那么,在这里讲作指斥朝廷无情,就显得不可能了。我以为这“天地”二字是实用,而且是复词偏义用法。作者止是说“天道无情”,在无可解释而又要安慰人民的时候,止得归之于天意。这是定命论的观点,在古代作家作品中是常见的。浦起龙虽然也以为天地是实指,但他说这“无情”是由于“天地尚未悔祸”,却是迂儒之见了。

接下去十二句为一段。开头四句提一提相州之败的军事形势。官军进攻相州,本来希望一二天之内就能平定,岂知把敌人的形势估计错了,以致打了败仗,兵士一营一营地溃散了。“星散营”,杨伦注曰:“谓军散各归其营也。”(《杜诗镜铨》)这个注解恐怕不对。战败的军队,一般总是逃散,决不会“各归其营”。这三个字应理解作“散营”再加一个副词“星”。如何散法?如星一样地分散。散的是什么?是营的编制。一伙一伙的溃散,称为散伙。一队一队地溃散,称为散队。一营一营地溃散,称为散营。“日夕”在此句中应当讲同“旦夕",而不必讲作“日日夜夜”。当时郭子仪统率大军二十万围攻相州,满以为旦夕之间可以攻下。所以下句说“岂意”。如果讲作“日日夜夜”地望其平定,那么“贼难料”就不是意外之事了。

接下去八句,给被征入伍的中男说明他们将如何去服兵役,从而予以安慰。伙食就在旧营垒附近供应,训练也在东都近郊。要他们做的工作是掘城壕,也不会深到见水。牧马也是比较轻的任务。这是说,不要他们去远征,而是就在当地保卫东都。粮食不缺,工作不烦重。接着说:况且这一场战争是名正言顺的正义战争,参加的是讨伐叛徒的王师。主将对于兵士,显然是很关心抚养的。你们送行的家属不用哭得很伤心,仆射对兵士仁爱得象父兄一样。仆射,指郭子仪,当时的官衔是左仆射。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复杂的。前半篇诗,对于点选中男,作者感到的是同情和怜悯。但这种怜悯的情绪,并没有发展成为反对战争的思想。因为他不能反对这场战争。于是转到下半篇,就以颂扬郭子仪、安慰送行的家属作结束。“天地终无情”说明前半篇的主题思想;“仆射如父兄”说明后半篇的主题思想。这两个主题思想是矛盾的。但杜甫把它们并合起来,成为全诗的一个主题,表达了他当时复杂而又矛盾的心理状态。

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分析这首诗云:“此诗分三段:首叙其事,中述其苦,末原其由。先以恻隐动其君上,后以恩谊劝其丁男,义行于仁之中,此岂寻常家数。”他以为杜甫此诗,前半篇是表现了诗人的仁,他要以这种恻隐之心感动皇帝。后半篇是表现诗人的义,他要以从军卫国的责任去鼓励兵士。这就不是平常的创作方法了。

如果用这一讲法,这首诗就成为维护封建统治政权的作品。前半篇对中男的怜悯成为虚伪的同情,其目的是劝诱他们去为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权而卖命。所谓“义行于仁之中”,这句话的意味就是用假惺惺的仁来实现阴险的义,这就符合于“温柔敦厚”的诗教了。

许多人用浦起龙的观点解释这首诗,自以为抬高了杜甫,称颂这首诗“措词得体”,继承了《诗经·国风》的传统,其实是贬低了杜甫。我们在前半篇中,实在看不出杜甫有把点中男入伍的惨状去感动皇帝的意思。近来有人说这一段诗是“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谴责”。我也看不出有什么谴责的意味。我以为杜甫当时只是抒述自己爱莫能助的感情,不得已而只好喊出一声“天地终无情”。我在讲高适的《燕歌行》的时候,已经提到过唐代诗人对战争的态度,各有不同。对战争本身,他们都是反对的,对于每一次战争,他们的态度就有区别。拥护正义战争,反对不义战争。因此,在从军、出塞的题材中,主题思想常常会出现矛盾。高适的《燕歌行》和杜甫这一首《新安吏》是同样的例子。

所以,我宁可说这首诗反映了杜甫的矛盾心理,这就是他的现实主义。他并不是为了“温柔敦厚”而组织成一首“义行于仁之中”的麻醉人民的诗。

一九七八年九月十六日

猜你喜欢
  卷五百三十六·彭定求
  曾揆·唐圭璋
  毕良史·唐圭璋
  第四幕·老舍
  卷八·品藻六·冯金伯
  第二十一出 野合·许自昌
  卷二十九·白居易
  三集卷三十八·乾隆
  卷十二·陆游
  卷417 ·佚名
  卷一百九十七·陈思
  卷十·孟郊
  卷一百二十六·陈元龙
  提要·胡仲弓
  雍熈乐府卷之十·郭勋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钱惟演·唐圭璋

      惟演字希圣,呈越忠懿王俶之子,建隆三年(962)生。少补牙门将。归宋,为右屯卫将军。咸平三年(1001)召试,改文职,为太仆少卿。累迁翰林学士枢密使,罢为镇国烟节度观察留后,改保大军节度使,知河阳。入朝,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明道

  • 卷八百四十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八百四十二齐已寄仰山光味长者大仰禅栖处杉松到顶隂下来虽有路归去每无心鸟道峰形直龙湫石影深径行谁得见半夜老猨吟贻庐岳陈沆秀才为儒老双?勤苦竟何如四海方磨剑空山自读书石围泉眼碧秋落

  • 卷之二百六十·佚名

    光绪十四年。戊子。冬十月。己卯朔。享太庙。上亲诣行礼。内记  ○遣官祭永陵。福陵。昭陵。昭西陵。孝陵。孝东陵。景陵。泰陵。泰东陵。裕陵。昌陵。昌西陵。慕陵。慕东陵。定陵。定东陵。惠陵。黄绫本  ○遣

  • ●复斋日记卷下·许浩

    旧制文庙祀用少牢、笾豆各八,而舞佾六。成化元年□月,国子祭酒周洪谟上言:“吾夫子唐封为文宣王,乃周时天王之王,盖即后世皇帝也。当祀之以天子之礼,祭用太牢、笾豆各十二,而舞佾八。”制“可”。予意不

  • 卷二十三·鄂尔泰

    钦定四库全书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目録卷二十三乌喇地方纳喇氏达尔汉      阿布泰图达理      罗萨满都布禄     常住莽监台齐     谟尔浑布哈纳      喀克锡爱音谷鲁     博瑚察那秦 

  • 凡例·佚名

    一是书裒辑自周代以迄元明凡册立储贰义闗鉴戒者备胪事实谨列按语于后一采辑专据正史核实徴信谨遵御批资治通鉴纲目御批通鉴辑览以定折衷一自春秋以后诸侯王建立世子事迹虽多可采但系诸侯世子非储贰可比拟按语中畧叙概

  • 南唐书卷十二·陆游

    宋 陆防 撰孟陈韩朱列传第九孟坚始事建州王延政为将保大初查文徽讨王氏之乱坚来降文徽即以兵付之出奇鏖击有功及冯延鲁之攻福州也坚亦在兵间吴越援兵自海道至阻淖不得登岸延鲁不知兵急于破敌欲敛兵诱而蹙之坚谏曰

  • 一八 丁耀卿·周作人

    丁耀卿这名字,大概现今知道的人已经很少了吧。我当初也不认识他,辛丑八月中我同了封德三的一家从乡下来到南京,轮船在下关靠了趸船的时候,有几个人下来迎接,有一个据说是封君的母族长辈,年纪却很青,看他在讲话,可是我一句都听

  • 吕僧珍传·姚思廉

    吕僧珍字元瑜,东平范人,世代居住在广陵。出身贫寒、低贱。还是个孩童的时候,跟随老师学习,有相工历观诸生,指着吕僧珍对博士说:“这孩子出语不凡,将来定有封侯之相。”二十多岁时,依倚宋丹陽尹刘秉,刘秉被诛后,侍奉太祖文皇为门

  • 卷四十三·陆宗楷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国子监志卷四十三经费二嵗支国子监春秋丁祭品物有由太常寺随时购买于寺库存帑支销者有由太常寺行文各衙门取用者均前期一月行文于祀事前二日送太常寺月朔释菜望日行礼香烛品物均由国子监前期数日行文

  • 卷四十六·沈廷芳

    钦定四库全书十三经注疏正字卷四十六山东按察使沈廷芳撰礼记王制第五 疏案下文云有正聼之【云有二字当衍其一】王者节疏公之为言平也【之误者】天子之田节音义晷曰影【影通志堂本作景本字也后并同】公侯节注周公摄政

  • 卷四·王应麟

    受命作周 朱氏曰:受命,受天命也;作周,造周室也,称王改元之说。欧阳公、苏氏、游氏辨之已详。《武成》:惟九年,大统未集。若以文王在位五十年推之,不知九年何处数起。《尚书大传》曰:文王受命,一年断虞芮之质,二年伐邘,三年伐密须,

  • (三)滕文公篇·钱穆

    首章。 或问,孟子道性善,而言必称尧舜。朱子曰:“孟子道性善以理言之。称尧舜,质其事以实之。所以互相发也。”又曰:“性命之理若究其所以然,则诚有不易言者。若其大体之已然,则学者固不可以不知。必知此,然后知天理人欲有宾

  • 殊路第二十一·桓宽

    【题解】“殊路”就是不同道路的意思。这个词又见后《杂论篇》、《史记·礼书》、《汉书·武帝纪》元朔六年及元狩六年诏文等篇,乃当时习用语。此篇就孔子弟子在维护奴隶主贵族政权、反对新兴地

  • 佛说秘密三昧大教王经卷第三·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等奉 诏译尔时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白金刚手菩萨摩诃萨言。我今于汝大仪轨中。我亦授与三摩地法。何以故由能观想此三摩地故。即能获得一切如来大自在法。而为一切三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二十八卷·佚名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二十八卷迦旃延子造五百罗汉释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使揵度不善品之四◎此三结几不善几无记。乃至九十八使。几不善几无记。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或有说。一切烦恼。尽是不善。

  • 卷第九·佚名

    嘉兴大藏经 神鼎云外泽禅师语录云外禅师语录卷第九侍者深极编颂古(并拈)三玄三要。第一玄婆婆丑拙不堪言生下孩儿千万亿了无一子见亲颜。第二玄毗卢顶上掣风颠金刚截断如泥碎朕兆依稀落有缘。第三玄万里长空月皎然

  • 华盖集续编·鲁迅

    鲁迅著。1927年5月出版,见《鲁迅全集》第三卷。该书收集作者1926年和1927年间的杂文三十三篇。在写作时间和内容上与《华盖集》紧密相联。其中绝大部分作品是揭露“现代评论派”和“正人君子”们的反动本质,控诉北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