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潘高士音(待清轩遗稿)

音字声甫,天台人。生十岁,闻崖山之变,昏迷不食者累日。长而绝意进取,衣服礼节,皆仍宋时之旧。掇野蔬以自给。或劝之曰:夷、齐尚矣,陶靖节心虽为晋,未尝不食粟,今何自苦乃尔!于是躬耕世田十余亩,非其力不食也。筑室南洲山中,扁其轩曰「待清」。或劝之著述,曰:《六经》、《语》、《孟》,先儒所言备矣,吾何以注脚为?居闲感愤,或形之咏歌,以泄其悲思慷慨之志。读书有得,往往笔之壁牖间。至正三年,诏征天下遗逸,廉访使檄赞之行,固辞。尝叹曰:泉石膏肓,非其时,莫可疗也。乙未岁卒,年八十有六。时明太祖渡江,已取太平路矣。兵火后,卷帙散亡。嘉靖间,七世孙日升搜葺其遗稿及读书录,并刻之。 

有所思 

远游 

往清轩 

山中寄友人 

反北山嘲 

友人夜宿 

南洲丁氏草堂 

悼杨侍郎 

山居阻雨 

东溪水涨 

登楼秋望 

真觉寺访蔡上人 

庞德公 

读岳武穆传 

悼文丞相 

闻鹃 

○有所思 

中心有所思,蹙损双蛾眉。美人竟长往,使我叹离居。寂寞就孤枕,强眠谁得知。夜深清露重,飞梦欲何之。觉来日迟迟,分照上罗帏。妆台理云鬓,种种尽成丝。 

○远游 

圣人久不作,大道将已矣。吾生既无之,惟有幸夕死。殷勤谢良友,远涉西江水。方从草庐公,共究鹅湖旨。纷纷朱陆议,窃幸窥端倪。奈何执德偏,一聘翻然起。春秋严内外,乾坤定冠履。西蜀已空亭,箕山仍洗耳。迢迢返岩阿,惟当随鹿豕。 

○往清轩 

殷本高辛裔,六七起圣君。受王一剥丧,高贤尽隐沦。坐待天下清,用沽席上珍。况兹黄袍破,我生当其辰。衣冠归□□,海国陷黄尘。宁有人间世,能逃率土滨。结茅菩提顶,浑忘虎豹邻。寤寐祇思晋,幽沈迥避秦。何时启昌运,□□产圣人。愿言同二老,荷杖还归仁。 

○山中寄友人 

我来卧白云,潭影清华发。经岁无稻粱,侵晨采薇蕨。峰头天籁鸣,陇上樵歌发。还拟醉浊醪,与君弄山月。 

○反北山嘲 

达人知进退,曲士岂同谋。尽使藏身去,谁当为国忧?烟霞成痼癖,声价藉巢由。虎啸雄心在,胡为鹤唳愁。 

○友人夜宿 

云山多乐事,丛桂共君攀。别去十年久,归来两鬓斑。倚窗邀素月,把酒慰离颜。醉后松堂卧,涛声落枕间。 

○南洲丁氏草堂 

仙客栖真处,衡门枕曲流。地偏三岛接,天迥万山浮。匣剑星霜久,函书洞壑幽。忘机对鸥鸟,华发老沧洲。 

○悼杨侍郎 

屈指汉遗老,如君复几何。凤池冠剑近,铃阁典章多。国已成禾黍,人还隐薜萝。那堪川上水,东逝乏回波。 

○山居阻雨 

霏霏风雨暗郊原,有客含凄独掩门。山鬼啸云移峭壁,毒龙将海浸孤村。愁来自洒青枫泪,战罢谁招绝漠魂。茧足空斋无一语,不因岑寂怨黄昏。 

○东溪水涨 

积雨经时苦自长,东溪回首意凄凉。连山巨浪飞春雪,数点惊鸥下夕阳。神女含情愁洛浦,美人挥泪洒潇湘。欲寻舟楫无由渡,咫尺天涯共渺茫。 

○登楼秋望 

木落霜清雁影流,偶来长啸独登楼。笳鸣薄暮寒鸦集,剑倚遥空紫电流。万里 【胡】 尘连大漠,一樽汉月醉高秋。深闺少妇思征戍,何处闻砧不动愁。 

○真觉寺访蔡上人 

为寻支遁扣禅关,趺坐观空出宇寰。净土无尘劳白拂,天花如雨落青山。龙皈宝座香云满,鸽绕经台佛日闲。谁谓陶潜偏嗜酒,从今莲社未应还。 

○庞德公 

高士遗踪尚可寻,襄阳城外閟幽林。久知轩冕浮荣薄,已卜耕锄乐趣深。麟阁不图丘壑相,鹿门应遂白云心。千秋事与人俱往,满目松楸带夕阴。 

○读岳武穆传 

万里浮云入望阴,千山落日正沉沉。当朝自馁中兴志,出塞徒劳上将心。臣子终天仇未复,奸邪设险计殊深。惟余一箧精忠传,挥泪频看不自禁。 

○悼文丞相 

回首中原已陆沈,捐躯朔漠气萧森。恐吹余烬成炎汉,未许黄冠返故林。社稷忽生千古色,纲常无忝百年心。总■〈扌弃〉清骨萦荒草,不复胡沙掩素襟。 

○闻鹃 

子规声切月轮斜,起望诸陵忆汉家。妇女寻芳浑不解,鬓云争插杜鹃花。

猜你喜欢
  卷二十二·彭定求
  第三十一齣~第四十齣·梅鼎祚
  第十四出 打围·梁辰鱼
  五集卷二十一·乾隆
  三集卷五十三·乾隆
  ●跋·纪坤
  跋·皇甫冉
  卷一百五·陈思
  巻九·袁表
  四杰·闻一多
  卷四百七十六·曹学佺
  卷六十三·陈焯
  卷七十一·陈元龙
  卷十二·沈季友
  目录·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四折·马致远

    (郑恩扮汝南王引色旦上,诗云)平生泼赖曾为盗,一运峥嵘却做官。使尽机谋常是饱,锦衣纨袴不知寒。自家郑恩,官封汝南王之职,便是某幼年间与今上圣人为八拜之交,患难相同,枪刀不避,不想今日也同享富贵。今奉官里之命,领着御酒十瓶

  • 卷三·王昶

    陆深一首 崔桐一首 杨仪二首 王韦一首 赵金一首吕希周一首 韩邦奇四首 夏言三首 王慎中一首 丁奉一首文征明六首 吴子孝四首 吴山一首 陈铎二首 陈如纶三首杨慎十一首 谢承举一首 薛廷宠一首 齐之鸾一

  • 卷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十四郊庙歌辞太清宫乐章【唐书礼仪志曰明皇开元二十年正月诏两京诸州置玄元庙天宝二年三月以西京玄元庙为太清宫其乐章降仙圣奏煌煌登歌发炉奏冲和上香毕奏紫极舞撤醮奏登歌送仙圣奏真和会要

  • 卷之六百六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二百九·佚名

    光绪十一年。乙酉。六月。戊辰朔。上诣储秀宫。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安。至丙申皆如之。内记注  ○黑龙江将军文绪等奏、下江一带。续设卡伦。下部知之。摺包  ○己巳。谕内阁、本年秋朝审情实各犯。着

  • 八九四 谕内阁着四库馆总裁等编纂《河源纪略》并录入全书·佚名

    八九四 谕内阁着四库馆总裁等编纂《河源纪略》并录入全书乾隆四十七年七月十四日内阁奉谕旨:今年春间,因豫省青龙冈漫口,合龙未就,遣大学士阿桂之子干清门侍卫阿弥达前往青海,务穷河源,告祭河神。事竣复命,并据按定南针绘图

  • 龙朔·周绍良

    №龙朔001【盖】失。【志文】大唐故汴州尉氏县主簿史君墓志君讳行简,字居敬,魏州冠氏县凤栖乡大同里人也。家承积庆,疏德水以开源,代袭簪组,资岳灵而诞秀。英猷递发,冠盖伫其风仪;人物相晖,雅俗由其标指。载嗣其

  • 侯君集传·刘昫

    侯君集,豳州三水人。生性故意做作,好骄傲自夸。玩弓箭没有学成拉弓射箭的技艺,却以武勇自称。太宗在做秦王时,引君集入幕府,数次跟从太宗出征,历任左虞候、车骑将军,封全椒县子。逐渐蒙受恩遇,参与计议。建成、元吉图谋不轨被

  • 卷第十九·佚名

    皇后中尊立下答宰相请建中宫诏元符二年九月辛丑省所上表。中宫虚位。历载于此。宜有建立。叶修阴教。伏望特于定省两宫之暇。祗禀慈训。登崇贤淑。正位内治。备举典册之盛。俯慰中外之望。事具悉。后听内治。以风四方

  • 卷八·蔡清

    <经部,四书类,四书蒙引钦定四库全书四书防引卷八      明 蔡清 撰卫灵公第十五卫灵公问陈于孔子【芟二条减三百十二字】爼豆二字因问陈而生夫子旣曰未学则在灵公为不当问矣旣曰尝闻则在灵公所宜加意矣盖为国

  • 论语精义卷九上·朱熹

    钦定四库全书 论语精义卷九上 宋 朱子 撰 阳货第十七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 卷十四·林之奇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全解卷十四宋 林之奇 撰汤誓        商书书序本自为一篇盖是歴代史官相传以为书之总目吾夫子因而讨论是正之以与五十八篇共垂于不朽其文多因史官之旧故其篇次亦有相为首尾者不必叙其本篇之

  • 昭公·昭公四年·左丘明

    【经】四年春王正月,大雨雹。夏,楚子、蔡侯、陈侯、郑伯、许男、徐子、滕子、顿子、胡子、沈子、小邾子、宋世子佐、淮夷会于申。楚子执徐子。秋七月,楚子、蔡侯、陈侯、许男、顿子、胡子、沈子、淮夷伐吴,执齐庆封,杀之。

  • 卷第三十三·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三十三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杂蕴第一中爱敬纳息第四之五涅槃当言学耶无学耶非学非无学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前虽说有二种涅槃界。而未说涅槃为是学为无学为非学非无

  • 卷第十七·佚名

    补续高僧传卷第十七 吴门华山寺沙门 明河 撰 明律篇 宋 柳律师.圆觉律师传 柳律师者。是盖持律而苦行者也。蜀开县大觉寺。有柳律师行碑剥落。其剥落未尽者。犹可摹而为言。师名法本。临江乡人。自幼神秀颕异。父

  • 石关禅师语录·佚名

    嘉兴大藏经 石关禅师语录石关禅师语录序释迦文佛以大三昧命其高弟子大龟氏传之将以印正一切法门决定为妙觉之宗极衣钵相传无已久矣至菩提达磨得禅宗妙法承大龟氏为二十八祖赍衣钵航海至我国不遇隐于嵩山少林寺以其法

  • 少仪外传·吕祖谦

    南宋理学家吕祖谦所撰童蒙学礼教材。取《礼记·少仪》为名,中间杂引前哲之嘉言善行,兼及立身行己、应世居官之道,不与《礼记》经义相比附,故名曰《外传》。2卷。原本久佚,今本系从《永乐大典》辑出。小学之洒扫、应对、进

  • 童蒙须知韵语·万斛泉

    《童蒙须知韵语》是清代万斛泉创作的蒙学读物。本书从常识到历史,从典故到人物,无不具备,而且朗朗上口,易读易记,是一本典范的儿童教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启蒙教育长期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