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写给导演者

首先我要说明:对于话剧的一切,我都外行,我之所以要写剧本是因为(一)练习练习;(二)戏剧在抗战宣传上有突击的功效。因此,我把剧本写成,自己并不敢就视为定本,而只以它为一个轮廓;假若有人愿演,我一点也不拦阻给我修改。导演者改动剧本,我想,大概有两个理由:(一)着者对舞台技巧生疏,写出来的未必都能适合于舞台条件,或未必发生效果;(二)着者在某一处的设意遣配混含不清,导演者有设法使之强调明晰的必要。前者事微,只要导演者不是处心要以低级趣味博观众的欢心,就无所不可。后者,却不这样简单;因着者的混含,颇足引起误解;不幸,导演者而误解了剧本原意,则难免驴唇不对马嘴,越改越不象样子了!

按理说,剧本根本就不应有混含之处,使人为难。可是,在实际上,这却很难避免。剧着者未必都技巧纯熟,百发百中,难免不东摇西摆,自陷迷阵。还有,客观上必要的顾忌,不许写者畅所欲言,遂尔隐晦如谜。

我这剧本,因为缺乏舞台的经验与编剧的技巧,自然有许多不妥当的地方,必须改正,而且欢迎改正,不在话下。我最不放心的倒是那些不甚清楚,容易引起改正的善意,而未必不改错了的地方。所以我觉得有写出几句来的必要。从一方面说,这是个历史剧,虽然我不大懂戏剧,可是我直觉的感到,从问题与挣扎中来表现历史的人物,一定比排列事实,强加联系更有趣味与意义。以中心问题烘托中心人物,自然是如鱼得水。但是,我不能这样作;以中心人物逝世未久,人与事的切近反倒给我许多不方便。问题,足以使人格逐渐发展的问题,的确能找到,但不便采用。比如说,在抗战开始的时候,许多的误会把张将军遮在黑影里,这里很有“戏”。可是我不敢用。我把这黑影点化成了墨子庄先生。这里虚拟,不是事实。因此,墨先生这个人,与他所代表的一切,好象是可有可无;而且第二幕仿佛与其他三幕殊少调谐——它似乎要提出问题,而刚一提出就自行结束了。假若第二幕完全是写临沂之战,我想一定较好,至少也有四幕一致的好处——都写事实,根本不许问题露面。可是,临沂之战的写出,以我这点才力,必与第四幕相同;两幕同调,恐怕不易写好,故弃而不取。从另一方面说,这是个抗战宣传剧。在实际抗战中,我们有许多困难与问题。这时代的英雄无疑的就是能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人。假若我沿着这条路走,也许能使剧本更生动深刻一些。打一个胜仗绝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专靠主将勇敢是办不到的,张将军打过许多次胜仗;他的确是勇敢,可绝不会单凭勇敢。他一定是克服了许多困难,解决了许多问题。可是,我又不能写!一谈困难与问题就牵扯到许多人许多事,而我们的社会上是普遍的只准说好,不准说坏的。因此,我的手既不能自由,到了非有衬托不可的地方,我只好混含。因此,我既没把张将军表现得象个时代的英雄,又没能从抗战的艰苦中提出教训!我希望导演者勿以为我把问题都可惜的混含过去,而须细细考虑一下,我之混含自有理由。除非你有既能使之明显而仍能不失含蓄的手段,千万莫轻易改动。

张将军在抗战中几乎是每战必胜,按照他的战功来说,应当纳入剧本的至少有(一)临沂之战,(二)徐州突围,掩护退却,(三)随枣之役,(四)殉国。以此四题分入四幕是个很不错的办法,可是四事皆为战争,即使每战各具特色,恐怕在舞台上也难免过于单调,我没敢这样办。

战争而外,他的治军方法,对百姓的态度,和他自己的性格,自然也都须描写,否则只有“开打”而无人物。有这幺两层——战功与人格——都须顾及,所以我取了交织的办法:第一幕写他回军,表现他怎样得军心。第二幕写临沂之战及徐州掩护撤退。这两件大事可是全没由正面写,为是给第四幕留地步,使各幕情调不同。第三幕写他自己由徐州撤退,好把他怎样对部下对百姓,和与士卒共甘苦等等,略事介绍。第四幕正面写战争,他战,他死。这样布置的好坏,我不晓得;我只觉得第一二两幕中有不少墨先生的戏,使全剧站立不稳!而且,二幕中由侧面写临沂之战与掩护撤退,也嫌纤弱无力!有了第二幕便使人弄不清着者到底是要干什幺!可是,我没法子再改,因为一丢开墨先生,就必定要以一个战争——临沂之战或掩护撤退——或一些问题——关于友军的联络或某种困难——来代替。用战争,则与第四幕雷同。用问题,则极易惹起反感。顾及与避免单调,逼我取了一条不甚好走的道路,而且是劳而无功的乱跑一遭!

全剧既显着杂乱无章,我只好希望在演出的时候每一幕都有个情调,以免乱上添乱——假若导演者忽略了这一点,而专注意到小的动作上,一定非大乱不可!第一幕,在我的设计上,是由苦闷而狂喜,等张将军一露面,即立刻显出严肃与紧张。苦闷与狂喜都是烘托,严肃与紧张才是正笔;假若前者表演得太火炽,则后者即变为沉闷,失其重心矣。第二幕是平列的三件事:临沂之战,接受徐州掩护退却的命令,及结束墨先生。由事实上说,前二者宜占重要地位;由我的写法上说,末一项倒很有“戏”。假若太注意了“戏”,则不但破坏了事实的正确,而且也破坏了全剧的调谐。我不晓得怎办好,我只能对导演者放“警报”,这幕不大好办!第三幕和第一幕在情调上很调谐,是老老实实的表现事实,没有什幺可说的。不过,这一幕也许要大失败,假若各场的角色找不到适当的人来演。有好几位角儿只在这一幕里露一场就完,恐怕好演员不肯来担任;而这几场若无好手扮演,则全幕等于虚设。还有一件该注意的,就是必须表现出士兵是怎样的疲惫。在那幺疲惫残缺之中,还能那样守纪律,才能暗示出治军的有力,并补释了第二幕接受掩护任务的勇敢沉着!第四幕最难写,因为许多事都得“混含”。要混含,所以不能一开幕便把困难摆出来——假如先说困难,而后以殉国作结,有多幺顺当呢!因此,我只能由静而动,慢慢的紧上去;自然,我也就只写了英勇,而放弃了克服困难!我希望导演者别再特别加重英勇这一点——那样,就是表现了一位猛张飞,而不是屡建奇功的大将军了。还要注意:张将军是越到险境越从容,可是不许因从容而失去严肃。后半部紧张,可也勿显出慌乱。

真的材料,因为小心,未能采用。表现出些“意思”,人物与事实乃不惜虚构。真的人只有张将军,张高级参谋,与贾洪马三副官,他们是与张将军同时殉国的。在事实上,张高级参谋是新任的,应在第二幕就出来;为了人物的不都出没无常,故违背了事实。丁顺实有其人,可是今犹健在,所以未使用真的姓名。胖火夫也是真的,可是我觉得写出姓名,不如“胖火夫”有力。这些真人物的性格事迹,除了张将军,都是多半出于虚拟,便易于作“戏”。

可是,谈到作“戏”,这剧本着作又碰到了个难以克服的困难:军队中只有服从,不许质问辩论。不错,一位军长或司令对他的秘书或顾问是可以随便的谈谈;可是对他的师长旅长便要保持个相当的距离了。他说怎样,便是怎样,别人不能随便开口,也就没有了“戏”!所有的“戏”几乎都在无所表情的服从里,即等于没有“戏”!在初稿中,我甚至连一个勤务兵都给了表情的机会,可是在修改的时候不能不勾去十之七八!越改越单调,这剧本直象一株枯树!

以上所述,都是我自己在写作时所感到的困难,和怎样因为困难才取了明知笨拙而无法避免的路子。此外,大概还有我未曾想到的许多缺欠与漏隙,都请指正!

剧中重要人物说明

张自忠将军——山东人。年近五十,无须,右腮下有痣,痣上生数长毫,时以指弄

 之。身高,不胖。鼻目皆阔,眼极有威。语声稍粗,不喜多言,但

 时有妙语。记忆力甚强。性烈如火,疾恶如仇;作战时则镇静异常,

 面带笑容,且稍喜讲话。遇事必详为考虑,而后与部下商议,择善

 而从;主意既定,绝少更改,见客时衣装整齐,然不尚修饰;遇战

 事,衣上生虱,一如士兵。自奉甚俭,尤不择食。遇下极严,而共

 甘苦,故受部下畏爱。袋中多小纸簿,随时记事。

张 敬 高级参谋——广东人。三十多岁。身小,勇敢活泼。曾为十九路军团长。作战

时,与张将军来往最前线,督励士兵。与张将军同时殉国,身已

受伤数处,仍发枪毙敌。

洪上校副官——河南人。四十来岁。中等身材,稍胖,性忠厚。原为团长,因事离

 职,抗战后复归军,为副官。自请随张将军赴战,死于难。

马副官——河南人。四十多岁。身高,办事认真,为主任副官。与张将军同殉国。

贾副官——山东人。二十多岁。身高,整洁。与张将军同殉国。

尤师长——河北人。四十岁。忠勇有幽默感。

范参谋——广西人。三十岁。性烈而多智。

墨先生——天津人。五十八岁。精神很好,不胖不瘦,穿西服而走方步。心地卑鄙,

 而自诩多才,与张将军有旧,与一切有势力的地方都多少有关系,连东

 洋势力亦不忽视。

葛敬山 ——十九岁。河南人。富感情,愿学习;虽幼稚而有出息。

戚莹——十八岁。河南人。天真喜动,不怕吃苦。可作摩登玩物,亦可作英勇女

兵,视环境如何耳。

丁 顺——河北人。五十多岁。性忠诚,曾单身冒险入北平探视张将军。服装古怪,

 有创造性,言行如一。

杨柳青——二十多岁。江苏人。很勇敢的青年记者。

王得胜——二十九岁。山东人。壮如熊。第三幕中之难妇,茶馆女主人,小兵,老

 驴夫,招弟,虽只露一场,而有相当重要的“戏”作,其面貌年龄服装

 可依剧情决定。

其他人物,看着办吧。

猜你喜欢
  郑清之·唐圭璋
  卷二十九·阮阅
  卷之一一·魏庆之
  登徒子好色赋原文·宋玉
  ◆吴惟善·顾嗣立
  甲集第五之下·钱谦益
  草泽狂歌卷二·王恭
  第二幕·林徽因
  五集卷二·乾隆
  第十出 舟归蓬海·丁耀亢
  卷九·孙默
  髙氏三宴诗集巻下·高正臣
  巻十七·袁表
  第十三回 二姐初承御面欢 丫头再定金蝉计·蒲松龄
  秦妇吟译文及注释·韦庄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唐子西文录 全文·强行父

      古乐府命题皆有主意,后之人用乐府为题者,直当代其人而措词,如《公无渡河》须作妻止其夫之词,太白辈或失之,惟退之《琴操》得体。  六经已后,便有司马迁,三百五篇之后,便有杜子美。六经不可学,亦不须学,故作文当学司马迁,作

  • 卷二百二十四·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二百二十四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章泉诗集赵蕃字伯昌【又作昌父】宋宗室居玉山博学工文词以曾祖防防补官直秘阁致仕蕃性寛平乐易而刚介不可夺甞受学于朱紫阳少喜作诗读者以为有靖节

  • 补遗卷九·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厯代赋彚补遗卷九性道本生赋          【宋】薛士隆元始鸿蒙兮肇太初惟皇极声色恍其无朕兮希微夷为至德天坠生而滋数兮是分人纪人本生于父母兮体隂阳之萃美羌圆颅而方足兮二仪之性也纷坐作

  • 渺小·徐志摩

    我仰望群山的苍老 他们不说一句话。 阳光描出我的渺小, 小草在我的脚下。 我一人停步在路隅, 倾听空谷的松籁; 青天里有白云盘踞—— 转眼间忽又不在。

  • ●卷二·毛先舒

    ○魏《庚溪诗话》云:"魏武、魏文父子横槊赋诗,虽乃壮抑扬,而乏帝王之度。"余谓汉武《秋风》之悲,不害其雄主;隋炀典制之作,无救于亡国。庚溪此论,非通于述作之言矣。《却东西门行》,奇骨骏气,跌宕流转,此曹公五言绝唱也。子建独

  • 司马槱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司马槱字才仲,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司马光从孙。元祐中以苏轼荐,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赐同进士出身。累迁河中府司理参军,终知杭州,卒于任。事迹见张耒《书司马槱事》(《张右史集》卷四七)。《全宋词》录其词二首

  • 卷三百·列传第五十九·脱脱

        杨偕 王沿杜杞 杨畋 周湛 徐的 姚仲孙 陈太素李虚己 张傅 俞献卿 陈从易 杨大雅   杨偕,字次公,坊州中部人。唐左仆射于陵六世孙。父守庆,仕广南刘氏,归朝,为坊州司马,因家焉。偕少从种放学于终南山,举进士

  • 卷第一百四十四·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齐纪十〔重光大荒落(辛巳),一年。〕和皇帝〔讳

  • ●南明史料卷四·佚名

    一四一、刑部残题本一四二、浙江巡抚萧起元残揭帖(顺治十年八月二十九日到)一四三、江宁巡抚周国佐揭帖(顺治十年十月初五日到)一四四、江南总督马国柱残奏本一四五、礼科给事中季开生揭帖(顺治十一年二月日到)一四六、「海

  • 九八三 谕内阁遗漏销毁《问山集》之总纂等官着分别罚俸·佚名

    九八三 谕内阁遗漏销毁《问山集》之总纂等官着分别罚俸乾隆四十八年五月二十六日吏部奏遗漏销毁《问山集》之总纂、提调等官罚俸一疏,内阁奉谕旨:汪如藻着罚俸六个月;孙士毅着于现任内罚俸三个月;萧际韶、德昌着各销去纪

  • 王结传·宋濂

    王结字仪伯,易州定兴人。自幼聪颖,读书一目数行,终身不忘。曾随太史董朴学经书,对性命道德之深奥内涵理解透辟,所以投身于事业,显现于文章,都有理论根据。御史王仁说他有做宰相的才干。他二十多岁时,游学京师,上奏谈时政八件事

  • 卷二百二十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十八物异考龙蛇之异宋端宗景炎三年四月有黄龙见海中时卫王初嗣位方登坛礼毕御辇所向有龙拏空而上既入宫云隂不见改元祥兴升碙州为翔龙县王圻曰宋陶弼永州人游吴中舟行忽双鲤戏溪上

  • 卷三十八 论语二十·黎靖德

      ◎乡党篇   △总论   乡党记圣人动容周旋,无不中礼。〔泳〕   如乡党说圣人容色处,是以有事观圣人;如言'燕居申申、夭夭',是以无事时观圣人。学者於此,又知得圣人无时无处而不然。〔焘〕   乡党一篇,自"天命之

  • 第十八章 4·辜鸿铭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辜讲孔子祖国(鲁国)掌握政府大权的总理(季桓子),在孔子被提升为国家部长(司法部长)后,有一次,得到另一个国家(齐国)送来的一班女艺人,就终日和她们厮混在一起,以致三天都没有在宫廷开部长

  • 卷三十三·沈廷芳

    钦定四库全书十三经注疏正字卷三十三山东按察使沈廷芳撰仪礼仪礼注疏序幸以去瑕取玖【去毛本误】士冠礼第一○主人冠朝服则是仕于天子诸侯之士朝服皮弁素积【天子诸侯四字误倒从释文挍】疏及下记诸侯有冠礼云云【

  • 甚深品第五十八·佚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阿惟越致菩萨大功德具足。不可称量功德具足。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阿惟越致有大功德不可得称量功德具足。所以者何。以得无碍无限之慧。非诸罗汉辟支佛所能及故。阿惟越致住是慧中便受神通。亦非诸天世

  • 卷第十六·祖琇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第十六 隆兴府石室沙门 祖琇 撰 唐 开元十七年。太师燕国公张说薨。说为唐宗臣。朝廷大述作多出其手。为文属思精壮。尤善释典。尝谪岳州而诗益凄婉。时人谓得江山之助。天下不称姓而曰燕公。着

  • 卷第十八·祖琇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第十八 隆兴府石室沙门 祖琇 撰 唐 大历五年。大广智三藏不空示疾。诫门人曰。普贤行愿出无边法门。汝等勤而行之。宜观菩提心本尊大印直诠阿字。了法无生证大觉身。又命弟子赵迁执笔授所撰涅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