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五场

时间 前场后数日。

地点 保安。

人物 沈 衮 沈 褒 沈夫人 

沈青霞 

杨 顺 路 楷四校尉 四兵 掌旗兵 贾 石众 人 (内)走啊!

〔沈衮、沈褒各负行李,引沈夫人、沈青霞上。沈 衮

沈褒 (唱二黄三眼板)

 到保安,无亲友,沈夫人 (唱)家乡遥远!

沈青霞 夫人哪,国将不存,还说什幺家呀!

沈夫人 (唱)恨只恨,那奸臣,沈 衮

沈褒 (唱)无法无天!

沈青霞 夫人,吾儿!(唱)

一家人,休流泪,英雄有胆!

我参奏,贼父子,义正词严。

为奏本,受苦刑,心甘情愿;为奏本,发往边疆,正气冲天。

我的儿,与夫人,切莫哀叹,我沈某,战胜了,严贼世蕃!

沈夫人 啊,老爷,适才到县衙交了文书,怎奈一无亲,二无故,找不到住处,你怎还说战胜了严家呢?

沈青霞 夫人,你看,是我怕了严家呢?还是严家怕了我呢?沈夫人 这个……

沈青霞 那廷杖一百,我自幼习武,忍受得住,既未打死,也未打怕。那严家呢,为了我这个小官上本,就大惊小怪起来,责打之后,还要赶出京城,发到这里为民。我理直气壮,一路之上,众百姓都为我不平,痛骂奸党,岂不是我战胜了严家幺?

沈夫人 唉!话虽如此,只恐那严家还另有奸计,谋害老爷!

沈青霞 那就好!四海之间有的是忠义之士,他害我一人,却惹起万民的公愤!

沈衮 啊,爹爹,天已不早,该去寻个安身之处才是!

沈青霞 如此向前赶路者!(唱)

 一家人急忙忙朝前赶!

杨顺 (内)嘟!趱行者!

〔四兵捧刀开路,后随四校尉,杨顺、路楷骑马急上。

杨身后随掌旗兵,旗上写:宣府都督杨。沈家打背躬。

杨顺 (笑)啊哈,啊哈,啊哈……!

〔杨顺、路楷、掌旗兵、四校尉、四兵下。

沈夫人 老爷,这是何人?

沈青霞 哎呀夫人哪!(唱)

那就是杨顺、路楷二狗官!

沈衮

沈褒 哎呀,爹爹呀!莫非那杨顺升了宣府都督,来与爹爹作对?

沈青霞 嗯!保安正属宣府所管!

沈夫人 不好了!(唱)

见杨顺,作都督,魂儿吓断!

一家人,难再见头上青天!

我哭一声,老爷呀,啊……娇儿呀!

 〔贾石闻声上。

贾石 何人在此啼哭?

沈青霞 天色不早,尚无住处,因此啼哭。

贾石 此地非讲话之所,请到里面一叙。

沈青霞 萍水相逢,怎好打搅?

贾石 四海之内,皆为朋友,请!

〔众入。贾石让座,沈青霞、沈夫人坐,贾石亦坐。沈衮、沈褒侍立。

贾石 请问高姓大名?因何至此?

沈青霞 我乃沈青霞。

贾石 啊?莫非就是那参奏严嵩父子的沈青霞沈公幺?

沈青霞 正是!

贾石 沈公在上,受我一拜!(拜)

沈青霞 为何如此?

贾石 想那严嵩父子,误国害民,人所痛恨!沈公忠心为国,焉有不拜之理!

沈青霞 我也有一礼!

贾石 这是沈夫人幺?

沈青霞 正是!

沈夫人 冒造贵府,望祈海涵!

沈青霞 请问尊姓大名?

贾石 在下姓贾名石,世代务农,祖居此处。

沈青霞 沈衮、沈褒见过贾叔父!

沈衮

沈褒 参见叔父!

贾石 这厢还礼!

沈青霞 适才到县衙办了手续,怎奈人地生疏,找不到住处,你若肯相助,代寻房屋数间,感谢不尽!

贾石 沈公,如不嫌弃,就住在这里如何?

沈青霞 怎好打扰!

贾石 啊,沈公,我家里人口不多,岳父家离此只有半里之遥,我搬到那里,把这几间茅舍让与沈公就是。

沈青霞 如此慷慨,何以为报?

贾石 说什幺何以为报!忠臣义士,人人敬爱。请到后边,见过家小!

沈青霞 正要拜见尊嫂!

贾石 请!(唱)

见忠良,我心中,欢喜无限!(下)

沈青霞 (唱)在异乡,得温暖,气爽心安!

〔众同下。

猜你喜欢
  朱子厚·唐圭璋
  张明中·唐圭璋
  卷十七·阮阅
  ●卷四·丁绍仪
  第十四出 情访·李渔
  第四幕·老舍
  第二十三出 捷贺·叶宪祖
  答辩·闻一多
  秋色·闻一多
  卷二○·郭则沄
  初集卷四·乾隆
  卷二百八十三·曹学佺
  知稼翁集钞·吴之振
  东坡集补钞·吴之振
  郑遨诗鉴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例言·沈德潜

      康衢击壤,肇开声诗。上自陶唐,下暨秦代,韵语可采者,或取正史,或裁诸子,杂录古逸,冠于汉京,穷诗之源也。诗纪备详,兹择其尤雅者。  风骚即息,汉人代兴,五言为标准矣。就五言中,较然两体。苏李赠答、无名氏十九首,古诗体也。庐

  • 卷一百二十五·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一百二十五 明 曹学佺 编 宋诗二 王禹偁 滁州庶子泉【唐大历中陇西李幼卿以宫庶领滁来游故名】 物形固天造物景不自胜泉乎未遇人石罅徒流迸宫相政多暇行乐蹑岩磴发蒙涨为溪幽致兹焉盛

  • 左周黄列传第五十一·范晔

    左雄 周举 子勰 黄琼 孙琬左雄字伯豪,南阳涅阳人也。安帝时,举孝廉,稍迁冀州刺史。州部多豪族,好请托,雄常闭门不与交通。奏案贪猾二千石,无所回忌。永建初,公车征拜议郎。时,顺帝新立,大臣懈怠,朝多阙政,雄数言事,其辞深切。

  • 资治通鉴后编巻一百七十一·徐乾学

    元纪十九【起黓涒滩正月尽彊圉赤奋若十二月凡六年】文宗圣明元孝皇帝至顺三年春正月癸酉命高丽国王王焘仍为高丽国王赐金印初焘有疾命其子桢袭王爵至是焘疾愈故复位 己卯罢诸建造工役惟城郭河渠道路桥梁仓库勿禁 

  • 日兵事本末·罗惇曧

    甲午兵事,以丹徒姚君錫光所著「東方兵事紀略」為最詳盡,而筆墨頗病冗碎。余既略有異聞,更就當時在軍中者考證焉;乃取「姚略」變易簡括之,遂成斯編。(著者志)朝鮮自前明隸中國藩服,修職貢甚謹;與日本並國於東海。明萬曆間,日本豐

  • ◎恶家庭之黑幕·李定夷

    恶姑虐媳,数见不鲜。民国律所严禁,立法固善,而社会之发生者如故。有司之徇纵者,且较甚于昔焉。居住苏州观前山门巷范姓者,系苏城之大族也(范义庄同族)。家道富有,单生一子。娶得江宁人某姓女为媳,已将数载,育有襁褓之儿矣。平日

  • 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司马迁

    邱永山 译注【说明】张释之、冯唐都是汉文帝时杰出之士。他们不仅有真知灼见,而且敢于坚持正确意见,批评最高统治者,这些都是令人折节佩服的。司马迁对他们充满景仰之情,才由衷地称许他们的言论是“有味

  • 崔亮传·张廷玉

    崔亮,字宗明,藁城人。元浙江行省掾。明朝军队到达旧馆,崔亮投降,授予中书省礼曹主事。晋升为济南知府。因母亲忧虑而归。洪武元年(1368)冬,礼部尚书钱用壬请求辞职,起用崔亮取代。最初,崔亮居礼曹时,即位、大祀诸礼都由他条划

  • 卷89·陈邦瞻

    宁宗嘉定八年冬十月,蒙古主驻军鱼儿泺,遣三哥拔都帅万骑,自西夏趋京兆。以攻金潼关不能下,乃由嵩山小路趋汝州,遇山磵,辄以铁枪相锁连接为桥以渡,遂赴汴京。金主急召花帽军于山东。蒙古兵至杏花营,距汴京二十里,花帽军击败之。

  • 附録·阎若璩

    朱子古文书疑【语类四十七条】尚书一孔壁所岀尚书如禹谟五子之歌征泰誓武成冏命微子之命蔡仲之命君牙等篇皆平易伏生所传皆难读如何伏生偏记得难底至于易底全记不得此不可晓如当时诰命出于史官属辞须説得平易若盘庚

  • 治本第十一·尉缭

    治本,就是治国的根本。本篇把发展耕织和“使民无私”作为在物质上和精神上两个治国的根本问题,它认为治国的办法是精神感召,其次是因势利导,再次是不误农时,不竭民财。54、凡治人者何?曰,非五谷无以充腹,非丝麻无以

  • 品類足論辯千問品校勘說明·欧阳竟无

      一.是書校歷三週.一譯校.二類校.三刻校。   二.譯校凡用二種異本。(一)劉宋求那跋陀羅等譯衆事分阿毗曇論.校註略稱宋   本。(二)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初品引文.略稱智論。今譯對勘兩本.文有同   異堪資尋討者.悉爲註

  •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十七·佚名

    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二七)第三分沙门果经第八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罗阅只耆旧童子庵婆园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王阿阇世韦提希子以十五日月满时。命一夫人而告之曰。今夜清明。与昼无异。当何

  • 抗战四年来之佛教·太虚

    ──三十年七月作──前 言自芦沟桥七七抗战军兴,忽焉将满四年,其实则日本开始侵略甲午之年,而中国亦同肇端其抵抗,迄今已阅五十年矣。虽甲午之后,中国屡经屈辱,然就整个中国民族以言,固无时不在图强御侮之准备中。待临抗战

  • 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第十四·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沙门臣施护等奉 诏译  金刚部羯磨曼拏罗广大仪轨分第九之余  复次教授如前法中息灾等印智。  吉木为柴并蜜用  住等摄心作护摩  金刚忿怒法相应  掷彼

  • 爱日斋丛钞·叶寘

    五卷。南宋叶某撰。此书散佚,失作者之名,唯陶宗仪 《说郛》题为宋叶某所撰。此编约当淳祐间(1241—1252)成书。元代已佚。《永乐大典》收一百四十三条,《说郛》录有二十二条,中有十条不见《大典》。书中“论先儒从祀

  • 游仙窟·张鷟

    唐代传奇小说。属辞赋体。作者张鷟,字文成,在当时颇有文名。小说早期流传日本,在国内早已失传,近世从日本抄录带回中国。小说以第一人称形式自叙一次偶入仙窟的艳遇,写作者奉使河源,途中投宿某家,名为神仙窟,受到女主人崔十娘

  • 冯京三元记·沈龄

    宋元南戏剧本。作者不详。明有改编本,沈寿卿(或作沈受先)著。剧叙良贾冯商40岁无子,妻劝纳妾。既成,却于合卺夜闻其苦情、不染其身立即遣归,原聘分毫不取。王以德受其恩,无以为报,旅舍中令妻侍枕席,冯商秉笔坐以达旦,决不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