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亮传
崔亮,字宗明,藁城人。元浙江行省掾。明朝军队到达旧馆,崔亮投降,授予中书省礼曹主事。晋升为济南知府。因母亲忧虑而归。洪武元年(1368)冬,礼部尚书钱用壬请求辞职,起用崔亮取代。最初,崔亮居礼曹时,即位、大祀诸礼都由他条划,丞相李善长将他举荐给朝廷,因此知名。到他担任尚书后,钱用壬制订实行的一切礼制,崔亮都授引了典故,以制定其议。考证详细准确,超过了用壬。
二年(1369),商议仁祖陵为英陵,又请求行祭告礼。太常博士孙吾与因汉、唐没有执行此礼,而加以驳斥。崔亮说:“汉光武帝加封先陵名为昌,宋太祖也加封高祖陵名为钦,曾祖陵为康,祖陵名为定,父亲的陵名为安,创业君主都尊崇他们的祖先,也尊崇他们的陵墓。既然尊崇他们的陵墓,则自然应该祭告。礼是因为人情而来的。”朝廷议论崔亮是对的。不久,崔亮说:“《礼运》上说:‘礼行于郊,则百神受职。’现应增设天下神癨坛于圜丘之东,方泽之西。”又说:“《郊特牲》上说‘器用陶匏’,《周礼疏》上说‘外祀用瓦’,现祭祀用瓷,与古代的说法相符。而..盂之属,与古代不同,应更换为瓷器,唯独笾使用竹器。”又请求大祀前七日,陪祭官都到中书受誓戒,戒辞依照唐代礼节。又依据《周礼》制定了五祀及四时荐新、裸礼、圭瓒、郁鬯之制,并说旗纛每月朔望致祭,繁琐而轻漫,应只于当祭之月举行。都批准执行。太祖曾对崔亮说“:先贤有这种说法‘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现祭祀把牲畜放在神坛附近,心里不安。”亮于是考据省牲之礼,远离神坛二百步。太祖大喜。
太祖忧虑郊社诸祭,坛没有屋檐遮盖,有时突然下雨会淋湿衣服。崔亮引用宋祥符九年(1016)南郊遇雨,在太尉厅望祭,元《经世大典》上说坛垣内外兴建房屋用以避风雨的典故,上奏。于是诏令兴建殿于坛南,遇雨则望祭。而灵星诸祠也因崔亮所说而兴建了坛屋。当时仁祖已配祭南北郊,而郊祀礼兴起在后,又到太庙恭谢。崔亮说应予取消,惟先祭三日,到太庙以配享告。诏令认可。太祖认为太阳中有黑子,怀疑是祭天不顺所导致的,想增郊坛从祀之神。崔亮上奏汉、唐代祀仪繁琐、轻漫,不宜效法,于是停止。
太祖有一天问崔亮说:“我郊祀天地,拜位在正中,而百官朝参则班列东西,这是为什么?”崔亮回答说:“天子祭天,升自午陛,面向北,是答阳之义。祭社,升自子陛,面向南,是答阴之义。如群臣朝参,就应当回避君上之尊,故升降皆由卯陛,朝班分列东西,以避开驰道,这意义就不同了。”崔亮仓促回答,也引经据典,不厌其烦。
自郊庙祭祀外,朝贺山呼、百司笺奏、上下冠服、殿上坐墩诸仪及大射军礼,都由崔亮酌定。唯独大祀帝亲省牲,中祀、小祀之牲当遣官代,皇上命令亲祭者皆亲省。又请求依照唐制,命令郡国奏祥瑞。太祖认为差异关系甚大,命令有关部门用驿站传闻,与崔亮共同商议。三年(1370)九月死于官位上。
猜你喜欢 帝纪第六 武帝下·令狐德棻 列传第三 宗室·欧阳修 卷二百六十·列传第十九·脱脱 刑政第三十一·王肃 卷六十一·毕沅 卷五十四 后秦録二·崔鸿 周书序·佚名 第四十三回 立幼主高后垂帘 拜首相温公殉国·蔡东藩 卷一上·朱熹 仁宗皇帝实录(卷十二)·杨士奇 卷之四百七十五·佚名 郭世通传·李延寿 卷三百一·杨士奇 卷十九 达兰构乱·李有棠 原颂周·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