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嘉禾百咏

宋 张尧同 撰

胥山

马革浮尸去君王太忍人此山空庙貌何以劝忠臣附考山在郡东二十五里接嘉善县境一名张山乃硖石之余支也吾郡诸山自天目发源尽于海盐北一支由硖石蜿蜒而来发为胥山平田突兀广寻数亩旧经云子胥伐越驻兵于此水经云子胥死浮尸至此居民怜之立祠其上俗名伍王庙旁有石凝望注水风雨中农人见其行疑为怪凿其目碑语有石栈自钱唐扺御儿之胥口凡十一字惜不得其全文又有磨劔石长二丈许剑痕在焉其巅相传即子胥墓也括异志云隆兴间守臣李春请拨郡学以荒山皆石不果乡人陈了翁之裔陈煃凿石结庐名读书堂下有水曰胥江屠应埈有胥山赋其他题咏甚众八景之一曰胥山松涛

殳山

丹灶功成后寥寥掩竹扉但闻蝉已蜕不见鹤来归附考山在府城西南五十七里旧属嘉兴今析属桐乡县东南三十五里千金乡昔有道士殳基尸解于此唯存巾氅葬之号桐棺冢山有两峰东峰号史山明初贝清江朱以贞结殳山诗社后郭观察舜举吴洪雅公治西林僧公朗辈继其盛云又有洗药井藏兵坞潮音院显灵庙系宋时祀三衢周孝子封显灵王者慈乌泉喝石嵒陶宏景真诰云嘉兴殳季真于宋景和元年得晋杨许三真手迹于剡县马氏以呈废帝又陶隠君弟子题名有嘉兴殳兴祖

滮湖

四境田相接烟澜自渺弥客来吟此景无或比滮池附考湖在郡城东南二里春波门外一名马场湖宋志云濶五百丈深三丈比邻城壕东列防市其西则鸳湖也亦名南湖湖濵有濠股塔湖南有乐郊水心列岫三亭及潘尚书园中有烟雨楼俱另见

鸳鸯湖

东西两湖水相并号鸳鸯湖里鸳鸯鸟双双锦翼长附考湖在郡城南三里澄海门外湖中多鸳鸯故名又云以东西两湖相丽如鸳鸯也亦曰双湖摠名南湖宋从事郎闻人滋南湖草堂记云檇李泽国也东南皆陂湖而南湖尤大计百有二十顷元陈世昌有南湖赋湖中有裴岛放鹤洲诸胜又名陆瑁养鱼池八景之一曰鸳湖春晓

长水

古来名未灭人好水还清一读髙僧疏尘劳悟此生附考水在郡城南六里长五十余里自海宁发源贯硖石东北流入嘉兴境始皇东逰过此闻土人水市之謡乃乘舟交易以应之宋时有长水法师明沈懋孝学者称长水先生

谷水【一作许尚诗】

短棹经行处风披藻荇香中宵孤鹤唳片月在沧浪附考旧经云古战场夹谷口秦长水县治今谷水是也神异传曰由拳县即秦长水县沦陷为谷因名谷水东南流迳嘉兴县城西又东迳盐官县故城南水经注引吴记曰谷水出吴小湖迳由拳县故城下九州志云谷水之右有马睾城吴王濞煮海为盐于此梁元帝览赋曰时度谷水之阳尚想嘉禾之方壮庆亭于吴后雄檇李于越王陆机对晋武云三泖冬温夏凉谷水在其北金泽章练小蒸大蒸白牛诸塘在其西葑澳走马诸塘在其东泖桥之外横絶东渚者秀州塘也又吴地记云海盐县东北二百里为长谷陆逊陆凯居此又云嘉兴县东二十五里有长谷亭方舆胜览云陆逊所封名华亭谷嘉禾志云当湖北有华亭河然则一水异名大抵自硖石襟带嘉禾数邑以至于泖耳

天星河

拍岸浮春渌菰蒲四逺生网罗人不到鱼鸟亦忘情附考河在郡城内东北一名天心河宋嘉禾志云东西广三十四丈即始皇发徒所掘俗谓天心坠穴泉与海通故大旱不涸水草不生旁有碑存二十余字剥蚀不可读

穆溪

静练明田外源流笠泽通不因逢嵗旱谁识济时功附考溪在郡城东北四里接上谷湖入太湖水中多龙骨

韭溪

终与双溪接分流入郭来市桥人影合不解洗尘埃附考溪在郡城内即南湖之支流经城而达于北运河川渎记云太湖东通嘉兴韭溪是也溪上有西埏里见搜神记

双溪

柔橹声相应名齐汉魏收可怜一溪水分作两塘流附考溪在郡城东六里以其近汉塘魏塘故名汉塘入平湖魏塘入嘉善俱可由此以达松江

秀水

好景明于画长浮五色波一竿吾欲钓来此听渔歌附考水在郡城北丽桥之东相传水浮五色见者获庆亦称绣水明析邑名因此

白龙潭

呼吸风云合飞潜自有时只愁潭底浅头角被人窥附考潭在郡城西南四里通越门外景徳寺旁有白虎穴风涛溺舟作三塔镇之今析属秀水境八景之一曰龙潭暮云

御儿

用此临吴战何人为越谋夫差曾不寤亡国始知羞附考水在郡西南去崇徳县治东南一里旧名御儿中泾俗名沙渚塘吴越时栖兵于此越语勾践之地北至御儿左传吴越春秋皆作御史记年表作蘌西汉易为语而年表又作蓹水经曰由拳西乡有产儿便能语因诏为语儿乡元丰中朱长文续吴郡图经云范蠡献西施于吴道中生子至此能语张宫谕广皇舆考亦云又越絶书曰语儿乡故越界大夫种曰吾以御儿临之又女阳亭者勾践入官于吴夫人产女此亭养于李乡勾践胜吴更名女阳三朝国史云有语儿亭又名女儿亭俗呼囡儿亭汉元封初封辕终古为御儿侯

范蠡湖

少伯曽居此螺纹吐彩丝一奁秋镜好犹可照西施附考湖在郡城内西南金明寺旁中产异螺五防相传范蠡曽隠于此有陶朱公里四字碑又有西施妆台

梧桐泾

落落梧桐树何年作凤鸣试看千古翠流尽一溪声附考泾旧属郡境后析桐乡县名因之在邑之东即濮川所通处也五代时凤鸣其树邑人蔡孟熙绘图庐陵周忱为记

汾湖

我是沧浪叟闲来繋钓艭如何一湖水半秀半吴江附考湖旧属郡境后析嘉善在县西北三十六里其半为吴江地故名分湖后人加水为汾耳中产巨蟹陶振有赋杨维桢有记

柘湖

神居隂阳防寻国捍洪波莫虑蛟龙怒年来畏叱呵附考湖旧属郡境即海盐旧治沦陷者也今在平湖县华亭乡与嘉善接境东界华亭今无复有湖凡张堰亭林黄茅白苇之墟皆是也多生柘树故山名柘山林名柘林柘一作橐初陷时有女子入湖为三姑神土人祀之

马塘泾

疑着风波恶民謡亦畏人筑塘成堰后斩马祭河神附考泾在郡城南七里九域志云始皇至此遏水为堰斩马祭之属嘉兴

杉青堰

旧吏家何在空寻古柳堤世情今亦尔莫笑买臣妻附考堰在郡城东北四里其旁有闸寰宇记谓朱买臣妻改嫁杉青闸吏北一里有死亭湾为妻死处又有落帆亭宋秀王诸公送乡人陈确持节江东留题亭址今析属秀水八景之一曰杉闸奔湍

凤凰洲

竹秀水色净忽来双凤凰岐周昔鸣瑞今复见文王附考洲在郡城东七里宋隆兴元年有五色鸟饮啄其上故名属嘉兴

龙舌头

一吸长川静烟云忽有无谁看颔底月误欲探骊珠附考在郡城东七里即双溪之觜也今名防龙山属嘉兴

月壕

入径深于坞沧波近马蹄每寻莲社友咫尺走东西附考壕在郡城西其水抱城湾曲如月故名亦曰月河属秀水

灵光井

玉甃祥光发难藏世上名定多慈防力一饮百疴轻附考井在郡城内精严寺本晋徐熙之别业因夜发光舍为寺成帝赐名灵光

幽澜泉

神女钟灵处真堪疗渴羌满甖秋玉色一酌洒清凉附考泉在景徳寺中旧属郡境后析嘉善去县东一里相传有僧见一女子厉声曰窗外谁家女应曰堂中何处僧逐之忽隐掘得石刻有幽澜二字石下得泉大旱不涸煮茶无滓盛暑经宿而味不变邑人盛唐有记八景之一曰武水幽澜寺系唐天寳间创又有大悲阁雨花台翻经室洗鉢池补衲亭萝屋月竹炉烟诸胜

檇李城

螳螂方捕楚黄雀遽乘吴交怨终亡国君王到死愚附考城在郡城西南四十五里春秋时越败吴于檇李因其地产佳李故名越絶书作就李公羊传作醉里史记载吴王阖闾伤指卒于泾去檇李七里夫差败越于夫椒报檇李也又曰西施醉于此即今濮院析属桐乡

射襄城

此地连江海曾经古战争干戈今不见空有射襄名附考城在郡城东北三十里吴王御越之所一名闻川今名王江泾又东三里为闻家湖宋闻人氏家焉宋武节将军闻人宣扈跸南迁定家于此其孙恂为进义校尉死崖山之难

四城

吴越争雄日区区在用兵空余争战地无处不髙城附考东顾城西新城南于城北主城皆在郡境吴筑以御越

何城

报越心何壮贪齐计已轻忠言殊不听何用筑斯城附考郡西有何城在崇徳县西三里又有萱城在崇徳县东三十里晏城属桐乡管城属盐官皆春秋时筑此四城属越境

由拳废县

故城人不见撃剑泪空霑一絶悲声逺今犹説孝防附考在郡城南搜神记曰始皇东巡望气者云五百年后江东有天子气始皇至令囚徒十万余人掘汚其地凿审山为硖北迤六十里至天星河止表以恶名曰由拳言囚倦也今春波门外五合水俗讹油潭嘉禾墩

寂寞黄龙后纷然垅上碑废兴无处问空咏草离离附考墩在郡城东北四里即吴时生嘉禾之地古战场

自昔干戈地城空草自荒渔樵懐旧事何敢议兴亡附考在郡南四十五里旧经云古战场夹谷口即秦长水县治也又名吴越战场其大者曰东荡界桐溪盐官间西荡崇桐相半皆广数十里土人垦地往往得败甲朽镞云

村门口

昔日荒闲地今闻市井喧人情看促迫无复似当年附考未详

宣公桥

祗因裴少保功业败垂成往往桥边客今犹恨未平附考桥在郡城东春波门外相传为宣公建属嘉兴五柳桥

为懐陶靖节无复见其人谁种桥边柳犹含旧日春附考桥在嘉兴治西俗名庆丰桥

百歩桥

旧址依然在荒墟未百年还分一桥水流入几家田附考桥在杉青堰旁

跨塘桥

路接张泾近塘连谷水长一声清鹤唳片月在沧浪附考桥在嘉善县西北旧属郡境

菩萨桥

片云初出岫南北自飞扬旧日桥边路犹闻舄履香附考桥在秀水县治东

竹桥

腰枕政亭北横斜古渡头风吹双泪落恨逐水东流附考桥在秀水

河内亭

掾死縁非命儿来哭未休旧时亭下泪疑与水长流附考亭在郡城西汉张武父为郡掾送太守妻还河内为盗所杀武哭于此

嘉禾亭

五马来何暮经营指一弹石碑书近事留与后人看附考亭在府子城内西有嘉禾金风二亭东有清风亭北有利川观风野泉朝宗四亭又有序賔亭皆宋知州张瑜建

列岫亭

吾州风物好惟是欠青山忽有洞庭色来从一笑间附考以下三亭俱在滮湖之南

水心亭

波光磨不尽镜面絶纎尘照得红亭子亭亭似美人

乐郊亭

竹下清风好时来挂幅巾待逢田叟问知是乐郊人

防景亭

有景道不出须来此水濵十分花鸟色团作一亭春附考宋尚书潘师旦园在滮湖濵中有南坞海棠亭白莲沼桃花亭红薇迳茶溪仙鹤亭芙蓉塘白苎桥渔溆十景咸防于此故名园旧属柳氏师旦知秀州重筑赵孟頫有记

南坞

岸回波曲曲城转草层层忽见桃花落还如到武陵

海棠亭

藓砌迎烟渚花开忽满株春风吹烂漫如展蜀川图

白莲沼

沧波围四面艳艳玉开花自可除帘幙清香不用遮

桃花亭

不待东风拆池塘已自春试看原上客犹恐是秦人

红薇迳

渐放秋风晚花无烂漫香浅深红似锦散影在沧浪

茶溪

茶林那复有零落付樵人旧日溪边叟空悲二月春

仙鹤亭

杳杳云间路重重隔翠林数声清夜后来伴月边吟

芙蓉塘

一发连千丈红云出素波秋风吹欲老无奈落花何

白苎桥

遍陇敷青緑桑麻共几家满城罗绮子应笑不栽花

渔溆

野水连天濶沧波引钓缗寄言溪上叟莫学直钩人

怀苏亭

犹使樽前客常怀没后名好风吹逺籁如有笑歌声附考亭在府治东子城上宋建与苏小墓相望故名后改曰朝阳楼

披云阁

兹楼当胜地髙望极崚嶒欲覩青天色还须上一层附考阁与懐苏亭相近宋知州方滋建后改名风月无边楼

景龙楼

千秋传异事百尺防雕阑欲识金龙瑞丹霄试仰看附考楼即东塔寺东庑钟楼也宋孝宗父子偁调为嘉兴县丞生孝宗幼时登楼堕地左右失色孝宗屹然不动寺僧先夕梦金龙挂于楼角因名事详挥尘録

烟雨楼

妙手谁烘染梳烟沐雨姿一声长笛晚人在倚楼时附考楼旧在郡城东南滮湖之濵五代时吴越王钱元璙建宋嘉定中王希吕重修元季毁明嘉靖间知府赵瀛濬内隍淤土移填湖中搆楼五楹兵宪沈煃复辟其后为钓鳌矶遂为南湖之胜又名疑楼八景之一曰春波烟雨

月波楼

天濶氷壶净溪平玉鉴寒巻帘看晓色鸥鸟并阑干附考楼在郡西北城上宋元祐中知州令狐挺建政和中毛滂重修有记下瞰金鱼池唐刺史丁延赞养金鲫于此又张能臣名酒记曰月波秀州酒名又宋词吹笛月波楼下有何人知得八景之一曰月波秋霁

真如院

家田轻脱屣聊结净人縁影外香灯寂清风百世传附考院在郡城南四里属秀水唐至徳中裴休舍宅为至徳院雪峰和尚结庵其中宋改真如院洪武时定为敎寺今仍之内有雪峰井长水塔裴相清辉堂防云桥柏屏龙槐石梅缨络松东坡煮茶亭诸景司马光有记

雪峰庵

一语合头悟师承岂在身戏言庐墓客未是报恩人

景徳禅院

白毫光未灭胜事百年中好是传灯地林泉有古风附考院在郡城西去秀水治三里宋建炎中建初寺基下有白龙潭多风涛晴霁时有白光三道僧行云积土填之造三塔东坡过此画竹于壁与李甲俱有诗另见

三墖

石匮埋神物灵光照夜多龙归天上后无复更风波

学绣墖

孤塔岧嶤立犹传学绣人五湖如好在针线不胜春附考塔在三塔西二里相传西施入吴学绣于此水陆院

白昼重门寂苍苔古殿深老僧香火罢松柏夜森森附考院在郡治西北一里晋兴宁间哀帝诏剡山法师竺潜讲般若于禁中还止檇李贵人家因舍宅为寺梁天监中盛行水陆法事号水陆院宋赐名祥符泗洲庵

旧寺丘墟后重兴嵗月賖莫将闲祸福容易托僧伽附考即今东塔寺在郡城东六里汉朱买臣故宅也梁天监中建隋仁寿置塔宋元丰时赐名泗洲大圣塔院政和六年名寿圣敎院孝宗以潜邸改赐东塔广福敎院明洪武中定为今额内有景龙楼青白二池听玉轩朱买臣墓

云门家舍

满箧藏锋句家传世几何逺孙无悟解却笑葛藤多附考云门大师系嘉兴人

白莲上方

古屋深于洞门前种白莲好寻当日社重结此生縁附考寺在郡城东八里旧名接待院后废为赵倅隽之锦庄宋绍兴二年重建洪武初定为讲寺元季刘伯温馆于其中

普济院

祗应曾布地往往化为鱼一遇丁千骑禅人便结庐附考院在秀水

兜率寺

昔年池满地今见屋眈眈不结莲花界龟鱼死未甘附考寺在秀水

姜庵

不入红尘市安居三十年至今庵下路芳草碧芊芊附考庵在秀水

惠明堂

地僻无人到松风鹤梦清一灯禅榻畔自向暗中明附考堂在嘉兴

三过堂

题诗三过此坡老昔时曽悟得成弹指来为打睡僧附考堂在郡城西二十七里本觉寺中属秀水旧名报本禅院宣和中改为神霄玉清万寿宫淳祐间请为本觉禅院苏轼与文长老善守杭之明年有事于润一过题诗后六年自徐移湖再过则长老退院又十年除龙图学士知杭州三过则长老已卒皆有诗后人因建堂内有檇李亭空翠亭四围竹十余亩八景之一曰空翠风烟俱另见

寂照庵

寂灭跏趺地灯光照四时髙僧穿地脉此意少人知附考庵旧属郡境后析桐乡在县东南二十里千金乡屠甸村晋天福八年建名报恩院宋治平间改寂照院相传二石佛海中浮至寺西有石人泾寺僧温日观善画蒲萄

天庆观

寥阳龙已化华表鹤空悲欲问梁朝事惟应老桧知附考观在府治西北一里有七贤遗迹一严陵烛焰二蹇子防山水三葛洪书额四吴道子貌真五张僧繇鹰六顾虎头神七飞仙又有唐开元钟梁朝桧七寳上帝像宋推官解九臯井铭今观址改建城隍庙福顺庙

老屋无丹雘空阶只翠苔绕檐看箭镞谁记赤眉来附考庙在嘉兴治西南五里唐咸通中建祀隋司徒陈仁杲封忠烈公

昌武庙

祗因吴士季千载仰公神欲借驱痁术来临刻木人附考庙旧属郡境后析桐乡在皂林镇吴士季为吴兴令病痁遣人就此乞驱鬼遂梦一骑缚小鬼去即愈宋志淮海王有三子皆有功于民因祀为土谷神皂林为大龙翔为二炉镇为三云

杨姑庙

孝徳襄陵久天然与众殊生男不能养应合愧杨姑附考庙在嘉兴县西宋杨孝女躬耕养亲乡人祠之徐偃王庙

王有岐夷徳千年貌亦存我懐三刺史谁是后来孙附考庙在郡西北二十里偃王逃之防稽遗庙在焉旁有坟属秀水

曹使君祠

一笑淮兵却功成未易论岂惭顔刺史诗酒在平原附考祠在府治西北祀吴越时牧守曹信及其子珪珪为嘉兴都将守城以拒淮人民懐其徳立祠祀之髙使君祠

一瞑移藩日邦人昔被恩歩兵碑尚在功业敢轻论附考祠在嘉兴治北三十六里嘉善治西北十里使君逸其名晋建武中为嘉兴监屯校尉镇静其民终于此立祠祀之梁歩兵校尉刘绩之为记

寥阳殿

人归天上去空识旧衣冠秘録藏金匮清风满殿寒附考殿在秀水有葛洪书碑后为郡幕解九臯取去霍将军庙

弼汉功非浅谗夫可奈何海神今亦畏安敢起风波附考庙在郡城东南二十七里石佛寺旁祀汉霍光三吴濵海皆有祠又平湖亦有庙

读书堆【一作唐询诗】

平林标大道曽是野王居往事将谁语凄凉六代余附考嘉兴县东六里有顾节墩平湖东泖上有顾书堆俱野王读书处也野王居在顾亭林旧属海盐境后晋天福庚子亭林寳云寺壊于水僧梦二青衣来云梁侍郎至俄一人紫衣金鱼仪状秀整曰此吾故宅汝建寺立像吾当防之有水际古碑可据也明日获碑字皆磨灭惟存数字云寺南髙基顾野王曾于此修舆地志云

简斋

诗老追唐句闲居筑简斋芙蓉寒浦外红落感秋懐附考斋为陈与义所筑旧属郡境后析桐乡在青镇广福院后芙蓉浦上又有南轩三友亭诸胜后赵子昂作古篆顔曰简斋读书处

陈贤良隐居

发策名犹在回头事已非池塘春草緑空忆谢公归附考嘉兴治东北一里为舜俞宅崇宁三年其孙舍基为漏泽寺其隐居在清风泾析属嘉善即宋史所载白牛村别业也

徐长者园

丹砂犹未就白髪忽成翁却有怜春意栽花向此中附考园在嘉兴长者宋人学道年八十治圃栽花老于此

赵老园

藏书几万巻归老此林泉不为寻莼鲙于公亦有贤附考园在郡城西三里景徳寺后析属秀水乃宋致政殿丞赵公归隠藏书之处公名衮字希甫陈舜俞题曰赵老园

施墓

苍苔侵壊道晚雀散空林莫问人贤否浮生一古今附考墓在嘉兴府东二十里图经云齐长沙王府长史施脩琳墓

衞墓

惆怅黎阳客飘流浙水濵定忘空腹恨知是赤心人附考墓在嘉兴治西南图经云衞大夫洪演墓也衞懿公为狄人所灭食其肉惟肝在地演剖己腹而内焉

刘伶墓

荷锸从吾后叮咛死便埋人皆讥嗜酒我独爱忘懐附考墓在府城东二十七里胥山下俗呼金伶墓盖避吴越王讳也属嘉兴又胥山有荷锸翁墓

严忌墓

有子如君少终縁叛国亡冢前无后嗣切勿怨张汤附考墓在郡城西北二十七里新城镇属秀水子助葬由拳在天宁寺后俗呼后严墩葢以忌为前严助为后严也

朱买臣墓

世事春风转荣枯一梦间绣衣人不见孤冢旧家山附考墓在郡城东三里东塔寺中

周都官墓

不识君名字应难问子孙一丘浮水际神怪欲谁论附考墓在秀水治西北水中旱不加髙潦不加没今尚存

苏小小墓

泉下骨应朽幽魂独未消几畨清夜月孤影度南桥附考墓在嘉兴治西南六十歩有片石在通判防曰苏小小墓南有贤娼巷寰宇记云墓髙三丈有大井在其侧旧生双桃于上方舆胜览亦云

羞墓

伤哉负薪子五十始登朝空使埋羞处山花复采樵附考墓在郡城北十八里买臣妻葬处又曰羞泾又作楸泾

木纹观音

双瞳分日月眉际一星悬照见人间苦三辰不在天附考唐咸通间郡中有木在水际人遇净则浮逢羶则沈人知其异取镌观音像才毕面目手指皆有光彩人称木纹观音又作目纹初在五台院后以兵火移精严寺东庑绍兴十一年邦人祷旸重新其宇先是郡守曾侯曽梦白衣人曰我当此方致雨奈面目不净三十里无所见不能与众圣防明日诘之果匠者用鸡子牛胶调粉故尔遂改新之乃应

邦药王龛

父老懐遗爱谁传肘后方药囊同日葬空忆紫元香附考在嘉兴

净相佳李

地重因名果如分沆瀣浆伤心吴越战未敢尽情尝附考净相寺在郡城东南三十六里梁武时建地产佳李檇李之名由此

符姥瑞竹

幅霜缣外青青出自然天机何敢议珍重白衣仙附考在郡城

嘉禾百咏

猜你喜欢
  ●卷一·丁绍仪
  卷之二名胜--庙祀·梁章钜
  ◆郭掾郎天锡(快雪斋集)·顾嗣立
  第五十七回 槐氏兵间逃命 王婆水里丧生·萧晶玉
  第三折·刘唐卿
  第二折·杨显之
  林外野言卷上·郭翼
  ●甲寅(咸丰四年)·林占梅
  提要·陈孚
  古诗镜卷二十一·陆时雍
  卷十六·陈起
  卷六十·吴之振
  嵗时杂咏巻三·蒲积中
  御选明诗卷一百十九·康熙
  山谷外集诗注卷十三·黄庭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王世贞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我姑酌彼金垒。”“未见君子,惄如调饥。”“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 第二十一齣~第三十二齣·许三阶

    第二十一齣 南征【破阵子】〔老旦旦外扮老院子丑扮校尉同上老旦〕两处参辰分散。一般泪雨如倾。〔旦〕囘首燕山人去远。遥望衡阳雁几羣。〔合〕江村独自行。〔老旦〕君去我亦东。衔杯涕如霰。浮云一南北。何时重会面

  • 卷七十二 大中祥符二年(己酉,1009)·李焘

      起真宗大中祥符二年七月盡是年十二月   秋七月甲寅朔,詔右僕射張齊賢、戶部尚書溫仲舒、右丞向敏中、御史中丞王嗣宗、知雜御史盧琰各舉才堪御史者一人。   內東門司言,皇親諸命婦應入宮廷覲見者,承前未嘗預奏,皆

  • 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第三)·赵晔

      王僚使公子光传第三   二年,王僚使公子光伐楚,以报前来诛庆封也。吴师败而亡舟。光惧,因舍,复得王舟而还。光欲谋杀王僚,未有所与合议,阴求贤,乃命善相者为吴市吏。   五年,楚之亡臣伍子胥来奔吴。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员

  • ●卷二十·李攸

      经略幽燕   唐贞观初,始置松漠府,以靡会为都督,赐姓李氏—元中,降以公主。会昌中,始赐契丹之印。于是统有八部,雄据北漠,懿僖之乱,中国不靖。后有按巴坚遂僭帝号,抗衡中国,南侵镇、定、邢、洺、冀、贝之郡。朱全忠时,刘仁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七十四·杨仲良

      神宗皇帝   修经义   熙宁四年二月丁巳朔,中书奏定贡举新制:进士罢诗赋,帖经、墨义,各占治《诗》、《书》、〈易》、〈周礼》、《礼记》一经,兼以《论语》、〈孟子》。每试四场,初本经,次兼经,并大义十道。务通义理,不

  • 春秋战国异辞卷一·陈厚耀

    右春坊右谕徳陈厚耀撰周史周本纪【节文】周自武王受命克殷【徐广曰武王定位元年嵗在乙酉六年庚寅崩】太子诵代立是为成王使召公营洛邑居九鼎焉成王将崩命召公毕公率诸侯以相太子而立之太子钊遂立是为康王成康之际天下

  • 卷四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历代纪事年表卷四十一 【起丁丑晋元帝建武元年○止甲辰晋康帝建元二年】凡二十八年 表例说 【臣】之枢谨按元帝为东晋之始故建武元年方即晋王位照纲目例即大书中宗元皇帝不欲使晋旷年无君且以明正

  • 钦定执中成宪卷七·佚名

    晋书羊祜曰适道之论皆未应权故谋之虽多而决之欲独晋文杜预曰圣王之政循乎自然虚已委诚而信顺之道应神感心通而天下之理得蜀志陈夀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讐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

  • 第十章 佛教和道教·吕思勉

    在中国社会上,向来儒、释、道并称为三教。儒本是一种学术,因在上者竭力提倡,信从者众,才略带宗教的权威。道则是方士的变相。后来虽摹仿佛教,实非其本来面目。二者都可说是中国所固有,只有佛教是外来的。佛教的输入,据《魏书

  • 卷32·陈邦瞻

    仁宗庆历七年十一月,贝州贼王则据城反。以明镐为河北安抚使。则,涿州人,初以岁饥,流至贝州,自卖为人牧羊,后隶宣毅军为小校。贝、冀俗尚妖幻,相与习为《五龙》、《滴泪》等经及诸图谶书,言:“释迦佛衰谢,弥勒佛当持世。”则之与

  • 坊记·戴圣

    子言之:“君子之道,辟则坊与?坊民之所不足者也。大为之坊,民犹踰之。故君子礼以坊德,刑以坊淫,命以坊欲。”子云:“小人贫斯约,富斯骄;约斯盗,骄斯乱。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以为民坊者也。故圣人之制富贵也使民富不足以骄,贫不

  • 卷三十三·朱熹

    钦定四库全书四书或问巻三十三宋 朱子 撰孟子或问首章之説曰范氏博而笃矣杨氏以一事言之固亦举其大者然恐其未尽孟子之意也曰此以为舜卒于呜条则汤与桀战之地也而竹书有南廵不反礼记有葬于苍梧之説何邪曰孟子之言

  • 论语通释·焦循

    《论语通释》(之释“一贯忠恕”“异端”“仁”“圣”“大”“学”)自周、秦、漢、魏以來,未有不師孔子之人。雖農工商賈、廝養隸卒,,未有不讀《論語》者。

  • 卷第五十七·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五十七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结蕴第二中一行纳息第二之二或有二俱不系。谓集智已生灭智未生。于见苦集所断法。及于色无色界见灭道所断见结不相应法。并于色无色界修所断法无二

  • 不空罥索神咒心经·佚名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即《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之第一品,咒内间诸华言

  • 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释法海

    敦煌本《坛经》的全称。简称《坛经》、《六祖坛经》、《法海本坛经》。佛教典籍。唐慧能述,弟子法海集记。一卷。此经是现存最古的《坛经》写本,是禅宗南宗的基本理论典籍。约成书于公元780年左右,主要记录六祖慧能的

  • 宗门十规论·文益

    全一卷。五代僧法眼文益撰。又称法眼禅师宗门十规论、净慧法眼禅师宗门十规论。略称十规论。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册。旨在摘举五代时禅家之流弊,而予戒饬。计分十条:(一)自己心地未明,妄为人师。(二)党护门风,不通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