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三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江湖小集卷三十四    宋 陈起 编陈必复山居存稿

余爱晚唐诸子其诗清深闲雅如幽人野士冲澹自赏要皆自成一家及读少陵先生集然後知晚唐诸子之诗尽在是矣所谓诗之集大成者也不佞三熏三沐敬以先生爲法虽夫子之道不可阶而升然鑚坚仰高不敢不由是乎勉姑裒存作笔之是编将以求印於运词林之斤者非曰自眩云尔是爲山居存藁闽人陈必复无咎书於药房吟所

山居

接砌斜通径缘篱矮结墙地卑蜗篆壁山暖蜜分房过雨林亭静落花春昼长幽居差省事犹有课诗忙

领客游闻人氏省庵园

半夜雨方住一春晴不常倚栏听鸟语开户纳花香庭暮竹隂净池风水气凉几番吟未稳步月细平章

构得

构得数檐椽闲身与静便半帘花影碎一树鸟声圆吟苦瘦於旧春寒多似前闭门无客过心事付琴边

百五节

独游苦无侣偶步到前川春水緑於染山花红欲然冷烟寒食月小雨浴蚕天此去嬉游少风光又一年

赠林尚仁自号端隐

谿边着吟屋亦足老生涯洗砚浑池水敲棋落案花客来多载酒童去自煎茶爱尔丰标异逢人满口夸

舟中得催字

出郭少晴日春隂欲酿梅岸痕新雨过岛色晓云开数鸟烟中落一帆天外来谿行正如画频报长年催

客枕

客枕偏饶睡春归尚拥绵屋深灯易晕漏短梦难圆栖鸟警凉夜閙蛙喧雨天一声桑橹过何处上谿船

归自德清

午隂云弄日水涨浪侵矶小巷渔舟聚深村酒户稀牛闲童自睡蚕熟客方归隔岸人家近缫声出翠微

游前谿西庵

为爱僧居雅时来扣野扉沼清鱼可数轩静客忘归修竹负墙立幽禽背水飞道人差不俗洗耳听弦徽

赠张駉自号牧隐

乍见语相合苦吟心更亲老於琴得趣隐与牧为隣一夜檐花雨十年江树春所交半湖海恨晚识斯人

东野故居

先生高隐地遗迹尚堪寻出郭秪疑近入村还觉深秋光淡平野暝色带遥岑几度祠边过诗成不敢吟

响应寺

步屧穷幽讨扶筇上碧尖山高秋易瘦瀑小雨方添寺老僧单少潭深庙祀严平生丘壑志爱此结茆檐

宿龙山精舍

偶贪禅宇静襆被到深林夜榻僧同话寒檐客自吟窗明疑积雪树黑怪常隂犹恨匆匆出丁宁约重寻

僧房

结庐修竹里身外世缘轻滑几浄如拭小窗低更明夜深留佛火人静听钟声共拨炉火坐跏趺对短檠

山中书事

天气如春盎连朝未有霜数蝉嘶老木一鸟渡寒塘风竹写晴影水花临晓妆静中观物化此意等羲皇

晓步

清晓步幽迳庭芜带緑莎篱根惟有菊池面已无荷高树蝉声急远山寒色多小窗风日转便觉似春和

吴江道中

叶老蚕登箔泥肥燕葺巢晓风帆腹饱夜雨柂梢高久客交游少一春行役劳短篷终日坐煮茗读离骚

和客用韵

麦风翻蝶梦花露湿蜂巢水濶浪痕帖雨晴云气高酒功书下下诗料办劳劳拟唤三高起豪吟些楚骚

舟行崇德

落日挂征帆西风客袂单灯明村店近船重水程寛芦蓼作秋意汀洲生晚寒钟声烟外寺山色梦中看

嘉禾境上

聨畴冈势断缺岸浪痕垂野店茆柴酒人家槿树篱逆风鱼上少连雨稻开迟客路秋偏好归程尽是诗

寄石泉云间明府叔

容易成离索临分重忍言夜船杨柳岸晓枕荻花村山雨断云脚谿风生浪痕悬知自公退怀抱欠同论异政人能说新吟客为传一官清似水万事信於天养鹤分厨料收书出俸钱昼庭少公事闭阁抱琴眠卧念相从乐杜门岑寂中曙窗报晴色寒叶语秋风别去诗难稳愁来酒易空相看才数驿好爲寄书筒

席上和林端隐韵

云压檐花重谿禽湿不飞烟林生暝色雨砌上苔衣暮鼓深村急踈钟远自微吟窗得新句写向锦囊归

梅花

瘦得氷肌骨亦清诗人於尔独关情孤高不爱尘埃涴洁白犹嫌缟练轻天下有花皆北面岁寒惟雪可同盟当时只欠灵均识不与离骚写姓名

防风氏庙

一去归期不复闻故乡目断会稽云乌江空堕将军泪蜀国曾招望帝魂两壁衣冠存古貌十年城郭说邦君遗民尚指专车骨老树槎牙枕庙门

偶成

遶屋栽梅亦可人最怜夏月緑隂清前村雨过山如洗深径风来竹自鸣涤砚不嫌池水冷写书爱傍午窗明近吟未许人知得且向梅边隐姓名

舟中效东坡用韵

?事京尘踏软红又随征棹过吴淞人家半在桑柘住春水忽迷芦苇丛赤蟹白鱼今稍稍红樱紫笋已匆匆船窗尽日看山色多少好山供眼中

江湖小集卷三十四

 

猜你喜欢
  卷八百一十二·彭定求
  石林词 全文·叶梦得
  第十一出 买父·李渔
  楔子·罗贯中
  田间诗学卷五·钱澄之
  叙·陈匪石
  第四十出 仙忆·洪昇
  第十三出至第二十四出·柯丹邱
  第二折·郑光祖
  所见·周作人
  ●几社壬申合稿卷之九·佚名
  卷173 ·佚名
  入朝别张燕公·张说
  长离阁集一卷·王采薇
  序·黎民表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通鉴释文辩误卷一·胡三省

      通鉴一【凡二条】  周威列王二十三年智伯求蔡臯狼之地于赵襄子史炤释文曰臯狼春秋蔡地后为赵邑【海陵本费本同】余按春秋之时晋楚争盟晋不能越郑而服蔡三卿分晋韩得成臯因以并郑时蔡已为楚所灭郑之南境亦入于楚

  • 卷之二百九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一百三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太保兼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二等伯加四级臣马齐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仍兼管吏部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加二级又加一级臣张廷玉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

  • 绎史卷十一·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禹平水土大戴礼记颛顼产鲧鲧产文命是为禹 鲧娶于有莘氏有莘氏之子谓之女志氏产文命【世本鲧娶有莘氏女谓之女志是生髙密】史记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

  • 敦煌表状笺启书仪辑·佚名

    P1P.4093《甘棠集》 刘邺上中书门下状右伏以圣[上]德迈泣辜,恩加拯弱(溺),悯疲甿之困悴,流渥泽之沾濡。约以三周(调),释降宽傜(徭)之诏;念其诸郡,仍开己债(责)之言。降河岳之洪慈,蠲药草之常贡。回嘉节之进献,代贫户以共输。欲命使

  • 同治元年四月初十日·曾国藩

    早饭后接见司道。旋出城看熊字营操演,已刻归。与筱泉围棋一局。习字一纸,写希庵信,未毕。约陈湜、潘鸿焘来吃便饭,未正散。将希庵信写毕。摺差曾恒德自京归来,阅京信及各报本。清理文件。接少荃上海来信,言夷务事颇详。旋阅

  • 原序·汪克宽

    春秋胡傳附録纂疏原序仲尼假魯史寓王法春秋之義立矣然聖人之志有非賢者所能盡知是以三家之傳有時而戾夫二百四十二年行事亦多矣非聖人從而筆削之則綱常之道或幾乎熄託之空言可乎游夏深知夫子之志而未嘗措一辭孟氏發明

  • 提要·陈祖范

    (臣)等谨案经咫一卷国朝陈祖范撰祖范字亦韩亦字见复常熟人雍正癸卯会试中式举人未及殿试乾隆辛未荐举经学特赐国子监司业衔是书皆其说经之文名经咫者用国语晋文公咫闻语也祖范膺荐时曽録呈御览此其门人归宣光等所刋凡易

  • 六经奥论卷三·郑樵

    宋 郑樵 撰诗经今惟毛公传【出于齐者曰辕固 出于鲁者曰申公出于燕者曰韩婴 出于赵者曰毛公】毛公作训【释也】传【注也】传注二字见三礼毛公之注谓之传故曰毛氏传孔氏传易大传是也四家之诗出于齐鲁燕赵出于齐者曰

  • 卷十九·黄伦

    <经部,书类,尚书精义钦定四库全书尚书精义卷十九     宋 黄伦 撰盘庚五迁将治亳殷民咨胥怨作盘庚三篇无垢曰盘庚阳甲弟也止一迁耳而曰盘庚五迁何也曰汤迁于亳仲丁迁于嚻河亶甲居相祖乙圮于耿至盘庚迁于殷通数

  • 佛 法 与 美·太虚

    ──十七年冬在法国巴黎佛教美术会讲──一 美与佛的教训  二 佛陀法界之人生美  三 佛陀法界之自然美  四 从佛法中流布到人间的文学美  五 从佛法中流布到人间的艺术美  六 结论一 美与佛的教训佛

  • 卷第二·如卺

    禅宗正脉卷第二 南岳 【标】南岳怀让禅师 【颂】谒嵩山安和尚。安启发之。乃直指诣曹溪参六祖。祖问。甚么处来。曰嵩山来。祖曰。甚么物恁么来。师无语。遂经八载。忽然有省。乃白祖曰。某甲有个会处。祖曰作么生。

  • 卷第十三·昙噩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淛东沙门 昙噩 述 戒学 弘法科(三) 隋昙延 出蒲州桑泉王氏也。其先仕齐周。世皆致贵显而延尤嗜学。年十六。偶听妙法师讲涅盘。遂出家。逮弱冠。即就开演。义理融贯。词辨优赡。识者敬慕

  • 搅水女人·巴尔扎克

    来自巴黎的退伍军官腓列普为了赌本无恶不作,整日里想从家中榨出更多的钱,听说伊苏屯乡下的舅舅罗日有一大笔遗产,便来到乡下处心积虑地谋划;伊苏屯的无赖头子玛克斯游手好闲、坏事做尽,与罗日的情妇——美丽的“搅水女人”

  • 花边文学·鲁迅

    鲁迅著。1936年6月出版,见《鲁迅全集》第五卷。该书收集作者写于1934年的杂文六十一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府正加紧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蒋介石提出“新生活运动”,还设立“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妄图扼杀

  • 书画跋跋·孙鑛

    三卷。续三卷。杂著。明代孙鑛撰。矿,字文融,号月峰,谥文简,余姚(今浙江)人。万历(1574年)会试第一,累进兵部侍郎,右都御使,南京兵部尚书。是书名为书画跋跋,因先有王世贞书画跋的著作,矿又跋其所跋,故称“跋跋”。体

  • 稽古录·司马光

    编年体史书。北宋司马光撰。20卷。由《历年图》、《百官公卿表大事记》以及上古至三家分晋前历史三部分组成。光因所著《资治通鉴》卷帙繁重难读,另编《历年图》,起迄与《资治通鉴》同,治平元年(1064)进呈。又编太祖建隆

  • 那先比丘经·佚名

    Naxianbiqiujing,佛教经典。产生于公元前1世纪的西北印度,最早所用语种不详,学术界对此有梵语、混合梵语等不同说法。后形成北、南两种流传本。北本于东汉时传入中国,即汉文大藏经中的《那先比丘经》;南本约定型于4世纪,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