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八十二

<集部,总集类,宋诗钞

钦定四库全书

宋诗钞卷八十二

内阁中书舍人吴之振编

林光朝艾轩诗钞

林光朝字谦之闽之莆田人隆兴元年进士任袁州司户参军知永福县召为秘书省正字历着作佐郎国子司业出提点广东西刑狱徙转运副使加直宝谟阁召拜国子?酒除中书舍人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婺州提举兴国宫卒光朝学於陆子正子正学於尹焞而光朝之学一传为林亦之再传为陈藻三传为林希逸其师友之际如此林俊曰艾翁不但道学倡莆诗亦莆之祖用字命意无及者後村虽工其深厚未至也

送别湖北漕李秘监仁甫

文字眇烟云过眼徒浩浩所有未见书惜哉吾已老子云客长安陈迹如一扫同叔向来人我生苦不早亦闻青城山斯翁为有道瞿塘不可上秋梦长顚倒白日来西崑一见自应好纵谭百代前至境非枯槁多为开口笑明月生怀抱黄鹤有高楼怳如事幽讨揽辔逢道州听书下下考周南勿留滞掇拾供史藳分手重酸辛璠璵衆所宝十日不得面何为太草草

送别姚国博知处州分韵得绿字

铜盘白露下松桂净如沐娈彼菊花圑西风吹醽醁长安多别离此别苦不足人物如使君容易等潘陆一自海东头清飈起谣俗馆下欲何言联翩如破竹功名不徒尔无乃相迫逐双日访延英行矣公勿卜括苍烟雨前寒光贯岩腹大叫出银甖邂逅聚百族要擕三月粮所厌惟一匊幸心忽开张何曾畏笑戮单父勿长吁来者犹可续道旁有抵璧天下轻结绿一夕洲渚言令我沉心曲

代陈季若上仓使

大块始开凿娲皇为补天天平雷雨正后稷诲之田大浸十二岁流金复七年幸哉尧汤民以手摩抚然徂丘虐焰起秦俗相焚煎官租夺以半饱食何夤绿自从汉道昌敦朴乃其先初开常平议聚粟如源泉年登谷价贱散以大农钱旱潦或艰食用之如转圜悠悠百王心皎皎三代前井田日以坏此法当磨镌公侯希世珍秀色媚长川官学有根株诵诗三百篇风土无隐情是为大夫贤抟饭哺赤子当食长尔怜江东百万户雕俗生春妍持节闽岭初有如病者痊刘晏取予术夷吾轻重权义仓有粟腐物价敢喧阗斯助阜民政南风吹五弦昼日公侯门客车动百千下吏走尘土从容愧执鞭岂不随吹嘘譬彼乘风船长枝非卓鲁主德奚由宣松竹伴孤吟敢怀岁月迁终酬国士知未甘长弃捐

石渠行送别福建参议李着作器之

我来石渠五十六双髩如蓬腰未曲岂为健笔有徐庾自数来时六十五谁解辛苦续子虚长安有客四十余已老成翁不肯去青藜当户夜读书东观丈人起遐想无为岁月空踟蹰去作诸侯老宾客可无绿水兼红蕖我家东下才百里钓螺一曲清无滓草堂为筑荔枝斜濯锦江头有如是子思子方道为尊南国佳人如秋云不知公侯有朱箔要问常州李着作

资中行奉寄临卭守宇文郎中

铜驼陌上生秋草前者刻石今如扫儋边半纸半模糊下牀三日成悲恼苍史萌芽何可见要从笔意生秦汉欲将寄字问何人所守一家如小篆是中变幻随形模钟转鼎鬲匜盘盂如何两京到魏晋摉尽苍崖惟此书即今原隶见顚末仍於画上分锱铢燕然有年固可纪笔势岂得先黄初中郎袖手欲无作正始不逮况其余幸哉一见俱抵掌翩翩如反古石渠且说金陵佛屋何年灯晋分隋张犹青荧忽听荒鸡还自起资中之刻不徒尔

鞭春行

辘轳罥寒田雀饥江梅落蛙免脚肥枯肠一夜转双毂眼光吹上虾蟇衣岩腹新晴山鬼哭女娲坟外春风归茧村纸帘大如席柝柝藜杖金雀飞

痴顽不识字歌许叔节来诗有此句因以名篇

平生读书如风过耳岁月共流转如磨复如蚁一如人嚼蜡而不见其味又如弄孤杵连夜不成米又如过羊肠十步复一止年头月尾无一是咄咄痴顽不识字见君诗舌如黐愧我为人师怪怪奇奇如悬崖万仭龙蟠古树枝又如生马不施鞚而驰又如锦苔封漫岘山千年堕泪碑又如玉关客血上老犀衣卢同孟郊骨已朽眼晴头颅何人相传授与君往还岁月久比来春风入我牖便觉岩前草木件件有生意跨蹇驴出古寺欲访子云问难字

乞竹鸡

疎篱短短花枝阑鸠妇不鸣天雨寒鸠妇离家二百日亦有姊妹依故山黄粮不肯啄欲去羽衣残主人一见一怜汝抱取东家竹鸡来戏聚孤村落日不相识各各哀鸣求其主两鸟勿惊遽低头听我语鸠妇入我家必杀入我口牀头瓶甖无余粒养汝一到十日後东堂数竹夹新蹊儿童牢落惟爱一竹鸡堂心有眢井饥则哺其泥主人缘窗安净几丹碧相依安用此竹鸡竹鸡慎勿傍人飞我屋三间沉白蚁

冬至

横枝冻雀昨夜死水底黏鱼吹不起小伶切玉孤凤愁九寸之管传生意舞雩山下逢丈人植杖无语空逡廵再拜丈人欲识桑麻生长力鬼蝶翻覆梅花春我於万物亦一物何时春风到饥骨空山铁镝年月深一语不破天地心

吏部尚书林公梅卿挽词

百纸梅花赋声名出渚东向来惟李贺胜处是扬雄遶屋看书带逢人说刺桐尚书旧时履只合步春风

次韵奉酬赵校书子直

雁塔新题墨未乾去年灯火向秋阑趣看天禄青藜杖怕着王孙紫绮冠好在三山?浩渺何如一纸问平安觚棱放月无人到玉糁初成许共餐

次韵呈胡侍郎邦衡【并引】

某窃观侍讲侍郎先生大书着作之庭其形摹滥觞发於小篆岂八分未出已有此书又蒙传示银杏兼简之什谨次韵奉和

声教从今已远覃翩翩作者问谁堪石经犹有中郎蔡金匮曾夸太史谈至竟银钓并铁画相传海北到天南诸生考古头浑白禹穴何时更许探

九日同出真珠园再用前韵

来自清源葛已覃君王问猎我犹堪百年耆旧如重见九日登临得纵谈才子不如汾水上仙人长在大江南明珠照夜应无数要是层波更好探

送别傅郎中安道持节闽中

忽然乡思若为收莫到三茅最上头二月东瓯看负弩一天南荡想行舟过家上冢从今数落絮飞花合画游料得甘泉来奏计定应前席莫迟留

八月十五日道出南昌寄龚帅实之兼呈程泰之刘文潜二漕

未应双井即尘埃似此衣冠得几囘国子先生还并驾洪都新府却重开再三为问滕王阁第一须登孺子台定向此中修翫事江边不道故人来

闰月九日登越王台次韵经略敷文所寄诗

闲陪小队出山椒为有吴歌杂楚謡纵道菊花如昨日要看汤饼作三朝千重岭海供横槊一带风烟听采樵凭仗折冲如此好不应东去更乘轺

再次前韵

却趂秋旻别九韶扶胥直下听风謡澜翻对酒还终夕火急催诗在诘朝南国更逢陶令菊西江莫扞楚人樵自应幕下文书少节制如今属汉轺

前岁过真阳初识子钦今道出曲江不忍遽分手偶成长句以志两处山川人物之胜亦少慰别来耿耿耳

秋崖一夕卷炎蒸那更挥斤为斵氷碧落旧?烧药竈白芒长对读书灯相期大庾何多日似出浮屠向上层纵有分张吾未老定从台阁看飞腾

送别奉常林使君黄中易守延平

去时何不到瓜时上日多应柳絮飞卧辙只缘滕坏少怀章须要越人肥三千仪礼非绵蕝五十行春尚彩衣莫爱传经似齐鲁石渠长是待公归

枕疾逾旬蒙丞相访问仍辱宠示名篇辄捜枯肠次严韵以塞来使

丞相严装似燕居为怜消渴到相如病多得艾三年远歌杂成琴十日余绿野忽传春草句白头还对朶云书若为追逐园林胜百转愁肠亦少舒

芹斋诗【并引】

往时从林删定时隐为招提之集语某以吾於九仙作见一庵丘壑之念未尝一日去心比挂冠得请又欣然相语曰吾将作屋数间老於芹下吾老矣从此皆空闲日子所未能忘书卷一事耳吴兴别乘代者以期告而公有是举壮矣哉夹漈唱酬之什皆一时显者於其最後也作芹斋诗

春风芹下足迟留白鸟平田忆旧游说尽轩裳还过眼读残书卷复重头偶逢隐几何须问不到投簪便拟休平世声名如皦日欲将何地置巢由

奉题游洋张明府流香亭时以荐章数下涉秋月马首且欲西矣因以寄意云

封题青李数绯桃处分园林意自豪旋出篇章陪乐府更凭花木续离骚酴醿架下提春榼薝卜林中滴夜槽却是秋风生马耳未应老大笑牛刀

送别陈侍郎应求知泉州【并引】

某窃观蔡公侍郎尝大书於洛阳桥之上侍郎过洛阳当摩挲此石彷佛为同日事也某送别到惠安道中因以赋诗云

百片牙旗水面长蔡邕题在刺桐乡十年杯酒开云榭一样官衘过洛阳我亦携家缘送客谁能扫地自焚香野桥冲腊寒梅白莫要登临忆侍郎

傅使君安道再有治莆之命取道城外还泉南得来书云已出十里

何事风流旧使君江边听说下朱幡逢迎要问平津邸准拟来呼垤泽门竹马已喧明月浦篮舆却出杏花村不知锦瑟流传徧欲愈头风好细论

挽李制干子诚

千金治产似孙吴珠箔银觥只自如问我长风当夕起数他极浦落帆初自知汗简今千轴更说生犀有几株赤壁当年遇黄盖周郎何惜借吹嘘

文字纷纷更问兵秋灯束发尚青荧便令三子成问户却许诸孙说典刑隔水忽传朝露曲行人长数夕阳亭河东健笔惟诸薛梅子冈边为勒铭

别方次云

姑苏台上姑苏馆共说南山竹火炉湖上相逢又相别不知何处说姑苏

代陈季若上张帅

柳提九曲暗青丝画戟丛中昼影迟传说姑苏新乐府秪缘太守例能诗

直甫见示次云乞豫章集数诗偶成小絶因以自喻

修水佳人白玉栏花前何似妾容顔从来未省伤春意犹自楼头画远山

莫怪骚人太颉颃曾闻阿母语刘郎神仙本自无言说尸解由来最下方

吴容州仲一挽词

竹屋绳桥自有村牛山箫笛不堪闻碑前更问何年月为借容州旧使君

哭徐删定德襄

修文巷里莫春前欲上旗亭问客船忽有短牋无寄处鱼梁却在泪?边

忽然白昼自生哀立马桥东唤不囘惊起何波理残梦十年灯火上心来

哭伯兄鹊山处士蒿里曲

窃观之近古葬显者则歌薤露又有蒿里之曲施诸闾巷乃取鹊山号哭之声作是曲

残云衰草趂人愁生即团栾死便休悲泣声中裁此曲鸡啾山外鹊山头

长记藜牀发问初翩翩出语自无余期翁胸腹平如水不在尘埃数卷书

桐棺三寸更何欵却取江枫短作碑惟有一般蒿里曲长箫欲断更教吹

宋诗钞卷八十二

猜你喜欢
  卷四百九十二·彭定求
  郭应祥·唐圭璋
  卷五·陈廷敬
  远山堂曲品·祁彪佳
  第三十一齣~第四十齣·梅鼎祚
  卷十二·查慎行
  卷四十六·冯惟讷
  卷三百三十八·陈思
  提要·李群玉
  卷五十六·陈焯
  唐僧弘秀集卷五·李龏
  卷三十八·陈邦彦
  卷五百十·佚名
  御选明诗卷五十·康熙
  甲乙集卷第六·罗隐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十·仇兆鳌

    钦定四库全书杜诗详注卷二十翰林院编修仇兆鳌撰秋日寄题郑监湖上亭三首【此当是大厯二年秋作首章云高唐寒浪减髣髴识昭丘时盖将去防矣 鹤注郑监即郑审湖在峡州而公在防州故云寄题 邵注峡州即今湖广夷陵州】碧草违【

  • 卷之四·佚名

    全唐诗补逸卷之四张鷟张鷟字文成,深州陆泽人。补诗一卷,计五十八首。 【(按张鷟《游仙窟》诗共七十余首,日本河世宁《全唐诗逸》曾选取十九首。今自《古佚小说丛刊》本《游仙窟》中将河世宁氏所未收者,悉数录出,而以彭泽汪

  • 卷二百五十五·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二百五十五糖霜类七言律糖霜          【元】洪希文春余甘蔗榨为浆色美鵞儿浅浅黄金掌飞仙承瑞露板桥行客履新霜携来巳见坚氷渐嚼过谁传餐玉方输与雪堂老居士牙盘玛瑙妙称

  • 卷一百五十四·列传第四十二·张廷玉

        张辅 黄福 刘俊 陈洽 李彬 柳升梁铭 王通   张辅,字文弼,河间王玉长子也。燕师起,从父力战,为指挥同知。玉殁东昌,辅嗣职。从战夹河、藁城、彰德、灵璧,皆有功。从入京师,封信安伯,禄千石,予世券。妹为帝妃。

  • 卷五十五·毕沅

      ◎宋纪五十五 ∷起阏逢敦牂十一月,尽旃蒙协洽十二月,凡一年有奇。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至和元年辽重熙二十三年   十一月,辛酉,以同知太常礼院吴充知高邮军,太常寺太祝鞠真卿知淮阳

  • 路史卷十二·罗泌

    后纪三禅通纪炎帝炎帝神农氏,一曰石年,是为后帝皇君,炎精之君也。母安登感神于常羊,生神农于列山之石室,生而九井出焉。初少典氏取于有蟜氏,是曰安登。生子二人,一为黄帝之先袭少典氏,一为神农是为炎帝。炎帝长于姜水,成为姜姓

  • 西汉年纪卷二十八·王益之

    宋 王益之 撰哀帝孝哀皇帝讳欣元帝庶孙定陶共王子也年三歳嗣立为王长好文辞法律绥和元年立为皇太子二年三月成帝崩四月丙午太子即皇帝位谒高庙尊皇太后曰太皇太后皇后曰皇太后大赦天下【本纪】帝初即位躬行俭约省减

  • 一九九 多罗质郡王永瑢等奏请令张羲年在四库全书处纂修上行走折·佚名

    一九九 多罗质郡王永瑢等奏请令张羲年在四库全书处纂修上行走折乾隆三十九年十月十九日多罗质郡王臣永瑢等谨奏,为奏闻请旨事。据浙江俸满训导候选知县张羲年呈称:羲年系乾隆乙酉科选拔贡生,以敎谕衔任于潜县训导,大计卓

  • 卷四十一·傅恒

    <史部,纪事本末类,平定准噶尔方略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前编卷四十一乾隆元年二月戊辰命缓陜西本年应徴半赋上谕总理王大臣等曰陜甘民人自军兴以来急公効力甚属可嘉除屡年叨防皇考垒沛恩膏外朕又降旨将本年

  • 卷五十七·徐天麟

    钦定四库全书西汉会要卷五十七宋 徐天麟 撰兵二教阅武帝太初二年令天下膢五日【本纪如淳曰立秋貙膢伏俨曰膢音刘刘杀也师古曰续汉书作貙刘膢刘义名通耳汉仪注云立秋之日斩牲於郊东门外以荐陵庙武官肄兵习战阵之仪斩

  • 成公卷十七(起元年,尽十年)·何休

    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二月,辛酉,葬我君宣公。无冰。(周二月,夏十二月。《尚书》曰“舒恒燠若”,《易》京房传曰“当寒而温,例赏也”,是时成公幼少,季孙行父专权,而委任之所致。○舒恒,如字,缓也;《尚书》作“豫”。“奥”,本又作

  • 卷五·佚名

    阿差末言唯舍利弗。菩萨神通知他心念亦不可荆何谓知心。达诸群黎过去所念当来所思现在所想。又其菩萨知心如幻,则随时宜劝诲众生。说报应行祸福所趣。某人心和所报善德。某人行中得中间报。某人行劣得劣弱报。某人志性

  • 前夜·屠格涅夫

    俄国长篇小说。伊·屠格涅夫著。创作于1859年,刊登在1860年《俄罗斯导报》第1、2期上。本书由35章组成,中译本15.8万字,根据在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运动高涨的前夜发生的一个真实故事写成。出身名门贵族的姑娘叶琳娜性格

  • 声律启蒙·车万育

    清邵阳车万育著。全书两卷。按三十个平声韵部编写对文,上、下卷各十五个韵部。每韵有对文三则,每则有联语十对,联语也从三言到十一言不等。对仗工整,语言雅致,一韵到底,便于记忆,流传以来,影响极为深广,深受读者喜爱,因而版本很

  • 碧云騢·梅尧臣

    宋代文言轶事小说。碧云騢为马名,序称“世以旋毛为丑,此以旋毛为贵,虽贵矣,病可去乎?”书中批评文彦博、范仲淹等北宋名臣,故名。旧题梅尧臣著, 自北宋末起即有人疑为非梅作,王铚以为魏泰作,而邵博则不同意其说。一卷

  • 新石头记·吴趼人

    近代白话章回小说。4卷40回。老少年(吴趼人)著。光绪三十一年八月二十一日(1905年9月19日)开始在《南方报》(上海)第28号附张“小说栏”连载(何时载止、登至第几回均不详)。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改良小说社(上海)出

  • 靖康纪闻·丁特起

    又名《孤臣泣血录》。杂史。宋丁特起撰。《直斋书录解题》著录3卷、拾遗1卷。今本仅1卷,附拾遗1卷。是书记事起自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初五金人犯京师,迄于次年五月初一康王即位南京。时作者适在汴京,痛惜京师失守、二帝

  • 迦叶结经·佚名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说佛灭度后,迦叶举阿难九过,及结集三藏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