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韩淲词作鉴赏

生平简介

韩淲(1159—1224)字仲止,号涧泉,韩元吉之子。尝官判院。淲以诗鸣当世,与赵蕃(号章泉)齐名,号“二泉”。史弥远当国,罗致之,不为少屈。人品学问,俱有根柢,雅志绝俗,清苦自持,年甫五十即休官不仕。嘉定十七年,以时事惊心,作甲申秋三诗,得疾而卒,年六十六。有《涧泉集》二十卷、《涧泉日记》三卷、《涧泉诗馀》一卷。《四库总目提要》云:“观淲所撰《涧泉日记》,于文章所得颇深。又制行清高,恬于荣利,一意以吟咏为事,平生精力,具在于斯。

●鹧鸪天·兰溪舟中

韩淲

雨湿西风水面烟。

一巾华发上溪船。

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

寻浊酒,试吟篇。

避人鸥鹭更翩翩。

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韩淲词作鉴赏

此词题“兰溪舟中”。兰溪今称兰江,是钱塘江上游一段干流之名。再往下,依次称桐江、富春江、钱塘江,流经杭州入海。这条江流山水清绝,自古名闻遐迩。这是首山水词。朗诵这首词,不知不觉中将人带入了空江烟雨境界。朦胧的江面,朦胧的烟雨,还有朦胧的山色。词人之心,融合于大自然之中。读者之心,又何必不是这样呢?山水在词中,全然不是羁旅引役的背景,而是自具自足的境界。视野不妨再放开些。词人境界,从传统的深院绣阕,歌舞楼榭,推向美好的大自然,便焕发出人与自然融合的神理。山水词不多有。这确确实实是韩淲词的独到之处。

“雨湿西风水面烟。”开篇便引人入于胜境。细雨湿秋风,溪面一片烟。好一幅泼墨空江烟雨图。“一巾华发上溪船。”次句写出自己登舟情景。一巾华发,可知词人此时已届老年。证以戴复古诗句“雅志不同俗,休官二十年”,又可知词人此时已过隐居生活,其襟抱洒然尘外,对大自然之体会,自格外亲切。上溪船三字,下得兴致盎然。于是,读者仿佛也随了词人登舟溪行。“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此一联,极写乘舟风行水上饱看山色水容的美感逸趣。

上句写山色。帆迎,船迎往前去,是动态。山色来——还去,山一一迎面而来,又一一掉臂而去,又是动态。动态写山,动中有动,别具情趣。此句与敦煌词《浣溪沙》“看山恰似走来迎”,有异曲同工之妙。下句写水容。橹破滩痕散——复圆。滩痕即滩上水文。溪则有滩,滩则有纹,纹呈圆形。船夫过滩施橹,击散了圆圆的滩痕,船过处,滩痕又一一复为圆形。此句写滩痕亦趣。自其破散以观之,则滩痕为动态。自其复圆以观之,则滩痕呈静态。静态写水,静中有动,又具理趣。与韩淲诗“江中春水波浪肥”(《三月二十七日自抚州往南城县舟行》),同一逸趣。亲切的观察,实在体现出词人与大自然的契合。

“寻浊酒,试吟篇。”舟中,词人要来家常之酒,乘兴吟起诗篇。“避人鸥鹭更翩翩。”江上,鸥鹭翩翩飞翔,亦无拘无束。此三句,写出人自得其乐,鸟亦自得其乐,真有物我两忘之古意。“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结笔二句,一气贯注。五更舟中,梦见到了钱塘(杭州)。一觉睡醒,才知道钱塘果然到了眼前。结笔写顺流而下舟行之速,风趣得很。梦境与现境打成一片。此二句不禁令人联想起李白《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品味起来,又觉韩词婉而李诗豪,似乎又可见到唐诗宋词之诸多异同。读此词,趣味甚多。船到钱塘,词也戛然收尾,留下了满幅的溪行馀韵。

●虞美人

韩淲

坐上有举昔人《虞美人》一词,极壮,酒半用其韵。

万事佯休去。

漫栖迟、灵山起雾,玉溪流渚。

击楫凄凉千古意,怅怏衣冠南渡。

泪暗洒、神州沉处。

多少胸中经济略,气□□、郁郁愁金鼓。

空自笑,听鸡舞。

天关九虎寻无路。

叹都把、生民膏血,尚交胡虏。

吴蜀江山元自好,形势何能尽语。

但目尽、东南风土。

赤壁楼船应似旧,问子瑜公瑾今安否。

割舍了,对君举。

韩淲词作鉴赏

绍兴八年(1138),宋金议和已成定局,高宗向金拜表称臣,李纲时已罢职,上书坚决反对,元幹乃赋《虞美人》“曳杖危楼去”一词寄之,表示极力支持。其词慷慨悲壮,乃芦川词压卷之作。数十年后,韩淲于酒席上因有人举其词,感其壮,遂步其原韵,挥笔写成此词。据方回《瀛奎律髓》卷十二云:淲于“嘉定初,即休官不仕”。审词情,词作于休官退居上饶(今属江西)之时。距元幹作词那年,已相隔50余年了。

“万事佯休去。”起笔感慨极深沉。佯作抛却万事,其实何能抛却?这人间万事,南宋日渐衰落局面未改,实为第一大事也。“漫栖迟、灵山起雾,玉溪流渚。”栖迟,止息也。渚,水中之小洲。灵山、玉溪,皆在词人所居之上饶。灵山,乃道教之福地。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籖》卷二七“洞天福地”第三十三:“在信州上饶县。”玉溪以源出怀玉山故名,即信江,一称上饶溪。词人自道,我聊且栖迟于灵山玉溪之间,空对着云起水流而已。一位隐居深山老林而系心天下的爱国志士之形象,隐然已凸现于此灵山玉溪之间。

灵山起雾,多么象他心头的怅惘。玉溪流渚,流不尽他心中的愁恨。“击楫凄凉千古意,怅怏衣冠南渡。”击楫,这个典故出自《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有如大江!‘“词人用笔,无往不复。缅怀靖康南渡,先辈北伐遗愿,至今没有成为现实,此恨千古难灭。韩淲对南渡之初的元老重臣李纲,万般推崇。其《涧泉日记》云:”渡江以来,李伯纪第一流。“又云:”李伯纪、赵元镇《鼎》渡江之初,整顿国家,至今蒙福无穷。“此韵正是缅怀李纲等先辈之遗烈。”泪暗洒、神州沉处。“

神州沉处,指中原陷落,语出《晋书。桓温传》“神州陆沉,百年丘墟”。张元幹原词云:“怅望关河空吊影”,又云:“愁生故国”。此正化用其意。诗词和作,贵在自抒怀抱,又与原作若即若离。韩淲此词正是如此。泪洒神州陆沉,一语双关,既是写李纲、张元幹,也是写自己。接上来一韵也是如此写法。“多少胸中经济略,气□□、郁郁愁金鼓。”此韵第二句次二字原缺,连上下句看,大意仍很明白。多少爱国志士,满怀救国韬略,待从头收拾旧山河,却不为朝廷所用,北伐之金鼓久不得闻,志士之豪气郁郁难伸。只落得“空自笑,听鸡舞。”此用祖逖与刘琨闻鸡起舞的故事。慨叹纵然有闻鸡起舞之志,终究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此实为整个南宋志士仁人报国无门的历史悲剧之写照。

“天关九虎寻无路”。换头化用《楚辞。招魂》“君无上天些,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言君门凶险,无路可通,胸中志略不能得达,此讽刺朝廷没有兴兵抵御侵略之意也。词情较上片已更其沉痛,更其激愤。锋芒所向,直指妥协偷安的小朝廷。下一韵,锋芒更加犀利痛快。“叹都把、生民膏血,尚交胡虏!”此揭露朝廷有卖国殃民之心也。隆兴和议(1164)以来,宋每年向金上交岁币银二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至嘉定和议(1208),岁币增至银绢各三十万两、匹,犒军钱三百万贯。小朝廷吮吸人民之膏血,以换取苟安,此南宋之一大国耻,被词人一笔揭穿,痛快淋漓,痛快!南宋词人之极言时事,无所顾忌,又何让于唐代诗人?词人在此所显示之人格精神,有如壁立千仞。此真宋人之所以为宋人也。小朝廷,你确实拿他们没有办法。“吴蜀江山元自好,形势何能尽语。”词情至此轩昂奋发,豪情万丈。东起于吴,西至于蜀,祖国还有一大片大好河山,人力、物力、地利,形势何可尽道?可以有为也。吴指江南,南宋之政治中心。蜀指四川,四川不但富有经济实力,而且实为战略要地。此二句,实见出词人之卓识。南宋若决策北伐,东自江淮出兵,西自川陕出兵,便可形成对金的钳形攻势,打他个首尾不相救。“但目尽、东南风土。”此韵笔锋一转,慨叹朝廷放弃经略吴蜀两翼之计划,鼠目寸光,只见东南,不外乎一味偷安苟乐而已。“赤壁楼船应似旧,问子瑜公瑾今安否?”这是意味深长的一问。

赤壁楼船,指三国曹魏南进之军队,此借指敌人。子瑜,诸葛瑾之字。公瑾,周瑜之字。子瑜为东吴之长史,公瑾乃东吴之大将。赤壁之战,周瑜大破曹军,“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词人用子瑜指张元幹,用周瑜指李纲,因为元幹曾任李纲之行营属官。此二句之意蕴,实为双层,既谓李纲、元幹,又谓并世如李纲、元幹之英雄人物。不知如今公瑾、子瑜一流人物无恙否?然而,纵然是世有英雄,终究也报国无门呵!“割舍了,对君举!”还是抛开这一切,对君举杯,大醉一场吧!结得沉痛,正与起笔遥相呼应。

此词从发端直至“尚交胡虏”句,写尽南渡以来之屈辱局面;下片后半幅,直抒恢复河山之宏图壮志,有万丈豪情,亦有深谋远虑,笔力苍劲万分。词情此一全幅历程,深刻地展现出词人“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岳阳楼记》)的博大胸怀。读其词,当知其人。韩淲乃北宋参政韩亿之裔,吏部尚书韩元吉之子,出身名臣世家,实有家学渊源。南宋戴复古《挽韩仲止》诗称其:“雅志不同俗,休官二十年。隐居溪上宅,清酌涧中泉。慷慨商时事,凄凉绝笔篇。三篇遗稿在,当并史书传。”自注:“时事惊心,得疾而卒。

作‘所以商山人’、‘所以桃源人’、‘所以鹿门人’三诗(按即《怀古》诗),盖绝笔也。“可知韩淲是一位愤世嫉俗而隐逸山水、虽然隐逸而不忘忧国的高人。隐逸而忧国,道并行而不悖,此中国文化传统之一精神也。韩淲有此杰作,良非偶然。爱国主义精神,实为南宋一代文化之命脉,也是南宋词作之命脉。在南宋词史上,前辈爱国词作深深打动了后辈词人,因而和之,前后词作,交相辉映的佳话,不时传述。这首词序中所指的昔人,就是张元幹。无论词的格调,还是词的意境,韩淲这首词与张元幹原词,都相互呼和得十分默契。

猜你喜欢
  卷四十三·彭定求
  卷三十九·董康
  二集·王夫之
  ◆罗教授蒙正(希吕集)·顾嗣立
  第一折·金仁杰
  甲集第十六·钱谦益
  提要·佘翔
  默境·徐志摩
  中国人的悲哀·周作人
  余集卷十·乾隆
  卷四·胡文学
  前集卷十一·孙存吾
  卷八百十八·佚名
  御选宋诗卷五十五·康熙
  御选宋诗卷二十八·康熙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诸祖赞颂·释德诚

    ○投子青禅师泛舟驾1111荡箾屯匪阑钊恕夹岭桂分千古韵,朗江山翠万重新。○觉海元禅师舍短从长有几人,远求船子扣玄津。兰桡数拄徒开口,水色山光特地新。○保宁勇禅师不犯清波不掷钩,怪哉当面触鳌头。微茫一喷朦胧雨,万壑千

  • ◆甘布衣复(山窗余稿)·顾嗣立

    复字克敬,余干人。至正之乱,张仲举侨居云锦山中,克敬与甘彦初、张可立往从之游。仲举少许可,于三君独加重焉。洪武初,三君皆以前元遗才为士林推重。当时评彦初诗如美女簪花,可立诗如贞女守节。克敬篇什散漫,仅存手墨于同里赵

  • 嵗时杂咏巻一·蒲积中

    宋 蒲积中 编元日元防曹 植初嵗元祚吉日惟良乃为嘉防宴此髙堂衣裳鲜洁黼黻黄珍膳杂遝充溢圎方俯视文轩仰瞻华梁愿保兹善千载为常欢笑尽娯乐哉未央皇室荣贵夀考无疆防王公上夀酒荀 朂践元辰延显融献羽觞祈令终正

  • 大招·屈原

    【原文】青春受谢,白日昭只。春气奋发,万物遽只。冥凌浃行,魂无逃只。魂魄归来!无远遥只。魂乎归来!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只。东有大海,溺水浟浟只。螭龙并流,上下悠悠只。雾雨婬婬,白皓胶只。魂乎无东!汤谷寂寥只。魂乎无南!南有炎

  • 孝安帝纪第五·范晔

    恭宗孝安皇帝讳祜,肃宗孙也。父清河孝王庆,母左姬。帝自在邸第,数有神光照室,又有赤蛇盘于床第之间。年十岁,好学《史书》,和帝称之,数见禁中。延平元年,庆始就国,邓太后特诏留帝清河邸。八月,殇帝崩,太后与兄车骑将军邓骘定策禁

  • 卷三百二十七 列传一百十四·赵尔巽

      刘藻 杨应琚子重英 苏尔相 明瑞   刘藻,字素存,山东菏泽人。初名玉麟,以举人授观城教谕,乾隆元年,荐举博学鸿词,试一等,授检讨,更名。累迁左佥都御史。圆明园工兴,疏言:“园工不过少加补葺,视前代饰台榭之观者度越何啻万万

  • 卷二百十四 熙寧三年(庚戌,1070)·李焘

      起神宗熙寧三年八月盡其月   八月戊午朔,宣徽南院使、靜難軍留後、判延州郭逵加檢校太尉、雄武軍留後,令再任。先是,夏人以親軍夾河壯騎侵順安、綏平、黑水等寨,諸將請擊之,逵曰:「賊遠來,利在速戰,其鋒未可當。」令毋

  • 卷一百四十六 慶曆四年(甲申,1044)·李焘

      起仁宗慶曆四年正月盡是年二月   春王正月戊辰,詔陝西都部署司、涇原經略司,罷修水洛城,從宣撫使韓琦奏請也。然劉滬時已興役,鄭戩又遣著作佐郎董士廉將兵助之矣。   庚午,詔京城積雪,民多凍餒,其令三司置場,減價出米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九十三·佚名

    嘉靖四十年二月辛卯朔日食是日微阴钦天监官言日食不见即同不食 上悦以为 天眷已而礼部尚书吴山以救护礼毕报忤旨山引罪 上曰尔等守礼不必引罪该科官如何不参令以状对礼科都给事中李东华等惶恐言 圣德当阳祥云护日当食

  • 卷之四百三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中兴小纪卷十八·熊克

    宋 熊克 撰绍兴五年【岁在乙卯】春正月乙已朔日有蚀之 丙辰上谓宰执曰大臣朕之股肱台谏朕之耳目事均一体或有官非其人所当黜者卿等宜亟以告朕不必须待论列书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股肱得人则万事皆治矣赵鼎曰

  • 一一八 林蔡斗争文件一·周作人

    《公言报》是段派的一种报纸,不知道是谁主笔,有人说是后来给张宗昌所枪毙的林白水,它的论调是一向对于北大没有好意,可以说是有点与日本人所办的《顺天时报》同一鼻孔出气的。其时为民国八年(一九一九)三月十八日,在报上登出

  • 卷十一·王溥

    梁乾化二年五月壬戌夜,荧惑犯心大星,去心四度,顺行。〈司天奏:“大星为帝王之星,宜乎修德以答天谴。”其年六月五日,太祖崩。〉贞明四年十二月癸亥,镇星犯文昌上将。〈唐天祐十五年也。是日与唐兵大战于胡柳坡,唐幽州节度使周

  • 鬻子序·逄行珪

    鬻子名熊,楚人,周文王之师也。年九十,见文王,王曰:老矣。鬻子曰:使臣捕兽逐麋,已老矣;使臣坐策国事,尚少也。文王师之。著书二十二篇,名曰《鬻子》。子者,男子之美称。贤不逮圣,不以為经,用题纪标子。因据刘氏九流即道流也。遭秦暴

  • 降众生品第三十二·佚名

    尔时释提桓因白佛言:唯世尊,甚奇甚特。受持般若波罗蜜讽诵习读守行念者,为得现世功德教授众生。净诸佛国从一佛刹至一佛刹。见诸佛已意欲供养。随其所愿辄得供养。具足善本所从诸佛闻经法者,至得三耶三佛初不中忘。便得家

  • 目录·元来

    博山警语序.刘崇庆博山和尚参禅警语.卷之上一、示初心做工夫警语二、评古德垂示警语(上)博山和尚参禅警语.卷之下一、评古德垂示警语(下)二、示疑情发不起警语三、示疑情发得起警语四、示禅人参公案警语(一)示董岩达空禅者(二)示

  • 新华严经论 第一卷·李通玄

    长者李通玄撰 夫以有情之本。依智海以为源。含识之流。总法身而为体。只为情生智隔。想变体殊。达本情亡知心体合。今此大方广佛华严经者。明众生之本际。示诸佛之果源。其为本也。不可以功成。其为源也。不可以行得

  • 目次·其白德富

    玉泉寺其白富禅师语录目次卷上序二上堂卷中上堂小参晚参示众法语机缘像赞卷下拈古示偈开示普说分灯颂古行实书问杂着佛事塔铭附融彻顶禅师语录目次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