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六纲 忌病

学诗百法之六十四 论诗八病法  

昔人论诗有八病。一曰平头,二曰上尾,三曰蜂腰,四曰鹤膝,五曰大韵,六曰小韵,七曰正纽,八曰旁纽。在初学对此八病,虽不必十分注重,然亦不可不知。今试分别言之,并举例如下: 

一、平头 

谓上句一、二两字不得与下句一、二两字同声。如古诗“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今”与“欢”同声,“日”与“乐”同声之类。 

二、上尾 

谓上句末一字不得与下一句末一字同声。如古诗“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楼”、“齐”同为平声之类。 

三、蜂腰 

谓一句中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同则两头大,中心小,似蜂腰之形。如古诗“远与君别久”句,“与”字、“久”字,同为上声之类。 

四、鹤膝 

谓第一句末一字不得与第三句末一字同声。同则两头细,中心粗,似鹤膝之形。如古诗“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截为合欢扇,团圆似明月。”“素”字、“扇”字,同为去声之类。 

五、大韵 

谓上句首一字不得与下一句末一字同韵。如古诗“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胡”字与“垆”字同韵之类。 

六、小韵 

谓上句第四字不得与下句第一字同韵。如古诗“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明”字与“清”字同韵之类。 

七、正纽 

谓上下两句之中,有一平声之东字不得再用上声之董字及去声之冻字。因东、董、冻三字为一纽也。如古诗“我本汉家片,来嫁单于庭。”“家”字在平声六麻,“嫁”字在去声二十二祃,同为一纽之韵。 

八、旁纽 

谓上句首一字已用平声东韵之字,下句首一字不得再用上声董韵或去声送韵之字;或上句已用董韵、送韵之字,则下句不得再用东韵之字。如古诗“丈夫且安坐,梁尘将欲起。”“丈”字在上声二十一养,“梁”字在平声七阳。“梁”“长”同韵,而“长”字与“丈”字即为一纽之类。 

学诗百法之六十五 学诗五忌法  

前言八病,所拘太严。初学作诗,苟其奉为准绳,则天机束缚始尽,安能望其发挥性灵乎?然而通常五忌,则不可轻蹈。兹再条列于下: 

一、格弱 

诗贵格调高古,句句无懈可击,否则即为格弱。《李希声诗话》曰:“薛能,晚唐诗人,格调不高而妄自尊大。有《柳枝词》五首,最后一章曰:‘刘白苏台总近时,当初章句是谁推。纤腰舞尽春杨柳,未有侬家一首诗。’自注云:刘白二尚书,继为苏州刺史,皆赋杨柳枝词,世多传唱,但文字太僻,宫商不高耳。薛能大言如此,今读其诗真堪一笑。刘白之词,则绝非薛能可及。刘之词曰:‘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白之词曰:‘红板江桥青酒旗,馆娃宫暖日斜时。可怜雨歇东风定,万树千条各自垂。’其格力风调,岂薛能所可彷佛。”于此可知格调之不可不讲也。 

二、字俗 

诗中下字须有来历,尤以典雅为贵,否则即为字俗。但古来诗人,亦有诗中用俗字者,如老杜诗云:“峡口惊猿闻一个”、“两个黄鹂鸣翠柳。”又“楼头吃酒楼下卧”、“梅熟许同许老吃”。诗中之“个”字“吃”字,均俗字也。今读之不觉其俗,而只觉其佳。此则在于善用之耳。若初学则功夫未深,终以不用为是。 

三、才浮 

诗贵含意不尽,藏才不露,否则即为才浮。如白乐天《宫怨》云:“泪满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又王昌龄《宫怨》云:“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玉颜不及寒鸦声,犹带昭阳日影来。”二诗用意,何等含蓄。 

四、理短 

诗贵理由充足,不可牵强,否则即为理短。如张继诗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则佳矣,但夜半非撞钟之时。①又白乐天《长恨歌》云:“峨眉山下少人行”,峨眉在嘉州,与幸蜀全无交涉。又严维诗云:“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虽描写天容时态,融和骀荡,如在目前,但夕阳迟不独在花坞,春水漫不仅限柳塘也。此皆谓之理短。 

五、意杂 

诗意须如联珠贯串,一线到底。若一诗之中,上句谈天,下句说地;或前联吟花,后联咏草,意义绝不相关,即为意杂。是亦学者所宜深戒也。 

┈┈┈┈┈┈┈┈┈┈┈┈ 

①张继此诗句非无理,这涉及到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问题,读者可参看《唐诗鉴赏辞典》。 

学诗百法之六十六 作诗五戒法  

何谓作诗五戒?一戒讥讪,二戒谄谀,三戒鄙俗,四戒纤亵,五戒剽窃是也。学者于上述八病五忌既已知之,则此作诗五戒,尤不可不注意焉。兹更详述于后: 

一、戒讥讪 

古来谑语嘲歌,大都轻薄者之所为,及读韩昌黎赠张曙诗,有“久钦江总文才妙,自叹虞翻骨相屯”二句,以江总之奸佞比曙,似是昌黎失检。故赠送之诗,宜借古人之才华位望相似,否则稍一不慎,受者即疑为有意讥讪,衔恨报复,卒无已时,可不戒哉。 

二、戒谄谀 

昔杜子美赠郑谏议诗,只赞其诗词,不言其谏诤,斯为不谄。又赠鲜于京兆诗,但美其文章,不论其武略,斯为不谀。不谄不谀,最关人品,然尽有对于贵官显者,加意颂扬,及时过境迁,骤然失势,昔日应酬之作,适成株累之由。诗人似此者颇多,切不可轻蹈此习也。 

三、戒鄙俗 

鄙在立意,俗在造句。凡稍有气骨者,或不肯自蹈卑鄙之弊,俗则非着意锻炼,即未能免。如张綖引曹唐《病马》诗:“一朝千里心犹在,未敢潜忘秣饲恩。”言其为乞儿语,亦恶其鄙耳。白香山长于叙事,求解老妪,遂加以“俗”之一字。观此,则鄙俗之病,古人尚未能免,而谓学者可不留意乎? 

四、戒纤亵 

一字至九字诗,虽曰旧格,终近游戏。至地名、人名、药名、数目诸体,则纤矣。西昆、香奁,专咏艳情,《唐诗别裁》屏而不录,惩其亵耳。初学作诗者,最喜吟风弄月,坠入魔道,心术日非,此尤不可不力戒也。 

五、戒剽窃 

释皎然谓诗有三偷。其上偷势,其次偷意,最下者偷语。周以言偷唐人诗云:“海色晴看近,钟声夜听长。”较原诗只改“雨”字为“近”字,“潮”字为“长”字而巳。黄鲁直偷李白诗云:“人家围橘柚,秋色老梧桐。”较原诗只改“烟寒”为“家围”二字。此皆不免蹈偷语之病。初学作诗,脱胎犹非所宜,况剽窃乎?戒之慎之! 

学诗百法之六十七 押韵八戒法  

诗之有韵,犹屋之有柱。柱不稳,则屋必倾圯;韵不稳,则诗必恶劣。故押韵之所当戒者,初学亦不可不知,兹试分述于下: 

一、戒凄韵 

俗亦称“挂韵脚”,谓所押之韵,与全句意义不相贯串,而勉强凑合也。如唐诗“黄河入海流”句,若易流字为浮字,便为凑韵。初学最易犯此,所当切戒。 

二、戒落韵 

落韵者,出韵之谓也。如一首诗中,通体全押一东韵,而一字忽押二冬韵。一东与二冬,虽古韵可通,然用诸古体诗则可,用诸今体诗,即为落韵。学者宜慎之。 

三、戒重韵 

一字两义而并押之,谓之重韵。如耳为五官之一,又为语助辞。干为干涉之义,又可作干戈解。一诗中两义同押,前人间亦有之,但初学终以不犯为是。 

四、戒倒韵 

倒韵者,将二字颠倒以就韵之谓也。如古诗“新书置后前”句,易前后为后前,即所谓倒韵也。然此二字于词义尚无碍,不妨倒用。若强山林树木等不可倒用之字而倒用之,便觉不通矣。 

五、戒用哑韵 

作诗当择声音响亮之韵押之,自然音调高超;若用哑韵,则非但词句不挺,即全诗亦因之萎弱矣。 

六、戒用僻韵 

僻韵又名险韵,如一先韵之仚字,训轻举;二萧韵之钊字,训远。单字只义,用之易近凑合。但有二字、三字之古典,与题适相切合者,则亦不妨押之。 

七、戒用同义之韵 

一韵中有数字同义者,如六麻之花、葩,七阳之芳、香,十一尤之忧、愁,意义皆同,若一首诗中并押之,未免重复可厌。 

八、戒用字同义异之韵 

字有实字虚用者,亦有虚字实用者。如一东韵之风字,不当作风刺之风字押。四支韵之思字,不当作意思之思字押。若误用则便有出韵、失粘之弊,初学最宜审慎。 

学诗百法之六十八 律诗四忌法  

何谓律诗四忌?一曰不工,二曰不贯,三曰不自然,四曰不典雅。初学作诗者,于前述种种忌病,既已领会,则尤当注意此四忌也。今述如下: 

一、不工 

律诗最重对偶,苟对偶之句配搭不匀,便不工矣。 

二、不贯 

律诗以第一联为起,第二联为承,第三联为转,第四联为合。苟不知起承转合之层次,而两两相凑,便不贯矣。 

三、不自然 

律诗于立意、造句、炼字、修辞诸法,在在皆当研究,苟其徒重对偶,于诗之意义词句生拍硬截,便不自然矣。 

四、不典雅 

律诗宜善于运用古典,若只将迎眸、屈指、好将、从教称字,铺张字面,便不典雅矣。 

学诗百法之六十九 绝诗四忌法 

何谓绝诗四忌?曰可加可减、可多可少、可彼可此、可上可下是也。学者于律诗四忌又知趋避矣,故再以绝诗四忌示之,仍分述如下: 

一、可加可减 

如五绝之诗,加二字为七绝;七绝之诗,减二字为五绝之类。 

二、可多可少 

如一诗之中,一意分为四句,或四句仍归一意之类。 

三、可彼可此 

如咏梅之诗,可移而咏菊;咏山水之诗,可移而咏风月之类。 

四、可上可下 

如七绝仄起押韵之句,与第四句同为仄仄平平仄仄平。苟其不分层次,上句与下句可以互易之类。

猜你喜欢
  陈诜·唐圭璋
  稼轩词 二·辛弃疾
  康桥再会罢·徐志摩
  卷二十八·王奕清
  卷二·王奕清
  卷373 ·佚名
  唐诗镜卷二十二·陆时雍
  卷三百三十一·陈思
  巻十三·袁表
  卷二·乾隆
  淮海集补钞·吴之振
  卷三百六十·陈廷敬
  卷三百五十四·佚名
  第二章 论平仄四声·吴梅
  卷十·韦应物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十二出 摧落·叶宪祖

    〔生小生同上生〕晓月难为光。愁人难为肠。谁言春景荣。起见叶上霜。〔小生〕鵰鹗失势病。鹪鹩假翼翔。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割伤。〔生〕飞卿。吾辈在此应试。自分可登上第。不意今早发榜。三人都落人后。怎幺样好。榜

  • 南宋襍事诗卷四·佚名

    钱唐符曽撰龙衮宫衣拜玉阶干安乐奏紫云开潮沙筑得平如席五辂新从大礼来【武林旧事冬至或元旦有事南郊自嘉防门至丽正门计九里三百二十步皆以潮沙填筑其平如席以便五辂徃来至期上服通天冠绛纱袍升自午阶天步所临皆借以

  • 卷一百六十三·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一百六十三履舄类四言古袜铭          【汉】崔 骃机衡建子万物含滋黄钟育化以飬元基长履景福至于亿年皇灵既祐祉禄来臻本支百世子子孙孙五言古咏履          

  • 提要·宋绪

     钦定四库全书     集部八元诗体要       总集类提要【臣】等谨案元诗体要十四卷明宋绪编绪字公传以字行余姚人成祖时预修永乐大典时同邑被徴者五人及书成宋孟岳赵肤迪朱德茂张廷皆授官绪独辞不受是集録

  • 卷一百八十四·列传第八十一·柯劭忞

      姚天福 崔彧   姚天福,字君祥,绛州稷山人。少为怀仁县吏,见同列所为,耻之。从儒者受《春秋》,学能知大义。世祖以皇太弟驻白登,县令使天福进蒲萄酒于行帐,应对敏给,帝奇之,留直宿卫。至元初,授怀仁县丞。丞相塔察儿奉使

  • 卷一百十四·列传第十一·柯劭忞

      ○世祖诸子下   △忙哥刺 阿难答 那木罕 忽哥赤 也先帖木儿把匝瓦剌尔密 爱牙赤奥鲁赤 铁木儿不花老的 阿忒思纳失里搠思班 党兀班 阔阔出 脱欢 老章 孛罗不花 大圣奴 宽彻不花 和尚 帖木儿不花蛮子 忽都鲁帖

  • ●卷十二·陈康祺

    ◎塔忠武之忠勇慈祥塔忠武公之战绩,载在琅书,诸葛大名垂宇宙矣。公性忠勇,亦最慈祥。统兵岳州,即于左臂涅“忠心报国”四字。洪山之捷,麾军逼贼于沙湖塘角间,贼争赴水死,中多幼孩,公见之大哭,传令拯救,得数百人,群贼因

  • 卷一百六十九·杨士奇

    永乐十三年冬十月乙丑朔享 太庙命皇太子行礼 交阯叛寇陈月湖伏诛初月湖紏合清化磊江蛮人作乱自称月湖王适英国公张辅至交阯进兵剿之贼败走追至大关镇赤土县擒月湖械送京师诛之其党郭元庆等相继就戮余寇遂平 夜太白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二 列传一百九十二·纪昀

    列传宋 【九十六】○宋九十六徐谊吴猎项安世薛叔似 刘甲杨辅刘光祖徐谊吴猎项安世辥叔似刘甲杨辅刘光祖△徐谊徐谊字子宜一字宏父温州人干道八年进士累官太常丞孝宗论乐制谊对以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帝遽改

  • 民国六年(1917)六月九日至七月十日·胡适

    归国记民国六年六月九日离纽约。十日晨到绮色佳,寓韦女士之家。连日往见此间师友,奔走极忙。在绮五日(十日至十四日),殊难别去。韦夫人与韦女士见待如家人骨肉,尤难为别。吾尝谓朋友所在即是吾乡。吾生朋友之多无如此邦矣。

  • 邢峦传·魏收

    邢峦,字洪宾,河间莫阝人。五世祖邢嘏,石勒频频征其为官,不去。邢嘏没有子嗣,邢峦高祖邢盖,从旁宗入门为其后人。邢盖孙子颖,字宗敏,以才学知名。世祖时,与范陽卢玄、渤海高允等一起被朝廷征拜。后来,朝廷拜授他为中书侍郎,假通直

  • 魏观传·张廷玉

    魏观,字杞山,薄圻人。元末时隐居蒲山。太祖攻下武昌,聘请魏观,授为国子助教,又升为浙江按察司佥事。吴元年(1367),魏观升为两淮都转运使,入宫编写起居注。又奉命偕同吴琳持钱币、丝帛广求元朝遗留的贤才。洪武元年(1368),建立

  • 六○、魏武侯元年乃周安王六年非十六年辨·钱穆

    《史记 魏世家 索隐》引《纪年》:“魏文侯五十年,魏武侯二十六年”,则武侯元年,应在周安王六年。《年表》误后十年,已详《考辨》第三十七。今按:《年表》记武侯年,显有可疑者。一,武侯之元,去楚悼王之死仅五年。吴起

  • 卷六·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通志卷六氏族略【六】蒙古八旗姓博尔济吉特氏【散处锡喇穆楞乌噜特扎噜特克噜伦察哈尔呼伦贝尔克什克腾阿巴噶巴岳特等地方恩格德尔正黄旗人世居锡喇穆楞地方 国初率部属来归授三等子尚公主封为额驸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十三·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五十三 洪武三年六月戊午朔。 先是,久不雨,上谓中书省臣曰:“君天下者,不可一日无民;餋民者,不可一日无食。食之所恃在农,农之所望在岁,今仲夏不雨,实为农忧。祷祀之事,礼所不废,朕已择六月朔日诣山川坛躬

  • 十五  兼爱中·墨子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

  • 卷九十七·顺治

    <子部,儒家类,御定孝经衍义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孝经衍义卷九十七庶人之孝敬亲魏鲍岀少游侠兴平中三辅乱岀与母兄弟五人家居本县以饥饿留其母守舍相将行采蓬实合得数升使其二兄初雅及其弟成持归为母作食独与小弟在后采蓬

  • 禅学古史考·胡适

      印度人是没有历史观念的民族,佛教是一个&ldquo;无方分【空间】无时分【时间】&rdquo;的宗教。故佛教的历史在印度就没有可靠的记载。去年【1927】的夏间,我在上海美国学校的中国学暑期讲习会内讲演了四次《中国禅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