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一纲 声韵

学诗百法之一 练习四声法   

学诗之第一步,当重声韵。声韵之中,尤以练习四声为最要。四声者何?平上去入是也。兹录昔人辨四声歌诀如下: 

平生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用力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第一句言平声平道莫低昂者,随口平读,其声不高不低,而尾音自然延长。第二句言上声高呼用力强者,向上高读,其声亢而响亮,并无尾音。第三句言去声分明哀远道者,向下重读,其声哀而且远,而尾音较短。第四句言入声短促急收藏者,向直急读,其声既木且实,亦无尾音。譬之击鼓,以木槌轻击鼓之中心,其声为"东",是为平声。再击鼓面之四周,则其声为"董",是为上声。若更在鼓之中心,以木槌重击之,则其声为"冻",是为去声。若以一手扪鼓面,一手重击之,则其声为"笃",是为入声。总之四声之分,其不同之点有三,平去有尾音,上入无尾音,一不同也。平声和平而尾音长,去声哀远而尾音短,二不同也。上入二声,虽皆无尾音,但上声响而亮,入声木而实,三不同也。能辨此不同之点,然后可与言练习。  

 练习之法,须将平上去入四字,依照读法,以右手食指作势,读平声时,以指搁于桌之左边,徐徐向右移去,移至右边尽处为止,声亦随之而止。桌之阔,大约以二尺为度。读上声时,以指搁于桌边正中,向上一挑,约离桌面一尺高,而声亦顿止。读去声时,以指离桌而下,重重一指,约离桌面一尺低,而声乃止。读入声时,以指向对面一指,约离身一尺远,而声即止。如是将此四字,每日读一百遍,其声之高下疾徐,不可稍误。历三日,然后易以"东"(平声)"董"(上声)"冻"(去声)"笃"(入声)四字,仍照前法练习。再历三日,则无论何字,一读平上去三声,而入声之字,自然脱口而出矣。兹为练习时试验有无错误起见,故将四声之字,再举树例于下:(以平上去入为序) 

东董冻笃 同动洞独 空孔控哭 蒙蠓梦木 隆拢弄陆 钟肿种烛 

松悚宋粟 容拥用浴 江讲绛觉 知指志质 时氏侍日 诗矢试失 

医矣意一 基几记吉 私史肆率 离里利律 微尾未物 非诽沸弗 

鱼禦御月 渠拒讵掘 居举锯厥 枯苦库阔 途杜度夺 吴午护活 

孤古故割 西洗细膝 梨礼例栗 迷米谜密 佳解戒黠 排摆败拔 

哀亥爱曷 该改盖葛 台怠队夺 真轸震质 申笋舜室 仁忍润术 

音引印乙 旬尽殉疾 文吻问物 芬粉粪拂 元阮愿月 翻反贩发 

烦晚万伐 干澣旰割 丸缓换活 滩坦叹脱 删潸疝瑟 间简涧吉 

先铣霰屑 笺剪箭节 钱践贱绝 传篆膳舌 坚剪见洁 萧小笑削 

辽了料略 腰杳要约 交狡校脚 高槁诰阁 遭早灶作 桃稻盗铎 

歌哿个古 科可课窟 麻马祃陌 牙雅夏译 八把霸伯 阳养漾药 

张涨帐酌 长丈让若 将奖酱雀 香享饷谑 央养恙约 良两亮略 

情静净夕 惊颈敬戟 莺影映益 丁顶钉滴 蒸拯证职 尤有宥亦 

仇受授石 邹酒奏责 金锦禁急 阴饮荫邑 含暗憾盍 甘敢绀鸽 

盐琰艳叶 奁脸敛猎 咸豏陷洽 缄减鉴甲

学诗百法之二 辨别平仄法  

作诗之法,合上平下平声统曰平,合上去入三声统曰仄。平声仄声,绝然不同,一则和柔圆润,一则亢直短促,学者最易辨别。唯有一种可平可仄之字,或可通用,或不可通用,若不加意辨明,非唯失去真解,并犯出韵及不调平仄之病。兹将此种字之可以通用与不可通用者,分别略举于下: 

平仄通用者-- 

衷 平声一东,去声一送,义同,中心也。 

供 平声二冬,去声二宋,义同,供奉也。 

撞 平声三江,去声三绛,义同,捣也。 

贻 平生四支,去声四寘,义同,馈赠也。 

………… 

平仄不可通者-- 

风 平声一东,空气相激而成谓之风,去声一送,讽刺也。 

缝 平声二冬,弥补也,去声二宋,隙也。 

降 平声三江,读如杭,伏也,去声三绛,自上而下谓之降。 

为 平生四支,作也,去声四寘,因也。 

………… 

前举平仄可通用之字,虽则诗中随意可用,然而抑扬轻重之间,仍宜细细推敲。至于不可通用之字,意义悬殊,万不可稍有差误,羼杂其中。学者宜将所举之字,依仿练习四声法,先行熟读其音,次则详译其义,随时随地,留心辨别,不出匝月,而字之平仄,无不瞭然胸中。他若一字而兼数平声或数仄声者,其义亦有可通不可通之别,不妨以此类推。

学诗百法之三 检查诗韵法  

近人作诗,皆奉梁沈约诗韵为标准,故平上去入四种韵目,不可不牢记胸中。但是上下平各十五韵,而上声仅有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只十七韵而已,学者苟不明四种韵目隶合之法,则于四声之字,何字归入何韵,断难分析清楚。兹为便利学者检查诗韵起见,特将四声一百零六韵韵目,合成一表。俾知某字在平声某韵者,其上去入三声之字,即知在某某等韵。如同字在平声一东,其上声之动字定在一董,去声之洞字定在一送,入声之独字定在一屋。以此推寻,百不失一,不必东翻西阅,而无字不可一检即得也。表列如下: 

平声 上声 去声 入声 

一东 一董 一送 一屋 

二冬 二肿 二宋 二沃 

三江 三讲 三绛 三觉 

四支 四纸 四寘 四质 

五微 五尾 五未 五物 

六鱼 六语 六御 六月 

七虞 七麌 七遇 七曷 

八齐 八荠 八霁 四质 

九佳 九蟹 九泰十卦 八黠 

十灰 十贿 十一队 七曷 

十一真 十一轸 十二震 四质 

十二文 十二吻 十三问 五物 

十三元 十三阮 十四愿 六月 

十四寒 十四旱 十五翰 七曷 

十五删 十五潸 十六谏 八黠 

一先 十六铣 十七霰 九屑 

二萧 十七筱 十八啸 十药 

三肴 十八巧 十九效 十药 

四豪 十九皓 二十号 十药 

五歌 二十哿 二十一个 六月 

六麻 二十一马 二十二祃 十一陌 

七阳 二十二养 二十三漾 十药 

八庚 二十三梗 二十四敬 十一陌 

九青十蒸 二十四迴 二十五径 十二锡十三职 

十一尤 二十五有 二十六宥 十一陌 

十二侵 二十六寝 二十七沁 十四缉 

十三覃 二十七感 二十八勘 十五合 

十四盐 二十八俭 二十九艳 十六叶 

十五咸 二十九豏 三十陷 十七洽 

上表将下平声之九青十蒸并为一韵,将去声之九泰十卦并为一韵,使平上去三种韵目各成二十九数,然后再将入声十七韵就每韵中各字之声合于平声何韵者,亦分成二十九部,各相隶属,而后诗韵中无难检之字矣。 

学诗百法之四 通转古韵法  

作诗之韵,或可通,或不可通,或可转。通者,以本音通本音之谓,如一东之与二冬,八庚之与九青、十蒸是也。转者,转其声而后通之谓,如一东之与三江,四支之与九佳是也。盖东冬同为舌端音,更青蒸同为齿头音,其音既属一本,故可通。东为宫音,江为商音,支为徵音,佳为商音,一宫一商,一徵一商,皆非本音,故欲通其韵,必先转其声乃可。但通转之法,今韵较严,而古韵极宽。如一东二冬固可通,一东与三江既非本音只能转韵而已,而古韵则东冬江三韵均可通。又如四支之与九佳十灰亦非本音,必转而方通,而古韵则微齐佳灰文五韵均可通。又如上平之十一真与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及下平之一先,在今韵中万不能通,而古韵则真文元寒删先六韵竟可通叶。又如三江之与七阳通,二萧之与三肴四豪通,犹得谓之谐声。若夫下平之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四韵可通,则唯古韵为然耳。又如六鱼之通七虞、八庚之通九青十蒸,古韵更数见不鲜矣。 

上声中一董二肿可通,一董二肿与三讲亦可通,四纸与五尾八荠九蟹十贿可通,十一轸与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可通,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三韵可通,二十哿与二十一马、二十三梗与二十四迴可通,二十六寝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三韵可通,此足见古韵通转之宽也。 

去声中古韵之可通者,则哟一送二宋之通三绛,四寘五未八霁之通九泰十卦十一队,六御之通七遇,十二震之通十三问十四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之三韵相通,二十一个二十二祃之二韵相通,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径二十六宥虽未有通转,而二十七沁之与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古韵中又可通叶矣。 

入声十七韵,其中一屋与二沃三觉可通,四质与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宵可通,十一陌与十二锡十三职可通,古韵中所未见通转者,只十药十四缉十五合十六叶十七洽之五韵耳。 

古韵之可通可转,即如上述矣。今试进而言转韵之法,或则两句一转,或则四句一转,或则六句八句一转,盖转韵之句,必以双数,不能以单数。且通篇上下,尤须铢两匀称,无头轻脚重之病。即韵之平仄,亦须相间而用,如前四句押平韵后四句换仄韵之类。至于通韵之法则反是,止就韵之可通者押之,或通体用平韵,或通体用仄韵,断不可平仄相间而用也。 

学诗百法之五 五律平起法 五绝平起法  

五律每首八句,首句有押韵与不押韵之别。平起者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兹先视其法于后: 

○○●●△,⊙●●○△。⊙●○○●,○○●●△。 

◎○○●●,⊙●●○△。⊙●○○●,○○●●△。 

上为五律首句押韵之平起法。○者,平声之符号也,●者,仄声之符号也,◎者,应用平声而可易仄声之符号也,⊙者,应用仄声而可易平声之符号也(△者,平声之韵也)。若首句不押韵,则应改为○○○●●。五绝则只有四句,依照前四句之平仄,即为五绝首韵押韵之平起法,依照后四句之平仄,即为五绝首句不押韵之平起法。学者细细揣摩,不难收举一反三之效。 

学诗百法之六 五律仄起法 五绝仄起附  

仄起者,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亦有押韵与不押韵之别。兹再示其法于下: 

⊙●●○△,○○●●△。◎○○●●,⊙●●○△。 

⊙●○○●,○○●●△。◎○○●●,⊙●●○△。 

上为五律首句押韵之仄起法。若首句不押韵,则改为●●○○●可也。五绝首句押韵之仄起法,即照前四句之平仄,五绝首句不押韵之仄起法,即照后四句之平仄。学者能将前两首之平仄反复熟读,则作五律五绝诗,自无失调平仄之病。 

学诗百法之七 七律平起法 七绝平起法附 

七律亦每首八句,首句亦有押韵者,亦有不押韵者,以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为平起。兹将其法示下: 

◎○⊙●●○△,⊙●○○●●△。⊙●◎○○●●,◎○⊙●●○△。 

◎○⊙●○○●,⊙●○○●●△。⊙●◎○○●●,◎○⊙●●○△。 

上为七律首句押韵之平起法。若首句不押韵,则应改为○○●●○○●。七绝亦只有四句,依照前半首之平仄,即为七绝首句押韵之平起法,依照后半首之平仄,即为七绝首句不押韵之平起法。 

学诗百法之八 七律仄起法 七绝仄起法附  

七律仄起者,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也。其法亦有押韵与不押韵之别。兹再将八句之平仄表示于后: 

⊙●○○●●△,◎○⊙●●○△。◎○⊙●○○●,⊙●○○●●△。 

⊙●◎○○●●,◎○⊙●●○△。◎○⊙●○○●,⊙●○○●●△。 

上为七律首句押韵之仄起法。若首句不押韵,则应改为●●○○○●●。七绝首句押韵之仄起法,即照前四句之平仄,七绝首句不押韵之仄起法,即照后四句之平仄。学者欲作七律七绝诗,须将此二首平仄随口念熟,则下笔之时,自然声调稳妥,而不至有差误也。

猜你喜欢
  宋丰之·唐圭璋
  王大简·唐圭璋
  卷八·阮阅
  蠲戏斋诗话(八)·马一浮
  洪驹父诗话 全文·洪刍
  作者简介·梁章钜
  第三幕·老舍
  ●瑶峰集附录·王尔烈
  卷一三·郭则沄
  卷九·佚名
  卷七十七·冯惟讷
  卷十九·王琦
  卷一百二十四·陈元龙
  卷四百一·陈廷敬
  卷八百六十二·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庾吉甫·隋树森

    庾吉甫,名天锡,亦作天福,大都(今北京)人。曾任中书省掾,除员外郎、中山(今河北定州市)府判。生卒年不详。元·钟嗣成《录鬼簿》将其列于"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之列。明·贾仲明在马致

  • 卷348 ·佚名

    苏轼 宿临安净土寺 鸡鸣发余杭,到寺已亭午。 参禅固未暇,饱食良先务。 平生睡不足,急扫清风宇。 闭门群动息,香篆起烟缕。 觉来烹石泉,紫笋发轻乳。 晚凉休浴罢,衰发稀可数。 浩歌出门去,暮

  • 第十一回 贪官拿问·蒲松龄

    方仲起上白自从京师来家,问了问妹子,已是送到家中。哈哈!晚矣了! [耍孩儿]骂一声老贼头,半点体面不肯留,我那话一般也照着做。他若还是早如此,我便相安不记仇。今要平和不能够!谁知冤仇莫结,惜乎他晚了三秋。下 老马上白听

  • 卷三百四十一·列传第一百·脱脱

        王存 孙固 赵瞻 傅尧俞   王存,字正仲,润州丹阳人。幼善读书,年十二,辞亲从师于江西,五年始归。时学者方尚雕篆,独为古文数十篇,乡老先生见之,自以为不及。   庆历六年,登进士第,调嘉兴主簿,擢上虞令。豪姓杀

  • 东都事略卷七十九·王称

    列传六十二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也父益都官贠外郎安石蚤有盛名博闻强记为文动笔如飞观者服其精妙举进士髙第佥书淮南节度判官召试馆职固辞乃知鄞县安石好读书三日一治县事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于民立息以

  • 赵芬传·魏徵

    赵芬字士茂,天水西人。 父亲赵演,北周的秦州刺史。 赵芬少有辩才,很读了一些经史方面的书。 北周太祖任他为相府铠曹参军,历任记室,累次升迁到熊州刺史。 他招纳投降的,安抚归顺的,得到了二千户人口。 加授他开府仪同三司。

  • 卷四·顺治

    大清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徳功至仁纯孝章皇帝圣训卷四理财顺治十年癸巳四月甲寅上谕户部曰比年以来军兴未息催徴烦急兼以水旱频仍深虑小民失所民间充解物料款项烦多以致佥解户赔累难堪向曽量折防项

  • 卷首·纪昀

    上谕乾隆四十五年九月十七日奉上谕国初设官分职不殊周官法制及定鼎中原防稽前代不繁不简最为详备其间因革损益名异实同稽古唐虞建官惟百内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奋庸熙载亮采恵畴周则监于二代立三公三孤秦汉以后为丞

  • 奏谳书二·佚名

    原文:十一年八月甲申朔丙戌,江陵丞驁敢讞之。三月己巳大夫祿辭曰:六年二月中買婢媚士五點所,價錢萬六千,迺三月丁巳亡,求得媚,媚曰:不當為婢。.媚曰:故點婢,楚時去亡,降為漢,不書名數,點得媚,占數復婢媚,賣祿所,自當不當復受婢,即去亡,它

  • 150.请君入瓮·林汉达

    武则天在平定徐敬业叛乱之后,决心除掉那些反对她的唐朝宗室和大臣。可是,谁在暗中反对她,用什么办法才能知道呢?于是,她就下了一道命令,发动全国告密。不论大小官吏,普通百姓,只要发现有人谋反,都可以直接向她告密。地方官吏遇

  • 提要·黄度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二尚书说        书类提要【臣】等谨案尚书说七卷宋黄度撰度字文叔新昌人登绍兴进士为御史劾韩侘胄宁宗时累官礼部尚书龙图阁学士卒諡宣献度笃学穷经老而不倦于易诗周礼俱有撰述是

  • 左传折诸卷三·张尚瑗

    <经部,春秋类,三传折诸__左传折诸钦定四库全书左传折诸卷三  兴国县知县张尚瑗 譔庄公絶不为亲礼也刘原父曰谓鲁人絶文姜不以为亲乃中礼尔然则母可絶乎宋襄之母获罪于君归其父母之国及襄公即位作河广之诗以自悲然

  • 卷二十六·王天与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纂传卷二十六   元 王天与 撰微子之命第十       周书成王既黜殷命杀武庚命防子啓代殷后作微子之命【吕氏曰黜殷命杀武庚皆周公东征时事序言成王者发周公尊王之意见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汉

  •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七·玄奘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七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威力品第五云何诸佛菩萨威力。当知略有三种。一者圣威力。谓佛菩萨得定自在。依定自在随其所欲一切事。成心调柔故善修心。故是名圣威力。二者法

  • 光赞经卷第八·佚名

    西晋月支国三藏竺法护译摩诃般若波罗蜜所因出衍品第十九佛告须菩提:&ldquo;如汝所问,何从出衍中?何从住衍中?谁为成衍者?从三界生,住萨芸若,有本无生无甫当生。所以者何?其摩诃衍萨芸若慧,于此二事,法无所合亦无所散,无色无见无

  • 红鬃烈马·佚名

    清代秦腔剧目。又名《回龙鸽》、《王宝钏》。作者不详。见《清稗类钞》著录。现存清末刻印和手抄的部分折子。根据鼓词《龙凤金钗传》改编。写唐丞相王允的三女王宝钏彩楼招亲,选中乞丐薛平贵。王允命女退亲,宝钏不从,被

  • 刘夫人庆赏五侯宴·关汉卿

    简名《五侯宴》。杂 剧剧本。元关汉卿作。五折一楔子,旦本。本 事出《五代史》、《五代史平话》、《刘知远诸宫 调》等,多所增饰。剧写李氏典身于赵太公家当 乳母三年以葬其夫。赵私改文书中“典身”为 “卖身”,逼李弃

  • 颐和园词·王国维

    七言古诗。近代王国维作。此诗作于清亡以后,王氏旅居日本初期。诗篇反映了自慈禧太后擅权至清亡五十余年的重大历史事件、清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和他们荒淫糜烂的生活。颐和园为慈禧太后所建,亦象征慈禧太后时代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