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100.历代唐诗选本叙录

我国文学,繁荣最早。商周之时,民间歌谣和士大夫的诗,据说已有三千多首。孔子删汰其十分之九,存其精华,得三百又五篇,编成一部最早的诗选集,现在称为《诗经》。孔子是最早的选家,也是最早的编辑。

孔子的编选工作,历代都有继承人。东汉王逸编《楚辞》,梁昭明太子萧统编《文选》,陈徐陵编《玉台新咏》,这是汉魏六朝仅存的三部诗文选集。此外还有许多选集,均已亡佚。

唐代三百年间,文学昌盛,诗的繁荣,尤其凌驾前代。因此,诗的选集,随时有人编撰,几乎接踵而出。每一个选集,都代表当时的诗风,亦反映编选者的文艺观点。现在将唐宋以来最重要的唐诗选集编列书目,供研读唐诗者参考。

一、唐人选唐诗

(一)《国秀集》三卷国子生芮挺章编进士楼颖序

此书选录武则天朝诗人李峤、宋之问等至天宝末年诗人王湾、祖詠等共九十人的诗二百二十首。但现在所传此书已缺漏了吕令问、敬括、韦承庆三人的诗四首。所选各人之诗数,亦有与目录不合者。实在只有八十五人,诗二百十八首。又楼颖序称:“自开元以来,维天宝三载,谴谪芜秽,登纳菁英,可被管弦者,都为一集。”因此历来著录者,都以为此书编成于天宝三年。其实是楼颖的序文写得不明白。天宝三年是此书开始选编的年分。开元是秘书监陈公与国子司业苏公建议选编此书的年代。书编成于何年,序文中没有交代。大约在天宝末年,安禄山叛变之前。

“可被管弦者”是此书选诗的标准。当时正是律诗成熟的时候,故选家以音律和谐、可以配合乐曲的诗为合格。由此亦可知当时的五言古诗、律诗都可以合乐歌唱。

(二)《河岳英灵集》二卷丹阳进士殷璠集

此书有殷璠自序,又有《集论》一篇。序中略述历代以来诗的风格。“武德初,(轻艳的)微波尚在。贞观末,标格渐高。景云中,颇通远调。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又叙述此书内容云:“若王维、昌龄、储光羲等二十四人,皆河岳英灵也。此集便以《河岳英灵》为号。诗二百三十四首,分为上下卷。起甲寅,终癸巳。”甲寅是开元二年(公元七一四年),癸巳是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这两个年分,可能是选诗起讫的年分,天宝十二年,未必是成书的年分。向来著录家都以为《国秀集》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唐人选唐诗集,现在看来,《河岳英灵集》的成书,可能在《国秀集》之前。

《集论》中讲到选诗的标准:“璠今所集,颇异诸家,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这是说他选的诗新旧兼收。新声指律诗,古体指古诗。以下四句,都是分指古律而言。文是律诗,质是古诗。风指古诗,骚指律诗。气骨是古诗的要求,宫商是律诗的要求。

此书在每一位诗人名下,都有一段评论。先概括这位诗人的风格,然后举出他的一些佳句,开了摘句评诗的风气。例如评岑参云:“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至如‘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可谓逸才。又‘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宜称幽致也。”

(三)《箧中集》一卷元结编

元结的文艺思想是主张复古的。在散文方面,他是古文运动的先导。在诗方面,他认为新近流行的诗,“拘限声病,喜尚形似。且以流易为词,不知丧于雅正。”因此他推崇沈千运、孟云卿等七人的五言古体诗,将箧中所有二十四首,编为一卷,以“传之亲故”。

此书选编宗旨,与《国秀》、《河岳》二集,截然不同。虽然只是二十四首诗的小集,却代表了当时五言古诗的精萃。

(四)《搜玉小集》一卷

此书无选编者姓名,亦无序跋。所选皆初唐人诗,最早者魏徵,最迟者刘希夷、裴漼。编次杂乱,似非成书。但郑樵《通志》已载此书名目,云是“唐人选当时名士诗”。则此书为唐人旧本无疑。旧目称入选者三十七人,诗六十三首。今本但有三十四人,诗六十二首。

此书时代当在《国秀集》之前,今附于《箧中集》后。

(五)《中兴间气集》二卷渤海高仲武编

高仲武自序谓选诗“起自至德元首,终于大历暮年,作者数千,选者二十六人。诗总一百四十首(今存一百三十二首)。分为两卷,七言附之。略叙品汇人伦,命曰《中兴间气集》。”此书于每一诗人,亦有评语,即所谓“略叙品汇人伦”也。“七言附之”一句,极可注意。可见大历时犹以五言诗为正宗,七言诗止是附庸而已。

(六)《御览诗》令狐楚奉敕纂

此书又名《唐歌诗》,又名《选集进》,又名《元和御览》。宪宗李纯爱好诗歌,元和年间命翰林学士守中书舍人令狐楚编录近代及当代名家诗进呈以供御览,即此书也。

此书不分卷,选大历至元和诗人三十家,诗二百八十九首。所选之诗,皆近体五、七言律诗及歌行,无古诗。由此可见,此一时期,近体七言诗正在盛行,古诗不为世重,与《河岳英灵》、《中兴间气》二集的编选宗旨恰巧相反。

(七)《极玄集》二卷姚合选

姚合为中唐后期著名诗人,元和十一年(公元八一六年)进士及第。此书当编于元和、长庆年间。原有自序,已佚缺,仅存四句云:“此皆诗家射雕手也。合于众集中更选其极玄者,凡念一人,共百首。”这是说,所选二十一位诗人,都是高手,现在从各人集中选其极玄之作。极玄,即是极妙。

此书所选从王维以下至戴叔伦,都是中唐前期诗人。全是五言律诗及绝句,无一首七言诗。姚合自己的诗,亦以五言律诗为最工。他的诗开晚唐诸家五律的风气,故此书于晚唐诗风大有关系。

此书于每一位诗人名下,附注小传,为研究唐诗者提供可靠的传记资料,亦为选集附作者小传开了先例。

(八)《又玄集》三卷韦庄编

姚合编《极玄集》以后七十年,诗人韦庄于光化三年(公元九OO年)续选了一部《又玄集》,自序称选“才子一百五十人,名诗三百首。”今传本仅有诗一百四十二家,或者是举成数而言。

此书所选诗,五、七言古律及歌行均有,不象姚合之专选五言诗。虽则沿用姚合的书名,其实宗旨已不相同。卷下所录有无可以下释子诗十家,李冶以下妇女诗十九家。亦为诗选兼收僧道及女子诗开了先例。诗家时代则从盛唐的李白、王维至同时代的方干、罗隐,几乎有一百七八十年之久,也和以前几部选集仅选最近几十年作品者不同。

此书在我国早已亡佚,明清人都没有见过。但在日本却有流传。一九五七年,日本京都大学清水茂教授读了夏承焘教授的《韦端己年谱》,知道中国已无此书,就寄赠夏老一份书影照片。夏老即交与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影印出版,今天我们才能见到此书全帙。

(九)《才调集》十卷韦縠编集

此书有编者韦縠自序,略云:“暇日因阅李杜集、元白诗,其间天海混茫,风流挺特。遂采摭奥妙,并诸贤达章句,不可备录,各有编次。或闲窗展卷,或月榭行吟;韵高而桂魄争光,词丽而春色斗美。但贵自乐所好,岂敢垂诸后昆。今纂诸家歌诗,总一千首,每一百首成卷,分之为十目,曰《才调集》。”

此书今世传本亦十卷,诗一千首,从盛唐的王维、李白起到唐末。但无杜甫诗。序文云分为“十目”,但今本不见分目。从第一卷到第八卷,每卷第一人选诗特多,如第一卷以白居易诗十九首开始,第二卷以温飞卿诗六十一首开始。而第五卷中又有白居易诗八首,似乎有张为《主客图》的意义。原本每卷必有类目,今已佚失。

编者韦縠是五代时后蜀的诗人,官监察御史。当时的诗风继承晚唐的清丽一派,故所选多中、晚唐秾丽诗。温飞卿选六十一首,李商隐选四十首,元稹选五十七首,杜牧选三十三首,韦庄选六十三首。由此可知其倾向。北宋初的西昆体诸诗人即奉此书为圭臬。

以上九种是我们今天能见到的唐人选唐诗,为研究唐诗的重要参考书。从这些选集的评论或取舍中,可以见到唐诗各个时期的风尚。有些书中采录的诗篇,字句亦有与现代所传的不同,因此它们也是研究唐诗用的校勘资料。

(十)《珠英学士集》五卷崔融集

武后曾命武三思等修《三教珠英集》一千三百卷。参加修书的都是著名的文人学者,凡四十七人,称为“珠英学士”。崔融编集他们所作诗,为《珠英学士集》五卷,崔融自作序。

(十一)《正声集》三卷孙翌集

孙翌,字季良,开元间人。选时人诗三卷为《正声集》。此书已佚,不可得见。但知其以刘希夷诗为冠。又知其录陈子昂诗十首。

(十二)《丽则集》五卷

此书题李氏撰,不著名。选初唐至开元时人诗三百二十首,分门编类。贞元中,郑馀庆为序。

(十三)《南薰集》三卷窦常撰集

此书选韩翃至皎然三十人的诗三百六十篇,分三卷。不用上中下,或一二三分卷法,以为这样就有等级高低的嫌疑,故分题为西掖、南宫、外台三卷。每人均系名系赞。

(十四)《唐诗类选》二十卷顾陶选

顾陶是会昌四年(公元八四四年)进士,官太子校书郎。选唐一代诗一千二百三十二首,为《唐诗类选》二十卷。大中十年(公元八五六年)自为序。

(十五)《翰林学士集残本》一卷

此书为初唐诗文选集之残本。仅存诗一卷,计唐太宗、许敬宗、长孙无忌、上官仪以下十七家,并失名一家,凡诗五十一首,多不见于《全唐诗》。原本为唐人写卷子残帙,早年流传于日本。清光绪年中,贵阳陈矩访书日本,传钞得之。既归,刊本传于世。翰林学士,开元二十六年

(公元七三八年)始置。此卷无书名,而所收皆初唐人诗,疑《翰林学士集》,非其原名。

以上(十至十三)四种是已亡失的唐人选唐诗集。《唐诗类选》还存几个残卷,影印在《四部丛刊》三编中。《翰林学士集》有清光绪中贵阳陈氏刻本。此外,敦煌卷子中有许多唐诗写本,都是各人随意钞写以供吟诵的。原来并不是一个选集,罗振玉取诗数较多的一卷,刊入《鸣沙石室遗书》,题作《唐写本唐人选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以此卷与其他九种唐人选唐诗合为一集,称《唐人选唐诗十种》,从此,学者就不必分别访求了。

二、宋人选唐诗

(一)《文苑英华》一千卷

这是宋太宗赵炅命学士李昉、徐铉等人编的一部大规模的文学选集。因为萧统的《文选》所收至梁代而止。此书继续《文选》,故从梁代开始,选录梁、陈、隋、唐的诗文辞赋。从太平兴国七年(公元九八二年)开始,至雍熙四年(公元九八七年)始成书。其中梁、陈、隋的诗文极少,诗的部分,可以认为是宋代第一部唐诗选集。当时唐人诗集还没有多少亡失,故所选录的资料都保持原本面目,亦为研究唐诗的第一手资料。

(二)《唐文粹》一百卷姚铉编

姚铉亦北宋早期人,太平兴国年间进士,官至两浙转运使。他把《文苑英华》中唐代诗文选了一个简编本,名曰《唐文粹》。这部书和《文苑英华》不同。《文苑英华》是许多人合作选编的,选录标准不一致。《唐文粹》是姚铉用他自己的文艺观点选编的。唐诗部分,他纯取古体诗,不收五、七言近体诗,可见他是一个复古思想家。这部书的诗歌部分,可以目为唐代古体诗选。

(三)《唐百家诗选》二十卷

此书相传为王安石所编。晁氏《郡斋读书志》著录称宋敏求编,而由王安石改定的。不管是谁所编,它总是一部北宋时期的唐诗选。选诗一百O八家,诗一千二百六十二首。李白、杜甫、韩愈、王维、白居易等大家的诗都不选入,可知编选者是因为大家、名家的诗集,人人都有,易于见到,小家诗人多,诗集流传不广,故专选一本第二流以下的唐诗。

(四)《万首唐人绝句》九十一卷洪迈编

洪迈于淳熙年间编录唐人绝句五千四百首进呈孝宗赵昚。皇帝问:唐人绝句共有多少?洪迈答说有一万首。皇帝即命他编足一万首。到光宗绍熙三年(公元一一九二年)才编成进呈。全书原有一百卷,每卷一百首,现今传本已有残缺。

洪迈此书,为了凑满一万首,内容非常芜杂。有宋初人的诗混入。亦有从律诗中截取四句,作为绝句编入。学术性不高,仅可以供校勘用。但此书实际已不是选集,而是唐人绝句的总集了。

(五)《众妙集》一卷赵师秀编

赵师秀是南宋江湖诗人,作诗崇尚晚唐的姚合。他选了这一本唐诗,从初唐的沈佺期到晚唐的王贞白,共七十六人,都是五、七言律诗,不选古体。五言律诗占十分之九,七言律诗仅十分之一。这也反映了当时江湖派及四灵派都刻意作中、晚唐五言律诗,因而出现了这部选集,以供诗家揣摹。

(六)《谢注唐诗绝句》五卷赵蕃、韩淲选谢枋得注解

此书为宋元之间风行的唐人绝句选本。所选不过百首,皆浅显平正之作,用以教小学生。谢枋得,字君直,号叠山。他的评语,大多已抄入《唐诗品汇》。但我国已几百年不见此书刻本,直到清末才从日本传回来。

(七)《三体唐诗》六卷周弼编

周弼,字伯弼,宋理宗时江湖诗人。此书为研讨律诗作法而著。所谓三体,是指七言绝句,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周氏把律诗句法分为虚实二种。写景是实句,抒情是虚句。一首律诗的八句,必须虚实配搭得好,根据这个观点,他把七言绝句分为七种格式,七言律诗分为六种格式,五言律诗分为七种格式。

周氏此书,重视律诗句法,意在挽救当时江湖派末流诗人句法油滑之弊。但把作诗方法,归纳成许多定格,亦不免太机械。

三、金元人选唐诗

(一)《唐诗鼓吹》十卷

此书相传是金代诗人元好问选定的。现在流传的版本有元郝天挺的注,明廖文炳的解,清朱三锡东岩的评释。全书十卷,专选王维、高适以下至晚唐、五代七言律诗九十六家,诗五百九十六首,但是有宋初诗人胡宿诗二十三首误入。

南宋中晚年,诗人争学晚唐五言律诗;在北方的金元,则诗人都作中、晚唐七言律诗。故南宋的《众妙集》多取五律,而北方的《唐诗鼓吹》全取七律。

(二)《唐音》十四卷杨士弘编

此书为元人杨士弘所编,有至正四年(公元一三四五年)八月朔杨氏自序,可知书成于此年。全书十四卷。第一卷为“始音”,收王、杨、卢、骆四杰诗。他以为此四人诗仅是唐诗之开始,还不算唐诗正声。故此四家诗不属于初唐。第二卷以下为“正音”六卷,“遗响”七卷。就是把唐诗分为二级。但李白、杜甫、韩愈的诗都没有选入。

把唐诗分为三期:初盛唐、中唐,晚唐。给六韵以上的律诗定名为排律,都是杨士弘创始的。现在通行的《唐音》有明人顾璘的批点。

四、明人选唐诗

(一)《唐诗品汇》九十卷、拾遗十卷高棅编

高棅是元末明初人,此书初编九十卷,成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一三九三年),选唐诗六百二十家,诗五千七百六十九首。洪武三十一年,又作拾遗十卷,增补作者六十一家,诗九百五十四首。

高氏此书编辑的观点,很受杨士弘《唐音》的影响。杨把唐诗分为三期,高分为初、盛、中、晚四期。杨分诗为正音、遗响二级,高分为正始、正宗、大家、名家、羽翼、接武、正变、馀响、旁流等九级。大略以初唐为正始,盛唐为正宗、大家、名家、羽翼。中唐为接武。晚唐为正变、馀响。僧道妇女及无名氏诗为旁流。反映出来的仍是文学退化论。

(二)《唐诗正声》二十二卷高棅编

此书是《唐诗品汇》的简编本,专选编者所谓正声,故详于盛唐而略于晚唐。

(三)《唐诗选》七卷李于鳞选

此书虽题曰“李于鳞选”,但李于鳞(李攀龙字)实无此书。李有《古今诗删》三十四卷,选录古逸至唐代诗。唐以后即为明诗,多采录同时朋旧互通声气之诗,而宋元诗不采一首。盖明代前后七子作诗以盛唐为标格,李梦阳倡导“不读唐以后书”,故不选宋、元诗,以为宋、元诗不足学也。

坊贾取《古今诗删》中唐诗部分,别出单行,题曰《唐诗选》,在当时颇为风行,因其代表明代七子诗派的观点。至明末清初,对此书的非议就多起来了。

(四)《唐诗解》五十卷唐汝询解

唐汝询,字仲言、云间(今上海市松江县)人。他五岁时就因病双目失明,靠耳听心记学习,博通经史百家之书。他根据《唐诗正声》及《唐诗选》二书,略有增减,给每一篇诗作了注解。这是第一部卷帙较富的唐诗注解本。

唐汝询是晚明人,但此书原本刻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一六一五年),未见传本。现在一般所见都是顺治十六年(公元一六五九年)武林赵氏临云阁刻本。

(五)《唐诗归》三十六卷锺惺、谭元春同编

锺惺(字伯敬)、谭元春(字友夏)都是竟陵(今湖北天门县)人。他们继公安三袁之后,论诗主张发自性灵,以抗议前、后七子的摹仿盛唐。他们的文学理论被目为“竟陵派”。二人合编《古诗归》十五卷,《唐诗归》三十六卷,刻于万历四十五年(公元一六一七年)。他们别出手眼,选释古诗及唐诗。当时以新奇炫人耳目,颇有影响。至明末清初,为钱谦益、吴伟业诸人批斥,追随者渐少。但对此书的评论,至今犹不一致。

(六)《唐诗镜》五十四卷陆时雍编

陆时雍,字仲昭,桐乡人。崇祯六年(公元一六三三年)贡生。他撰《古诗镜》三十六卷,《唐诗镜》五十四卷。论诗以神韵为宗,情境为主,似乎有对抗锺、谭之意,亦代表晚明一家诗论。

这两部《诗镜》久无刻本,不易见到。但其《总论》一卷已由丁福保抄出,刊于《历代诗话续编》中。丁氏称“其论汉魏迄唐各家诗,确有见地,非拾人牙慧者所可比拟。”

五、清人选唐诗

(一)《唐才子诗》七卷金人瑞选批

此书为金圣叹选批诗文刊本之一。书名全文为《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甲集七言律》。盖选七言律为甲集,其后或当有五言律为乙集,书未成而圣叹被杀。此书选讲唐人七言律诗六百首,分为七卷,每卷分上下二卷,实为十四卷。书名虽云选批,内容实为解释。

圣叹讲律诗,创始了分前后二解的办法。他以每首律诗的前四句为“前解”,后四句为“后解”。前解二联为起承句法,后解二联为转合句法。讲诗有妙悟处,也有迂腐处。金圣叹评点诸书,在清初风行一时,此书亦代表他的一家之言。

(二)《而庵说唐诗》二十三卷徐增著

此书有康熙元年(公元一六六二年)徐增自序。略谓“诗道散失久矣。人皆狃于时习,不知古人之用笔。其选唐诗也,取其近乎己者,如高、李、锺、谭之选诗是也。则唐诗竟为高、李、锺、谭之诗,非唐诗也。故选唐诗,必先正其眼目,循其径路;升其堂,入其室,得其神理意趣之所在而选之”。这些话已说明了他是反对高棅、李攀龙、锺惺、谭元春的选诗标准的。至于他自己的选诗标准,则说得并未明确。

关于讲诗的方法,他也说到:“有才者纵横出奇,有学者博综示奥,有力量者气象开弘,有神韵者寄托玄妙。至于解数与起承转合之法,人多略之。后有作者,不免议其后矣。”由此也可知他的论诗是追随王渔洋的,讲诗是用金圣叹的方法。这两家正是当时诗坛的时髦人物。

此书大概盛行于康熙年间,乾隆以后,诗论家数渐多,唐诗选本亦日新月异,此书渐渐不为世人所知。

(三)《删订唐诗解》二十四卷吴昌祺评定

吴昌祺,字绥眉,别号樊桐山人,亦云间人。此书为唐汝询《唐诗解》的删节订正本。因唐氏注释太繁,且多重复,故删削大半。唐氏解诗有末顺未达者,吴氏以眉批订正之。但亦有唐解可取而吴解反而错的。

此书有吴氏自序,作于康熙四十年(公元一七O一年),大约刊刻成书亦在此后一二年间。

(四)《唐音审体》二十卷钱良择编

钱良择,字木庵,虞山(今常熟)人。此书以辨体为主,故按各种诗体分别编选唐诗。在每一种诗体的卷前,有一篇总论,详述体式的源流演变。对于诗意,仅偶而有一些评注,不是此书撰述任务。

此书刊于康熙四十三年(公元一七O四年)。

(五)《唐贤三昧集》三卷王士禛选

王士禛,字阮亭,别号渔洋山人,世称为王渔洋。其论诗主神韵自然,以救明代诗人之失。此书专选盛唐诗人之作,以见其所谓神韵的范例。

(六)《唐人万首绝句》选七卷王士禛选

此为洪迈《唐人万首绝句》的选本。选诗人二百六十四家。诗八百九十五首,分为七卷,约为原书十分之一。仍用其神韵说,为选诗标准,所选甚精。书成于康熙四十七年(公元一七O八年),过三年,渔洋即去世了。

(七)《御选唐诗》三十二卷附录三卷

清圣祖康熙帝命词臣编《全唐诗》,于康熙四十二年编成,共九百卷。又命臣下精选一部可以代表唐诗全体面目的集子,由臣下分别选录,而由他自己决定。康熙五十二年编定,书名《御选唐诗》。因为是皇帝御选的书,无人敢评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只恭维它“博收约取,漉液镕精。”这不过是说他选得好而已。

(八)《唐诗别裁》二十卷沈德潜编

沈德潜,字確士,号归愚,苏州人。他是康熙、乾隆两朝的诗人及诗论家,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甚得皇帝信任。康熙、乾隆二帝的诗,大多是他的代笔。康熙中叶,诗家都学宋元诗,又是王渔洋的神韵说盛行的时候。沈德潜主张作诗当以李、杜为宗,不能局限于王、孟、韦、柳的清微古淡一派。他编选了这部《唐诗别裁》。初刻在康熙五十六年间世,到他晚年,又重新编定,扩大了选材内容,以求反映唐诗的全面。重订本于乾隆二十八年(公元一七六三年)印成,就是现在流行的版本。

此书在清代诗坛有很大的权威性,一方面纠正了宋元诗派的主理智,取清丽;另一方面又否定了神韵派的肤浅轻浮。但沈德潜颇有宋代道学家的正统儒学观点,他谨守温柔敦厚的诗教,以张籍的《节妇吟》为思想有问题,

“恐失节妇之旨”,故不选入。由此可见他的封建礼教思想十分迂执。这种观点,往往表现在他的评语中,不可不注意。

(九)《唐诗叩弹集》十二卷,续集三卷杜诏、杜庭珠编

康熙后期,掀起了唐诗的高潮,《唐诗品汇》又时行了。但《品汇》以初、盛唐诗为正宗,对中、晚唐诗,所选甚略。故杜氏选元和以至唐末的诗,为《唐诗叩弹集》,以为《唐诗品汇》的补编。

(十)《唐诗合解》十二卷王尧衢注

王尧衢,宇翼云,苏州人。作《古诗解》四卷,《唐诗解》十二卷,合称《古唐诗合解》,刊于雍正十年(公元一七三二年)。其后《唐诗解》传刻多,《古诗解》废而不刻,书名遂称《唐诗合解》,此“合”字已不可通。亦有单刻唐诗部分而仍题书名为《古唐诗合解》者,尤为谬误。然此书在清代嘉庆、道光以后,除《千家诗》、《唐诗三百首》之外,最为盛行。至民国初年,亦为畅销书。石印本甚多,皆名曰《古唐诗合解》。

此书选注五言古风二卷,七言古风一卷,五言绝句一卷,七言绝句二卷,五言律诗二卷,七言律诗三卷,五言排律一卷,总十二卷。选诗标准“取格调平稳,词意悠长,而又明白晓畅,皆时人所常诵习者。”注解方法则自云:“注古诗每于转韵分解处见神情,并字句之工而一一详说之。注律诗则分前,后解,写题中何意。并注明起承转合,章有章法,句有句法,字有字法。务必字字得其精神,言言会其意旨。注绝句虽只起承转合,分贴四句,其笔法多在转合反挑侧击,妙处不同。亦有一气浑成,能入化境者,则又不拘常格。”

以上选注宗旨,皆见于王氏自述《凡例》,可以代表清人读唐诗方法。此种方法,对一般初学青年,可以有启蒙入门的效果,但如果运用机械,则不免堕入评点八股文习气。

此书原刻本有圈点。《凡例》云:“体格兼胜,入题探奥者,用密圈。词气清新,景物流丽者,用密点。其有字关题眼,或旁挑反击,前后呼应,神情在虚字者,俱用单点点出。”这也是明清人评点古文、时文的方法。坊间重刻本,因刻工较繁,大多删去圈点。

此书注解,皆袭取前人旧说。诗法评论,多取李于鳞之说。分解讲诗,用金圣叹法。评论中多采金圣叹、徐而庵,亦兼取锺惺、谭元春。鉴赏观点,不主于一派。

(十一)《唐律清丽集》六卷徐日琏、沈士骏辑

乾隆二十二年(公元一七五七年)春,乡试殿试均不考经判,而改试五言八韵唐律。于是徐、沈二人赶编了一部专收唐人五言长律的选集,分应制、应试、酬赠、纪述四门,自四韵至百韵,均有选录。这是一部供应举子投考学习的投机书。卷首有二十二年孟冬望日沈德潜写的序。徐日琏、沈士骏都是沈德潜的同乡和学生,沈又是沈德潜的族孙,大约此书是在沈德潜指导之下迅速编成的。虽然是一部应试投机书,但专选唐人五言律诗的集子,却只此一部。

此书每卷第一行题作《唐人五言长律清丽集》,这是全名。面页题作《唐律清丽集》,这是书名。书口题作《清丽集》,这是简称。“清丽”是选诗的标准。所选诗详于初、盛唐,略于中、晚唐,而选杜甫诗最多,仍是高棅以初盛为正宗的观点。

(十二)《唐律消夏录》五卷顾安评选何文焕增评

乾隆二十一年丙子,苏州人顾安,字小谢,评选了一部唐人五言律诗,分五卷。每诗有圈点,附评论。书名《丙子消夏录》。他在自序中说明他的评论注重于阐发“古人命意、立法、修词之道”。至乾隆二十七年,嘉善人何文焕重刻顾安此书,增加了他的评论,改书名为《唐律消夏录》,而扉页上却题作《唐诗消夏录》。

何文焕是一位诗人,诗论家,又是出版商。他曾于乾隆三十五年编订刊行《历代诗话》,卷尾附有他的《历代诗话考索》,议论见解,都有长处。顾安的《丙子消夏录》原刻本我没有见过,但看《唐律消夏录》中何文焕的增评,似乎比顾安的评论高明得多。

《丙子消夏录》出版后一年,科举考试才改用五言律诗。何文焕在乾隆二十七年重刻顾安此书,恐怕也是当时有此需要。

(十三)《网师园唐诗笺》十八卷宋宗元笺

宋宗元,字慤庭,苏州人。以四十年之力,选唐诗而笺之。其书刊于乾隆三十二年。宋氏自序,说明其选诗宗旨在以温柔敦厚为指归。他说:“窃谓诗以永言,敦厚温柔而已。舍是,无问平奇淡丽,皆所必黜。其或索枯险以为高,修容服以矜媚,是皆误于彼之所谓指归,而实倍乎诗人之指归者也。”这一段话主要是对锺、谭说的。因为锺、谭编《唐诗归》,正是所谓以枯险为指归也。“修容矜媚”一句,大概又兼指王渔洋了。

此书虽名曰笺,实则仍是注释典故。专以温柔敦厚为选诗标准,就不免有些道学家气。

(十四)《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编

此书为近代最通行之唐诗选本。卷首有蘅塘退士序,甚简短,今全录之。“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取其易于成诵,故流传不废。但其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辨。且只五、七律、绝二体,而唐宋人又杂出其间,殊乖体制。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馀首,录成一编,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较《千家诗》不远胜耶?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请以是编验之。”

可知当时《千家诗》为童子学诗之启蒙读物,作者不满于其内容芜杂,故有此选。但此书既出,虽盛行数百年不替,而在清代,《千家诗》仍不能废。“三百千”犹为儿童启蒙必读之书。

此书非诗家评诗之选本,编者目的仅在作为青少年文学读本,但供一般人阅读,亦极适宜,故销行极广,使其他前人诗选大受冲击。接踵而出者有《唐诗三百首续编》、《唐诗六百首》,皆书坊投机牟利之物。

蘅塘退士向来不知为何许人。其书原刻本已不可见,不知刊刻年代。近人考得编者蘅塘退士为无锡人孙洙之别号,其人为清乾隆十六年进士。则此书必为其退隐后所编,编成刊本,当在乾、嘉之际。

以上清人评选唐诗十四种。其中一部分是流行广泛的选本,一部分是有专题偏重的诗选,都是近代研究唐诗者经常参考的书。

宋元以来,唐诗选本最多,本文所介绍的,仅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方回(字虚谷)的《瀛奎律髓》倒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唐诗研究参考书,但因为此书并非专选唐诗,故未列入这个目录。

一九八五年六月二十五日

1987年上海古籍版。

猜你喜欢
  卷八百七十七·彭定求
  卷五百七十三·彭定求
  ◆最闲园丁王逢(梧溪集)·顾嗣立
  第十四出 说偈·姚茂良
  第三折·佚名
  俞越·龙榆生
  余集卷三·乾隆
  卷三百六十六·陈思
  卷七十·陈思
  诗神·刘半农
  卷二百三十二·佚名
  第四联 烧耳·蒲松龄
  蒋捷词作鉴赏·佚名
  蜕庵集卷一·张翥
  第三十八场·田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五百·彭定求

        卷500_1 【过张邯郸庄】姚合   客行长似病,烦热束四肢。到君读书堂,忽若逢良医。   堂前水交流,堂下树交枝。两门延风凉,洗我昏浊肌。   与子还往熟,坐卧恣所宜。时时相献酬,文字当酒卮。   野饭具藜藿,永

  • 卷四百四十八·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四百四十八鸳鸯类四言古赠秀才入军       【魏】嵇 康鸳鸯于飞肃肃其羽朝游高原夕宿兰渚邕邕和鸣顾盼俦侣俯仰慷慨优游容与酒防诗          嵇 康婉彼鸳鸯戢翼而

  • 刘焉袁术吕布列传第六十五·范晔

    刘焉 袁术 吕布刘焉字君郎,江夏竟陵人也,鲁恭王后也。肃宗时,徙竟陵。焉少任州郡,以宗室拜郎中。去官居阳城山,精学教授。举贤良方正,稍迁南阳太守、宗正、太常。时,灵帝政化衰缺,四方兵寇,焉以为刺史威轻,既不能禁,且用非其人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七·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卷之四百九·佚名

    光绪二十三年丁酉。八月。癸酉。谕军机大臣等、松椿奏、南河工需应行协济之饷。仅据安徽一省全行解到。广东浙江山东欠解甚钜。请饬悉数汇解等语。南河工程。关系紧要本年险工晶■宜出。需饷尤亟。着谭钟麟、廖寿丰

  • 九五三 军机大臣奏遵旨询问四库馆议叙县丞张起隆情形片·佚名

    九五三 军机大臣奏遵旨询问四库馆议叙县丞张起隆情形片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遵旨询问张起隆。据称:于乾隆四十四年由四库馆议叙县丞,分发河南试用,未经补缺,四十五年蒙恩袭职。起隆自幼于经典科仪素亦留心学习,自承

  • 列传卷第三十四 高丽史一百二十一·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良吏。○高丽太祖初定三韩事尙草创未遑置州县官。 成宗始分十道定郡县置守令。 自是厥后遣廉问黜陟之使屡下劝农 租之诏宜若良吏辈出而今见

  • 卷六·佚名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御选明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臣奏议卷六陈治道疏【弘治元年】      马文升臣窃惟赞襄治道固在於百司纠正百司莫先於风纪风纪正则百司自尔各尽其职百司尽职则庶绩咸熙而治道隆矣自

  • 卷五十建置·冯煦

    提学使司皖省旧有提督学政一缺,自科举既停,学堂日增,朝廷注重教育行政,于光绪三十一年京师设立学部。其明年夏四月,学部会同政务处奏请变通官制,奏称:"国初,沿前明旧制,各省设提学道,雍正年间改为提督学政,具见列圣建置具有深意,

  • 七年·

    (辛酉)七年大明弘治十四年春正月1月1日○朔庚戌,王率百官,行望闕禮于仁政殿,賀兩大妃殿,進表裏,行會禮宴。1月3日○壬子,尹弼商、韓致亨、成俊、李克均啓:「河叔溥有才行,國耳忘家,持己以正。又處兄弟之間,凡人所不及者多,而今以年

  • 卷十三·胡广

    钦定四库全书性理大全书卷十三皇极经世书七外书渔樵问对【嵩山晁氏曰邵雍尧夫设为问答以论隂阳化育之端性命道德之奥云】渔者垂钩于伊水之上樵者过之弛檐息肩坐于磐石之上而问于渔者曰鱼可钩取乎曰然曰钩非饵可乎曰否

  • 卷九·崔子方

    <经部,春秋类,崔氏春秋经解钦定四库全书春秋经解卷九     宋 崔子方 撰襄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仲孙蔑会晋栾黡宋华元衞甯殖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围宋彭城其言围宋彭城何前楚子郑伯伐宋宋鱼石复入于彭城矣嫌此

  • 卷一下·王应电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礼传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传卷一下    明 王应电 撰天官下酒正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掌酒而曰正王以灋正王及后世子与夫百官使之刚制于酒若酒人浆人则有司之事而

  •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六·佚名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一四五)梵志品瞿默目揵连经第四(第三念诵)我闻如是。一时。佛般涅槃后不久。尊者阿难游王舍城。尔时。摩竭陀大臣雨势治王舍城。为防跋耆故。于是。摩竭陀大臣雨势遣瞿默目揵连田作人。往至

  • 跋语·智旭

    呜呼。圆顿妙法。旷劫难逢。繄我愚蒙。何缘幸遘。每一披阅。恍若夙闻。岂非普贤威神之力。释迦守护之功耶。智者大师。不可复作。后贤坚执。斗诤滋生。圆融绝待法门。几成彼此是非情见。宏之者城堑益高益深。望之者疑

  •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三卷·宝亮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三卷 (序品第一卷之第二)出诸离车在虚空坐去地七多罗树又出诸大长者亦去地七多罗树出诸鬼神及禽兽异名叙变林及重阁讲堂事释魔王说咒事出无边身来事序品之第二尔时复有四恒河沙(至)及阎浮提诸

  • 原要论·佚名

    自来医之一道,内症凭脉象,外症凭形状。外症惟痘 最关紧要,痘症见于古人坊本者甚多,而于治 则尚略。迩来痘 ,迥非昔比,调治非时,变为棘手。吾郡袁氏沈氏虞氏,有治抄本,其论症辨状,甚为了然。对症用药,亦极详慎,爰纠同志,登诸梨枣,以

  • 出家功德经·佚名

    全一卷。东晋时所译,然译者佚名。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佛陀欲令阿难度化鞞罗羡那王子出家,乃令阿难为之解说出家之功德,谓出家乃胜于布施等一切功德,诸功德中以此为最上。初时,佛闻鞞罗羡那王子之音乐,记彼七日当命终,遂使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