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80.温庭筠:五七言诗四首

温庭筠,太原人,字飞卿,太宗时宰相温彦博的后裔。他和李商隐同时,可能稍长几年。他的诗,风格与李商隐相同,当时便齐名并称为“温李”。他的身世遭遇,也和李商隐很相似,同是为令狐綯所压制。虽然新旧《唐书》都有他的传记,可是都不详细,而且与其他资料出入很大。《旧唐书》说他:“初至京师,人士翕然推重。然士行尘杂,不修边幅。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公卿家无赖子弟,裴诚、令狐滈之徒,相与蒱饮,酣醉终日。由是累年不第。”《新唐书》说他:“文思神速,多为人作文。大中末(公元八六O年),试有司,廉视尤谨。庭筠不乐,上书千馀言。然私占授者已八人。执政鄙其所为,授方城尉。”这两段史传都没有说他成进士,但《新唐书》记载他在试场中严密监视之下,已为八个人做了枪手,而自己还能写成千馀字的考卷。最后两句,恐怕有节略。执政者既然鄙其所为,为什么还要授以方城尉之职?应该是进士及第之后,不给他做校书郎之类的清流官,而把他外任为县尉。

《全唐诗话》、《唐诗纪事》都说他是“谪为方城尉”,並且还载了当时朝廷的制词云:“孔门以德行为先,文章为末,尔既德行无取,文章何以称焉。徒负不羁之才,罕有适时之用。”据此可知他的被降谪,是由于品德恶劣。但既然方城尉是降谪的结果,那么他原先又是什么官职呢?这一情况,也无可考查。

史传都没有说他做过国子助教,但《花间集》中却称他为“温助教”。又《宝刻丛编》记载有《国子助教温庭筠墓志铭》,是他的弟庭皓所撰。这就可以证明他最后的官职是国子助教,并不象《全唐诗话》所说的“流落而死”。近年夏承焘先生作《温飞卿年谱》,蒐集资料甚多,考证甚详,但对于这些问题,还未能解决。大约温庭筠这个人,品德远不如李商隐。他的缺点,一是恃才傲物,喜欢讥讽别人,以致得罪了许多人。二是沉湎于酒色,行止不检,以致为士林所不齿。但他的仕宦前程,主要是为令狐綯所压制,这又和李商隐一样了。

温庭筠的诗,其声色之美,和李商隐不相上下,但其诗意却远不及李商隐。李诗有比兴者多,温诗纯用赋体,绝少言外之意。严羽《沧浪诗话》说宋初杨、刘等人倡“西昆体,即李商隐体,然兼温庭筠”。我以为这句话说倒了。西昆诗人虽然竭力摹仿李商隐,然而他们的诗,只能学到温庭筠。后世学西昆体者,也大多只学象了温庭筠。

明人顾璘在评点《唐音》时批评温庭筠道:“温生作诗,全无兴象,又乏清温。句法刻俗,无一可法。不知后人何以尊信。大抵清高难及,粗浊易流,盖便于流俗浅学耳。余故恐郑声乱雅,故特排击之。”清初贺裳在《载酒园诗话》中引述顾璘这段评论,但是他以为顾璘的话未免过分。他以为“大抵温氏之才,能瑰丽而不能淡远,能尖新而不能雅正,能矜饰而不能自然,然警慧处,亦非流俗浅学所易及”。综合这两家意见,我以为说温诗“句法刻俗,无一可法”,确是排击太甚。我倒同意贺氏,以为温诗亦有“非流俗浅学所易及”之处。不过贺氏谓温庭筠的才情“能瑰丽而不能淡远”三句,我觉得也有些过分。淡远、雅正、自然,这三种风格,温庭筠并不是没有。

温庭筠的诗,有两种风格。一种显然是受李贺影响的齐梁体小乐府,和辞藻秾艳的七言律诗,这是贺裳所谓瑰丽的一面。另一种是写行旅、登览的五言律诗,这些诗仍然是从王维、孟浩然、刘长卿等人的风调发展而来,并不用瑰丽的辞藻,这是贺裳所谓淡远的一面。李商隐没有这一类的五言律诗,所以他的全部诗作,声、色是一致的。温庭筠的全集中,有声色截然不同的现象。

温庭筠诗集前三卷都是乐府诗。选题造句,摹仿李贺的痕迹非常明显,但有写得很好的,现在举例一首:

湘宫人歌

池塘芳意湿,夜半东风起。

生绿画罗屏,金壶贮春水。

黄粉楚宫人,方飞玉刻鳞。

娟娟照棋烛,不语两含嚬。

这首诗如果放在《李长吉歌诗》中,恐怕没有人能看出是温庭筠的诗。句法、结构、神情、面目,全是李贺的特征。全诗无法逐句讲解,只能大略感到第一、二句是写时、地。地是在池塘边的宫闺中,时是春天夜半。第三、四句是宫闺内景:用翠绿色画的屏风,有滴漏报时的铜壶。第五句是点明题目:额上点着黄粉的楚国宫人。第六句不可解。“方飞”,一本作“芳花”,但也无法讲得通。不过这一句的作用,大概总是描写这两个宫女的装饰。第七、八句是写这两个宫女对着残棋短烛,含嚬夜坐,表现了她们的怨情。题目是《湘宫人歌》,内容就是“宫怨”。

三洲词

团圆莫作波中月,洁白莫为枝上雪。

月随波动碎潾潾,雪似梅花不堪折。

李娘十六青丝髪,画带双花为君结。

门前有路轻别离,惟恐归来旧香灭。

《三洲词》,或称《三洲曲》,是流行于巴陵三江口的民歌。那地方的商人乘船从长江上下,贩货经商。歌辞内容就写商人重利轻别,使妻子在家,空房独守,有华年易老之感。这首诗前四句是比喻。波中之月,虽然是圆的,但波动而月就碎,这团圆便是虚假的。树枝上的雪虽然洁白如梅花,但它终不能折下来当作梅花,插瓶供赏。第五、六句写一个假拟中的李娘,年才十六,就已经嫁人了。结髪、结带,都是结婚的代词。第七、八句写门前有水路直通扬州,做商人的丈夫轻易就离别而去,只怕你回来时已闻不到旧时的香了。“旧香”,用来象征青春年少。

过陈琳墓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这是一首和李商隐风格相同的七言律诗。所谓西昆体,从宋初的杨億到明末清初的陈子龙、钱谦益,主要是摹拟这一路的律诗。它们音调雄健,辞藻丰腴,或者秾丽,诗意的逻辑结构明白清楚,在明、清人的鉴赏标准中,这是唐律的典范。

这首诗是温庭筠的名作,许多选本都选了它,也有许多人给作了注解。我本来不想在这里选讲。可是一检诸家注解,发现有几句似乎大家都没有讲通,因此就凭我的了解,提出另一些讲法,与读者商榷。

第一句的“青史”,只有曾益注引江淹的文句“並图青史”,算是注出了这个语词的来历。其实这个注可有可无,因为“青史”二字早已成为普通常用的名词,意义就是历史书。“遗文”二字,郝天挺注云:“《三国志》有《陈琳传》。”这样一注,这句诗就被解释为“曾经在《三国志》这部史书中读到你的传记。”温庭筠分明说是:“见遗文”,怎么可以理解为读到陈琳传记呢?问题在于“青史”二字不能死讲作《三国志》之类的史籍。在文学修辞中,一切古书都可以称为“青史”。温庭筠这句诗是说“我曾在古书中见过你的文章。”廖文炳解释就不用郝天挺的注,他说:“此言陈琳文章,曾于青史中见之。”这就讲通了。

第四句的“霸才无主”,沈德潜释云:“言袁绍非霸才,不堪为主也。有伤其生不逢时之意。”这是以为“霸才”是指袁绍。但陈琳先在袁绍幕府,袁绍死后,归依曹操。袁绍既不是霸才,难道曹操也不是霸才吗?既以“霸才”为指袁绍,那么,“霸才无主”应当讲作“袁绍无主”,怎么能讲作“袁绍不堪为主”呢?“无主”并不是“非主”,这个讲法,显然是不通的。富寿荪在《校记》中指出了“沈说非是”。又引用纪昀的《瀛奎律髓刊误》云:“‘词客’指陈,‘霸才’自谓。此一联有异代同心之感,实则彼此互文,‘应’字极兀傲,‘始’字极沉痛。通首以此二语为骨,非吊陈琳也。虚谷以‘霸才’为曹操,谬甚。”虚谷是《瀛奎律髓》的编者方回,他解此诗,以为“霸才”是指曹操。这与沈德潜同样错误,使下面“无主”二字讲不通了。纪昀驳斥了方虚谷之谬,而以“霸才”为温庭筠称许自己,我看也是半斤八两。既然温庭筠自叹“霸才无主”,为什么不可怜自己,反而要可怜陈琳呢?文学研究所编注的《唐诗选》采用了纪昀的讲法,解释道:“作者自命有经世之才而无所依托,所以对陈琳同情。”但是,紧接下去,却又说:“陈琳先后依袁绍,曹操,也只是做一些文字工作,并非被重用,所以作者仍然觉得他可怜。”这一段解释岂非前后矛盾?到底谁是“霸才无主”呢?这里,只有四个可能。不是袁绍,便是曹操,而他们二人都用不上“无主”。不是温庭筠自己,便是陈琳,既然下半句是“始怜君”,可知应当理解为作者温庭筠在怜陈琳这个王霸之才不遇明主。虽然怜陈琳,也就是怜自己,这可以从上句“词客有灵应识我”的语气中体会出来。从思维逻辑的角度来看,这二句的次序是倒装了。先是怜惜陈琳的霸才无主,然后才希望陈琳地下有灵,会知道我和你的遭遇相同。这样理解,岂非句句都可通?可是在四个可能中,偏偏没有人理解“霸才”是指陈琳的,这却出于我的意外。

结句“欲将书剑学从军”,郝天挺引王粲诗“从军有苦乐”作注,也只是注出了字面的来历,而没有注明其意义。廖文炳解释道:“余也飘零过此,追摹遗风,亦将以书剑之术,学公之从事于军中也。”《唐诗选》亦采此解,释云:“末两句说在这里临风凭吊,倍觉伤感,并非无故。因为自己也正要学陈琳的榜样,携带书剑去从军。”很奇怪,陈琳在袁绍、曹操军府中,典记室,为军谋祭酒,在当时都算作“从军”,而温庭筠还要怜他“霸才无主”。温庭筠在令狐綯、徐商节镇幕中,也已经是“从军”了,为什么还要学陈琳的榜样?我以为这一句的意义是弃文就武,用班超投笔从戎之意。作者既有感于陈琳的“霸才无主”,因此想用自己的兵书剑术去辅佐一位明主,以施展自己的王霸之才。他并不是要学陈琳的榜样,而是要以陈琳的遭遇为鉴戒。这一句诗,似乎前人都理解错了。杨炯《从军行》结句云:“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他的从军,不是去当参军记室啊!

八句律诗,有三句被讲解得歧义纷纭,这也是说诗不易的一例。

送人东归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

温庭筠作行旅、送别诗,多用五言律体,与瑰丽的七言律诗、五言排律,或乐府诗迥然不同。如《利州南渡》、《商山早行》等,都是他的著名五律,已为许多选本所选录,现在避熟就生,举这一首为例。

诗题本作《送人东游》,但注云:“一作东归”,我以为原本应是“东归”,因为诗中有“天涯孤棹还”一句可知。但也许有人看了“浩然离故关”一句,便以为是东游,就改了题目。以误传误,至今未改难。现在我认定这是一首送友人东归的诗。

起二句点明题目:在黄叶纷纷坠落的荒城中,你浩然有出关回乡之志。“故关”即“旧关”或“古关”,顾予咸注引庾信诗“函谷故关前”,则此处恐怕也是指函谷关。大约有人以为“故关”即“故乡”,因此把诗的内容误为送人东游了。“荒戍”是荒凉的边城,可知送人之处不在都城,而在边远的小邑。颔联写景,点出东归的目的地,可知这位朋友是回到江汉之间的老家去。颈联抒情,从诗意来看,这两句也是倒装句。你是天涯孤客,现在回归老家,在这个江汉流域中,有几个老朋友还生存着呢?这是对东归友人的寂寞不得志表示同情,也感慨那边的旧友凋零,久无消息。结尾二句,表惜别之情,希望有朝一日,重新相见,大家喝一杯酒,以慰籍离别之情。情字不协韵,就用“颜”字代替。“何当”,唐人语,诗中常见,即“何时”、“何缘”。

这是五言律诗的正格。起承转合,思维逻辑很清楚。中间二联,一写景,一抒情,也符合于宋人一虚一实的要求。结句所表达的也是一般人临歧握别时的思想言语。无论从思想性或艺术性来衡量,这首诗都只是平稳而已,不能说有什么特长,在温庭筠的全部作品中,它也排不到上乘。但是,温庭筠生于晚唐,他的诗就列入晚唐诗。而晚唐诗是为后世诗论家所瞧不起的。高棅编选《唐诗品汇》,把晚唐诗人几乎都列入“馀响”一级。后来他选定《唐诗正声》(《唐诗品汇》的简编本),就根本不选晚唐诗。可知他以为晚唐诗中,没有正声。这种过于轻视晚唐诗的成见,使许多诗人的作品不能获得公正的评价。温庭筠、李商隐的那些秾丽的艳情诗,太突出了,为初、盛、中唐所未有,即使鄙薄晚唐诗的诗论家,也不能不另眼相看。至于温庭筠的那些歌咏行旅,游览山寺的五言律诗,就被压在“馀响”中,似乎远不如他的前辈诗人了。现在,我们即以这首《送人东归》为例,如果把它编在刘长卿、戴叔伦等大历诗人的诗集中,恐怕也不会有人发觉是误入。在《唐诗品汇》中,刘长卿、戴叔伦的五言律诗都列入“接武”一级,我就不能不为温庭筠叫屈了。

温庭筠的诗,文字与意境都比李商隐浅显,论艺术性,这是他的短处;论大众化,这是他的长处。韦縠《才调集》选温庭筠诗六十一首,李商隐诗四十首,为全书诸诗人中选诗最多的,这就反映着温、李诗在五代时的盛行,同时也说明了北宋初时行西昆体的渊源。而温庭筠诗在当时,比李商隐有更多的读者,也由此可见。

宋代以后,情况一变。秾丽诗以李商隐为代表,选了李商隐就不选温庭筠。五言律诗因为属于晚唐而被轻视。于是温庭筠在唐诗中的地位大大地被贬低了。

贺裳着眼于温庭筠诗集中的一大半艳体诗,因而说他不能淡远、雅正和自然,现在我从温庭筠的五、七言律诗中摘选几联并不秾丽的名句,以供读者评品,大概可以证明温庭筠不是不能作淡雅自然的诗吧!

七律摘句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利州南渡》)

一院落花无客醉,五更残月有莺啼。(《经李征君故居》)

庙前晚色连寒水,天外斜阳带远帆。(《老君庙》)

野船著岸偎春草,水鸟带波飞夕阳。(《南湖》)

湖上残棋人散后,岳阳微雨鸟归迟。(《寄李远》)

五律摘句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

萍皱风来后,荷喧雨到时。(《卢氏池上遇雨》)

波上旅愁起,天边归路长。(《旅次盱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处士卢岵山居》)

鱼盐桥上市,灯火雨中船。(《选淮阴县令之官》)

细雨无妨烛,轻寒不隔簾。(《偶题》)

野梅江上晚,隄柳雨中春。(《和段阿古》)

凫雁野塘水,牛羊春草烟。(《渚宫晚春》)

一九八五年三月十五日

猜你喜欢
  谈羲仲·唐圭璋
  蠲戏斋诗话(五)·马一浮
  卷八·陈廷敬
  卷五·皎然
  卷三·邵雍
  第二折·佚名
  北郭集卷四·许恕
  卷一百三十四·陈思
  巻二十二·袁表
  游戏之祸·闻一多
  卷一百七十六·陈廷敬
  御制佩文斋咏物诗选序·陈廷敬
  卷六百九十四·佚名
  刘著词作鉴赏·佚名
  上林赋赏析·司马相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之六·高启

    呉郡髙啓季迪著南州徐庸用理编五言古诗赋得贞娘墓送蟾上人之虎丘色相终壊㓕佳人能久妍断碑山寺里小冢竹林邉兰叶春风带苔花暮雨钿情留呉

  • 卷一百八十七·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一百八十七鼓类五言律咏鼓          【唐】李 峤舜日谐鼗响尧年韵土声向楼疑吹击震谷似雷惊仙鹤排门起灵鼍带水鸣乐云行巳奏礼曰兾相成同穉孝鼎卿咏津鼓限阳字 【明】程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十二·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四年岁次甲寅金太宗晟天会十二年伪齐刘豫阜昌五年春正月辛亥朔上在临安金国元帅府通书官李永寿等入见中兴圣政甲寅进呈临安府勘武翼郎冯师道言语狂悖事上曰师道本画工尝令绘佛像为民祈福已赐缗钱闻輙

  • 名山藏卷之一百九·何乔远

    晋江何乔远譔王享记五◆王享记五东北夷西戎上西戎下○东北夷海西建州△海西建州海西建州夷皆名女直古肃慎国后汉曰挹娄魏曰勿吉唐隋曰黑水羊末羯唐开元中以其地为蕲州置黑水府其后栗木羊末鞨强监号渤海黑水往属之后渤

  • 辽史拾遗卷十一·厉鹗

    钱塘厉鹗 撰本纪第二十七天祚皇帝一天祚皇帝讳延禧字延寜小字阿果赵良嗣燕云奉使録曰阿果天祚小字 蔡绦铁围山丛谈曰政和八年改十一月冬至朔旦为重和元年防左丞范致虚言犯北辽年号盖辽先有重熈年时后主名禧其国中因

  • 卷之八十四·佚名

    洪武六年八月庚午朔胡兵寇蔚州广陵县及弘忻等州指挥佥事余观将兵讨捕之○辛未怀庆知府王兴宗言郡民食解盐每斤输米五升河南汝宁二府民止输二升请如二府之数从之○翰林承旨詹同侍讲学士乐韶凤等上所制释奠先师孔子乐章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十七·佚名

    正德九年冬十月庚辰朔享 太庙遣驸马都尉蔡震代行礼○朝鲜国王李怿遣陪臣刑曹参判金锡哲等来朝贡方物马匹赐宴并彩币等物有差泰宁等卫都指挥使鬼里赤等来朝贡马赐宴并赏彩币等物之差○夜四川松潘卫有星大如斗尾长八尺

  • 绎史卷一百四十九·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秦始皇无道史记二十七年始皇廵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囘中焉作信宫渭南已更名信宫为极庙象天极自极庙道通郦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是歳赐爵一级治驰道【三秦记骊山汤旧説以三牲祭乃得入可以去疾消

  • 史记集解卷九十四·裴骃

    宋 裴骃 撰史记九十四田儋列传第三十四田儋者狄人也【徐广曰今乐安临济县也】故齐王田氏族也儋从弟田荣荣弟田横皆豪宗彊能得人陈涉之初起王楚也使周市略定魏地北至狄狄城守田儋详为缚其奴从少年之廷欲谒杀奴【服防

  • 幼主纪·李百药

    幼主名恒,后主的长子。母亲穆皇后。幼主武平元年(570)六月生于邺城。这年十月,被立为皇太子。隆化二年(577)春正月初一,即皇帝位,时年八岁,改元为承光元年,大赦,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帝为太上皇帝,后为太上皇后。在此时期,黄门侍

  • 代宗本纪·刘昫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名豫,肃宗皇帝的长子。母亲章敬皇太后吴氏,在开元十四年(726)十二月十三日在东都上阳宫出生。当初名叫亻叔,年十五岁封为广平王。玄宗所有孙子一百多个,李豫为嫡亲皇孙。器宇度量宽广深厚,宽容而善于决断,

  • 程思廉传·宋濂

    程思廉,字介甫,其祖先系洛阳人,元魏时迁云中,安家于东胜州。思廉因太保刘秉忠的荐举,在裕宗王府内供职,以谨慎老实称著。后命为枢密院监印。平章政事哈丹巡视河南,任命他为都事。丞相史天泽尤其器重他。此时,正规划攻取襄樊,任

  • 第十九章 2·辜鸿铭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辜讲同一位学生(子张)说:“如果只是紧紧抓住信仰,而不扩展思路,如果只是相信真理而没有坚持原则。这样的人还不如没有去做这些事情。”

  • 卷一百五十·卫湜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集说>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一百五十   宋 卫湜 撰五峯胡氏曰人非生而知之则其所知皆缘事物而知故迷於事物流荡失中无所攸止然所谓事物者乃人生所不可无而亦不能扫灭使之无者也故儒之

  • 恭告全国僧界文·太虚

    ──十七年七月在南京作──近来我全国僧界,亦可谓多故矣!不惟常有毁寺提产逐僧之外患,而僧内亦屡呈水火冰炭之冲突。至全国信佛之士女,固无不一致拥护三宝者,然以僧内有派别之歧,致居士亦因之莫知所从适,而间呈互异其趣之势

  • 卷第二十八(弥沙塞)·佚名

    五分律卷第二十八(弥沙塞)宋罽宾三藏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译第五分之五遮布萨法佛在瞻婆国恒水边。尔时世尊十五日布萨时。与比丘众前后围绕于露地坐。遍观众僧默然而住。初夜过已。阿难从坐起。前礼佛足胡跪合掌白佛言。

  •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吴趼人

    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起连载于《新小说》月刊,至四十五回。后由上海广智书局出版单行本。作者吴沃尧(1866—1910),字小允,号茧人,又号趼人。因又自称为我佛山人。他写的小说数量很多,《二十年

  • 致身录·史仲彬

    《致身录》是建文传说中出亡一节的重要文本,此书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前后流传于吴中,作者史仲彬,自陈为建文帝时翰林学士.其书以第一人称讲述靖难间作者亲历,亲见之事.依其述,史仲彬于洪武时为惩治贪官事告御状,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