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1.王绩: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王绩,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龙门)人。隋大业末,官为秘书正字。因不愿在京朝任职,就出去做六合县丞。天天饮酒,不理政事。不久,义兵四起,天下大乱,隋朝政权,有即将崩溃之势。他就托病辞官,回到家乡。李唐政权建立后,武德年间,征集隋朝职官,以备选任。王绩还应征到长安,任门下省待诏。贞观初年,因病告退,仍回故乡,隐居于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王绩与其兄王通,都不热中于仕宦。王通隐居讲学,为河汾之间儒学宗师,著有《文中子》。王绩以诗赋著名,其文集名《东皋子集》。

隋文帝杨坚结束了南北朝对峙的历史,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统一了中国。南北两个文化系统,逐渐趋于融合。但是杨坚的政权,被他的荒淫无度的儿子杨广断送了。统一的新文化.没有来得及发展。在初唐的几十年间,唐代文化,特别是文学,基本上是隋代的继续。

王绩生于隋末唐初,文学史家一般把他列为最早的唐代诗人。我们现在选讲唐诗,也就从王绩开始。《野望》是王绩的著名诗作。这首诗一共八句,每句五字。古人称一个字为一“言”,故每句五字的诗,称为五言诗。第三句和第四句词性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第五句和第六句也是词性一致,也是句法结构相同。这样形式的结构,称为“对字”,或称“对偶”、“对仗”。每二句称为一联。词性一致的对句,如“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称为“对联”。上、下二句不对的,如“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和“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都称为“散联”。每一联末尾一个字,都是“韵”,或称“韵脚”。这首诗第一联末尾是“依”字,于是以下三联末尾一字就必须用与“依”字同韵的字。

按照这样的规律结构起来的诗,称为“五言四韵诗”。后来称为“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我国古代诗歌,最早的是《诗经》里的三百零五篇四言诗。其后有了以六言句为主的《楚辞》。汉、魏、南北朝诗才以五言为主。这些古诗,都不在声、韵、词性、句法上作出严格的规律。因此,在唐代以前,还没有“律诗”。王绩这一首诗是最早的唐代律诗,但在王绩的时候,“律诗”这个名词还没有出现,故一般仅称为“五言四韵”。

这首诗是作者在故乡北山下东皋上傍晚眺望时有感而作。东皋,即东边的高原。第一句“东皋薄暮望”,说明了诗题。地:东皋,时:薄暮,事:望,全都交代了。这种表现方法,叫做“点题”。五、七言律诗的第一句,或第一、二句,通常都得先点题。第二句是说出作者在眺望时的思想感情。如果从字面上讲,对照上一句,他是觉得转来转去没有一个可以依靠的地方。但这样讲却是死讲、实讲。他并不是找不到一个可以依靠的地方,而是找不到一个可以依靠的人物。一方面是没有赏识他的人,另一方面是没有他看得中愿意去投奔的人。因此,在社会上“徙倚”多年,竞没有归宿之处。这是活讲、虚讲。诗和散文句法的不同,就在这里。在散文里,“徙倚”必须说出在什么地方,“依”必须说出依的是什么对象:是人物还是树木或山石。象这一句诗,不增加几个名词是无法译成散文句的。因此,散文句子绝大多数不会有双关意义。

第三、四句,即第二联,描写眺望到的景色。每一株树都显出了秋色(树叶的黄色),每一个山头都只有斜阳照着。这也还是按字面死讲,而其含蓄的意义却是:眼前所见尽是衰败没落的现象,不是我所愿依靠的和平、繁荣的世界。

第三联是描写眺望到的人物。牧人赶着牛羊,骑马的猎人带了许多狩获物,都回家去了。第四联就接上去说;这些牧人和猎户,他们看看我,我也看看他们,彼此都没有相识的人。于是作者写出了第八句。在一个衰败没落的环境中,又遇不到一个相识的人,便只好放声高歌,想念起古代两个隐居山中、采野菜过活的伯夷、叔齐了。

一首律诗,主题思想的表现,都在第一联和第四联。第二联和第三联,虽然必须做对句,较为难做,但在表达全诗思想内容,并不占重要的地位。我们如果把这首诗的第二、三联删去,留下第一,四联,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并没有重要的缺少:

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你看,这样一写,第二句的“依”字更清楚了。作者所要依的肯定是人,而不是树木山石。

学习一切文学作品,必须先了解这个作品及其作者的时代背景。在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传统上,有一个成语,也可以说是文学批评术语,叫作“知人论世”。要了解一个作家之为人,必须先讨论一下他所处的是个什么时世。但是,了解一个作家的时代背景较为容易,这个作家的传记资料愈多,我们对他的“知人论世”工作便愈容易做。至于一篇作品的时代背景,就较难了解。因为一个人的时代背景是几十年间的事,一篇作品的时代背景,可能只是作者的一小段生活环境。对于一个诗人,我们要知道他的某一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除非作者本人在诗题或诗序中自己交代明白,否则就很不容易明确知道。

王绩身经隋唐二代,对于他这首待,似乎必须失知道它是在什么时候写的,才能了解它针对的是些什么。著《唐诗解》的明人唐汝询说:“此感隋之将亡也。”这样,他是把此诗的写作时间定在隋亡以前。这样,第二联就成为比喻隋代政治的没落了。清人吴昌祺对唐汝询的意见,表示异议,在《删订唐诗解》中加上一个批语:“然王尝仕唐,则通首只无相识之意。”唐汝询以为王绩感隋之将亡,因而,为了忠于隋代,有效法伯夷、叔齐,归隐首阳山之志。吴昌祺提醒了一句,王绩也做过唐代的官,不能把这首诗理解为有隐居不仕之志。唐汝询以“长歌怀采薇”为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吴昌祺则以为诗的重点在“相顾无相识”,“徙倚欲何依”。何文焕在顾安的《唐律消夏录》中增批了一句“王无功,隋之遗老也。‘欲何依’,‘怀采藏’,可以见其志矣。”这样讲,就把诗的写作时间定在隋亡以后,而以为王绩是隋之遗老,所以赋诗见面表示要做一个“不食周粟”的隐士。

许多著名的唐诗,历代以来,曾经许多人评讲。同一首诗,往往有很多不同的理解。关于王绩这首诗,我选取了三家的评论,以为代表。何文焕的讲法,显然不是可取的,因为王绩在唐代做过门下省待诏、太乐署丞,虽然没有几年,已不能说他是隋代的遗老。至于他在贞观初年,已经告老回乡,这里很可能有政治上的利害得失,史书没有记录,我们就无从知道。

我以为这首诗很可能作于隋代政权将亡或已亡之时。但王绩并不效忠于这个一片秋色和残阳的政权。他的“长歌怀采薇”是为了“徙倚欲何依”,是为了个人的没有出路。待到唐皇朝建立,李渊征集隋代职官,王绩就应征到长安出仕,可见他并不以遗老自居。

我这样讲,完全是“以意逆志”,没有文献可以参证。但是恐怕也只有这样讲法,才比较讲得通。

一九七八年一月四日

猜你喜欢
  卷三十九·阮阅
  ●卷三·陈诗
  ◆段侍郎辅·顾嗣立
  丙戌三十二首·许南英
  ●金雀记目录·无心子
  春之末章·闻一多
  卷六·王昶
  初集卷二十三·乾隆
  卷二十一·孙默
  卷一百五十六·陈思
  卷六十九·吴之振
  卷五·佚名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三·陈元龙
  宋之问诗鉴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一个观念·闻一多

    你隽永的神秘,你美丽的谎, 你倔强的质问,你一道金光, 一点亲密的意义,一股火, 一缕缥缈的呼声,你是什么? 我不疑,这因缘一点也不假, 我知道海洋不骗他的浪花。既然是节奏,就不该抱怨歌。 啊,横暴的威灵,你降伏了我, 你降伏了我!你绚

  • 卷三十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三十三子志宁于志宁字仲谧高陵人隋末有名高祖入关礼遇之为太宗天策府从事中郎侍从征伐兼文学馆学士太宗宴贵臣内殿志宁以非三品不至上怪之特令预宴即加散骑常侍为太子詹事数有规谏高宗朝拜尚

  • 东都事略卷五十六·王称

    列传三十九  王随字子正河阳人也举进士为将作监丞通判同州代还直史馆出为京西转运使时随父母在洛中京西乃其所部也真宗赐诗宠其行复以羊酒束帛使过家为夀时人荣之徙淮南召还为侍御史知杂事擢知制诰随于词命非所长也

  • 第三十五回 默啜汗悔婚入寇 狄梁公尽职归天·蔡东藩

      却说武氏用二张言,乃遣职方员外郎徐彦伯等,召庐陵王哲至东都。庐陵王与韦妃诸子,一并诣阙,入朝武氏。武氏留居宫中,佯称为他疗疾。狄仁杰因事涉诡秘,尚觉怀忧,进入宫求见,武氏与语庐陵王事。仁杰道:“陛下既召还庐陵王,何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七十四·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卷之四百二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

  • 卷之一百二十九·佚名

    光绪七年。辛巳。夏四月壬辰。朔。享太庙。遣睿亲王魁斌恭代行礼。早事  ○上诣长春宫。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安。至辛酉皆如之。内记  ○谕内阁。庆裕奏、□□□尔□劾庸劣各员等语。广西署苍梧县知县

  • 卷四十八·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续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四十八学校考祠祭褒赠先圣先师録後宋宁宗嘉定十七年正月诏补先圣孔子裔元用为通直郎并録程颐後至九月理宗即位诏以先圣四十九代孙行可为迪功郎授判

  • 卷九十八 傅靳蒯成列传第三十八·司马迁

    阳陵侯【集解】:地理志云冯翊阳陵县。傅宽,以魏五大夫骑将从,为舍人,起横阳。【索隐】:按:横阳,邑名,在韩。韩公子成初封横阳君,张良立为韩王也。【正义】:括地志云:“故横城在宋州宋城县西南三十里,按盖横阳也。”从攻安阳、【

  • 孔佛·欧阳竟无

    有體,有用,有依體之用,有用滿之體。宇宙萬有,群眾思慮,莫不依于一心。心必有其體而後可心,狀體之相貌,強而名之曰寂,非寂而誰足以當之?心必有其用而後能心,狀用之相貌,強而名之曰智,非智而誰有以能之?智非尋常分別之慧也,必有以見寂

  • 桓公·桓公三年·左丘明

    【经】三年春正月,公会齐侯于嬴。夏,齐侯、卫侯胥命于蒲。六月,公会杞侯于郕。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公子翬如齐逆女。九月,齐侯送姜氏于欢。公会齐侯于欢。夫人姜氏至自齐。冬,齐侯使其弟年来聘。有年。【传】三年春,曲

  • 大寶積經普明菩薩會·欧阳竟无

      失譯附秦錄勘同編入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衆八千人俱.菩薩摩訶薩萬六千 人皆是阿惟越致從諸佛土而來集會悉皆一生當成無上正真大道。 爾時世尊告大迦葉菩薩有四法退失智慧何謂爲四.不尊

  • 辩正论卷第五·法琳

    十代奉佛篇第二下魏大丞相渤海王。神气精灵。天姿秀异。德备文武。艺兼礼乐。圭璋社稷之器。廊庙柱石之才。实有王佐之风。咸称静乱之托。至于归心服道。独超名辈。不吝象马。无爱珠玑。于定国寺兴建宝塔。魏侍中大保

  • 卷第十一·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第十一大唐三藏义净奉 制译尔时火授大王在深宫内。希见善祥之事。时阿难陀至王门首。告守宫门者。仁今为我。启奏王知。具寿阿难陀。今在门首。欲见大王。时守门人便奏王言。大王当知。圣

  • 卷第一·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唐 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第一大唐三藏义净奉 制译初摄颂曰。开许用诸药  膏油治疥病眼药及风痫  毕邻婆蹉等尔时薄伽梵。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时诸苾刍秋时染疾

  • 十门辩惑论卷中·复礼

    大慈恩寺沙门释复礼撰反经赞道门第六稽疑曰。提婆达多后为如来者。则是菩萨也。岂有菩萨而劝人害父乎。若业合害者。阇王必应自害。何为待劝而害也。若业非害者。菩萨初无害心。不应劝人令害也。圣人设教何至斯哉。辩

  • 古文参同契集解·蒋一彪

    三卷。明蒋一彪撰。蒋一彪,自号复阳子,余姚人。《周易参同契》的各家注本,有的分章,有的不分章。但无论分章与否,都按上中下三篇而注解,并且都述其传承由来。明代杨慎,则另出一本,称南方掘地得石函中,有《古文参同契》上中下三

  • 毗尼后集问辩·智旭

    问。梵网云。于未受戒人前说七佛教戒者。犯轻垢罪。若谓但遮诵时。不遮讲时者。诵时仅宣文句。讲时备解义理。重筌轻鱼。有何意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