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二十九 河渠书第七

夏书曰:禹抑洪水十三年,过家不入门。陆行载车,水行载舟,泥行蹈毳,山行即桥。以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然河菑衍溢,害中国也尤甚。唯是为务。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南到华阴,东下砥柱,及孟津、雒汭,至于大邳。于是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厮二渠以引其河。北载之高地,过降水,至于大陆,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勃海。九川既疏,九泽既洒,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

自是之后,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沟江淮之间。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于齐,则通菑济之间。于蜀,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馀则用溉氵侵,百姓飨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

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

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馀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为然,卒使就渠。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馀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彊,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汉兴三十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隄,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

其后四十有馀年,今天子元光之中,而河决于瓠子,东南注钜野,通于淮、泗。于是天子使汲黯、郑当时兴人徒塞之,辄复坏。是时武安侯田蚡为丞相,其奉邑食鄃。鄃居河北,河决而南则鄃无水菑,邑收多。蚡言于上曰:“江河之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为彊塞,塞之未必应天。”而望气用数者亦以为然。于是天子久之不事复塞也。

是时郑当时为大农,言曰:“异时关东漕粟从渭中上,度六月而罢,而漕水道九百馀里,时有难处。引渭穿渠起长安,并南山下,至河三百馀里,径,易漕,度可令三月罢;而渠下民田万馀顷,又可得以溉田: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得穀。”天子以为然,令齐人水工徐伯表,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通,以漕,大便利。其后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颇得以溉田矣。

其后河东守番系言:“漕从山东西,岁百馀万石,更砥柱之限,败亡甚多,而亦烦费。穿渠引汾溉皮氏、汾阴下,引河溉汾阴、蒲坂下,度可得五千顷。五千顷故尽河壖弃地,民茭牧其中耳,今溉田之,度可得穀二百万石以上。穀从渭上,与关中无异,而砥柱之东可无复漕。”天子以为然,发卒数万人作渠田。数岁,河移徙,渠不利,则田者不能偿种。久之,河东渠田废,予越人,令少府以为稍入。

其后人有上书欲通襃斜道及漕事,下御史大夫张汤。汤问其事,因言:“抵蜀从故道,故道多阪,回远。今穿襃斜道,少阪,近四百里;而襃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行船漕。漕从南阳上沔入襃,襃之绝水至斜,间百馀里,以车转,从斜下下渭。如此,汉中之穀可致,山东从沔无限,便于砥柱之漕。且襃斜材木竹箭之饶,拟于巴蜀。”天子以为然,拜汤子卬为汉中守,发数万人作襃斜道五百馀里。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漕。

其后庄熊罴言:“临晋民愿穿洛以溉重泉以东万馀顷故卤地。诚得水,可令亩十石。”于是为发卒万馀人穿渠,自徵引洛水至商颜山下。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馀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穨以绝商颜,东至山岭十馀里间。井渠之生自此始。穿渠得龙骨,故名曰龙首渠。作之十馀岁,渠颇通,犹未得其饶。

自河决瓠子后二十馀岁,岁因以数不登,而梁楚之地尤甚。天子既封禅巡祭山川,其明年,旱,乾封少雨。天子乃使汲仁、郭昌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于是天子已用事万里沙,则还自临决河,沈白马玉璧于河,令群臣从官自将军已下皆负薪窴决河。是时东郡烧草,以故薪柴少,而下淇园之竹以为楗。

天子既临河决,悼功之不成,乃作歌曰:“瓠子决兮将柰何?皓皓旰旰兮闾殚为河!殚为河兮地不得宁,功无已时兮吾山平。吾山平兮钜野溢,鱼沸郁兮柏冬日。延道弛兮离常流,蛟龙骋兮方远游。归旧川兮神哉沛,不封禅兮安知外!为我谓河伯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齧桑浮兮淮、泗满,久不反兮水维缓。”一曰:“河汤汤兮激潺湲,北渡污兮浚流难。搴长茭兮沈美玉,河伯许兮薪不属。薪不属兮卫人罪,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穨林竹兮楗石菑,宣房塞兮万福来。”于是卒塞瓠子,筑宫其上,名曰宣房宫。而道河北行二渠,复禹旧迹,而梁、楚之地复宁,无水灾。

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而关中辅渠、灵轵引堵水;汝南、九江引淮;东海引钜定;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为溉田,各万馀顷。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胜言。然其着者在宣房。

太史公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遂至于会稽太湟,上姑苏,望五湖;东闚洛汭、大邳,迎河,行淮、泗、济、漯洛渠;西瞻蜀之岷山及离碓;北自龙门至于朔方。曰:甚哉,水之为利害也!余从负薪塞宣房,悲瓠子之诗而作河渠书。

猜你喜欢
  列传第二十七 儒林·姚思廉
  卷二百六十三·列传第二十二·脱脱
  卷五十八·志第二十七·仪卫志四(仪仗)·脱脱
  七国考卷十三·董说
  ●明朝小史卷五 洪熙纪·吕毖
  第二十三回 屯安阳宋义被杀 救钜鹿项羽立功·黄士衡
  卷之四十五·佚名
  ◎鳊鱼与苔菜·李定夷
  ◎留学界之趣闻·李定夷
  历代名贤确论巻八十九·佚名
  吴遵世传·李延寿
  ●道咸以来梨园系年小录二·周明泰
  卷十七下·沈枢
  十一年·
  二十四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雷应春·唐圭璋

      应春字春伯,郴人。嘉定十年(1217)进士,分教岳阳,除监行在都进奏院,擢监察御史。归隐九年,又起知临江军。   好事近   梅片作团飞,雨外柳丝金湿。客子短篷无据,倚长风挂席。   回头流水小桥东,烟扫画楼出。楼上有人凝

  • ●挂枝儿·怨部六·冯梦龙

    ○假相思秃瘌痢,梳了个光光油鬓,缺嘴儿,点了个重重(的)朱唇,<鼻邕>鼻头,吹了个清清(的)箫韵,白果眼儿(把)秋波(来)卖俏,哑子说话(教)聋子(去)听,薄幸人儿说着相思也,(这)相思终欠稳。〔真相思人煞有薄幸处,薄幸人煞有真相思处,莫要一例看人。

  • 鸣盛集巻四·林鸿

    明 林鸿 撰七言絶句题方壶墨竹明月高悬白玉盘僊人居处近虚寒一枝鳯尾金风里清露时时滴石坛下山寻朱继携琴载酒逺寻君石迳人稀日半曛纵醉也须山上去莫教闲却半牀云寄周隐者卜筑深依野鹿羣姓名何用世人闻平生身外无余

  • 默庵诗集卷之一·曹义

    剡溪刘兰 金溪邓春编次 华亭曹安校正 五言古诗 ◆五言古诗 此味轩为本府王通判宗纪赋 分韵得花宇贺翰林周典籍考满 海印祥瑞诗 効古出还一首 瑞象 瑞乌 题小画为苏子英作 圣德瑞应诗 瑞应甘露诗 小幅山水为竹鹤友人袁

  • 卷六十三·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厯代赋彚卷六十三文学笔赋           【汉】蔡 邕惟其翰之所生于季冬之狡兔性精亟以慓悍体遄迅以骋步削文竹以为管加漆丝之纒束形调抟以直端染?墨以定色画乾坤之隂阳赞宓皇之洪勲叙五帝

  • ●卷十三·周密

      ○汉改秦历始置闰   余尝考春秋置闰之异于前矣,后阅程氏《考古编》,谓汉初不独袭秦正朔,亦因秦历以十月为岁首,不置闰,当闰之岁,率归余于终为后九月,《汉纪》、《表》及《史记》,自高帝至文帝,其书后九月皆同,是未尝推时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十四·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建炎四年六月辛未朔诏侍从台谏三衙诸军统制并赴都堂集议驻跸事宜先是言者论今车驾所至虽未能据形胜占上游如古者建国之制而官吏兵卫颇众其积粟聚财之计必有成谋然后六飞可以顺动岁且六月矣似不宜缓伏望内

  • 东都事略卷五十九上·王称

    列传四十二上  范仲淹字希文唐相履冰之后其先邠州人也后徙苏州祖賛时仕钱氏为秘书监父墉从钱俶归京师后为武宁军掌书记以卒仲淹二嵗而孤母贫无依改适长山朱氏故冐朱姓名説举进士为广徳军司理参军始归迎其母以养仲淹

  • 少帝本纪·沈约

    少帝号义符,字东兵,武帝长子。生母是张夫人。晋义熙二年(406),出生在京口。武帝一直没有男孩,少帝出生,他很高兴。少帝十岁,被封为豫章公嫡长子。少帝有臂力,擅长骑射,懂得音律。宋建国,封为宋王嫡长子。元熙元年(419),晋升为宋

  • 第十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吕思勉

    从两汉到魏、晋,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转关。其要点,在破除古代的迷信,而从事于哲理的研究。两汉时代的迷信,并非下等社会才然,即上流社会,也是如此。试看当时政治上,遇天灾而修省,或省策免之公等,都略有几分诚意,和后世视为虚文的不

  • 卷六·许谦

    钦定四库全书诗集传名物钞卷六    元 许谦 撰小旻【小四十一变十九】王惑邪谋不能从善经一章言君邪辟不用善谋而用不臧二章言臣阿比共违善谋而从不臧一章之谋犹君之谋犹也二章之谋犹臣之谋犹也一章谋臧之谋指臣

  • 周礼疑义举要卷四·江永

    婺源江永撰春官序官镈师郑注镈如钟而大国语细钧有钟无镈韦注钟大钟镈小钟当以郑説为正大射礼东方笙钟与笙磬竝陈而鑮在其南西方之鑮亦在颂钟颂磬之南岂非笙钟笙磬颂钟颂磬为编县而鑮为特县与左传郑赂晋侯歌钟二肆及其

  • 佛说普门品经·佚名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  一时佛游王舍城灵鹫山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八百,菩萨四万二千&mdash;&mdash;得诸总持,神通已达,圣智弘畅,辩才无碍,三昧已定,无所不博。  时有菩萨名离垢藏,与九万二千菩萨,从普

  • 太上洞玄灵宝三一五气真经·佚名

    太上洞玄灵宝三一五气真经,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似为南北朝道士所作。唐王悬河《上清道类事相》卷一引《皇人守三一经》,疑即此书。今本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经文称轩辕黄帝往峨嵋山求见天真皇人,皇人授之存思服食

  • 疡科心得集·高秉钧

    外科著作。清高秉钧撰。四卷。秉钧字锦庭,江苏无锡人。工内、外科,为江浙名医。此为辑录多年外科临床经验心得而成,刊于嘉庆十年(1805)。前三卷为 《疡科临证心得集》,首列病证总论等三篇医论,后列辨痈疽、疮疡、瘰疬

  • 重订诊家直诀·周学海

    诊法著作。清周学海撰,二卷。学海有《周氏医学丛书》 已著录。本书融汇《内经》、《伤寒论》 、《金匮要略》等书有关脉学内容,成于光绪十七年(1891)。上卷有: 脉象总义、指法总义、主病总义三篇。下卷有: 二十四象会

  • 伤寒论白话译文·张仲景

    原为《伤寒杂病论》中的一部分,10卷。东汉张仲景(机)著。本书内分397条法,载方113首,理法方药齐备,有“众方之祖”之称。金代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是本书的最早、较善注本。《伤寒论》所载397法,113方,一向被医家奉为

  • 世宗实录·佚名

    世宗实录,凡四卷,载本卷及卷三六、三七、三八,后附穆宗实录。未着撰者姓氏。是篇皆当传抄实录之一种,与今明实录世宗实录(江苏国学图者馆传钞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相核,其文简,其事合,似节本,然亦有明实录世宗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