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志四 礼志上

案:《礼志序》,原本阙佚。

梁开平元年夏四月,太祖初受禅,乃立四庙于西京,从近古之制也。

唐同光二年六月,太常礼院奏:“国家兴建之初,已于北都置庙,今克复天下,迁都洛阳,却复本朝宗庙。按礼无二庙之文,其北都宗庙请废。”乃下尚书省集议。礼部尚书王正言等奏议曰:“伏以都邑之制,宗庙为先。今卜洛居尊,开基御宇,事当师古,神必依人。北都先置宗庙,不宜并设。况每年朝享,礼有常规,时日既同,神何所据。窃闻近例,亦有从权。如神主已修,迎之藏于夹室;若庙宇已崇,虚之以为恆制。若齐桓公之庙二主,礼无明文,古者师行,亦无迁于庙主。昔天后之崇巩、洛,礼谓非宜;汉皇之恋丰、滕,事无所法。况本朝故事,礼院具明,洛邑旧都,嵩高正位,岂宜远宫阙之居,建祖宗之庙。事非可久,理在从长。其北都宗庙,请准太常礼院申奏停废。”从之。

天成元年,中书舍人马缟奏曰:“伏见汉、晋已来,诸侯王宗室承袭帝统,除七庙之外,皆别追尊亲庙。汉光武皇帝立先四代于南阳,其后桓帝已下,亦皆上考前修,追崇先代。乞依两汉故事,别立亲庙。”诏下尚书省,集百官定议。礼部尚书萧顷等议曰:“伏见方册所载,圣概所存,将达苹藻之诚,宜有楶棁之制,臣等集议,其追尊位号及建庙都邑,乞特降制命,依马缟所议。”

二年,中书门下又上奏曰:“伏以两汉以诸侯王入继帝统,则必易名上谥,广孝称皇,载于诸王故事,孝德皇、孝仁皇、孝元皇是也。伏乞圣慈,俯从人愿,许取皇而荐号,兼上谥以尊名,改置圆陵,仍增兵卫。”遂诏太常礼院定其仪制焉。太常博士王丕等引汉桓帝入嗣,尊其祖河间孝王曰孝穆皇帝、父蠡吾侯曰孝崇皇帝为例,请付太常卿定谥。刑部侍郎、权判太常卿马缟复议曰:“伏准两汉故事,以诸侯王宗室入承帝统,则必追尊父祖,修树园陵,西汉宣帝、东汉光武,孝飨之道,故事具存。自安帝入嗣,遂有皇太后令,别崇谥法,追曰某皇,所谓孝德、孝穆之类是也。前代惟孙皓自乌程侯继嗣,追父和为文皇帝,事出非常,不堪垂训。今据礼院状,汉安帝以下,若据本纪,又不见“帝”字。伏以谥法“德象天地曰帝”。伏缘礼院已曾奏闻,难将两汉故事,便述尊名,请诏百官集议。”时右仆射李琪等议曰:“伏睹历代已来,宗庙成制,继袭无异,沿革或殊。马缟所奏,礼有按据,乞下制命,令马缟虔依典册,以述尊名。”时明宗意欲兼加“帝”字,乃下诏曰;“朕闻开国承家,得以制礼作乐,故三皇不相袭,五帝不相沿,随代创规,于礼无爽。矧或情关祖祢,事系丞尝。且追谥追尊,称皇与帝,既有减增之字,合陈褒贬之辞。大约二名俱为尊称,若三皇之代故不可加帝,五帝之代不可言皇。爰自秦朝,便兼二号。至若圣祖老君,事隔千祀,宗追一源,犹显册于鸿名,岂须遵于汉典。况朕居九五之位,为亿兆之尊,不可总二名于眇躬,惜一字于先代,苟随执议,何表孝诚!可委宰臣与百官详定,集两班于中书,逐班各陈所见。”惟李琪等请于祖祢二室先加“帝”字。宰臣合众议奏曰:“恭以朝廷之重,宗庙为先,事系承祧,义符致美。且圣朝追尊之日,即引汉氏旧仪,在汉氏封崇之时,复依何代故事?理关凝滞,未协圣谟;道合变通,方为民则。且王者功成治定,制礼作乐,正朔服色,尚有改更,尊祖奉先,何妨沿革。若应州必立别庙,即地远上都。今据开元中追尊皋陶为德明皇帝,凉武昭王为兴圣皇帝,皆立庙于京都。臣等商量所议追尊四庙,望依御札并加皇帝之号,兼请于洛京立庙。”敕:“宜于应州旧宅立庙,余依所奏。” 案《文献通考》:后唐之所谓七庙者,以沙陀之献祖国昌、太祖克用、庄宗存勖而上继唐之高祖、太宗、懿宗、昭宗。此所谓四庙者,又明宗代北之高、曾、祖、父也。

其年八月,太常礼院奏:“庄宗神主以此月十日祔庙,七室之内,合有祧迁。”中书门下奏议,请祧懿祖一室。后下百僚集议,礼部尚书萧顷等奏,请从中书所奏,从之。

应顺元年正月,中书门下奏:“太常以大行山陵毕祔庙。今太庙见飨七室,高祖、太宗、懿宗、昭宗、献祖、太祖、庄宗,大行升祔,礼合祧迁献祖,请下尚书省集议。”太子少傅卢质等议曰:“臣等以亲尽从祧,垂于旧典,疑事无质,素有明文。顷庄宗皇帝再造寰区。复隆宗庙,追三祖于先远,复四室于本朝,式遇祧迁,旋成沿革。及庄宗升祔,以懿祖从祧,盖非嗣立之君,所以先迁其室。光武灭新之后,始有追尊之仪,比只在于南阳,元不归于太庙,引事且疏于故实,此时须禀于新规。将来升祔先庙,次合祧迁献祖,既协随时之义,又符变体之文。”从之。时议以懿祖赐姓于懿宗,以支庶系大宗例,宜以懿祖为始祖,次昭宗可也,不必祖神尧而宗太宗。若依汉光武,则宜于代州立献祖而下亲庙,其唐庙依旧礼行之可也,而议谥者忘咸通之懿宗,又称懿祖,父子俱“懿”,于理可乎!将硃耶三世与唐室四庙连叙昭穆,非礼之甚也。议祧者不知受氏于唐懿宗而祧之,今又及献祖。以礼论之,始祧昭宗,次祧献祖可也,而懿祖如唐景皇帝,岂可祧乎?

晋天福二年正月,中书门下奏:“皇帝到京,未立宗庙,望令所司速具制度典礼以闻。”从之。二月,太常埔士段颙议曰:

夫宗庙之制,历代为难,须考礼经,以求故事。谨按《尚书·舜典》曰:“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此是尧之庙也,犹未载其数。又按《郊祀录》曰:夏立五庙,商立六庙,周立七庙。汉初立祖宗庙于郡国,共计一百六十七所。后汉光武中兴后,别立六庙。魏明帝初立亲庙四,后重议依周法立七庙。晋武帝受禅,初立六庙,后复立七庙。宋武帝初立六庙,齐朝亦立六庙。隋文帝受命,初立亲庙四,至大业元年,炀帝欲遵周法,议立七庙。次属传禅于唐,武德元年六月四日,始立四庙于长安,至贞观九年,命有司详议庙制,遂立七庙,至开元十一年后,创立九庙。又按《礼记·丧服小记》曰:“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庙。”郑氏注云:高祖巳下至祢四世,即亲尽也,更立始祖为不迁之庙,共五庙也。又按《礼记·祭法》及《王制》、《孔子家语》、《春秋穀梁传》并云: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此是降杀以两之义。又按《尚书·咸有一德》曰:“七世之庙,可以观德。”又按《疑义》云:天子立七庙,或四庙,盖有其义也。如四庙者,从祢至高祖已下亲尽,故有四庙之理。又立七庙者,缘自古圣王,祖有功,宗有德,更封立始祖,即于四亲庙之外,或祖功宗德,不拘定数,所以有五庙、六庙,或七庙、九庙,欲后代子孙观其功德,故《尚书》云“七世之庙,可以观德”矣。又按周舍论云:“自江左已来,晋、宋、齐、梁相承,多立七庙。”今臣等参详,唯立七庙,即并通其理。伏缘宗庙事大,不敢执以一理定之,故检七庙、四庙二件之文,俱得其宜,他所论者,并皆勿取。请下三省集百官详议。

敕旨宜依。左仆射刘昫等议曰:

臣等今月八日,伏奉敕命于尚书省集议太常博士段颙所议宗庙事。伏以将敷至化,以达万方,克致平和,必先宗庙。故《礼记·王制》云:“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疏云:“周制之七者,太祖庙及文王、武王之祧,与亲庙四。太祖,后稷也。商六庙,契及汤与二昭、二穆。夏则五庙,无太祖,禹与二昭、二穆而已。自夏及周,少不减五,多不过七。”又云:“天子七庙,皆据周也。有其人则七,无其人则五。若诸侯庙制,虽有其人,则不过五。此则天子、诸侯七、五之异明矣。”至于三代已后魏、晋、宋、齐、隋及唐初,多立六庙或四庙,盖于建国之始,不盈七庙之数也。今欲请立自高祖已下四亲庙,其始祖一庙,未敢轻议,伏俟圣裁。

御史中丞张昭远奏议曰:

臣前月中预都省集议宗庙事,伏见议状于亲庙之外,请别立始祖一庙,近奏中书门下牒,再令百官于都省议定闻奏者。

臣读十四代史书,见二千年故事,观诸家宗庙,都无始祖之称,唯商、周二代,以稷、契为太祖。《礼记》曰:“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郑玄注:“此周制也。七者,太祖后稷及文王、武王与四亲庙。”又曰:“商人六庙,契及成汤与二昭、二穆也。夏后氏立五庙,不立太祖,惟禹与二昭、二穆而已。”据《王制》郑玄所释,即商、周以稷、契为太祖,夏后无太祖,亦无追谥之庙。自商、周以来,时更十代,皆于亲庙之中,以有功者为太祖,无追崇始祖之例。具引今古,即恐词繁,事要证明,须陈梗概。汉以高祖父太上皇执嘉无社稷功,不立庙号,高帝自为高祖。魏以曹公相汉,垂三十年,始封于魏,故为太祖。晋以宣王辅魏有功,立为高祖,以景帝始封晋,故为太祖。宋氏先世,官阀卑微,虽追崇帝号,刘裕自为高祖。南齐高帝之父,位至右将军,生无封爵,不得为太祖,高帝自为太祖。梁武帝父顺之,佐佑齐室,封侯,位至领军、丹阳尹,虽不受封于梁,亦为太祖。陈武帝父文赞,生无名位,以武帝功,梁室赠侍中,封义兴公,及武帝即位,亦追为太祖。周闵帝以父泰相西魏,经营王业,始封于周,故为太祖。隋文帝父忠,辅周室有大功,始封于隋,故为太祖。唐高祖神尧祖父虎为周八柱国,隋代追封唐公,故为太祖。唐末梁室硃氏有帝位,亦立四庙,硃公先世无名位,虽追册四庙,不立太祖,硃公自为太祖。此则前代追册太祖,不出亲庙之成例也。

王者祖有功而宗有德,汉、魏之制,非有功德不得立为祖宗,商、周受命,以稷、契有大功于唐、虞之际,故追尊为太祖。自秦、汉之后,其礼不然,虽祖有功,仍须亲庙。今亦粗言往例,以取证明。秦称造父之后,不以造父为始祖;汉称唐尧、刘累之后,不以尧、累为始祖;魏称曹参之后,不以参为始祖;晋称赵将司马卯之后,不以仰为始祖;宋称汉楚元王之后,不以元王为始祖;齐、梁皆称萧何之后,不以萧何为始祖;陈称太丘长陈实之后,不以实为始祖;元魏称李陵之后,不以陵为始祖;后周称神农之后,不以神农为始祖;隋称杨震之后,不以杨震为始祖;唐称皋陶、老子之后,不以皋陶、老子为始祖。唯唐高宗则天武后临朝,革唐称周,又立七庙,仍追册周文王姬昌为始祖,此盖当时附丽之徒,不谙故实,武立姬庙,乖越已甚,曲台之人,到今嗤诮。臣远观秦、汉,下至周、隋,礼乐衣冠,声明文物,未有如唐室之盛。武德议庙之初,英才间出,如温、魏、颜、虞通今古,封、萧、薛、杜达礼仪,制度宪章,必有师法。

夫追崇先王、先母之仪,起于周代。据《史记》及礼经云:“武王缵太王、王季、文王之绪,一戎衣而有天下,尊为天子,宗庙飨之。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太王、王季,祀先公以天子之礼。”又曰“郊祀后稷以配天。”据此言之,周武虽祀七世,追为王号者,但四世而已。故自东汉以来,有国之初,多崇四庙,从周制也。况商因夏礼,汉习秦仪,无劳博访之文,宜约已成之制。请依隋、唐有国之初,创立四庙,推四世之中名位高者为太祖。谨议以闻。

敕:宜令尚书省集百官,将前议状与张昭远所陈,速定夺闻奏。左仆射刘昫等再议奏曰:

臣等今月十三日,再于尚书省集百官详议。夫王者祖武宗文,郊天祀地,故有追崇之典,以申配飨之仪。初详太常礼院议状,唯立七庙四庙,即并通其理。其他所论,并皆勿取。七庙者,按《礼记·王制》曰:“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郑玄注云:“此周制也。”详其礼经,即是周家七庙之定数。四庙者,谓高、曾、祖、祢四世也。按《周本纪》及《礼记·大传》皆曰:“武王即位,追王太王、王季、文王。以后稷为尧稷官,故追尊为太祖。”此即周武王初有天下,追尊四庙之明文也。故自叹、魏已降,迄于周、隋,创业之君,追谥不过四世,约周制也。此礼行之已久,事在不疑。今参详都省前议状,请立四庙外,别引始祖,取裁未为定议。续准敕据御史中丞张昭远奏,请创立四庙之外,无别封始祖之文。况国家礼乐刑名,皆依唐典,宗庙之制,须约旧章。请依唐朝追尊献祖宣皇帝、懿祖光皇帝、太祖景皇帝、代祖元皇帝故事,追尊四庙为定”

从之。

七年七月,太常礼院奏:“国朝见飨四庙:靖祖、肃祖、睿祖、宪祖。今大行皇帝将行升祔,按《会要》:唐武德元年,立四庙于长安;贞观九年,高祖神尧皇帝崩,命有司详议庙制,议以高祖神主并旧四室祔庙。今先帝神主,请同唐高祖升祔。”从之。

汉天福十三年闰七月,时汉高祖已即位,尚仍天福之号。太常博士段颙奏议曰:“伏以宗庙之制,历代为难,须按礼经,旁求故实,又缘礼贵随时,损益不定。今参详历代故事,立高、曾、祖、祢四庙,更上追远祖光武皇帝为始祖百代不迁之庙,居东向之位,共为五庙,庶符往例,又合礼经。”诏尚书省集百官议。吏部尚书窦贞固等议云:“按《礼记·王制》云:“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疏云:“周制之七庙者,太祖及文王、武王之祧,与亲庙四。太祖,后稷也。”。又云:“天子七庙,皆据周也。有其人则七,无其人则五。”至于光武中兴及历代多立六庙或四庙,盖建国之始,未盈七庙之数。又按《郊祀录》王肃云:“德厚者流泽广,天子可以事六代之义也。”今欲请立高祖已下四亲庙。又自古圣王,祖有功,宗有德,即于四亲庙之外,祖功宗德,不拘定数。今除四亲庙外,更请上追高皇帝、光武皇帝,更立六庙。”从之。 《文献通考》:庄宗、明宗既舍其祖而祖唐之祖矣,及敬瑭、知远崛起而登帝位,俱欲以华胃自诡,故于四亲之外,必求所谓始祖而祖之。张昭远之言,议正而词伟矣。至汉初,则段颙、窦贞固之徒,曲为谄附,乃至上祖高、光,以为六庙云。

周广顺元年正月,中书门下奏:“太常礼院议,合立太庙室数。若守文继体,则魏、晋有七庙之文;若创业开基,则隋、唐有四庙之议。圣朝请依近礼,追谥四庙。伏恐所议未同,请下百官集议。”太子太傅和凝等议:“请据礼官议,立四亲庙。”从之。 《五代会要》:和凝议曰:“恭以肇启洪图,惟新黄屋。左宗庙而右社稷,率由旧章;崇祖祢而辨尊卑,载于前史。虽质文互变,义趣各殊,或观损益之规,或系兴隆之始。陛下体元立极,本义祖仁,开变家成国之基,遵奉先思孝之道,合据礼官议,立四亲庙,以叶前文。”从之。 其年四月,中书门下奏:“太常礼院申,七月一日,皇帝御崇元殿,命使奏册四庙。准旧仪,服兖冕即座,太尉引册案入,皇帝降座,引立于御座前南向,中书令奉册案进,皇帝搢珪捧授,册使跪受,转授舁册官,其进宝授宝仪如册案。臣等参详,至时请皇帝降阶授册。”从之。

三年九月,将有事于南郊,议于东京别建太庙。时太常礼院言:“准洛京庙室一十五间,分为四室,东西各有夹室,四神门,每方屋一间,各三门,戟二十四,别有斋宫神厨屋宇。准礼,左宗庙,右社稷,在国城内,请下所司修奉。”从之。其月,太常礼院奏:“迎太庙社稷神主到京,其日未审皇帝亲出郊外迎奉否。检讨故事,元无礼例,伏请召三省官集议。”敕:“宜令尚书省四品以上、中书门下五品已上同参议。”司徒窦贞固、司空苏禹珪等议:“按吴主孙休即位,迎祖父神主于吴郡,人祔太庙,前一日出城野次,明日常服奉迎,此其例也。”遂署状言车驾出城奉迎为是,请下礼仪使草定仪注。至十月,礼仪使奏:“太祖神主将至,前一日仪仗出城掌次,于西御庄东北设神主行庙幄幕,面南。其日放朝,群臣早出西门,皇帝常服出城诣行宫,群臣起居毕,就次。神主将至,群臣班定,皇帝立于班前。神主至,太常卿请皇帝再拜,群臣俱拜。神主就行庙幄幕座,设常馔,群臣班于神幄前。侍中就次,请皇帝谒神主。既至,群臣再拜,皇帝进酒毕再拜,群臣俱拜。皇帝还幄,群臣先赴太庙门外立班,俟皇帝至起居。俟神主至,群臣班于庙门外,皇帝立于班前,太常卿请皇帝再拜,群臣俱拜。皇帝还幄,群臣就次,宫闱令安神主于本室讫,群臣班于庙庭。太常卿请皇帝于四室奠飨,逐室皇帝再拜,群臣俱拜。四室祔飨毕,皇帝还宫。前件仪注,望付中书门下宣下。”从之。

显德六年七月,诏以大行皇帝山陵有期,神主将祔太庙,其庙殿室宇合添修否?国子司业兼太常博士聂崇义奏议曰:“奉敕,为大行皇帝山陵有期,神主祔庙,恐殿室间数少,合重添修。今诣庙中相度,若是添修庙殿一间至两间,并须移动诸神门及角楼宫墙仗舍,及堂殿正面檐栿阶道,亦须东省牲立班位,直至斋宫,渐近迫窄。今重拆庙殿,续更添修,不唯重劳,兼恐未便。窃见庙殿见虚东西二夹室,况未有祧迁之主,欲请不拆庙殿,更添间数,即便将夹室重安排六室位次。所有动移神主,若准旧礼,于殿庭权设行庙幕殿,即恐雨水犹多,难于陈设。伏请权于太庙斋宫内奉安神主,至修奉毕日,庶为宜称。又,按《礼记》云:庙成则于中屋刲羊以衅之,夹室则用鸡。又,《大戴礼》及《通典》亦有夹室,察文观义,乃是备庙之制。况新主祔庙,诸经有迁易之文,考古沿今,庶合通礼。伏请递迁诸室奉安大行皇帝神主,以符礼意。”敕依典礼。

猜你喜欢
  第七十四回 贤公主出闺循妇道 良宰辅免祸见阴功·蔡东藩
  平定三逆方略卷四十七·佚名
  东林列传卷五·陈鼎
  卷五十一·朱熹
  大明英宗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二十六·佚名
  ●书目提要·佚名
  第一六示贴太岁(实则光绪)十七年十月十六日一一一○七-一二·佚名
  第十三卷 清康熙·缪荃孙
  卷之五十五·祁韵士
  安成恭王萧皓传·萧子显
  万俟禼传·脱脱
  谷大用、张忠传·张廷玉
  永宪录卷全续编·萧奭龄
  ●皇朝通典卷三十九·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九十一·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提要·曹邺

    【臣】等谨按曹祠部集二卷唐曹邺撰邺字邺之阳朔人明蒋冕序称大中间登进士第由天平节度掌书记累迁太常博士祠部郎中仕至洋州刺史然郑谷云台编有送曹邺吏部归桂林诗则又尝官吏部冕考之未尽也唐书髙元裕传载邺为太常博士

  • 嵗时杂咏巻四·蒲积中

    宋 蒲积中 编立春【今诗】立春日病起邀安国见过请率禹功同来仆虽不能饮当请成伯主防予杖防倚几于其间观诸公醉笑发滞闷也【二首】苏 轼孤灯照影夜漫漫拈得花枝不忍看白发欺簮羞防胜黄耆煮粥荐春盘东方烹狗阳初动南

  • 卷十二 后赵録二·崔鸿

    石勒中 晋愍帝建兴元年夏四月勒使虎攻邺三台邺溃北中郎将刘演奔廪丘刘琨遂以演为兖州刺史镇廪丘将军谢胥田青郎牧等率三台流民皆降于勒勒以桃豹为魏郡太守抚之勒袭苑乡执游纶以为主簿攻龙骧将

  • 宋史全文卷十二上·佚名

    宋神宗二壬子熙宁五年春二月癸亥,太白昼见。丙寅,知渭州蔡挺为枢密副使。富弼屡请老,戊戌,复授司空、同平章事、武宁节度使致仕,进封韩国公。三月丙午,诏曰:『天下商旅物货至京,多为兼并之家所困。宜出内藏库钱帛,选官于京师置

  • 第一卷·况周颐

    举止安详,攸关福泽。常熟翁文端未达时,家贫乡居,偶与二三父老为叶子戏,适雨着钉鞋,竟夕坐博。验其履印,曾不一移。南皮张文襄督江鄂日,士有呈赠诗文者,当时未即阅看。俟其人来谒,寒暄毕,辄命侍者取出,即于座间从容展诵,自首至末,一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七十五·佚名

    正德十四年六月癸亥朔传旨提督军务兼巡抚甘肃地方右都御史邓璋革提督之名仍旧巡抚○降山西振武卫都指挥佥事李钦为指挥使坐守备不设也○大学士杨廷和等言各处设立镇守巡抚等官各有职任载在敕书先后相承遵奉惟谨未尝辄

  •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九十·阿桂

    二月丙申阿桂色布腾巴尔珠尔奏言【臣】等督率官兵攻撃登古对面髙峰近询土人地名罗博瓦若从迎面直攻殊难得手今访得髙峰阳坡之旁有路可通出贼碉之后而此一路石大沟深积雪极厚贼人不料我兵越险前往是以尚未设备【臣】等

  • 刘奋庸传·张廷玉

    刘奋庸,洛阳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的进士。授任兵部主事。不久改任礼部兼翰林侍诏,侍从穆宗裕邸。晋升员外郎。穆宗即位,因旧恩,提升他为尚宝卿。此后,藩邸的旧臣相继被授予权柄获任用,唯独刘奋庸长期没升迁。大学士高拱也

  • 卷六十六·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六十六 朱批董永芠奏摺 江南安徽布政使【臣】董永芠谨 奏为藩库交盘已竣备陈始末仰祈 睿鉴事窃【臣】一介庸愚备员闽臬蒙 皇上天恩 特旨

  • 治浙成规卷八·佚名

    臬政四 ◆臬政四 赦前犯事逃亡罪止杖徒者免其缉拏如自行投到交保通详议结毋庸禁押 闽浙办理洋面捕盗事宜各条章程 盗案俱归上盗地方参缉船户在别邑呈报者就近讯供移解 定海县悬海村庄团练乡民防御洋盗酌给鸟鎗沿海各

  • 卷之八·佚名

    刘子卷之八播州录事参军袁孝政注辩施第三十七夫山阜非为乌植林,林茂而乌自栖之;江湖非为鱼凿潭,潭深而鱼自归之;处世非为人积财,财积而人自依之,非其所招,势使然也。怀璧之子,未必能惠,而人竞亲者,有惠人之资也;被褐之士,性能轻财

  • 卷三十·湛若水

    欽定四庫全書春秋正傳卷三十    明 湛若水 撰昭公【景王十年】七年【晉平二十三年齊景十三年衛襄九年卒蔡靈八年鄭簡三十一年曹武二十年陳哀三十四年杞平公郁釐元年宋平四十一年秦哀二年楚靈六年吳夷昧九年】春

  • 卷五·朱鹤龄

    钦定四库全书禹贡长笺卷五      吴江朱鹤龄撰淮海惟州尔雅江南曰州【郭璞注自江南至海】孔传北据淮南距海愚按淮以北即属徐州境不得言据故蔡传改作北至淮九州惟兖与并不及山可见其地皆为下流沮洳自河济改

  • 评宋明学说与佛学之真诠·太虚

    迩来中国之学者,颇有作学术史而窥探佛学者。姚鹓鶵君之作此篇,盖亦由著学术史之眼光出之者,其用心者勤矣!第予谓要论宋、明以来之学术:第一、须知皆儒、佛、道三教混合之学术;第二、须知最重要者尤在乎佛学;第三、须知由五代

  •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五·佚名

    大唐三藏沙门义净奉 制译  莲华喻赞品第七  尔时佛告菩提树神。善女天。汝今应知。妙幢夜梦见妙金鼓出大音声。赞佛功德并忏悔法。此之因缘。我为汝等。广说其事。应当谛听善思念之。过去有王名金龙主。常以莲华

  • 格林童话·格林兄弟

    德国的雅科布·格林(1785—1863)、威廉·格林(1786—1859),兄弟俩均是德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民俗学家。生在哈瑙城,父亲是一名律师。兄弟俩经历相似,兴趣相近。1840年,二人受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之邀,前往柏林,

  • 会昌一品集·李德裕

    文集。一名《李文饶文集》,又名《李卫公文集》。唐李德裕(787—850)撰。20卷,别集10卷,外集4卷。德裕字文饶,赵郡(治今河北赵县)人。宰相李吉甫子。以荫补校书郎,迁监察御史。武宗时,任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以功兼太尉

  • 春秋左传译文·左丘明

    亦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我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儒家经典《春秋》三传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为左氏传 “三十卷” ,班固注作者曰“左丘明,鲁太史” 。两汉魏晋学者均无异辞,唐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