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平定三逆方略卷四十七

卷四十七
  康熙十八年九月甲午,趣大将军贝勒察尼等速取辰龙关。时察尼遣署前锋统领苏祜济侦视辰龙关贼势,苏祜济还言:辰龙关路径堙塞甚固,贼与民一无所见;河渠毕涸,大兵不可立营。安塘笔帖式报闻。上谕:今贼势大败,正在摧破;凡为将军大臣者,各宜尽心效力,乘贼无措即行追剿,速靖地方。武冈州、枫木岭系辰龙关后路,逆贼必自震动。贝勒察尼等遣苏祜济侦视,苏祜济不探听贼中确音,遽报贼与民一无所见,复云大兵不能立营;规避退缩,殊为不合!贝勒察尼等其速取辰龙关;前至镇远,与大将军安亲王等兵会,共议进定云、贵事宜以奏。又谕议政王等:以内厩马一千匹、兵部太仆寺马一千匹颁给进取辰州大兵。
  乙未,敕大将军安亲王岳乐等议分撤大兵之半还京师。上谕议政王等:今武冈州、枫木岭俱经恢复,贼不能据辰龙关,必至自遁。安亲王、简亲王、贝勒察尼所部大兵,皆宜速赴沅州;如有破贼机会,听若等酌量而行。大兵宜撒其半还京师;到日,别拨禁兵更代,以休养之兵力收定余地。大兵作何分撤?安亲王等确议奏闻,驻沅州候旨。
  诏赉还京蒙古将士。上谕理藩院:蒙古兵随大兵征剿,虽未有奇功显绩,然勤劳数年,宜加恩赉。今将至京师,其将领赐以鞍马,余众各给以羊及诸物,宜迎至柏乡县;将到日令先期报知,遣蒙古内大臣二人前往。
  庚子,提督孙思克奏请暂缓进取汉中、兴安,上切责之。思克以汉中、兴安未便进取,因列款入奏,语涉矜张。上命内阁兵部大臣传谕议政王等:孙思克奏称贼多步行,逾岭登山如履平地,小路曲径贼所稔知;我兵前进,恐贼由纡径潜蹑我后以绝饷道,为害滋甚。朕思秦地绿旗之兵为数甚多,其中步兵不少;且各省绿旗兵向推秦兵精锐,贼能跋涉山岭,我兵豢养有年,何独不能?况汉中、兴安为秦内地,满、汉大兵经行熟悉,何得视同绝域,见闻罕及,辄荒诞其辞。凡剿贼安疆,用兵将帅审酌调遣、前后筹划,其运饷后路恐致断绝,必详度以合机宜;乃一定之道也。倘以贼间道潜来断绝饷道为忧,怯懦不前,则永无破贼之日矣。又疏言大将军公图海分满、汉兵为四路,虽分贼势,终忧兵单。绿旗兵每人止有一马,且未必皆强壮可用之兵。惟满洲大兵堪任,第为数无多。虽欲另调,又恐秦地三边番彝甚众,当此秋高马肥思逞之候,实无兵可调。不若俟来春二、三月间塞外草尚未生、水泉犹涸之时,多调边兵以资战守,各路进发。朕思秦中满兵不少,绿旗兵较各省更多。今称兵力单弱,显属畏缩,惮于进兵。且各省绿旗兵止一马,曾无多给;而且越境征剿粤东、粤西、闽、楚诸处,今又进定滇、黔,较之平定境内汉、兴,劳逸何如耶?向者凡将军、提镇募兵时,必选精壮,勿使滥收充数,定例严明。今若以秦兵皆非强壮、难以应用,则孙思克职任何事?观此,则欺蔽之情更显然矣。且有大将军公图海在彼,乃妄议大兵多寡,殊属狂妄!又云番彝之人马肥思逞,欲俟来春二、三月间草枯泉涸之时进取;设或二、三月间进取之后,四、五月间番彝马肥思逞,将若之何?正值秋成凉爽、各处贼寇大败震惊之余,不速行平荡,反欲于来春青黄不接之时进取,是又何意也?又奏称秦省大半皆山,地瘠民贫,不产粳稻,所种惟麰麦菽豆之属,向有捐纳一事,稍裨用兵。今例已停罢,民受采买之苦。且山路险阻,必资负戴驼运,其雇赁之价数倍于应输之赋。今各路需饷甚多,山径狭隘,挽运维艰。时当初冬,草枯叶落,畜牧无资;欲俟来春调集官兵,务期兵强粮足、共图进取者,职此之故。朕思粤东、粤西诸省,山岭亦多,何曾预备粮饷,官兵岂有止食稻米、不食他粟之理?至于捐纳,各省俱停;止留粤西事例,以资平滇军需之用。自定秦省,数年以来,未曾劳民转运;且汉、兴虽多险阻,乃陕西内地,非隔省百姓转输可比。今恐挽运累民,至春又谁为转送耶?当逆贼败遁之时,急令进兵者正为早定地方,以安百姓耳。采买恐累于民,巡抚杭爱题奏已经改定。今以请开事例转运维艰为辞,其规避进兵明甚。又疏称八旗出征官兵,今年七月二十八日京师地震房屋倾坏、压毙人民,闻之皆蹙额相顾,人各怀内顾之忧。臣所以暂停进取,以回天意。俟人心稍定,再议进兵未晚。朕思八旗官兵世受豢养,朕之加意臣僚士卒,尤为渥厚;不特房屋倾圯细故,即赴汤蹈火,谊亦难辞。孙思克封疆大臣,凡事不加详察,妄言人情皆动以惑军心,殊失大臣之体。细察孙思克疏内前后情由,惟耽安逸、怯于进兵,列款巧奏。且自秦省有事,孙思克等系封疆大臣,俱应按律议处。念同大兵进剿,宥过计功,给以世袭之官,加以不次之擢。当捐躯报国,破贼安疆,自请前进效力。乃孙思克身任提督、统辖全师,不思奋力前进,反煽惑满汉、动摇民心,饰辞妄奏:深负朕擢用之恩,情罪殊属可恶!其令翰林学士喇萨礼速往严取口供来奏。未几,喇萨礼具辞还奏。上曰:孙思克理应严察治罪,但今方统兵与大兵分路进剿,俟事平之日再议。
  壬寅,命留湖广总督察毓荣及司道官于镇远协理粮饷。学士佛伦等奏:大兵进取辰、沅不久,即至镇远,臣等先于荆州、常德、澧州诸处预备进黔兵饷。黔地人夫不足,将湖南人夫作何分派运送?宜会同酌议,请留湖南巡抚韩世琦与臣同驻镇远。上谕:总督蔡毓荣酌量留司道各官同驻镇远,协理粮饷。
  学士佛伦等奏运致兵饷招徕民人事宜,上从之。佛伦等奏:察镇远至黔中不通水道,非雇募人夫担负陆运,必至有误大兵粮饷。是以臣等与云、贵督抚等共商作何派集人夫?酌量定议:由镇远至黔中,令臣等所携官员笔帖式同司道及贤能府州县各官酌量安塘数处,预集人夫联续起运抵黔,预为之备。其大兵到滇支给事宜,令黔抚杨雍建同滇中督、抚等公同料理。但黔民稀少,且值逆贼叛乱,未必不多流亡;如民夫难于雇募,请令将军会同该督、抚商议并请敕将军及黔中督、抚抚绥招徕彼土人民,令民互相贸易,庶于粮饷有裨。上命如所请行之。
  甲辰,复定南王下投诚官原职。理事官麻勒吉等疏称:刘彦明等投诚官兵八千余人,悉已安插得所;伪官傅奇栋、袁鸣佩等家属俱在云南,孑身来归,请加安插。上曰:定南王藩下官员及投诚官员未变之先,察系何官,即留其原官职衔。其余愿为兵者,补入本省各营;愿为民者,许令归务农,俾得所。
  丙午,诏加马九玉太子少保,授王承业等为援剿营副将、参将。将军莽依图奏:靖南王下都统马九玉等所属官兵遣令平定广西,自至臣军以来,管副将事王承业、管参将事李云、曹应鹄、张朝瑞、童茂等首举逆贼吴世琮书札,且击杀贼寇、救援南宁得彼之力为多。进剿云南时,倘不携若属以往,则如此整练精兵,得之甚难。但彼等俱未给有定衔、指有定缺,恐或不能实心奋力;请量给官职,并都统马九玉酌量鼓励,庶深入剿杀,实为有济。上命议政王、贝勒大臣集议。议政王等奏言:察王承业等随同大兵进剿广西逆贼,着有劳绩;宜将五营官兵设为援剿营,王承业、李云、曹应鹄、张朝瑞俱授为副将,童茂授为参将。其所属官员,俟该将军具题到日,听兵部议覆。都统马九玉系旗下官员,俟叙满洲官员之日,一并议叙。上谕:马九玉自闽中以至两粤,同大兵效力可嘉,其加太子少保;余并如议。
  辛亥,命大将军简亲王喇布帅师赴广西桂林驻守。将军莽依图奏:湖南大兵见在武冈诸处御敌,臣等一军先向云南进发,则广西恐有他虞。上谕:桂林要地宜发满兵防守,议政王、贝勒大臣会议具奏。议政王等议定:据将军莽依图咨文,都统希福等已罢往南宁,从宾州桃屯之地还守桂林;宜令希福姑驻桂林镇守、莽依图平定广西境内未靖之地。上谕:希福所携兵马若驻守桂林;则莽依图所部前进之兵不免单弱;宜令大将军安亲王、简亲王等以上三旗及简亲王所属王府佐领兵尽行拨发,并添拨每佐领下甲兵或二人或三人,令简亲王亲率速往桂林驻守,令副都统布舒库参赞。简亲王到桂林日,希福悉率所部兵会莽依图前进,恢复疆土;内大臣阿密达、都统穆占会安亲王公同商酌而行。俟到沅之日,其分兵遣还事宜,定议以闻。
  甲寅,命械祖泽清来京。总督金光祖奏:官兵分路搜山,于八月十七日擒获祖泽清并其子良楩。上谕:逆渠祖泽清背负国恩,屡行反叛,情罪重大;命平南亲王、总督、巡抚遣官械送泽清父子及家人来京。
  十月乙丑,命内大臣侍卫坤巴图鲁等还京师、副都统博霁随大将军简亲王喇布率兵前进。上谕兵部曰:内大臣侍卫坤巴图鲁、都统毕力克图、侍卫觉和托等出师日久,年已衰迈,不能驰驱。左都御史舒恕患病果真,此等实系衰病大臣官员,可察明撤回京师。至副都统博霁等兵见驻南雄,今南雄已为内地,博霁甫往未经效力,且大将军简亲王兵少,博霁可率其众前赴广西。吉安所驻满兵,亦令前赴大将军安亲王军前。如有非要地而驻兵者,俱察遣用兵所在,俾之进剿。可移文诸路大将军、将军等各察所部,列名以闻。大臣官员称病留止城邑者,亦令察明具奏。已而大将军公图海奏称:坤巴图鲁、觉和托二人遵旨令还京师外,臣等于十月初二日四路并进、已近贼境,或仍撤彼还京、或俟恢复汉中兴安之日遣还,伏俟睿裁。上谕:毕力克图俟恢复汉中、兴安之日遣还京师。
  戊辰,命大将军康亲王杰书等速议撤还福建大兵之半。上谕议政王等:福建满兵为数甚多,可否撤还其半?其移咨大将军康亲王、靖南王、各将军大臣、督、抚、提督等公同酌议。如克取厦门诸处及镇守地方,虽撤满兵之半,尚可足用宜令何人统率回京?其留守之兵何人统率?以及满兵撤还之后俾必无他虞,令还京及驻守之人详议具保,限四十日内具题。
  命将军噶尔汉等从上津进兵,与大将军公图海夹攻兴安。噶尔汉等疏称:臣等帅兵至白河县,侦知前路险阻,山径狭隘,马匹难行,因复商酌简选兵马,从上津路进发。上谕:将军噶尔汉、总督杨茂勋、提督佟国瑶身临贼境,深知其地险要,可从上津一路进师,视陕西大兵进剿之会,与大将军公图海等夹攻兴安贼寇,迅复疆土;可移咨图海知之。
  辛未,遣内阁学士希福等赍敕趣诸路统辖绿旗官兵将军大臣等分路进剿立功。学士希福、郎中乌黑赍敕赴陕西。敕谕曰:皇帝敕谕将军张勇、王进宝、提督赵良栋、孙思克:自逆贼吴三桂背恩反叛,遣发大兵各路征剿,平定疆圉、扑灭贼寇,湖南、广西、福建诸处以次恢复,余贼逃溃,盘踞水陆险阻,冀图抗拒。若尔残寇,虽无烦速剿,不久自当殄灭;但朕轸念民生,急于拯救、令其得所,故欲扫除余孽,以靖土宇。今贼既败遁负险,无容专恃马兵;若用绿旗步兵之力,于灭贼殊为有济。况我绿旗兵,较之贼兵甚强。尔等素受国家厚恩,戮力行间,树绩边疆甚多;殚矢忠贞、图报恩眷,朕所悉知。尔等当各率所属绿旗兵作何调度,始能恢复?其详议具奏。如尔等尽力报效,恢定汉中、四川,朕必不拘成例,优与加恩。尔等官兵前进,则满洲大兵亦即相继进剿;接运粮饷,不致匮乏。兹事所系甚为重大,速详加酌定以闻。又令希福等传谕张勇等曰:自古汉人逆乱,亦惟以汉兵剿平,彼时岂有满兵助战哉?今逆贼大败,乘此逃散之际,理宜速定四川。天下绿旗兵,无如陕西强壮;而其数较各省倍众,在陕西大臣官员又皆具有才能。将灭之寇,何难剿除。尔等不即平定四川,岂缘尔等名位、事权轻与?倘谓地属险隘,自古以来险隘之地,若不攻取,岂有自定之理!作何调度官兵、几路进剿事宜,确议以闻。又遣给事中莫洛、郎中宜尔赫图赍敕赴湖广,詹事库勒纳、郎中额尔赫图赍敕赴广西,其敕谕大指略同。
  己卯,诏将军巡抚傅宏烈驻镇会城,选调标兵进剿。宏烈奏:粤西进云、贵有二道,一由南宁,将军莽依图已遵旨统满、汉大兵前进矣;臣愿由庆远一路,亲率官兵直取云、贵。上谕:粤西初经恢复,傅宏烈仍驻会城,同理事官麻敕吉等平定境土、抚绥百姓、供应大兵粮饷。其傅宏烈标下官兵,可选精锐听王与将军进剿调用。
  壬午,将军侯张勇奏请暂止勿进汉中兴安,上不许。张勇疏言:时届寒冬,坚水载路,转饷为艰;祈暂止陕西兵进征汉中、兴安及进取荆州、常德、衡州、永州、广西诸路兵马,俟明春再行齐发。上曰:近阅大将军公图海等奏分兵四路进取汉中、兴安,而诸路大将军、将军等各领大兵相机剿贼,平定疆圉;将军侯张勇所请,不准行。
  命招抚贼党王屏藩等。上谕议政王等曰:背恩反叛之罪在吴三桂,其吴应麒、胡国柱等咸系附和之人。今虽诸路贼寇败遁,破灭在即,朕俯念黎民,早欲使疆圉平定。其吴应麒、胡国柱、夏国相、王屏藩、马宝、郭壮图各书敕一道,分发各路大将军、将军、总督、提督、巡抚等招抚。颁招抚敕谕曰:皇帝敕谕王屏藩、胡国柱、马宝、郭壮图、夏国相、吴应麒:尔等本系吴三桂藩下之人,曾受世职。当三桂反叛时,尔等率同逆党抗拒大兵,其后力穷败遁;今复窃踞一隅,迟回观望,荼毒生民。兹湖南、广西、汉中俱经底定,贼势摧败,殄灭可期;尔等所明知也。每念滇黔皆朕赤子,久罹兵燹,不得早见太平,朕心殊为悯恻。今特降专敕详加开谕,尔等若悔罪归诚,其从前抗拒之罪悉为赦免,仍论功叙录。至尔等标下将士,如同心归顺,亦概从宽宥,酌量加恩。但念系恋父母妻子,人之常情;或因父母妻子尚在滇黔,心怀瞻顾。尔等皆掌握兵柄之人,非微末将弁;且尔等彼此无不洞悉,若即率所部兵径还云南,谁能阻遏?如尔等一路兵马果能先退,诸路亦必相率遁逃,谁能自立?大兵到日,相机接应,不特保全家口,亦可建立功名。或能开导吴世璠,共来归顺,厥功尤懋。煌煌谕旨,炳如星日,朕不食言。近日归顺各员,朕皆赦其前罪、论功录用,亦尔等所知。尔等其尽释疑衷,勉图后效,以副朕怀远矜全至意。又谕兵部:今兹招抚,与往者不同。因彼情实昭然,故特颁敕书,令各大将军、将军等加意晓谕,以革其心;勿得视为泛常。尔部即移咨各大将军、将军等实心任事,务达贼营,通行晓谕。
  戊子,诏恤死事都统伯伊里布等。上谕户部曰:都统伯伊里布在朕左右,久知其人,率兵出征,殊多劳绩。原期凯旋之时,仍与相见;忽闻阵亡,深轸朕怀!今恐丧费不给,特赐银六百两。护军统领哈克三阵亡,且劳绩可嘉,部恤之外,再给内帑银五百两。
  将军王进宝奏恢复凤县诸处。是月初八日,进宝等率兵进取四川,与贼战于利桥、红花铺诸处,败之,斩杀甚众;遂复凤县、两当县。
  庚寅,提督赵良栋奏复徽州。时良栋欲取徽州,由密树关一路以正兵攻险要,设游兵于黄渚关以牵贼势。及抵密树关,连战败贼,即从红川前进;别遣官兵取徽州,贼不能支,遁走,遂复州城。
 

猜你喜欢
  ●崇禎長編卷之二十一·汪楫
  ●卷上·姚汝能
  大明穆宗庄皇帝宝训序·张居正
  ●卷四·叶梦珠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十二·佚名
  卷之九十三·佚名
  卷之三百四十·佚名
  ●卷八·余继登
  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九下·袁枢
  第34章 鼓励贪污·冯玉祥
  卷七·李天根
  王恭传·房玄龄
  沈度传·张廷玉
  李继贞传·张廷玉
  卷七·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八·品藻六·冯金伯

    吴伟业诗馀二卷吴伟业诗馀二卷,韵协宫商,感均顽艳,允足接迹屯田,嗣音淮海。王士祯诗称“白发填词吴祭酒”,亦非虚美。[四库全书提要]吴伟业词驱使南北史娄东祭酒长短句,能驱使南北史,为是体中独创,且流丽稳贴,不徒直逼

  • 巻七·皇甫冉

    钦定四库全书二皇甫集卷七唐 皇甫冉 撰七言絶句临平道中赠同舟人逺山谁辨江南北长路空随树浅深流荡飘飖此何极唯因行客共知心舟中送李八【得回字】词客金门未有媒游吴适越任舟回逺水迢迢分首去天邉山色待人来少室韦

  • 卷四·高棅

    钦定四库全书唐诗品彚卷四明 高棅 编五言古诗四正宗【二】李白【上】【唐丹阳进士殷璠云白性嗜酒志不拘检常林栖十数载故其为文章率皆纵逸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 李阳氷序略云太白不读非圣之书耻为郑卫之作故其

  • 卷八百九十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八百九十三毛文锡【字平珪登进士第後事蜀为翰林学士迁内枢密使历文思殿大学士司徒词三十一首】西溪子昨夜西溪游赏芳树奇花千样锁春光金尊满听弦管娇妓舞衫香暖不觉到斜晖马驮归何满子【何一

  • ●卷一百四十七·徐梦莘

      炎兴下帙四十七。   起绍兴元年四月二十一日丁亥,尽八月八日壬申。   二十一日丁亥张浚杀前威武大将军曲端於恭州狱中。   初王庶以失延安自劾罢六路节制也。闻张浚来作宣抚处置使即前途迎见之浚以庶为参议

  • 第八十六回 赵中丞荡平妖寇 杨都谏纠劾权阉·蔡东藩

      却说朱燮元接着家报,系是父殁的讣音,燮元忠考性成,自然悲号不止。当由众将上前劝慰,才行停泪,即上疏乞归居丧,熹宗不得不准,特命偏沅巡抚闵梦得继任。奢、安两酋,因部众凋零,暂拟休养,彼此按兵不动,且至后文再提。且说西南

  • 卷之二百七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二百五十九 内务府总管来保奏三织造售参价银比历年均少摺·佚名

    雍正二年闰四月二十六日 案据奏事双全、员外郎张文彬、三等侍卫觉罗扎克三交出织造郎中孙文成等具奏卖人参摺一件,传旨:人参在南省售卖价钱为何如此贱?早年售价如何?著问内务府总管。钦此钦遵。 查康熙五十三年,交祟文门关

  • 卷一·李天根

    〔江阴〕云墟散人李〔本〕天根〔氏〕辑甲申(一六四四)、大清世祖章皇帝顺治元年(明庄烈愍皇帝崇祯十七年)三月己丑朔十九日(丁未)闯贼李自成陷京师,庄烈帝崩于万寿山寿皇殿。自成先遣游兵入故关,掠大名、真定而北,身率众贼并边

  • 纲鉴易知录卷五十·吴楚材

    唐纪玄宗明皇帝纲 乙未,十四载,春二月,安禄山请以蕃将代汉将,从之。目 禄山使副将何千年入奏,请以蕃将三十二人代汉将。韦见素谓杨国忠曰:“禄山久有异志,今又有此请,其反明矣。”明日,入见,上迎谓曰:“卿等疑

  • 卷七十八 尚书一·黎靖德

      ◎纲领   至之问:"书断自唐虞以下,须是孔子意?"曰:"也不可知。且如三皇之书言大道,有何不可!便删去。五帝之书言常道,有何不可!便删去。皆未可晓。"〔道夫〕(以下论三皇五帝。)   陈仲蔚问:"'三皇',所说甚多,当以何者为是?"

  • 卷一·李明复

      欽定四庫全書春秋集義卷一宋 李明復 撰隐公程頤曰隐公名息姑惠公子惠公元妃孟子其弟聲子生隐公隐謚也隐拂不成曰隐元年春王正月程頤曰周正月非春也假天時以立義爾平王之時王道絶矣春秋假周以正王法隐不書即位明

  • 左传折诸卷十三·张尚瑗

    <经部,春秋类,三传折诸__左传折诸钦定四库全书左传折诸卷十三 兴国县知县张尚瑗 撰成公穆姜出于房元女之贵待傅之贞宋伯姬之在春秋贤女首称也穆姜为之母拜韩奕则嫺于诗筮艮之随则精于易亦贤女之不可及者矣然妇人而

  • 东坡文钞·苏轼

    二十八卷。宋苏轼撰,明茅坤选评。坤(1512—1601),字顺甫,号鹿门。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官至大名兵备副使。文学家、藏书家,曾选编《唐宋八大家文钞》一百四十四卷、《二苏文钞》四十八卷并加评

  •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

    《资治通鉴直解》原名《通鉴直解》,是明代两朝帝师、首辅张居正同翰林院讲官给年仅十岁的万历皇帝朱翊钧量身定做的宫内读本。此书以《资治通鉴》为主,其他史书如《通鉴外纪》、《续资治通鉴》、《宋元通鉴》等为辅,

  • 伽耶山顶经·佚名

    全一卷。有四种译本,均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一)姚秦鸠摩罗什译之文殊师利问菩提经,又称伽耶山顶经。(二)元魏菩提流支译之伽耶山顶经。(三)隋代毗尼多流支译之佛说象头精舍经。(四)唐代菩提流志译之大乘伽耶山顶经。本

  • 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

    又名《菩提道次第论》,藏传佛教论书。中国宗喀巴著。宗喀巴,青海湟中人,16岁时赴西藏学习佛法,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本论完成于明朝建文四年(1402),共24卷,作者以《菩提道灯论》的内容为基础,以下士、中士、上士的“三

  • 定应大师布袋和尚传·昙噩

    简称《布袋和尚传》。佛教传记。元昙噩撰。一卷。是五代僧契此的传记。契此,浙江奉化人,居杭州岳林寺,号“长汀子”、“布袋和尚”。传记中叙述了关于布袋和尚的种种神话传说和后世奉其为大肚弥勒佛的历史过程。书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