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列传五

赵在礼,字翰臣,涿州人也。曾祖景裕,祖士廉,皆不仕。父元德,卢台军使。在礼始事燕帅刘仁恭为小校,唐光化末,仁恭遣其子守文逐浮阳节度使卢彦威,据其城,升在礼为军使,以佐守文。及守文死,事其子。延祚为守光所害,守光子继威复为部将张万进所杀,在礼遂事万进。万进奔梁,在礼乃与沧州留后毛璋归太原。同光末,为效节指挥使,屯于贝州。会军士皇甫晖等作乱,推指挥使杨晸为帅,晸不从,为众所害,携晸首以胁在礼。在礼知其不可拒,遂从之,以四年二月六日引众入邺,在礼自称留后。 《宋史·张锡传》:赵在礼举兵于邺,濒河诸州多构乱,锡权知棣州事,即出省钱赏军,皆大悦,一郡独全,棣人赖之。 唐庄宗遣明宗率师讨之,会城下军乱,在礼迎明宗入城,事具《唐书》。天成元年五月,授滑州节度使、检校太保。制下,在礼密奏军情,未欲除移,且乞更伺少顷,寻就改天雄军兵马留后、邺都留守、兴唐尹。既而在礼将皇甫晖、赵进等相次除郡赴任, 《欧阳史·皇甫晖传》:明宗即位,晖自军卒擢拜陈州刺史。《九国志·赵进传》:天成初,除贝州刺史、邺都衙内指挥使。 在礼乃上表乞移旌节。十二月,授沧州节度使。二年七月,移镇兖州。长兴元年,入为左骁卫上将军,俄改同州节度使。会高祖受明宗命统大军伐蜀,以在礼充西川行营步军都指挥使,收剑州而还。四年,移镇襄州。清泰三年,授宋州节度使,加检校太尉、同平章事。高祖登极,移镇郓州,加检校太师、兼侍中,封卫国公。天福六年七月,授许州节度使。八年四月,移镇徐州,进封楚国公。开运元年,以契丹为患,少帝议北征。八月朔,降制命一十五将,以在礼为北面行营马步都虞候。十一月,改行营副都统,都虞候如故。受诏屯澶州,再除兖州节度使,依前副都统。三年正月,授晋昌军节度使。时少帝为其子延煦娶在礼女为妻,礼会之日,其仪甚盛,京师以为荣观。五月,进封秦国公,累食邑至一万三千户,实封一千五百户。

在礼历十余镇,善治生殖货,积财巨万,两京及所莅籓镇,皆邸店罗列。在宋州日,值天下飞蝗为害,在礼使比户张幡帜,鸣鼙鼓,蝗皆越境而去,人亦服其智焉。凡聚敛所得,唯以奉权豪、崇释氏而已。及契丹入汴,自镇赴阙,时契丹首领、奚王伊喇等在洛下,在礼望尘致敬,首领等倨受其礼,加之凌辱,邀索货财,在礼不胜其愤。行至郑州,泊于逆旅,闻同州刘继勋为契丹所锁,大惊。丁未岁正月二十五日夜,以衣带就马枥自绞而卒,年六十六。汉高祖即位,赠中书令。

在礼凡四子,虽历内职,皆早卒。孙延勋,仕皇朝,历岳、蜀二州刺史。 《五代史补》:赵在礼之在宋州也,所为不法,百姓苦之。一旦下制移镇永兴,百姓欣然相贺,曰:“此人若去,可为眼中拔钉子,何快哉!”在礼闻之怒,欲报“拔钉”之谤,遽上表更求宋州一年,时朝廷姑息勋臣,诏许之。在礼于是命吏籍管内户口,不论主客,每岁一千,纳之于家,号曰“拔钉钱”,莫不公行督责,有不如约,则加之鞭朴,虽租赋之不若也。是岁获钱百万。

马全节,字大雅,魏郡元城人也。父文操,本府军校,官至检校尚书左仆射,以全节之贵,累赠太师。全节少从军旅,同光末,为捉生指挥使。赵在礼之据魏州也,为邺都马步军都指挥使。唐明宗即位,授检校司空,历博、单二州刺史。天成三年,赐竭忠建策兴复功臣,移刺郢州。长兴初,就加检校司徒,在郡有政声,俄授河西节度使。时明宗命高祖伐蜀,师次岐山,全节赴任及之,具军容谒于辕门,高祖以地理隔越,乃奏还焉,移沂州刺史。清泰初,为金州防御使。会蜀军攻其城,州兵才千人,兵马都监陈知隐惧,托以他事出城,领三百人顺流而逸,贼既盛,人情忧沮。全节乃悉家财以给士,复出奇拒战,以死继之。贼退,朝廷嘉其功,诏赴阙,将议赏典。时刘延朗为枢密副使,邀其厚贿,全节无以赂之,谓全节曰:“绛州阙人,请事行计。”全节不乐,告其同辈,由是众口喧然,以为不当,皇子重美为河南尹,闻而奏焉。清泰帝召全节谓曰:“沧州乏帅,欲命卿制置。”翌日,授横海军两使留后。高祖即位,加检校太保,正授旌节。天福五年,授检校太傅,移镇安州。时李金全据州叛,引淮军为援,因命全节将兵讨平之,以功加检校太尉,改昭义军节度、泽潞辽沁等州观察处置等使。六年秋,移镇邢州,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安重荣之叛也,授镇州行营副招讨兼排阵使,与重荣战于宋城,大败之。镇州平,加开府仪同三司,充义武军节度、易定祁等州观察处置、北平军等使。八年秋,丁母忧,寻起复焉。属契丹侵寇,加之蝗旱,国家有所征发,全节朝受命而夕行,治生余财,必充贡奉。开运元年秋,授邺都留守、检校太师、兼侍中、广晋尹、幽州道行营马步军都虞候,寻加天雄军北面行营副招讨使,阳城之战,甚有力焉。全节始拜邺都,以元城是桑梓之邑,具白襕诣县庭谒拜,县令沈遘逡巡避之,不敢当礼。全节曰:“父母之乡,自合致敬,勿让之也。”州里荣之。二年,授顺国军节度使,未赴镇卒,年五十五。赠中书令。

全节事母王氏至孝,位历方镇,温清面告,毕尽其敬。政事动与幕客谋议,故鲜有败事。镇中山日,杜威为恆州,方奏括境内民家粟,时军吏引恆州例,坚请行之,全节曰:“边民遇蝗旱,而家食方困,官司复扰之,则不堪其命矣。我为廉察,安忍效尤。”百姓称其德。先是,全节自上党携歌妓一人之中山,馆于外舍,有人以谗言中之,全节害之。及诏除恆阳,遇疾,数见其妓,厌之复来。妓曰:“我已得请,要公俱行。”全节具告家人,数日而卒。

子令威,历隰、陈、怀三州刺史,卒。

张筠,海州人也。父传古,世为郡之大商,唐乾符末,属江淮俶扰,遂徙家彭门。时彭门连帅时溥为东南面招讨使,据有数郡之地,擢筠为偏将,累有军功,奏授宿州刺史。后溥与梁祖不协,梁人进攻宿州,下之,获筠以归。梁方图霸业,以筠言貌辩秀,命为四镇客将,久之,转长直军使。梁唐革命,迁右龙武统军,历客省使、宣徽使,出为复、商二州刺史,复为宣徽使。梁室割相、卫为昭德军,命筠为两使留后。唐庄宗入魏,筠委城南归,授右卫上将军。会雍州康怀英以病告,诏筠往代之,比至,怀英已卒,因除筠为永平军节度使、大安尹。怀英在长安日,家财甚厚,筠尽夺之,复于大内掘地,继获金玉。时有泾阳镇将侯莫威,前与温韬同剽唐氏诸陵,大贮瑰异之物,筠乃杀威而籍其家,遂蓄积巨万。然性好施,每出遇贫民于路,则给与口食衣物,境内除省赋外,未尝聚敛,遂致百姓不挠,十年小康,秦民怀惠,呼为“佛子”。同光中,从郭崇韬为剑南安抚使,蜀平归洛,权领河南尹,俄镇兴元,所治之地,上下安之。筠时有疾,军州官吏久不得见,副使符彦琳等面请问疾,筠又不诺,彦琳等疑其已死,虑左右有谋,遂请权交牌印,筠命左右收彦琳下狱,以叛闻。诏取彦琳等至洛,释而不问,因授筠西京留守,诱离兴元。及至长安,守兵闭门不纳,筠东朝于洛,诏遣归第。筠前为京兆尹,奉诏杀伪蜀主王衍,衍之妓乐宝货,悉私藏于家。及罢归之后,第宅宏敞,花竹深邃,声乐饮膳,恣其所欲,十年之内,人谓“地仙”。天福二年,上表乞归长安,俄而洛下张从宾之乱,筠独免其难,人咸谓筠有五福之具美焉。是岁,卒于家。赠太子太师。弟篯。

篯,字慕彭,少嗜酒无节,为乡里所鄙。唐天复中,兄筠为大梁四镇客将,篯自海州省兄,兄荐于兖州连帅王瓒,用为裨校。篯性桀黠,善事人,累迁军职。后唐庄宗都洛,筠镇长安,自衙内指挥使授检校司空、右千牛卫将军同正,领饶州刺史、西京管内三白渠营田制置使。同光末,筠随魏王继岌伐蜀,奏篯权知西京留守事。蜀平,王衍挈族入朝,至秦川驿,庄宗遣中使向延嗣乘驿骑尽戮王衍之族,所有奇货,尽归于延嗣。俄闻庄宗遇内难,继岌军次兴平,篯乃断咸阳浮桥,继岌浮渡至渭南死之,一行金宝妓乐,篯悉获之。俄而明宗使人诛延嗣,延嗣暗遁, 《九国志》:明宗即位,忿阉竖辈怙势擅权,先敕使四方及此遁不出者,皆擒戮之,死者殆尽。 衍之行装复为篯有,因为富家,积白金万镒,藏于窟室。明宗即位,篯进王衍犀、玉带各二,马一百五十匹,魏王打球马七十匹,旋除沂州刺史,入为西卫将军。高祖即位之明年,加检校太保,出典密州,未几,复居环卫。时湖南马希范与篯有旧,奏朝廷请命篯为使,允之。篯密赍蜀之奇货往售,又获十余万缗以归。篯出入以庖者十余人从行,食皆水陆之珍鲜,厚自奉养,无与为比。少帝嗣位,诏遣往西蕃,及回,以其马劣,为有司所纠,复当路有不足者,遂有诏征其旧价。篯上言请货故京田业,许之,因愤惋成疾而卒。

篯始在雍州,因春景舒和,出游近郊,憩于大冢之上,忽有黄雀衔一铜钱置于前而去。未几,复于衙院昼卧,见二燕相斗毕,各衔一钱落于篯首。前后所获三钱,尝秘于巾箱,识者以为大富之征。其后家虽厚积,性实鄙吝,未尝与士大夫游处。及令市马,利在私门,不省咎以输其直,郁郁致死,愚之甚耶!

华温琪,字德润,宋州下邑人也。祖楚,以农为业。父敬忠,后以温琪贵,官至检校尚书。温琪长七尺余,唐广明中,从黄巢为纪纲,巢陷长安,伪署温琪为供奉都知。巢败,奔至滑台,以形貌魁岸,惧不自容,乃投白马河下流,俄而浮至浅处,会行人救免;又登桑自经,枝折坠地,不死。夜至胙县界,有田父见温琪非常人,遂匿于家。经岁余,会梁将硃友裕为濮州刺史,召募勇士,温琪往依之,友裕署为小校,渐升为马军都将。从友裕击秦宗权于曹南,有功,奏加检校太子宾客,梁祖擢为开道指挥使,加检校工部尚书,出屯鄜畤。会延州胡璋叛命,来寇郡境,温琪击退之。寻奉诏营长安,以功迁绛州刺史。岁余,刺棣州。温琪以州城每年为河水所坏,居人不堪其苦,表请移于便地,朝廷许之。板筑既毕,赐立纪功碑,仍加检校尚书左仆射,继迁齐州、晋州节度使。温琪在平阳日,唐庄宗尝引兵攻之,逾月不下,梁人赏之,升晋州为定昌军,以温琪为节度使,加检校太保。既而温琪临民失政,尝掠人之妻,为其夫所诉,罢,入为金吾大将军。时梁末帝方姑息诸侯,重难其命,故责词云:“若便行峻典,谓予不念功勋;若全废旧章,谓我不安黎庶。为人君者,不亦难乎!”温琪大有愧色。俄转右监门卫上将军、右龙武统军。会河中硃友谦叛,权授温琪汝州防御使、河中行营排阵使,寻为耀州观察留后。庄宗入洛,温琪来觐,诏改耀州为顺义军,复以温琪镇之,加推忠向义功臣。同光末,西蜀既平,命温琪为秦州节度使。明宗即位,因入朝,顾留阙,明宗嘉而许之,除左骁卫上将军,逐月别赐钱粟,以丰其家。逾岁,明宗谓枢密使安重诲曰:“温琪旧人,宜选一重镇处之。”重诲奏以天下无阙。他日又言之,重诲素强愎,对曰:“臣累奏未有阙处,可替者,唯枢密院使而已。”明宗曰:“可。”重诲不能答。温琪闻其事,惧为权臣所怒,几致成疾,由是数月不出。俄拜华州节度使,依前光禄大夫、检校太傅,进封平原郡开国公,累加食邑至三千户。温琪至任,以己俸补葺祠庙廨舍千余间,复于邮亭创待客之具,华而且固,往来称之。清泰中,上表乞骸骨归宋城,制以太子少保致仕。天福元年十二月,终于家,年七十五。诏赠太子太保。

安崇阮,字晋臣,潞州上党人也。少倜傥,有词辩,善骑射。父文祐,为牙门将。唐光启中,潞州军校刘广逐节度使高浔,据其城,僖宗诏文祐平之,既杀刘广,召赴行在,授邛州刺史。其后孟方立据邢、洺,率兵攻上党,朝廷以文祐本潞人也,授昭义节度使,令讨方立,自蜀至泽州与方立战,败殁于阵。昭宗朝,宰臣崔魏公以文祐殁于王事,荐崇阮于朝,自是累任诸卫将军。梁氏革命,以崇阮明辩,遣使吴越,回以所获橐装,悉充贡奉,梁祖嘉之,故每岁乘轺于江、浙间,及回贡献皆如初。梁末帝嗣位,授客省使,知齐州事。时梁军与庄宗对垒于河上,冀王友谦以河中叛,末帝使段凝领军经略蒲、晋,诏崇阮监军,又知华、雍军府事。期年,授青州兵马留后,入为诸卫上将军。唐天成中,授黔南节度使、检校太保,寻移镇夔州。以蜀寇侵逼,弃城归阙,改晋州节度使,复为诸卫上将军。高祖登极之二年,诏葬梁末帝,以崇阮梁之旧臣,令主葬事。崇阮尽哀致礼,以襄其事,时人义之。五年,以老病请告,授右卫上将军致仕。开运元年九月,卒于西京。赠太傅。

杨彦询,字成章,河中宝鼎人。父规,累赠少师。彦询年十三,事青帅王师范,有书万卷,以彦询聪悟,使掌之。及长,益加亲信,常委监护郡兵。及梁将杨师厚降下青州,彦询随师范归命。洎师范见杀,杨师厚领邺,召置麾下,俾掌宾客。唐庄宗入魏,复事焉。同光元年冬,从平大梁,升为引进副使,将命西川及淮南称旨,累迁内职。明宗时,为客省使、检校司徒,使两浙回,授德州刺史。末帝即位,改羽林将军。时高祖镇太原,朝廷疑贰,以彦询沉厚,择充北京副留守。清泰末,以宋审虔为北京留守,高祖深怀不足,以情告彦询。彦询恐高祖失臣节,乃曰:“不知太原兵甲刍粟几何,可敌大国否?请明公反覆虑之。”盖欲回其意也。高祖曰:“我不忿小人相代,方寸决矣。”彦询知其不可谏,遂止。左右欲害之,高祖曰:“唯副使一人我自保,明尔勿复言也。”及即位,授齐州防御使、检校太保,旋改宣徽使。从高祖入洛,加左骁卫上将军兼职。天福二年秋,出为邓州节度使,岁余,入为宣徽使。四年,使于契丹。六年春,授邢州节度使、检校太傅。时镇州安重荣有不臣之状,彦询忧其窥伺,会车驾幸邺,表求入觐。高祖虑契丹怒安重荣之杀行人也,移兵犯境,复命彦询使焉,仍恐重荣要之,由沧州路以入。契丹主果怒重荣,彦询具言非高祖本意,盖如人家恶子,无如之何。寻闻重荣犯阙,乃放还。七年春,授华州节度使、检校太尉。在任二年,属部内蝗旱,道殣相望,彦询以官粟假贷,州民赖之存济者甚众。开运初,以风痹授右金吾卫上将军,俄卒于官,年七十四。赠太子太师。

李承约,字德俭,蓟州人也。曾祖琼,蓟州别驾,赠工部尚书。祖安仁,檀州刺史,赠太子太保。父君操,平州刺史,赠太子少师。承约性刚健笃实,少习武事,弱冠为幽州牙门校,迁山后八军巡检使。属刘守光囚杀父兄,名儒宿将经事父兄者,多无辜被戮,自以握兵在外,心不自安。时属唐武皇召募英豪,方开霸业,乃以所部二千归于并州,即补匡霸都指挥使、检校右仆射兼领贝州刺史。从破夹寨,及与梁人战于临清有功,再迁洺、汾二州。庄宗即位,授检校司空、磁州刺史,为治平直,移授颍州团练使。天成中,以邠州节度使毛璋将图不轨,乃命为泾州节度副使,且承密旨往侦之。既至,以善言谕之,璋乃受代。明宗赏其能,加检校太保,拜黔南节度使。数年之间,巴、邛蛮蜑不敢犯境,外劝农桑,内兴学校,凶邪尽去,民皆感之,故父老数辈重趼诣阙,言其政化。又听留周岁,征为左卫上将军,自左龙武统军加特进、检校太傅,充昭义军节度使,赐推忠奉节翊戴功臣。岁余归朝,复为左龙武统军。高祖御宇之二年,授左骁卫上将军,进封开国公,累上表请老,寻以病卒,时年七十五。赠太子太师。

陆思铎,澶州临黄人。父再端,赠光禄卿。思铎有武干,梁太祖领四镇,隶于麾下。及即位,授广武都指挥使,历突阵、拱辰军使,积前后战勋,累官至检校司徒、拱辰左厢都指挥使,遥领恩州刺史。初,梁军与庄宗对垒于河上,思铎以善射,日预其战。尝于箭笴之上自镂其姓名,一日射中庄宗之马鞍,庄宗拔箭视之,睹思铎姓名,因而记之。及庄宗平梁,思铎以例来降,庄宗出箭以视之,思铎伏地待罪,庄宗慰而释之。寻授龙武右厢都指挥使,加检校太保。天成中,为深州刺史,改雄捷右厢马军都指挥使。会南伐荆门,思铎亦预其行。时高季兴以舟兵拒王师,思铎每发矢中敌,则洞胸达掖,由是贼锋稍挫,不敢轻进,诸军咸壮之。高祖革命,拜陈州刺史,秩满,历左神武、羽林二统军,出为蔡州刺史,遇代归朝。天福八年,以疾卒,时年五十四。思铎典陈郡日,甚有惠政,常戒诸子曰:“我死则藏骨于宛丘,使我栖魂于所治之地。”及卒,乃葬于陈,从其志也。

安元信,朔州马邑人也。少善骑射。后唐庄宗为晋王时,元信诣军门求自效。寻隶明宗麾下,累从明宗征讨有功,明宗即位,擢为捧圣军使,加检校兵部尚书。清泰三年,迁雄义都指挥使,受诏屯于代州,太守张朗遇之甚厚,元信亦以兄事之。是岁五月,高祖建义于太原,俄闻契丹有约赴难,元信入说朗曰:“张敬达虽围太原,而兵尚未合,代郡当雁门之冲,敌至其何以御?仆观石令公素长者,举必成事,若使人道意归款,俟其两端,亦求全之上策也。”朗不纳,元信悔以诚言之,反相猜忌。寻闻安重荣、安审信相次以骑兵赴太原,元信遂率部曲以归高祖。 《通鉴》:元信谋杀朗,不克,帅其众奔审信,审信遂帅麾下数百骑,与元信掠百井奔晋阳。 高祖见之喜,谓元信曰:“尔睹何利害,背强归弱?”元信曰:“某非知星识气,唯以人事断之。夫帝王者,出语行令,示人以信。尝闻主上许令公河东一生,今遽改之,是自欺也。且令公国之密亲,亲尚不能保,肯保天下之心乎!以斯而言,见其亡也,何得为强也。”高祖知其诚,因开怀纳之,委以戎事。高祖即位之元年,授耀州团练使,加检校太保。四年,入为右神武统军,其年八月,复出牧洺州。少帝嗣位,寻迁宿州,九年,罢任来朝。开运初,授复州防御使。三年,卒于任,年六十三。赠太傅。

张朗,徐州萧县人。父楚,赠工部尚书。朗年十八,善射,膂力过人,乡里敬惮之,梁祖闻其名,就补萧县镇使,充吾县都游奕使,时朗年才二十三。岁余,补宣武军内衙都将,历洛州步军、曹州开武、汴州十内衙、郓州都指挥使。梁末,从招讨使段凝袭卫州,下之,遂授卫州刺史。事梁仅三年,凡有征讨,无不预之。同光三年,从魏王继岌伐蜀,为先锋桥道使。明宗朝,历兴、忠、登三州刺史。清泰初,以契丹犯边,补西北面行营步军都指挥使,从高祖屯军于代北,俄兼代州刺史,又改行营诸军马步都虞候。高祖建义于太原,遣使以书谕之,朗曰:“为人臣而有二心可乎!”乃斩其使。 《通鉴》:帝以晋安已降,遣使谕诸州,代州刺史张朗斩其使。盖晋祖初起,安元信劝朗归顺,不从,至是复斩其使也。 洎高祖入洛,领全师朝觐,授贝州防御使,在任数岁。天福五年,除左羽林统军,六年,授光禄大夫、检校太傅、庆州刺史。在官二年卒,年七十四。

李德珫,应州金城人。祖晟,父宗元,皆为边将。德珫少善骑射,事后唐武皇为偏校。及从庄宗战潞州、柏乡、德胜渡,继有军功,累加检校尚书左仆射,遥食郡俸。天成中,检校司空,领蔚州刺史。长兴元年,授雄武军节度、秦成阶观察处置等使,加检校司徒。二年六月,移镇定州,充北面副招讨使。高祖即位,改镇泾原,及受代归阙,会高祖幸邺,授东京留守,加同平章事。少帝嗣位,移广晋尹,加检校太师。开运中,再领泾州,以病卒于镇。德珫幼与明宗俱事武皇,故后之诸将多兄事之,时谓之“李七哥”。所治之地,虽无殊政,然以宽恕及物,家无滥积,亦武将之廉者。

田武,字德伟,大名元城人。父简,累赠右仆射。武少有拳勇,初事庄宗为小校,历迁胜节指挥使。明宗登极,转帐前都指挥使,领澶州刺史。天成二年,改左羽林都指挥使,遥领宜州,充襄州都巡检使。三年,自汴州马步军都指挥使授曹州刺史。长兴初,迁齐州防御史,又移洺州。清泰中,历成、陇二州,充西面行军副部署。天福初,授金州防御使,及金州建节钺,武丁母忧,乃起复为节度使。开运元年,移镇沧州,兼北面行营右厢都指挥使。二年,授宁江军节度使,充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岁内改昭义军节度、泽潞等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潞州大都督府长史、检校太傅,封雁门郡开国公。未赴任,以疾卒。武出身戎行,性鲠正,御军治民,咸尽其善。及卒,朝廷惜之,诏赠太尉,辍视朝一日。

子仁朗、仁遇并历内职。 《宋史》:仁朗以父任西头供奉官。

李承福,字德华,汉阳人。少寒贱,事元行钦掌皁栈之役,后为高祖家臣。高祖登极,历皇城武德宣徽使、左千牛将军,出为澶州刺史,迁齐州防御使、检校太保。承福性鄙狭,无器局,好察人微事,多所诋讦,虽小过不能恕,工商之业,舆隶之情,官吏之幸,皆善知之,然自任所见,无所准的,故人多薄之。少帝嗣位,授同州节度使,寻卒于镇。少帝以高祖佐命之臣,闻之嗟叹,赙物加等,辍视朝一日,诏赠太傅。

相里金,字奉金,并州人也。性勇悍果敢,能折节下士。唐景福初,武皇始置五院兵,金首预其选。从庄宗攻下夹寨,得补为小校,后与梁师战于柏乡及胡柳陂,以功授黄甲指挥使。同光中,统帐前军拔中都,赐忠勇拱卫功臣、检校刑部尚书。二年,自羽林都虞候出为忻州刺史,凡部曲私属,皆不令干预民事,但优其赡给,使分掌家事而已,故郡民安之,大有声绩。应顺元年,为陇州防御使,会唐末帝起兵于凤翔,传檄于邻道,诸侯无应者,唯金遣判官薛文遇往来计事,末帝深德之。及即位,擢为陕州节度使加检校太保。清泰三年夏,高祖建义于太原,唐末帝发兵来攻,以金为太原四面步军都指挥使。高祖即位,移镇晋州,及受代归阙,累为诸卫上将军,加开府仪同三司,官至检校太尉。爵列开国公,勋登上柱国,以久居散地,优之故也。天福五年夏,卒于任。赠太师。

史臣曰:在礼之起甘陵也,当鼎革之期,会富贵来逼,既因人成事,亦何足自多。及其仗钺拥旄,积财败德,货之为累,可不诫乎!全节之佐晋氏也,平安陆之妖,预宗城之战,功既茂矣,贵亦宜然。张筠历事累朝,享兹介福,盖近代之幸人也。自温琪而下,皆服冕乘轩,苴茅焘土,垂名汗简,咏亦宜焉。

猜你喜欢
  表第十二 宰相世系二·欧阳修
  卷一八一 隋紀五·司马光
  第二回 太后下诏备火车·德龄
  雍正实录卷之七十七·佚名
  雍正实录卷之四十二·佚名
  第十卷 光绪(下) 宣统·缪荃孙
  高钅弋传·欧阳修
  岁华忆语·夏仁虎
  卷之一百五  星槎勝覽後集(明)費信 撰·邓士龙
  汉纪十七 中宗孝宣帝上之下地节三年(甲寅、前67)·司马光
  ●皇朝通典卷六十三·佚名
  卷第一百二十九·佚名
  第五节 葬 埋·吕思勉
  80.班超投笔从军·林汉达
  卷一百五十四·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四折·宫天挺

    则想在昨却外相见之后,便指望便回俺那七里滩去天。不想今日又请我做拂尘筵席。 【双调】【新水令】屈恙着野人心直宣的我入宫来,笑刘文叔我似前是何相待。待刚来则是矜夸些金暇宁,显耀些玉楼台,末过足玉殿金阶。我住的草

  • 卷二十七·白居易

    钦定四库全书 白香山诗集卷二十七   歙县汪立名编後集七【律诗凡一百一首】 除苏州刺史别洛城东花 乱雪千花落新丝两鬓生老除吴郡守春别洛阳城江上今重去城东更一行别花何用伴劝酒有残莺 奉和汴州令狐令公二十二

  • 卷一百二十五 佞幸列传第六十五·司马迁

    谚曰“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固无虚言。非独女以色媚,而士宦亦有之。昔以色幸者多矣。至汉兴,高祖至暴抗也,然籍孺以佞幸;孝惠时有闳孺。此两人非有材能,徒以婉佞贵幸,与上卧起,公卿皆因关说。故孝惠时郎侍中皆冠鵕鸃,贝

  • 卷第一百五·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晋纪二十七〔起昭阳协洽(癸未),尽阏逢涒滩(甲申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十三·佚名

    万历四年八月辛酉朔狭西抚按董世彦等以司库贮税契路引等杂项银共五万四千四百五十余两留抵四镇应发年例先尽固原次及延宁甘肃仍著为令下户部覆可令姑留司库俟请发然后奏给 上然之○以修完野猪沟一带边工赏抚臣杨彩参

  • 附录二·吴大廷

    将赴台湾留别徐树人中丞中丞以诗赐和,期望甚厚;仍迭前韵奉答再奉钧和,复迭前韵奉答台阳书事书怀斐亭听涛澄台观海忆台湾咏延平王朱成功(有叙)将赴台湾留别徐树人中丞万里清秋白露横,楼船指日赴东瀛;激昂越石投戈意,惆怅昌黎荐

  •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二十六·阿桂

    四月丙子上谕军机大臣曰僧格桑罪大恶极必当立擒寸磔固不待言前以僧格桑若即就擒或逃往金川索诺木即经擒献并且退地输诚立誓尚可恕其已往此朕迁就完事之见今思两酋狼狈为奸罪实相等僧格桑占据鄂克什之地索诺木亦占据革

  • 卷九·陆宗楷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国子监志卷九庙制【臣】等谨案学校祀孔子西汉以前未有着令后汉明帝永平二年始临辟雍帅郡国行乡饮酒礼于学校皆祀周公孔子为先圣先师而国学庙祀无明文惟欧阳修集古録载鲁相置卒史碑云故事辟雍祠先圣盖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六·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六 戊戌春正月庚子朔。庚戌,张士诚元帅栾瑞降。初,江阴石牌民朱定者,贩盐无赖,武断乡曲。与石桥富民赵氏有隙,集众相攻击。定乃降元,授江阴判官,寻复为盗。元遣江浙参政纳麟哈剌讨之。定穷蹙,闻张士诚

  • 二十三年(上)·佚名

    (戊子)二十三年大明嘉靖七年春正月1月1日○甲戌朔,宗、宰二品以上,承政院、弘文館、兩司、侍講院,入直兵曹、都摠府堂上、郞官及四所衛將、部將等,供饋于闕庭,賜樂一等。大妃殿、大殿,幷賜宣醞。○傳曰:「官木綿、官正布各五同

  • 卷五九·邱濬

    ▲宗庙飨祀之礼(下) 《祭义》: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故君子合诸天道,春禘、秋尝。 吴澂曰:“天道三月一小变而为一时,禘当作祠,此言每岁时祭疏数之义。未及三月而又祭则祭期太促

  •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二·子璇

    长水沙门子璇录将解下别释义门二。初开章悬叙中六者。盖于纶绪。何者。夫圣人所作必不徒然。兹论发兴有何所以。故受之以教起因缘也。名教既兴已知由渐释氏之学三藏统收。约法约人如何摄属。故受之以明藏所摄也。论藏

  • 惟实集·[元]刘鹗

    元代诗文别集。7卷。刘鹗撰。《四库全书》曾据江西巡抚采进本编入别集类。本集善本较少见,仅有几种清抄本传世,全称为《吉永丰鹫溪刘楚奇先生惟实集》,别本并为4卷(另有外集2卷)。《四库全书总目》也著录为4卷,但《四

  • 陈旉农书·陈旉

    中国最早专门总结江南水田耕作的小型综合性农书。陈旉撰。成书于绍兴十九年(1149),其时作者已七十四岁。共约12500字,分上、中、下3卷。上卷概括地论述了南方水稻等作物的栽培,并谈到农业经营管理的要点;中卷讲述水牛

  • 傲霜花·张恨水

    现代长篇小说。张恨水著。1947年上海百新书店初版。内收《自序》1篇。小说初载时原名《第二条路》,1941年初载于重庆、成都两地的《新民报晚刊》。作者在《自序》中说,这是一部叙述人生的书,将自己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所

  • 孔子集语·孙星衍

    清孙星衍辑。嘉庆二十一年(1816)成 书。全书分类编次,共十四篇,十七卷。篇名为劝学、孝 本、五性、六艺、主德、臣术、交道、论人、论政、博物、事 谱、杂事、遗谶、寓言。均采自百家、传记之书所载孔子 微言大义而成。

  • 政论经·佚名

    全一卷。唐 不空译。佛为优填王说王法政论经之略名。

  • 四十二章经疏·宋真宗

    佛典注疏。宋真宗撰。一卷。是《四十二章经》的注释书。书前有宋程辉撰《佛教西来玄化应运略录》、元溥光撰《四十二章经序》及宋真宗撰《注四十二章经序》。书后附唐宗密撰《题焚经台诗》。疏文先举经文,后逐段予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