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九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国子监志卷九

庙制

【臣】等谨案学校祀

孔子西汉以前未有着令后汉明帝永平二年始临辟雍帅郡国行乡饮酒礼于学校皆祀

周公

孔子为先圣先师而国学庙祀无明文惟欧阳修集古録载鲁相置卒史碑云故事辟雍祠

先圣盖国学祀

孔子始见于此迨魏正始以太牢祀

孔子为先圣配以顔子为先师晋宋及隋遵循弗改而庙制未详唐武德初命于国子学立

周公

孔子庙各一所至贞观中停祭

周公始専立

孔子庙于国学自是遂为定制元都燕京建庙城东北隅营国子学于庙西明初改为北平府学永乐中仍改国子监立庙故址体制犹未壮也

列圣相承尊

师重道庙制増崇

皇上御极之初隆礼

先师易盖黄瓦鸿规炳烁超越前代三十二年

大发帑金二十余万

特命廷臣鼎新殿宇大工告蒇

厘正庙额

御制碑文

宸翰

天章光荣楹桷洵亘古未逢之

盛典也谨志图説一卷建葺一卷各以元明旧制附载其末为庙制门

庙制一

图説

<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国子监志,卷九

先师庙在都城东北安定门内成贤街国子监之左南向前为大门恭悬

御书

先师庙额门凡三楹高三丈中广一丈三尺七寸左右各广一丈一尺七寸深一丈九尺基高二尺四寸覆黄琉璃瓦墙饰红黄色楹柱门扉皆丹饰梁栋施五采大门外东西立下马牌各一树坊各二门南屏垣一高一丈一尺五寸广四丈六尺深四尺石座高三尺五寸八字垣二高九尺一寸广二丈四尺深三尺二寸石座高三尺上覆黄琉璃瓦垂柱等饰以緑琉璃东西栅栏二道又屏垣左右垣各一袤长三十一丈高六尺七寸外围垣袤长九十五丈高六尺五寸均覆以版瓦垣皆丹饰大门内碑亭二左为明英宗新建太学碑右为乾隆三十二年重修

先师庙

谕防碑门垣左右分列前明碑七进士题名碑四十

六皆北向【详见金石门】内为

大成门恭悬

御书

大成门额门凡五楹高四丈九寸中广一丈五尺七寸左右各广一丈五尺深三丈二尺基高六尺五寸覆黄琉璃瓦周以石阑中三门前后三出陛阶各十有四级门左右翼以墙饰红黄色左右门各一门外迤东为神厨五楹西向高二丈八尺中广一丈三尺左右各广一丈二尺深二丈神厨南为井亭井甃以石亭高一丈六尺六寸深广一丈二尺又南为宰牲所三楹西向高二丈四尺八寸中广一丈一尺左右各广五尺深二丈均覆绿琉璃瓦又南为更房西向高一丈七尺六寸广一丈二尺深一丈五尺覆以版瓦门外迤西为神库五楹东向高二丈八尺中广一丈三尺左右各广一丈二尺神库南为持敬门西向高二丈三尺七寸广一丈八尺深二丈又南为承祭官致斋所三楹东向高二丈八寸中广一丈一尺五寸左右各广一丈五寸深二丈均覆绿琉璃瓦又南屋一楹即更衣亭旧址东向高一丈七尺六寸广一丈二尺深一丈五尺覆以版瓦门外阶以下为外墀左右分列

国朝歴科进士题名碑五十有二元碑二元进士题名碑三明进士题名碑三十一皆南向【详见金石门】门内左右列防二十有四石鼓十石鼓音训碣一【详见金石门】中为

大成殿恭悬

御书

大成殿额殿凡七楹高七丈六尺三寸中广一丈八尺五寸次二楹各广一丈六尺又次四楹各广一丈五尺深八丈基高七尺围廊重檐覆黄琉璃瓦殿中恭悬

圣祖仁皇帝御书额一曰万世师表【康熈二十四年颁掲】世宗宪皇帝御书额一曰生民未有【雍正三年颁掲】皇上御书额一曰与天地参

御制聫一曰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乾隆三年上亲释奠

御制颁掲】又

御制聨一曰齐家治国平天下信斯言也布在方策率性修道致中和得其门者譬之宫墙【乾隆三年 先师庙工成 御制颁掲】殿前月台一高六尺五寸广八丈四尺一寸深四丈三尺九寸周以石阑三出陛前及左右各一阶十有七级月台前为甬路东西分列碑亭十一座俱覆以黄琉璃瓦恭勒

圣祖仁皇帝御制

至圣先师孔子赞【康熙二十五年】

御制顔曾思孟四子赞【康熙二十八年】

御制平定朔漠碑【康熙四十三年】

世宗宪皇帝御制平定青海碑【雍正三年】

御制仲丁亲祭诗【雍正六年】

皇上御制临雍纪事碑【乾隆三年】

御制平定金川碑【乾隆十四年】

御制平定准噶尔碑【乾隆二十年】

御制平定囘部碑【乾隆二十四年】

御制重修

文庙碑【乾隆三十三年】

御制平定两金川碑【乾隆四十一年 碑文俱恭载   御制门】殿东西掖各十楹南向高二丈五尺一寸中一楹广一丈九尺五寸深如之余各广一丈二尺七寸深一丈九尺五寸东西庑各十九楹高三丈一尺八寸各广一丈二尺五寸深二丈九尺两庑之南东西列舍各十二楹北向东为祭器库西为乐器库中一楹广一丈九尺五寸余各广一丈二尺二寸深如之均覆绿琉璃瓦西庑南燎炉一西北瘗坎一殿后长垣一有门在西掖后北向通

崇圣祠

【谨案大成殿向称】

【先师庙二门统称庙门盖始于明臣张璁非礼也乾隆三十三年】

【皇上因饬工修庙之时特颁明诏増庙门额曰】

【先师庙改殿额曰大成殿二门额曰】

【大成门云】

<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国子监志,卷九

崇圣祠在

大成殿后正殿五楹高三丈一尺八寸五分中广一丈六尺五寸左右各广一丈三尺三寸深二丈六尺基高五尺七寸前有月台一高五尺五寸广四丈九尺深二丈五尺三寸三出陛前及左右各一阶十有一级东西庑各三楹高二丈四尺四寸中一楹广一丈三尺五寸次二楹各广一丈一尺五寸深二丈五尺五寸东南燎炉一周缭以垣中为门三楹高二丈六尺八寸中广一丈三尺五寸左右各广一丈一尺五寸深一丈八尺左右门各一门外西折有门一楹西向正殿正门均覆绿琉璃瓦两庑防瓦门楹丹艧

【谨案崇圣祠本名】

【启圣祠明嘉靖九年建国朝雍正元年加封】

【先师五代并为王爵合祀祠中奉勅易名】

【崇圣祠皇上御极之三年】

【特命崇圣祠易盖緑琉璃瓦三十二年】

【大发帑金与先师庙并事鼎新焉】

<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国子监志,卷九

土地祠在

崇圣祠后迤西正祠三楹南向高一丈七尺五寸广一丈一尺深一丈八尺左右掖房各一楹高一丈四尺一寸广九尺深一丈四尺前抱厦一楹高一丈一尺三寸又前左右厢房各二楹高一丈三尺九寸广一丈八尺四寸深一丈二尺均覆以版瓦周缭以垣前为大门高七尺九寸广一丈深五尺左右小门各一

【谨案祠之始立无考明太学志云土地祠五间在馔堂门之右疑即此也】

【国朝康熙戊辰丙戌乾隆己巳甲申节经丹艧三十二年附先师庙大工一体庀材加焕饰焉】

图说附

文宣王庙在东北纬涂之南北东经涂之东殿四阿崇十有七仭南北五寻东西十筵者三左右翼之广亦如之衡达于两庑两庑自北而南七十步中门崇七仞有四尺修半之广十有一步门东门西之庑各广五十有二步外门左右为斋宿之室以间计各十有五神厨神库南直殿之左右翼以间计各七殿而庑庑而门外至于外门内至于厨库凡四百七十八楹【吴澄文正公集谨案此即今国子监先师庙址也元初都城庙学燬于兵宣抚王檝请以金枢宻院地创之于是置学城南并建立宣圣庙世祖至元四年迁都北城以南城国子学为大都路学庙为大都路学庙廷议营立庙学久而未成至成宗大德间始克集事前代殿宇之制可考见者盖始于此云】

先师庙正殿七间初称

大成殿后题曰

先师庙高三丈六尺广十三丈一尺深七丈一尺露台东西八丈八尺南北四丈五尺基高六尺上有石阑前有石阶级左右石阶级各一殿之东掖为祭器库十一间高一丈五尺每间广一丈三尺深一丈三尺基高一尺八寸西掖为乐器库十一间高广深入与祭器库同东西庑各十九间高一丈六尺每间广一丈三尺深一丈八尺基高二尺当庑门之中有小阶级内墀东碑亭一座正统新建太学碑树焉西井一口石甃两墀杂植松桂槐栢共六十一株两庑之南折而北向为东西序各十一间门各一高一丈五尺每间广一丈三尺深一丈三寸基高一尺八寸两序之中为大成门后题曰庙门五间中门三东西各列防十二门高二丈六尺广七丈九尺前后深四丈八尺基高五尺周环石阑前后各石阶级三门内石鼓各五西石鼓文音训碑一通门外东神厨五间宰牲亭三间井亭一座井一口石甃西神库五间持敬门一间致斋所一间外墀东元加封

圣号诏书碑一通【大德十一年七月建】西元加封

先圣父母妻并顔曾思孟制祠碑一通【至顺二年九月建】东西各有南北对廊树歴科进士题名碑杂植松栢共五十七株櫺星门三间隔衢为屏墙外地一方东西广七丈五尺深四尺为木栏以防焉【明太学志】

【谨案此即元大德时所建庙址也明正统间以故学卑隘命有司撤而修之左庙右学于是始备矣】

启圣祠南向正堂五间高三丈广七丈八尺深二大五尺前有露台高五尺五寸长二丈五尺广五丈前有石阶级东西従祀堂各三间高二丈广三丈七尺深一丈三尺祠门三间高二丈广三丈深二丈六尺基高一尺五寸前有石阶级两旁为周垣各有门以通拜谒外由西出大门一间高二丈六尺广一丈八尺深二丈八尺门外即广储门之通路【同上】

土地祠五间在馔堂门之右缭以垣中为门折而西一门即由广储门之路而入者旧名小广储门【同上】

钦定国子监志卷九

猜你喜欢
  卷一百六十四 慶曆八年(戊子,1048)·李焘
  第四十九回 竞女权喜赶热闹场 征民意咨行组织法·蔡东藩
   第三节 启 程·老舍
  卷之五百五十一·佚名
  一一三六 云南巡抚刘秉恬奏覆本年抽改《通鉴纲目续编》部数及挖出字迹数目折·佚名
  四○八 军机大臣奏拟写拣选誊录谕旨进呈片·佚名
  卷七十四·张守节
  荀伯玉传·李延寿
  卢勇传·李延寿
  董昌传·欧阳修
  裴聎传·欧阳修
  李建及传·薛居正
  蓝王圭传(附康履传)·脱脱
  高拱传·张廷玉
  第四节 唐初武功(三)·吕思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四十七出 补恨·洪昇

    【正宫引子&middot;燕归梁】〔贴扮织女上〕怜取君王情意切,魂遍觅,费周折。好和蓬岛那人说,邀云佩,赴星阙。  前夕渡河之时,牛郎说起杨玉环与李三郎长生殿中之誓,要我与彼重续前缘。今适在天门外,遇见人间道士杨通幽。说上

  • 御定曲谱卷首·王奕清

    诸家论说【参考啸余旧谱及元人百种选本所列稍加删节】郑樵乐府序曰古之诗今之词曲也若不能歌之但能诵其文而説其义可乎奈义理之説既胜则声歌之学日微继三代之作者乐府也乐府之作宛同风雅但其声散佚无所纪繋所以不得嗣

  • 卷二十二·高棅

    钦定四库全书唐诗品彚卷二十二明 高棅 编五言古诗二十二余响【下】马戴【严沧浪云马戴诗在晚唐诸人之上】晚眺有懐恻恻抱离念旷懐成怨歌高台试延望落照在寒波此地芳草歇旧山乔木多悠然暮天际但见鸟相过夕次淮口天涯

  • 卷八十九·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厯代赋彚卷八十九舟车船赋           【晋】枣 据伊河海之深广兮嗟緜邈而无垠彼限隔而靡覩兮此由兹而莫闻虽后土之同载兮实殊代而乖分嘉圣王之神化兮理通微而达幽悼生民之隔塞兮愍王教之

  • 卷十四·徐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录卷十四岑参参南阳人文本之后天宝中进士歴安西闗西节度判官试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杜甫荐之转左补阙起居郎累迁侍御史出为嘉州刺史杜子美尝荐参于朝表云参识度清逺议论雅正佳名早上时辈所仰又诗

  • 章楶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章楶(1027-1102)字质夫,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治平二年(1065)进士,知陈留县。历任提点湖北刑狱、成都路转运使。元祐初,以直龙图阁知庆州。哲宗时改知渭州,有边功。建中靖国元年(1102),除同知枢密院事。崇宁元年卒,年七十

  • 14.王维:五言律诗三首·施蜇存

    汉江临泛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山居秋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卷三百九十四·列传第一百五十三·脱脱

        胡纮 何澹 林栗 高文虎 陈自强 郑丙 京镗 谢深甫 许及之 梁汝嘉   胡纮字应期,处州遂昌人。淳熙中,举进士。绍熙五年,以京镗荐,监都进奏院,迁司农寺主簿、秘书郎。韩侂胄用事,逐朱熹、赵汝愚,意犹未快,遂擢

  • 卷之一百三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十二·长孙无忌

    <史部,政书类,法令之属,唐律疏义  钦定四库全书唐律疏义卷十二唐 长孙无忌等 撰户婚上【凡一十四条】疏义曰户婚律者汉相萧何承秦六篇律后加廐兴户三篇为九章之律迄至后周皆名户律北斋以婚事附之名为婚户律隋开皇

  • 卷二十二·陆陇其

    钦定四库全书四书讲义困勉録卷二十二赠内阁学士陆陇其撰子张士见危致命章 乐天斋翼注曰此章见士当立其大节可字是大节无亏意已字是语助辞不作止字真西山曰义敬哀皆言思致命独不言思者死生之际惟义是徇有不待思而决

  • 春秋亿卷一·徐学谟

    明 徐学谟 撰隠公元年春王正月元年者纪鲁之元也何以纪鲁之元也春秋鲁史也纪元当先鲁焉书春王正月王谓周之共主也而谷梁以为始受命之文王非也鲁史而冠以春王正月公羊之所谓大一统也正月者周以建子之月为春也胡氏曰以

  • 有无品第八十五·佚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假令诸法所有无所有。非佛所作亦非罗汉辟支佛及菩萨所作。云何有诸道分数善恶之差别。有三恶趣及於人道。从四天王上至长寿天高下之殊异。云何复言作是得是。行恶者入三恶趣。行善者得生人道。或生天

  • 一切经音义卷第九十·唐慧琳

      翻经沙门慧琳撰  前高僧传音下卷  从第七尽十四。  高僧传第七卷  忘筌(上网方反下七宣反考声云筌取鱼竹笼也从竹全声庄子曰得鱼忘筌也)。  [仁-二+(穩-禾)]几(殷靳反桂苑珠丛云[仁-二+(穩-禾)]凭也从

  • 速疾立验魔醯首罗天说阿尾奢法一卷·佚名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 诏译尔时那罗延天。在于香醉山顶。请魔醯首罗于自在宫中。供养头面礼足。白魔醯首罗言。我所乘迦楼罗使者。能成办世间

  • 第二 天子相应·佚名

    第一 迦叶品[一]第一 迦叶(其一)一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其时,迦叶天子于黎明,其胜光遍照祇园,往诣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立于一面。立于一面之迦叶天子,向世尊谓曰:&ldquo;世尊请以比丘之教,开示比丘及我

  • 理查三世·莎士比亚

    《理查三世》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的创作的戏剧,是一部历史剧,创作于1591年,描述了理查三世短暂的执政时期,是莎士比亚第二长的剧本,长度仅次于《哈姆雷特》。该作品用严谨的写作风格,逼真地再现了暴君理查三世短暂的

  • 盖庐·伍子胥

    湖北江陵张家山西汉早期墓葬所出竹简中,有一篇题为《盖庐》的古代佚文,原文用隶书抄写,现经整理,可恢复原貌。全文采用问答形式,由“盖庐”提问,“申青”回答,内容属兵阴阳家的学说。“盖庐”即吴王阖间,“申青”即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