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七十三·志第四十

  ○食货六

  △常课 额外课 和籴 和买 斡脱官钱

  凡商贾之税,岁有定额,谓之常课;无定额者,谓之额外课。

  太宗二年,立征收课税所,凡仓库院务官,选有资产及谨饬者充之。所办课程,每月赴课税所输纳。有贸易借贷者,徒二年,杖七十;所官扰民贪婪者,罪亦如之。定诸路课税杂税,三十分取一。

  中统四年。用阿合马等言,凡京师权势之家为商贾,及以官银卖买者,并赴务纳税,入城不吊者引向匿税论。

  至元七年,申明三十分取一之制,以银四万五千定为额,有溢额者别作增余。凡典卖田宅不纳税者,禁之。二十年,颁李报课程比附增亏事例。是年,定上都税课六十分取一,由旧城市肆院务迁入都城者。四十分取一。二十二年,减上都课税,一百两之内取七钱半。二十六年,从桑哥言,增天下商税腹里为二十万定,江南二十五万定。二十九年,定输纳之限,不许过四孟月十五日。三十一年,诏商税有增余者,毋作额。

  元贞元年,复增上都税课。天历二年商税总入之数:

  大都宣课提举司,十万三千六定十一两。

  大都路,八千二百四十二定九两。

  上都留守司,一千九百三十四定五两。

  兴和路,七百七十定十七两。

  永平路,二千二百七十定四两,

  保定路,六千五百七定二十三两。

  顺德路,二千五百七定九两。

  广平路,五千三百七定二十两。

  彰德路,四千八百五定四十三两。

  大名路,一万七百九十五定八两。

  怀庆路,四千九百四十九定二两。

  卫辉路,三千六百六十三定七两。

  河间路,一万四百六十六定四十七两。

  东平路,七千一百四十一定四十八两。

  东昌路,四千八百七十九定三十二两。

  济宁路,一万二千四百三定四两。

  曹州,六千七十定四十六两。

  濮州,二千六百七十一定。

  高唐州,四千二百五十九定六钱。

  泰定州,二千十三定二十五两。

  冠州,七百三十八定十九两。

  宁海州。九百四十四定。

  德州,二千九百十九定四十二两。

  益都路,九千四百七十七定十五两。

  济南路,一万二千七百五十二定三十六两。

  般阳路,三千四百八十六定九两。

  大同路,八千四百三十八定十九两。

  冀宁路,一万七百十四定三十四两。

  晋宁路,二万一千三百五十九定四十两。

  岭北行省,四百四十八定四十两。

  辽阳行省,八千三百七十三定四十一两。

  河东行省,四万五千五百七十九定三十九两。

  四川行省,一万六千六百七十六定四两。

  甘肃行省,一万七千三百六十一定三十六两。

  江浙行省,二十六万九千二十七定三十两。

  江西行省,六万二千五百十二定七两。

  湖广行省,六万八千八百四十四定九两。

  额外课,凡三十有二。其岁入之数,惟天历二年可考。

  一曰历日,总三百十二万三千一百八十五本,计中统钞四万五千九百八十定三十二两五钱。大历二百二十万二千二百三本,每本钞一两。小历九十一万五千七百三十五本,每本钞一钱。回回历五千二百五十七本,每本钞一两。

  二曰契本,总三十万三千八百道,每道钞一两五钱,计中统钞九千一百十四定。至元二十二年,中书省议:诸人典卖田宅、人口、头匹所立文契,赴务设税,随即粘连契本给付买主,每本收宝钞三钱。皇庆元年,契本旧制收中统钞三钱,改收至元钞三钱。至天历二年,收一两五钱。

  三曰河泊,总计钞五万七千六百四十三定二十三两四钱。

  四曰山场,总计钞七百十九定四十九两一钱。至大元年,罢山场、河泊课程,听民采取。

  五曰窑冶,总计钞九百五十六定四十五两九钱。瓷窑二八抽分。至元五年,均州军户韩玉芳乞三十分抽一,制国用使司不允。

  六曰房地租,总计钞一万二千五十三定四十八两四钱。延祐二年,户部议:军户诸色人等凡典卖田宅,皆从尊长画字取问,有服房亲次及邻人典主不愿者,限十日批退,违限决十七;愿者限十五日批价,依例立契成交,违限决二十七。其亲邻典主取东画字财物,决二十七,业主虚抬高价,不成交易者,决二十七。听亲邻典之百日收赎,业主不交业者,决四十七。至元七年,令质押田宅者依例立契。元贞元年,中书省议:典卖田宅不赴官告给公据,私行交易者,痛行断罪,田粮一半没官,一半付告人充赏。

  七曰门摊,总计钞二万六千八百九十九定十九两一钱。至元二十九年,湖南道县尹李琮等上言:“民户除纳商税、酒醋课程外,每户一年滚纳门抹地亩一两二钱,验地亩多寡科征,亦有应纳二十余定之家,周岁计钞二万余定,比之腹里包银,增加数倍。民户贫穷无可送纳,以致逃亡,啸聚为寇。所欠课程勒令官司揭借,或令见存民户分纳。乞概行除免,以拯官民之困。”比较钱粮官、户部张侍郎议:“门摊课程仍通行依额认办,除离城十里之内依旧例税米外,十里之外验有地亩均科,各家佃户再不重复纳税,其无地下户并行除免。”

  八曰池塘,总计钞一千九定二十六两。

  九曰蒲苇,总计钞六百八十六定三十三两四钱。

  十曰食羊等课,总计钞一千七百六十定二十九两七钱。

  十一曰获苇,总计钞七百二十四定六两九钱。

  十二曰媒炭,总计钞二千六百十五定二十六两四钱。

  十三曰撞岸,又名岸例,总计钞百八十六定三十七两五钱。

  十四曰山查,总计钞七十五定二十六两四钱。

  十五曰曲,江浙省钞五十五定三十七两四钱。

  十六曰鱼课,江浙省钞一百四十三定四十两四钱。江南鱼户自备工本办课,认一百定课程。至元二十二年,改为打算鱼数,十分为率,鱼户收三分,官收七分。

  十七曰漆课,总计一百十二定二十六两。

  十八曰酵课,总计钞二十九定三十七两八钱。

  十九曰山泽,总计钞二十四定二十一两一钱。

  二十曰荡课,平江路八百八十六定七钱。

  二十一曰柳课,河间路四百二定四两八钱。

  二十二曰牙例,河间路二百八定三十三两八钱。

  二十三曰乳牛,真定路二百八定三十两。

  二十四曰抽分,黄州路一百四十四定四十四两五钱。

  二十五曰蒲课,晋宁路七十二定。

  二十六曰鱼苗,龙兴路六十五定八两五钱。

  二十七曰柴课,安丰路三十五定十一两七钱。至元二十四年,罢江南柴薪、竹木、岸例、鱼、牙诸课。

  二十八曰羊皮,襄阳路十四定四十八两八钱。

  二十九曰瓷课,冀宁路五十八定三两六钱。

  三十一曰姜课,兴元路一百六十二定二十七两九钱。

  三十二曰白药,杉德路十四定二十五两。

  和籴之名有二:曰市籴粮,曰盐折草。

  市籴粮,始于中统二年,以钞一千二百定于上都、北京、西京等处籴三万石。四年,以解盐引一万五千道和市陕西军储,又命札马刺丁籴粮,仍敕军民官勿阻。五年,谕北京、西京等路市朵军粮。至元三年,以南京等处和籴四十万石。四年,命沔阳州等中纳官粮,续还其直。八年,验各路粮价,增十分之一和籴三十九万四千六百六十石。六年,以两淮盐五道引,募客旅中粮。十九年,以钞三万定,市籴于隆兴、德兴府、宣德州。二十年,以钞五千定市籴于北京,六万定市籴于上都,二千定市籴于应昌。二十一年,以河间、山东、两浙两淮盐引,募诸人中粮。又以钞四千定,于应昌市籴。又发盐引七万道,钞三万定。于上都和籴。二十二年,以钞五万定,令木八刺沙和籴于上都。诏江南秋收。官为定例收籴。次年,减价出籴。二十三年,发钞五千定市籴沙、静、隆兴军粮。二十四年,官发盐引。听民中粮,又以扬州、杭州盐引五十万道换民粮。二十七年,和籴京粮,其价每十两之上,增一两。延祐三年,中籴和林粮二十三万石。五年、六年,又各和中二十万石。

  盐折草,始于大德八年。每年以河间盐,令有司于五月预给京畿郡县之民,至秋成,各验盐数输草,以给京师袜马之用。每盐二斤,折草一束,重十斤。岁用草八百万束,折盐四万斤。

  和买之法,其载于《至元新格》者,诸和买物须验出产停顿去处,分均买,其官吏不得先以贱拘收,秋勒人户。违者痛行断罪,计其余价。依数追还。诸和买须于收物处榜示见买物色及价钞。物既到,官钞即给示。仍须正官监之,置簿以备检勘。至元十三年,敕上都总管府和顾和买,权豪与平民均输。十八年,敕安西等处军站,凡和顾和买,与民均役。十九年,合刺奴、脱脱等言:“古人任土作贡,必因其土地所生,风气所宜,以为之制。今日和买,不随其所有,而强取其所无。和买请物,分文价钞并不支给,百娃典象卖产、鬻子雇妻,多方寻买以供官司。而出产之处,知其物他处所无,此处所有,于是高抬价钞。民户应当官司,不能与较,惟命是听。如此受苦不可胜言。乞明降指挥,今后应有和买,止于出产去处随时收取,庶免生事害人,天下幸甚。”户部依所议行之。

  二十九年,定和买折收物色,本路官司估直,从宣慰司差官检覆,如有不实,廉访司官依例体察纠治。

  至大三年,户部议准:“州县官司风闻和买诸物,暗令所占佃户,或缎匹,或绢布,督逼各户织造。将百姓所纳之物,百般疏驳,以己物添价送纳,并其余和买诸物,亦皆倚赖官势,贱买贵卖,损民取利,或克除价直,或移换昏钞,不得实价到民。所有今岁和买计置物色,拟令路府州县长官色目、汉人各一员,与物主交易两平收买,随即交直。所用价钞,于本处系官钱内放支。”

  至攒运官物,又有和顾之法。《至元新格》:诸和顾脚力皆尽行车之户,少则于近上有车户内和顾。仍籍其输转,勿使官吏挪攒作弊。

  大德五年,兵部议:递运脚力两平和顾,除大都至上都并五台脚价外,其余路分比附各处所拟千斤百里以中统钞为则。旱脚山路十五两,平川十二两。江南、腹里河道水脚。上水八钱,下水七钱。江淮黄河,上水一两,下水七钱。验实有斤重,于系官钱内放支。中书省如所拟行之。

  斡脱官钱者,诸王妃主以钱借人,如期并其子母征之。元初,谓之羊羔儿息。时官吏多借西域贾人银,以偿所负,息累数倍,至没其妻子犹不足偿。耶律楚材奏令本利相侔,永为定例。

  中统三年,定诸王投下取索债负人员,须至宣抚司,彼此对证,委无异词,依一本一利还之。毋得将欠债官民人等强行拖拽,人口、头匹准折财产,搅扰不安。违者罪之。

  至元八年,立斡脱所。以掌其追征之事。二十年,蠲昔刺斡脱所负官钱。是年,诏,“未收之斡脱钱,悉免之。”二十九年,复诏:“穷民无力者,本利免其追征,中户则征其本而免其利。”

  元贞元年,诏:“贷斡脱钱而逃匿者罪之,仍以其钱赏首告者。”

  大德元年,禁权轰斡脱,大德二年,诸王阿只吉索斡脱钱,命江西行省籍负债者之子妇。省臣以江南平定之后,以人为货,久行禁止。移中书省,罢其事。五年,禁斡脱钱夹带他人营运,违者罪之。六年,札忽真妃子、念木烈大王位下遣使人燕只哥歹等追征斡脱钱物,不由中书省,亦无元借斡脱钱数目,止云借斡脱钱人不鲁罕丁等三人,展转相攀,牵累一百四十余户。中书省议准:凡征斡脱官钱者,开坐债负户计人名、数目,呈中书省,转咨行省官同为征理。照验元坐取斡脱钱人姓名,依理追征,毋致勾扰违错,着为令。

猜你喜欢
  卷二百二十九·表第二十·脱脱
  卷第二百八十六·胡三省
  卷二·列国·蒋一葵
  避寇纪略·程畹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二十九·佚名
  卷之一百五十·佚名
  嘉靖以来首辅传卷五·王世贞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七十三·阿桂
  列传卷第二十三 高丽史一百十·郑麟趾
  鲁迅翁杂忆·许寿裳
  华云龙传·张廷玉
  ○汉人、南人第三甲,三十二名·佚名
  三·钱穆
  卷六十七·雍正
  總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吴季子·唐圭璋

      季子字节卿,号裕轩,邵武人。登宝祐四年(1256)进士。历沿江制置使干官,国子监丞。   醉蓬莱   寿友人母   正淡烟疏雨,梅子黄时,清和天气。阿母当年,暂辍瑶池会。霞帔星冠,霓旌羽纛,下碧霄云际。恰与瞿昙,同时共日,降人

  • 七言巻十八·洪迈

      七言〈原缺〉

  • 卷三百六十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二刘禹锡送工部张侍郎入蕃吊祭【时张兼修史】月窟宾诸夏云官降【一作向】九天饰终邻好重锡命礼容全水咽犹登陇沙鸣【一作明】稍极边路因乘驿近志为饮氷坚毳帐差池见乌旗揺曳前归来赐

  •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五十六·佚名

    正统四年六月丁丑朔遣中官祭中霤之神○命湖广都指挥佥事张善充参将权佩征蛮副将军印代总兵官萧授镇守湖广贵州等处先是监察御史章聪奏授年几八十筋力衰迈边备不整 上召授回京命行在兵部推举武臣一人代之尚书王骥举善

  • 卷之一千四百五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杜牧传·欧阳修

    杜牧字牧之,很会写文章。考中进士,又选中贤良方正能言极谏科。沈传师上表举荐他任江西团练府巡官,又任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提拔为监察御史,写信称病在东都设立分衙门。因弟弟杜耾病重辞官职。又任宣州团练判官,封为殿

  • 张贵传·脱脱

    张贵已经抵达襄阳,襄阳主帅吕文焕极力挽留他共同守御。张贵依仗他的骁勇,打算回郢州,于是招募两个能伏在水中几天不吃饭的勇士,使他们拿着用蜡封好的信前往郢州求援。北兵增加守备愈加严密,水路连续封锁几十里,排列撒满像星

  • 完颜杲传·脱脱

    杲,原名斜也,是世祖的第五个儿子,太祖的同母弟弟。收国元年(1115),太宗任谙班勃极烈,杲任国论昊勃极烈。天辅元年(1117),杲带领军队一万人攻打泰州,占下金山县。女固、脾室的四个部族以及渤海人都来投降,于是攻克泰州。城中贮

  • 卷十七·范家相

    钦定四库全书诗沈卷十七栁州府知府范家相撰大雅荡诗以殷受比厉王与书微子一篇可互证彊御掊克流言冦攘即书所谓罔不草窃奸宄师师非度也炰烋中国敛怨为德即书所谓敛仇召敌不怠也明晦号呼俾昼作夜即沉酗败乱厥德也蜩螗沸

  • 卷三十九·佚名

    △憍陈如品第十三之一尔时世尊告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是色。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亦是无常。灭是识。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是色。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亦复如是,憍陈如。色即是空。因

  • 卷第四·道宣

      归正篇第一之四舍事李老道法诏梁高祖武皇帝废李老道法诏北齐高祖文宣皇帝通极论隋沙门释彦琮舍事李老道法诏梁武梁高祖武皇帝。年三十四登位。在政四十九年。虽亿兆务殷而卷不释手。内经外典罔不厝怀。皆为训解数

  •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十三·佚名

    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二○)第三分阿摩昼经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游俱萨罗国。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至伊车能伽罗俱萨罗婆罗门村。即于彼伊车林中止宿。时。有沸伽罗娑罗婆罗门。止郁伽罗村。其村丰乐。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卷上·佚名

    (亦名金刚能断般若)    无著菩萨造    隋南天竺三藏法师达摩岌多译  出生佛法无与等  显了法界最第一  金刚难坏句义聚  一切圣人不能入  此小金刚波罗蜜  以如是名显势力  智者所说教及义  

  • 新法算书·徐光启

    一百卷。明徐光启(1562—1633)等撰。徐光启字子先,上海徐家汇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崇祯五年(1632)升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并参机要,后又兼任文渊阁大学士。他的研究范围广泛,以农学、天文学为突出。利玛窦入京后,徐从

  • 吴中旧事·陆友

    地理杂志。元陆友仁撰。 一卷。友仁字辅之,平江(今江苏苏州)人。著有《研北杂志》。是记吴中轶闻旧迹,以补地志之阙而成书。约九千余字。载有李育、程光禄、林德祖、朱勔及绍兴三年长洲地震、淳熙二年(1175)夏秋天久

  • 梁京寺纪·佚名

    一卷。不著撰人。此记无著述时间。此记升元寺条中,记载李玉时期升元阁仍存在,此梁朝文物,故推断此记为宋代初年手笔。是篇记梁代诸寺院,文笔雅洁。唐代释清澈著《金陵寺塔记》30卷,收入《唐书·艺文志》中,是现存最早

  • 玄真子·张志和

    一卷。唐张志和撰,附天隐子 一卷。唐无名氏撰。张志和,字子同,自号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张志和的著述多已亡佚,今存除《玄真子》外,另有词《渔父》五首。《玄真子》又作《元真子》,又名 《玄真子外篇》。据《直斋书录解题》

  • 皇明恩命世录·佚名

    皇明恩命世录,编者不详。从内容看,当为明朝正一道道士编辑。九卷,收入《万历续道藏》。此书辑录明朝九位皇帝御制的赞文、诰敕及圣旨,皆与道教有关。九位皇帝即明太祖、成祖、宣宗、英宗、景帝、宪宗、孝宗、武宗、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