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天台智者大师禅门口诀

  师言安般守意。当知色心相因而息。犹然火缘薪以烟。睹烟清浊则览燥湿之形。察息耎粗用镜真邪之候。守之者庶使望云造浦候岸。制篙识其机道船获济矣。师言身安意正其若油净灯明。是故既欲守意先在安身。安身者。安处身风无令风事违诤。何谓风事。身中有行风横起风诸节风百脉风筋风力风骨间风腰风脊风上风下风。如此诸风位各有分不可相乱。乱则贼。大则颠狂废绝。小则虚实相陵虚则痒实则痛。痛痒在身何暇系念。颠狂之流故自亡言。凡事动静施为。当先作是想想现在前然后即事也。不尔者粗细相忤新陈交逆。如礼禁奸其何可得止。今略举其一余悉类之。假令将就坐时先作是想。我当于彼处坐彼处去此。应若干步随下足时。稍申其气渐放身体。住风稍来行风渐去。其余威仪亦复如是。如是想者是名安身也。

  师说偈曰。

  进止有次第  粗细不相违

  譬如善调马  欲去如欲住

  常能谨慎此  安身心入禅

  师言。行立坐卧常应系念。但卧多则沈惛。立多则疲极。行多则纷动难可一心。坐无此过所以多用。行者当住闲静之处结跏趺坐。女则半跏趺平身正直。纵任身体散诞四胑。布置骨解当令关节相应。不倚不曲解衣缓带。辄有不安微动取便要令调适也。安详以左手置右手上。令左手小指头拄右手大指本。下两手大指头。才相诣放颊车。小小开齿微微启举舌。四五过长吐气。次渐平视徐徐细闭目。勿令眼脸大急。当使眼中眬眬然。师说偈诫之。

  入住出三时  如劫成住坏

  欲速者不达  达者知节量

  师言。息有四种应当拣择。一风二气三喘四息有声曰风。结滞曰气。出入不尽曰喘。不声不滞出入俱尽曰息。绵绵若存。守喘则劳。守气则结。守风则散乱。守息则定。温师一家系念在己脐中央如豆瓣处。解衣谛观取其相。然后闭目合口开齿举舌向腭。令息调均一心谛观。若有外念摄之令还。若念不见复解衣看之。熟取其相还复如前。问何故念脐。答其息出从脐出入至脐灭。脐是息之出灭所由。为知无常故所以念脐。又脐是肠胃根源。从源寻路自然见不净。若见不净便止贪欲。于念处为身为念处。于六妙门为止处。又识神托生之始。与精血合根在于脐。是以人生时唯脐连持。若行者见脐分明自然生厌离免于系也。经言随所至处系心谛观察。谓息入出根于脐也。问系念时或痛如针刺。或急如绳牵。或痒如虫啖。或冷如水洗。或热如火炙。如是诸触或光神竟寂尔者电光定也。于此时中有无量相似。行者尔时一切勿著。但努力一心而已自然得度。若不精进即退堕也。问何故数息时忽然忘数但知息。答心稍稍细应于一心是以失数。向者息是一数是一境与二俱所以粗。问何故复不知息但知境。答行者粗观已除息渐微所以不见。有人言。毛孔尽开处皆出故所以无耳。师言息微故不见。此言毛孔散出者。既许出那得鼻门独不出也。言微而不见者据系念为语。毛孔散出者据通畅为语。有人云。息系不行心眼乍明倏如电光。疑是电光定。习者言。若但不见息者是息微故。忽然目明者人多语此是默然。心自此之前亦有小小便身之触人多以为禅喜乐。师言此是十善相应心非上界也。度此一节入禅境也。履冰临渊尔乃得过耳。师言触者自知不须言之。诸师咸以此验人虚实。言知者恐妄想之流翻为害耳。师言若忽复见息还。从数起一以如前。若坐久一人须出时息现。尔时即随随经十息许。复数数经十息许。乃微动手脚次动如按摩法。次开目从细至粗乃可起耳。于此时中由恒数息仿佛知之而已。但不复专精也。师教诫时恒说出入有次第偈也。坐禅人问种种病师诫言。但系心在境不令他缘病自差耳。用之者远至三日无有不差。问心乱横见。答摄念可愈。问四大增损那得复差。答心之动转由扇之有风。住止理数然。师教诫常言实心系实境。实缘次第生实。实迭相注自然入实理。问但得禅定便得入理为有地位耶。答利根者心定便入亦无的位。钝根者备经九次第定定尽方会。问外道修禅定至非想那不会理。答外道修定皆滞我心。心为障故不会理也。夫痛者是乱风起由与外争故也。云何与外争。谓心去时以表牵也。如教婴儿行但任之而已。不得牵挽。欲速达者可不慎乎。急者是绞风起。由行者专太过报。风势分不尽故也。若过若不及为失一矣。痒者由行者息生时谓为灭。息灭时谓为生。意与息相违故也。故云不谛不明贼从内生冷者由行者不以味所念处水大增也。热者由行者常有希望火大增故也。师言夫欲修行者。要须有分无分者不能办事也。何谓为分。所谓四心。一者坚信谓深信师。二者受用谓师法也。三者精勤常自勉励。四者方便谓细回转。云身中脉如百川归海。心如拘物头。四片相合一片各有十纪脉。共绞络故心端有四十脉也。其下一脉直往趣脐。号曰优陀那风。优陀那者中也。故号此脉为中脉也。初坐之中其外种种变形。或作父母师僧国王美女形像师子虎狼。如是谓魔鬼。行者当假想心。作金刚刀拟之即去。夫病有多种。一身作病。二鬼作病。三魔作病。四不调息成病。五业障病。今须识知第一身自作病者。坐时或倚壁或衣襟。大众未出而卧。此心懈怠魔得其便。入身成病使人身体背脊骨欲疼痛。名为注病难治。行者慎之。治法者用息从头流气。向背脊历骨节边注下。须好用心方差耳。第二鬼作病者。有人坐时其心念种种事。或望有所知。或欲知人吉凶。有兜醯罗鬼来入其身。种种变现或见吉凶事知他身。或知一家一村一聚落一州一郡。及一国土中吉凶善恶等。或如似圣人此非圣也。并是前鬼所作莫取之也。若不治之者久久亦能杀人。第三魔作病者。有人坐时心念利养。魔即现其种种衣服饮食七珍杂物供养之具应识之。若觉急须治之。若不治入心成病者难治。第四病者有人坐不解调息成病。令人身体枯闭而羸瘦。此人无罪易治。治法用遍息正用心息之息名为遍满息。用之法以心住息。从头溜气遍满四胑。此是不解用息。使筋脉焦枯身无润泽。令以此二息从上流下。令息遍身故名遍息满息。息遍满故身即平复可用止息。云何名止息。平心直住不动是名为止息。第五业障病者。举身肿满颜色虚肥而黄。此人障重难治应须忏悔。治法用焦息[火*朝]息。云何名焦[火*朝]。二息亦非外别捉[火*朝]等物来著身中。还用心息想作焦[火*朝]。二息从头至足及溜气四胑。通遍令使肿满得消。还用心息平心直住。息得平复唯须忏悔。复有四胑痿弱无力。两臂两足欲落。或一臂欲落者。治法用遍息流气使满四胑良久自差。若口向左边洼即注息往左。若右边洼注息往右边。若向左角右角如上法。若有宿痤冷热等病。用息向下流使病灭。身中细碎众病皆用息治之。若冷病即用热息流之。若热病即用冷息流之。对治作法各用此二息治之。复须行时用息。若足轻头重此是心高妄想。可息妄想心。可息高心。可向下看心。若足重头轻悲者向心。若行时复次须用心不高不下。使息调和用息使身心俱遍。即入通明观可观心性三昧身相三昧。心相为其本。经言识心达本源无虚假故。治痢法安心脐下。患冷痢则作暖息。患热则作冷息取差为止。治嗽法取嗽欲发时。三过吐气然后安心中观。嗽欲发时便吐气令出。还如先安心自差。治肿法作息肿断令息撮聚欲遍。当肿上以心住定穿作一孔。令息从中出入即差治耳。满法安心置孔外细细引。自牵气令出须臾自差治。人坐忽然喉中如似有物长一二寸。不肯出者安心物上须心住定。然后分心四向意地语云。内外皆空病从何生。亦须解空性遣之自去。治坐中忽得短气可先嘘气。从鼻却入令气满身竟令出。然后安心置掌文中不久自去。一息治身中种种病法。取气从鼻却入令气满身竟。然后细细闭口随气自内置此息去。引心从骨中直下出不净门外住。眠时引息内脚心。行住坐卧恒用此心。自四处有杂病时须此息息通。然后随病处所引气息。从病处出入空无有阂者即差。治冷病用暖息。治热病用冷息。治骨髓病用刀息。破脚十指头并作息破脚趺上骨令出即差。治人身分肿刀息破脚十指奇中令出通。身肿满安息脚心下。身重作轻息身轻重息。初坐之中数息长短。外神来鼻其心直上至顶蒸热。却之法合口缩气向上至顶。还向下牵气则止。其若不治通目两目俱闇此是何患。若为鬼神。鬼神名字跋违多。舒手盖目盲。即诵咒曰。

  人之波昼比尼若波昼忧薮波昼

  诵至三遍。眼即开明还如本初坐。得细住心为外人触。气上塞胸腹胀不得安坐者。此是身中六神俱奔在胸。以是令患治之法。先解衣带出气使长入气使短十息。然后诵前咒命阿那般那乃至十得差。初坐成得细住心为人来触。气上冲肺成病者。即令肺胀过百日。即吐逆不得饮食。此是外有恶神来入人身名跋多神。赤色六眼八孔或大或小。复有三小神名曰呼搜醯。或变形作小儿。或作蟒身。其形赤黑色。兜罗醯神。其形或大或小三遍。初坐中或得身体骨节腰背疼痛。自呼辟注。此是何患。此名六根通身游戏。不久患举身顶直三过舒身命阿那般那即差。初坐之中六神沈曀。为外人来触六神横出身外。毛孔中各有一神。皆来奔入喜有起。身体青肿妨不得坐。治法先合口缩气向上。二遍身中还牵气向下。然后诵前咒命阿那般那。复列恶鬼神名字。呼搜醯跋违多即差。又言名出息为安。安般之人唯数出息。初坐中或有掉动者非久患。治法先命阿那般那。云何乱语休即止。初坐中或有身中火起不是患也。治法外边闇赍火入莫使知闻。盆合头此人令坐傍人唱言。此是大火起开眼不见满三遍即止。初坐中或有身中水出者非患。治法盆盛水莫使闻知。口含水洒面开眼不见满三遍即止。初坐中重触得心为人来惊心中迫迮。即时摸扪。下病大小行不通。此是身中六神俱下出故生患。治法缩气向下还牵向上。说咒命阿那波那以差为限欲上厕用心法。大小便出时可作一切病出。想又行者心少开悟于其深义。如有渐解其心欢喜。思量过分复得忍劳患。行者当以智筹量。可不应止则止应观则观。止观顺宜便可得久。思劳之状众多。亦得头痛气满皆用息治之。治头痛法鼻中入气口中微引气出。意想念头中痛气微从口出。若心细微缓调顺时。三度引气出当自欠呿。如是引气欠呿不过至十头痛则差。治腹中气满法。鼻中入气口微引气出。意念腹中闷气。使从口中出患时当嗌气。若腹中结极满患时。当仰眠申手脚以手轻腹皮上。须按摩之十回五回。当有嗌气。还复起坐引气如前治法。若心调顺细乃至十年二十年。结气满患但一日一夜心息调顺气息调和。不缓不急不粗不细。调和得所患皆差也。若以息粗细缓急。调和不得所者终不能差也。若出息有声名粗急。出息如欲不续名细缓。细缓者善。又以腹中气满闷时。长引气出更增其患。出息使不长不短调顺和适。得所患必差也。以调和气息治患法。治一切肠中气。又坐禅和适得所者患者悉差。又坐禅入得好细心定不得怀忧恚恼。必成气患数入息时。数入息亦成气病缘。五脏中作境界修定亦成病。乃至诵经连文接句或出气不时摄入。入气不时出尽成病。皆以前法治之。又治头痛时不得治腹满。治腹满时不得治头痛。一时治两患则更增其患。若头中气极治其患时。鼻中入气而大开口微引气出之。又勤坐之人多喜有气。若有气患常用口中出气治之久久。人齿冷心得调细时。鼻中入气还以鼻中微引气出治之。其若心得调细一切气患。尽用鼻出入息治之。若又用数息法缘所患随息。亦善入时不缘但缘出息也。若修观过分故心则浮乱。怡空过分故心则沈。钝行者常善观察思惟治此患也。又坐禅人若调心在身中五脏中来缘境界或谓五脏中定心来缘境界勤坐之人不久成病。能令行人五脏界生气脉与境界相连。使人得急挛病。治法意想观身中上下使空。如木筒相乃至临坐。及地皆令使空作意想。身中气息尽使向下入地而去。若心调顺不久即差。患若差竟教使观脚腂子上境界也。又须教患者汝得此患由心错谬。谓言在身中。心法不在身外不在身内。随所缘而生汝当解之。又复坐人心念境界时。意谓作眼见相。又复坐人得住时。有光明照境界上。不知是心光明意光明。从明中出住在境界上。是人不久患眼睛疼痛。令人眼闇痛。治法即以心缘眼。心见眼合而作是念。见观之法眼应开视。今见眼合知非眼见。复次缘眼时见境界上明。向上缘眼是心心从明中出。而是心法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眼是心法故随心所缘处生。亦复不在内外两中间。作是观时错谬假心。患皆除断眼患即除。又坐时不得令衣带急。使人得气满患。又复坐人得上地定。不得就坐中起善恶觉观。令人头痛患皆须慎之。是等诸患如上法治之。又复坐人见境界上有尘起。凝如似纺车转者。是人有风患不得修学上地禅定。令人发狂。但得学身念处。观行法方便治风患。差乃可得学上地定耳。若入浅定而为外声触。或有事触身时。即觉出定不能成患。若心嫌恨嗔恚恼则成气满患。若入深定有大声触。声虽在外而在身中。声或在境界上声。是人欲出定不能得出。心在身中怖怕精神荒迷后乃得出。即令人得腹胀患。或暴下血有事触身得患。亦如是。治法亦用调息如前法也。若起嗔恚愤怒则不可治。或时杀人初坐时。若大小便不通蹴气向上还牵向下。咒阿那般那即差。初坐时有好种种事起人来触恼。或谤佛法胡汉语令人不解。此是恶鬼入身名兜醯罗。诵前咒即差。兜醯罗神其身黄。乍大乍小。命入息阿那出息般那治身卒痛法。问安般人何故举身卒痛。一师言。由食太饱未消而便摄念气粗念细故使然也。治法二三日省食。节息令长谛缘出息相。二三日坐便愈。一师言。由摄念太急则气结故病。治法想身状甑上饭气。然后想有风从脐中起出至面门。面门者口也。转转猛大吹身气令散。散后身痛即愈。数日须食肥腻食慎勿见风。又治法于未食时。密室中慎勿闻声。宽放四肢于面门调和气息五过。二三日坐即差。又云由初坐时行风犹盛。不作方便即急捉体如住风。体住风与行风争力故也。治法须行动从缓渐急至五里许。还复从急至缓即坐。长嘘息四五过。宽放四肢泄然复放意经食顷。复引息二三过勿令耳闻声。复放意如前经一食顷。然后摄念至一坐即愈耳。

  天台智者大师禅门口诀

猜你喜欢
  与康寄遥居士书(十九通)·太虚
  昭覺丈雪醉禪師語錄目次·丈雪通醉
  卷七·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二十六·唐慧琳
  勿欲为千古高人·印光
  从整理国故到研究和尚·胡适
  卷第三十五(致字号)·朱时恩
  重雕补注禅苑清规第四卷·宗赜慈觉
  卷第八十四·霁仑超永
  卷第四十·霁仑超永
  卷第二十三·佚名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六·佚名
  卷第一百十·李通玄
  洪武时代的僧律·太虚
  父子合集经卷第十·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十出 嘱婢·李渔

    (老旦扮丫鬟上)前世不曾修,今生作女囚。幽藏深窖里,夜夜伴光头。自家非别,乃是空和尚瞒人偷买的丫鬟,叫做妙香的便是。当初原是好人家儿女,只因爹娘丧早,卖入宦家为婢,主母妒忌不容,又交与媒婆转卖。谁想被是空这个秃贼,用计买了

  • 列传第八十四·李延寿

    氐 吐谷浑 宕昌 邓至 白兰 党项 附国 稽胡氐者,西夷之别种,号曰白马。三代之际,盖自有君长,而世一朝见,故《诗》称“自彼氐、羌,莫敢不来王”也。秦、汉以来,世居岐、陇以南,汉川以西,自立豪帅。汉武帝遣中郎将郭昌、卫广灭之,

  • 卷一百二十三·列传第十一·张廷玉

        陈友谅 张士诚 方国珍 明玉珍   陈友谅,沔阳渔家子也。本谢氏,祖赘于陈,因从其姓。少读书,略通文义。有术者相其先世墓地,曰“法当贵”,友谅心窃喜。尝为县小吏,非其好也。徐寿辉兵起,友谅往从之,依其将倪文

  • 卷六十一 后秦録九·崔鸿

    吉成诜 吉成诜南安人也建初元年苌攻拔秦州刺史王统羌胡应之者二万余户诜因进曰臣州人殷地险隽杰如林用武之国也王秦州不能收拔贤才三分鼎足而坐玩珠玉以至于此陛下宜散秦州金帛以施六军旌贤表

  • 第五十五回 驱蠹贼失计反遭殃 感蛇妖进言终忤旨·蔡东藩

      却说灵帝元年八月,太白星出现西方,侍中刘瑜,颇知天文,暗思星象示儆,危及将相,免不得瞻顾徬徨,因即上奏太后道:“太白侵入房星,光冲太微,象主宫门当闭,将相不利,奸人为变,宜亟加防!”一面又致书窦武陈蕃,略言星辰错缪,不利大臣,请

  • 卷第六·徐鼒

    前翰林院检讨加詹事府赞善衔六合徐鼒譔纪第六永历(下)永历(下)我大清顺治十五年(戊戌、一六五八)春正月戊戌朔,上在滇都,称永历十二年。遣漳平伯周金汤册封朱成功为延平王、招讨大将军,赐尚方剑便宜行事;并

  • 卷之二百二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之二百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第三十五卷 仕绩 二 六·缪荃孙

    扬 州 府 二 唐李鄘 李栻李鄘,字建侯,江都人。北海太守邕之从孙。第进士,又以书判高等补秘书省正字。李怀光辟致幕府,累擢监察御史。怀光反河中,鄘与母、妻陷焉。后与高郢刺贼虚实及所以攻取者,白诸朝,德宗手诏褒答

  • 三 寄谕直隶河南山东三省督抚采买刊书梨板·佚名

    三 寄谕直隶河南山东三省督抚采买刊书梨板乾隆三十七年十月@尚书 公福〈隆安〉字寄直隶、河南、山东各督抚,乾隆三十七年十月 日奉上谕:现在需用刊书梨板约计五、六万块,若于京城就近采买,恐难如数购觅。着交直隶、河南

  • 卷八 晋语二·左丘明

    骊姬谮杀太子申生〔原文〕反自稷桑,处五年,骊姬谓公曰:“吾闻申生之谋愈深。日,吾固告君曰得众,众不利,焉能胜狄?今矜狄之善,其志益广。狐突不顺,故不出。吾闻之,申生甚好信而强,又失言于众矣,虽欲有退,众将责焉。

  • 张龙传·张廷玉

    张龙,濠州人。随太祖渡江,平定常州、宁国、婺州,都立有战功。从征江州,担任都先锋。平定武昌后,授予花枪所千户。平定淮东,守卫海安,在海口与张士诚的部队展开了战斗,活捉了彭元帅,俘敌几百人。进攻通州,击毙敌将,张龙被提升为威

  • 春秋辨义卷十四·卓尔康

    明 卓尔康 撰文公二庚子○襄王三十一年六年○晋襄七年卒齐昭十二卫成十四蔡庄二十五郑穆七曹共三十二陈共十一杞桓十六宋成十六秦穆三十九楚穆五春许僖公夏季孙行父如陈左传臧文仲以陈卫之睦也欲求好于陈季文子聘

  • 佛说宝雨经卷第四·佚名

    唐天竺三藏达摩流支译复次善男子。菩萨成就十种法得如于水。何等为十。一者随顺善法。二者常能生长一切白法。三者欢喜净信悦乐滋润。四者令一切烦恼相续朽败。五者自性澄清无浊洁净。六者息灭一切烦恼烧然。七者舍离

  • 弥勒上生经宗要·元晓

    释元晓撰将说此经。十门分别。初述大意。次辨宗致。三二藏是非。四三经同异。五生身处所。六出世时节。七二世有无。八三会增减。九发心久近。十证果前后。第一述大意者。盖闻弥勒菩萨之为人也。远近莫量。深浅莫测。

  • 中吴纪闻·龚明之

    宋代文言轶事小说。南宋龚明之著。凡六卷, 二百二十五条,今本已残缺数条。有明弘治七年严春刻本、正德九年龚弘刊本、明末若墅堂刊本、毛氏汲古阁刻本及《知不足斋丛书》、《墨海金壶》、 《学海类编》、《粤雅堂丛书》

  • 葆光录·陈纂

    小说。五代陈纂撰。纂,颍川(今河南许昌)人,自号袭明子。分为三卷,卷一、二各三十条,卷三二十七条,共八十七条,计一万余字。 《文献通考》、 《宋志》均入子部小说家类, 《直斋书录解题》曰: “陈纂撰。自号袭明子,所

  • 净土十疑论白话释·智顗

    一卷。隋代释智顗撰。《净土十疑论》由智顗说,灌顶整理成书。所谓十疑是:一解释求生净土无大慈悲疑,二解释求生无生理疑,三解释偏求生一土疑,四解释偏念一佛疑,五解释具缚得生疑,六解释得即不退疑,七解释不求兜率内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