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越绝卷第一

  越绝外传本事第一

  问曰:“何谓越绝?”“越者,国之氏也。”“何以言之?”“按春秋序齐鲁,皆以国为氏姓,是以明之。绝者,绝也。谓句践时也。当是之时,齐将伐鲁,孔子耻之,故子贡说齐以安鲁。子贡一出,乱齐,破吴,兴晋,疆越。其后贤者辩士,见夫子作春秋而略吴越,又见子贡与圣人相去不远,唇之与齿,表之与里,盖要其意,览史记而述其事也。”

  问曰:“何不称越经书记,而言绝乎?”曰:“ 不也。绝者,绝也。句践之时,天子微弱,诸侯皆叛。于是句践抑疆扶弱,绝恶反之于善,取舍以道,沛归于宋,浮陵以付楚,临沂、开阳,复之于鲁。中国侵伐,因斯衰止。以其诚在于内,威发于外,越专其功,故曰越绝。故作此者,贵其内能自约,外能绝人也。贤者所述,不可断绝,故不为记明矣。”

  问曰:“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任用贤者,诛服疆楚,何不言齐绝乎?”曰:“桓公,中国。兵疆霸世之后,威凌诸侯,服疆楚,此正宜耳。夫越王句践,东垂海滨,夷狄文身,躬而自苦,任用贤臣,转死为生,以败为成。越伐疆吴,尊事周室,行霸琅邪,躬自省约,率道诸侯,贵其始微,终能以霸,故与越专其功而有之也。”

  问曰:“然越专其功而有之,何不第一,而卒本吴太伯为?”曰:“小越而大吴。”“小越大吴奈何? ”曰:“吴有子胥之教,霸世甚久。北陵齐、楚,诸侯莫敢叛者,乘,薛、许、邾、娄、莒旁毂趋走,越王句践属刍莝养马,诸侯从之,若果中之李。反邦七年,焦思苦身,克己自责,任用贤人。越伐疆吴,行霸诸侯,故不使越第一者,欲以贬大吴,显弱越之功也。”

  问曰:“吴亡而越兴,在天与?在人乎?”“皆人也。夫差失道,越亦贤矣。湿易雨,饥易助。”曰: “何以知独在人乎?”“子贡与夫子坐,告夫子曰:‘ 太宰死。’夫子曰:‘不死也。’如是者再。子贡再拜而问:‘何以知之?’夫子曰:‘天生宰嚭者,欲以亡吴。吴今未亡,宰何病乎?’后人来言不死。圣人不妄言,是以明知越霸矣。”“何以言之?”曰:“种见蠡之时,相与谋道:‘东南有霸兆,不如往仕。’相要东游,入越而止。贤者不妄言,以是知之焉。”

  问曰:“越绝谁所作?”“吴越贤者所作也。当此之时,见夫子删书作春秋,定王制,贤者嗟叹,决意览史记,成就其事。”

  问曰:“作事欲以自着,今但言贤者,不言姓字何?”曰:“是人有大雅之才,直道一国之事,不见姓名,小之辞也。或以为子贡所作,当挟四方,不当独在吴越。其在吴越,亦有因矣。此时子贡为鲁使,或至齐,或至吴。其后道事以吴越为喻,国人承述,故直在吴越也。当是之时,有圣人教授六艺,删定五经,七十二子,养徒三千,讲习学问鲁之阙门。越绝,小艺之文,固不能布于四方,焉有诵述先圣贤者,所作未足自称,载列姓名,直斥以身者也?一说盖是子胥所作也。夫人情,泰而不作,穷则怨恨,怨恨则作,犹诗人失职怨恨,忧嗟作诗也。子胥怀忠,不忍君沈惑于谗,社稷之倾。绝命危邦,不顾长生,切切争谏,终不见听。忧至患致,怨恨作文。不侵不差,抽引本末。明己无过,终不遗力。诚能极智,不足以身当之,嫌于求誉,是以不着姓名,直斥以身者也。后人述而说之,仍稍成中外篇焉。”

  问曰:“或经或传,或内或外,何谓?”曰:“ 经者,论其事,传者,道其意,外者,非一人所作,颇相覆载。或非其事,引类以讬意。说之者见夫子删诗、书,就经易,亦知小艺之复重。又各辩士所述,不可断绝。小道不通,偏有所期。明说者不专,故删定复重,以为中外篇。”

  越绝荆平王内传第二

  昔者,荆平王有臣伍子奢。奢得罪于王,且杀之,其二子出走,伍子尚奔吴,伍子胥奔郑。王召奢而问之,曰:“若召子,孰来也?”子奢对曰:“王问臣,对而畏死,不对不知子之心者。尚为人也,仁且智,来之必入,胥为人也,勇且智,来必不入。胥且奔吴邦,君王必早闭而晏开,胥将使边境有大忧。”

  于是王即使使者召子尚于吴,曰:“子父有罪,子入,则免之,不入,则杀之。”子胥闻之,使人告子尚于吴:“吾闻荆平王召子,子必毋入。胥闻之,入者穷,出者报仇。入者皆死,是不智也。死而不报父之仇,是非勇也。”子尚对曰:“入则免父之死,不入则不仁。爱身之死,绝父之望,贤士不为也。意不同,谋不合,子其居,尚请入。”

  荆平王复使使者召子胥于郑,曰:“子入,则免父死,不入,则杀之。”子胥介胄彀弓,出见使者,谢曰:“介胄之士,固不拜矣。请有道于使者:王以奢为无罪,赦而蓄之,其子又何适乎?”使者还报荆平王,王知子胥不入也,杀子奢而并杀子尚。

  子胥闻之,即从横岭上大山,北望齐晋,谓其舍人曰:“去,此邦堂堂,被山带河,其民重移。”于是乃南奔吴。至江上,见渔者,曰:“来,渡我。”渔者知其非常人也,欲往渡之,恐人知之,歌而往过之,曰:“日昭昭,侵以施,与子期甫芦之碕。”子胥即从渔者之芦碕。日入,渔者复歌往,曰:“心中目施,子可渡河,何为不出?”船到即载,入船而伏。半江,而仰谓渔者曰:“子之姓为谁?还,得报子之厚德。”渔者曰:“纵荆邦之贼者,我也,报荆邦之仇者,子也。两而不仁,何相问姓名为?”子胥即解其剑,以与渔者,曰:“吾先人之剑,直百金,请以与子也。”渔者曰: “吾闻荆平王有令曰:‘得伍子胥者,购之千金。’今吾不欲得荆平王之千金,何以百金之剑为?”渔者渡于于斧之津,乃发其箪饭,清其壶浆而食,曰:“亟食而去,毋令追者及子也。”子胥曰:“诺。”子胥食已而去,顾谓渔者曰:“掩尔壶浆,无令之露。”渔者曰: “诺。”子胥行,即覆船,挟匕首自刎而死江水之中,明无泄也。

  子胥遂行。至溧阳界中,见一女子击絮于濑水之中,子胥曰:“岂可得讬食乎?”女子曰:“诺。”即发箪饭,清其壶浆而食之。子胥食已而去,谓女子曰:“掩尔壶浆,毋令之露。”女子曰:“诺。”子胥行五步,还顾女子,自纵于濑水之中而死。

  子胥遂行。至吴。徒跣被发,乞于吴市。三日,市正疑之,而道于阖庐曰:“市中有非常人,徒跣被发,乞于吴市三日矣。”阖庐曰:“吾闻荆平王杀其臣伍子奢而非其罪,其子子胥勇且智,彼必经诸侯之邦可以报其父仇者。”王者使召子胥。入,吴王下阶迎而唁,数之曰:“吾知子非恒人也,何素穷如此?”子胥跪而垂泣曰:“胥父无罪而平王杀之,而并其子尚。子胥遯逃出走,唯大王可以归骸骨者,惟大王哀之。”吴王曰:“诺。”上殿与语,三日三夜,语无复者。王乃号令邦中:“无贵贱长少,有不听子胥之教者,犹不听寡人也,罪至死,不赦。”

  子胥居吴三年,大得吴众。阖庐将为之报仇,子胥曰:“不可。臣闻诸侯不为匹夫兴师。”于是止。其后荆将伐蔡,子胥言之阖庐,即使子胥救蔡而伐荆。十五战,十五胜。荆平王已死,子胥将卒六千,操鞭捶笞平王之墓而数之曰:“昔者吾先人无罪而子杀之,今此报子也。”

  后,子昭王、臣司马子期、令尹子西归,相与计谋:“子胥不死,又不入荆,邦犹未得安,为之奈何?莫若求之而与之同邦乎?”昭王乃使使者报子胥于吴,曰:“昔者吾先人杀子之父,而非其罪也。寡人尚少,未有所识也。今子大夫报寡人也特甚,然寡人亦不敢怨子。今子大夫何不来归子故坟墓丘冢为?我邦虽小,与子同有之,民虽少,与子同使之。”子胥曰:“以此为名,名即章,以此为利,利即重矣。前为父报仇,后求其利,贤者不为也。父已死,子食其禄,非父之义也。 ”使者遂还,乃报荆昭王曰:“子胥不入荆邦,明矣。 ”

猜你喜欢
  東觀漢記卷五·多人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五十八·佚名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一·佚名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十一·佚名
  卷之二百七十三·佚名
  卷之三百六十八·佚名
  第十一卷 乡镇表三·缪荃孙
  第十二册 天命四年八月·佚名
  钦定宗室王公功绩表传卷七·允秘
  志卷第十六 高丽史六十二·郑麟趾
  卷十二下·佚名
  周祯传·张廷玉
  圣武亲征录·佚名
  卷七十八·雍正
  卷七十一·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十二出 书空·李渔

    (丑扮尼姑上)庵主云游去不归,无拘无束小沙弥。柴门静夜无关锁,留与山僧带月推。——自家雨花庵静观的徒弟便是。师父去朝南海,留我看家。今日天气晴明,怕有人来随喜。我虽然懒得念经,也要假敲几下木鱼钟磬,掩掩施主

  • 古诗镜卷十七·陆时雍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镜卷十七 明 陆时雍 编 梁第一 【梁诗妖艳声近於淫靓妆艶抺巧笑娇啼举止向人卖致】 武帝【姓萧氏讳衍字叔达初仕齐累迁随王镇西谘议参军後讨东昬而自立四传五十五年 武帝素而妍铅粉不施风华坐振

  • 卷三十九·乾隆

    卷三十九眉山苏轼诗八次韵王定国得晋卿酒相留夜饮短衫压手气横秋。更著仙人紫绮裘。使我有名全是酒。从他作病且忘忧。诗无定律君应将。醉有真乡我可侯。且倒余樽尽今夕。睡蛇已死不须钩。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江上

  • 山谷内集诗注卷三·黄庭坚

    钦定四库全书 山谷内集诗注卷三   宋 黄庭坚 撰 任 渊 注 有惠江南帐中香者戏答六言二首【洪驹父香谱有江南李王帐中香法以鵞利汁蒸沈香用之】 百链香螺沉水宝薰近出江南一穟黄云绕几深禅想对同参【选诗岂意

  • 列传第一百三十七 忠义·刘昫

    ○夏侯端 刘感 常达 罗士信 吕子臧 张道源  族子楚金附李公逸 张善相 李玄通 敬君弘 冯立 谢叔方 王义方 成三郎 尹元贞 高睿 子仲舒 崔琳附 王同皎  周憬附 苏安恆 俞文俊 王求礼 燕钦融 郎岌附

  • 第八十四回 偕老友带兵入京 叩故宫夤夜复辟·蔡东藩

      却说黎总统解散国会,心中仍然愤闷,不得不表明心迹,因再嘱秘书草就一令,同日缮发。大略说是:  元洪自就任以来,首以尊重民意,谨守《约法》为职志,虽德薄能鲜,未餍舆情,而守法勿渝之素怀,当为国人所共谅。乃者国会再开,成绩

  • 丘隅意见·乔世宁

    自注疏成,而汉注废矣;自大全成,而宋注又废矣。故类书者僻方初学之便,无闳览慎思之益也。 今字学不讲,点画失据,朝廷诰制独用中书字体,古法帖遂尽弃不行。《洪武正韵》又止用于章奏,而生徒未尝遵守,学官无所驳正,甚非所以广同文

  • 明儒言行録卷四·沈佳

    安化县知县沈佳撰王恕介庵先生端毅公字宗贯陜西三原人正统戊辰进士仕至吏部尚书改翰林院庶吉士翰林业治古文辞而恕不喜为古文辞务期以明体适用本之经术博极经济以是不得留出为大理评事知扬州府屡辨疑狱嵗饥发廪不待报

  • 第八章 由疑惧到认罪 十一 “自作孽,不可活”·溥仪

    问题之严重,还不仅限于此。 日本战犯的坦白、揭发和东北人民群众的控诉、检举,使我们“一所”激动起来了。尤其是那些年纪轻的人,反应分外强烈。在这种情形下,我遭到了侄子、妹夫和大李的揭发。我陷入了来自四面八方的

  • 第八章 投闲时代之李鸿章·梁启超

    日本议和后入阁办事 巡察河工 两广总督自同治元年以迄光绪二十七年,凡四十年间,李鸿章无一日不在要津。其可称为闲散时代者,则乙未三月至丙申三月间,凡一年,戊戌八月至庚子八月间凡两年而已。戊已庚之间,鸿章奉命治河,旋授

  • 礼一七·徐松

    宗庙真宗咸平三年,龙图阁待制陈彭年言:「按《汉书》,高平侯魏洪坐酬宗庙,骑至司马门,削爵一级。此则骑不过庙司马门之明文也。伏见太庙别有偏门及东门,祀官入斋宫,去殿庭尚远。其后庙虽有一门,每遇禘夆,神主由之出入。兼又斋宫

  • 卷第十八·佚名

    續日本紀卷第十八二年春正月庚寅朔。天皇御大安殿受朝。」是日。車駕還大郡宮。宴五位以上。賜祿有差。自餘五位已上者於藥園宮給饗焉。己亥。左降從四位上吉備朝臣眞備爲筑前守。乙巳。授正三位藤原朝臣仲麻呂從二位

  • 八年·佚名

    (丙午)八年大明宣宗章皇帝宣德元年春正月1月1日○丙申朔,上以冕服,率世子及百官,行望闕禮;以遠遊冠絳紗袍,御勤政殿,受群臣朝賀,倭人、野人及回回僧徒亦隨班。議政府進表裏鞍馬,諸道進箋及方物。上將御冕服,問知申事郭存中:「冕服

  • 孝经集传卷二·黄道周

    明 黄道周 撰三才章第七曽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经者天之常也义者地之制也天有常制地不敢变法之则明因之则

  • 明堂位·姚际恒

    明堂,蔡邕谓「明堂、太庙、辟雍,同实异名」,今不可详考,大抵以其向明,故曰明堂。若其制度,考工大戴二记各别,考工犹近古,大戴难信也。诸儒以明堂位尊美周公,夸饰鲁事,或云鲁人为之,或云三桓之徒为之,皆非也。春秋时,去周公已远,犹为

  • 卷六十二(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菩萨见实会第十六之二净饭王诣佛品第二尔时世尊,饭食澡手洗钵器已,现其瑞相。即时毗沙门天王,以无量那由他百千亿众夜叉围绕。譬如壮士屈申臂顷。一念之中从天宫没。佛前而现。头面礼足住立北方。於虚空中。夜叉大众前

  • 普慈闿士品第二十八·佚名

    佛告善业。闿士疾欲得佛者索明度无极。当如普慈闿士。善业言:今普慈所在。佛言:在上方过六百三十亿佛国。佛名香积。其刹名众香。又言:彼何因索明度。佛言:前世积行功德追逮本愿所致。前已供养无央数佛。时闿士卧出天人於

  • 五篇灵文·吕洞宾

    《五篇灵文》原作者不详。今选自《道藏辑要》集二。原文上写“重阳祖师注,清虚道人录”。《五篇灵文》并非王重阳所作, 而是纯阳真人所出,其中内容包括中上乘和最上乘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