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
(丙午)八年大明宣宗章皇帝宣德元年
春正月
1月1日
○丙申朔,上以冕服,率世子及百官,行望闕禮;以遠遊冠絳紗袍,御勤政殿,受群臣朝賀,倭人、野人及回回僧徒亦隨班。議政府進表裏鞍馬,諸道進箋及方物。上將御冕服,問知申事郭存中:「冕服之舃,赤乎?黑乎?」存中對曰:「當御赤舃。」上曰:「前此,朝廷使臣見予黑舃,幾許笑之?」乃御赤舃。又問存中曰:「服絳紗袍,當有方心曲領乎?」存中對曰:「臣等觀歷代帝王圖像,皆有方心曲領,且朝廷所賜冠袍亦有之。」上御袍,乃加方心曲領。冕服之赤舃、絳紗袍之方心曲領,自是始御焉。
○御慶會樓下設宴,宗親、政府、六曹、異姓諸君、諸大臣、六代言入侍。中宮御內殿設宴,諸宮主、公主入侍。賜女妓、樂師、瞽師、宴幣有差,賜酒肉于入直軍士,以及賤者,分饋倭、野人于東西廊。
○兀良哈指揮時於、女眞千戶甫乙古所來獻土宜,賜衣服笠靴,回賜緜布有差。
○咸吉道都節制使河敬復馳報:「楊木答兀所遣百戶卜只等三人到鏡城云:『楊千戶曾蒙賜米糧,差我等赴京謝恩。』齎奉進上土豹皮鹿皮,兼持千戶關來。臣令鏡城節制使答曰:『汝背上國之人也,國家勢難待接。』」開說還送。今將關文一紙上送。其關曰:
千戶楊木答兀爲謝恩事,比先恩養官軍,與米糧接濟,今經三年,竝無効順之心。今將土豹皮一領、鹿皮一領差去。百戶卜只等前赴上京,謝恩扣頭。須至呈者。
命下政府六曹同議以聞。議云:「本朝本無賜米恩養之事,此人倨然使人,妄意謝恩,倘上國聞之,以我爲通好,則大是異事,拒而不納可也。」於是傳旨敬復曰:
楊木答兀雖實使人,國家曾無賜給米糧,謝恩無理。以此開說還送,毋失事機。且楊木答兀管下人冒稱童猛哥帖木兒,使人來乞糧料,慮有守令不察而給之。若有如此者,推劾以聞。
○是日,乃啓金謙之卒,輟朝三日。
1月2日
○丁酉,上謂代言等曰:「昨日之宴,一年一擧之事。宴罷後,欲進一爵于愼寧宮主入中宮,適見所進大肉,不及外人之小肉。此攸司必謂予所不親見而然耳。何不用心如此?」於是,代言進禮曹正郞李堅基、司臠所別監王浩仁、金熙等,取招以聞,上曰:「此責在司臠所官吏,停朝後下攸司推劾。」
○命放忠扈衛提擧朴云愼等各人。
1月3日
○戊戌,禮曹據慶尙道監司關啓:「對馬島時羅三甫羅、沙伊文仇老等男婦十四名,到乃而浦,自稱:『本土無族親可依,過活爲難,願居貴國海邊,釣魚賣酒,以資生業。』請從自願,俾居乃而浦。」從之。
1月4日
○己亥,視事,輪對,經筵。
○司憲府啓:「前扶餘縣監金起南在任時,所犯贓罪十九條,今起南不承。其各處贈與、民戶收斂、官物入己等事,雖在赦前,未得論罪,宜當追劾,各還官主。其干證六十六人,贏糧來京,其弊不小,請送起南于干證所在忠淸道,差遣監察,與監司同鞫啓達,以正其罪。」從之。
○司憲府啓:「舊例各品陞遷之際,初授散官,不得爲正品。今承政院注書趙孜,除承訓、成均注簿。藝文奉敎裵寅,除承訓、奉常注簿,皆超正品未便,請改之。」命下吏曹。
○日本源昌淸使人,獻硫黃、丹木、犀角、光絹、藥材等物,回賜正布一百四十匹。平常嘉使人獻土宜,回賜正布。
○知朔寧郡事朴景武拜辭,上引見曰:「近來年凶,民生艱苦,凡貢賦徭役,務存省約,毋使民怨。」
○兵曹啓:「《六典》給鋪馬條,省宰使臣騎卜馬幷六匹、樞密騎卜馬幷五匹。前此本曹給都節制使、都按撫使鋪馬,勿論正從,例給六匹,有違《六典》。自今都節制使、都按撫使,依《六典》分正從給馬。參議僉摠制,爲節制使、按撫使者,亦依《六典》嘉善使臣例,給騎卜馬幷四匹。」從之。
○兵曹據中軍摠制府牒呈啓:「前此本府衙前典吏,分役於所屬內禁衛,似爲未便。請將六十補充軍中可使者二人,以給使令之役。」從之。
○兵曹啓:「曾奉敎旨,據忠淸道兵馬都節制使牒,與政府、諸曹同議。前此,本道侍衛十四牌,每牌一百名。慶尙左道十四牌,每牌五十名。右道十四牌,每牌一百名。全羅道十四牌,每牌五十名。上項各道,每月一牌,十四月一番上。黃海道十七牌,每牌一百五十名,每月一牌,十七月一番上,疎數不同。且近者受敎,除平安道船軍之赴防於黃海道廣巖者五百名,其船軍,以黃海道侍衛軍充定。請各道侍衛牌,竝依前數,定爲十二牌,令一年一番上,於各官。散住新白丁內,可當侍衛者,幷許充補。初年農月番上者,次年推移,相換點送。其屬侍衛牌外,餘剩軍,加屬各鎭,依營屬軍例,分爲四番赴防。從之。
1月5日
○庚子,視事,輪對,經筵。
○以金自知爲副留後,成揜吏曹參判,河演禮曹參判,趙賚工曹參判,成抑右軍摠制,沈道源右軍同知摠制,柳衍之吏曹參議,朴翺兵曹參議。
1月6日
○辛丑,輪對,經筵。
○禮曹據咸吉、平安、黃海道監司關啓:「前此上項各道生員鄕試額數,咸吉道二十,平安道三十,黃海道二十。今州、府、郡、縣,皆遣敎官,勸學敎養,人才之出,視古爲盛,請生員鄕試,各加前數一十。且慶尙、全羅、忠淸道人材,倍於他道,慶尙道生員鄕試元額八十,加二十,忠淸、全羅道元額六十加十五試取,以爲恒式。」從之。
1月7日
○壬寅,輪對,經筵。
○戶曹啓:「野人進馬者,其回賜大馬,上等緜布四十五匹、中等四十匹、下等三十五匹。中馬,上等三十匹、中等二十五匹、下等二十匹。小馬,上等十五匹、中等十匹、下等六匹,以爲恒式。」從之。
○知草溪郡事鄭慥辭,上引見謂曰:「方今四境無虞,然近因年歉,民多流移,予甚憫之。今年氣候,亦未知如何,是以重選牧民任,須以薄斂安民爲務。予雖不言,爾豈不知?予之親敎,欲其不忘,往欽哉!」
○兀良哈指揮添守、斡朶里百戶多非等十九人,來獻馬及土宜,賜衣服笠靴,回賜緜布有差。
1月9日
○甲辰,親傳齊陵春享香祝。
1月10日
○乙巳,親傳春享香祝。
○上以遠遊冠、絳紗袍,乘輦詣宗廟,行謁廟禮,御齋宮,文武群臣,皆朝服從之。
○禮曹據樂學別坐朴堧呈啓:「今考奉常寺所在中朝所賜樂器內,有簫管,卽《樂書》樂器圖說內所謂簫管之制,足黃鍾一均聲。或謂之尺八管,或謂之竪篴,或謂之中管,宮懸用之。民間謂之簫管者也。此則律聲皆備焉,奉常寺以軒架曾有篴,不用簫管,然軒架曾用之篴。奉常寺《序例圖》內,引《周禮圖》云:『篴舊四孔,京房加一孔,備五音。』今笛也。此則形制雖與竪笛相近,而於律應鍾、無射之聲不足,不宜用於軒架。請於軒架,去曾用之笛,用中朝所賜簫管,以諧樂聲。」從之。
1月11日
○丙午,上以袞冕,率群臣行祭如儀,停朝賀。知申事郭存中等啓曰:「大祀旣成,宜設飮福。且飮福之法,古人所重,不可廢也。」上曰:「予每當祭享,終夜不寐,因有勞困,惡其飮酒,然昨日午後有風,心實慮焉,至于二更,風乃止,且行祭無愆,予心喜之。又爾等固請還宮,當設小酌。」卯時還宮。
○賜宴諸享官于議政府,遣代言金孟誠、鄭欽之,賜內醞。
○御慶會樓設宴,宗親入侍,命知申事郭存中行酒。上曰:「古人大祀後,或行赦宥,或受賀禮,今予不然,以行祭數也。」左代言趙從生、右副代言金赭以次行酒,日暮乃罷。
○傳旨戶曹:
仁壽、仁順府、內資、內贍、禮賓寺、沈藏庫等各司田稅輸納時,船馬脚力雇賃之價,曾不計除,民受其弊。其依兩倉例,三價計除,以厚民生。
○吏曹啓:「開城留後司留後,錄於京官案,受祿京倉,卒則有諡,獨不列於堂上座目,未便。今後留後、副留後,竝錄座目。」從之。
1月12日
○丁未,視事,輪臺,經筵。
○楊州府使權孟孫、知海豐郡事黃得粹辭,上引見曰:「心正則治民無難。京畿事煩,倍於他道,當以除害爲念。」
○傳旨吏、兵曹:
在前文武官犯杖罪人員等,收奪職牒,依乙巳十二月十九日司諫院受敎,公罪全給,私罪差等還給。
○遣禮官,致祭于卒留後金謙。其祭文曰:
人臣委質,忠克盡於當時;國家報功,禮宜加於恤典。惟卿器宇深厚,性資眞醇。蚤擢名科,歷揚淸要。才優於處劇,氣足以鎭時。加以世閥名門,屬連坤掖。特遇列聖之眷顧,遂躋宰司;逮及寡躬之嗣承,益著休聞。試之牧民,而深懷不擾之念;使之宣化,而每遺勿剪之恩。奉使朝廷者屢焉,留後開城者再矣。皆能有專對之美、實惠之施。嘉乃忠良,庶資協輔。豈意內醫之纔遣,旌聞訃音之忽來?爰命輟朝,且使議諡。今將薄奠,以敍悲懷。於戲!死生有期,理雖同於晝夜;君臣一體,心豈間於幽明?
1月13日
○戊申,視事。
○親傳齊陵望祭香祝。輪對,經筵。
○斡朶里指揮也時乃、兀良哈千戶甫老等八人,來獻土宜,賜衣服笠靴,回賜緜布有差。
1月14日
○己酉,親傳望祭香祝。
○御慶會樓下觀射。兵曹判書趙末生、參贊崔潤德、兵曹參判李蕆、少卿韓確、前摠制李中至、左代言趙從生、左副代言金赭、僉摠制李仔、洪珚、洪約,與入番,內禁衛、忠義衛、別侍衛、訓鍊觀、司僕寺,分爲左右,以內廐馬二匹爲注。賜馬一匹于李中至,以其中多也。
○兵曹啓:「舊例,訓鍊觀試額數五十,京畿鄕試四十,去癸卯年,減京畿鄕試二十,加觀試爲七十。請依文科例,京畿鄕試革罷。」從之。
○兵曹據忠淸道兵馬都制節使牒呈,與議政府六曹同議啓:「庇仁縣,北距藍浦鎭四十五里,左道都萬戶道兵船泊立處十五里。南距舒川浦兵船泊立處三十里。雖相距不遠,最爲要害之地,前屬守護軍一百五十二名,似爲單弱。乞庇仁附近各官,刷無役丁壯五十人加屬,依營鎭軍例,常時則分四番守護。」從之。
1月15日
○庚戌,以李稷領議政府事,柳觀右議政仍令致仕,趙涓右議政。稷仍加同德二字於功臣號改下,觀八十一,故致仕。
○前直長張敬止擊鼓上言:「臣父允和,歲在辛丑,爲全羅道監司,以緜布紙箚用於非義受罪,配忠淸道扶餘,其年五月蒙赦,但未受職而已。今臣欲赴文科漢城試,本府不許赴試,臣實閔焉。」幼學金養中亦擊鼓上言:「漢城府以臣妻父閔無恤受罪,不許赴試。」命皆令赴試。
1月16日
○辛亥,司諫院左司諫許誠等上疏曰:
臣等前日,以京畿失農,請停今春講武之擧,殿下敎臣等,以減日數,且停橫城行幸。臣等謂蒙兪音,不勝欣幸,後以兵曹之啓,復收前日之兪音,又下春等講武之命。臣等竊謂講武,軍國重事,雖不可廢,恤民,仁政所先。年前旱氣太甚,農事不成,而京畿尤甚,至如京畿監司所啓,失農之民,自春賑救,司僕納草,尙不能支,請移他道。且江原雖曰小稔,自己亥以來,失農流亡之民,尙未完復,此正勞來安集之日,恐非動勞服役之時也。況講武,歲有二擧,如遇歲歉,雖停一擧,何損於武備乎?殿下每當接大臣、見守令之際,拳拳以恤民除瘼,反覆諭之,乃何當此賑恤之日,必擧服勞之事乎?伏望殿下寢今春講武之擧,以恤民生,不勝幸甚。
上不允曰:「向者爾等上書,請停今春講武之擧,辭甚切至,今又上書,予甚嘉之。然講武,國家重事,不可廢也。」右獻納鄭甲孫啓曰:「近來連年因旱失農,畿甸之民,時當絶食,殿下恤其民隱,方行賑貸,而又擧講武,於人之見聞何?」上曰:「講武之擧,予非不知其有弊也。若以爲有弊,則雖當豐稔之歲,豈無弊乎?又況祖宗成憲,尤不可廢。」
1月17日
○壬子,知平海郡事許恒、知鐵山郡事閔紹生、交河縣監朴禱等拜辭,上引見謂曰:「心正則處事無難。比來貪汚守令或有之,玆用擇選近民之職,親見以送。近因年歉,民多艱食,今年氣候不調,至爲軫慮。尙恐予之誠敬,未感格於天心,夙夜恐懼,爾等體予今日之敎,愼其在職,不緊徭役,一皆除之,以安民生。」
○命代言等入啓事。
○黃海道監司啓:「敬奉曾降敎旨,巡審唐釜鎭附近可罷合屬之縣,唯永康防禦不緊,且近於唐釜,請革此縣,合屬稱爲永康鎭。且永康,使客往來中央,其官舍勿毁,仍爲金洞驛,加屬附近,革去寺社奴婢,支對使客。其土地,審其連境各官地理廣狹,量宜分屬。」從之。
○禮曹據留後司所申啓:「本司,我太祖康獻大王基命之地,朝廷使臣經宿之都也。遷都之後,號爲留後,依漢城府城底十里例,隷屬開城、松林兩縣,使京畿監司兼任留後,故朝廷使臣支對之時,則京畿各官,分掌供辦,無弊支應,復以司屬土地人物數少,又加屬海豐、德水兩縣。歲戊戌,海豐人民等,以安齊陵於其地,請別立官號,遂陞爲郡,以德水縣合屬,又以松林縣合屬於臨江。然監司之兼留後如舊,故朝廷使臣支對,亦依前例而無弊。歲在癸卯,觀察使始不兼任,使臣支對,司獨供辦,司所屬,唯一開城縣,密邇京城,其不多居民,盡屬京中各軍各司吏典,而無役者鮮少。且司元屬下典二百七十餘口,除老弱及外方恒居,典農寺納貢奴婢,則壯實者不過八十口,當使臣支對之時,多般差任,未得周足。且供億之費,計無所出,不得已抑買市物,故市井之徒,不堪其苦,棄家移徙,人物日減,屋廬日頹,非徒不合於國家設官留後之意,於朝廷使臣瞻視,最爲殘弊。夫平壤,箕子之舊都,土地之廣、人物之黟,十倍於此。此我朝兩都之一,而反不如彼,深爲未便,請海豐、德水,依舊合屬司及附近各官,革去寺社與各司奴婢,擇壯實者百口加屬,以充役使。京畿監司還兼留後。斷事官、經歷都事等官,須滿三十朔遞差,以久其任,以責成效。」從之。
○賜內膳于讓寧大君。
1月18日
○癸丑,參贊卓愼卒。愼字子幾,光州人,高麗左諫議大夫光茂之子。生而英秀,年十二就庠,儕輩狂戲,愼危坐不睨,行路必拱手由左。洪武己巳,登科,以親老歸奉甘旨。壬戌十月,父疾,不解帶侍側,光茂稱爲吾家曾參,及歿,喪禮一遵《文公家禮》。恭靖大王嗣位,求遺逸,朝廷以孝行交薦,擢拜右拾遺,數月,以將母還辭職。踰年遭母憂,制盡,拜龍潭縣令,入爲左正言,累遷司憲掌令,尋陞執義,以言事,杖流羅州,未幾,拜典農正、成均司成,擢承政院同副代言。太宗嘗奉迎恭靖大王曲宴,太宗製詩,愼和進,太宗手揷花於愼帽曰:「忠直莫斯人若也。」丙申,權緩、柳思訥之得罪也,愼以兼掌御藥,亦逮連。太宗以愼不知情,特拜知申事,法司劾以失覺察,竟坐免。太宗一日,謂代言等曰:「愼若聞四方水旱豐歉、民生休戚,則悉以進啓,今罕得聞民間事。」召拜敬承府尹,遷吏曹參判,歷禮曹參判、藝文館提學。辛丑,超拜議政府參贊,至是卒,享年六十,士林咸惜之。訃聞,輟朝三日。諡文貞,學勤好問文,淸白守節貞。愼剛正明經學,至於音律武藝,無所不通。凡敎人必以忠信孝悌,嘗謂《小學》乃學者先務,有受業者,必使讀了,然後授他書。平生不殖貨利,門戶淡如也。無子。
○傳旨禮曹:
世子於師傅之卒,致奠致賻之禮,與議政府同議以啓。
○對馬島左衛門大郞,使三未三甫羅來朝,奉書于禮曹曰:
本島無田地,請給巨濟島農田一區,使人耕稼資生。且商泊只許乃而浦、富山浦兩處,到泊販賣,請通泊左右道各浦,任意行販。
佐郞愼幾答書云:
諭給巨濟土地,居民開墾已盡,難以塞請。兼諭商船往來處,謹將轉啓,在前來泊乃而、富山兩浦外,蔚山、鹽浦,亦許販賣。惟照。
○傳旨吏戶曹:
右議政仍令致仕柳觀祿俸,依第四科頒賜。
1月19日
○甲寅,龍津縣令李居拙辭,上引見曰:「近來水旱相仍,天譴屢見,夙夜憂懼,庶免災咎。玆用擇任守令,以施撫字。間有貪汚之吏,爲憲司所糾者,爾其體予之敎,常貢之外,斂不及民,以副予畏天憂民之至懷。」居拙對曰:「今日上敎,書諸紳,常目在之。」
○傳旨:
今後落點狀,除及時事外,一日一度入內,以爲恒式。
○司憲府啓:「宴會酣飮,非不嚴禁,然乘夜宴飮者,比比有之。此徼巡者不能搜捕故耳。請自今夜飮現露,則其日其面行巡官,推劾重論。」從之。
○刑曹據漢城府所啓,雜訟決絶可行條件,與議政府諸曹同議啓:「一,公處推徵之物,行移各道,守令廢閣不徵者,移文所司推考。一,各司奴婢逢受遺失物色,有使令各司,則除報漢城府,令其司生徵。一,家舍馬匹交易後十日已過者,勿許還退。一,家舍、家基、家財改許與,依奴婢許與例,前許與告官焇毁後,改許與,違者,論罪。一,商賈之徒,自中貸借,物色其證筆明白,方許推考。一,逃亡奴婢役價,依匠人收稅例,楮貨一張,準米一斗,每米一斗,準銅錢四十文,一年役價,徵銅錢一千四百四十文,給還本主。一,在前累年未反庫虧欠之物,辛丑年以前,勿令竝徵。」從之。
1月20日
○乙卯,禮曹與政府、六曹同議啓:「王世子於師傅致賻,雖無古典,請賻二十石。」從之。
1月21日
○丙辰,大風。東北方有赤氣。
○受朝,視事,輪對。
○兀狄哈千戶豆稱哈等三人,來獻土宜,賜衣服笠靴,回賜綿布有差。
○日本國愁溫都老、藤原賴久、源朝臣貴久等,使人來獻硫黃、丹木、白磻、珠鑞、刀槍、皮張等物,回賜正布二百四十匹。
○傳旨:
大小朝會拜時,先跪左膝,興時,先起右膝,載在《儀軌》,文武群臣,皆不能遵用此法。令憲府考察,通禮門知會。
○川寧縣令鄭抱辭,上引見曰:「守令之職,其目雖多,然其大要,不過愛民而已。近因水旱,農事不實,民多艱食,予甚憂之,擇選守令,親見以送,大抵百姓安居,則可以備衣食、免飢寒。如不得已國家所需貢賦,則不能盡免,其他徭役,在汝用心如何,往哉乃邑,懋哉懋哉!」
○命還給尹仁甫職牒。
○禮曹啓:「兀良哈也吾乃、斡朶里亏乙主、女眞甫乙古等二十八人,求請喪用紙。指揮四人,請給三十卷。其餘千戶二十四人,給二十卷。」從之。
○命給侍衛受職斡朶里阿充可、仇音甫下、兀狄哈末之應哈等紗帽角帶。
○禮曹啓:「舊例倭客人上副官人船主押物一時供給,白米一升五合、黃豆二升,伴從人,白米一升、豆一升五合。今來倭客人,以供億甚薄,未得飽食,爲言者有之,非國家厚賓旅之意,此不可聞於外國也。請自今倭客人上副官人船主押物朝夕支待,依野人例,一時白米二升、造米黃豆各五升,伴從人,依前上副官人例支待。」從之。
○司憲府啓:「順靜宅主金氏不從法令,設法席於神佛寺,用綃段爲布施,造油蜜果以供養。且其庵主僧信寶出入寡婦之家,指揮幹事,尤爲不當。講主僧卍雨、看經僧正順、竝照律痛懲。」不允。
○刑曹啓:「工曹匠人朴龍打殺奸妻罪,律當絞。」命減一等,贖其流。
1月22日
○丁巳,視事。
○刑曹據都官所啓決訟條件,與議政府諸曹同議啓:「一,遺書雖一家之法,不可不從。一,丁酉年前逃亡奴婢,呈狀相訟未畢者,一從時執,除聽理。一,陳告受賞奴婢,告者身死,還屬公之法,已有著令。陳告受賞後所生,告者生前,不必先屬公。」從之。
1月23日
○戊午,幸東郊觀放鷹,晝停于樂天亭前平,隨駕宗親、大臣,知申事郭存中入侍。命饋諸代言以下,分賜酒殽于侍衛軍士。觀內禁衛、司僕騎射,仍命隨駕宰樞及司僕官射小的,賜知敦寧李湛、上護軍楊春茂角弓各一。同知摠制李澄石、僉摠制李君實箭筒各一,以其中多也。日暮還宮。
○司憲府啓:「南原府使朴熙中,官中米穀雜物,多入於己,非特貪汚亂政,任所官妓,恣行通奸。且以正朝陪箋差使員來京,先送雜物五六駄,辭證已明,而熙中隱諱不承,請削奪職牒,拿來鞫問。」從之。
1月24日
○己未,視事,輪對。
○大司憲金益精等上疏曰:
臣等竊稽往年敎旨,於永樂十二年四月日,議政府受敎:「前朝盛時,令掌兵者遇諸道路,不敢私語。我朝府兵之法,摠制以上私第,甲士毋得進退,曾有禁令。今後護軍及甲士犯令者,收取職牒,依律論罪,身充水軍,以嚴軍令。」是年十二月日,兵曹受敎:「各衛軍士及別牌,如甲士例,不許私謁。」其長治久安之慮,可謂至矣。然大護軍以上私謁之禁未立,臣等猶恐有所未備也。願自今上大護軍僉摠制以上帶武職者,毋得私謁於掌兵樞要之家及宗親駙馬之第,掌兵樞要者及宗親駙馬,亦不許相往,以杜人臣徇私之弊,其考察論罪、族親限寸之法,一依曾降敎旨施行。且有士大夫不顧廉恥,干謁宗室之門,阿附掌兵之家,亦依奔競禁止例,嚴加糾理,以勵士風,公道幸甚。
上不允曰:「觀其疏內辭意,有可行者,有不可行者。予當親見大司憲說之。」持平崔文孫啓曰:「臣等往者,進功臣子孫犯罪,則論罪狀,迨今未知可否。」上曰:「亦親見大司憲說焉。」
○吏曹判書許稠啓曰:「小臣身本有疾,黽勉供職,自年前秋冬,其病日篤,心欲就閑醫治,但畏聖鑑,不敢仰瀆。近日前病益深,難堪早暮,許令小臣置之閑官,期以一年,以待療疾。」上曰:「予當商量。」
○平安道監司李叔畝啓:「各官無種子口食人民,還上分給,必移關戶曹,待本曹啓聞,定數行移,然後分給,則邊邑人民,不及播種,以致失時,將來可慮。且義倉,專爲還上而設,請自今義倉米豆雜穀,先令各官,臨時種子口食,量宜報監司,監司覈實眞僞,隨卽支給勸耕,其分給米豆雜穀之數,隨後竝移關戶曹,以便農業。」命依所啓,幷他道行移。
○咸吉道監司鄭招啓:「今於鏡城郡富居站設木柵,復立鏡源府寓治,以安邊以北軍人,輪戍於高郞歧木柵及龍城木柵。自安邊至慶源十五六日程,軍人來往之際,人疲馬困,非國家長久之計。且令內禁衛甲士與別牌等,守禦于高郞歧木柵,慶源節制使,領其邑軍馬,鎭守於慶源新木柵,然賊人入寇,道路非一。冬節疊入時則已矣,其於農時人馬四散之時,突入作耗,則高郞歧戍禦之軍,不及應變救護必矣。若龍城城子,高大造築,以爲巨鎭,移慶源府治於龍城,割鏡城吾乙村、朱乙溫等處,屬于慶源。鏡城郡,移治於朱村站,割吉州雲加委、廣巖、立石、明間、明原等處,屬于鏡城,將北靑以北鏡城以南軍人一百名,輪戍龍城。又於獐項、要光院等處,置把截,令野人來者,先告委來之事,然後許入,則封疆堅實,人馬不困,永世長策。倘朝議以封疆退縮,乃爲非計,以臣愚見,新慶源所置土地,皆爲鏡城之土地,虛門以北古慶源,則無尺寸可居之地。又況龍城,亦是慶源之地,移治於此,豈退縮封疆之有哉?伏望聖裁施行。」命下戶曹,與政府諸曹,議擬以啓。於是,領議政李稷、領敦寧柳廷顯、左議政李原、右議政趙涓、兵曹判書趙末生等議:「鏡城魚游、間川以北,割屬慶源。吉州雲加委、廣巖、立石、明間、明原等處,割屬鏡城。慶源、鏡城節制使赴防之處仍舊。高郞歧農民,竝於龍城等處入居。高郞歧赴防軍人二百名內,一百五十名,定屬慶源城留防。吉州以南各官翼屬軍二千九百八十四名、別牌四百六十八名,摠三千四百五十二名,分戍慶源、龍城二處,每月各一百五十名,議其遠邇,使之一年一赴防。若翼屬軍不足,則革不緊各浦船軍充數。慶源城,來秋,以石堅築。」命如所議施行。
○司諫院啓:「吉州訓導李馨期,於庚子年應擧時,以其父定山將校乙枝,冒稱散員,欺罔國家,其心姦詐,難以出謝。」命下吏曹。
○吏曹啓:「景福宮提擧司提控金龜玉,都目爲頭受職,未出謝而死。請依致賻例出謝給祿,以酬積年從仕之勞。」從之。
○禮曹啓:「社稷,大祀也,守僕無冠帶,以行其任,實爲未便。依宗廟、文昭殿例,守僕三人,造給黑冠紅衣,以嚴祀事。」從之。
1月25日
○庚申,輪對。
○海州判官吳安老、孟山縣監柳興阜辭,上引見,謂安老曰:「守令之職,愛民爲最,爾往其州,念玆不忘。」謂興阜曰:「近因水旱之災,其界飢饉,倍於他道。往哉乃邑,撫養黎庶。」
○命賜小二殿、九州節度使、對馬島宗彦七、彦六親母祖母及左衛門大郞等處酒果糧米,就付今回三未、三甫羅,因大護軍李藝所啓也。
○禮賓判官文邦貴上言:
臣生於濟州,年十六,觀光而來,將以繼祖父之業,盡忠孝之道,入學泮宮,歲乙酉始仕,俄遭父喪,廬墓終制。國家謬知臣之孝行,除授金溝縣令,幾至考滿,又遭母喪,終制三年。前年十月,來拜闕下,十二月初四日,過蒙聖恩,超拜禮賓判官,平生慶幸,實踰涯分,縱至粉糜,車知圖報。臣之父母,俱已逝矣,而臣之妻子,獨居濟州,終鮮兄弟,他無所賴。雖欲出來,婦女之行,獨難渡海,伏望殿下,許令臣歸率妻子,來居于京,不勝幸甚。
命下吏曹。
1月26日
○辛酉,受朝,視事,輪對。
○左司諫許誠等上疏曰:
治道之汚隆,係乎士風之美惡,而正士風之要,莫切於署經職牒,使人人思各顧慮,砥礪名節也,故唐有告身之法,至宋朝有除授非當者,有司輒封還詞頭。其在前朝,置臺諫代耳目,自一品至九品,其職牒,必令署經,而忠邪廉汚,靡不察議,大臣、小吏雖小節細行,罔不矜愼。維持國脈,傳祚五百者,良以此也。惟我太祖康獻大王當開國之初,擴包容之量,以網羅收集爲心,四品以上,皆用官敎,此乃一時創業之大權,非萬世持守之常經也。臣等以爲,守文之世,固與創業之時不同,且人臣任愈大而心愈小,乃能盡職。今之署經,只行於五品以下,不及於四品以上,故帶大夫者,以爲己之得失,公論所不及,略無忌憚;廉恥不興,士風不立,誠有虧於殿下守文之盛典。伏望殿下依舊章,自一品至九品,皆令署經臺省,以勵人心,以正士風。
上從之,仍曰:「高麗之季,文武官職牒,臺省署經時,以曖昧之事,沮滯不出,誠爲未便。今後賤口干連事外,高麗時事,除擧論,以開國以後事,議擬施行,如有異議,則初坐通議施行,以爲恒式。」
○命給自願侍衛斡朶里千戶弓眞、延主等衣服、笠靴、家舍、家財、鞍馬、奴婢、令娶妻。
○傳旨:「今後賜祭文,用行信寶。」
○司憲府啓:「儀章服飾之節,所以辨上下、明等威也。本朝尊卑服飾,皆有品秩,粲然有文,獨於靴鞋之節,不曾詳定,甚至市井工商、公私賤隷,率皆着靴,參外及無職人,亦皆着套。不唯上下無等,皮價騰湧,禁殺之令雖嚴,而竊盜牛馬者相繼,弭盜之方,亦不可不慮也。伏望命禮曹詳定,以明上下之分,以塞盜竊之源。」命下禮曹,與政府諸曹同議。議曰:「時散東西班七品以下,禁着套。大小僧徒、經師及別軍內隊長以下,近仗、隊長、隊副、補充軍、皂隷、杖首、所由、喝導、螺匠、都府外,庶人、工商、公私賤口,禁着靴。武工、樂工內七品以下,則除奏樂時外,禁着靴。各殿別監、小親侍等除入番外,禁着靴。男女皮草鞋,幷令禁止。」命依議施行,別監、小親侍毋禁。
○兵曹據咸吉道都節制使牒啓:「慶源府、高郞歧赴防甲士,考其實赴防日數,依京中番上甲士例,晝夜給到各一。若接戰日,則雖未斬級,盡心力戰者,令將帥覈實以聞,一日給到一百。」從之。
1月27日
○壬戌,輪對。
○召司憲持平崔文孫曰:「尹季童當初流遣之日,予欲不送,然不可屈法伸恩,不得已而安置豐壤。今哀小妹之在山谷也,召季童還入京師,爾其知之。」文孫啓曰:「季童之罪,所係匪輕。當初流遣之日,臣等之心,欲置遐方,殿下優容,使居畿內。臣等之心,有所未盡,而況俾處京師乎?臣願勿許還京。」上曰:「法官之言則是矣,然使季童雖居京中,與庶人無異,何不可之有?明日親見大司憲說之。」
○全羅道順天府國庫災,燒米豆一千八百六十餘石。
○定王子科田法。王子、王兄弟、王伯叔、封大君者三百結,封君者二百結,駙馬尙公主者二百五十結,尙翁主者一百五十結,其餘宗親,各以其科。
○赴生員試者,始令文臣監察,分臺于成均正錄,所考講《小學》、《家禮》。
1月28日
○癸亥,視事。
○親傳齊陵朔祭香祝。
○輪對。
○內資寺奴他乃,與昭格殿奴安祿、重寶同謀,竊承政院牌書木緜一百匹,及時授大殿別監,持至濟用監詐傳云:「金內官承傳令,此時進納大慈菴。」內官持開門符,已歸敦義門,事覺。刑曹推劾按律啓:「他乃以詐傳詔旨爲首斬,重寶、安祿等爲從,減一等,杖一百、流三千里。」從之。
○賜倭人三未三甫羅衣服笠靴。
○上曰:「今後侍衛兀狄哈、兀良哈、斡朶里,以親病告歸鄕土者,賜藥。」
1月29日
○甲子,親傳朔祭香祝。
○幸南郊觀放鷹,晝停于衿川下平,宗親及諸宰樞侍。衿川縣監金祚來謁,命饋之。賜酒殽于侍衛軍士。酉時還宮。
○傳旨:
今後門外行幸,晝停鋪陳,除草芚刈草用之。
二月
2月1日
○乙丑朔,受朝,輪對。
○知价川郡事趙昆、知蔚珍縣事金益祥、知三和縣事閔機、河東縣監辛希忠辭,上引見曰:「近來禾穀不成,民生可慮,玆故重選守令,親見以送,治民莫如事簡。」
○賜故僉知敦寧李興露賻米豆二十石、紙八十卷。
○世子始讀《孟子》。
2月2日
○丙寅,視事,輪對。
○親傳釋奠祭香祝。
○上謂大司憲金益精、左司諫許誠曰:「權希達赴帝庭發狂暴,又奮怒揚言進獻馬之不善,所犯雖重,然原其情,則本非謀害本國也,特以狂妄不識事理而然耳,其實乃予使之之過也。當其初,予欲置而勿論,諸臣皆曰:『所係匪輕,不可輕赦。』以資憲宰相,乃於街路,決杖一百,流于遠方,廢爲庶人。彼雖狂妄,豈無懲戒之心?況此人,太祖原從功臣,且久侍太宗,其宿衛之勞不細。玆欲還賜告身,卿等知之。」益精、誠啓曰:「上敎則是矣。然希達之罪,非一身之罪,乃於奉使朝廷之日,以殿下親擇進獻馬匹,比諸載糞之馬,大發不忠之言,以累聖上事大之誠,擧國臣子罔憝也,而詢諸群臣,與衆棄之。今也還賜告身,於公道何如?如此惡人,復爲宰相,用之何處?若以臣等爲不可,則其令政府、諸曹同議,僉曰可,然後還給職牒何如?」上曰:「此人怒則與兀狄哈、兀良哈無異,然無他心,故原其情而宥之。且祖宗侍衛之臣宥之,何爲不可?卿等之言,予已悉知之矣。」啓事罷,上謂知申事郭存中曰:「此人之事,若議諸廷臣,誰曰可赦?」遂命吏兵曹還給職牒。誠退與同僚上疏曰:
竊謂爵罔及惡德,人君之大政。權希達爲人,殊無才幹,以狂暴殘虐,常居顯列,傷人害物之事,靡所不爲,國人所共惡。又於奉使朝廷之日,不忠之言,至發於口,幾累殿下事大之至誠,罪不容誅,殿下但以侍從太宗之微勞,特從寬典,只令杖流,固已不厭於衆心。未幾蒙宥乃還,斯亦幸矣,今又賜職牒,俾參宰列,則非惟臣等之痛憤,國人亦皆缺望。雖太宗在,亦不以微勞,釋此大惡,以缺國人之望矣。《傳》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伏望殿下,勿賜職牒,以慰臣民之望,公道幸甚。
上不允曰:「觀其疏內辭意,與朝啓時司諫之言,略無加減。予之不答司諫之言,欲其不聽耳。」右獻納鄭甲孫啓曰:「希達別無才德,獨以宿衛之微勞,得全性命,乃爲萬幸,又命還賜職牒,於臣心有所未安。」上曰:「司諫已知予意。」大司憲金益精等亦上疏曰:
臣等竊謂權希達,處心殘忍,行己狂悖,旣乏禦寇之才,又無汗馬之功,徒以宿衛之勞,位至資憲,宜當小心謹愼,圖報聖德之萬一也。頃者,奉使上國,罪惡貫盈,政府六曹,請置於法,殿下特從寬典,末減施行,大小臣民,罔不缺望。今又命還職牒,臣等驚駭,反覆思之,希達前日之罪,所犯非一,難以盡記。姑以甚者言之,進獻別馬,殿下親自擇送,希達比諸載糞之馬,高聲揚說,疵毁本國,以累殿下事大之誠。原其情則實非過誤,論其事則關係國家,烏可以前日之微勞,遽釋其罪也?伏望殿下俯循輿情,勿許職牒,以慰臣民之望,公道幸甚。
上亦不允。
○刑曹啓:「行司直林稼以奴白同背主避役,無數敺打,割其兩耳,斷筯剪髮,殘刑致死,律應杖一百。」從之。
○刑曹啓:「兀良哈副司直金吾光阿醉酒因妬,打傷百姓李檢尙致死,請依律施行。」上以野人末減,命杖一百。
○兀狄哈都指揮豆稱哈及其子古邑同哈等,使人獻土物,命回賜緜布,別賜豆稱哈靑綿布八匹、紙七十卷。古邑同哈靑緜布六匹、紙五十卷。
○兵曹啓:「內禁衛充補取才時,衆所共知武才卓異者,雖或不過二百步,能射一百五十步二矢以上者,請竝取之。」命武才卓異,衆所共知者,依舊甲士例取之。
2月3日
○丁卯,親傳社稷祭香祝。
○輪對。
○傳旨:
有服之親物故,則代言司專掌啓達致祭,以爲恒式。
○傳旨:
故僉知敦寧府事李興露致祭,依卒府尹元肅致祭例施行。
○大司憲金益精等上疏曰:
前日聞還給希達職牒之命,不勝驚駭,謹將希達罪惡,具錄以聞,未蒙兪允,再瀆天聰。希達以莫大之罪,得序宰相之列,甚爲不可,殿下但以前日宿衛之勞,命還職牒,是雖殿下之至恩,於臣子之缺望何?伏望殿下一依前章所申,勿許職牒,以答輿情,公道幸甚。
上不允曰:「文字之備悉,孰若親言之詳切?明日見大司憲親說。」
○禮曹啓:「本朝東宮贊相之任,以知通禮掌之,然知通禮,非東宮官屬。乞依古制,設世子左右中護各一人,位正四品屬書筵,在弼善之下,掌侍從贊相負印之任,以書筵官四品兼之。」從之。
○禮曹啓:「自願侍衛上來兀狄哈、斡朶里、兀良哈、女眞等,或年老、或無才、或無父母族親、或彼此流亡,零丁失所,生理艱難者,托以侍衛上來。請自今除誠心來附闊兒看兀狄哈豆稱哈管下人外,其餘雜種,令鏡城、慶源節制使及兵馬都節制使,考其根脚才幹,其中可當侍衛人,給傳上送。」從之。
2月4日
○戊辰,視事,輪對。
○傳旨:
書雲觀自今曆書毋用曆字,以日課書之。且寒食幷錄日課,以爲恒式。
○戶曹啓:「近來各官菓物,除納上林園,納于內資、內贍寺,其弊如前,請依舊例,納于上林園。且菓物結實,隨其年分地面,或有實不實,而令各官定額,一體上納,非徒有弊,箇箇收合上納,未爲淨潔。今後紅柿子、木瓜、石榴、生梨、柚子、柑子等物,勿使各官上納,令各道監司,考其各官結實多少,依貢案數,隨宜分定,趁時摘取,擇善上納。若上林園京中菓園及留後司江華菓園,菓物繁盛結實之年,用度已足,則各道酸物,臨時量減。又《元典》一款:『各官置其園圃,以時多植菓木,以備官用,民戶菓實竹木,毋得不給其直,公然取用,違者計贓論罪。』今各官守令,不能用心遵行,實爲未便。各色菓木,令監司隨其各官大小,量定條數栽植,會計施行。其中每道不産柚子、柑子,於全羅、慶尙道沿邊各官,栽種條數,實不實,令損實敬差官,親審報曹,永爲恒式。」從之。
2月5日
○己巳,輪對。
2月6日
○庚午,受朝。
○親傳風雲雷雨祭香祝。
○輪對。
2月7日
○辛未,幸南郊,觀放鷹。命隨駕宰樞、代言,留露梁江邊,只率司禁內禁衛上大護軍,渡江,巡至衿川下平,回渡江,晝停于露梁,宗親入侍。命饋隨駕宰樞、代言等,分賜酒殽于軍士,申時還宮。
○遣內侍尹德仁,致祭于卒僉知敦寧府事李興露。其祭文曰:
脩短有期,命難逃於氣數;恩義兼篤,悲不任於情懷。惟爾稟資忠純,操行淸儉。藝極精於穿札,材堪任於維城。予實器焉,擬將是賴。未及施於大用,何遽隕於壯年?噫天降才,奚止斯也?爰致薄奠,以慰英靈。嗚呼!屬戚之情,無間於終始;哀榮之典,當盡於幽明。
2月8日
○壬申,黑祲東西竟天,須臾而散。
○視事,輪對。
○南原都護府使金熙辭,上引見謂曰:「近來此邑守令,不能小心謹愼,屢犯贓汚。玆用選汝以送,愼其在官,以保民生。」
○領議政李稷、贊成黃喜、吏曹判書許稠等,進所修《續六典》,上曰:「此書成之未易,卿等編錄,纖悉備具以進,予甚嘉之,將覽焉。」
2月9日
○癸酉,視事,輪對。
○禮曹判書李孟畇上書辭職曰:
臣性本懦愚,又無學識,幸蒙上恩,至忝禮曹,復兼賓客,皆是重任,常以不稱爲憂。近年以來,百病交攻,形羸氣憊,今又腰下蹇澁,步履艱難,未得就仕,職事久曠,心不自安。願針灸沐浴治病,請罷臣職。
命下吏曹。
○吏曹判書許稠上書曰:
臣多年宿疾,年前加重,請免臣職。
命下吏曹。
○司憲府啓:「唐津浦萬戶尹呂,多將公物入己,贓罪已著,請奪職牒,拿來鞫問。」從之。
○京畿富平、陽川、金浦等官地震。
○向化倭人副司直池文上言:
臣棄父母、離妻子,于今八年,思戀之情,不可紀極。願從管押使李藝,歸家鄕對馬島,以瀉隔年思戀之情。
上議於大臣,命給暇,仍賜衣二領、笠靴酒米。
○修撰色啓:「歲在乙未,知申事柳思訥奉傳王旨:『諫爭彈劾,務得其當。近來臺諫封章論事,未能悉知其由,言或失中。今後人君過失,所當隱諱事、大小員人所犯關係宗社、不忠不孝、汚染風俗等事,實封以聞。其餘可言之事,皆詣承政院直達,以廣言路。』歲丙申,知申事趙末生奉傳王旨:『三諫不聽則去,古之道也。今大小臣僚臺諫、刑曹上疏諫爭,過三煩數,有違古法。今後如此者,以敎旨不從論。』」上曰:「丙申年太宗之敎,予得親聞。太宗於朝啓,謂禮曹判書趙庸等曰:『臺省以不緊小事,封章論請,煩數不已。自今如人君過失與關係宗社、不忠不孝等事外,凡可言之事,皆詣承政院直達。』其時承政院承敎下王旨,殊失本意。其臺諫封章,言或不中、人君過失,所當隱諱等語,非太宗之敎,傳敎者謬妄。」
2月10日
○甲戌,輪對。
○以權軫爲贊成,黃喜吏曹判書,許稠參贊,申商禮曹判書,申檣左軍同知摠制,崔士康戶曹參判。
○陞和州爲永興大都護府,以太祖誕生之地也。
2月11日
○乙亥,受朝,視事,輪對。
○吏曹啓:「每除授下批後,東西班四品以上官敎,分下吏兵曹臺省,依在前五品以下朝謝例署經,移文吏兵曹,卽日分授,畢其分授日月及或有故未卽分授者,辭緣開寫以聞。臺諫永不署經者之官敎,亦辭緣具啓封還。五品以下出謝,依前例。」從之。
○司憲府啓:「我朝設官分職,內外相維,體統不紊,凡大小公務,必令承政院奉敎下六曹,已有成規。往往奸詐之徒,或稱內史、或稱承命,橫行各官各里,眩惑人心,非唯無知之民,官吏亦眩於眞僞,顚倒支對,及過行之後,乃知詐僞,不及追問者有之,末流之弊,不可不慮也。自今持代言司奉敎,下六曹文字人外,無明文稱內史、稱承命者,隨卽執捉付官,馳報監司,監司申聞,以爲恒式。」從之。
2月12日
○丙子,石見州、對馬島賜物管押使大護軍李藝辭,上引見曰:「宗貞茂至誠歸順,父王嘉之,常加撫育,自貞茂死後,其島賊人,不念撫育之恩,投間鼠竊,汝之所知。今汝往傳此意于宗彦七。」藝對曰:「小臣往來本島屢矣。其在貞茂時,臣諭曰:『汝等向本國,不可不至誠以事之。』」上曰:「往來幾度?」藝對曰:「凡十六度。」上曰:「不知之人,不可以遣,玆用命汝以送,勿憚煩數。」遂賜笠靴。禮曹參議柳季聞答石見州長濱因番守書曰:
本國遭風人一十名,厚恤送還,仍獻禮物,謹具啓達,上甚嘉之。玆將土宜白細緜紬、白紬苧布、黑細麻布各二十匹、正布六十五匹、滿花寢席一十張、靑斜皮五領、紫斜皮三領、虎皮三領、豹皮二領、人蔘二十觔、松子五百觔、淸蜜十五斗、乾虎肉全體二就付,左衛門大郞使人左衛門三郞及藤次郞等前去,惟照領。
禮曹佐郞愼幾答對馬州左衛門大郞書曰:
本國遭風人等,專人解送,深謝深謝。玆將土宜白細綿紬一十匹、白細苧布、黑細麻布各五匹、燒酒三十甁、乾柿子三十貼、松子、黃栗、大棗各三十斗、乾大口魚二百首、乾靑魚五百首,委差大護軍李藝齎去,惟照。今送因幡守處書契幷土宜,差付藤次郞及回去左衛門三郞等轉送爲幸。
愼幾答對馬州宗彦七書曰:
自從先世,輸誠來附。本曹敬奉王旨,差大護軍李藝,齎土宜糙米平四十石前去,惟照領。慈堂及祖母處付送土宜,具在別幅,一一轉上爲幸。慈堂糙米平四十石、乾柿子二十貼、乾大口魚二百首、燒酒一十甁、乾靑魚三百首、淸蜜三斗、松子黃栗大棗各十五斗、茶食桂各二角。
致書于對馬州越浦藤次郞曰:「本國遭風人一十名,厚接以送,爲慰。土宜緜布五匹,至可領也。」禮曹參議柳季聞致書于對馬州太守宗貞盛曰:「今因左衛門大郞使人,得聞祖母及慈親奄逝,謹具啓聞,上心軫悼,命差大護軍李藝,齎糙米一百石、豆五十石、紙二百卷、白細緜紬、白細苧布各一十匹、乾柿子五十貼、松子三石、大棗、黃栗各二石,前去致賻,惟照領。」
○漢城府啓:「近來都城內失火,連續一夜二三處,非其家不愼火也。狗偸之輩,盜竊爲計,乘夜發火,漸不可長。請令五部各坊各戶,勿論有無役,各其要路,輪定把截,有能捕獲者,將犯人家産充賞。」從之。
○傳旨:
各道各官三十年以來守令政跡,訪問以聞。
○吏曹啓:「判永興大都護府事崔蠲,自安邊移任,已曾朝辭赴任,隔遠程途,來往有弊。令除朝辭,率眷赴任,今後移任守令,以此爲例。」從之。
○慶尙道監司申槪,進馬一匹、田犬二。
2月13日
○丁丑,講武于江原道橫城等處。是日動駕,驅妙寂寺北山,京畿監司沈道源、都事裵權、察訪李吉培、楊秩、楊州府使權孟孫迎謁,監司進酒。晝停于時雨洞,敬寧君
猜你喜欢 ●卷一百十七·徐梦莘 第二回 侈东封海上求仙 肆南游江中遇险·黄士衡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一十四·佚名 卷之三百八十·佚名 天变邸抄·佚名 皇王大纪卷五十一·胡宏 忠贞录卷一·李维樾 附录·吴缜 乾符·周绍良 常景传·李延寿 卷二十一·佚名 卷三十九 元人克燕·李有棠 卷一百二十五之十四·雍正 卷五·宋敏求 孙寳鉴·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