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第十)

  勾践伐吴外传第十

  勾践十五年,谋伐吴。谓大夫种曰:"孤用夫子之策,免于天虐之诛,还归于国。吾诚已说于国人,国人喜悦。而子昔日云有天气即来陈之,今岂有应乎?"

  种曰:"吴之所以强者,为有子胥。今伍子胥忠谏而死,是天气前见,亡国之证也。愿君悉心尽意,以说国人。"

  越王曰:"听孤说国人之辞: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以大国报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诚更其术。于是乃葬死问伤,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迎来,除民所害,然后卑事夫差,往宦士三百人于吴。吴封孤数百里之地,因约吴国父兄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寡人不能为政,将率二三子夫妇以为藩辅。令壮者无娶老妻,老者无娶壮妇。女子十七未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于孤,令医守之。生男二,贶之以壶酒、一犬,生女二,赐以壶酒、一豚。生子三人,孤以乳母;生子二人,孤与一养。长子死,三年释吾政,季子死,三月释吾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吾子也。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官,其子欲仕,量其居,好其衣,饱其食而简锐之。凡四方之士来者,必朝而礼之。载饭与羹以游国中,国中僮子戏而遇孤,孤餔而啜之施以爱,问其名。非孤饭不食,非夫人事不衣。七年不收国,民家有三年之畜。男即歌乐,女即会笑。今国之父兄日请于孤曰:"昔夫差辱吾君王于诸侯,长为天下所耻。今越国富饶,君王节俭,请可报耻。"孤辞之曰:昔者我辱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如寡人者,何敢劳吾国之人,以塞吾之宿仇。父兄又复请曰:"诚四封之内,尽吾君子,子报父仇,臣复君隙,岂敢有不尽力者乎?臣请复战,以除君王之宿仇。"孤悦而许之。"

  大夫种曰:"臣观吴王得志于齐晋,谓当遂涉吾地,以兵临境。今疲师休卒,一年而不试,以忘于我,我不可以怠。臣当卜之于天,吴民既疲于军,困于战斗,市无赤米之积,国廪空虚,其民必有移徙之心,寒就蒲赢于东海之滨。夫占,兆人事,又见于卜筮。王若起师以可会之,利犯吴之边鄙,未可往也。吴王虽无伐我之心,亦虽动之以怒?不如诠其间,以知其意。"

  越王曰:"孤不欲有征伐之心,国人请战者三年矣,吾不得不从民人之欲。今闻大夫种谏难。"

  越父兄又谏曰:"吴可伐,胜则灭其国,不胜则困其兵。吴国有成,王与之盟。功名闻于诸侯。"

  王曰:"善。"于是乃大会群臣而令之曰:"有敢谏伐吴者,罪不赦。"

  蠡种相谓曰:"吾谏已不合矣,然犹听君王之令。"

  越王会军列士,而大诫众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不足,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今夫差衣水犀甲者十有三万人,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今寡人将助天威,吾不欲匹夫之小勇也,吾欲士卒进则思赏,退则避刑。"于是越民父勉其子,兄劝其弟,曰:"吴可伐也。"

  越王复召范蠡谓曰:"吴已杀子胥,道谀者众。吾国之民,又劝孤伐吴。其可伐乎?"范蠡曰:"未可,须明年之春,然后可耳。"王曰:"何也?"范蠡曰:"臣观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精兵从王,国中空虚,老弱在后,太子留守。兵始出境未远,闻越掩其空虚,兵还不难也。不如来春。"

  其夏六月丙子,勾践复问,范蠡曰:"可伐矣。"乃发习流二千人,俊士四万,君子六千,诸御千人。以乙酉与吴战,丙戌遂虏杀太子,丁亥入吴,焚姑胥台。吴告急于夫差,夫差方会诸侯于黄池,恐天下闻之,即密不令泄。已盟黄池,乃使人请成於越。勾践自度未能灭,乃与吴平。

  二十一年七月,越王复悉国中士卒伐吴,会楚使申包胥聘於越。越王乃问包胥曰:"吴可伐耶?"申包胥曰:"臣鄙于策谋,未足以卜。

  "越王曰:"吴为不道,残我社稷,夷吾宗庙以为平原,使不得血食。吾欲与之徼天之中惟是舆马、兵革、卒伍既具,无以行之。诚闻于战何以为可?"申包胥曰:"臣愚不能知。"越王固问,包胥乃曰:"夫吴良国也,传贤于诸侯。敢问君王之所战者何?"越王曰:"在孤之侧者,饮酒食肉未尝不分,孤之饮食不致其味,听乐不尽其声,求以报吴。愿以此战。"包胥曰:"善则善矣,未可以战。"越王曰:"越国之中,吾慱爱以子之,忠惠以养之,吾今修宽刑,欲民所欲,去民所恶,称其善,掩其恶,求以报吴。愿以此战。"包胥曰:"善则善矣,未可以战。"王曰:"越国之中,富者吾安之,贫者吾予之,救其不足,损其有余,使贫富不失其利,求以报吴。愿以此战。"包胥曰:"善则善矣,未可以战。"王曰:"邦国南则距楚西则薄晋,北则望齐,春秋奉币、玉、帛、子女以贡献焉,未尝敢绝,求以报吴。愿以此战。"包胥曰:"善哉,无以加斯矣,犹未可战。夫战之道,知为之始,以仁次之,以勇断之。君将不知,即无权变之谋,以别众寡之数;不仁则不得与三军同饥寒之节,齐苦乐之喜;不勇则不能断去就之疑,决可否之议。"于是越王曰:"敬从命矣。"

  冬,十月,越王乃请八大夫曰:"昔吴为不道,残我宗庙,夷我社稷以为平原,使不血食。吾欲徼天之中,兵革既具,无所以行之。吾问于申包胥,即已命孤矣,敢告诸大夫如何?"

  大夫曳庸曰:"审赏则可战也。审其赏,明其信,无功不及,有功必加,则士卒不怠。"王曰:"圣哉!"

  大夫苦成曰:"审罚则可战。审罚则士卒望而畏之,不敢违命。"王曰:"勇哉!"

  大夫文种曰:"审物则可战。审物则别是非,是非明察,人莫能惑。"王曰:"辨哉!"

  大夫范蠡曰:"审备则可战。审备慎守以待不虞,备设守固,必可应难。"王曰:"慎哉!"

  大夫皋如曰:"审声则可战。审于声音,以别清浊。清浊者,谓吾国君名闻于周室,令诸侯不怨于外。"王曰:"得哉!"

  大夫扶同曰:"广恩知分则可战。广恩以慱施,知分而不外。"王曰:"神哉!"

  大夫计研曰:"候天察地,参应其变则可战。天变地应,人道便利,三者前见则可。"王曰:"明哉!"

  于是勾践乃退斋而命国人曰:"吾将有不虞之议,自近及远,无不闻者。"乃复命有司与国人曰:"承命有赏皆造国门之期,有不从命者,吾将有显戮。"勾践恐民不信,使以征不义闻于周室,令诸侯不怨于外。令国中曰:"五日之内则吾良人矣,过五日之外,则非吾之民也,又将加之以诛。"

  教令既行,乃入命于夫人。王背屏,夫人向屏而立。王曰:"自今日之后,内政无出,外政无入,各守其职,以尽其信。内中辱者则是子,境外千里辱者则是子也。吾见子于是,以为明诫矣。"王出宫,夫人送王不过屏,王因反阖其门,填之以土。夫人去笄,侧席而坐,安心无容,三月不扫。

  王出则复背垣而立,大夫向垣而敬,王乃令大夫曰:"食士不均,地壤不修,使孤有辱于国,是子之罪;临敌不战,军士不死,有辱于诸侯,功隳于天下,是孤之责。自今以往,内政无出,外政无入,吾固诫子。"大夫:"敬受命矣。"王乃出,大夫送出垣,反阖外宫之门,填之以土。大夫侧席而坐,不御五味,不答所劝。

  勾践有命于夫人、大夫曰:"国有守御。"

  乃坐露坛之上,列鼓而鸣之。军行成阵,即斩有罪者三人以徇于军,令曰:"不从吾令者,如斯矣!"

  明日徙军于郊,斩有罪者三人徇之于军,令曰:"不从吾令者,如斯矣!"

  王乃令国中不行者,与之诀而告之曰:"尔安土守职,吾方往征讨我宗庙之仇,以谢于二三子。"令国人各送其子弟于郊境之上,军士各与父兄昆弟取诀。国人悲哀,皆作离别相去之词,曰:"跞躁摧长恧兮,擢戟驭殳,所离不降兮,以泄我王气苏。三军一飞降兮,所向皆殂。一士判死兮,而当百夫。道祐有德兮,吴卒自屠。雪我王宿耻兮,威振八都。军伍难更兮,势如貔貙。行行各努力兮,於乎,於乎!"于是,观者莫不凄恻。

  明日,复徙军于境上,斩有罪者三人徇之于军,曰:"有不从令者,如此!"

  后三日,复徙军于槜李,斩有罪者三人以徇于军,曰:"其摇心匿行,不当敌者,如斯矣!"

  勾践乃命有司大徇军,曰:"其有父母无昆弟者,来告我。我有大事,子离父母之养,亲老之爱,赴国家之急。子在军寇之中,父母昆弟有在疾病之地,吾视之如吾父母昆弟之疾病也;其有死亡者,吾葬埋殡送之,如吾父母昆弟之有死亡葬埋之矣。"

  明日,又徇于军,曰:"士有疾病不能随军从兵者,吾予其医药,给其麋粥,与之同食。"

  明日,又徇于军,曰:"筋力不足以胜甲兵,志行不足以听王命者,吾轻其重,和其任。"

  明日,旋军于江南,更陈严法,复诛有罪者五人徇曰:"吾爱士也,虽吾子不能过也;及其犯诛,自吾子亦不能脱也。"

  恐军士畏法不使,自谓未能得士之死力,道见蛙张腹而怒,将有战争之气,即为之轼。其士卒有问于王曰:"君何为敬蛙虫而为之轼?"勾践曰:"吾思士卒之怒久矣,而未有称吾意者。今蛙虫无知之物,见敌而有怒气,故为之轼。"于是军士闻之,莫不怀心乐死,人致其命。

  有司、将军,大徇军中曰:"队各自令其部,部各自令其士:归而不归,处而不处,进而不进,退而不退,左而不左,右而不右,不如令者,斩!"

  于是吴悉兵屯于江北,越军于江南。越王中分其师以为左右军,皆被兕甲又令安广之人,佩石碣之矢,张卢生之弩。躬率君子之军六千人,以为中阵。

  明日,将战于江。乃以黄昏令于左军,衔枚溯江而上五里,以须吴兵。复令于右军,衔枚逾江十里,复须吴兵。于夜半,使左军涉江,鸣鼓,中水以待吴发。吴师闻之,中大骇,相谓曰:"今越军分为二师,将以使攻我众。"亦即以夜暗中分其师以围越。越王阴使左右军与吴望战,以大鼓相闻;潜伏其私卒六千人,衔枚不鼓攻吴。吴师大败。越之左右军乃遂伐之,大败之于囿,又败之于郊,又败之于津,如是三战三北,俓至吴,围吴于西城。

  吴王大惧,夜遁。越王追奔攻吴,兵入于江阳松陵,欲入胥门,来至六七里,望吴南城,见伍子胥头巨若车轮,目若耀电,须发四张,射于十里。越军大惧,留兵假道。即日夜半,暴风疾雨,雷奔电激,飞石扬砂,疾于弓弩。越军坏败,松陵却退,兵士僵毙,人众分解,莫能救止。范蠡、文种乃稽颡肉袒,拜谢子胥,愿乞假道。子胥乃与种、蠡梦曰:"吾知越之必入吴矣,故求置吾头于南门,以观汝之破吴也。惟欲以穷夫差。定汝入我之国,吾心又不忍,故为风雨以还汝军。然越之伐吴,自是天也,吾安能止哉?越如欲入,更从东门,我当为汝开道,贯城以通汝路。"于是越军明日更从江出,入海阳,于三道之翟水,乃穿东南隅以达,越军遂围吴。

  守一年,吴师累败。遂栖吴王于姑胥之山。吴使王孙骆肉袒膝行而前,请成於越王,曰:"孤臣夫差,敢布腹心:异日得罪于会稽,夫差不敢逆命,得与君王结成以归。今君王举兵而诛孤臣,孤臣惟命是听,意者犹以今日之姑胥,曩日之会稽也。若徼天之中,得赦其大辟,则吴愿长为臣妾。"勾践不忍其言,将许之成。范蠡曰:"会稽之事,天以越赐吴,吴不取;今天以吴赐越,越可逆命乎?且君王早朝晏罢,切齿铭骨,谋之二十余年,岂不缘一朝之事耶?今日得而弃之,其计可乎?天与不取,还受其咎。君何忘会稽之厄乎?"勾践曰:"吾欲听子言,不忍对其使者。"范蠡遂鸣鼓而进兵曰:"王已属政于执事,使者急去,不时得罪。"吴使涕泣而去。勾践怜之,使令入谓吴王曰:"吾置君于甬东,给君夫妇三百余家,以没王世,可乎?"吴王辞曰:"天降祸于吴国,不在前后,正孤之身,失灭宗庙社稷者。吴之土地、民臣,越既有之,孤老矣,不能臣王。"遂伏剑自杀。

  勾践已灭吴,乃以兵北渡江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已受命号去,还江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与鲁泗东方百里。当是之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之上,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越王还于吴,当归而问于范蠡曰:"何子言之其合于天?"范蠡曰:"此素女之道,一言即合。大王之事,王问为实,金匮之要在于上下。"越王曰:"善哉!吾不称王其可悉乎?"蠡曰:"不可。昔吴之称王,僭天子之号,天变于上,日为阴蚀。今君遂僭号不归,恐天变复见。"

  越王不听,还于吴,置酒文台,群臣为乐,乃命乐作伐吴之曲。乐师曰:"臣闻即事作操,功成作乐。君王崇德,诲化有道之国,诛无义之人,复仇还耻,威加诸侯,受霸王之功。功可象于图画,德可刻于金石,声可托于弦管,名可留于竹帛。臣请引琴而鼓之。"遂作"章畅"辞曰:"屯乎!今欲伐吴可未耶?"大夫种、蠡曰:"吴杀忠臣伍子胥,今不伐吴人何须?"

  大夫种进祝酒,其辞曰:"皇天祐助,我王受福。良臣集谋,我王之德。宗庙辅政,鬼神承翼。君不忘臣,臣尽其力。上天苍苍,不可掩塞。觞酒二升,万福无极!"于是越王默然无言。

  大夫种曰:"我王贤仁,怀道抱德。灭仇破吴,不忘返国。赏无所吝,群邪杜塞。君臣同和,福祐千亿。觞酒二升,万岁难极!"台上群臣大悦而笑,越王面无喜色。

  范蠡知勾践爱壤土,不惜群臣之死,以其谋成国定,必复不须功而返国也。故面有忧色而不悦也。

  范蠡从吴欲去,恐勾践未返,失人臣之义,乃从入越。行,谓文种曰:"子来去矣!越王必将诛子。"种不然言。蠡复为书遗种曰:"吾闻天有四时,春生冬伐;人有盛衰,泰终必否。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惟贤人乎!蠡虽不才,明知进退。高鸟已散,良弓将藏;狡兔已尽,良犬就烹。夫越王为人,长颈鸟啄,鹰视狼步。可与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可与履危,不可与安。子若不去,将害于子,明矣。"文种不信其言。越王阴谋范蠡,议欲去徼幸。

  二十四年九月丁未,范蠡辞于王,曰:"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义一也。今臣事大王,前则无灭未萌之端,后则无救已倾之祸。虽然,臣终欲成君霸国,故不辞一死一生。臣窃自惟乃使于吴王之惭辱。

  蠡所以不死者,诚恐谗于太宰嚭,成伍子胥之事,故不敢前死,且须臾而生。夫耻辱之心,不可以大,流汗之愧,不可以忍。幸赖宗庙之神灵,大王之威德,以败为成,斯汤武克夏商而成王业者。定功雪耻,臣所以当席日久。臣请从斯辞矣。"越王恻然泣下沾衣。言曰:"国之士大夫是子,国之人民是子,使孤寄身托号以俟命矣。今子云去,欲将逝矣,是天之弃越而丧孤也,亦无所恃者矣。孤窃有言,公位乎,分国共之,去乎,妻子受戮。"范蠡曰:"臣闻君子俟时,计不数谋,死不被疑,内不自欺。臣既逝矣,妻子何法乎?王其勉之,臣从此辞。"乃乘扁舟,出三江,入五湖,人莫知其所适。

  范蠡既去,越王愀然变色,召大夫种曰:"蠡可追乎?"种曰:"不及也。"王曰:"柰何?"种曰:"蠡去时,阴画六,阳画三,日前之神,莫能制者。玄武天空威行,孰敢止者?度天关,涉天梁,后入天一。前翳神光,言之者死,视之者狂。臣愿大王勿复追也。蠡终不还矣。"越王乃收其妻子,封百里之地,有敢侵之者,上天所殃。于是越王乃使良工铸金象范蠡之形,置之坐侧,朝夕论政。

  自是之后,计研佯狂,大夫、曳庸、扶同、皋如之徒,日益疏远,不亲于朝。大夫种内忧不朝,人或谗之于王曰:"文种弃宰相之位,而令君王霸于诸侯。今官不加增,位不益封,乃怀怨望之心,愤发于内,色变于外,故不朝耳。"异日种谏曰:"臣所以在朝而晏罢,若身疾作者,但为吴耳。今已灭之,王何忧乎?"越王默然。时鲁哀公患三桓,欲因诸侯以伐之;三桓亦患哀公之怒,以故君臣作难。哀公奔陉,三桓攻哀公,公奔卫,又奔越。鲁国空虚,国人悲之,来迎哀公,与之俱归。勾践忧文种之不图,故不为哀公伐三桓也。

  二十五年,丙午平旦,越王召相国大夫种而问之:"吾闻知人易,自知难。其知相国何如人也?"种曰:"哀哉!大王知臣勇也,不知臣仁也;知臣忠也,不知臣信也。臣诚数以损声色,灭淫乐奇说怪论,尽言竭忠,以犯大王,逆心咈耳,必以获罪。臣非敢爱死不言,言而后死,昔子胥于吴矣。夫差之诛也,谓臣曰:"狡兔死,良犬烹,敌国灭,谋臣亡。"范蠡亦有斯言。何大王问犯"玉门"之第八,臣见王志也。"越王默然不应。大夫亦罢。

  哺其耳以成人恶。其妻曰:"君贱一国之相,少王禄乎?临食不亨,哺以恶何?妻子在侧,匹夫之能自致,相国尚何望哉!无乃为贪乎?何其志忽忽若斯?"种曰:"悲哉!子不知也。吾王既免于患难,雪耻于吴。我悉徙宅自投死亡之地,尽九术之谋,于彼为佞,在君为忠,王不察也,乃曰:"知人易,自知难。"吾答之,又无他语,是凶妖之证也。吾将复入,恐不再还,与子长诀,相求于玄冥之下。"妻曰:"何以知之?"种曰:"吾见王时,正犯玉门之第八也,辰克其日,上贼于下,是为乱,丑必害其良。今日克其辰,上贼下止。吾命须臾之间耳。"

  越王复召相国,谓曰:"子有阴谋兵法,倾敌取国九术之策,今用三已破强吴,其六尚在子,所愿幸以余术,为孤前王于地下谋吴之前人。"于是种仰天叹曰:"嗟乎!吾闻大恩不报,大功不还,其谓斯乎?吾悔不随范蠡之谋,乃为越王所戮。吾不食善言,故哺以人恶。"越王遂赐文种属卢之剑,种得剑又叹曰:"南阳之宰而为越王之擒!"自笑曰:"后百世之末,忠臣必以吾为喻矣。"遂伏剑而死。

  越王葬种于国之西山,楼船之卒三千余人,造鼎足之羡,或入三峰之下。葬七年,伍子胥从海上穿山胁而持种去,与之俱浮于海。故前潮水潘候者,伍子胥也,后重水者,大夫种也。

  越王既已诛忠臣,霸于关东,从琅邪,起观台,周七里,以望东海。死士八千人,戈船三百艘。居无几,射求贤士,孔子闻之,从弟子奉先生雅琴礼乐奏於越。越王乃被唐夷之甲,带步光之剑,杖屈卢之矛,出死士,以三百人为阵关下。孔子有顷到,越王曰:"唯,唯,夫子何以教之?"孔子曰:"丘能述五帝三王之道,故奏雅琴以献之大王。"越王喟然叹曰:"越性脆而愚,水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然,去则难从,悦兵敢死,越之常也。夫子何说而欲教之?"孔子不答,因辞而去。

  越王使人如木客山取元常之丧,欲徙葬琅邪。三穿元常之墓,墓中生熛风,飞砂石以射人,人莫能入。勾践曰:"吾前君其不徙乎?"遂置而去。

  勾践乃使使号令齐、楚、秦、晋皆辅周室,血盟而去。秦桓公不如越王之命,勾践乃选吴越将士西渡河以攻秦。军士苦之,会秦怖惧,逆自引咎,越乃还军。军人悦乐,遂作"河梁之诗"。

  曰:"渡河梁兮渡河梁,举兵所伐攻秦王。孟冬十月多雪霜,隆寒道路诚难当。阵兵未济秦师降,诸侯怖惧皆恐惶。声传海内威远邦,称霸穆桓齐楚庄,天下安宁寿考长。悲去归兮何无梁。"自越灭吴,中国皆畏之。

  二十六年,越王以邾子无道而执以归,立其太子何。冬,鲁哀公以三桓之逼来奔,越王欲为伐三桓,以诸侯大夫不用命,故不果耳。

  二十七年冬,勾践寝疾将卒,谓太子兴夷曰:"吾自禹之后,承元常之德,蒙天灵之祐,神祗之福,从穷越之地籍,楚之前锋,以摧吴王之干戈。跨江涉淮,从晋齐之地,功德巍巍。自致于斯,其可不诫乎?夫霸者之后,难以久立,其慎之哉!"遂卒。

  兴夷即位一年卒,子翁;翁卒,子不扬;不扬卒,子无强;强卒,子玉;玉卒,子尊;尊卒,子亲。自勾践至于亲,其历八主,皆称霸,积年二百二十四年,亲众皆失,而去琅邪,徙于吴矣。

  自黄帝至少康十世,自禹受禅至少康即位六世,为一百四十四年,少康去颛顼即位,四百二十四年。

  黄帝→昌意→颛顼→鲧→禹→启→太康→仲庐→相→少康→无余→无壬(去无余十世)→无曎→夫谭→元常→勾践→兴夷→不寿→不扬→无强→鲁穆柳有幽公为名,王侯自称为君→尊→亲,失琅邪,为楚所灭。

  勾践至王亲,历八主,格霸二百二十四年。从无余越国始封,至余善返越国空灭,凡一千九百二十二年。

猜你喜欢
  卷一百八十二·列传第七十·张廷玉
  卷一·贾谊
  路史卷四十二·罗泌
  卷一百四十六·杨士奇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三十八·佚名
  卷之四百二十七·佚名
  卷之八十八·佚名
  第一一一清单(第一一二号之附件)一一三○六-一·佚名
  六五七 谕校阅全书错误之皇八子永璇着罚尚书俸六个月等事·佚名
  绎史卷一百四十一·马骕
  列传卷第三十三 高丽史一百二十·郑麟趾
  王晏球传·欧阳修
  六七、吴起传左氏春秋考(附铎椒考)·钱穆
  卷二十八·王溥
  卷47·陈邦瞻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五卷·佚名

    知 遇   太祖收并门,凯旋日,范杲为县令,叩回銮进讲圣寿诗,有“千里版图来浙右,一声金鼓下河东”之句,上爱之,赐一官。(此则出《玉壶清话》卷二,《诗话总龟》前集卷四引)   金陵胡恢,坐法失官十余年,老倒贫困,赴调

  • 卷三十六·徐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録卷三十六韦应物应物京兆长安人周逍遥公夐之后少以三卫郎事明皇后折节读书辟从事河阳永泰中授京兆功曹迁洛阳丞两军骑士骄横绳以法被讼弃官起为鄠令大厯中制除栎阳令复以疾谢归建中初拜比部员

  • 志第九 舆服·萧子显

    昔三皇乘祗车出谷口,夏氏以奚仲为车正,殷有瑞车,山车垂句是也。《周礼》匠人为舆,以象天地。汉武天汉四年,朝诸侯甘泉宫,定舆服制,班于天下。光武建武十三年,得公孙述葆车,舆辇始具。蔡邕创立此志,马彪勒成汉典,晋挚虞治礼,亦议五

  • 卷一百四十五 慶曆三年(癸未,1043)·李焘

      起仁宗慶曆三年十一月盡是年十二月   十一月丙寅,上清宮火。尋有詔以宮地為禁軍營。監察御史裏行包拯,有章乞勿修。按拯為裏行,乃在此月癸酉,以宮地給禁軍,當是癸酉後也。   己巳,陝西都轉運使、起居舍人、天章閣待

  • 第四回 紫金山唐营尽覆 瓦桥关辽将出降·蔡东藩

      却说周世宗还都后,尚拟再征江南,因思水军不及南唐,未免相形见绌,乃于城西汴水中,造了战舰百艘,命唐降将督练水师,一面搜乘补卒,连日阅操,约期水陆大举。适唐遣员外郎朱元,出兵江北,攻夺舒、和、蕲各州,兵锋直至扬、滁。扬、

  • 第六回 帖木真独胜诸部 札木合复兴联军·蔡东藩

      却说帖木真为部长后,招携怀远,举贤任能,命汪古儿、雪亦客秃、合答安答勒都儿三人司膳;元重内膳之选,非笃敬素著者不得为之,语见《元史·石抹明里传》。迭该管牧放羊只;古出沽儿修造车辆;朵歹管理家内人口;忽必来、

  • 三 职官·陈寅恪

    隋唐职官之名号任务,其渊源变革记载本较明显,而与此章有关之隋唐制度之三源复已于前章详悉考论,其涉及职官者尤为易知,故此章仅择其要点言之,其馀可从简略。但有二事,实为隋唐制度渊源系统之所繫,甚为重要,而往往为论史者所忽

  • 第八编 梁启超、孟森、吕思勉讲清史·王国维

    清代种族及世系八旗制度之源流明清之交中国思想界及其代表人物中西初期的交涉太平军成败及清之兴衰关系清朝的覆亡清代种族及世系三代以前,皆推本于黄帝,秦亦由伯益而来。封建之世,渊源有自,数典不忘其祖。其可信之成分,较

  • 卷之四十四·佚名

    宣统二年。庚戌。十一月。辛丑朔。谕军机大臣等、资政院奏、陈请收回开平矿产一案议决情形一摺。着载泽、盛宣怀、归并前案办理。原摺着钞给阅看。  ○又谕、资政院议决地方学务章程会同学部具奏请旨裁夺一摺。着

  • 刘毅传·房玄龄

    刘毅字仲雄,东莱掖人。汉城陽景王刘章的后代。父亲刘喈,是丞相掾属。刘毅幼年孝顺父母,少年即有清刚之节。然而好品评人物,王公贵人看到他也有几分惧怕。侨居在平陽,太守杜恕请他做功曹,上任后淘汰郡吏百余人,三魏一代的人都

  • 姚崇传·欧阳修

    姚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人。父懿,字善懿,贞观年间,为辒州都督,殁后追赠幽州大都督,谥文献。姚崇少年时期风流倜傥,重视气节,年长很好学,仕为孝敬挽郎,下笔成章,被授为濮州司仓参军。五次迁升为夏官(兵部)郎中。当契丹侵扰河北,一时军

  • 圣祖仁皇帝圣训序·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圣训序朕荷皇考圣祖仁皇帝付托至重兢兢业业早作夜思以期无负继述仰惟皇考留遗矩矱朕得监於成宪是则是傚实天下万世所当钦承观法爰命大学士等纂修圣祖仁皇帝实録阅时九载书成千卷自古帝王功德之

  • 卷四·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明会典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四吏部三官制吏科都给事中一员  左右给事中二员给事中四员户科都给事中一员  左右给事中二员给事中八员礼科都给事中一员  左右给事中二员给事中十员刑科

  • 兹燚黈·方以智

    转八十辘轳中者,兹燚黈也。凿而破之,破而补之──破则悟,悟则补。象数以表不可言之理而至于无象数,声音以通不可象数之微而至于无声音;言语道断而未尝不言;色即是空,贞悔之反对也,专黑门,贵棘栗蓬,毋以交轮几为凿破乎?则兹燚黈仍

  • 卷七四·邱濬

    ▲本经术以为教(上之中) 《书》曰:诗言志。 朱熹曰:“心之所之谓之志,心有所之必形于言,故曰‘诗言志’。” 臣按:此万世言诗之始。先儒谓自有天地万物而诗之理已寓,婴儿之嬉笑、童子之讴吟皆有诗之情而

  • 卷五百三十八·佚名

    △第四分妙行品第一之一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得真自在。心善解脱。慧善解脱。如调慧马。亦如大龙。已作所作。已办所办。弃诸重担。逮得己利

  • 论气·宋应星

    明宋应星撰。1637年于江西分宜学署编 写。全书分《形气》(五章)、《气声》(九章)、《水火》(四 章)、《水尘》(三章)及《水风归藏》、《寒热》(各一章),计 六篇二十三章。取对话体裁。为有关自然哲学的著作。 试图对日

  • 忠孝勇烈木兰传·佚名

    清代白话长篇英雄传奇小说,又题《忠孝勇烈奇女传》、《木兰奇女全传》、 《木兰奇传》,三十二回。托奎斗马祖所演,第一回署“奎斗马祖演著”,“古燕都青阳山人易南子校阅”,“中一老人监定”,书末有道光七年(1827)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