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東觀漢記卷六

  傳一

  光烈陰皇后〔一〕

  有陰子公者,生子方,〔二〕方生幼公,公生君孟,名睦,〔三〕即后之父也。范曄後漢書卷一0光烈陰皇后紀李賢注

  上微時,過新野,〔四〕聞后美,〔五〕心悅之。後至長安,見執金吾車騎甚盛,因歎曰:「仕宦當作執金吾,〔六〕娶妻當得陰麗華。」更始元年,遂納后於宛。〔七〕御覽卷一三七

  光烈陰皇后,上即位,立為貴人。〔八〕上以后性賢仁,宜母天下,欲授以尊位。后輒退讓,自陳不足以當大位。〔九〕御覽卷一四四

  後為皇后。〔一0〕類聚卷一八

  失親數十年,言及未嘗不流涕。〔一一〕書鈔卷二四

  〔一〕 「光烈陰皇后」,名麗華,南陽新野人,事詳范曄後漢書卷一0光烈陰皇后紀。汪文臺輯司馬彪續漢書卷一亦略載其事。范書皇后紀論云:「漢世皇后無謚,皆因帝謚以為稱。雖呂氏專政,上官臨制,亦無殊號。中興,明帝始建光烈之稱,其後並以德為配,至於賢愚優劣,混同一貫,故馬、竇二后俱稱德焉。其餘唯帝之庶母及蕃王承統,以追尊之重,特為其號,如恭懷、孝崇之比是也。」據史通古今正史篇,東觀漢記有外戚傳,本卷所收光烈陰皇后等傳,原當皆在外戚傳。

  〔二〕 「子方」,姚本注云:「子方即臘日以黃羊祠灶神者。」范曄後漢書陰識傳云:「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已後,暴至巨富,田有七百餘頃,輿馬僕隸,比於邦君。子方常言『我子孫必將彊大』,至識三世而遂繁昌,故後常以臘日祀灶,而薦黃羊焉。」事又見風俗通義祀典篇。陰識即光烈陰皇后前母兄。

  〔三〕 「睦」,范曄後漢書光烈陰皇后紀李賢注云:「今世本『睦』作『陸』。」是唐代傳世本有「睦」作「陸」者。

  〔四〕 「上微時,過新野」,此二句聚珍本作「初,光武適新野」,類聚卷二六、御覽卷二六引同,書鈔卷五四引作「光武初過新野」。

  〔五〕 「聞后美」,此句聚珍本作「聞陰后美」,書鈔卷五四、類聚卷二六引同,御覽卷三八0引作「聞陰麗華美」。

  〔六〕 「當」,書鈔卷五四引作「須」。

  〔七〕 「更始元年,遂納后於宛」,范曄後漢書光烈陰皇后紀云:「初,光武適新野,聞后美,心悅之。後至長安,見執金吾車騎甚盛,因歎曰:『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更始元年六月,遂納后於宛當成里,時年十九。」

  〔八〕 「立為貴人」,范曄後漢書光烈陰皇后紀云:「光武即位,令侍中傅俊迎后,與胡陽、寧平主諸宮人俱到洛陽,以后為貴人。」

  〔九〕 「自陳不足以當大位」,建武二年,以光烈陰皇后固辭后位,遂立郭后。至十七年,乃廢郭后而立陰后,事見范曄後漢書光武郭皇后紀、光烈陰皇后紀。此條永樂大典卷二九七二亦引,字句全同。

  〔一0〕「後為皇后」,類聚卷一八引東觀漢記云:「初,光武聞陰麗華美,心悅之,歎曰:『娶妻當得陰麗華。』後為皇后。」「娶妻當得陰麗華」以上諸句,上文已作輯錄,今刪去,僅輯「後為皇后」一句。御覽卷三八0亦引此條文字,僅無「之」字,餘與類聚卷一八引同。

  〔一一〕「失親數十年,言及未嘗不流涕」,此條姚本、聚珍本皆未輯錄。范曄後漢書光烈陰皇后紀云:「七歲失父,雖已數十年,言及未曾不流涕。」

  明德馬皇后〔一〕

  明德皇后嘗久病,至卜者家為卦,問咎祟所在。卜者卦定釋蓍,仰天歎息。〔二〕卜者乃曰:「此女明年小疾,必將貴。遂為帝妃,不可言也。」〔三〕御覽卷七二七

  后長七尺二寸,〔四〕青白色,方口美髮。〔五〕初學記卷一0

  明帝馬皇后美髮,為四起大髻,但以髮成,尚有餘,繞髻三匝,復出諸髮。〔六〕眉不施黛,裝不求飾。〔七〕獨左眉角小缺,補之如粟。常稱疾而終身得意。〔八〕范曄後漢書卷一0明德馬皇后紀李賢注

  先人後己,發於至誠。〔九〕書鈔卷二五

  薦達左右。〔一0〕書鈔卷二五

  永平三年春,有司奏請立長秋宮,〔一一〕以率八妾。〔一二〕上未有所言。皇太后曰:「馬貴人德冠後宮。」遂登至尊。先是數日,后夢有小蟲飛無數隨著身,〔一三〕入皮膚中,復飛出。〔一四〕御覽卷三九八

  明德皇后既處椒房,太官上飯,累餚膳備副,重加幕覆,輒撤去,譴敕令與諸舍相望也。〔一五〕御覽卷八四七

  明德馬后不喜出入游觀,〔一六〕希嘗臨御牕牖。〔一七〕御覽卷一八八

  馬后袍極麤疏,諸主朝望見,〔一八〕反以為綺。后曰:「此繒染色好,故直用之。」 御覽卷八一六

  明德馬皇后嘗有不安,時在敬法殿東廂,上令太夫人及兄弟得入見。〔一九〕初學記卷二四

  馬皇后志在克己輔上,不以私家干朝廷。兄馬防為虎賁中郎將,〔二0〕弟為黃門郎,訖永平世不遷。〔二一〕書鈔卷五八

  明德馬后,時上欲封諸舅,〔二二〕外間白太后,〔二三〕曰:「吾自念親屬皆無柱石之功,俗語曰:『時無赭,澆黃土。』」 御覽卷四九五

  太后詔曰:〔二四〕「吾萬乘主,〔二五〕欲身率眾,〔二六〕身服大練縑裙,〔二七〕食不求所甘,〔二八〕左右傍人皆無薰香之飾。〔二九〕前過濯龍門上,〔三0〕見外家問起居,車如流水,馬如遊龍,倉頭衣綠〈衤冓〉,〔三一〕領袖正白,〔三二〕顧視御者,不及之。亦不譴怒,〔三三〕但絕其歲用,冀以默止讙耳。」〔三四〕書鈔卷一三九

  上欲封諸舅,〔三五〕馬太后輒斷絕曰:「計之熟矣,勿有疑也。〔三六〕至孝之行,安親為上。〔三七〕今遭變異,穀價數倍,憂惶晝夜,不安坐臥,而欲封爵,違逆慈母之拳拳。〔三八〕吾素剛急,有胸中氣,不可不慎。〔三九〕穰歲之後,唯子之志,吾但當含飴弄孫,不能復知政。」 類聚卷五一

  后素謹慎,〔四0〕小感慨輒自責,如平生事舅姑。時新平主家御者失火,及北閣後殿,深以自過,起居不忻。至正月當上原陵,言我守備不精,慚見原陵,〔四一〕不上。御覽卷一三七

  明德馬后置織室,〔四二〕蠶於濯龍中,數往來觀視,內以為娛樂,外以先女功。〔四三〕類聚卷六五

  明德后詔書流布,咸稱至德,王主諸家,〔四四〕莫敢犯禁。廣平、鉅鹿、樂成王在邸,入問起居,帝望見車騎鞍勒皆純黑,〔四五〕無金銀綵飾,馬不踰六尺,〔四六〕於是以白太后,即賜錢各五百萬,於是施親戚,被服自如。〔四七〕御覽卷一五0

  〔一〕 「明德馬皇后」,馬援之小女,事詳范曄後漢書卷一0。汪文臺輯司馬彪續漢書卷一、張璠漢記亦略載其事。

  〔二〕 「卜者卦定釋蓍,仰天歎息」,聚珍本無「息」字,此二句下有「問之」一句。書鈔卷二三有「釋蓍歎息」一句,即本此二句。

  〔三〕 「不可言也」,書鈔卷二三引「相當大貴,不無言也」二句,當係括引。「無」字乃「可」字之訛。范曄後漢書明德馬皇后紀云:「后時年十歲,幹理家事,敕制僮御,內外諮稟,事同成人。……后嘗久病,太夫人令筮之,筮者曰:『此女雖有患狀而當大貴,兆不可言也。』後又呼相者使占諸女,見后,大驚曰:『我必為此女稱臣。然貴而少子,若養他子者得力,乃當踰於所生。』」汪文臺輯司馬彪續漢書卷一云:「母嘗使善卜者相后,曰:『此女必當大貴,遂為帝王妃,然而少子。』」

  〔四〕 「七尺二寸」,姚本、聚珍本同,書鈔卷二三、御覽卷一三七、萬花谷後集卷八引亦同,惟御覽卷三六七引作「七尺三寸」。按御覽卷三六七所引誤。范曄後漢書明德馬皇后紀亦云后「身長七尺二寸」。

  〔五〕 「方口美髮」,書鈔卷二三僅引此一句。

  〔六〕 「復出諸髮」,此句原無,御覽卷一三七引有,今據增補。

  〔七〕 「裝不求飾」,此句原無,書鈔卷二五引有,今據增補。

  〔八〕 「常稱疾而終身得意」,此條類聚卷一七,六帖卷三一,御覽卷三六五、卷三七三亦引,字句皆較簡略。

  〔九〕 「先人後己,發於至誠」,此條姚本、聚珍本皆未輯錄。類聚卷一五引續漢書云:「明德皇后馬氏……年十三,以選入太子宮,接侍同列而承至尊,先人後己,發於至誠,由是見寵。」

  〔一0〕「薦達左右」,范曄後漢書明德馬皇后紀云:「顯宗即位,以后為貴人。時后前母姊女賈氏亦以選入,生肅宗。帝以后無子,命令養之。……后於是盡心撫育,勞悴過於所生。肅宗亦孝性淳篤,恩性天至,母子慈愛,始終無纖介之間。后常以皇嗣未廣,每懷憂歎,薦達左右,若恐不及。後宮有進見者,每加慰納。」類聚卷一五引續漢書載明德馬皇后事亦有「薦達左右」語。

  〔一一〕「長秋宮」,范曄後漢書明德馬皇后紀李賢注云:「皇后所居宮也。長者,久也,秋者,萬物成熟之初也,故以名焉。請立皇后,不敢指言,故以宮稱之。」

  〔一二〕「八妾」,漢書五行志上云:「春秋桓公十四年『八月壬申,御廩災』。……劉向以為御廩,夫人八妾所舂米之臧以奉宗廟者也。」顏師古注云:「一娶九女,正嫡一人,餘者妾也,故云八妾。」

  〔一三〕「后夢有小蟲飛無數隨著身」,此句姚本、聚珍本作「夢有小飛蟲萬數隨著身」,御覽卷九四四引同。書鈔卷二三僅引「夢飛蟲著身」一句。

  〔一四〕「復飛出」,「出」字姚本、聚珍本作「去」,御覽卷九四四、事類賦卷三0引同。此條書鈔卷一0亦引,字句較為簡略。

  〔一五〕「譴敕令與諸舍相望也」,此條御覽卷七00引作「明德馬皇后既處椒房,太官上飯,重加幕覆,輒撤去」。聚珍本即據御覽卷七00輯錄,僅刪去「明德馬皇后」五字。

  〔一六〕「不喜出入游觀」,書鈔卷二三僅引「不喜遊觀」一句。

  〔一七〕「希嘗臨御牕牖」,「嘗」字姚本、聚珍本作「常」,初學記卷一0引同。按二字古通。「牖」字姚本、聚珍本作「望」,初學記卷一0引同。御覽卷一三七引續漢書載孝明馬皇后事云:「性不喜出入遊觀,未嘗臨御牕牖。」

  〔一八〕「諸主朝望見」,「主」字姚本作「王」,書鈔一二九、御覽卷六九三引同。按「主」字是,聚珍本作「主」。范曄後漢書明德馬皇后紀云:「朔望諸姬主朝請,望見后袍衣疏麤,反以為綺縠,就視,乃笑。后辭曰:『此繒特宜染色,故用之耳。』六宮莫不歎息。」益可證「主」字是。汪文臺輯司馬彪續漢書卷一載此事云:「諸王親家朝請,望見后裙極麤疏,以為綺,就視,乃笑。后曰:『此繒染色好,故用之耳。』老人知者,無不歎息。」

  〔一九〕「上令太夫人及兄弟得入見」,玉海卷一五九亦引此條,字句較為簡略。

  〔二0〕「馬防」,此二字原無,書鈔卷六三引有,今據增補。

  〔二一〕「訖永平世不遷」,「遷」字御覽卷二四一引作「轉」。聚珍本注云:「以上明帝時事。」類聚卷一五引續漢書載明德馬皇后事云:「后志在克己輔上,不以私家干朝庭。兄為虎賁中郎將,兩弟黃門郎,訖永平世不遷。」事又見初學記卷一0、御覽卷一三七所引續漢書。

  〔二二〕「時上欲封諸舅」,「上」指章帝。范曄後漢書明德馬皇后紀云:「建初元年,帝欲封諸舅,太后不聽。」

  〔二三〕「太后」,此二字聚珍本重,屬下句讀。

  〔二四〕「太后詔曰」,此句原作「明德后曰」,今據姚本和初學記卷一0引校改。

  〔二五〕「吾萬乘主」,書鈔卷二五引同。姚本、聚珍本「乘」字下有「之」字,初學記卷一0引亦有「之」字。

  〔二六〕「欲身率眾」,此句原無,姚本、聚珍本亦未輯錄,書鈔卷二五引有此句,今據增補。

  〔二七〕「身服大練縑裙」,此句原作「身服大縑」,姚本、聚珍本作「身衣大練縑裙」,初學記卷一0引同,今據增補「練」、「裙」二字。

  〔二八〕「食不求所甘」,此句原無,姚本、聚珍本有,初學記卷一0引亦有此句,今據增補。

  〔二九〕「傍人皆」,原無此三字,姚本、聚珍本有,初學記卷一0引亦有此三字,今據增補。

  〔三0〕「濯龍」,通鑑卷四六胡三省注云:「續漢志:『濯龍,園名,近北宮。』」

  〔三一〕「綠〈衤冓〉」,范曄後漢書明德馬皇后紀李賢注云:「〈衤冓〉,臂衣,今之臂韝,以縛左右手,於事便也。」通鑑卷四六胡三省注云:「余據字書,臂鞴之鞴從革,此〈衤冓〉從衣,釋單衣也,皆音古侯翻。」按「韝」與「〈衤冓〉」音同字通,「韝」亦作「鞴」。「綠〈衤冓〉」即謂綠色臂衣。

  〔三二〕「領袖正白」,通鑑卷四六胡三省注云:「言其新潔無垢污也。」

  〔三三〕「亦」,原作「遂」,聚珍本作「亦」,類聚卷九三引同,今從改。

  〔三四〕「冀以默止讙耳」,范曄後漢書明德馬皇后紀云:建初二年,「大旱,言事者以為不封外戚之故,有司因此上奏,宜依舊典。太后詔曰:『凡言事者皆欲媚朕以要福耳。……吾為天下母,而身服大練,食不求甘,左右但著帛布,無香薰之飾者,欲身率下也。以為外親見之,當傷心自敕,但笑言太后素好儉。前過濯龍門上,見外家問起居者,車如流水,馬如游龍,倉頭衣綠〈衤冓〉,領袖正白。顧視御者,不及遠矣。故不加譴怒,但絕歲用而已,冀以默愧其心,而猶懈怠,無憂國忘家之慮。……』固不許。」御覽卷一三七引續漢書云:「太后素自喜儉,前過濯龍門上,見外家問起居,車如流水馬如龍,蒼頭衣綠〈衤冓〉直領,領袖正白。顧視旁御者,遠不及也。亦不譴怒,但絕其歲用,冀以嘿止諠耳。」可與此相參證。

  〔三五〕「上欲封諸舅」,據通鑑卷四六,此為章帝建初二年時事。

  〔三六〕「勿有疑也」,原脫「勿」、「也」二字,姚本、聚珍本有此二字,范曄後漢書明德馬皇后紀、通鑑卷四六同,今據增補。

  〔三七〕「至孝之行,安親為上」,通鑑卷四六胡三省注引揚子云:「孝莫大於寧親,寧親莫大於四表之驩心。」

  〔三八〕「拳拳」,范曄後漢書明德馬皇后紀李賢注云:「拳拳猶勤勤也。」

  〔三九〕「慎」,范曄後漢書明德馬皇后紀、通鑑卷四六作「順」。

  〔四0〕「后素謹慎」,書鈔卷二六有「太后慎謹」一句,當係東觀漢記馬皇后傳中語。此句上原引有以下一段文字:「后長七尺二寸,青白色,方口美髮,為四起大髻,但以髮成,尚有餘,繞結三匝,復出諸髮。眉不施黛,獨左眉角小缺,補之如粟。」因與上文重出,今刪去。

  〔四一〕「原陵」,光武帝之陵。范曄後漢書明帝紀云:中元二年「三月丁卯,葬光武皇帝於原陵」。李賢注引帝王世紀云:「原陵方三百二十步,高六丈,在臨平亭東南,去洛陽十五里。」

  〔四二〕「織室」,西漢時少府下有東織、西織,成帝河平元年省東織,更名西織為織室。掌皇室絲帛的織造和染色。

  〔四三〕「外以先女功」,此條書鈔卷二六,初學記卷一0、卷一四,類聚卷三九,六帖卷三六,御覽卷八二五亦引,字句皆較此簡略。

  〔四四〕「王主諸家」,御覽卷八九四引作「王主諸處」,聚珍本未輯此句。

  〔四五〕「黑」,原誤作「墨」,姚本、聚珍本作「黑」,書鈔卷一二六兩引,類聚卷四五,御覽卷三五八、卷八九四皆一引,均作「黑」,今據改正。

  〔四六〕「不」,此字原脫,聚珍本有,類聚卷四五,御覽卷三五八、卷八九四引亦有,今據增補。

  〔四七〕「於是施親戚,被服自如」,此二句聚珍本未輯錄。

  章德竇皇后〔一〕

  進止得適,人事修備。〔二〕書鈔卷二五

  后性敏給。〔三〕書鈔卷二五

  〔一〕 「章德竇皇后」,大司空竇融之曾孫,竇勳之女,事詳范曄後漢書卷一0章德竇皇后紀。汪文臺輯司馬彪續漢書卷一亦略載其事。

  〔二〕 「進止得適,人事修備」此條姚本、聚珍本皆未輯錄。御覽卷一三七引續漢書云:「孝章章德竇皇后,右扶風平陵人,竇勳之女。……母沘陽公主欲內之,帝聞后有才色,數以問諸家。建初二年,后與女弟隨主入見長樂宮,進止得適,人事修備。」

  〔三〕 「后性敏給」,此條姚本、聚珍本皆未輯錄。范曄後漢書章德竇皇后紀云:竇皇后「入掖庭,見於北宮章德殿。后性敏給,傾心承接,稱譽日聞。明年,遂立為皇后」。御覽卷一三七引續漢書載竇皇后事亦有「后性敏給」之語。

  敬隱宋皇后

  敬隱宋后以王莽末年生,〔一〕遭世倉卒,其母不舉,棄之南山下。時天寒,冬十一月,再宿不死。外家出過於道南,聞有兒啼聲,憐之,因往就視,有飛鳥紆翼覆之,沙石滿其口鼻,能喘,心怪偉之,以有神靈,遂取而持歸養,長至年十三歲,乃以歸宋氏。御覽卷三六一

  章帝宋貴人,時竇皇后內寵方盛,以貴人名族,節操高妙,心內害之,欲為萬世長計,陰設方略,讒毀貴人,由是母子見疏。數月,誣奏貴人使婢為蠱道祝詛,七年,遂被譖暴卒。〔二〕御覽卷一四四

  〔一〕 「敬隱宋后」,父宋楊,永平末年,選入太子宮,章帝即位,立為貴人,生慶,立為皇太子。旋以讒廢,貴人自殺。後殤帝卒,立慶長子祜為帝,是為安帝。建光元年三月,追尊祖妣宋貴人曰敬隱皇后。事見范曄後漢書清河孝王慶傳、安帝紀,又見汪文臺輯司馬彪續漢書卷一。

  〔二〕 「遂被譖暴卒」,事詳范曄後漢書清河孝王慶傳。章德竇皇后紀亦略載其事。此條永樂大典卷二九七二亦引,字句全同。

  孝和陰皇后

  孝和陰皇后,〔一〕聰慧敏達,有才能,善史書。永元二年,〔二〕選入掖庭,為貴人,託以先后近屬,故有寵〔三〕御覽卷一四四

  巫蠱咒詛。〔四〕書鈔卷二六

  〔一〕 「孝和陰皇后」,光烈陰皇后兄執金吾陰識之曾孫,吳房侯陰綱之女,事詳范曄後漢書卷一0和帝陰皇后紀。汪文臺輯司馬彪續漢書卷一亦略載其事。

  〔二〕 「永元二年」,范曄後漢書和帝陰皇后紀云:「后少聰慧,善書藝。永元四年,選入掖庭,以先后近屬,故得為貴人,有殊寵。」御覽卷一三七引續漢書云:「孝和陰皇后,吳房侯綱之女也。后為人聰惠,有才能。永元四年,選入掖庭為貴人,以託先后近屬,故有異寵。」此云「二年」,而范書、司馬彪書云「四年」,疑當作「四年」。

  〔三〕 「故有寵」,此條永樂大典卷二九七二亦引,字句全同。

  〔四〕 「巫蠱呪詛」,此句姚本、聚珍本皆未輯錄。范曄後漢書和帝陰皇后紀云:「自和熹鄧后入宮,愛寵稍衰,數有恚恨。后外祖母鄧朱出入宮掖。十四年夏,有言后與朱共挾巫蠱道,事發覺,帝遂使中常待張慎與尚書陳褒於掖庭獄雜考案之。朱及二子奉、毅與后弟軼、輔、敞辭語相連及,以為祠祭祝詛,大逆無道。奉、毅、輔考死獄中。帝使司徒魯恭持節賜后策,上璽綬,遷於桐宮,以憂死。」

  和熹鄧皇后〔一〕

  和熹鄧后年五歲,〔二〕太夫人為剪髮,〔三〕夫人年老目冥,〔四〕並中后額,雖痛忍而不言,〔五〕一額盡傷。左右怪而問之,后言:「夫人哀我為斷髮,難傷老人意,故忍之耳。」〔六〕御覽卷一三七

  和熹皇后六歲,諸兄持后髮,后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奈何弄人髮乎?」〔七〕類聚卷一七

  六歲能書。〔八〕書鈔卷二五

  諸兄讀經,難問其意。〔九〕書鈔卷二六

  和熹鄧后七歲讀論語,志在書傳,母常非之曰:「當習女工,今不是務,寧當學博士耶?」后重違母意,晝則縫紉,夜私買脂燭讀經傳,宗族外內皆號曰「諸生」。〔一0〕御覽卷六一四

  和熹鄧皇后嘗夢捫天體,蕩蕩正青,滑如磄〈石弟〉,〔一一〕有若鍾乳,后仰嗽之。〔一二〕以訊占夢,言堯夢攀天而上,〔一三〕湯夢及天舐之,〔一四〕皆聖主之夢。〔一五〕御覽卷三九八

  博覽五經傳記。〔一六〕書鈔卷二六

  和熹鄧后遜位,手書謝表,深陳德薄,不足以奉承宗廟,充少君之位。〔一七〕書鈔卷一0三

  和熹鄧后即位,萬國貢獻悉禁絕,惟歲時供紙墨而已。〔一八〕初學記卷二一

  鄧太后賜馮貴人步搖一具。〔一九〕類聚卷七0

  和熹后時,新遭大憂,法禁未設,宮中亡大珠一篋,〔二0〕主名不立。太后念欲下掖庭考問之,恐有無辜僵仆者,乃親自臨見宮人,一一閱問,察其顏色,開示恩信。宮人盜者,即時其服,不加鞭箠,不敢隱情,〔二一〕宮人驚,咸稱神明。〔二二〕御覽卷一三七、卷八0二

  鄧太后雅性不好淫祀。〔二三〕范曄後漢書卷四殤帝紀李賢注

  鄧太后臨朝,上林鷹犬,悉斥放之。〔二四〕類聚卷九一

  下□尚書曰:〔二五〕「國家離亂,大厦未安,黃門鼓吹,曷有燕樂之志。欲罷黃門鼓吹。」〔二六〕書鈔卷一三0

  和熹鄧后稱制,〔二七〕永初二年三月,〔二八〕京師旱,至五月朔,太后幸雒陽寺,省庶獄,舉冤囚。徒杜泠不殺人,〔二九〕自誣,被掠羸困,使輿見,〔三0〕畏吏,不敢自理。〔三一〕吏將去,微疾舉頸,若欲有言,〔三二〕太后察視覺之,即呼還問狀,遂信,〔三三〕即時收令下獄抵罪,尹左遷。行未還宮,澍雨大降。類聚卷一00

  鄧太后嘗體不安,〔三四〕左右憂惶,至令禱祠,願以人為代。太后聞之,即譴怒,敕掖庭令以下:「何故乃有此不祥之言?」左右咸流涕,歎太后臨大病,不自顧,而念兆民。後病瘳,豈非天地之應與?〔三五〕御覽卷五二九

  和熹鄧后自遭大憂,〔三六〕及新野君仍喪,〔三七〕諸兄常悲傷思慕,羸瘦骨立,不能自勝。〔三八〕御覽卷三七八

  〔一〕 「和熹鄧皇后」,名綏,太傳鄧禹之孫,護羌校尉鄧訓之女,事詳范曄後漢書和熹鄧皇后紀。汪文臺輯司馬彪續漢書卷一亦略載其事。范書皇后紀論云:「初平中,蔡邕始追正和熹之謚,其安思、順烈以下,皆依而加焉。」李賢注引蔡邕集謚議云:「漢世母氏無謚,至於明帝始建光烈之稱,是後轉因帝號加之以德,上下優劣,混而為一,違禮『大行受大名,小行受小名』之制。謚法『有功安人曰熹』。帝后一體,禮亦宜同。大行皇太后謚宜為和熹」。

  〔二〕 「和熹鄧后年五歲」,此句原無「和熹鄧」三字,御覽卷三八四引有,今據增補。此句御覽卷三六四引作「和熹皇后年五歲」。

  〔三〕 「剪」,書鈔卷二五引作「剃」,御覽卷三八四引作「斷」,於義皆通。

  〔四〕 「夫人年老目冥」,「老」字御覽卷三八四引作「耆」。「冥」字原誤作「寔」,聚珍本作「冥」,御覽卷三六四、卷三八四引亦作「冥」,字尚不誤,今據校正。

  〔五〕 「而」,原無此字,御覽卷三八四引有,今據增補。

  〔六〕 「故忍之耳」,此句下尚引有以下一段文字:「及為太后,時宮中亡大珠一筐。太后念欲下掖庭考問之,恐有無辜僵仆者,乃親自臨見宮人閱問,動察顏色,開示恩信,宮人即時首服,不加鞭箠,不敢隱情,宮人驚,咸稱神明。」已移至下文。范曄後漢書和熹鄧皇后紀云:「后年五歲,太傅夫人愛之,自為剪髮。夫人年高目冥,誤傷后額,忍痛不言。左右見者怪而問之,后曰:『非不痛也,太夫人哀憐為斷髮,難傷老人意,故忍之耳。』」可與此互證。

  〔七〕 「奈何弄人髮乎」,此條文字御覽卷三七三亦引,字句微異。

  〔八〕 「六歲能書」,此句姚本、聚珍本皆未輯錄。范曄後漢書和熹鄧皇后紀云:「六歲能史書,十二通詩、論語。」此句有節刪。

  〔九〕 「諸兄讀經,難問其意」,此二句姚本、聚珍本皆未輯錄。范曄後漢書和熹鄧皇后紀云:「諸兄每讀經傳,輒下意難問。」

  〔一0〕「宗族外內皆號曰『諸生』」,書鈔卷二六引「皆號諸生」一句,當即出此。御覽卷一三七引續漢書載和熹鄧皇后事云:「后七歲讀論語,十二歲通詩,諸兄讀經,輒難問微意,志在書傳。母非之曰:『當習女工,以供衣服,今不是務,汝當舉博士耶?』后重違母意,則縫綻極女工事,暮夜,私買脂燭讀經傳,宗族內外皆號曰『諸生』。」可與此互證。范曄後漢書和熹鄧皇后紀亦有相類記載。

  〔一一〕「滑如磄〈石弟〉」,姚本、聚珍本無「如磄〈石弟〉」三字。「磄〈石弟〉」,怪石。「〈石弟〉」與「磃」通。

  〔一二〕「后仰嗽之」,「后」字原誤作「若」,姚本、聚珍本云:「后仰噏之。」類聚卷七九引同,今據校正。書鈔卷二三引「夢捫天仰嗽」一句,係括引大意。此句范曄後漢書和熹鄧皇后紀作「乃仰嗽飲之。」

  〔一三〕「言堯夢攀天而上」,王先謙後漢書和熹鄧皇后紀集解載惠棟說引周宣夢書云:「昔聖帝明皇之時,神氣昭然先見。故堯夢乘龍上天,湯夢布令天下,後皆有天下。」

  〔一四〕「湯夢及天舐之」,此句原脫誤作「湯反天砥之」,姚本、聚珍本作「湯夢及天舐之」,今據校正。范曄後漢書和熹鄧皇后紀云:「湯夢及天而咶之。」「咶」與「舐」通。

  〔一五〕「皆聖主之夢」,此句上姚本、聚珍本有「此」字,類聚卷七九引同。此句下姚本、聚珍本有「吉不可言」一句,不知從何書輯錄。范曄後漢書和熹鄧皇后紀有此句。據范書和熹鄧皇后紀,永元七年,后與諸家子俱選入宮,八年冬,入掖庭為貴人,時年十六。

  〔一六〕「博覽五經傳記」,此條姚本、聚珍本皆未輯錄。御覽卷一三七引續漢書載和熹鄧皇后事云:「后自入宮,遂博覽五經傳記。」

  〔一七〕「充少君之位」,范曄後漢書和熹鄧皇后紀云:永元「十四年夏,陰后以巫蠱事廢,后請救不能得,帝便屬意焉。后愈稱疾篤,深自閉絕。……至冬,立為皇后,辭讓者三,然後即位。手書謝表,深陳德薄,不足以充小君之選」。

  〔一八〕「惟歲時供紙墨而已」,御覽卷六0五亦引此條,字句全同。聚珍本把此條連綴於下條之後,並注云此為殤帝延平元年事。按聚珍本編排失次,注文亦誤。范曄後漢書和熹鄧皇后紀云:永元十四年冬,鄧貴人立為皇后。「是時方國貢獻,競求珍麗之物,自后即位,悉令禁絕,歲時但供紙墨而已。」通鑑卷四八亦將此事繫於永元十四年,可見鄧后令萬國僅歲供紙墨事在和帝時。

  〔一九〕「鄧太后賜馮貴人步搖一具」,「馮」字原誤作「馬」,姚本、聚珍本作「馮」,今據改正。元興元年,和帝卒,葬後,宮人並歸園,馮貴人王赤綬,以未有頭上步搖、環珮,加賜各一具。見范曄後漢書和熹鄧皇后紀。釋名釋首飾云:「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動也。」司馬彪續漢書輿服志下云:「步搖以黃金為山題,貫白珠為桂枝相繆,一爵九華,熊、虎、赤羆、天鹿、辟邪、南山豐大特六獸,詩所謂『副笄六珈』者。諸爵獸皆以翡翠為毛羽。金題,白珠璫繞,以翡翠為華云。」

  〔二0〕「篋」,竹笥。

  〔二一〕「不敢隱情」,書鈔卷二五有此一句,當即東觀漢記鄧太后事。

  〔二二〕「咸稱神明」,御覽卷一三七引云:「及為太后,時宮中亡大珠一筐」云云,詳見上文注〔六〕。又卷八0二引云:「和熹后時,新遭大憂,法禁未設,宮中亡大珠一篋,主名不立。太后乃親自臨見宮人,一一問閱,察其顏色,開示恩信。宮人盜者,即時首服。」此條即綜合兩處所引輯錄。范曄後漢書和熹鄧皇后紀亦略載此事。通鑑卷四八將此事繫於元興元年十二月殤帝初即位時。

  〔二三〕「鄧太后雅性不好淫祀」,范曄後漢書殤帝紀延平元年載:「夏四月庚申,詔罷祀官不在祀典者。」其下李賢即引此條文字作注。和熹鄧皇后紀載:殤帝即位,鄧太后臨朝,「常以鬼神難徵,淫祀無福,乃詔有司罷諸祠官不合典禮者。」由此看來,此句當繫於殤帝延平元年。而聚珍本繫於下文鄧太后省庶獄,舉冤囚,澍雨大降一條後,以為安帝永初年間事,與史不符。書鈔卷二三有「不好淫祀」一句,即係東觀漢記鄧太后事。東漢會要卷五引東觀漢記云:「鄧太后性不好淫祀。」

  〔二四〕「悉斥放之」,「放」字御覽卷九二六、事類賦卷一八引作「賣」。范曄後漢書和熹鄧皇后紀云:「悉斥賣上林鷹犬。」通鑑卷四九將此事繫於殤帝延平元年六月。胡三省注云:「東都亦有上林苑,在雒陽西。『斥』,開也,棄也。」

  〔二五〕「下囗尚書曰」,此句有脫誤,無從校正。此句上冠有「東觀記云:和熹后傳云」九字,知「下囗尚書曰」云云為和熹鄧皇后傳中文字。

  〔二六〕「欲罷黃門鼓吹」,范曄後漢書安帝紀永初元年九月載:「壬午,詔太僕、少府減黃門鼓吹,以補羽林士。」又見通鑑卷四九。疑此鄧太后命罷黃門鼓吹與范書安帝紀永初元年所載為同一事。通鑑卷四九胡三省注云:「漢官儀曰:『黃門鼓吹,百四十五人。羽林左監主羽林八百人,右監主九百人。』杜佑曰:「漢代有黃門鼓吹,享宴食舉樂十三曲,與魏代鼓吹、長簫伎錄,並云絲竹合作,執節者歌。』」姚本、聚珍本皆未收此條。聚珍本樂志有「國家離亂,大厦未安,黃門舊有鼓吹,今宜罷去」一條,係輯自陳禹謨刻本書鈔卷一三0。陳本經過竄改,不足為據;且此條為鄧太后詔中語,據孔廣陶校注本書鈔所引,不應入樂志。

  〔二七〕「和熹鄧后稱制」,此句書鈔卷二三引作「太后臨朝」。

  〔二八〕「永初二年三月」,此句原無,御覽卷一一、事類賦卷三引有,今據增補。

  〔二九〕「徒杜泠不殺人」,原無「徒」字,御覽卷六四二引有,今據增補。「泠」,姚本、聚珍本作「冷」,御覽卷六四二引作「洽」。

  〔三0〕「使輿見」,「輿」字原誤作「興」。姚本云:「使輿見。」聚珍本云:「便輿見。」今據改正。御覽卷六四二引作「便與見」,「與」字亦誤。通鑑卷四九云:永初二年「五月丙寅,皇太后幸雒陽寺,及若盧獄,錄囚徒。雒陽有囚,實不殺人而被考自誣,羸困輿見。」胡三省注云:「輿,箯輿也。獄囚被掠委困者,以箯輿處之。」箯輿編竹木為之。

  〔三一〕「自理」,此二字御覽卷六四二引作「白」。

  〔三二〕「微疾舉頸,若欲有言」,此二句御覽卷六四二引作「舉頭若有言」。

  〔三三〕「遂信」,姚本同,聚珍本作「遂得申理」,御覽卷六四二引作「遂得申列」。

  〔三四〕「鄧太后嘗體不安」,事在安帝永初三年秋,見范曄後漢書和熹鄧皇后紀。

  〔三五〕「豈非天地之應與」,此條孔廣陶校注本書鈔卷九0兩引,一引云:「以人為代。」一引云:「和熹鄧皇后嘗體不安,左右憂惶,至令禱祠,願以身為牲。后即譴怒止之,後疾遂瘳。」陳禹謨刻本書鈔卷九0亦兩引此條,一引云:「以人為代。」另一引云:「鄧太后嘗體不安,左右憂惶,至令禱祠,願以身代牲。太后聞之,甚怒,即敕令禁止,以為何故乃有此不祥之言。左右咸流涕,嘆息曰:『太后臨大病,不自顧,而念兆民。』後病遂瘳,豈非天地之應與?」其下注「補」字,即謂此條文字已據他書增補。姚本、聚珍本即據陳刻本輯錄,所不同者,一二字而已。

  〔三六〕「自遭大憂」,謂和帝、殤帝卒。

  〔三七〕「新野君」,和熹鄧皇后母陰氏。范曄後漢書安帝紀永初元年載:「六月戊申,爵皇太后母陰氏為新野君。」又永初四年載:「冬十月甲戌,新野君陰氏薨。」陰氏卒後謚曰敬君。「仍」,重也,再也。

  〔三八〕「不能自勝」,此條御覽卷三八六亦引,字句稍略。范曄後漢書和熹鄧皇后紀云:「及新野君薨,太后自侍疾病,至乎終盡,憂哀毀損,事加於常。」又鄧騭傳云:永初「四年,母新野君寢病,騭兄弟並上書求還侍養。太后以閶最少,孝行尤著,特聽之,賜安車駟馬。及新野君薨,騭等復乞身行服,章連上,太后許之。騭等既還里第,並居冢次。閶至孝骨立,有聞當時」。

  安思閻皇后〔一〕

  〔一〕 「安思閻皇后」,名姬,閻暢之女,事詳范曄後漢書卷一0安思閻皇后紀。汪文臺輯司馬彪續漢書卷一亦略載其事。史通古今正史篇敘東觀漢記遞修經過云:「至元嘉元年,復令太中大夫邊韶、大軍營司馬崔寔、議郎朱穆、曹壽雜作孝穆、崇二皇及順烈皇后傳,又增外戚傳入安思等后。」據此可知東觀漢記外戚傳中有安思閻皇后傳。此傳文字今全佚,僅存其目。

  順烈梁皇后〔一〕  有光景之祥。〔二〕書鈔卷二三

  九歲誦論語。〔三〕書鈔卷二五

  孝順梁皇后,〔四〕永建三年春三月丙午,〔五〕選入掖庭。〔六〕相工茅通見之,〔七〕瞿然驚駭,卻再拜賀曰:「此所謂日角偃月,〔八〕相之極貴,臣所未嘗見。」〔九〕太史卜之,兆得壽房,〔一0〕又筮之,得坤之比。〔一一〕御覽卷七二七

  順帝陽嘉元年,立順烈皇后。是時自冬至春不雨,尊后之日,嘉澍沾渥。〔一二〕御覽卷一0

  太后攝政。〔一三〕書鈔卷二三

  〔一〕 「順烈梁皇后」,名妠,大將軍梁商之女,事詳范曄後漢書卷一0順烈梁皇后紀。汪文臺輯司馬彪續漢書卷一亦略載其事。御覽卷一三七引續漢書載梁皇后事云:「和平元年崩,群臣奏謚曰順烈皇后,合葬憲陵。」據史通古今正史篇所載,順烈梁皇后傳是桓帝元嘉元年令太中大夫邊韶、大軍營司馬崔寔、議郎朱穆、曹壽等人所作。

  〔二〕 「有光景之祥」,此條姚本、聚珍本皆未輯錄。范曄後漢書順烈梁皇后紀云:「后生,有光景之祥。」御覽卷一三七引續漢書云:「梁皇后,大將軍商女,后有光景之祥。」

  〔三〕 「九歲誦論語」,此條姚本、聚珍本皆未輯錄。按范曄後漢書順烈梁皇后紀云:梁皇后「少善女工,好史書,九歲能誦論語,治韓詩,大義略舉」。御覽卷一三七引續漢書云:梁皇后「既有女工之巧,尤好史書學問之事。九歲能誦孝經、論語,遂治韓詩,大義略舉」。

  〔四〕 「孝順梁皇后」,類聚卷七五引作「孝順梁后」。按「孝順」二字當作「順烈」,初學記卷一0引「順烈梁皇后傳曰」云云,可證。

  〔五〕 「三月丙午」,姚本、聚珍本作「三月丙申」,初學記卷一0引同。按永建三年三月辛丑朔,丙午、丙申日均在三月。

  〔六〕 「選入掖庭」,時梁皇后十三歲,見范曄後漢書順烈梁皇后紀。

  〔七〕 「茅通」,原脫「茅」字,姚本、聚珍本有,初學記卷一0引亦有,今據增補。范曄後漢書順烈梁皇后紀、御覽卷一三七引續漢書皆有「相工茅通」之語。類聚卷七五引作「萊通」,誤。

  〔八〕 「此所謂日角偃月」,書鈔卷二三有「日角偃月」一句,當出東觀漢記順烈梁皇后傳。

  〔九〕 「臣所未嘗見」,此句下姚本,聚珍本有「也」字,初學記卷一0、類聚卷七五引同。

  〔一0〕「壽房」,原作「戴房」,誤。聚珍本作「壽房」,范曄後漢書順烈梁皇后紀同,今據改正。據范書順烈梁皇后紀載,梁皇后先為貴人,陽嘉元年,於壽安殿立為皇后,與「兆得壽房」相應。

  〔一一〕「得坤之比」,范曄後漢書順烈梁皇后紀李賢注云:「易坤卦六五爻,變而之比,比九五,象曰:『顯比之吉,位正中也。』九五居得其位,下應於上,故吉。」

  〔一二〕「嘉澍沾渥」,書鈔卷二三僅引此一句。

  〔一三〕「太后攝政」,書鈔卷二三引此句,孔廣陶注云:「是孝順梁皇后事。」今據孔注把此句置於順烈梁皇后傳內。御覽卷一三七引續漢書載梁皇后事云:「陽嘉元年,立為皇后。沖帝在襁褓,太后攝政。」

  竇貴人〔一〕

  竇章女,順帝初,入掖庭為貴人,早卒。帝追思之,詔史官樹碑頌德,章自為之辭。〔二〕御覽卷五八九

  〔一〕 「竇貴人」,范曄後漢書卷二三竇章傳略載其事。

  〔二〕 「章自為之辭」,「章」字姚本、聚珍本作「帝」。范曄後漢書竇章傳云:「順帝初,章女年十二,能屬文,以才貌選入掖庭,有寵,與梁皇后並為貴人。……貴人早卒,帝追思之無已,詔史官樹碑頌德,章自為之辭。」

  孝崇匽皇后〔一〕

  申貴人生孝穆皇帝,〔二〕趙夫人為穆皇后,〔三〕匽夫人生桓帝。帝既立,追謚趙夫人為穆皇后,匽夫人為博園貴人。〔四〕和平元年,桓帝詔曰:「博園匽貴人履高明之懿德,資淑美之嘉會,與天合靈,篤生朕躬,『欲報之德』,〔五〕詩所感歎,今以貴人為孝崇皇后。」〔六〕御覽卷一四四

  〔一〕 「孝崇匽皇后」,名明,為蠡吾侯劉翼媵妾,生桓帝,事詳范曄後漢書卷一0孝崇匽皇后紀。汪文臺輯司馬彪續漢書卷一亦略載其事。

  〔二〕 「申貴人生孝穆皇帝」,聚珍本無「帝」字。「申貴人」,為章帝貴人。「孝穆皇帝」,即章帝子河間孝王劉開。

  〔三〕 「趙夫人為穆皇后」,此句聚珍本作「趙夫人生孝崇皇」。孝崇皇即蠡吾侯劉翼。范曄後漢書桓帝紀本初元年載:「九月戊戌,追尊皇祖河間孝王曰孝穆皇,夫人趙氏曰孝穆皇后,皇考蠡吾侯曰孝崇皇。」

  〔四〕 「匽夫人為博園貴人」,事在本初元年十月,見范曄後漢書桓帝紀。李賢注云:「博本漢蠡吾縣之地也。帝既追尊父為孝崇皇,其陵曰博陵,置園廟焉,故曰博園,在今瀛州博野縣西。貴人位次皇后,金印紫綬。」

  〔五〕 「欲報之德」,詩小雅蓼莪篇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六〕 「今以貴人為孝崇皇后」,范曄後漢書桓帝紀和平元年載:「夏五月庚辰,尊博園匽貴人曰孝崇皇后。」則桓帝此詔當在和平元年五月。此條永樂大典卷二九七二亦引,字句全同。

  孝桓鄧皇后〔一〕

  孝桓帝鄧后,字猛,〔二〕父香,早死,猛母宣改嫁為掖庭民梁紀妻。紀者,襄城君孫壽之舅也。〔三〕壽引進令入掖庭,得寵為貴人,故冒姓為梁氏。〔四〕御覽卷一四四

  〔一〕 「孝桓鄧皇后」,事詳范曄後漢書卷一0桓帝鄧皇后紀。汪文臺輯司馬彪續漢書卷一亦略載其事。

  〔二〕 「鄧后,字猛」,范曄後漢書桓帝鄧皇后紀云「鄧皇后諱猛女」,御覽卷一三七引續漢書亦云「鄧皇后字猛女」。

  〔三〕 「襄城君孫壽」,永樂大典卷二九七二誤引作「襄城君縣壽」,聚珍本作「襄成縣君孫壽」。「孫壽」,大將軍梁翼妻。范曄後漢書冀梁傳云:桓帝時,「弘農人宰宣素性佞邪,欲取媚於冀,乃上言大將軍有周公之功,今既封諸子,則其妻宜為邑君,詔遂封冀妻孫壽為襄城君,兼食陽翟租,歲入五千萬,加賜赤紱,比長公主」。「舅」,原誤作「男」,永樂大典卷二九七二引同誤,聚珍本作「舅」,范書桓帝鄧皇后紀同,今據改正。

  〔四〕 「故冒姓為梁氏」,范曄後漢書桓帝鄧皇后紀云:鄧皇后,「和熹皇后從兄子鄧香之女也。母宣,初適香,生后,改嫁梁紀。……后少孤,隨母為居,因冒姓梁氏。……梁冀誅,立后為皇后。帝惡梁氏,改姓為薄,封后母宣為長安君。(延熹)四年,有司奏后本郎中鄧香之女,不宜改易它姓,於是復為鄧氏」。

  靈帝宋皇后〔一〕

  左道。〔二〕書鈔卷二六

  〔一〕 「靈帝宋皇后」,章帝宋貴人之從曾孫,宋酆之女,事詳范曄後漢書卷一0靈帝宋皇后紀。汪文臺輯司馬彪續漢書卷一亦略載其事。

  〔二〕 「左道」,范曄後漢書靈帝宋皇后紀云:「后無寵而居正位,後幸姬眾,共譖毀。初,中常侍王甫枉誅勃海王悝及妃宋氏,妃即后之姑也。甫恐后怨之,乃與太中大夫程阿共構言皇后挾左道祝詛,帝信之。光和元年,遂策收璽綬。后自致暴室,以憂死。」

  靈思何皇后〔一〕

  長七尺一寸。〔二〕 書鈔卷二三

  〔一〕 「靈思何皇后」,事詳范曄後漢書卷一0靈思何皇后紀。汪文臺輯司馬彪續漢書卷一亦略載其事。

  〔二〕 「長七尺一寸」,范曄後漢書靈思何皇后紀云:何皇后「家本屠者,以選入掖庭,長七尺一寸」。

猜你喜欢
  本纪第三 世祖·姚思廉
  第八十九回 得汉中刘玄德称王 失荆州关云长殉义·蔡东藩
  第十八回 犯上兴兵一败涂地 诛叔纳妹只手瞒天·蔡东藩
  卷之二百·佚名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四·佚名
  卷之二百二十·佚名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七十二·佚名
  卷之三百六十七·佚名
  卷之一千二百二十七·佚名
  卷之一百二十三·佚名
  二七一 安徽巡抚裴宗锡奏续查违碍各书遵旨解送折·佚名
  钦定元史语解卷十·佚名
  叱列伏龟传·令狐德棻
  高勋传·脱脱
  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五·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百四十五·彭定求

        卷445_1 【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和晨霞(此后在上都作)】白居易   君歌仙氏真,我歌慈氏真。慈氏发真念,念此阎浮人。   左命大迦叶,右召桓提因。千万化菩萨,百亿诸鬼神。   上自非相顶,下及风水轮。胎卵湿化类,蠢

  • 莫蒙·唐圭璋

      蒙字养正,“全”已见。   寿星明   翠樾阴浓,见嵩山洛水,紫薇光聚。鷟雏华飞,黄驹天下,夜擎香露奋身许玉斧,来作明堂一柱。试看人间,谁能具此,神峰眉宇。   烟缕摇曳暗雾。想高正簇清歌妍舞。黑蚌生珠,蟋、蟠桃结子,

  • 第三十七回 平大憝群臣进爵 立幼主太后临朝·蔡东藩

      却说王敦晕倒床上,不省人事,惊动帐下一班党羽,都至床前省视,设法营救,才见王敦苏醒转来。敦长叹数声,张目四顾,见舅羊鉴及养子王应,俱在床侧,便呜咽道:“我已不望再活了。我死应便即位,先立朝廷百官,然后办理丧事,方不负我一

  • 读礼通考卷六十九·徐乾学

    丧仪节三十二国恤四宋大丧仪宋史礼志太祖干徳初改葬宣祖有司言改卜陵寝合用哀册及文班官各撰歌辞二首吉仗用大驾卤簿凶仗用大升舆龙輴鵞茸纛魂车香舆铭旌哀諡册宝车方相买道车白幰弩素信幡钱山舆黄白纸帐暖帐夏帐千味

  • 卷之一百五十四·佚名

    光绪八年。壬午。十一月。癸未朔。上诣长春宫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安。至壬子皆如之。内记注  ○谕军机大臣等、御史英俊奏、顺天府所属州县吏役。扰害乡民。每遇传案。多方需索。与科房门幕。句结舞弊。

  • 卷九·曾巩

    <史部,别史类,隆平集> 钦定四库全书 隆平集卷九 宋 曾巩 撰 枢密 吴廷祚字庆之太原人在周为枢密使宋兴加中书门下三品以父名璋故也建隆初为雄武军节度使改京兆尹卒赠侍中子元辅元载元扆太祖征

  • 傅咸传·房玄龄

    傅咸字长虞,刚正简直有大节。风度品行严整,见多识广聪慧明达,疾恶如仇,推举贤能,乐善好施,经常仰幕季文子、仲山甫的志向。喜欢写文论,虽然文采不够绚丽,但言论可为鉴戒。颍川的庾纯常常感叹说:“傅长虞的文章与诗人的创作接近

  • 光绪乙酉(十一年)·佚名

    正月十一日正月十二日五月十三日正月十四日正月十五日正月十六日正月十七日正月十八日正月十九日正月二十一日正月二十二日正月二十三日正月二十四日正月二十五日正月二十六日正月二十七日正月二十八日正月二十九日二

  • 卷四十 职官十二·龙文彬

    ◎ 衍圣公(仍元官 )洪武元年,召孔子五十五世孙克坚至京师,待以宾礼,俾贪公禄,不视事。是年,诏克坚子希学袭封,改赐阶资善大夫正二品,别给银印。每入朝,班亚上相。予诰,还其祭田,备礼器、乐器、乐舞,置属官。每至京,中使慰劳,馆肴殊

  • 杨子折衷卷之二·湛若水

      某尝读大戴所记孔子之言谓忠信为大道某不胜喜乐某不胜喜乐乐其深切着眀某自緫角承先大夫训迪已知天下无他事惟有此道而已矣穷高深究年三十有一于富阳簿舍双明阁下侍象山先生坐问答之间某忽觉某心清明澄然无畔又有

  • 卷二二·邱濬

    ▲贡赋之常 《禹贡》:冀州,厥赋惟上上错(上上,第一等。错,杂也。谓杂出第二等也);兖州,厥赋贞(贞,正也。赋以最薄者为正),厥贡漆丝(兖地宜漆宜桑),厥篚(竹器,盛布帛者)织文(锦绮之属);青州,厥赋中上(第四等),厥贡盐絺(细葛),

  • 信力入印法门经卷第二·佚名

    元魏天竺三藏昙摩流支译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大慈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大慈心故。起安慰心。有言大慈心者。所谓拔济一

  • 佛说一切法高王经·佚名

    (一名一切法义王经)     元魏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游王舍城迦兰陀竹林。与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俱。其先悉是编发梵志。其名曰优楼频骡迦叶等。一切皆是大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

  • 青崖集·魏初

    元代诗文别集。5卷。魏初撰。据明人焦竑《国史经籍志》,魏初撰有《青崖集》10卷,但今已不存。现存5卷本《青崖集》,是清乾隆年间编《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本集卷首无序。卷1为五、七言古诗及五、七言

  • 诗经稗疏·王夫之

    四卷。清王夫之撰。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衡阳(今湖南衡阳县)人,祖籍江苏高邮。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与兄介之同举于乡。明亡,在衡山举兵,为清军所败。后勤苦着述四十余年。晚年居衡阳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着述极富。是书

  • 除恐灾患经·佚名

    乞伏秦沙门释圣坚译,佛住王舍城,维耶离大疫,请佛往救,受才明长者家十六日供,次受奈女供,广说佛受宝盖往因,才明眷属往因,奈女往因。

  • 宏智禅师广录·正觉

    凡九卷。宋代正觉禅师之语录。宗法、集成等编。又称天童正觉禅师广录、普照觉和尚语录、宏智广录、宏智录。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天童正觉禅师为河南南阳府邓州丹霞山子淳禅师之法嗣,与临济宗之大慧宗杲,同被誉为当

  • 古农佛学答问·范古农

    作者范古农。本书是近代范古农居士佛学答问汇集,可以帮人们解决不少佛学问题。佛家有云: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这话很多人都熟悉,但是你知道它的真正意思吗?是告诫我们不要好色吗?如果你是这样认为,那你就错了。其实很多佛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