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東觀漢記卷四

  表

  諸王表〔一〕 王子侯表 功臣表 恩澤侯表

  〔一〕 「諸王表」,史通古今正史篇云:「在漢中興,明帝始詔班固與睢陽令陳宗、長陵令尹敏、司隸從事孟異作世祖本紀,并撰功臣及新市、平林、公孫述事,作列傳、載記二十八篇。自是以來,春秋考紀亦以煥炳,而忠臣義士莫之撰勒。於是又詔史官謁者僕射劉珍及諫議大夫李尤雜作記,表,名臣、節士、儒林、外戚諸傳,起自建武,訖乎永初。事業垂竟而珍、尤繼卒。復命伏無忌與諫議大夫黃景作諸王、王子、功臣、恩澤侯表,南單于、西羌傳,地理志。」據此可知,東觀漢記有「諸王表」等四表。此四表文字全佚,今僅存其目。

  百官表〔一〕

  竇憲作大將軍,置長史、司馬員吏官屬,位次太傅。〔二〕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一劉昭注

  大將軍出征,置中護軍一人。〔三〕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一劉昭注

  其將軍不常置,〔四〕比公者又有驃騎將軍。〔五〕建武二十年,復置驃騎將軍,位次公,〔六〕有長史一人。〔七〕類聚卷四八

  度遼將軍司馬二人。〔八〕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一劉昭注

  章帝又置祀令、丞,〔九〕延平元年省。〔一0〕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一劉昭注

  永平六年,以廷尉皆曹吏強為廷尉,以明用達法理,超遷非次。〔一一〕類聚卷四九

  大鴻臚,〔一二〕漢舊官,建武元年復置。屬官大行丞一人,〔一三〕大行丞有治禮員三十七人,〔一四〕主齋祠儐贊九賓之禮。又有公室,主調中都官斗食以下,〔一五〕功次相補。〔一六〕唐類函卷四七

  鴻臚三十六人,其陳寵、左雄、朱寵、龐參、施延並遷公。〔一七〕初學記卷一二

  其主薨無子,置傅一人守其家。〔一八〕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三劉昭注

  桓帝延熹元年三月己酉,置鴻德苑,置令。〔一九〕玉海卷一七一

  州牧刺史,漢舊官,建元元年復置牧,十八年改為刺史,督二千石。〔二0〕御覽卷二五四

  交趾刺史,持節。〔二一〕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五劉昭注

  其紹封削絀者,〔二二〕中尉、內史官屬亦以率減。〔二三〕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五劉昭注

  建武元年,復設諸侯王金璽綟綬,〔二四〕公、侯金印紫綬。九卿、執金吾、河南尹秩皆中二千石,大長秋、將作大匠、度遼諸將軍,郡太守、國傅相皆秩二千石,校尉、〔二五〕中郎將、〔二六〕諸郡都尉、〔二七〕諸國行相、〔二八〕中尉、〔二九〕內史、〔三0〕中護軍、司直秩皆二千石,〔三一〕以上皆銀印青綬。中外官尚書令、御史中丞、治書侍御史、〔三二〕公將軍長史、中二千石丞、〔三三〕正、平、諸司馬、中宮王家僕、雒陽令秩皆千石,尚書、中謁者、謁者、〔三四〕黃門宂從四僕射、〔三五〕諸都監、中外諸都官令、都候、〔三六〕司農部丞、〔三七〕郡國長史、丞、〔三八〕候、〔三九〕司馬、千人秩皆六百石,家令、侍、僕秩皆六百石,〔四0〕雒陽市長秩四百石,〔四一〕主家長秩皆四百石,以上皆銅印黑綬。諸署長、〔四二〕楫櫂丞秩三百石,〔四三〕諸秩千石者,其丞、尉皆秩四百石,秩六百石者,丞、尉秩三百石,四百石者,其丞、尉秩二百石,縣國丞、尉亦如之,縣、國三百石長相,丞、尉亦二百石,明堂、靈臺丞、〔四四〕諸陵校長秩二百石,〔四五〕丞、尉、校長以上皆銅印黃綬。縣國守宮令、相或千石或六百石,長相或四百石或三百石,長相皆以銅印黃綬。而有秩者侍中、〔四六〕中常侍、〔四七〕光祿大夫秩皆二千石,〔四八〕太中大夫秩皆比二千石,〔四九〕尚書、〔五0〕諫議大夫、〔五一〕侍御史、〔五二〕博士皆六百石,〔五三〕議郎、〔五四〕中謁者秩皆比六百石,〔五五〕小黃門、〔五六〕黃門侍郎、〔五七〕中黃門秩皆比四百石,〔五八〕郎中秩皆比三百石,〔五九〕太子舍人秩二百石。〔六0〕司馬彪續漢書輿服志下劉昭注

  〔一〕 「百官表」,史通古今正史篇敘東觀漢記成書過程時云:「至元嘉元年,復令太中大夫邊韶、大軍營司馬崔寔、議郎朱穆、曹壽雜作孝穆、崇二皇及順烈皇后傳,又增外戚傳入安思等后,儒林傳入崔篆諸人。寔、壽又與議郎延篤雜作百官表,順帝功臣孫程、郭願及鄭眾、蔡倫等傳。」據此知東觀漢記有百官表,為崔寔、曹壽、延篤所作。書鈔卷五四所引書有「東觀漢記百官表」。

  〔二〕 「位次太傅」,此條竇憲傳亦輯入。范曄後漢書竇憲傳載:和帝永元元年六月,車騎將軍竇憲等與北匈奴戰於稽落山,大破之,遂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還。九月,詔使中郎將持節即五原拜憲為大將軍。「舊大將軍位在三公下,置官屬依太尉。憲威權震朝庭,公卿希旨,奏憲位次太傅下,三公上;長史、司馬秩中二千石,從事中郎二人六百石,自下各有增。」據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一所載常制,大將軍屬官長史、司馬皆一人,秩千石。此條前聚珍本尚輯錄有兩條,一條云:「太尉掌邦,(原按云:「此下有闕文。」)冊皇太子捧上其璽綬。」按此條不見姚本。唐類函卷三五所錄書鈔有「冊皇太子授璽綬」一條,注云:「漢百官表云:『太尉掌邦,冊皇太子捧上其璽綬。』」聚珍本所輯顯係據唐類函。但漢百官表未必是東觀漢記百官表。孔廣陶校注本書鈔卷五一「郊祀之事則亞獻,拜太子授璽綬」條注云:「續漢百官志云:『太尉凡郊祀之事主亞獻,大喪則告謚南郊。』志云:『掌邦政,拜皇太子以上授其璽綬也。』」「志云」句有脫文。唐類函改「志云」為「漢百官表」,其他文字也多有刪改,本不可據。聚珍本從唐類函中摘錄此條置於東觀漢記百官表中,證據不足,今不錄。另一條云:「司空,唐虞之官也,金印紫綬。」按孔廣陶校注本書鈔卷五二「唐虞之官,金印紫綬」條注云:「漢百官公卿表云:『司空,唐虞官也,金印紫綬。』」陳禹謨刻本書鈔與孔本全同。聚珍本所輯當即本此。漢書百官公卿表云:「書載唐虞之際,……禹作司空,平水土。」又云:「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銀印青綬,掌副丞相。……成帝綏和元年,更名大司空,金印紫綬,祿比丞相。」很明顯,書鈔所引即出漢書百官公卿表。聚珍本把「司空,唐虞之官也」云云輯入東觀漢記百官表,全無依據,今刪去不錄。

  〔三〕 「置中護軍一人」,此條通鑑卷六三胡三省注亦引。王先謙續漢書百官志一集解云:「李祖楙曰:『……中護軍見班固傳,護軍見馬成、傅燮、彭寵、鄧禹、岑彭、吳漢、耿弇傳。竇融在河西有左護軍,是護軍有左稱,見文苑傳。』」

  〔四〕 「其將軍不常置」,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一云:「將軍,不常置。」又云:「主征伐,事訖皆罷。」

  〔五〕 「比公者又有驃騎將軍」,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一本注云:將軍「比公者四:第一大將軍,次驃騎將軍,次車騎將軍,次衛將軍」。

  〔六〕 「位次公」,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一云:「世祖中興,吳漢以大將軍為大司馬,景丹為驃騎大將軍,位在公下。……明帝初即位,以弟東平王蒼有賢才,以為驃騎將軍,以王故,位在公上,數年後罷。」范曄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亦云:「蒼少好經書,雅有智思,為人美須髯,要帶八圍,顯宗甚愛重之。及即位,拜為驃騎將軍,置長史掾史員四十人,位在三公上。」東平王蒼拜驃騎將軍,位三公之上,是為特殊寵遇。

  〔七〕 「有長史一人」,此條御覽卷二三八亦引,字句全同。

  〔八〕 「度遼將軍司馬二人」,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一云:「明帝初置度遼將軍,以衛南單于眾新降有二心者,後數有不安,遂為常守。」劉昭注云:「東觀書云司馬二人。」玉海卷一三七引與劉昭注同。此條即據劉昭注,又參酌司馬彪書輯錄。劉昭注又引應劭漢官儀云:「度遼將軍,孝武皇帝初用范明友。明帝永平八年,行度遼將軍事。安帝元初元年,置真,銀印青綬,秩二千石。長史、司馬六百石。」

  〔九〕 「祀令、丞」,此為太常屬官。

  〔一0〕「延平元年省」,此條玉海卷一二三亦引,字句全同。

  〔一一〕「超遷非次」,此條姚本,聚珍本皆未輯錄。

  〔一二〕「大鴻臚」,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二云:「大鴻臚,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云:「掌諸侯及四方歸義蠻夷。其郊廟行禮,贊導,請行事,既可,以命群司。諸王入朝,當郊迎,典其禮儀。及郡國上計,匡四方來,亦屬焉。皇子拜王,贊授印綬。及拜諸侯、諸侯嗣子及四方夷狄封者,臺下鴻臚召拜之。王薨則使弔之,及拜王嗣。」

  〔一三〕「屬官大行丞一人」,此句聚珍本作「屬官有丞一人,大行丞一人。」據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二所載,大鴻臚屬官有丞一人,秩比千石。又有大行令一人,秩六百石,其下置丞一人。

  〔一四〕「大行丞有治禮員三十七人」,「三」字聚珍本作「四」。按「四」字是。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二云有「治禮郎四十七人」。劉昭注引漢官注云:「其四人四科,五人二百石,文學五人百石,九人斗食,六人佐,六人學事,十二人守學事。」凡四十七人。

  〔一五〕「又有公室,主調中都官斗食以下」,原無「公室主調」四字,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二「治禮郎四十七人」句下劉昭注引東觀漢記云:「主齋祠儐贊九賓。又有公室,主調中都官斗食以下,功次相補。」此四字即據劉昭注所引增補。「斗食」原誤作「升食」,聚珍本不誤,今據改正。

  〔一六〕「功次相補」,此條唐類函卷四七錄自類聚,但類聚卷四九引作「大鴻臚,漢舊官,建武元年復置。屬官有治禮員三十七人,主齊儐贊。又有中都官升食以下,功次相補」,文字稍略於唐類函所引。書鈔卷五四引作「大鴻臚,漢舊官,主齋祠儐贊九賓之禮」,文字又疏於類聚所引。初學記卷一二引作「大鴻臚,漢舊官,建武元年復置。屬官大丞一人,大行丞有理禮員四十七人,主齋祠儐贊九賓之禮」。御覽卷二三二引作「大鴻臚,漢舊官,建武元年復置。屬官有丞一人,大行丞一人,有理禮員四十七人,主齋祠儐贊九賓之禮」。「理」字當作「治」,為避唐高宗李治之諱,改「治」作「理」。玉海卷一二三僅引「主齋祠儐贊九賓」一句。

  〔一七〕「陳寵、左雄、朱寵、龐參、施延並遷公」,據范曄後漢書和帝紀、殤帝紀、陳寵傳,陳寵於永元十六年,由大鴻臚代徐防為司空,延平元年卒。范書左雄傳及他篇皆未載左雄為大鴻臚和遷官三公之事。范書順帝紀永建元年載,朱寵由大鴻臚為太尉,參錄尚書事,明年即罷。范書順帝紀、龐參傳載,永建四年龐參為大鴻臚,同年由鴻臚遷為太尉,錄尚書事,陽嘉二年免,四年復為太尉,永和元年以久病罷。范書順帝紀載,陽嘉二年,施延由大鴻臚為太尉,四年免。

  〔一八〕「置傅一人守其家」,此傅為宗正屬官。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三云:「諸公主,每主家令一人,六百石。丞一人,三百石。本注曰:其餘屬吏增減無常。」其下劉昭即引此條文字作注。

  〔一九〕「置令」,此條亦輯入本書桓帝紀。據范曄後漢書桓帝紀,延熹元年春三月己酉,初置鴻德苑令。李賢注引漢官儀云:「苑令一人,秩六百石。」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三上林苑令下劉昭注亦云「桓帝又置鴻德苑令」。鴻德苑令為少府屬官。

  〔二0〕「督二千石」,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五云:「外十二州,每州刺史一人,六百石。本注曰:秦有監御史,監諸郡,漢興省之,但遣丞相史分刺諸州,無常官。孝武帝初置刺史十三人,秩六百石。成帝更為牧,秩二千石。建武十八年,復為刺史,十二人各主一州,其一州屬司隸校尉。諸州常以八月巡行所部郡國,錄囚徒,考殿最。初歲盡詣京都奏事,中興但因計吏。」書鈔卷七二引漢官解故云:「京畿師外十有三牧,分部馳郡行國,督察在位,奏以言,錄見囚徒,考實侵冤,退不錄職。」「師外」二字有誤。平津館輯本漢官解詁注云「奏」上當有「敷」字,「見」當作「視」,「錄職」當作「稱職」。

  〔二一〕「交趾刺史,持節」漢制,刺史八月巡行所部郡國,皆不持節。而獨交趾刺史持節以行。聚珍本注認為:「以其所部絕遠,故重其事權也。」四庫全書考證云:「按歐陽詢藝文類聚載苗恭交廣記一條云:『建安二年,南陽張津為交阯刺史。交阯太守士燮表言:「伏見十二州皆曰州,而交獨為交阯刺史,天恩不平。」詔聽之,以津為交州牧。』交之稱州,蓋自此始,其前只稱交阯刺史也。」

  〔二二〕「其紹封削絀者」,謂皇子封王紹封削絀者。

  〔二三〕「中尉、內史官屬亦以率減」,漢制,皇子封王,其郡為國,置傅一人,相一人,秩皆二千石。又有中尉一人,秩比二千石,其職類似郡都尉。又有內史一人,主治民政,詳見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五。

  〔二四〕「綟綬」,四庫全書考證云:「按前漢書諸侯王盭綬。晉灼曰:『盭,草名,出瑯琊平昌縣,似艾,可染綠,因以為綬名。』又按急就篇注:『綟。蒼艾色,東海有草,其名曰{艹戾},以染此色,因名綟云。』知『盭』與『綟』通也。」

  〔二五〕「校尉」,此云校尉秩二千石,據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一云:「大將軍營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

  〔二六〕「中郎將」,此云中郎將秩二千石,據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二云:「五官中郎將一人,比二千石。」又左中郎將、右中郎將、虎賁中郎將、羽林中郎將秩皆比二千石。又百官志五載使匈奴中郎將一人,秩亦比二千石。

  〔二七〕「諸郡都尉」,此云諸郡都尉秩二千石,據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五云:「每屬國置都尉一人,比二千石。」諸郡都尉秩與之同。郡守秩二千石,郡尉位略次於郡守,秩亦當稍在其下。

  〔二八〕「諸國行相」,此云諸國行相秩二千石。據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五所載,封國之相一人,秩二千石,「行相」即暫時攝代之相,秩當略低於相,應為比二千石。

  〔二九〕「中尉」,此云封國中尉秩二千石,據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五云:「中尉一人,比二千石。」

  〔三0〕「內史」,此云內史秩二千石。按在封國中,內史主治民政,中尉主治武事,職如郡都尉,內史之秩當與中尉相同。內史本為西漢封國職官,據漢書百官公卿表,成帝綏和元年,省罷內史,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五亦云:「成帝省內史治民,軍令相治民。」東觀漢記記內史一官,可能東漢初年一度恢復,亦未可知。

  〔三一〕「司直」,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一本注云:「世祖即位,以武帝故事,置司直,居丞相府,助督錄諸州,建武十八年省也。」獻帝建安八年復置司直,所屬與職掌皆不同於故司直。「秩皆二千石」,上述諸官秩有明確記載者,皆云為秩比二千石,「皆」字下當增補「比」字。聚珍本有「比」字,甚是。姚本亦脫「比」字。

  〔三二〕「治書侍御史」,此云治書侍御史秩千石,而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三云:「治書侍御史二人,六百石。」

  〔三三〕「中二千石丞」,此云中二千石丞秩千石,而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四云:「凡中二千石,丞比千石。」如太常、光祿勳、衛尉、太僕、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執金吾等皆中二千石,皆有丞一人,秩比千石。

  〔三四〕「中謁者、謁者」,此云中謁者、謁者秩六百石,據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四,大長秋屬官有「中宮謁者令一人,六百石」。又有「中宮謁者三人,四百石」。與此異。姚本、聚珍本皆有「中謁者」三字,而脫「謁者」二字。

  〔三五〕「黃門宂從四僕射」,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三少府下云:「中黃門宂從僕射一人,六百石。主中黃門宂從。居則宿衛,直守門戶。出則騎從,夾乘輿車」。又云:「尚書僕射一人,六百石。」百官志四大長秋下云:「中宮黃門宂從僕射一人,六百石。主中黃門宂從。」此有三僕射,另一僕射不知何所指。百官志二光祿勳屬官虎賁中郎將下有左右僕射一人,但秩比六百石,亦不當在此「四僕射」之列。

  〔三六〕「中外諸都官令、都候」,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二劉昭注引應劭漢官名秩云:「皆選孝廉郎年少薄伐者,遷補府長史、都官令、候、司馬。」司馬彪書百官志二衛尉屬官有「左右都候各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劍戟士,徼循宮,及天子有所收考。」

  〔三七〕「司農部丞」,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三大司農下云:「部丞一人,六百石。」本注云:「部丞主帑藏。」

  〔三八〕「郡國長史、丞」,郡有丞一人,郡當邊戍者,丞為長史,見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五。

  〔三九〕「候」,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四城門校尉屬官有門候。雒陽十二門,每門有候一人,六百石。

  〔四0〕「家令、侍、僕秩皆六百石」,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三宗正下云:「諸公主,每主家令一人,六百石。丞一人,三百石。」劉昭注引漢官云:「主簿一人,秩六百石。僕一人,秩六百石。私府長一人,秩六百石。家丞一人,三百石,直吏三人,從官二人。」

  〔四一〕「雒陽市長秩四百石」,雒陽市長本為大司農屬官。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三本注云:「雒陽市長、滎陽敖倉官,中興皆屬河南尹。」劉昭注引漢官云:「市長一人,秩四百石。」「市長」即謂雒陽市長。

  〔四二〕「諸置長」,此云諸置長秩三百石,而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所載諸署長有四百石者,如百官志三少府屬官黃門署長、畫室署長、玉堂署長、丙署長皆秩四百石。

  〔四三〕「楫櫂丞」,西漢於上林苑中置此官,屬水衡都尉,見漢書百官公卿表。東漢初年尚沿置,主御用船隻。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未載。

  〔四四〕「明堂、靈臺丞」,太常屬官。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二云:「明堂及靈臺丞一人,二百石。」本注云:「二丞,掌守明堂、靈臺。」

  〔四五〕「諸陵校長」,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二太常下云:「先帝陵,每陵園令各一人,六百石。丞及校長各一人。」本注曰:「校長,主兵戎盜賊事。」

  〔四六〕「侍中」,此云秩二千石,據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三,侍中秩比二千石,與此異。

  〔四七〕「中常侍」,此云秩二千石,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三云:「中常侍,千石。後增秩比二千石。」與此異。

  〔四八〕「光祿大夫」,此云秩二千石,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二云:「光祿大夫,比二千石。」與此異。

  〔四九〕「太中大夫秩皆比二千石」,太中大夫為光祿勳屬官,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二云:「太中大夫,千石。」本注曰:「無員。」劉昭注引漢官云:「二十人,秩比二千石。」

  〔五0〕「尚書」,據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三,尚書令下有「尚書六人,六百石」。

  〔五一〕「諫議大夫」,為光祿勳屬官。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二云:「諫議大夫,六百石。」

  〔五二〕「侍御史」,據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三,御史中丞屬官有「侍御史十五人,六百石」。

  〔五三〕「博士」,此云秩六百石,但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二云:「博士祭酒一人,六百石。本僕射,中興轉為祭酒。博士十四人,比六百石。」與此異。

  〔五四〕「議郎」,此云秩比六百石,據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二,光祿大夫屬官有「議郎,六百石」,與此異。

  〔五五〕「中謁者」,此云秩比六百石,上文又云秩六百石,前後相乖。

  〔五六〕「小黃門」,此云秩比四百石,而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三云:「小黃門,六百石。」與此異。

  〔五七〕「黃門侍郎」,此云秩比四百石,而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三云:「黃門侍郎,六百石。」與此異。

  〔五八〕「中黃門」,此云秩比四百石,而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三云:「中黃門,比百石。後增比三百石。掌給事禁中。」與此異。

  〔五九〕「郎中秩皆比三百石」,郎中為光祿勳屬官。據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二記載,五官中郎將下有「五官郎中,比三百石」。左中郎將下有「郎中,比三百石」。右中郎將下有「郎中,比三百石」。虎賁中郎將下有「虎賁郎中,比三百石」。與此所云相符。

  〔六0〕「太子舍人秩二百石」,司馬彪續漢書百官志四云:「太子舍人,二百石。」本注曰:「無員,更直宿衛,如三署郎中。」文選卷四五楊雄解嘲李善注引東觀漢記云:「印綬,漢制,公侯紫綬,九卿青綬。」玉海卷八四引東觀漢記云:「建武元年,復設諸侯王金璽綟綬,公、侯金印紫綬,九卿至二千石銀印青綬,中外官尚書令至四百石銅印黑綬,諸舍長至丞、尉、校長銅印黃綬。」二書所引,皆節自此條。聚珍本將文選所引另列一條,置於此條之上,內容重複,今刪去,僅輯司馬彪續漢書輿服志下劉昭注所引一條。聚珍本注云:「劉知幾史通謂此表為崔寔、曹壽、延篤所作,今與司馬彪百官志參考文多不同。如志云諸侯王赤綬,而此云綟綬,又如王國內史、上林楫櫂丞係西漢官名,東漢都從裁省,丞相司直亦於建武十八年省去,而篇中具列之。蓋司馬彪之志本之胡廣所注正隆漢官篇,多順帝以後所更改。而此表則述建武、永平間舊制也。」

猜你喜欢
  列传第十八 王惠 谢弘微 王球·沈约
  卷二十·本纪第二十·柯劭忞
  宋史纪事本末卷九·陈邦瞻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十八·佚名
  卷之五十一·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 列传七·纪昀
  清史稿台湾资料集辑四之五·佚名
  一二八三 陕西巡抚巴延三奏抽改《通鉴纲目续编》情形折·佚名
  第63章 有时也像傀儡似的蒋介石·冯玉祥
  范云传·姚思廉
  李承勋传·张廷玉
  魏纪一 世祖文皇帝上黄初元年 (庚子、220)·司马光
  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梁启超
  卷九十六·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五十三·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古诗源卷二·沈德潜

    ○汉诗  高帝  大风歌  《史记》:高祖既定天下,还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佐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甜,上击筑自歌曰:  大风起兮云云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上言扫除群雄,未

  • 第十五折 金牌伪召·冯梦龙

    【双调引新水令】[生戎妆,二卒随上][生]寒烟一缕随线长,对陵京转添惆怅。虽然暂喜边尘荡,只是二帝呵未还京,望燕云尚有千重障。[岳词][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萧萧雨歇。招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 巻二十二·李攀龙

    钦定四库全书古今诗删卷二十二明 李攀龙 编唐七言絶句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呉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日暮孤舟何处泊天涯一望防人肠寄韩鹏【李颀】为政心闲物自闲朝看飞鸟暮飞还寄书河上神明宰羡尔城头姑射

  • 唐僧弘秀集卷二·李龏

    宋 李龏 编灵澈十一首听莺歌新莺傍檐晓更悲孤音清泠啭素枝口边血出语未尽岂是怨恨人不知不食枯桑葚不衔苦李花偶然弄枢机婉转凌烟霞众雏飞鸣何局促自觇游蜂啄枯木猿何事朝夜啼白鹭长在汀洲宿黑雕黄鹤岂不高金笼玉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四十六·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明熹宗哲皇帝实录卷之四十二(梁本)·佚名

    五月甲寅朔锦衣卫指挥同知署北镇抚司刘侨以宽汪文言削籍许显纯代之工部员外郎马明瑞窃官镪窖地被盗亡何获盗所搜官镪俱郡县鑴识者因削籍何如宠为礼部左侍郎礼部主客司添注主事毕自肃言贡夷宜择贡约宜明贡道宜清贡限宜

  • 卷之九百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五九 浙江巡抚三宝奏鲍士恭等五家呈献遗书等事折·佚名

    五九 浙江巡抚三宝奏鲍士恭等五家呈献遗书等事折乾隆三十八年四月十三日浙江巡抚臣三宝谨奏,为恭进遗书目录,仰祈睿鉴事。窃照采访遗书一事,臣于到任后,接奉廷寄上谕,至明至切。臣谨遵圣训,转行所属,实力搜罗。祇缘浙省藏书

  • ·议水沙连六番地请设屯丁书·丁曰健

    窃抵省后,接蒙钧札,以台湾彰化县辖之水沙连六社生番献地输诚一案,奏奉谕旨:无庸归官开垦,自当照旧封禁。惟前此薙发生番,应如何酌量安抚?已垦番地及私垦各户,应如何禁止、驱逐?饬令遵照部咨,于到台任事后,会同台湾

  • 楚世家第十·司马迁

    安砚方 译注【说明】根据司马迁的说法,楚国是黄帝之子昌意之后。楚人的祖先之一重黎曾为帝喾的火正,因有功,被命为祝融。以后其弟吴回继之。吴回第六子季连,芈(mǐ,米)姓,是楚人的直接祖先。季连的后裔熊

  • 高谦之传·李延寿

    高谦之,字道让,高道穆的哥哥。少年以侍奉后母孝顺闻名。他专心致志地学习经典史籍,对于天文、算术、历法、占卜图谶之类的书籍,也多有涉猎。喜好写文章,又留心于《老子》、《易经》。后来他继承了父亲的爵位。  孝昌年间

  • 王应麟传·脱脱

    王应麟字伯厚,庆元府人。九岁就通晓《六经》,宋理宗淳..元年(1241)中进士,从王聎受学。他开始做官任西安主簿,老百姓以他年少对他有些轻视,输赋税时有的不按规定的时间。王应麟把这种情况报告给郡守,对不按时交纳赋税的人绳

  • 塔塔统阿传·宋濂

    塔塔统阿,畏兀族人。天性聪敏,善于言谈,精通本国文字,乃蛮大..可汗尊他为师,委任他掌管金印及钱谷。太祖西征,乃蛮国亡,塔塔统阿带着金印逃亡,但不久被擒。太祖问他:“大..人民疆土都为我所有,你带着印到哪里去?”塔塔统阿回答说

  • 范广传·张廷玉

    范广,辽东人。正统年间,他承袭世袭职位,为宁远卫指挥佥事,后进升为指挥使。十四年(1449),他积功升至辽东都指挥佥事。范广精于骑射,骁勇绝伦。英宗被俘后,廷臣商议推举将才时,尚书于谦推荐范广。范广因此被提拔为都督佥事,充任

  • 卷一百二十一·陈祥道

    鼓制鼓人掌教六鼔四金之音聲以節聲樂以和軍旅以正田役【音聲五聲合和者】教為鼔而辨其聲用以雷鼓鼔神祀【雷鼔八面鼔也神祀祀天神】以靈鼓鼓社祭【靈鼔六面鼔也社祭祭地示】以路鼓鼓鬼享【路鼔四面鼔也】以鼖鼔鼓軍事

  • 叙·野竹福慧

    嘉兴大藏经 嵩山野竹禅师录嵩山野竹禅师语录叙吾乡野竹和尚行道滇南迤东西法乳殆遍最后泊会城憩嵩山寺追余自戊戌腊底与师晤于沙桥百万众中庚子春自绝域旋复握手昆池非剑戟丛中则通都大郡或曰贵耳贱目者世缘太炽何由

  • 协纪辨方书·允禄

    三十六卷。清乾隆四年(1739)和硕庄亲王允禄等奉敕撰。全书分为本原二卷、义例六卷、立成宜一卷、忌用事一卷、公规二卷、年表六卷、月表十二卷、日表一卷、利用二卷、附录一卷、辨伪一卷。其主要内容是详尽破除术家附

  • 嘉靖以来首辅传·王世贞

    八卷。明王世贞 (1526—1590)撰。王世贞,字元美,自号凤洲,弇州山人,太仓 (今江苏省太仓县)人。明嘉靖年间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其学问渊博,为明前七子之首,主持文坛二十年之久,主张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一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