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王隱晉書卷二

  地道記 司州河南郡

  雒陽城內。南北九里七十步。東西六里十步。為地三百頃、一十二畝、有三十六步、城東北隅。周威烈王冢。劉昭注補一。稱晉太康地道記。 按係兩引其書。而太康下脫一記字。

  洛陽宮西宜秋里。門東向。南壁石生地中。始高三尺。如香爐形。人多祀之。編珠一。

  尸鄉。故殷湯所都者也。亦曰湯亭。田橫死于是亭。故改曰尸鄉。酈道元水經注陽渠水下。

  右雒陽。案郡國志。匽師有尸鄉。晉省匽師入雒陽。故列此。

  王城去雒城四十里。劉昭續漢書郡國志注補一。

  蒯鄉在縣西南。有蒯亭。同上。

  右河南。

  訾在縣之東。劉昭注補一。

  坎埳聚在縣南。同上。

  坎埳聚在鞏西。水經注十五洛水下。 按注云。京相璠曰。鞏東地名坎欿。春秋。王出及坎埳。服虔亦以為鞏東邑。地道記言在鞏西。非也。

  右鞏。

  濟自大伾入河。與河水鬥。南泆為滎澤。水經注濟水下。

  濟自大伾入河。與河水鬥。大伾在成皋。古成皋兼包鞏縣之界。溢出為滎水。太平御覽水部。

  右成皋。

  潁水出陽城山。劉昭注補二。

  右陽城。

  陽翟去洛陽二百八十六里。屬河南。劉昭注補二。

  釣臺下有陂。俗謂之釣臺陂。太平寰宇記七。

  右陽翟。

  滎陽郡

  京有大索、小索亭。漢書京索之間也。水經注濟水下。

  右京。

  陽武滎陽有博浪沙。張良為韓擊秦始皇處。御覽百五十九州郡五。 太平寰宇記二。

  右陽武。

  令縣在滎陽。史記索隱六。

  右令。

  宏農郡

  漢宏農本函谷關。有桃林也。寰宇記六。

  宏農亭在宏農縣東十三里。水經注河水下。

  右宏農。

  湖本胡縣也。漢武帝改作湖。俗云黃帝自此乘龍上天也。水經注四河水下。

  右湖。

  秦之華陽。潼關是也。劉昭注補一。

  太華山在縣西南。同上。

  右華陰。

  上洛郡

  郡在洛上。故以為名。水經注二十渭水下。

  右郡。

  嶢關當在上洛縣西北。同上十九。

  右上洛。

  伊水東北入雒。劉昭注補一。

  右盧氏。

  平陽郡

  平陽有堯城。劉昭注補一。

  右平陽。

  楊故楊侯國。晉滅之以賜大夫羊舌肸。漢以為縣。屬河東郡。後漢同。魏置平陽郡。楊縣屬焉。寰宇記四十三。

  梁城去楊縣五十里。叔嚮邑也。劉昭注補一。

  右楊。

  皮氏縣有介山。子推所逃隱于是。水經注四汾水下。

  右皮氏。

  河東郡

  咸山在安邑南。劉昭注補一。

  右安邑。

  首山在蒲阪。與胡縣相連。宋書州郡志二。

  蒲阪有雷首山。一名滌山。徐堅初學記八。

  右蒲阪。

  襄陵。晉武公從曲沃徙此。劉昭注補一。

  右襄陵。

  左傳。文十三年。詹嘉處瑕。在猗氏縣東北。同上。

  右猗氏。

  汲郡

  汲縣有銅關。劉昭注補一。

  右汲。

  朝歌本沫邑也。詩云。爰采唐矣。沫之鄉矣。殷王武丁始遷居之。為殷都也。禹貢。紂都在冀州大陸之野。即此矣。有糟邱酒池之事焉。有新聲靡樂。邑號朝歌。水經注九淇水下。

  右朝歌。

  庾袞入林慮山。食木實。餌石蕋。得長年也。陳藏器本草。

  右林慮。

  河內殷國也。周名之為南陽。秦始皇改曰修武。水經注。 清水下稱王隱說。

  右修武。

  河內郡

  河陽別縣。非溫邑也。水經注河水下。

  右河陽。

  廣平郡

  肥鄉太康中立。以隸廣平也。水經注十濁章水下。

  右肥鄉。

  陽平郡。

  元城縣南有瑣陽城。劉昭注補二。

  右元城。

  樂平東南有夷儀。道通襄國。夷儀山在城北故塞。寰宇記五十九。

  右樂平。

  魏郡

  高堂隆刻鄴宮屋材云。後若干年當有天子居此宮。惠帝止鄴宮。治屋者土剝更泥。一作屋。始見刻字。計年正合。二字一作在今時。 歐陽詢藝文類聚六十二。 御覽九十七又百七十三。

  兗州陳留郡

  儀封人。浚儀人。此縣人也。劉昭注補二。

  右浚儀。

  長垣古衛。故匡。城地。孔子所厄處也。御覽 州郡四。

  右長垣。

  承匡城在縣西。左傳文十一年。會郤缺於承匡。劉昭注補三。案御覽誤列入長垣縣下。

  右襄邑。

  濮陽郡

  廩邱者。春秋之所謂齊邑矣。實表東海者也。水經注二十四瓠子水下。  右廩邱。

  濟陽郡

  成武縣有秺城。劉昭注補二。

  右成武。

  高平國

  金鄉縣多山。所治名金山。山北有鑿石為冢。深十餘丈。隧長三十丈。旁卻入為室三方。云得白蛇二字因御覽五百五十七引補。白兔。不葬。更葬南山。鑿而得金。故曰金山。故冢今在。或云漢昌邑所作。或云秦時。劉昭注補三。

  右金鄉。

  湖陸縣西有費亭城。魏武帝初所封。同上。

  右湖陸。

  東平國

  壽張有蚩尤祠狗墟。同上。

  右壽張。

  秦亭在范縣西北。同上。

  右范。

  豫州潁川郡

  長社縣本名長葛。社中樹暴長。漢改名。劉昭注補二。

  右長社。

  汝南郡

  吳房有吳城。同上。吳房  右吳房。

  襄城郡

  襄城故城。楚靈王築。水經注二十一汝水下。

  右襄城。

  高陵山。汝水所出。劉昭注補二。

  右定陵。

  汝陰郡

  汝陰有陶邱鄉。詩所謂汝墳。同上。

  右汝陰。

  新蔡有大呂亭。故呂侯國。同上。

  右新蔡。

  梁國

  梁孝王築城十二里。小鼓唱節。杵下而和之。稱睢陽曲。同上。

  昭二十一年。禦諸橫。橫亭在睢陽縣南。同上。

  右睢陽。

  項有公路城。袁術所築。同上。

  右項。

  陳城西南角有淮陽城。漢淮陽城也。寰宇記十。

  陳城南道東有宛邱。漸欲平。水經注沙水下。

  陳城北有故沙。名之為死沙。而今水流津通。漕運所由矣。同上二十二沙水下。

  犖北有谷水。同上。

  右陳。

  惠帝永康中。復立陽夏縣。寰宇記十。

  右陽夏。

  苦城南三十里有平城。劉昭注補二。

  右苦。

  沛國

  沛有許城。左傳定八年鄭伐許。同上。

  右沛。

  豐去國二百六十、州六百、雒千二十五里。同上。

  右豐。

  左傳昭八年。大蒐於紅。同上。

  右紅。晉書地理志作虹。

  譙郡

  左傳隱二年。入向城。在龍亢縣東南。同上。

  右龍亢。

  魯郡

  孔子葬於魯城北泗水上。水經注二十五泗水上。

  五父衢在魯城東。劉昭注補二。

  右魯。

  薛夏車正奚仲所封。冢在城南二十里山上。同上。

  仲虺城在薛城西三十里。水經注二十五泗水下。

  右薛。

  弋陽郡

  西陽故弦子國也。水經注三十五江水下。

  右西陽。

  楚滅邾。徙其君此城。劉昭注補。

  右邾。

  安豐郡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楚子、秦人、侵吳。及雩婁。聞吳有備而還。雩婁在安豐之西南。水經注決水下。

  右雩婁。

  安豐縣。安豐郡之屬縣也。俗名之曰安城矣。水經注三十二沘水下。

  決水在安豐縣之西南。即其界也。水經注三十二。

  右安豐。

  冀州趙國

  房子有礫塞。中谷塞。劉昭注補二。

  右房子。

  元氏有石塞。三公塞。同上。

  右元氏。

  中邱有石門塞。燒梁關。同上。

  右中邱。

  平原國

  平原有篤馬河。劉昭注補四。

  右平原。

  樂陵國

  厭次屬平原。後屬樂陵國也。史記索隱三。

  右厭次。

  樂陵國有新樂縣。水經注九清河下。

  右新樂。

  勃海郡

  晉改阜邑為阜城。寰宇記六十三。

  右阜城。

  河間國

  中水縣屬河間。史記索隱本紀七。

  右中水。

  清河國

  清河國凡領清河等六縣。初學記八。

  右清河。

  靈有鳴犢關。劉昭注補二。

  右靈。

  中山國

  蒲陰有陽安關。陽城蒲陽山。蒲水所出也。同上。蒲陰縣有安陽關。蓋安陽關。都尉治。俗名斯川為陽安壙。水經注十一滱水下。

  右蒲陰。

  望都縣有馬安關。劉昭注補二。望都縣有馬溺關。水經注十一滱水下。望都縣有委粟關。同上。

  右望都。

  常山郡

  元氏改屬趙國。其常山郡移理於真定。寰宇記六十一。

  右真定。

  自上曲陽縣。北行四百二十五里。恆山。多山阪。號一作名。飛狐口。劉昭注補二。

  右上曲陽。

  幽州

  幽州因幽都以為名。句亦見御覽州郡部八。山海經有幽都之山。今列於北荒矣。寰宇記六十九。

  舜以冀州南北廣大。分燕地北地為幽州。御覽州郡部八。

  舜以冀州南北廣大。分燕地北為幽州。夏殷省幽併冀。為冀州之域。周復置幽州。寰宇記六十九。右州。

  范陽國

  故安縣屬范陽國。寰宇記六十九。

  右故安。

  上谷郡

  上谷郡在谷之頭。故因以上谷名焉。王莽改名朔調也。水經注十二聖水下。

  右郡。

  燕國

  安樂晉封劉禪為國。水經注沾水下。

  右安樂。

  北平郡

  鴻上關。尉治。北平而畫塞於望都。東北去北平不遠。兼縣上所拯也。水經注十滱水下。

  右郡。

  遼西郡

  遼西人見有浮棺。欲破之。語曰。我孤竹君原落子字。也。汝破我何為。因為立祠焉。祠在山上。城在山側。肥如縣南十二里。水之會也。水經注十四濡。

  右郡。案郡國志。孤竹城屬令支。晉書地理志無此縣。故附郡。

  平州昌黎郡

  昌黎有青城山。劉昭注補五。

  右昌黎。

  并州太原郡

  晉水出龍山。水經注六。

  右晉陽。

  少山即大谷水所出。經祁縣界。寰宇記四十。

  右陽邑。

  上黨郡

  高都縣有太行關。丹谿為關之東谷。途自此去。不復由關矣。水經注九沁水下。

  右高都。

  西河國

  晉改茲氏為隰城縣。注原脫。

  右隰城。

  西河有中陽。舊縣也。水經注六文水下。

  右中陽。

  穀遠今名孤遠。後代語訛耳。御覽州郡部七。

  右界休。案寰宇記。晉省穀遠縣入界休。

  雍州

  雍州兼得梁州之地。西北之位。陽所不及。陰氣壅遏。故取名焉。蓺文類聚地部一。

  右州。

  京兆郡

  枳道亭在霸水西。劉昭注補一。宋敏求長安志一。

  右霸城。

  藍田有虎侯山。劉昭注補一。

  右藍田。

  西鄭。鄭桓公友之始封。水經注。 渭水下稱王隱說。

  右鄭。

  馮翊郡

  蓮勺縣屬馮翊。寰宇記二十。

  右蓮勺。

  扶風郡

  池陽有嶻薛山。在北。有鬼谷先生所居。劉昭注補一。

  右池陽。

  郁夷省併郿。蓋因王莽之亂。郁夷之人寄理郿界。因併於郿。太平寰宇記三十二。

  省斄即邰也。以併郿。蓋取斄之南境、渭之南以併郿。非省縣也。同上二十七。

  右郿。

  雍縣。秦德公所居。西虢地也。水經注十八渭水下。

  右雍。

  汧縣屬秦國。漢故城在今縣南。漢置隴關。西當戎翟。今名大震關。在今縣西。寰宇記三十二。

  汧陽縣屬秦國。吳山在西。初學記八。

  右汧。

  安定郡

  烏枝有烏水。出薄洛谷。劉昭注補五。

  右安定郡。舊烏枝縣。案烏枝。郡國志屬安定。安定。北地。二郡。由涼州。自晉初皆移屬雍州。此及泥陽縣亦久省。今附此。

  北地郡

  泥陽有泥水。出郁郅北蠻中。同上。

  右北地郡。舊泥陽縣。

  蒯成屬北地。史記索隱六。

  右蒯成。

  始平郡

  司竹都尉治鄠縣。其園周百里以供國。宋敏求長安志八。

  右鄠。

  新平郡

  漆水在漆縣西。劉昭注補一。

  右漆。

  涼州

  涼州城有龍形。故曰臥龍城。南北七一作七十。里。東西三一作三十。里。本匈奴所築也。以上亦見蓺文類聚六十三。乃張氏之世居也。又張駿增築四城箱各千步。東城殖園果。命曰講武場。北城殖園果。命曰玄武圃。皆有宮殿。自張駿以下。亦見御覽百九十七。中城內作四時宮。隨節遊幸。并舊城為五。街衢相通。二十二門。大繕宮殿觀閣。采綺妝飾。擬中夏也。水經注四十都野澤下。

  漢末。博士燉煌侯瑾善內學。語弟子曰。涼州城西有泉水當竭。有雙闕起其上。魏嘉平中。武威太守條茂起學舍築闕於此以上亦見蓺文類聚六十二。泉。太守填水。造起門樓。與學闕相望。水經注四十。

  右州。

  武威郡

  姑藏城。匈奴所築。舊名蓋臧。後人語訛為姑臧城。水經注河水下。

  姑臧南山。谷水所出。劉昭注補五。

  右姑臧。

  倉松南山松陝水所出。同上。

  右倉松。

  燉煌郡

  咸寧三年起居注。載燉煌郡上金洞中生金。百陶不消。可以切玉。御覽八百十。

  右郡。

  秦州隴西郡

  首陽有三危山。三苗所處。故名苗谷。水經注十七。

  右首陽。

  蘭池縣屬隴西郡。初學記八。

  右蘭池。

  大夏縣有禹廟。禹所出也。水經注河水下。

  右隴西郡。舊大夏縣。

  南安郡

  新興縣。南安之屬縣也。水經注十七渭水下。

  右新興。

  天水郡

  漢陽有大阪名隴坻。亦曰隴山。郡處其西。故曰隴西。其山堆旁崩。聲聞數百里。揚雄所謂響若坻頹者也。御覽州郡十一。

  右成紀。

  天水。始昌縣故城西也。亦曰清崖峽。水經注二十。

  武都郡

  河池有泉街水。劉昭注補五。

  右河池。

  晉昌郡

  惠帝以燉煌土界闊遠。分立晉昌郡。文選答子悌注。

  晉昌。護匈奴中郎將。別領戶。同上。

  梁州

  梁州南至桓水。西抵黑水。東限扞關。今漢中巴郡、汶山蜀郡、漢嘉、江陽、朱提、涪陵、陰平、廣漢、新都、梓潼、犍為、武都、上庸、魏興、新城、皆古梁州之地。自桓水以南為夷。書所謂和夷底績也。水經注三十六桓水下。

  魏末克蜀。分廣漢、巴、涪陵、以北七郡為梁州。理漢中之沔陽、歷。晉太康中。州又移理漢中郡。寰宇記一百三十三。

  右州。

  漢中郡

  孝武太元十五年。梁州刺史周表立。宋書州郡志三稱晉地記。 案王隱傳。隱撰晉書當成於成帝時。下距孝武太元十五年已遠。此晉地記當是別一書。姑附錄於此。

  右郡。

  梓潼郡

  梓潼五婦山。馳水出。建安二十二年劉備以為郡。劉昭注補五。

  右梓潼。

  新都郡

  綿竹有紫巖山。綿水之所出焉。同上。

  右綿竹。

  梓潼有漢德縣。宋書州郡志四。

  右漢德。

  晉壽郡

  孝武太元十五年。梁州刺史周馥表立晉壽郡。宋書州郡志三稱晉地記。 案馥非孝武時人。

  右晉壽。

  巴郡

  平州屬巴郡。史記索隱六。

  右平州。

  巴東郡

  入湯口四十三里。有石煮以為鹽。石大者如升。小者如拳。煮之水竭鹽成。蓋蜀漢火井之倫。水火相得乃佳矣。水經注三十三江水下云。湯水南入於江。名曰湯口。

  右魚復。

  南漢中郡

  孝武太元十五年。梁州刺史周瓊表立。宋書州郡志四稱晉地記。

  右郡。晉書地理志無。今附此。

  益州越嶲郡

  鹽池澤在南。劉昭注補五。

  右姑復。

  牂柯郡

  且蘭有沈水。同上。

  右沮蘭。

  鄨縣不狼山。鄨水所出。同上。

  右鄨。

  西隨。麋水西受徼外。東至麋泠。入尚龍谿。同上。

  右西隨。晉書地理志無此縣。

  寧州雲南郡

  連山無血水所出。同上。

  右梇棟。

  興古郡

  劉禪建興三年。分牂柯置興古郡。治律高。水經注溫水下。

  右律高。

  興古郡治宛漏縣。水經注三十六。

  右宛漏。

  句町有文眾水。劉昭注補五。

  右句町。

  毋掇有橋水。出橋山。同上。

  右毋掇。

  賁古南鳥山出錫。同上。

  右賁古。

  大河水東至毋掇。入橋水。同上。

  右滕休。

  興古郡漢興縣。宋書州郡志四。

  右漢興。

  建寧郡

  同瀨縣有同虜山。水經注三十六。

  銅虜山米水所出。劉昭注補五。

  右同瀨。

  青州齊國

  臨淄縣西南門曰曲門。其側有池。劉昭注補二。 按因魯國汶陽縣北有曲水亭。故名。

  右臨淄。

  東安平有羌頭山。同上四。

  右東安平。

  濟南郡

  養澤在西幽州藪。有萊山萊主祠。同上。

  右下密。

  樂安國

  臨濟本狄。左傳狄伐衛懿公。同上。

  右臨濟。

  北海國晉書地理志無。今從晉太康地記。

  鄑城在都昌縣西。同上。

  右都昌。

  安邱有渠邱城。同上。

  右安邱。案二縣。晉書地理志皆無。

  東萊郡

  黃縣東二百三十里。至海。中連岑有土道。秦始皇登此刻二碑。東二百三十里。有始皇漢武二碑。同上。案此係兩引。原誤合為一條。

  右黃。

  惤有百枝萊君祠。同上。

  右惤。

  東萊掖縣有過鄉。北有過城。古過國也。史記索隱十。

  右掖。

  徐州東海郡

  海中去岸百九一作五。十步。有秦始皇碑。長一丈八尺。廣一作闊。五尺。厚八一作三。尺三一作八。寸。以上亦見初學記八。一行十三字。潮水至加其上三丈。去則三尺見也。同上。

  右贛榆。

  蘭陵故魯次室邑。列女傳有漆室之女。或作次室。同上。

  右蘭陵。

  戚屬東海。史記索隱六。

  右戚。

  琅邪國

  陽都屬琅邪。同上。

  右陽都。

  東莞郡

  廣縣在東莞。同上。

  右廣。

  荊州南郡

  陶朱冢在華容縣。樹碑云是越之范蠡。水經注三十二夏水下。

  右華容。

  襄陽郡

  永康元年。襄陽郡上言得鳴石鐘。聞七八里。御覽五十一地部十六。 案此引王隱晉書。當是瑞異記。非地道記也。今兩錄之以備攷。

  右郡。

  義陽郡

  義陽郡以南陽屬縣為名。宋書州郡志三水經注三十。 案晉太始中。割南陽東鄙之安昌。平氏。平林。義陽四縣置。

  右郡。

  魏興郡

  安康縣屬魏興郡。寰宇記百四十一。

  右安康。

  上庸郡

  武帝太康元年。改上庸之廣昌為庸昌二年省。同上。

  右郡。

  宜都郡

  吳分南郡立宜都郡。

  右郡。

  零陵郡

  泉陵縣有香茅。氣甚芬香。言貢之以縮酒也。水經注三十八湘水下。

  右泉陵。

  應陽縣本泉陵之北部。東五里有鼻墟。象所封也。水經注三十八湘水下。史記正義一稱王隱晉書。

  右應陽。

  安成郡

  宜春縣出美酒。隨歲舉上供。刺史親付計吏。寰宇記一百九。

  右宜春。

  揚州吳郡

  吳有鹽官縣。水經注江水下。

  右鹽官。

  吳興郡

  陽羨有章浦亭。周處封章浦亭侯。即此。寰宇記九十三。

  右陽羨。案晉書地理志。惠帝永興元年。割吳興之陽羨等立義興郡。則吳興郡應有此縣。

  晉安郡

  晉安郡。太康三年置。文選酬王晉安注云即今之泉州。

  右郡。

  廬江郡

  尋陽南通五嶺。北導長江。遠行岷漢。亦一都會也。御覽百七十州郡十六。

  右尋陽。

  鄱陽郡

  鄱陽安樂出黃金。鑿土十餘丈。披沙之中。所得者大如豆。小如粟一作粱。米。初學記二十七。御覽八百十。

  右樂安。

  廬陵郡

  太康中。以雩都、贛、南野、等縣。割為南康郡。而廬陵百姓去管遙遠。乃移郡於石陽縣。今舊州東北故城是也。寰宇記一百九。

  右石陽。

  交州交阯郡

  羸〈阝婁〉南越侯織在此。劉昭注補五。

  右羸〈阝婁〉。

  九真郡

  九真郡有松原縣。水經注三十六溫水下。

  右松原。

  九德郡

  九德郡有浦陽縣。同上。

  右浦陽。

  九德郡有九德縣。同上。

  右九德。

  九德郡有南陵縣。晉置也。同上。 宋書州郡志稱。九德郡南陵縣。晉武帝立太康。地志無。王隱志有。

  右南陵。

  日南郡

  日南郡去盧容浦口二百里。故秦象郡。象林縣治也。水經注三十六溫水下。

  右盧容。

  日原脫今補。南郡象林南有四國。皆稱漢人。貢金供稅。初學記二十七。御覽八百十。

  右象林。

  朱吾縣屬日南郡。去郡二百里。此縣民漢時不堪二千石長吏調求。引屈都乾為國。林邑記曰屈都夷也。水經注三十六溫水下。

  右朱吾。

  合浦郡

  朱崖在大海中。遙望朱崖洲大如菌。舉帆一日一夜至洲。周匝二千里。徑度七八百里。上可十萬家。女多姣好。長髮美鬢。御覽六十九。

  右朱崖。

  廣州東官郡晉書地理志。成帝分南海郡立東官。

  海陽縣故屬東官。宋書州郡志五。

  右海陽。

  綏安縣故屬東官。同上。

  右綏安。

  海寧縣故屬東官。同上。

  右海寧。

  湖陽縣政屬東官。同上。

  右湖陽。

  臨賀郡

  臨賀縣故屬南海。同上。

  右臨賀。

  蒼梧郡

  高要縣東去郡五百里。刺史下避毒徙縣水居也。水經注。 浪水下稱晉書地理志。

  右高要。

  猛陵縣龍山。合水所出。劉昭注補五。

  右猛陵。

猜你喜欢
  卷四百九十三 紹聖四年(丁丑,1997)·李焘
  第九十七回 援孤城连丧二将 宠大憝贻误十年·蔡东藩
  皇清开国方略卷十八·阿桂
  石匮书后集卷第八·张岱
  卷之一百九·佚名
  皇王大纪卷五十四·胡宏
  第一六七告示光绪十八年七月九日一一三二五—二·佚名
  第四十八册 天聪六年正月·佚名
  一四八一 广东巡抚郭世勋奏本年并无抽改《通鉴纲目续编》折·佚名
  九六三 军机大臣奏查核上年冬季所进第二分全书错误次数请将提调等官交部察议片·佚名
  元祯传·李延寿
  卷六十七·佚名
  同治二年五月廿七日·曾国藩
  卷十四·郭良翰
  原序·郭良翰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九出 拒奸·陆采

    【高阳台引】〔小生上〕近侍龙颜。长随豹尾。朝朝螭陛持戟。暂赐余闲。高情懒去游逸。金鱼乍解还家乐。掩竹扉车马无迹。卷征袍。卧看黄卷。自消白日。老夫姓古名洪。本贯京师富平人也。自小武艺精通。豪侠好义。昔

  • 小诗·刘半农

    酷虐的冻与饿, 如今挨到了我了; 但这原是人世间有的事, 许多的人们冻死饿死了。一九二一,九,一七,巴黎

  • 卷七·曹庭栋

    钦定四库全书宋百家诗存卷七嘉善曹庭栋编鄱阳集彭汝砺字器资饶州鄱阳人治平二年举进士第一累迁监察御史里行首陈十事指擿利害多人所难言者元丰初以馆阁校勘为江西转运判官数上疏论事元祐二年超为起居舍人权兵刑二部侍

  • 卷二百十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二百十二高适宋中遇林虑杨十七山人因而有别昔余涉漳水驱车行邺西遥见林虑山苍苍戞天倪邂逅逢尔曹说君彼岩栖萝径垂野蔓石房倚云梯秋韭何青青药苖数百畦栗林隘谷口栝树森回谿耕耘有山田纺绩有

  • ●卷九·钱谦益

    ○台州方谷真谷真姓方氏,台之黄岩人。初名国珍,后更名真(避庙讳也。)又改国为谷,名谷真(避高帝御字也,《仁宗实录》诸书概从旧名,误矣,当以宋濂《神道碑》正之)。至正八年聚众海上,据有温、台、庆元等处。太祖吴元年十二月来降,凡

  • 羊侃传·李延寿

    羊侃,字祖忻,是泰山梁父人。父亲为羊祉,《北史》中有传。羊侃从小长得很魁伟,身高七尺六寸,特别喜爱文史。不到二十岁他就跟随父亲在梁州立有战功,初次出任尚书郎,以气力而闻名。魏帝曾经对他说:“郎官们都说你是老虎,莫非是披

  • 蒲察合住传·脱脱

    蒲察合住,以做小吏起家,一直受宣宗宠信,声势显赫,性格又刻毒残忍,众人知道他祸害国家却谁也不敢说出来。他的儿子充当护卫,先被他给赶了出去。既而蒲察合住担任恒州刺史,根据需要住在附近的县城。后来,大军攻入陕西,关中大为震

  • 元年·佚名

    (庚寅)元年大明成化六年春正月1月1日○朔庚辰,上進賀箋于大王大妃殿,仍進表裏。又命都承旨李克增,詣景福宮,進表裏于王大妃殿。○議政府進賀箋于大殿,仍進表裏。又詣中宮移御所,進表裏。○傳曰:「中樞府判事沈決、西平君韓繼禧

  • 静女·佚名

    ——天真烂漫的幽会【原文】静女其姝①,俟我于城隅②。爱而不见③,搔首踟蹰④。静女其娈,贻我彤管⑤。彤管有炜⑥,说怿女美⑦。自牧归荑⑧,洵美且异⑨。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注释】"①静:闲雅贞洁。姝(sh

  • 卷十二·熊节

    钦定四库全书性理羣书句解卷十二宋 熊 节 撰熊刚大 注书正蒙【蒙者蒙昩未明之谓正者司正之也此书系依文公采入近思録者及聘君觉轩蔡府教编入传道精语者合而为一】     横渠先生太和篇第一【此篇推明太和之气

  • 中阴经卷上·佚名

    后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  如来五弘誓入中阴教化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迦毗罗婆兜双树北四十九步耶维处。八日夜半明星出时。尔时如来忽然离碎身舍利。如诸佛五弘誓法。当生之时天地六反震动。十方诸佛皆来扶助

  • 十地经论 第八卷·佚名

    十地经论 第八卷天亲菩萨造后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译论曰。如五地中三分差别胜慢对治不住道行胜及彼果胜。第六地亦如是。应知转胜故。云何胜。第四地中已说众生我慢解法慢对治。第五地中已说身净分别慢对治。

  • 飞跎全传·邹必显

    清代白话中篇神魔小说,四卷三十二回。李斗《扬州画舫录》云: “邹必显以扬州土语编辑成书,名之曰《扬州话》,又称《飞跎子书》。”叙述石信求取仙方,拜师学艺,学成后下山投军出战,与蛮兵斗法,最后三教和解,天下太平的故事

  • 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祁韵士

    中国清代民族史专著。祁韵士编纂。乾隆五十四(1789)完成,以“钦定”形式用汉、满、蒙三种文字颁行。著录于四库全书。祁韵士(1751—1815),字鹤皋,一字谐庭,另号筠渌,晚年又号访山,山西寿阳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中进士。

  • 夷氛闻记·梁廷枏

    记述鸦片战争史实的重要著作。梁廷柟撰,约成书于1849~1853年间(道光二十九年—咸丰三年),5卷,约10万字。由于本书对清朝统治者在鸦片战争中的表现多有揭露和指责,故虽屡刻刊行,但均未署作者姓名,且无“序”文,致流传不

  • 春秋·孔子

    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兼历史散文集。相传为孔子所编。记载周王朝、鲁国及其它各国大事,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共二百四十二年。行文简扼谨严,寓带褒贬,称“春秋笔法”,对后世历史著作和散文著作甚有影响。解释《春秋

  • 摩诃僧祇律·佚名

    梵名Maha^san%=ghavinaya 。凡四十卷。东晋佛陀跋陀罗与法显共译。略称僧祇律。意译大众律。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二册。为部派佛教大众部所传之律藏。全书分为比丘戒法(初三十五卷)及比丘尼戒法(后五卷),前者详列二百一十八戒

  • 悉昙字记·智广

    全一卷。唐代智广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四册。内容系解说悉昙之摩多(母音)与体文(子音),并略述其合成法之十八章。本书系著者受南天竺沙门般若菩提(梵Prajn~a^ -bodhi )之指导,笔录而成。本书前后部分叙述十八章之建立,中间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