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完颜素兰传

完颜素兰一名叫翼,字伯扬,至宁元年(1213)以策论而考中进士。贞..初年,累迁任应奉翰林文字,代理监察御史。二年(1214),金宣宗迁往汴京,先留皇太子镇守燕都,后来又要召回太子,完颜素兰认为不应当。平章高琪说“:皇帝住在这里,太子就应当跟从。况且你能保证都城一定完整稳固吗?”素兰说“:完整稳固我不敢肯定,但太子在那里就声势俱重,边隘有守卫则都城可以无忧。过去唐明皇去蜀,而太子却住在灵武,这是要用来连结天下人的心啊!”可是,皇帝不肯听从,竟然召回太子从驾。

七月,车驾到了汴京,完颜素兰上书奏事,大意说:“以前东海王在位,信用谗佞之臣,疏远忠直之士,以致小人日进,君子日退,纲纪混乱,法度越来越坏。风吹折城门之闩,火焚毁市内之房舍,这是上天垂象以警告他。有人进言劝他亲近君子,疏远小人,怀恐惧之心自我约束以应答天变,东海王不肯听从,因而导致灭亡。善于救乱的必然考察乱由何处所生,善于革除弊端的必然研究弊端起自何方。如果能大明升降,变革东海王之旧政,则大治安定的成效可以指日而待了。陛下创兴帝业,不思由此而出,便商议南迁,下诏之日,士民相率上奏章请留,启程之日风雨不因时而至,桥梁几次毁坏,人心天意也已可见了。此事已经过去,岂容重又追悔,但自今之后,万事应警戒谨慎,覆车之辙,不可再拉后车而重蹈了。”

他又说:“国家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陛下为社稷计划,宫中用度都已减少,而有关方面却又多设军官,不惜费用,很无必要。有人说军官众多能够壮大声威,臣私下认为不然。不加精选而只求量多,危急时对敌能够有用吗?况且中都因为缺粮,所以车驾来到这里。稍得一块安定的地方,便忘记危难而不做准备,万一再如前日景况,有关方面不知将再请陛下去何处呢?”

三年正月,完颜素兰从中都商议军事回京,他上书求见皇帝,请求屏去左右侍从。皇帝派人对他说:“屏人以奏事,这是我常有的。近来因游茂的事而产生了猜疑的说法,所以凡是有人求见,必让一位近臣立侍于旁,你有密封奏章也不必怕不守秘密了。”不久召他到了近侍局,给他纸张让他直书所要说的话,还没有写到一半,皇帝出临便殿召见他,让左右随从全都离开,只有近侍局直长赵和长在旁。完颜素兰上奏说:“我一向听说,兴衰治乱,是国家常有之事,在于所用的人如何罢了。使用得人,虽然衰乱也仍可以支持,如果有一个不适合的,那么,即使原来国家得到治理和安定,也很快就发生混乱。以往礣军的变故,中都帅府自然足以剿灭他们,朝廷却令移剌塔不也等去招降,使帅府不敢尽力讨伐,这样既没有招降,也变得难以制服了。至于伯德文哥的叛乱,帅府正商议削除他的权力,而朝廷传旨让他统领义军,文哥因此更加放肆,改任他的旨令便拒不接受,这种不像臣子的模样也就明显了。帅府正准备逮捕他,而朝令又让赦免他,而且不让他隶属帅府。国家把一个方面的责任交给重臣,却并不信任他,这是助长叛贼的奸诈,不知是谁替陛下策划的计谋。我在外听到传闻,说都是平章高琪的意见,请陛下裁决详察。”皇帝说:“你所说的很对。伯德文哥的事情,我并不知,如像你所说的,我又肯赦免他吗?况且你又怎么知道这事出于高琪的主意?”素兰说“:我见到伯德文哥写给永清副提控刘温的公文,里面说:‘所派的人张希韩从南京回来,说是由副枢密使平章处置,已上奏让伯德文哥隶属大名行省,不用再遵从中都帅府的约束。’刘温详告帅府。那么,罪人和术虎高琪勾结同谋事情十分明显了。”皇帝点了点头。完颜素兰继续奏道:“高琪本无功劳,也没有声望,原是因为怕死而擅自杀了胡沙虎,这也没有可称赞的。他一旦得志,嫉妒贤能,树结奸党,窃弄国权,作威作福。去年,都下书生樊知一见高琪后,对他说:‘礣军不可相信,只怕终将作乱。’高琪便用刀杖打杀他,从此以后再没有人敢于进言国家大事。皇上信息不通,下情难以上达,都是这个人的罪责。当礣军作乱时,高琪派他同党塔不也当武宁军节度使前去招抚,结果一无所成,又任命他当武卫军使。塔不也是什么样的人,况且有什么功绩,而这样重用?以臣所见,这个奸贼败乱法度,残杀忠良,实在不希望国家得到平静和治理。原在东海王时,胡沙虎飞扬跋扈,目无皇上,天下共知,却不敢讲,只有朝官乌古论德升、张行信弹劾他的罪恶,东海王不觉醒终于遭祸。如今高琪的奸恶远远超过了胡沙虎,御史台谏官应当进言,但迫于他的凶焰,闭口不敢得罪。但内外朝臣民众见他这样横行,无不扼腕切齿痛恨,想要一刀刺死他,陛下有何可惜不除去他呢?臣并不是不知道话一说出而祸患将至,但臣父子连续在圣朝任职,久食朝廷厚禄,不敢苟且偷安。望陛下断然处置,这是社稷之福啊!”皇帝说:“这是件大事,你敢于提及,很好!”素兰又奏道“:丞相福兴,是国家旧功臣,请召回京,以安定众人之心,并让左丞彖多处置后事就足够了。”皇帝说:“如你所说,两人能不相斗吗?”素兰说:“福兴、彖多能够同心同德,事事无不协调。”皇帝说:“京都事多,恐怕丞相不可空缺。”素兰说:“臣下听说,朝廷正则天下正,不如让福兴回朝,以正根本。”皇帝说:“让我慢慢考虑。”素兰辞出,皇帝又告诫他说:“今天和我对答的只有你们两人,一定不得泄漏。”后来,皇帝因完颜素兰敢于直言进谏,让他再次担任监察御史。

四年三月,素兰进奏:“臣近来被任命前去查问外路官员情况,清廉有才干的不动,懦弱不公正的加以罢免,详细申奏朝廷,另外考虑使用。臣想到那些懦弱而不公正的人虽让罢免,也不过是让候补官员来代替他,候补官员有没有本领也不清楚,说不定有的还不如前官,这样就只有选拔人员的虚名,而无得人之实绩。古语说:‘县令不合适,百姓受灾殃。’现在如果后任官员更差,就将为害更严重,这哪里是朝廷爱惜民众的想法呢?守和令,是治国的根本。请让随朝七品、外路六品以上官员,各自举荐能够充当县长官的人,并写明举荐官员名字,以后考察是否有才能,同时接受赏赐或责罚,大约可以成事。在商议时有主张采用核选法,打乱资历品级等,这是不知道今天的情况和平时不同,怎能拘泥于一种定法,坐视民众疾患而不暂时加以改定呢?”皇帝诏令有关方面商议实行。

当时,哀宗还是皇太子,东宫所设置的师保、赞、谕官员大多不得其人。于是,素兰上奏说:“臣听说,太子是天下的根本,要治理天下必须先正其本,正本的要务没有别的,在于选用人员辅助他。那些生长在齐地的人能说齐地方言,不能讲楚地语言,这是没有学过的缘故。人的性情也在于学习。以前成王还在襁褓之中时,就任命周公和召公作为师保,禁戒他有追求安逸舒适的想法,告诉他保持和守成大业之道,终于使他功业光及文王武王,垂荫于无穷。唯愿陛下顺应天人之心,预建东宫。皇太子仁慈聪明,出于天生,总管朝中要事原已绰然有余,如果再选拔如周公、召公那样贤能的人加以辅佐,那么成、周之治也不足相比了。”皇帝很赞同。不久,任命完颜素兰担任内侍局直长,很快又迁任谏议大夫,进任侍御史。

兴定二年(1218)四月,因为蒲鲜万奴叛乱,皇帝派完颜素兰和近侍局副使皇族讹可同往辽东,并对他们说:“蒲鲜万奴的事情不知结果如何,卿等到那里以后应当能知道详情,然而只应当住到铁山,如果再住远了,那我就难以得到消息了。”又说:“我因为讹可性情比较轻率,所以特地让你同行,每事必须详细商议。”完颜素兰将要出发时,又对皇帝说:“臣近日请求通告高丽重开交易市场事,听说已有诏书交令行省必兰出示布告。如果让行省出示布告,不过邻近边境地方能够领受了,只怕中间有所阻塞,使朝廷圣恩不能送达高丽国,高丽国也没有办法知道朝廷的本意。况且高丽世代是藩国,从未缺过臣子的礼节,如派使者送信,公开带着恩诏告诉他们,那么借粮、互开市易二者之间必定有一件可以办成。如果都不听从,那么理屈在对方,然后再另外考虑办法对付。”皇帝赞同他的意见,于是派典客署书表刘丙和他同行。当回京时,被任命为翰林待制。

正大元年(1224)正月,皇帝诏令群臣商议修复河中府,完颜素兰和陈规等都上奏认为不行,言论载于《陈规传》。当月,转任刑部郎中。当时,南阳人布陈谋反,因为坐罪而被捕的有几百人。司直白华对完颜素兰说“:此案捕错的人很多,新天子正力求宽大待民,他日必定再下诏重审,但等到昭雪时,死在刑罚拷打下的人就会很多了。”完颜素兰便让白华和检法官边泽将应当死刑和应当赦免的人分别开来,完颜素兰向朝廷上奏后,只判了首恶者和准备担任伪将相的几个人的罪,其余全部释放。八月,被任命代理户部侍郎。二年三月,任京西司农卿,不久又改为司农大卿,转任御史中丞。七年七月,代理元帅右都监、参知政事,在京兆设置行省。不久,又改任金安军节度使,兼同、华安抚使。接着又被召回朝廷,当行至陕州被包围,过了很久,逃亡奔往皇帝行宫,在途中遇害。

完颜素兰当官以严于自律和办事谨严而得名,但过于注重小节而不能担任大事,在同辈之中是比较值得称赞的。自从被提拔担任近侍局直长以后,往往在进谏时多有补益。他守父丧时,不喝酒,住在墓边草庐中达三年之久,当时人都认为是难以做到的。

猜你喜欢
  卷二百四十五 熙寧六年(癸丑,1073)·李焘
  安维峻劾李文忠疏·佚名
  卷之九十·佚名
  卷之三十六·佚名
  嘉靖以来首辅传卷七·王世贞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二 列传一百七十二·纪昀
  史记集解卷十九·裴骃
  王应麟传·脱脱
  张行简传·脱脱
  汪直传·张廷玉
  巫凯传·张廷玉
  卷之九十四  平蠻錄(明)王軾 撰·邓士龙
  兵饷例·佚名
  卷二十九·佚名
  张福良·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彭定求

        卷2_1 【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李治   龙楼光曙景,鲁馆启朝扉。艳日浓妆影,低星降婺辉。   玉庭浮瑞色,银榜藻祥徽。云转花萦盖,霞飘叶缀旂。   雕轩回翠陌,宝驾归丹殿。鸣珠佩晓衣,镂璧轮开扇。   华冠

  • 陈师道·唐圭璋

      师道字无已,一字履常,号后山居士,彭城(今徐州)人。生于皇祐五年(1053)。元祐中,以苏轼、傅尧俞、孙觉荐,授徐州教授。建中靖国元年(1101),为秘书省正字,扈从南郊,不屑服赵挺之衣,以寒疾卒,年四十九。有后山词。   菩萨蛮   七

  • 歴代诗话卷二·吴景旭

      甲集上之下  三百篇  勺药  尧山堂外纪曰熙宁始尚经术说诗者竞为穿凿如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谓此为氵㸒泆之会必求其为士赠女乎女赠士乎刘贡父曰勺药能行血破胎气此葢士赠女也视尔如荍贻我握椒则女之赠士也本

  • 四集卷五十八·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四集卷五十八古今体三十五首【己亥四】题旧玉圭璧一圭着璧未前闻应为【去声】春官误会文【此圭璧中为璧形上下露圭末圭本向未见有此制盖因眷官四圭有邸之注谓圭末四出而

  • 卷八十七·朱彝尊

    钦定四库全书明诗综卷八十七翰林院检讨朱彞尊编吴 彻【一首】彻字文通崇仁人为陈友谅用事尝侦太祖军被获命咏百马图黔其面目为诡谲秀才又赋西山夜雨诗云云西山夜雨莫厌西山夜雨多也应添起洞庭波东风肯与周郎便直上金

  • 卷二·乾隆

    卷二陇西李白诗二远别离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尧舜当之亦

  • 御选宋诗卷二十八·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宋诗卷二十八七言古诗四苏轼春菜蔓菁宿根巳生叶韭牙戴土拳如蕨烂蒸香荠白鱼肥碎防青蒿凉饼滑宿酒初消春睡起细履幽畦掇芳辣茵陈甘菊不负渠鲙缕堆盘纤手抹北方苦寒今未已雪底波棱如铁甲岂如吾蜀富冬蔬

  • 刘迎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刘迎(?-1180)字无党,自号无诤居士,东莱(今山东威海)人。初以荫试部掾。大定十三年(1173),以荐对策第一。次年登进士第,除豳王府记室,改太子司经。二十年(1180)扈驾凉陉,以疾卒。《金史》无传。事见《中州集》卷三。所著诗文

  • 卷之二百五十五·佚名

    洪武三十年九月庚戌朔沔县贼高福兴伏诛初征西将军长兴侯耿炳文驻兵文县武定侯郭英驻沔县遣陕西四川都指挥同知吴旺俞琪等领兵分道入沔县之后河土门文县之茶峪沟三仓五福之地遍行缉捕福兴奔窜无所遂就擒并获其党汪伯工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十一·佚名

    弘治元年二月乙未朔南京监察御史吴泰等言吏部尚书王恕才识问望固宜委任但年过七十恐不宜劳以剧务乞诏入内阁与谋大政 上曰吏部重任朕循 祖宗朝用蹇义王直王翱故事特起用恕以服众心若有谋议亦无不听纳内阁之举姑己之○

  • 四书逸笺目录四·程大中

    卷一【论语上】时习程注説乐切磋琢磨孟懿子管仲字三归公冶长名瑚琏桴治赋束带宾客杇子产氏晏平仲諡居蔡子桑伯子仲弓节集注引家语之误粟九百伯牛有疾下邑饮射读法两宋朝老彭

  • 庄公·庄公二十三年·左丘明

    【经】二十有三年春,公至自齐。祭叔来聘。夏,公如齐观社。公至自齐。荆人来聘。公及齐侯遇于谷。萧叔朝公。秋,丹桓宫楹。冬十有一月,曹伯射姑卒。十有二月甲寅,公会齐侯盟于扈。【传】二十三年夏,公如齐观社,非礼也。曹刿谏

  • 卷二十五·佚名

    △精进苦行品下尔时净饭大王盛春时至。游戏观看。见诸园林。新出枝叶。种种杂卉。众花开敷。清净庄严。遍满其内。水中鹅雁。鸿鹄鸳鸯。充溢诸池。树上复有鹦鹆鹦鹉。及拘翅罗。或诸孔雀。迦罗频伽命命鸟等。自相娱乐

  • 佛说十地经卷第九·佚名

    大唐于阗三藏沙门尸罗达摩于北庭龙兴寺译  菩萨法云地之余  尔时会中。一类菩萨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竭路茶紧捺洛牟呼洛伽。释梵护世摩醯首罗净居天众。各起是念。若时菩萨神通行相智力境界。如是无量佛复云何。

  • 佛说诸法本无经卷上·佚名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译  复次婆伽婆游于王舍鹫聚山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菩萨九万二千。所谓庄严莹饰菩萨摩诃萨。师子游步菩萨摩诃萨。无碍焰净光德威王菩萨摩诃萨。迷留山顶音王菩萨摩诃萨。爱笑无垢光菩萨摩诃

  • 通例(例者略也类也举略以知类也)·志磐

    佛祖统纪通例(例者略也类也举略以知类也)释本纪释迦如来。最初得佛之后。大悲利物。未来不息。以故果后示权。数数出世。莫可以三际求其始终。况于十方国土。唱生唱灭。处处不同。岂当于此南洲一方毕其能事。然今所录

  • 卷第十三·霁仑超永

    五灯全书卷第十三京都圣感禅寺住持(臣)僧 (超永) 编辑京都古华严寺住持(臣)僧 (超揆) 较阅 进呈南岳下二世马祖一禅师法嗣荆州天王道悟禅师渚宫崔氏子玉之後裔也。年十五。依长沙寺昙翥律师出家。二十三。诣嵩山

  • 骑省集·徐铉

    宋代诗文别集。30卷。徐铉著;吴淑编。徐铉早年仕于南唐,后归宋,官至散骑常侍,故世称“徐骑省”。此书是徐铉生平著述的合集。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均称《徐铉集》30卷。陈彭年在《序》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