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一七四 日本管窥

《日本管窥》是我所写关于日本的比较正式的论文,分作四次发表于当时由王芸生主编的《国闻周报》上头,头三篇是在民国廿四年下半年所作,可是第四篇却老是写不出,拖了一年多,到得做成刊出,恰巧是逢着七七事件,所以事实上没有出版。头三篇意思混乱,纯粹是在暗中摸索,考虑了很久,得到一个结论,即此声明,日本研究小店之关门,事实上这种研究的确与十多年前所说文学小店的关门先后实现了。

我于五四以后就写些小文章,随意的乱说,后来觉得“不知为不知”的必要,并且有感于教训之无用,所以把有些自己不很知道的事情搁过一边,不敢再去碰它一下,例如文学艺术哲学等,至于中国的事觉得似乎还知道一点,所以仍旧想讲,日本则因为多少有点了解,也就包括在知之的一方面了。最初是觉得这不很难写,而且写的是多少含有好意的,如《谈虎集》卷上起首所收的这几篇,但是后来不久就发生了变化,日本的支那通与报刊的御用新闻记者的议论有时候有点看不下去,以致引起笔战,如《谈虎集》上的那些对于《顺天时报》的言论,自己看了也要奇怪,竟是恶口骂詈了。我写这几篇《管窥》,乃是想平心静气的来想它一回,比较冷静的加以批评的,但是当初也没有好的意见,不过总是想竭力避免感情用事的就是了。

第二篇《管窥》是六月里所做,收在第二年出版的《苦竹杂记》中,改名为“日本的衣食住”,因为实际即是介绍日本固有的衣食住,我说固有,因为此乃是明治时代的生活状态,不是说近时受美国文化的那一种式样。将日本生活与中国古代及故乡情形结合说来,似乎反有亲近之感,只在末一节里说道:

第二年民国廿五年(一九三六)里一直没有续写,但是并不是忘记了,因为在这一年里一总写了两篇《谈日本文化书》,可见还是在想着问题,只是还没有着落罢了。我在《谈日本文化书(其二)》中说:

第三篇《管窥》作于是年十二月,后来收在《风雨谈》内,题目仍旧是“日本管窥之三”,因为想不出扼要的别的题目,故仍用原名。这里觉得讲一国的文化,特别是想讲它的国民性,单以文学艺术为范围去寻讨它,这是很错误的,不然也总是徒劳的事。因为“学术艺文固然是文化的最高代表,而其低的部分在社会上却很有势力,少数人的思想虽是合理,而多数人却也就是实力,所以我们对于文化似乎不能够单以文人哲士为对象,更得放大范围才是。”仿佛在这里找到了一点线索,可是那时抓着的也只是从书本子来的旧话,什么武士道里的人情,实在也是希有的传说,在现代断乎是无从找到的了。那么这篇文章也是徒劳的废话,可以说是失败的了,但是离开了旧路,有意思去另找线索,似乎是在破承题之下已经写了“且夫”二字,大有做起讲之意了。

第一篇《管窥》作于廿四年(一九三五)五月,随后收在《苦茶随笔》里边。这篇文章多是人云亦云的话,没有什么值得说的,只是云:

“日本人的爱国平常似只限于对外打仗,此外国家的名誉仿佛不甚爱惜。”后面引《密勒评论》调查战区一带贩毒情形,计唐山有吗啡馆一百六十处,滦县一百另四处,古冶二十处,林西四处,昌黎九十四处,秦皇岛三十三处,北戴河七处,山海关五十处,丰润二十三处,遵化九处,余可类推。说毒化是一种政策,恐怕也不尽然,大约只是容许浪人们多赚一点钱吧,本来国际间不讲什么道德,如英国那样商业的国家倘若决心以卖雅片为业,便不惜与别国开战以达目的,日本并不做这生意,何苦来呢。商人赚上十万百万,并不怎么了不得,却叫人家认为日本人都是卖白面吗啡的,这于国家名誉有何好看,岂不是损失么?其次又引了“五一五”事件,现役军人杀了首相犬养毅也不严办,其民间主谋的井上日召和尚初判死刑,再审时减等发落,旁听的人都喜欢得合掌下泪。由此归结到日本士风之颓废,所谓武士道的气风已无复余留,户川秋骨所以叹为现在顶堕落的东西并非在咖啡馆进出的游客,也不是左倾的学生,实在乃是这种胡涂思想的人们耳。虽然有这些谴责的话却都是浮泛的,不切实际的文句,就全篇看来却是对于日本仍有好意的。

“日本与中国在文化的关系上本犹罗马之与希腊,及今乃成为东方之德法,在今日而谈日本的生活,不撒有‘国难’的香料,不知有何人要看否,我亦自己怀疑。但是,我仔细思量日本今昔的生活,现在日本‘非常时’的行动,我仍明确的明白日本与中国毕竟同是亚细亚人,兴衰祸福目前虽是不同,究竟的运命还是一致,亚细亚人岂终将沦于劣种乎,念之惘然。因谈衣食住而结论至此,实在乃真是漆黑的宿命论也。”

“我想一个民族的代表可以有两种,一是政治军事方面的所谓英雄,一是艺文学术方面的贤哲。此二者原来都是人生活动的一面,但趋向并不相同,有时常至背驰,所以我们只能分别观之,不当轻易根据其一以抹杀其二。”后来又说道:

“我们要知道日本这国家在某时期的政治军事上的行动,那么像丰臣秀吉伊藤博文这种英雄自然也该注意,因为英雄虽然多非善类,但是他有作恶的能力,做得出事来使世界震动,人类吃大苦头,历史改变,不过假如要找出这民族的代表来问问他们的悲欢苦乐,则还该到小胡同大杂院去找,浮世绘刻印工亦是其一。”我所要找寻的问题到此似乎已有五分光,再过一年也就成功了。

猜你喜欢
  卷上·佚名
  卷之一百六十四·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八十八·佚名
  卷之一百二十四·佚名
  上清帝第七书·康有为
  錦衣志·王世贞
  第七节调处·佚名
  世家卷第二十四 高丽史二十四·郑麟趾
  卷八·班固
  一二二 卯字号的名人二·周作人
  读例存疑卷三十·薛允升
  皇甫仲和传·张廷玉
  刘闵传·张廷玉
  卷首引语·辜鸿铭
  纲鉴易知录卷二·吴楚材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百八十四·彭定求

        卷284_1 【古别离二首】李端   水国叶黄时,洞庭霜落夜。行舟闻商估,宿在枫林下。   此地送君还,茫茫似梦间。后期知几日,前路转多山。   巫峡通湘浦,迢迢隔云雨。天晴见海樯,月落闻津鼓。   人老自多愁,水

  • 江月松风集卷七·钱惟善

    (元)钱惟善 撰东湖老农为盛仲仁作老农生计在东湖二顷良田宅一区斗酒熟时多稻蠏扁舟到处有莼鲈风霜两鬓秦毛颕烟雨千头楚木奴便欲相从买黄犊醉吹铁笛和吴歈送鉴虚堂分题得多稼亭多稼亭前祝华封家家击壤乐时雍云连白水观

  • 曲论·徐复祚

    或问琵琶,曰,“高明则诚者,温之永嘉人,以《春秋》中元至正乙酉榜,授处州录事,调浙江阃幕都事,转江西行台掾,又转福建行省都事。方国珍聘置幕下,不行。旅寓明州,以词曲自娱,因感刘后村之诗‘死后事非谁管得,满村争唱蔡中

  • 小畜集补钞·管庭芬

    宋诗钞补小畜集补钞王禹偁寄商州冯十八仲咸同年迁客秋来捧诏还,故人多怪鬓毛班。重为东掖垣中士,犹梦西晖亭下山。薄忆宦情皆是幻,老思身计不如闲。何时获约同归隐,水竹萧萧但掩关。移任长洲移任长洲县,舟中兴自馀。篷高犹

  • 列传第三十九·魏徵

    ○酷吏 夫为国之体有四焉:一曰仁义,二曰礼制,三曰法令,四曰刑罚。仁义礼制,政之本也,法令刑罚,政之末也。无本不立,无末不成。然教化远而刑罚近,可以助化而不可以专行,可以立威而不可以繁用。《老子》曰:“其政察察,其人缺缺。”

  • 卷二十六 雍熙二年(乙酉,985)·李焘

      起太宗雍熙二年正月盡是年十二月   春正月癸亥,翰林學士賈黃中等九人權知貢舉。上謂宰相曰:「夫設科取士之門,最為捷要。然而近年籍滿萬餘人,得無濫進者乎?」己巳,詔:「自今諸科並令量定人數,相參引試,分科隔坐,命官巡察

  • 第五十回 饮鸩毒姑妇成疑案 焚鸦片中外起兵端·蔡东藩

      却说皇贵妃钮祜禄氏,系侍卫颐龄的女儿,幼时尝随官至苏州,苏州女子,多年慧秀,通行七巧板拼字,作为兰闺清玩,钮祜禄氏随俗演习,后来熟能生巧,发明新制,斫了木片若干方,随字可以拼凑,人人羡她聪明,称她灵敏,且生就第一等姿色,模样

  • 序·陈继儒

    张云叟云:“顷游京师,常听司马温公、王荆公之论,于行义文史为多,唯欧阳公多谈吏事。余言:‘学者见公,莫不欲闻道德文章,今先生何教人以吏事?’公曰:‘吾子皆时才,异日临事,当自知之。大抵文学止于润身,政事可

  • 卷七十二·班固

    钦定四库全书 前汉书卷七十二 汉  兰  台  令  史班 固撰唐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琅邪县开国子顔师古注 王贡两龚鲍传第四十二 昔武王伐纣迁九鼎於雒邑【师古曰九鼎即夏禹所铸者也迁谓从纣都迁之以来春秋左氏

  • 侯莫陈悦传·李延寿

    侯莫陈悦,代地人。父亲婆罗门为驼牛都尉,所以,他在河西长大。喜好打猎,善于骑马射箭。适逢牧民反叛,他便投奔..朱荣。..朱荣任他为府长流参军。孝庄帝初年,他被朝廷任命为金紫光禄大夫,封为柏人县侯。  ..朱天光讨伐关西,..

  • 孟子字義疏證卷上·戴震

      理十五條  理者,察之而幾微必區以別之名也,是故謂之分理;在物之質,曰肌理,曰艤理,曰文理;【亦曰文縷。理、縷,語之轉耳。】得其分則有條而不紊,謂之條理。孟子稱「孔子之謂集大成」曰:「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

  • 全国教育会议提议案·太虚

    ──十七年五月提议──为提议事:查中国民族,今用以建国治国的三民主义,虽以求中国的独立,和中国民族的自由平等为出发点,然其逐渐的推进程序,实以令世界各民族皆达于自由平等之地位,而成为真民治主义的真社会主义的大同世界

  •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四·智顗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四上定圣行者略为三。一世间禅。二出世禅。三上上禅。世禅复二。一根本味禅隐没有垢无记。二根本净禅不隐没无垢有记。根本者。世出世法之根本也。大品云。诸佛成道转法轮入涅槃。悉在禅中。若能深

  • 百论疏卷中·吉藏

    百论疏卷中之余释吉藏撰破一品第三破邪门有二。一破神品明众生空此文已竟。今是第二七品破法明于法空。若利根者既知无人即悟无法。所以然者。人本法末。本无故末即无。二人法相待无人可待。即知无法。但钝根未悟。虽

  • 鼓山为霖禅师还山录卷三·为霖道霈

    侍者 法云 录佛事还山礼开山兴圣晏国师塔八百年前老古锥。通霄一路几人知。古今无间真消息。但看今朝觌面时。觌面一句作么生。遂烧香。礼先师老和尚塔痴儿不解事。处处扬家丑。今日忽归来。一物无所有。此一瓣香爇

  • 第二品·佚名

    第一章 他所与论今有名他所与论。此处,不得承认阿罗汉时,依未得为已得之思而增上慢、绮语,宣言为阿罗汉者而见漏精,认为“魔众天近于阿罗汉而与[不净]”。是现在之东山住部、西山住部。一(自)阿罗汉有漏不净耶?(他)然

  • 天厨禁脔·惠洪

    诗格著作。宋释惠洪撰。《天厨禁脔》之题名,意谓作诗三昧之所在。该书分上中下三卷,共三十八目,以唐、宋名句为式,标论诗格、诗法,而以句法为中心。所论句法计有“近体三种颔联法”、“四种琢句法”、“就句对法”、

  • 法智遗编观心二百问·知礼

    一卷。宋知礼撰。其法孙继忠集成之。四明沙门,谨用为法之心,问义于浙阳讲主昭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