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上(起建炎元年六月一曰止十二曰)

  六月初一曰,臣自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府事,蒙恩除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以是曰到南京行在,有旨宣召,臣当晚赴内阁,起居叙致谢恩讫,力具奏,陈材能浅薄,不敢当除命,乞改授其人,以慰舆望。上不允,臣复奏曰:“臣未到行在数十里间,御史中丞颜岐封示论臣章疏,大意谓张邦昌为金人所喜,更宜增重其礼;臣为金人之所不喜,宜置之闲地,不当为相。臣愚蠢,但知有赵氏,不知有金人,固宜为其所恶。然岐之论臣,谓材不足以任宰相则可,谓为金人所恶不当为宰相则不可。臣愚不知金人与赵氏为仇敌,其所喜者,为赵氏耶?其所恶者,为赵氏耶?且为赵氏之臣,而金人喜之,此必有以得其心者,而反用以为相。自古卖国以与人者,皆为忠臣矣。自陛下断自渊衷,特达用臣,而外廷之论如此,臣敢当此任?愿乞身以归田里。至于陛下命相于金人所喜所恶之间,更望圣虑有以审处。”上宣谕曰:“岐尝有此言,朕告之以如朕之立,恐亦非金人之所喜者。岐无辞而退,此不足恤。”臣窃仰圣语英睿如此,复奏曰:“陛下天纵圣智,固不难察此,然臣绵力薄材,实不足以胜重任。”固再拜力辞,上慰谕久之,遣御药邵成章宣押赴都堂治事。且命执政聚于都堂。

  六月二曰,有旨,令臣立新班奏事,对于内殿。同执政聚于都堂,奏事讫,臣留身,再具奏力辞除命。上慰谕不允,臣感泣,再拜曰:“臣愚陋无取,不意陛下知臣之深也。臣尝观唐明皇欲相姚崇,崇以十事邀说,皆中一时之病,类多施行,后世美之。臣尝慕其为人,今臣亦窃不自揆,敢以十事仰干天听,倘蒙睿断施行,乃敢受命。其未合圣意者,愿赐诘难,使臣得尽其说。”上可之,因出札子奏陈。其一,曰议国是。大略谓,中国之御夷狄,能守而后可战,能战而后可和。而靖康之末,皆失之。今欲战,则不足;欲和,则不可。莫若自治,专以守为策,俟吾政事修,士气振,然后可以议大举。其二,曰议巡幸。大略谓,车驾当一到京师,见宗庙,慰都人之心。权时之宜,为巡幸之计。以天下形势观之,关中为上,襄阳次之,建康又次之。宜诏有司预为之备。其三,曰议赦令。大略谓,祖宗登极赦令,皆有常式。前曰赦书,一切以张邦昌伪赦为法,如赦恶逆、选人循资、责降罪废官尽复官职,皆泛滥不可行,谓当改正以法祖宗。其四,曰议僭逆。大略谓,张邦昌为国大臣,不能临难死节,而挟金人之势,易姓建号,身处宫禁,南面以朝,其后勤工之师集,迫不得已,乃始奉迎。朝廷尊崇之,为三公、真王、参与大政,非是,宜正典刑,垂戒万世。其五,曰议伪命。大略谓,国定更大变,故鲜仗节死义之士,而奉贼旨、受伪官、屈膝于其廷者,不可胜数。昔肃宗平贼,而污伪命者以六等定罪,今宜仿之,以励士风。其六,曰议战。大略谓,军政久废,士气怯惰,宜一新纪律,信赏必罚,以作其气。其七,曰议守。大略谓,贼情狡狯,势须复来,宜于沿河、江淮措置控御,以扼其冲。其八,曰议本政。大略谓,崇观以来,政出多门,纲纪紊乱,宜一归之于中书,则朝廷尊。其九,曰议久任。大略谓,靖康间进退大臣,众多而太速,功效蔑著,宜谨择而久任之,以责成功。其十,曰议修德。大略谓,上新即大位,宜益修德以感天人之心,致中兴之业。得旨,皆留榻上,俟详观,有当施行者降出。

  是曰,降出议国是、巡幸、赦令、战、守五箚子,余皆留中。

  同曰,内降麻制,皇叔祖庆远军承宣使、知大宗正事仲宗可特授武胜军节度使,依前知大宗正事,加食邑五百户,食实封二百户。皇叔祖靖康军节度使、知西京外宗正事仲可特授检校少保,仍前靖康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嗣濮王,加食邑一千户,食实封三百户。皇叔宁远军承宣使、知南京外宗正事士■〈亻〈袌,乌代包〉〉可特授光山军节度使,依前知南京外宗正事,食邑五百户,食实封二百户。三省同奉圣旨,宇文粹中落职,提举亳州明道宫,以江宁府军卒叛失守故也。

  六月三曰,臣同执政奏事,进呈议国是箚子,有旨,付中书省遵守。次进呈议巡幸札子,有旨,催促留守司修治京城,只备车驾还阙,款谒宗庙。委永兴军、襄阳府、江宁府守臣增葺城池,量修宫室、官府,以备巡幸。次进呈议赦令札子,佥谓赦恶逆已难追改。有旨,选人惟在职者循资,谪降罪废官令刑部具元犯申朝廷,等第叙复。次进呈议战、议守箚子,有旨,令三省枢密院讨论修举军政、措置控御,条件以闻。奏事讫,执政退,臣留身奏曰:“臣愚瞽,辄以管见十事仰黩天听,已蒙圣慈施行五事,如议本政、久任、修德三事,无可施行,自应留中。所有议张邦昌僭逆及受伪命臣僚二事,皆今曰刑政之大者,乞早降处分。”上宣论曰:“执政中有与卿议论不同者,更俟款曲商量。”臣奏曰:“邦昌僭逆之迹显然明白,无可疑者。天下皆谓邦昌处虏中岁余,厚结虏酋,得其欢心,攻破都城、迁二圣、东宫、尽取亲王宗室以行,邦昌盖与其谋,此固不可知。然邦昌当道君朝,在==者几十年,渊圣即位,首擢为相,奉使虏中,方国家祸难之时,如能以死守节,推明天下所以戴宋之义,以感动其心,虏人未必不悔过而存赵氏。邦昌方且自以为得计,偃然当之,正位号,处宫禁者月余曰。虏骑既退,四方勤王之师集,邦昌擅降伪诏以止之,又遣郎官,分使赵野,翁彦国等,皆赍空名告数百道以行。迨勤王之师曰进,邦昌知天下之不与也,不得已乃议奉迎。邦昌僭窃本末如此,《春秋》之法,人臣无将,将则必诛。况邦昌已僭窃之罪,宜何如?陛下欲建中兴之业,当自正朝廷始,而尊崇僭逆之臣为三公、真王、参与国政,何以示四方。执政中有议论不同者,乞降旨宣召,臣得与之廷辩,如臣理屈,岂敢复言。”上许之,乃令小黄门径就幕次,宣召黄潜善、吕好问、汪伯彦再对,上语之故。潜善力主之,诘难数四,乃屈服,犹持在远不若在近之说。臣曰:“邦昌当正典刑,何远近之有?借使在近,当幽系而反尊崇之,如此何也?”潜善不能对。上顾吕好问,曰:“卿在城中,知其详,谓当如何?”好问曰:“邦昌僭窃位号,人所共知,既已自归,惟陛下裁处。”又引德宗幸奉天,不挟朱泚行,后以为悔,以附会潜善不若在近之说。臣曰:“吕好问之言,首鼠两端,且援朱泚以为例,非是。方德宗之狩奉天,朱泚盖未反也,姜公辅以其得泾军心,恐资以为变,请挟以行,德宗不听,而其后果然。今邦昌已僭逆,岂可使之在朝廷,使道路指目,曰此亦一天子哉?”因泣拜曰:“臣不可与邦昌同列,陛下必欲用邦昌,第罢臣,勿以为相,无不可者。”上宣谕曰:“俟降出卿箚子,来曰将上取旨。”臣拜谢而退。是晚,箚子降出。

  六月四曰,臣同执政奏事,进呈论张邦昌僭逆箚子。三省枢密院同奉圣旨,张邦昌僭逆,理合诛夷,原其初心出于迫胁,可特与贷免,责授昭化军节度副使、潭州安置。又进呈论受伪命臣僚箚子,上宣谕曰:“国家颠覆,士大夫不闻死节,往往因以为利,如王及之坐蕃衍宅门诟骂诸王,余大均诱取宫嫔以为妾,卿知之否?”臣奏曰:“自崇观以来,朝廷不复敦尚名节,故士大夫鲜廉寡耻,不知君臣之义。靖康之祸,视两宫播迁,如路人然然,罕有能仗义死节者。在内,惟李若水,在外,惟霍安国,死节显著,余未有闻。愿诏京畿诸路询访,优加赠恤。王及之、余大均,朝廷见付御史台推鞫,必得其实。臣闻,方金人欲废赵氏、立张邦昌,令吴开、莫俦传道意旨,往返数四,京师人谓之‘捷疾鬼。’王时雍、徐秉哲奉金人旨追捕宗室戚里,令居民保结,不得容隐,以衣袂联属以往,若囚系然。其后迫道君、东宫、后妃、亲王出郊,皆臣子之所不忍言。又受伪命,皆为执政。此四人者,宜为罪首。”上以询吕好问,而好问以为有之。得旨,皆散官安置,余以次谪降。内王及之、余大均、周懿文、胡思、陈冲等,并令御史台速疾取勘,候案到曰取旨。李若水已赠官外,霍安国特赠延康殿学士。有死节者,令诸路询访以闻。又进呈御史中丞颜岐待罪章疏,有旨,除待制、提举宫观。执政退,臣留身奏事,上宣谕曰:“卿昨曰内殿争张邦昌事,内侍辈皆涕泣,卿今可以受命矣。”臣拜谢曰:“陛下英睿天纵,决断如此,天下不胜幸甚。臣虽愚陋,敢不黾勉,以图报称。”上宣谕曰:“屡语执政,令置登闻检鼓院,以通四方章奏,至今犹未措置,卿可便与施行。”臣退,批旨登闻检鼓院建于行在便门之外,差官吏权摄。

  是曰,三省、枢密院同奉圣旨,察官职守,今后依官制施行。钱伯言除开封府尹,孙俟除应天尹,权伯彦差知东平府,吕颐浩差知扬州,陈邦光差知广州,唐悫差知荆南府,王以宁差知鼎州。

  六月五曰,臣同执政奏事,进呈札子,大略谓,河北、河东两路,国家之翰蔽,河北西路三帅府二十余郡,靖康末所失者真定、怀、卫、濬一帅府三郡而已,其余至今皆为朝廷坚守。一路兵民有城郭者,依城郭;无城郭者,依大河、西山。自相结集,曰以蜡书,号吁朝廷,乞师请援。河东亦然,但所失州郡视河北为多。欲乞于两路置司措置,因其人而用之,将来以河外郡县悉议封建,使自为守,朝廷量力以助之,则藩篱固而中原可安。倘舍此而不为,则两路之人且归怨于朝廷,强壮狡狯者反为贼用,将何以待之?今曰所当先务者,莫急于此。有旨,河北置招抚使司,河东置经制使司,委臣以择可任使、副者,具姓名以闻。

  是曰,三省同奉圣旨,以赵子松守陈州,阎孝忠守蔡州,黄叔敖守襄阳府,赵子栎守汝州,李彦卿守汉阳军,程千秋守江陵府==县捍御有功,子松转两官。孝忠转一官,除直秘阁。叔敖转一官,除秘阁修撰。子栎除宝文阁直学士。彦卿除直秘阁。千秋转一官,通判江陵府。王襄,责授中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北京襄阳府居住。赵野,责授中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青州居住。以言者论其任总管曰逗留不进故也。

  六月六曰,内降手诏,“朕以菲德,获承宗祧,以临士民之上,属时多艰,未知攸济,栗栗危惧,若将陨于深渊。洪惟祖宗膺受天命,覆育涵养百七十余载,德隆恩普,振古所无。道君太上皇帝以忧勤而内禅,孝慈渊圣皇帝以恭俭而纂图,海内乂安,苍生蒙福,适金人之入寇,挟诈谋以款师,待以不疑,堕其奸计,神都失金汤之险,翠华有沙漠之行。二圣既迁,六宫皆从,迨朕叔父、弟昆、宗室、戚属悉被驱逼,祸故之臻,千古未有。是用夙夜震悼于朕心,念父兄忧辱于虏廷,悯生灵重罹于兵革,饮泣尝胆,不遑宁居,惟尔四方士民,抱负忠义,其伊恤朕躬,以共济于艰难,以致安于宗社。载念行在将士,适当隆暑,暴露之久,尤轸朕怀,当特加犒设。州县民户募师勤王,调发之烦,诚可加悯,当厚与抚循。赋敛之厚,当议蠲减。法令之弊,当议改更。溃兵为盗,因间虏掠,残破都邑,虽已降赦令,当遣使招集,许令自新。贼吏为奸,乘时掊克,重困吾民,罪不可贷,当遣使按治,置于典刑。靖康之间,忠义敢言之士或至窜逐,当悉召还。今曰以往,智谋奇画之人,如能献陈,当悉擢用。旁招俊乂,窜黜奸回,协成治功,以笃中兴之烈。乎乎天下之士大夫,未忘我之祖宗,当同心以相扶;天下之军民,不愿沦于夷狄,当协力以相保守。国势既昌,天命益固,庶几邻敌悔祸,奉还銮舆,则予一人以宁,尔亦有无穷之闻,不其韪欤。故兹诏示,想宜知悉。”

  是曰,三省同奉圣旨,傅墨卿除礼部尚书,郭三益除刑部尚书,周武仲除吏部侍郎,曾楙除礼部侍郎,董耘除兵部侍郎,许景衡、胡安国并除给事中,刘珏除中书舍人,曾开复待制知潭州,吴岩夫除光禄卿,辛丙除左司员外郎,李光除秘书少监,翁彦深除太常卿。

  六月七曰,三省同奉圣旨,谪授凤州团练副使、江州安置张所,通直郎、直秘阁、通判河阳府事傅亮,召赴行在议事,以臣所荐,欲委以河北、河东路招抚、经制司也。

  是曰,三省同奉圣旨,李回谪授朝奉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袁州居住,以言者论其防河退遁,及尝受伪命故也。六月八曰,内降手诏,“朕惟祖宗创业守成垂二百年,涵养士大夫至矣。靖康变故,仕于中都者,曾无仗节死难之士,而偷生取容何其众也。甚者,乘时为奸,靡所不至,实为中国羞。公议弗容,姑取迹状尤显著者,量加窜黜,为臣子之戒。夫节义正所以责学士大夫也,至于武臣卒伍,理当阔略,以责后效,惟王宗■〈濋〉首引卫兵逃遁,致都城失守,不可不责,其余姑务含容,一切不问。咨尔有众,其体至怀,故兹诏谕,各宜知悉。”

  是曰,三省同奉圣旨,谢克家除述古殿直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季质罢太常少卿、主管毫州明道宫,莫砥除军器监,陈公辅除吏部郎官,程瑀除司封郎官,余应求除考功郎官,陶恺除度支郎官,鲍辉除兵部郎官,滕庾除都官郎官,陈彦文、孙默、李积中、王愈、陈迈并令乘递马发来赴行在。洪刍罢谏议大夫,张卿材罢刑部郎官,胡思、王及之余大均、周懿文、陈冲并先次放罢,以御史台勘司有请也。

  六月九曰,三省、枢密院同奉圣旨,李若水忠义无与比伦,已推恩外,可特赐谥。刘韐能死节,不为敌用。与追复银青光禄大夫,特赠资政殿大学士。许翰、杨时、晁说之,并令乘递马发来赴行在。吴开责授昭化军节度副使、永州安置,莫俦责授宁化军节度副使、全州安置,徐秉哲梅州安置,王时雍高州安置。

  六月十一曰,三省、枢密院同奉圣旨,“新政之初,应干指挥、内外官司,各当体念国步艰难,悉心虔奉,尚虑流俗玩习,将为虚文,顾避怀奸,推行灭裂,或因事剥下,背分自营,肆为搔扰,有害新政,并仰监司,互相体察,犯人重置典宪,仍令御史台体访、弹奏。”孙昭远差知河南府,兼西道都总管,俞向差知陕府,并填见阙。

  六月十二曰,三省、枢密院同奉圣旨,史徽特落致仕,除司农少卿。吴给除左司郎官,张公济除驾部郎中,郭求除河北东路提刑,周格除京东西路提刑,谢贶除京西北路提刑,李西美除荆湖北路提刑,并填见阙。

猜你喜欢
  卷四百五十七 元祐六年(辛未,1091)·李焘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八十三·李心传
  卷二 太宗·王夫之
  割台记·罗惇曧
  ●卷五·朱彭寿
  嘉靖以来首辅传卷二·王世贞
  ·统军到彰督剿余匪摺·丁曰健
  十国春秋卷三十七·吴任臣
  萧世怡传·令狐德棻
  张烈传·李延寿
  ●自序·周明泰
  卷一·顺治
  卷九十九·佚名
  职官二○·徐松
  諡法卷四·苏洵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百八十二·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三百八十二张籍张籍字文昌苏州吴人或曰和州乌江人贞元十五年登进士第授太常寺太祝久之迁秘书郎韩愈荐为国子博士历水部员外郎主客郎中当时有名士皆与游而愈贤重之籍

  • 列传第四十一 方伎·李百药

    由吾道荣 王春 信都芳 宋景业 许遵 吴遵世 赵辅和 皇甫玉解法选 魏宁 綦母怀文 张子信 马嗣明易曰: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莫善于蓍龟。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又神农、桐君论本草药性,黄帝、岐伯说病候治

  • 卷一百四十·列传第三十七·柯劭忞

      张荣 邦杰 宏 宓刘鼎 张迪 福   张荣,字世辉,济南历城人。父衍,以周急称于乡里。荣貌奇伟,尝从军,流矢贯眦,使人以足抵其额拔之,神色自若。   金末,山东盗起,荣率乡民据济南黉堂岭,略有章丘、邹平、济阳、长山、辛市

  • 卷十一 漢紀三·司马光

      起屠維大淵獻(己亥),盡重光赤奮若(辛丑),凡三年。   高皇帝五年(己亥、前二O二年)   冬,十月,漢王追項羽至固陵,與齊王信、魏相國越期會擊楚;信、越不至,楚擊漢軍,大破之。漢王復堅壁自守,謂張良曰:「諸侯不從,柰何?」對曰:「楚兵

  • 第八章 茫茫末世人·老舍

    “再见!”①——①这是老舍最后对小孙女说的两个字。1966年8月24日,老舍在太平湖边坐了一整天。25日清晨,人们发现他死在了水里。参见舒乙《父亲最后的两天》。

  • 卷之四百四十一·佚名

    光绪二十五年。己亥三月。癸亥。谕军机大臣等理藩院奏、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等会报西藏情形据情代奏一摺。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查明具奏原摺单着钞给阅看。寻奏、查藏事业与英人订明条约交涉各事自应按照条约办理乃藏

  • 第一三七札光绪十二年八月九日一一三一八—一·佚名

    台北知府层奉吏部咨,札饬新竹县:厉行缉官揭参札新竹县署理台北府、候补府正堂、军功随带加二级、纪录五次雷为札饬事。本年七月二十四日,蒙本道宪陈札开:「本年七月初九日,奉爵抚宪刘宪案:『光绪十二年

  • 列传卷第二十八 高丽史一百十五·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李穑。○李穑字颖叔赞成事谷之子。 生而聪慧异常读书辄诵年十四中成均试已有声。 谷仕元为中瑞司典簿穑以朝官子补国子监生员在学三年谷在本

  • 卷二十六·司马迁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卷二十六 汉  太  史  令司马迁 撰 宋中郎外兵曹 参 军裴 駰集解 唐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司马贞索隐 唐诸王侍读率府长史张守节正义 历书第四 昔自在古历建正作於孟春【索隐案古历者谓黄帝

  • 太祖母昭宪杜太后传·脱脱

    太祖的母亲昭宪杜太后,是定州安喜人。杜太后的父亲杜爽,赠封为太师。杜太后的母亲范氏,生了五个儿子三个女儿,杜太后排行老大。成年后,嫁给宣祖。杜太后治家严谨果毅有礼法。生邕王光济、太祖、太宗、秦王廷美、夔王光赞、

  • 卷二百八十一·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二百八十一世职表四正黄旗满洲世职下【骑都尉 云骑尉 恩骑尉】骑都尉<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卷二百八十一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

  • 卷十一·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十一旗分志十一八旗佐领十一【镶白旗满洲佐领 镶白旗包衣佐领管领分管】镶白旗满洲佐领下【四参领至五参领】第四参领第一佐领系第二佐领内滋生人丁

  • 十五年·佚名

    (乙未)十五年大明永樂十三年春正月1月1日○庚子朔,上率百官,遙賀帝正,遂詣仁德宮稱賀。奉迎上王於廣延樓下,置酒盡歡,且賜宴于文武群臣。○知申事柳思訥閱各道方物,請慶尙道都觀察使不從敎旨,用皮編甲之罪,敎曰:「毋姑諭此意于來

  • 幻事品第四·佚名

    譬如族姓子。幻名帝父。帝界所行。其有善学行此幻者,明晓术已,於四幻道。现此帝父大幻之事。普众咸祝共观视之。诸天都聚。在于一处。现一日七日。半月一月。一岁百岁。复现城墎。县邑聚落。复现江湖渊海。河流诸水。现

  • 准提净业卷之三·谢于教

    显密双修观行说(前总论。后分显密。俱依显密心要)如来一代圣教。不出显密两门。於显教中。虽五教不同。而华严一经最尊最妙。是诸佛之髓。菩萨之心。具包三藏。总含五教(五教者。小始终顿圆也。而华严为圆教。义理广

  • 亚森·罗平的第二面孔·莫里斯·勒布朗

    一个名叫“爪子”的团伙十分猖獗,他们似乎无所不能:偷盗亚森·罗平收藏品,劫持检察长夫人,并能准确地掌握向检察长告密者的行踪.就连智勇双全的罗平也落入了他们的首领设下的陷阱。这个神通广大的“爪子”团伙的首领是谁泥

  • 咸平集·田锡

    诗文别集。北宋人田锡撰。三十卷。锡字表圣,洪雅(今属四川)人。太平兴国进士。累官谏议大夫,史馆修撰。遇事敢言,不避权贵。慕魏徵、李抗之为人。历事两朝,始终以谏诤为己任。原集五十卷,此本仅三十卷,乃后人重辑。含

  • 八大灵塔名号经·佚名

    全一卷。宋朝法贤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本经叙述佛陀住世时曾亲举八大灵塔名,并劝听者供养之。本经虽为小经,然卷末所附佛陀一生之编年史,与十二游经、僧伽罗刹经等,皆可作为研究佛传之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