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二

 官制三

  皇子除官例

祖宗故事皇子初除防御使太祖第二子及英宗初为皇子并除防御使太宗以后或封王或封国公汉恭宪王初封%王镇恭懿王初封徐国公之类其闲亦有封郡王郡公者昭成太子初封广平郡王吴荣王初封安乐郡公之类神宗诸子初除皆节度使封国公稍迁郡王加平章事平章事今开府仪同三司至出合封王则始兼两镇加司空后皆因之司空今之少保绍兴末庄文太子自蕲州防御使躐拜少保封邓王淳熙末今上自安丰军节度使亦拜少保封嘉王盖重长嫡也视祖宗时恩数为优云

  亲王赠官例

旧制皇子皆赠三师二令元丰改官制以侍中中书尚书令为三省长官不为赠典干道中正丞相官名削侍中两令之位故魏惠宪王虽孝宗爱子生止为使相薨止赠两州牧盖上意以子弟居师傅官不顺而三省长官已废故但以州牧优之庆元中嗣秀王以山陵总护之劳当迁而官已至太师乃拜兼中书令王辞不拜已而上有殇子亦赠太师中书令追封 王不知今官制已无二令之名此有司失详考也

  宗室两镇节度使

故事同姓秉旄者非亲弟爱子无得兼两镇熙宁初惟相孝定王允定荣易王允良以属近行尊乃得之庆元初嗣秀王伯圭既辞中书令诏有司别议优崇之礼始命兼两镇焉国朝二百五十年宗室秉双旄者仅三人尔

  知太宗正事

知太宗正事仁宗始置用太祖太宗之后属近行尊者各一人于是首命濮安懿王为之自是率以近属官至王相者领焉渡江后颇用南班往往多不得人无以表率更事刻削宗室皆患之淳熙初宗正官阙赵温叔言崇宣 公不之贤自江西转运判官召为右监门%大将军忠州防御使知大宗正事非常制也不字仁仲曾祖怀荣穆王宗晖盖濮王第六子祖仲损沂王父士圃以南班扈驾北迁干道中遥拜集庆军节度使仁仲中进士第所至有声积官昭庆军承宣使在宗司数言天下事上甚重之其诸孙多进士高第者

  宗室奉使

自熙丰以来宗室虽为外官未尝有出使者干道七年春赵温叔为贺金国生辰使孝宗特命武翼郎两浙西路兵马钤辖伯骕副之时方议受书礼故特选之为介也近岁善义不艰皆以尚书郎使北盖用伯骕例云淳熙十一年亲贤宅多才为正旦副使南班近属出疆者止此一人耳

  宗室知举及任学官

绍兴末孝宗有诏宗室不许注学官七月丁未干道中师烜者廷试中甲科自言于上于是许注甲科八年五月乙亥淳熙中既诏宗室省试十人取一吏部尚书周洪道乃请许充学官及考试从之六年十一月壬午绍熙中遂命赵子直知贡举而外郡至今不差试官盖有司循习之过也

  三公备官

三公自祖宗以来罕尝备官独宣和末三公至十八人三少不论也太师三人蔡京童贯郑绅太傅四人王黼燕王俣越王偲郓王楷太保十一人蔡攸肃王枢至沂王渡江后以用兵故绍兴十二年秦申王为太师张循王韩蕲王为太傅刘安城王为太保其后干道初杨和王吴信王并为太傅绍兴初史会稽王为太师嗣秀王为太保盖自绍兴后三公未尝备官焉

  太师并除

故事太师未尝并除绍圣初始有文潞公彦博吴荣王颢宣和中蔡鲁公京童贯郑平乐王绅靖康初燕王俣越王偲绍兴中秦申王桧张循王俊绍熙末史会稽王浩嗣秀王伯圭

  文臣节度使

节度使祖宗时非近属及有大功者不除宣和末节度使至六十人议者以为滥亲王皇子二十六人宗室十一人前宰执二人大将四人外戚十人宦者恩泽七人靖康初因中丞陈宾王言九人换授梁师成朱 梁方平以罪死而宗室以覃恩建节者十有四人将帅特拜者二人凡六十有二人以月奉及岁赐计之是一年费缗钱七十万也渡江后节度使率不过十许人自建炎至嘉泰宰相特拜者六人吕忠穆张忠献虞忠肃皆以勋史会稽王以旧赵%公葛文定以恩执政一人叶右丞梦得从官二人而已张端明登杨敷学倓

  外戚节度使

国朝外戚罕有建节者太祖时杜审进以元舅之尊穷老才得节度使仁宗用张尧佐一时名臣力争之其后除拜浸多中兴后外戚节度使二十有二人孟后侄忠厚郑后侄孙藻韦后弟渊侄谦谠邢后父焕弟孝扬吴后弟益盖侄琚环郭后弟师禹夏后弟执中谢后弟渊李后侄孝友孝纯韩后曾季祖冑父同卿从祖邈徽宗王贵 父舜民高宗刘贵 父懋

  恩旧节度使

哲庙以前节度使未有以恩泽除者若王显张冕辈虽以旧恩贵然皆以尝任密府乃得之崇宁后始除郭天信朱 二人绍兴中曹勋韩公裔干道中曾觌嘉泰中姜特立谯令雍皆以攀附恩累官节度使

  宦官节度使

真庙以来宦者官虽尊止于遥郡承宣使而已宣和闲始除童贯杨戬梁师成谭稹李 梁方平等十许人靖康初政皆眨夺之渡江以来闲有为正任承宣使者庆元中王德谦已除节度使大臣交奏乃不行德谦亦坐斥语在时事中

  两镇三镇节度使

国朝元臣拜两镇节度使者才三人熙宁初韩魏公元丰中文潞公绍兴中吕诚公是也然三公卒辞之渡江以来诸大将若韩张吴岳杨刘之流率至两镇节度使其后加至三镇者三人韩蕲王镇南武安宁国张循王靖江宁武静海刘安城王宁国宁武保静旧制惟妇人封得兼两国若大长公主及上乳母皇太后姊妹皇后母之类是也政和中蔡京以明堂成封陈鲁国公辞不拜其后童贯遂封徐豫国公绍兴中秦桧以进书恩亦封秦魏国公大臣兼封止此三人而已时京桧卒辞于是三代及小君皆加两国之赠干道中上既立太子欲加恩魏邸始封韦夫人为韩魏国夫人亲王夫人兼封亦前此所未有自后恩平王夫人吴兴俞夫人及国母卜夫人并用此例

  两国公主两国夫人

故事郡主未有兼封者崇宁中上谒濮安懿王祠时王女惟曹氏妇安康郡主在乃特封安定普宁郡主赐甲第居之其后未有此比

  郡公不着开国字

国朝封爵之制阶至奉直大夫职至权侍郎已上遇郊封县开国男若从官经恩则累加至某郡开国公若将相虚邑实封通满万户则封国公而无封郡公者惟宗室追封则有之凡宗室赠节度使则追封国公赠承宣使则追封郡公赠观察防御使则追封侯近岁费戒父以避祖名始诏系权衔不着开国字亦前此所未有

  执政为阁学士

故事曾任宰相不为资政殿学士盖降职至大资政止曾任执政不为阁学士盖降职至端明止淳熙中魏丞相杞初以端明殿学士起废而林枢密安宅亦以龙图阁学士奉祠前是旧相未有为端明若阁学士以前执政为之则自张天觉路公后惟秦会之余党李文会巫伋等八九人其执政仅三月余故用此例

  庶官除次对

庶官补外未尝有除次对者绍兴初太常少卿苏迟密院检详欧阳懋请外时方录用党人子弟大臣以苏文定公之子而欧阳文忠公之孙也皆特除待制与郡论者以为言乃改集英殿修撰焉其后少常久次者始除直龙图阁检详以下罕有得职名者云

  外官除次对

祖宗时自三司使御史中丞翰林学士知制诰之外未有侍从职事官故边帅积劳者率以直龙图阁除天章阁待制元丰官制后惟实历权侍郎以上乃得之淳熙中吴茶马摠程舍人叔达皆自外除待制盖殊命也赵子直当国言者以为今贤士大夫往往不乐为外官盖外权太轻虽欲有所施设而不得骋故也今日之势莫若稍重外重外之术必使帅漕总领可以驯致于从官而后可久任可久任而后可以责事功诏可绍熙五年十一月戊申未几子直去位亦不克行庆元初杨庭秀始自外祠躐除华文阁待制

  寄禄官分左右

寄禄官分左右字元佑政也绍兴初复举行之淳熙初宗室善俊者建言以为本范纯仁偏见孝宗纳其说又去焉今任子杂流惟细转通直郎奉直中散大夫如故若带贴职则超资焉故小京官锁厅登第者号为平迁两任径转三官盖有出身人不为监当故也

  中散大夫七样锦

中散大夫旧谓之十样锦今不然矣旧奏子职官今初品官耳初奏通仕郎出官与将仕郎同但以拜命日理服绯年月旧身后许上遗表推一子恩今减一年磨勘耳奏荐虽不隔郊然满四名有止法其实与正郎无异它所存但虚文谓之七样锦可也

  减年对实历磨勘

旧制以恩例减磨勘年者率以四年为一官故有初改官入部数纲而径转朝奉郎者朝廷患之隆兴二年春始着对使实历之令及干道三年郊祀左选奏补三百人右选千七百余人六年郊祀左选奏补二百余人而右选如故盖以文臣对使实历故也淳熙中议者请祠官无实历者虽迁至员郎以上毋得任子事下秘书省国史院时郑少嘉尚书修国史建请京朝官以上须实历一任者乃许任子孙八年正月辛未从之

  选人改官额

选人改官旧无定数绍兴后多不过九十人少或至五十人绍兴二十年八十八人二十五年六十八人三十年七十四人三十一年五十人捕盗及职事官皆不在数三十二年遂至一百十三人孝宗患之隆兴元年四月诏以百员为额干道三年七月又通四川为百二十员七年十月有司请不限员奏可时虞丞相当国也淳熙初上以官 稍严升改之令于是六年引见改官不及七十员而捕盗在焉周洪道为吏部尚书七年二月因请以七十员为额是年四月又增八十员职事官并引见改官六十五人四川换给一十五人特旨改官不与十三年三月又诏职事官改官在八十员岁额之外自是岁改京官者仅百员迄今遂为永制

  奏举京官

奏举京官祖宗时无定数有其人则举之太平兴国后诸州通判亦得举京官熙宁中取以为提举常平官员数元佑中尝暂复之至绍圣又罢淳熙六年九月上以岁举京官数滥命给舍台谏议之王仲行希吕时兼给事中乃请六曹寺监户郎右曹郎官同岁减举员三之一诸路监司减四之一礼部国子监长贰减三之二前执政岁减二员诸州无县者岁止一员岁终不除运副而判官补发者不理为职司奏可庆元元年十一月复诏判官补发副使状理为职司又诏职司状不得用二纸用姚察院愈奏也在京选人旧无外路监司荐举渡江后诏以六部长贰作职司干道七年九月罢之惟馆学官通理四考不用举主改官盖累圣优贤之意

  减举吏员馆学改官例

近制选人实历十二考者减举主一员先是绍兴二十九年七月敕令所删定官嘉兴闻人滋请岁于改官员中差减员数以待实历十考举主不及格之人庶抑贪冒而养廉洁上命给舍议之洪景严张安国言此法一开则选人不出十余年坐至京秩乃止隆兴初始举行之旧举主须员足乃以其牍上若将举物故或罢免则不计故有得荐牍十余而不克磨勘者淳熙中始有逐旋放散之令人皆便之隆兴元年三月己酉诏选人十二考无赃私罪者减举主

  改官须入

初改官人必作令谓之须入绍兴中数申严之后亦或废孝宗在位持之甚严庆元初复诏除殿试上三名南省元外并作邑五年四月又用程察院松言诏大理评事已改官未历县人并令亲民一次着为令旧捕盗改官人并试邑是月陈正言自强请初任未终之人先注佥判一任方许亲民从之自后虽宰相子殿试甲科人无有不宰邑者矣

  广南摄官

初祖宗朝以广南地远例入不足以资正官故使举人两与荐送者试刑法于漕司以其合格者摄两路正摄凡五十人月俸人十千米二斛满二年则锡以真命后又增五十人号曰待次崇观后又增五十人号曰额外其注拟皆自漕司建炎初敕归吏部踰年无愿就者吏部请复归漕司从之

  宫观使祠官供给

近制前宰相见任使相领京祠者并为宫观使若在外则少保已上始得使名使相已下提举宫观而已淳熙初史会稽王以崇信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提举洞霄宫盖用此制绍兴初赵%公以 钺充醴泉观使家居非旧典也近岁葛文定以覃恩除使相亦止提举洞霄宫旧祠官无供给政和中蔡京着令庶官降本资序二等侍从以上不降赵忠 为相始除之

  功号

功号始唐德宗国朝因之至元丰乃罢中兴后加赐者三人而已韩蕲王世忠扬武翊运功臣张循王俊安民静难功臣刘安城王光世和众辅国功臣此外惟安南国王初除及经恩亦加功号

  检校官

检校官者自唐以来有之凡内职崇班今修武郎武臣副率以上初除及遇恩皆带若文臣则枢密宣徽节度使始带焉自三公谓太尉司徒司空三师仆射尚书常侍至宾客祭酒凡十余等元丰改官制武臣承宣使已下皆罢惟存检校三公三师以待节度使之久次者政和后改三公为三少若武臣累加至检校少师则拜太尉文臣累加至检校少师则拜开府仪同三司安南国王初袭封加检校太尉经恩迁检校太师外蕃刺史州则检校太子宾客此外皆不带云

  勋官

勋官者自战国以来有之至唐始以为虚名国朝循唐制文臣朝官武臣崇班已上遇恩辄加之由武骑尉至上柱国凡十二转政和中罢淳熙末朝议欲复之以旌有功如贴职之比后亦不果行今惟安南阇婆占城三国王始封加上柱国南丹州刺史加武骑尉焉

  天圣至嘉泰四选人数

祖宗时内外文武官通一万三千余员天圣中两制两省不及三十员京朝官不及二千员三班使臣不及四千员庆历中两制两省至五十员京朝官二千七百余员流内铨选人仅万计干道中京朝官已三四千员选人亦七八千员绍熙二年京朝官四千一百五十九员合四选凡三万三千一十六员庆元二年京朝官如绍熙之数选人增至一万三千六百八十员大使臣六千五百二十五员小使臣一万八千七十员通四选凡四万二千有奇盖五年之闲所增至九千余员可谓官 矣嘉泰元年春左选京官以上三千一百三十三员选人万五千二百四员大使臣以上六千八百五十四员校尉以上万二千六百十六员通四选共三万七千八百余员是五年闲所损仅四千余员未知何故

  堂后官

堂后官谓三省诸房都录事也补职及一年改宣教郎满五年愿出职者与通判十年以上与郡建炎初李伯纪为相建请堂吏出职止通判从之迄今不改

  省部枢密使吏额

尚书省吏额二百四人正额都事主事令史书令史守当官共七十四人守阙一百三十人分房十有四中书门下省吏额二百三十八人正额录事已下八十八人守阙一百五十人中书六分门下省四分分房十有三枢密院吏额三百二十七人副承旨主事令史书令史共一百二十七人守阙贴房二百人尚书六曹吏额九百二十人主事令史书令史守当官四等共四百九十五人正贴同私名楷书法司四等共四百二十五人吏部七司三百五十九人户部五司二百八十八人礼部四司五十六兵部四司一百三十五刑部四司六十三工部四司一十九人建炎初上幸淮甸三省吏至扬州者二百五十八人而已诏皆迁一官其后滋益多三年乃命有司立额

  州县吏额

绍兴末州县吏额猥多二十六年八月汤中丞鹏举请省之以宽民力事下诸路常平司时浙东七州吏额四千人提举官赵公称首奏损其半佗路率仿此然今州县吏额虽减而私名往往十倍于正数民甚苦之

猜你喜欢
  卷三十九·本纪第三十九·顺帝二·宋濂
  卷五十三 咸平五年(壬寅,1002)·李焘
  第九十五回 遘奇变醇王摄政 继友志队长亡躯·蔡东藩
  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十三·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三十五·佚名
  卷之二十八·佚名
  七一○ 寄谕湖广总督舒常等严加诘讯鲁恕杰并据实覆奏·佚名
  二一四 江苏巡抚萨载奏查办违碍书并请旨销毁《吾学编》等书折·佚名
  ●续吴先贤赞后序·刘凤
  卷十六·吕中
  列传卷第一 高丽史八十八·郑麟趾
  熹宗本纪·张廷玉
  ●宋人轶事汇编卷十四·丁传靖
  唐纪四十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上永泰元年(乙巳、765)·司马光
  第十一章修正之性质与效力·孙中山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百八十二·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二百八十二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可斋诗集李曽伯字长孺号可斋懐州人寓居嘉兴寳祐中第进士天才卓絶儒而知兵宦辙遍天下所至得将士心仕至观文殿学士赠少保开府仪同三司曽伯初与贾似道

  • 卷七十七 魏公子列传第十七·司马迁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华阳下军,走芒卯。魏王及公子患之。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 卷一百八十九 嘉祐四年(己亥,1059)·李焘

      起仁宗嘉祐四年正月盡是年六月   春正月丙申朔,日有食之,遣官祭社。知制誥劉敞言:「臣前論先期避殿不中古典【一】,未蒙省察。今又聞遣官祭社,稽之於經,亦未見此禮。蓋社者,上公之神,羣陰之長,故曰日食則伐鼓於社,所以責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百·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三十有二年六月丙寅朔皇叔和州防御使士石为泉州观察使以积阀迁也 四川宣抚使吴璘次大虫岭保宁军节度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御前诸军统制兼知兴元府姚仲自原州至军前璘先巳命夔州路安抚李师颜节制兴元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十一·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四年冬十月丙子朔淮东宣抚使韩世忠奏蕃伪兵马犯承楚州上谓辅臣曰朕为二圣在远生灵久罹涂炭屈已请和而金复肆侵陵朕当亲总六军往临大江决于一战赵鼎曰累年退避敌情益骄今亲征出于圣断将士可奋决可成功

  • 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二十四·杨士奇

    宣德二年春正月庚寅朔立春顺天府官进春 上御正朝受贺文武群臣命妇朝 皇太后 皇后○晓刻有流星大如杯色赤尾迹有光起正南云中东南行至云中○辛卯敕谕文武群臣曰朕祗承 天命统御天下亦惟文武群臣相与协恭用臻至理夫所治

  • 卷之九百六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第一七九具领状光绪九年七月二十一日一一四○三-一·佚名

    新竹县民壮头役出义,具领光绪九年秋季分民壮三十六名工食银具领状台下民壮头役出义,今当大老爷台前,领得光绪九年秋季分民壮三十六名,每名每季一两五钱五分,该工食银五十五两八钱,除减平外,实银五十二两

  • 卷一百四十三·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一百四十三 朱批李万仓奏摺 广东韶州总兵官【臣】李万仓谨 奏为据实陈明事窃【臣】查总兵一员蒙 圣恩赏给亲丁粮六十分尽足以赡养家口今韶州总兵名下除亲丁之外多食粮十二分询厥所由谓前任总

  • 职官六·徐松

    〔枢密院承旨司〕【宋会要】枢密院承旨司,有枢密都承旨、副都承旨,又有枢密院副承旨之名,皆不备置,常以一、二员通书诸房公事。五代有承旨、副承旨,以诸卫将军充。每崇政殿临决庶务,则侍立殿前。侍卫司奏事,则受而读之。又别

  • 二十四年·佚名

    (戊寅)二十四年清康熙三十七年春正月1月1日○朔丁丑,以閔鎭周爲都承旨,李健命爲執義,尹弘离爲掌令,魚史徽爲持平,李喜茂爲修撰。1月2日○戊寅,引見差使員、還下去守令,問民事,勉勵以送。○淸許開市,粟米四萬石,分運水、陸,使其吏、

  • 华译马鸣菩萨所著书述要·太虚

    一马鸣菩萨在佛教史上颇有难以论定之概,或言为佛灭后创兴大乘第一人而龙极乃其继起者──基督教徒谓即耶稣十二使徒中之多马,而大乘佛教为基督教变成,虽附会可笑,亦因以马鸣创兴大乘──;或言为小乘人之擅长诗歌文学者,乃参

  •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第八卷·安慧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第八卷安慧菩萨糅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决择分中谛品第一之三复次业差别有三种。谓律仪业。不律仪业。非律仪非不律仪业。律仪业复有三种。谓别解脱律仪所摄。静虑律仪所摄。无漏律仪所

  • 唐梵两语双注集·佚名

      唐 僧怛多蘖多.波罗瞿那弥舍沙集中天竺摩竭提国菩提树下金刚座寺苾刍僧怛多蘖多波罗瞿那弥舍沙(二合)出人(么弩史也) 肉(么婆) 皮(折么) 血(噜地罗) 骨(摩拏)[鼻音] 毛(噜忙) 唾(施[口*(上/示)*余]审忙) 脂(

  • 丹阳集·葛胜仲

    诗文别集。二十四卷,其中诗七卷。宋葛胜仲撰。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丹阳集》四十二卷,《后集》四十二卷。根据南北宋之交文人惯例,正集(或称前集)一般收录北宋时期诗文,后集收录“中兴以后”(即南宋时期)诗文。葛

  • 铁围山丛谈·蔡絛

    笔记。宋蔡絛撰。六卷。絛字约之,自号百衲居士,别号无为子,兴化仙游(在今福建)人。官至徽猷阁待制。有《西清诗话》已著录。其父蔡京,于徽宗朝几度执政,封鲁国公,叔父蔡卞,兄蔡攸、蔡儵、蔡翛等皆居显官。蔡京父子专

  • 华严经七处九会颂释章·澄观

    全一卷。唐代澄观撰。又作新译华严经七处九会颂释章、华严经七处九会颂。收于卍续藏第四册。本书乃总合颂分、释分二部分而成,以五言六十八句之颂,叙述八十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之要义。本书虽仅一万三千余言,然已将华严

  • 密行忍禅师语录·密行寂忍

    凡三卷。明代密行寂忍撰,明广等编。清康熙年间(1662~1722)刊行。全称衡州开峰密行忍禅师语录。本书内容:卷一为上堂语,卷二为有关上堂语之机缘、法语、职事榜、安禅榜,卷三收录颂古、诗偈、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