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梁公九谏 全文

嘉庆丙寅士礼居开雕

  序

  唐中宗皇帝,姓李,讳哲,高宗皇帝之子,母曰则天顺圣皇后,姓武氏。先是高宗在位久,多苦风疾,不能视朝,百司奏事,皆委则天详决。则天素多计智,兼涉文史,自此内辅国政,威势与帝无异。当时称二圣。高宗崩,中宗即位,未及一月,为裴炎所僭,废为庐陵王,贬均州。明年又徒房州。则天女主冠冕,法服临御,以治天下,改唐称周二十年。于是悉封诸武为王,杀唐之子孙殆尽,坚欲传位与侄武三思。当时之时,诸武之势焰如烈火,李唐之族冷如寒灰,何心不随,何力可回?且中宗岂有复返者乎,且不死为!幸尔赖我粱公贞社稷之臣,舍死不顾,直言极谏,屡以母子性天之道为言,使则天感悟,遂遣使往房州召还,立为皇太子。故中宗得复帝位,而唐祚不移者,皆粱公之也。昔吕温颂曰:取日虞渊洗,光咸池潜授。五龙夹日以飞,忠心与日月同。明本传与天地同其久然,而世有《粱公九谏》词者,即赵歧所谓外堂也。传述既久,旧本多谬,与本传互有同异,观者不能无憾。今三复参考,订其讹而补其阙,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倘博古君子别求明本而正诸,不亦宜乎!

  第一谏

  则天皇帝临御,废东宫太子为庐陵王,遂贬房州千里。却立武三思为储君。一日,会朝,问诸卿等意是如何,诸大臣尽皆拜舞谢勅,山呼万岁,皆称贺得人矣,惟有宰相狄公不拜。则天问狄相曰:『策立武三思之事诸大臣尽皆拜舞谢勅,惟有卿不拜,朕想卿必有异议,纵有异议,岂胜得殿前八十二员大臣?』狄相奏曰:『不然。若得殿前八十二员大臣见解,似鹤鸠抱卵岂知鸾凤之志,蝼蚁攻土岂知晦朔之朝?磨砖作镜焉可鉴容,鈆锡为刀岂堪琢玉?狐狸似犬愚者养之,苦蒌似瓜愚者食之。臣观诸臣何以异于此?』则天问曰:『卿策立之事,卿如何将此比并诸大臣?』狄相奏曰:『且如紫微之殿不是陛下所居之殿,陛下是武家宗祖,唐家国后,缘太子年幼,权请陛下主国,太子长成,社稷合归唐家枝叶。今诸大臣未有一人劝陛下以母而立子,却贺陛下以姑而立侄,是大臣所见不胎,陛下所用非贤,故以此事比并诸大臣。据愚臣见解,能斩武三思仰祭奉天干陵大帝东宫之位,合立庐陵王为储君。若立武三思终当不得。』

  第二谏

  又一日,则天受朝,狄相奏曰:『太子何罪远贬房州千里?图立姑之位臣上观干象,且无异主之文,中察人心,未厌唐家之德。』则天谓狄相曰:『卿是一个人,争(怎)知天下人心?』狄相奏曰:『昔陛下在长安之日,有北方単于冠扰唐邑,缘何先帝存日不与交战?彼时兵寡故不与敌。遂将两库金帛,命梁王武三思招召要军千万与单于战。前后十余月招召人数不满千百,及庐陵王伐之,不经旬日计兵千万。单于探得,不战自退。以愚臣见解,度量天下人心,未厌唐家之意。东宫之位,合立庐陵王勺储君,武三思终当不得。』

  第三谏

  又一日,则天问狄相曰:『卿云上观干家且无异主之文,朕自为君以来,有什么圣明,有什么无道?』狄相奏曰:『陛下为君以来,圣明似不少,无道亦绝多。陛下在长安之日有龙凤来仪,麒麟来现。岱州进表有八百里地,方麦麸金。长安元年十二月上旬花发,驾幸东都,有凤现。回纥进五色龟,日南进二角犀,藕州进鳄兽,西方佛足现光宅。二年,洛河泛涨,漂出一石,函函内有铁札,篆书金字,云武后登万万年。』则天问曰:『上观干象且无异主之文,惟复是朕登万万年,惟复是武家子孙登万万年?』狄相奏曰:『臣闻古人有言:有闻必先,有兆必应。天地现相,阴阳泄机在乎人自应之耳。愚臣不敏,试论年代应万万之数,陛下为判。陛下在长安之日,改元嗣圣元年,又改垂拱元年,又改□□元年,又改永昌元年,又改天授元年,又改如意元年,又改长寿元年,又改光宅元年,又改延载元年。东都有五凤现,又改五凤元年,又改万岁通天元年,又改神功元年,又改圣历元年,又改久视元年。西方佛足现,又改大足元年,又改万岁登封元年,又改长安元年。以愚臣见解,陛下即位以来,改元之中有两个万岁元年,暗合万万年之数足矣,定东宫之位非庐陵王不可,立武三思的然不得。』

  第四谏

  则天问狄曰:『卿云朕自为君以来圣明亦不少,前言亦备矣,无道亦绝多,试与朕说之。』狄相奏曰:『太子何罪?远贬房州千里,拟立武三思为储君。陛下是女主,争(怎)断得三从五逆?』则天问曰:『何名三从五逆?』 狄相奏曰:『三从者,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殃从子。五逆者,在家不从父,出嫁不从夫,夫殃不从子,是三逆,陛下亲儿远贬房州是四逆,立侄为储君是五逆。愚臣直奏,轻触龙颜,东宫之位非庐陵王不可,立武三思终当不得。』

  第五谏

  则天闻狄相所奏,即命武士撮出,放大臣散,遂凭玉案略睡,少旹乃得一梦,见湘轮水上流,车向壁上行,忽然惊觉。次日受朝问门下侍郎张易之:『朕昨日略凭玉案,略睡少时,忽得一梦,见湘轮水上流,车向壁上行,此梦如何?』 张易之曰:『助陛下好梦,轮者周流不息,干道也,上应乎天,为陛厂治世之象。水者,阴dao也,是陛下之命;上流者大吉之兆,永保千秋。又梦车向壁上行,缘陛下圣朝,盖代四夷,来降八表,朝天下贡献至多。道路隘阼,感这车向避上行。』则天大悦,颜动龙颜,赐易之珠金重宝,诸臣山呼万岁,惟有狄相不拜。则天乃问狄相曰:『卿何不拜朕,所梦家俬事莫不见否?』狄相奏曰:『臣只见陛下邦国事,不见陛下家俬事。陛下所梦湘轮水上流,车向壁上行,张易之园梦云,轮是陛下身,水是陛下命,乃曲媚取容,苟图金宝,臣圆此梦于国不祥。去水者,阴dao也。水望低流本性也。车同轨,公道也。今水不望下而堂上流,是阴气上盛,而逆其天也。车向壁上行是无道也。陛下亲儿远贬房州,拟立武三思为储君,此实为无道也。东宫之位非庐陵王不可,立武三思决然不得。』

  第六谏

  则天睡至三更,又得一梦,梦与大罗天女对手着棋,局中有子旋被打,将频输天女,忽然惊觉。来日受朝问诸大臣其梦如何?狄相奏曰:『臣圆此梦于国不祥。陛下梦与大罗天女对手着棋,局中有子旋被打,将频输天女。盖谓局中有子不得其位,旋被打,将失其所主。今太子庐陵王贬房州千里,是谓局中有子不得其位,遂感此梦,臣愿东宫之位速主庐陵王为储君,若立武三思终当不得。』

  第七谏

  则天不豫,狄相入阁门问疾,则天曰:『我梦鹦鹉双翅折,其梦如何?』狄相奏曰:『武者陛下之姓,相王、庐陵王乃陛下之双翅也,今皆远贬,遂感此梦。』时武三思在傍,怒发赤色。则天令武士撮出朝门,乃问侍臣曰:『狄相与卿等意何如?』张易之奏曰:『狄相家贫,若多赐金宝便可策立武三思为储君。』则天遂赏色罗十东,珠金两床,御衣百箱,排于殿前,令武士召狄相入朝。则天曰:『为子逆父,为臣逆君,祗缘策立之事,卿每偏执苦谏于朕,朕甚耻之,卿若不改见前解,只这殿前是卿死处,若改见前解,取此赏物。』狄相奏曰:『不然。忆昔太宗大帝在日,经纶四海,勇灭大隋,收王世充,戮窦建德八十二处草贼,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亲冒矢石以定天下,皆为后世子孙,可不为李家枝叶。臣意宏道元命,先帝临崩之夜,以爱子托陛下,以社稷嘱付大臣,臣今受此赏物却立外姓,是臣卖却唐家社稷,臣往九泉之下无面可见高宗大帝,臣惟守直而死,不可邪佞而生。东宫之位合立庐陵王为储君,若立武三思的然不当。』

  第八谏

  则天令武士于殿前置油锅,宣狄相入朝。则天问狄相曰:『若改见前解,则与卿长保富贵;若不改见前解,这殿前油锅,是卿死处。』狄相奏曰:『臣当年迈,佐陛下邦国不得策立之事,便合依从,不合违赦。据臣罪愆,合当万死。容臣征古,死亦不迟。』则天曰:『征古之事,如何?』狄相奏曰:『征古者,以太子天下根本,本以摇而天下皆动。陛下以一心之欲,轻天下之动哉!且姑之与侄,孰近子之与母更亲?宁学寒蝉洁饥,不学螳螂戏饱,乍立庐陵王而死,不立武三思而生,陛下长如今日,则万事绝言若也。万岁之后,将武三思为储君,只将武家宗祖于太庙享祭,自古宗庙无附姑之礼,陛下有何干预?若立庐陵王为储君,陛下万岁之后,四时祭奠无亏,如此,姑之与侄孰近,子之与母孰亲?东宫之位,合庐陵王为储君,立武三思终当不得。』复前奏曰:『臣既不得策立太子,即以死报先帝。复愿陛下以老臣之言熟思之,以万世无疆之计。』言讫,褰衣大步,欲跳入油锅。则天连声叫武士执其裾曰:『联从今日起依卿所奏。』

  第九谏

  则天因此感悟,遂遣中使往房州密召庐陵王为嗣。庐陵王引咎韬晦,久处房陵,胜得民情,举届不放,遵佯为放鹰,队仗出城。至于南山,矫衣而入,坐于中宫,外人无有知者。又遣黄门宣狄相入朝,赐坐于帘外。则天谓曰:『我欲立武三思,群臣无有异议者,唯卿不从,几欲致卿于死地。前日见卿所奏,朕心豁然,方见利害,已依卿所奏,遣使已招庐陵见到中宫,与卿相见。』命左右褰帘,命庐陵王拜公。公见太子,谓二十余年不见太子,动静虽杀身成仁,不审大位果能正否,及见太子呜咽流涕,殒绝于地。则天命左右起之,以手拊公背曰:『岂朕之臣,乃杜稷之臣也。』而顾谓太子曰:『今日国老与汝作天子。』狄相奏曰:『未可,陛下当年贬太子往房州,天下人知。今太子归朝,宰相尚有不知者,还宫无仪,知是谁立?』则天曰:『据国老所见,如何得立?』狄公奏曰:『伏请太子往龙门望降,召发亲王宗正相率百官备礼以迎,便可策立。』则天曰:『依卿所奏。』庐陵王因狄相策立为唐家第四帝后,庙号中宗。

  跋

  梁公九谏一卷,赐书楼藏旧钞本,此载诸读书敏求记中者也。今此本有赐书楼图记,字迹又旧,则其为述古堂物无疑。赐书楼未知谁氏,余所藏张无崖集,宋阙钞补者。每叶板心皆刻赐书楼所钞。字迹审是明人书。未知即此家否?此本卷中首叶有辨之印。此姑余山人沈与文也。尾叶有一印,其文曰『姑苏吴岫家藏』。吴方山也。皆吾郡中人。二人皆明嘉靖时人。皆藏书家。则此书之珍重由来已久。偶为他邑所得,而仍归郡中物之流传。固自有异然更得也。是翁一番记述。不愈足引重乎!嘉庆癸亥三月朔,黄丕烈书题书纪事诗。久绝响矣。即欲为三益联吟之续,而良友弗聚异书不来意兴。殊索然也。闲窗检点旧藏。出此《粱公九谏》一卷,仍用旧例,独吟新诗,亦聊为破寂之助云尔。

  九谏词犹在。文章振李唐。

  安危资柱石。举废得津粱。

  气挟雷霆万。心争日月光。

  名臣传表奏。应比赐书藏。

  荛翁

猜你喜欢
  卷一一六 晉紀三十八·司马光
  ●崇禎長編卷之十四·汪楫
  ●卷下(起建炎元年七月一曰止八月十八曰)·李纲
  第五十回 中行说叛国降虏庭 缇萦女上书赎父罪·蔡东藩
  读礼通考卷五十四·徐乾学
  ●卷二·陈康祺
  ○九汉外史五则·许指严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五十一·佚名
  卷之三十六·佚名
  科试考四·王世贞
  谷山笔麈卷之十五  杂记·于慎行
  五九九 军机大臣缮呈满汉三品以上大臣兼与未兼全书馆人员名单·佚名
  卷之六十  謇齋瑣綴錄八(明)尹直 撰·邓士龙
  一零五、五国相王考·钱穆
  谭襄敏奏议巻四·谭纶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百五十九·彭定求

        卷459_1 【立秋夕凉风忽至炎暑稍消即事咏怀寄汴州…尚书】白居易   袅袅檐树动,好风西南来。红缸霏微灭,碧幌飘飖开。   披襟有馀凉,拂簟无纤埃。但喜烦暑退,不惜光阴催。   河秋稍清浅,月午方裴回。或行或

  • 徐瑞·唐圭璋

      瑞字山玉,号松巢,鄱县人。宝祐二年(1254)生。咸淳间,应举不第,后推为本邑书院山长。约卒于延祐以后。有松巢集三卷,附词。   点绛唇   多事春风,年年绿遍江南草。罗裙色好。莫把相如恼。   梦入瑶台,搔背麻姑爪。还

  • {打媒婆}·佚名

    『净』【女冠子】为ㄙ,心内千般苦。冥共日,割我肠肚,谁知英台真可恶,推托东西,恶吞又恶吐。下神下佛都无圣,即知神明那是泥,日冥伸脚曲脚,心酸成醋。『净』【缕金】 伊不准,我不休;择日就送聘。有谁敢敌手!盘担几百担,都有因由。

  • 卷二·白居易

    钦定四库全书 白香山诗集卷二     歙县汪立名编长庆集二【讽谕古调诗五言凡五十八首】 续古诗十首 戚戚复戚戚送君远行役行役非中原海外黄沙碛伶俜独居妾迢逓长征客君望功名归妾忧生死隔谁家无夫妇何人不离拆所

  • 卷二十八·佚名

    全唐诗续拾卷二十八贾岛逢友人还似不才命未通,相逢云水思无穷。清时年少为幽客,寒月更深听过鸿。东越山多连楚迭,南朝城古枕江空。苍崖欲隐谁招我?姜子生涯只此中。 【见《吟窗杂录》卷十三梅尧臣《续金针诗格》引。】送

  • 卷二百九十九 列传八十六·赵尔巽

      马会伯从兄际伯 际伯弟见伯 觌伯 路振扬 韩良辅弟良卿 子勋 杨天纵 王郡 宋爱   马会伯,陕西宁夏人。康熙三十九年一甲一名武进士,授头等侍卫。四十五年,授直隶昌平参将,累迁云南永北总兵。五十九年,师入西藏,命会伯

  • 卷六前赵录六·崔鸿

    刘曜中 光初四年夏五月终南山崩长安人刘终于崩所得白玉方一尺有文字曰皇亡皇亡败赵昌井水竭构五梁咢酉小衰困嚣丧呜呼呜呼赤牛奋靷其尽乎时羣臣咸贺以为勒灭之征曜大悦斋七日而后受之于太庙[

  • 名山藏卷之七十二·何乔远

    晋江何乔远譔臣林记(嘉靖臣一)◆臣林记(嘉靖臣一)杨廷和费宏杨一清杨廷和费宏杨一清○杨廷和杨廷和字介天新都人父春仕提学副使廷和年十三举乡贡成化中先春成进士为翰林庶吉士方归娶巳授简讨弘治初皇

  • 第五十八册 天聪六年八月至九月·佚名

    第五十八册 天聪六年八月至九月初二日,召达赖楚虎尔、阿喇纳诺木齐入内廷、椎一牛、二羊,治筵十五席,宴之。召王文奎、孙应时、江云三相公入内廷,赐肉食毕,问曰:“此番出兵,与明议和,尔等之意如何?”三相公退,各书已

  • 第三章 紫禁城内外 八 遣散太监·溥仪

    紫禁城在表面上是一片平静,内里的秩序却是糟乱一团。从我懂事的时候起,就时常听说宫里发生盗案、火警,以及行凶事件。至于烟赌,更不用说。到我结婚的时候,偷盗已发展到这种程度:刚行过婚礼,由珍珠玉翠装嵌的皇后凤冠上的全

  • 凡例·李天根

    一、是编始于顺治元年三月十九日庄烈帝殉社稷、止于康熙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鲁王薨于金门,凡十有九年;载福、潞、唐、鲁暨绍武、永历诸王立国事。至本朝大政具在「国史」,非野乘所当及,故不敢妄赘一辞;惟命将出师、讨灭闯献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六十二·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六十二 洪武十七年五月戊戌朔。 己亥,散毛沿边安抚司安抚覃野旺之子起剌什用来朝,命以为本司佥事,赐冠带、钞锭。 赐颍国公傅友德、郑国公常茂、永昌侯蓝玉、荣阳侯郑遇春、宣宁侯曹泰、凤翔

  • 乐庵语录卷四·龚昱

      宋 龚昱 编  蛊之初六言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九二言干母之蛊不可贞九三言干父之蛊小有悔无大咎六四言裕父之蛊往见吝六五言干父之蛊用裕此五爻皆言干蛊之事至上九则曰不事王侯髙尚其事象曰不事王侯志可则也后人

  • 卷二十一·严虞惇

    钦定四库全书 读诗质疑卷二十一 太仆寺少卿严虞惇撰 北山之什 北山大夫刺幽王也役使不均已劳於从事而不得养其父母焉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忧我父母【上去通韵】 兴也 毛传偕偕强壮貌士子有王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九·欧阳竟无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七   佛子.云何爲菩薩摩訶薩[一]等隨順一切衆生迴向。佛子此菩薩摩訶薩隨所積集一切   善根.所[二]謂小善根大善根.廣善根.多善根.無量善根.種種善根.微塵

  • 与胡文虎君谈话·太虚

    胡君曰:‘向读法师之海潮音、佛学一班等著作,中国若能如此做去则好了”!法师曰:“此不过东鳞西爪的一点零碎意思,若能得多数有志者,共将佛法昌明出来,实能有益当世。西洋人曾用物质势力改变了东洋人之生活,我们东洋人当用精神

  • 宗镜录卷第四十二·延寿

    夫大乘圆顿识智俱亡。云何却述缘生反论因果答。经云。深信大乘不谤因果。又云。深入缘起断诸邪见。夫唯识之旨不出因果。正因相者。由识变故。诸法得生。以识为因。正果相者。由种识故。生诸分别法体之果及异熟等分位

  • 宝带陀罗尼经·佚名

    全一卷。北宋施护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叙述罗侯罗童子于夜分,为罗刹所怖,而于佛前涕泣,佛乃为童子佩宝带,说大明咒,并令持是咒,以远离恶罗刹、刀杖、恶毒、恶友、疾病等,而得大安乐。为圣庄严陀罗尼经之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