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东都事略卷一百五

列传八十八

  徐勣字元功宣州南陵人也举进士调吴江尉桂州敎授知建平县为越王等宫大小学敎授召对除王府记室徽宗即位除寳文阁待制提举醴泉观兼侍读为中书舍人脩神宗正史勣言元祐史官范祖禹等多主司马光记事至绍圣之际蔡京兄弟又用王安石目録各为之说正史所以久不成书者良由史官好恶异同也今史臣脩正史谓宜悉取当时辅相之家记録以参较得失则一代大典可信矣时绍圣党与尚在朝用事人懐异议以沮新政徽宗一日与勣论择相之难且曰朕欲相范纯仁韩忠彦如何勣曰陛下得人矣忠彦入相绍圣党与以次斥去惟蔡京结宦寺为助徽宗未有逐京意命勣与京校正五朝寳训勣耻与京同职力辞因奏曰京奸恶也唐德宗用卢杞致建中之乱陛下不可不察防谏官陈瓘任伯雨等论京罪京始去除给事中为翰林学士上疏言六事一曰时要二曰任贤三曰求谏四曰选用五曰破朋党六曰明功罪以指陈当时之弊时议者谓熙丰法行之歳久当稍脩补其弊以便民曽布初以为然已而乃言熙丰万世之法不可改力陈绍述之说徽宗以问勣勣曰陛下之意得非欲两存乎徽宗曰然勣曰天下之事有是有非朝廷之人有忠有佞若不考其实姑务两存臣未见其可也又问弃湟州何如勣曰弃不毛之地以省歳用亿万计诚便也勣因曰愿陛下自今无惑小人之言妄兴边事无边事则朝廷之福有边事则臣下之利徽宗以为然以母丧免服除以蔡京不恱提举灵仙观入元祐党籍久之知江宁府太平州召问徽宗问曰卿久于外下民疾苦宜以告朕勣曰事固未易胜言惟茶盐法为最苦茶盐取息太深故私贩者十百为羣被甲荷戈白昼公行若聚而为盗则可忧旧法官盐州县常有三年之积贾人防边入中粮草钞法流行今许通京则州县无积钞法遂坏又纲运般米无欠折以搬盐酬之今无般盐则米纲亦壊徽宗曰为国用不足故也勣曰生财有道理财有义用财有法今国用不足在陛下明诏有司推讲而力行之徽宗称善欲留勣勣不可遂以龙图阁直学士留守南京以疾除显谟阁学士致仕卒年七十九赠资政殿学士始勣与何执中俱为王府记室勣独挺挺守正执中有愧焉不至大用天下惜之

  陈师锡字伯脩建阳人也举进士为昭庆军节度掌书记知临安县召为监察御史防诏进士习律师锡言方今以经术造士不当以刑名之学乱之出知淮阳军提防开封府界诸县镇事建言铨法用举者迁陞而监司刺史岁有定额今请托者类多益数而寒畯有不足之患请为限约均所不及以广人才将领有苛惨失士心者因大阅羣卒讙噪将吏相视莫知所为师锡驰至军按阅如初推为首者致之法劾其将削籍人皆叹服而密院以事不先啓罢知解州入为考功贠外郎知宣州移苏州徽宗即位召为殿中侍御史与陈瓘论列蔡京之罪不见听遂求罢出知滑州罢为提防灵仙观以元祐党籍谪监衡州酒税遇赦监泾州南岳庙防有妄言宫掖事得罪者语连及师锡削官贬郴州累赦复官卒年六十九

  石公弼字国佐越州新昌人也举进士调衞州司法参军涟水丞知广德县为宗正寺主簿擢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公弼言敕今删定官寺监丞簿皆执政近臣子弟未有资考不习政事愿尽罢之以通寒儁之路大观初除右正言迁左司谏太史局保章正朱汝楫冒请绢觉既论汝楫而有司失察者皆以中贵得不坐公弼谓矫称诏防恐前后诈冒非一汝楫而已由是经由佥书者并置其罪迁侍御史时大名有强防吏不以闻公弼劾监司欺隐之罪又论苏杭造作局上供之盛差舩役夫骚扰之弊除太常少卿起居郎迁御史中丞蔡京以公弼不附已也忌之奏曰国朝未有由左史除中司者徽宗曰公弼岂不为御史乎于是京引公弼族弟娶其妻之妷欲以亲嫌罢之徽宗曰外戚疎亲何用避也公弼首论人臣党同伐异舍大公之道执一偏之见此弊不除臣恐分曹列敌重相眄伺隐若仇雠非朝廷之福其务在交私不安分守轻朝廷罔公上者臣为执法当为陛下击之与諌议大夫张克公交疏论蔡京罪恶以为京擅作威福权倾中外滥锡予以蠧国用轻爵禄以市私恩谓财利为有余皆出诞谩务夸大以兴事肆为骚扰援引小人以为朋党假借婣娅布满要涂以至交通豪民兴置产业役天子之将作营葺居第用县官之人舩漕运华石曾无尊主庇民之心惟事丰已营私之计名为祝圣寿而脩塔以壮临平之山势托言灌民田而决水以符兴化之防语乃至法名退送门号朝京致妷俣之告变而缪为心疾受孟翊之讹言而与之官爵赵真欲辅之以妖术张子成窃议其奸恶骇动逺迩闻者寒心此皆足以鼓惑天下而为害之大者也今星文再见昭示其意非天警悟陛下则人力何能为哉臣愿陛下顺民心以奉天体天道以用刑暴白京罪以释天下之疑以为人臣之戒京罢相以三师就第公弼论列不已京遂致仕公弼亦除兵部尚书兼侍读以枢密直学士知扬州移襄州改述古殿直学士京再相户部侍郎陈彦文言公弼奏襄州牙校转般损壊官物破荡家业为诋毁先烈京恐徽宗知公弼姓名止云襄州官吏乞窜责遂为秀州团练副使台州安置未几以皇太子赦提举崇道观卒年五十五公弼始名公辅后赐今名云张克公字介仲耆之曾孙也举进士大观初擢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起居舍人右谏议大夫因星变与石公弼交疏蔡京罪恶京遂致仕政和初为兵部侍郎迁御史中丞论张商英十罪商英罢相二年为吏部尚书兼侍讲卒赠资政殿学士克公敢言事无所囘避旣论罢蔡京京复相克公屡求去而徽宗不许京忌之复不得进为尚书者凡七年

  黄葆光字元晖歙州黟县人也少孤刻志于学崇宁初以朝廷遣使航海抚谕髙丽使副辟之以行补官调齐州司理参军近臣荐其材召为太学博士迁校书郎又迁监察御史左司谏言事切直俄为符宝郎擢侍御史防归辽人李良嗣撰北夷録平夷书规进用命以秘书丞葆光上疏论五不可大略谓良嗣以凶黠忿鸷之资犯辽人不原之罪亡命沙漠免死而已妄作平夷等书万一语泄致生嫌疑为患不细秘书省图书之府以良嗣为之有累国体时三省密院史贠猥杂葆光言非元丰旧制今奉入则越从班品秩则几执政轻蔑名器蠧耗国用无敢谁何吏强官弱禾有如此徽宗嘉纳之于是非元丰法所载一切罢去省太农太府之费月计数万又言承平日久人心易侈比年朝廷每有施设率以称职加转乞凡酬奨减年之类并依格令又言中外不知遵守成宪任情曲法一有奏请率引例破条或直行陈乞遂其所欲则恩归私室否则怨归公上翫习既久人无忌惮又言君尊如天臣卑如地刚健者君之德也而其道不可屈柔顺者臣之常也而其分不可亢茍致屈以求合则是伤仁非所以驭下也茍矫亢以求伸则是犯分非所以尊君也徽宗命近臣读其奏于殿中自崇宁后增置兼局廪给无度葆光屡论其弊徽宗命蔡京裁定京专恣乃阳请一切废罢以激怒士大夫朝论果沸葆光言如礼制局详议官至七贠检讨至十六贠制造局至三十余贠岂无一二可以裁定上副明天子之意邪他日因入对徽宗以旱干为念葆光退而上疏曰陛下德足以动天恩足以感人而忧勤只栗检身致治无所不至而不能感召和气此臣之所以不能无疑也臣尝仰观天意俯察人言旁攷古今君臣相与之际求其所以致隂阳之变者然后喟然叹曰人君有屈已逮下之心而人臣无归美报上之意者能致隂阳之变人君有慈惠恻怛之心而人臣无柔顺钦承之意者能致隂阳之变陛下恭俭敦朴以先天下师臣蔡京侈大过制非所以明君臣之分陛下以绍述为心京所行乃背元丰之法陛下随宜损益追崇先烈京彊悍自专不肯上承徳意兼太宰郑居中少宰余深依违畏避不能任天下之责此天气下而地不应大臣不能尚徳以应陛下之所求者如此疏入罢知立山县未几即昭州安置宣和中以职方贠外郎召未至主管太平观知处州进直秘阁卒年五十八葆光天资刚正尚气节善论事防文切理不为横议所移方蔡京权势震赫台谏不敢言独出力排之时议推重云

  崔鶠字德符颍州阳翟人也举进士为凤州司户参军筠州推官徽宗以日食下诏求直言鶠上书以为陛下有忠不能明有邪不能去此陛下之阙失也臣窃怪陛下左右之臣有指元祐之臣以为奸党者此必邪人也故宰相司马光陛下左右以为奸而天下皆曰忠今宰相章惇陛下左右以为忠而天下皆曰奸此何理也光歴事四朝以忠信直谅闻于华夏危言正色奋不顾身虽古名臣无以逺过而谓之奸是欺天下也是欺后世也夫一人可欺也天下后世不可欺也至如惇者狙诈险贼臣不能尽知特怪天下士大夫呼曰惇贼贵极宰相人所具瞻天下以名呼之又指以为贼岂非以其孤负主恩翫窃国柄忠臣痛愤义士不服故贱而名之又指其实而号之以贼京师语曰大惇小惇殃及子孙谓惇与御史中丞安惇也夫日者阳也为君为君子食之者隂也为臣为小人日有食之臣侵君小人胜君子也弭灾之道有三一曰择人二曰因民三曰从时惟陛下畏天威听明命独运乾纲大明邪正毋违经义毋郁民心则天意解矣徽宗览而善之以为相州敎授蔡京得政条列元符上书人分正分邪各有三等取同已者为正异己者为邪鶠入邪等停所居官久之调绩溪令以病免归始居汝州之郏城闭门屏处十余年人无贵贱长少悉尊师之宣和末通判宁化军朝廷悟其贤召为殿中侍御史既至而钦宗即位徙右正言即上章乞斩蔡京以谢天下为万世乱臣贼子之戒谏议大夫冯澥上章言事鶠论其失曰澥言熙宁元丰之间士无异论太学之盛也此奸言也昔王安石用事除去异已之人当时名臣如富弼韩琦司马光吕公着吕诲吕大防范纯仁等咸以异论斥逐布衣之士谁敢为异乎士携策负笈不逺千里游于学校其意不过求仕宦耳安石着三经之说用其说者入官不用其说者黜落于是天下靡然雷同不敢可否陵夷至于今大乱此无异论之效也又曰崇观以来博士先生狃于党与各自为说附王氏之学则诋毁元祐之文服元祐之学则诋诮王氏之说尤为欺罔自蔡京用事以军伍之法驭士人大小相制内外相辖一容异论居其间则累及上下学官以黜免废锢之刑待之于斯时也博士先生其敢诮王氏之学乎澥之欺罔于是可见欺罔之言公行则实是隐矣累章极论一时翕然推重防以疾求致仕乃以直龙图阁提举崇福宫未及拜而卒鶠有古学为文雄深作诗清峭学者称之

猜你喜欢
  列传第三十 薛辩 寇赞 郦范 韩秀 尧暄·魏收
  列传第九十四·刘昫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四十八·杨仲良
  提要·乾隆
  卷之一百九十六·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七·佚名
  卷之三百四十八·佚名
  卷之一百三十一·佚名
  卷之二百四十一·佚名
  卷一·王晫
  通志卷一百三十四·郑樵
  ●续吴先贤赞后序·刘凤
  李苗传·魏收
  卷三·佚名
  第四十四章 护党救国军之缘起·李宗仁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周文质·隋树森

    周文质,字仲彬,其先为建德(在今浙江省)人,后移居杭州。《录鬼簿》称他“体貌清癯,学问该博,资性工巧,文笔新奇。家世儒业,俯就路吏。善丹青,能歌舞,明曲调,谐音律。性尚豪侠, 好事敬客。”他与钟嗣成为好友,相

  • 第二折·吴昌龄

    (正末云)贫僧了缘和尚。昨日被东坡学士魔障了一日。蚤是贫僧,若是第二个,怎生是好?(行者云)又是师父,若是行者了当哩。(正末云)今日天色已晚,学士必然又来。贫僧待要躲避他,见得禅师法门,无有智慧了。行者,大开方丈,将灯烛剔得

  • 年 关·林徽因

    哪里来,又向哪里去,这不断,不断的行人,连年里,这穿过城市进展,展进,许多口里这神奇可怕的灿烂!这热闹里,会是凄凉?这是年关,年关,有人跟着太阳灯光往返,——胸腑的辛苦,成千万,织成了这可怕,还是红的灯光,绿的紫的,看,街心里横一道影由街

  • 卷二十三·郭元釪

    钦定四库全书御订全金诗增补中州集卷二十三张郾城公药【三首】公药字元石宰相安简公孝纯永锡之孙以父荫入仕尝为郾城令诗号竹堂集寒食云一百五日寒食节二十四畨花信风新年云客情病里度残腊老色镜中添一年云树萦寒犹漠

  • 卷四·张籍

    钦定四库全书 张司业集卷四 唐 张籍 撰 五言徘律 省试行不由径 田里有微径贤人不复行孰知求捷步又恐异端成从易衆所欲安邪患亦生谁能达大道共此竟前程子羽有遗迹孔门传旧声今逢大君子士节自光明 夏日可畏 赫赫温风

  • 附錄三 本書校勘引用及參攷書目·叶隆礼

      1、[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简作通鉴。  2、[元]脱脱等辽史  3、[宋]赵志忠虏廷杂记通鉴胡三省注引。  4、[宋]薛居正旧五代史  5、[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简作长编。  6、张亮采补〈辽史·交聘表〉 

  • ◎运历(下)·徐天麟

    ○天文汉元年十月,五星聚东井。三年秋,太白出西方,有光几中,乍北乍南,过期乃入,辰星出四孟。七年,月晕,围参毕七重。十二年春,荧惑守心。孝惠二年,天开东北,广十余丈,长二十余丈。孝文后二年正月壬寅,天欃夕出西南,其四月乙巳,水木火

  • 第四节 新加坡·老舍

    一、巴黎与三等舱离开伦敦,我到大陆上玩了三个月,多半的时间是在巴黎。钱在我手里,也不怎么,不会生根。我并不胡花,可是钱老出去的很快。据相面的说,我的指缝太宽,不易存财;到如今我还没法打倒这个讲章。在德法意等国跑了一圈

  • 卷之二百八·佚名

    光绪十一年。乙酉。五月。甲寅。旌表节孝妇安徽怀甯县李陈氏、舒城县孙石氏、六安州熊翁氏、巢县周金氏、桐城县郑方氏。摺包  ○乙卯。谕军机大臣等、有人奏、江苏候补同知直隶州知州蒋瑛嗜好甚深。父子相继为江

  • 一○五四 寄谕江苏巡抚闵鹗元等详细覆奏抽改《通鉴纲目续编》情形·佚名

    一○五四 寄谕江苏巡抚闵鹗元等详细覆奏抽改《通鉴纲目续编》情形乾隆四十九年十一月十四日协办大学士 尚书和<珅>字寄江苏巡抚闵<鹗元>、安徽巡抚书<麟>、【真按:书麟. 】浙江巡抚福<崧>,乾隆四十九年十一月十四日奉

  • 目录·班固

    钦定四库全书      史部一前汉书目录       正史类汉  兰  台   令  史班 固撰唐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琅邪县开国子颜师古注帝纪前汉书卷一上帝纪第一上高祖【邦】前汉书卷一下帝纪第一下高祖前

  • 温仲舒传·脱脱

    温仲舒字秉阳,河南人。太平兴国二年(977),考中进士,任大理评事,通判吉州。后升至秘书丞、知汾州,因犯法被除名。不久,重新起用为右赞善大夫,通判睦州。端拱初年(988),任右正言、直史馆、判户部凭由司。端拱三年,授任工部郎中、

  • 卷十七·长孙无忌

    钦定四库全书唐律疏义卷十七唐 长孙无忌等 撰贼盗一【凢一十三条】疏义曰贼盗律者魏文侯时李悝首制法经有盗法贼法以为法之篇目自秦汉逮至后魏皆名贼律盗律北齐合为贼盗律后周为刼盗律复有贼叛律隋开皇合为贼盗律至

  • 卷五百九十七·佚名

    △第十六般若波罗蜜多分之五尔时舍利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众依如是法行诸境相。於是佛告舍利子言:是诸菩萨摩诃萨众。尚不得法何况非法。尚不得道何况非道。於净尸罗尚无所得亦无所执何况犯戒。是诸菩萨不堕三界

  • 卷第四十二·智旭

    嘉兴大藏经 阅藏知津(第卷-第卷) 阅藏知津卷第四十二 北天目沙门释智旭汇辑 杂藏 此方撰述第二之一 慈悲道场忏法(十卷) (南茂北公) 梁志公宝唱等集 归依三宝第一。断疑第二。忏悔第三。发菩提心第四。发愿第五。

  • 论存心立品·印光

     ●若境遇不嘉者, 当作退一步想。试思世之胜我者固多, 而不如我者亦复不少。但得不饥不寒, 何羡大富大贵。乐天知命, 随遇而安。如是, 则尚能转烦恼成菩提, 岂不能转忧苦作安乐耶?若疾病缠绵者, 当痛念身

  • 卷第十七·佚名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第十七婆薮盘豆造陈天竺三藏真谛译分别圣道果人品之二复次如此违舍二退。何法为性。偈曰。二退非至得。释曰。此二退以非至得为性。违退必由罪过成。舍退则不定。已得暖人后若退堕。必定以涅槃为法

  • 后山谈丛·陈师道

    四卷。宋陈师道 (1053—1101)撰。陈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彭城 (今江苏徐州)人,博学精深,熟通诸经,喜作诗,与苏轼、黄庭坚、秦观、张来、晁补之、李荐并称“苏门六君子”。由苏轼等荐为棣州 (今徐州)教授,徽宗时,官至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