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四 郭张林卢蒯二陈列传第十一

   郭廷谓,字信臣,彭城人,父全义,仕为濠州观察使,廷谓幼好学,善书札骑射,补殿前承圣旨,出为濠州中门使,全义卒,擢庄宅使,即为州监军,周侵淮南,廷谓与州将黄仁谨约以死守,籍州民不逞者,聚于僧寺,严兵守之,日给食,随所能,使造守具,故周师终不知城中虚实,久不可下,元宗叹其忠,不发战棹。命与林仁肇援寿州,周世宗闻之,徙下蔡浮桥于涡口,筑垒,夹淮东西以护桥,扼濠寿之冲,淮涨,廷谓不备,轻舟溯流,急趋涡口,将麾兵断笮。周人觇知,设伏待之,廷谓将至。揣得其情,驻军不进,袭败周将武行德周务敕于定远,斩首数百。行德挺身遁,卒焚浮桥,周兵死者不可计,遂尽焚军资,取良马数百,进武功殿使就迁州刺史,犹以为赏薄,又迁团练使,兼上淮水陆应援使,及紫金山战,唐将帅多降于周。廷谓独还军守濠州。治壁垒,缮戈甲,为守备,世宗复南征,廷谓表金陵请援,且言周师日张,愿卑辞请和,以俟机会,夜出敢死士千余,袭破周营,焚云梯洞屋,周人大惊,相蹂践死者甚众,然援师不至,世宗亲攻城,焚战舰数百艘。杀二千人,进攻牛马城。又杀数百人,遣谍持诏谕降廷谓,廷谓度不能支,奉表于周,言世受本国爵命。家在江南,欲遣使禀命国主,世宗许之,为缓攻,及廷谓使还,知金陵卒不能救,集将士于垒门,南向恸哭再拜,乃降,世宗见廷谓,赐宴劳之曰:兵兴以来,江南败亡相踵,惟卿能犯涡口浮桥。破定远寨,足报国矣,濠州小城,使汝主自守,岂能固哉,赐袭衣金带良马,及器皿万余,拜亳州防御使,以其弟廷(言赞)为和州刺史,因命帅濠州兵东攻天长,下之,迁楼橹战棹左右厢都监,入朝,官至静江军节度,观察留后,知梓州,代归,此第东都,卒年五十四,廷谓事母孝,朝夕束带立侍,寒暑不变,为政亦有惠爱,方廷谓降周时,令其录事参军鄱阳李延邹草降表,延邹责以忠义,不为具草,廷谓愧其言,然业已降,必欲得表,以兵胁之,延邹投笔曰:大丈夫终不负国,为叛臣作降表,遂遇害,元宗闻之,召见延邹子,命以官。

   张彦卿,史失其乡里世家,保大末,周世宗南侵,彦卿为楚州防御使,周师锐甚,旬日间,海泰州静海军皆破,元宗亦命焚东都官寺民庐,徙其民渡江,世宗亲御旗鼓攻楚州,自城外皆已下,发州民濬老鹳河。遣齐云战舰数百。自淮入江,势如震霆烈焰,彦卿独不为动。及梯冲临城,凿城为窟室,实薪而焚之,城皆摧圮。遂陷,彦卿犹列阵城内,誓死奋击。谓之巷斗。日暮,转至州廨。长短兵皆尽,彦卿取绳床搏战,及兵马都监郑昭业等千余人皆死之。无一人生降者,周兵死伤亦甚众,世宗怒。尽屠城中诸民,焚其室庐,然得彦卿子光祐,不杀也,元宗下诏,赠彦卿侍中,天长县时升为雄州刺史建武军使易文赟亦固守,闻楚州陷,遂降,彦卿,马元康书以彦能,亦莫知孰是也。

   论曰:彦卿守楚州,孤垒无援,当百倍之师,身可碎,志不可窬,虽刘仁赡殆不能竭,而史家传裁独略。至其名亦或不同,於乎。何其重不幸也。

   林仁肇,建阳仁,事闽味裨将,沉毅果敢,文身为虎,军中惟之林虎子,闽亡,久不见用。会州侵淮南,元宗遣使至福建募勇士,得仁肇,及陈德诚,郑元华,皆拔为将,仁肇率偏师援寿州,攻城南大寨有功,又破濠州水栅。推淮南屯营应援使,时周人正阳浮桥初城,扼援师道路,仁肇率敢死士千人,以舟实薪●,乘风举火焚桥,周将张永德来争,会风回,火不得施,我兵少却,永德鼓噪乘之,遂败,仁肇独骑一马为殿,永德引弓射之,屡将中,仁肇辄格去,永德惊曰:“此壮士,不可逼也。”遂舍之而还,及割地,元宗以为润州节度使,徙鄂州,又徙南都留守,开宝中,密言于后主曰:“宋淮南诸州,戍守单弱,而连年出兵,灭蜀,平荆湖,今又取岭表,往返数千里,师旅罢弊,此在兵家为有可乘之势,请假臣兵数万,出寿春,渡淮,据正阳,因思旧之民以复故境,彼纵来援,吾形势已固,必不得志,兵起之日,请以臣举兵外叛闻,事成,国家衅其利,不成,族臣家,明陛下不预谋,后主惧不敢从,时皇甫继勋朱全赟掌兵柄,忌仁肇雄略,谋有以中之,会朝贡使自京师回,●使言仁肇密通中朝,见其画像于禁中,且已为筑大第,以待其至。后主方任继勋灯惑其言使仁持鸩。往毒之,仁肇少病风,口气常臭,医运肺掩不正,及遇鸩,家人怪其不臭,俄卒。初,仁肇尤味陈乔所知,至时,乔叹曰:国势如此,而杀忠臣,吾不知所税驾也,然不能白其诬,仁肇卒,逾年,后主遂见讨,又逾年,国为墟矣。

   卢绛,字晋卿,宜春人,自言唐中书舍人、歙州刺史肇之后,初名兖,慕晋魏绛,更焉,读淑略通大指,喜论当世利病,然脱略●检,每以博弈角抵为事,举进士,不中,为吉州回运务计吏,盗库金,事觉,当伏危法,乃更儒服亡去,至新淦,客于土豪陈氏,与其子弟共学,绛好纵横兵书,日夜读之,陈氏察其非士流,谓曰:朝廷方求贤豪,吾子其可久留此乎,因厚具装遣行,绛将还宜春,中途饮博,尽费其装,比至家,母及兄弟皆鄙誚之,绛乃入庐山白鹿洞书院。犹亡赖,以屠贩为事,多胁取同舍生金,又持摧货诬山中浮屠,以邀贿谢,人皆患苦之。与诸葛涛,蒯鳌,号庐山三害,朱弼为国子助教,将捕治其罪,复亡去,往来金陵丹阳间,遇大寒,平地跃起,折檐桷味薪以自济,守仓吏召归,使跃仓檐,自气楼入仓中盗米,一夕往返数十,久之,乃上书论事,未报,诣枢密使陈乔,口陈所上书,词辩纵横,乔悚然异之,用为本院承旨,授讼江巡检,募亡命习水战,使马雄王川军等分将之,要吴越兵于海门,屡获舟舰,以善战闻,开宝中,密说后主曰:吴越仇雠,腹心之疾也,他日必为北兵向导以攻我,臣屡与之角,知其易与,不如先事不不意灭之,后主曰,然则大朝且见讨奈何。绛曰:臣请诈以宣歙叛,陛下声言伐叛,且赂吴越乞兵,吴越之兵,势不得不出,俟其来,拒击之,而臣蹑其后,国可覆也。灭吴越,则国威大振,北兵不敢动矣,后主不听,及王师来讨,以绛为凌波都虞侯讼江都郡署,守秦淮水栅,战屡胜,诸将忌其能,共说后主,遣绛出援润州,乃授昭武军节度留后,帅八千仁阵于润州城下,北军不敢逼,入城拒守,而节度使刘澄,谋因计事斩绛,以城降,绛觉之,澄乃谓绛曰:都城危甚,万一不守,此何为,绛曰:君为守不可弃城,宜赴难者绛也,是夕,澄遣裨将出送降款,绛帅部下驰出,欲冒围入金陵,围坚不可入,乃走保宣州,金陵城陷,诸郡皆霞,绛独不降,谋南据闽中,过歙州,怒刺史龚慎仪不出迎,杀之而行,太祖使绛弟袭招绛,初欲杀袭,以明不屈,已而卒降,至京师,授冀州团练使,遇龚慎仪兄子赞善大夫颖于朝,诟绛曰:时杀我叔父者,执至殿陛诉冤,诏属吏,枢密使曹彬言其才略可用,愿宥其死,使自效。太祖曰:是貌类侯霸荣,何客留也,斩于西市,绛临刑大呼曰:“陛下不记以铁券誓书招臣乎!”霸荣河东将,尝来降,已而复叛归,弑其主刘继恩者,故太祖深恶之。

   蒯鳌,宣城人,善属文,南唐承唐末,文体织丽之弊。士率不能自振。鳌独不事华藻,以理趣为本,有承平余风。然居乡饮博无行,不为人士所容,乃去。入庐山国学,亡赖尤甚,晚乃励风操,尚信义,一言之出,必复而后已,尝蓄龙尾砚,友人欲之而不言,鳌亦心许之,未及予也,一日友人不告而归,鳌悔恨,徒步数百里追之,授砚而还,犹以素行为有司所摈。终国亡不仕,久之,游京师,擢进士第,仕至殿中丞,樊若水欲荐于朝,鳌耻之,亟致仕,归隐庐山,数年卒。

   陈乔,字子乔,庐陵玉笥人,父濬,事吴为翰林学士,烈祖时,以兵部尚书卒,乔幼敏悟,文辞清丽,事亲以孝,闻濬死,抚恤族党,均财给之,亲疏无间,起家为太常寺奉礼郎。历屯田员外郎,中书舍人,淮南兵兴,元宗忧蹙,不知所为,陈觉李征古请以宋齐丘摄政,元宗怒,度群臣必持不可,乃促召乔草诏,如觉征古言,乔请对,未报,排宫门入,顿首曰:陛下既署此,则百官请朝,皆归齐丘,尺地一民,非陛下有,陛下纵脱履万乘,独不念先帝中兴大业之艰难乎,让皇幽囚丹阳宫,陛下所亲见也,他日垂涕求为田舍翁不可得矣,元宗笑而止,引乔入见后及诸子曰:“此忠臣也,及齐丘党与皆斥,乔与齐丘尤亲厚,独得不坐,迁都豫章,以乔辅太子留金陵,后主嗣位,历吏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枢密副使,遂以门下侍郎兼枢密使,贬制度改右内史侍郎,兼光政院使辅政,乔风度淹雅,小心守法度,然短于才略,吏胥多交通权幸,侮文法,不能察也,太祖遣使召后主入朝,后主欲往,以乔为介,乔曰:往必见留,知社稷何,后主惧见讨,乔曰:陛下不得已,当以臣为解,及兵围金陵,太祖又遣进奉使江国公从镒论指,欲后主自归,且命曹彬缓攻以俟之,而乔坚持不可,刘澄以润州降,后主方惶惑,欲置其家不问,乔愤切曰:人臣受重寄,一旦开门迎敌,此岂客容,悉取其父母妻子斩之,于是人皆知乔必死国事矣,及城将陷,后主自为降款,命乔与清源郡公仲寓诣曹彬,乔持款归府,投承●中,复入见云,自古无不亡之国,降亦无由得全,徒取辱耳。请背城一战而死,后主握乔手涕泣,不能从,乔曰:如此则不如诛臣,归臣以拒命之罪,后主又不从,乃掣手而去,至政事堂,召二亲吏,解所服金带与之曰:善藏吾骨,遂自缢,二吏彻榻瘗之,金陵平,家人谋改葬,求尸不获,或见一丈夫衣黄半臂,举手障面,及发瘗,如所见云

   陈起,蕲州人,性刚硬,尤恶妖异,升元中,以进士起家为黄梅令,时县境独木村有妖仁诸佑,挟左道,自言数世不食肉能使富者贫,贫者富,俚民稍从之,初有徒数十人,积数年,从者至数百,男女无别,号曰忍辱。夜行尽伏,取资于盗,相与倡言佑有神术,能升虚空,入水火,州县亦惮之不敢问,起到官,邑人举贺,佑独延蹇不至,起乃按户籍,取佑为里正,不服,嫚言曰:吾且断令头,起告巡检使州邺,出兵捕佑等,获之,不能神,皆就执缚,搜其家,得乘兴服器,遂斩之,邺欲宥其妇女童稚,起曰:此皆渎乱人伦,不可使有遗育,并斩之,由是知名,官至监察御史,卒。

猜你喜欢
  卷四百七 元祐二年(丁卯,1087)·李焘
  卷四十七下·朱熹
  卷十二·商辂
  卷之八百四十七·佚名
  尚史卷九十四·李锴
  卷十八·叶盛
  通志卷一百五十上·郑樵
  一一五 两淮盐政李质颖奏专差送交续得书籍并缮书目呈览折·佚名
  史记集解卷六十四·裴骃
  ●卷七·文秉
  陈寿传·房玄龄
  高谦之传·李延寿
  羊祉传·李延寿
  第五十七章 珍珠港事变后之五战区·李宗仁
  纲鉴易知录卷五三·吴楚材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全史宫词卷十五 十国·史梦兰

    ○吴吴,杨行密,庐州人,唐光启三年,以庐州刺史举兵平江东,进爵吴王,是为太祖。子渥立,称宏农王,为其将张颢所杀,是为烈祖。弟隆演立,复称吴王。改元一(武义),是为高祖。弟溥立,后唐天成二年,据扬州称帝,国号吴,是为睿帝。改元四(顺义、乾

  • 第三幕·老舍

    时间 前幕的数日后,晚间。地点 同一幕一场,现在是检查组的办公室。人 物平淑文 冯二爷 林 辉 李定国 刘常胜丁小苹 张乐仁 梁师傅 马师傅 丁翼平黄庆元 唐子明〔幕启:平淑文整理文件,拿起一件文件入会计室。

  • 第四十六出 觅魂·洪昇

    〔净扮道士,小生、贴扮道童,执幡引上〕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展转思,便教遍处殷勤觅。贫道杨通幽是也。籍隶丹台,名登紫箓。呼风掣电,御气天门。摄鬼招魂,游神地府。只为太上皇帝思念杨妃,遍访异人召魂相见

  • 第十八场·田汉

    [宣抚司营前。[党仲升誓师,周马二将与军士环立。党仲升 众位兄弟!众将 党将军。党仲升 金寇大举南侵,必要灭亡我国,若不坚决抵抗,我们子孙将生 生世世,做敌人牛马。此理大家都明白了无有?周将军、马将军 都明白了,只是我

  • 卷六十·志第二十九·食货志下·脱脱

        ◎食货志下   征商之法,则自太祖置羊城于炭山北,起榷务以通诸道市易。太宗得燕,置南京,城北有市,百物山偫,命有司治其征;余四京及它州县货产懋迁之地,置亦如之。东平郡城中置看楼,分南、北市,禺中交易市北,午漏

  • 卷八十一·毕沅

      ◎宋纪八十一 ∷起著雍执徐七月,尽上章郭牂十二月,凡二年有奇。   ○哲宗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   元祐三年辽大安四年   秋,七月,戊申,荆王頵卒,谥端献。   辽曲赦奉圣州役徒。   癸丑,太皇太

  • 雍正上谕 仁君何以要对弥天重犯网开一面·雍正

      编者按:曾静案已基本审清,其所以攻击雍正,思想基础有二,一是受吕留良学说影响,二是听信谣言,而后者更为重要。由于曾静已表示伏罪,转而吹捧雍正。所以雍正认为让其现身说法,平息谣言,不失为一个可利用的工具,并可借以显示自

  • 卷之五十六·佚名

      顺治八年。辛卯。夏四月。丁未朔。享太庙。遣固山贝子巩阿岱行礼。  ○遣多卜臧古西等、赍谕书礼物、往召达赖喇嘛。  ○以镇国将军穆臣、为辅国公。  ○戊申。定诸王、文武群臣、陪祭扈从、及接驾送驾仪

  • 进呈表·佚名

    历代纪事年表进呈表纂修历代纪事年表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臣王之枢诚惶诚恐稽首顿首上言伏以羣籍之垂训孔多道则同归而不易累代之编年维永表以条析而弥彰徵往察来本春秋而扩经中之史维风淑世参纲目而弘史中之经恪奉圣裁

  • 南唐书卷四·马令

    宋 马令 撰嗣主书第四十有四年春正月遣司空孙晟礼部侍郎王崇质奉表于周辞益卑服削去帝号天子犹不答留晟等弗遣钟谟请归取表尽献江北之地天子许之遣崇质德明还始赐江南书曰自有唐失御天歩多艰六纪于兹分鼎峙自为声

  • 田单列传第二十二·司马迁

    张连科译注【说明】《田单列传》是田单一个人的传记,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齐国将领田单率领即墨军民击败燕军的经过。在此之前,齐国曾非常强大,齐湣王北败燕国,南挫强楚,西攻暴秦,并帮助赵国灭掉中山,攻占宋国,扩充了国土一千多

  • 卷六十七·宋敏求

    钦定四库全书唐大诏令集卷六十七宋 宋敏求 编典礼南郊一贞观十七年冬至有事南郊诏祭圆丘明堂并以高祖太宗配诏郊礼唯昊天开元十一年郊天制命宰臣等分祭郊庙社稷勅外坛入庙行事官先去剑佩及履勅天宝元年南郊制每载四

  • 卷二·宋敏求

    钦定四库全书唐大诏令集卷二宋 宋敏求 编帝王即位赦上神尧即位赦太宗即位赦中宗即位赦睿宗即位赦明宗即位赦肃宗即位赦代宗即位赦顺宗即位赦穆宗即位赦敬宗即位赦优赐诸军诏即位赦上神尧即位赦诏曰舜禹殊时禅代存乎

  • 卷十一·佚名

    ——福建省外海战船做法(十一)第十一则赶缯船,六只。内:水师提标左营「国」字二号船一只:身长七丈三尺,头起■〈乔亢〉五尺、尾起■〈乔亢〉三尺八寸。船头长二丈七尺五寸,面匀宽一丈三尺一寸、底匀宽一丈一尺四寸;船中长二丈

  • 昭公·昭公五年·左丘明

    【经】五年春王正月,舍中军。楚杀其大夫屈申。公如晋。夏,莒牟夷以牟娄及防、兹来奔。秋七月,公至自晋。戊辰,叔弓帅师败莒师于蚡泉。秦伯卒。冬,楚子、蔡侯、陈侯、许男、顿子、沈子、徐人、越人伐吴。【传】五年春,王正月

  • 瑜伽师地论卷第七十一·玄奘

    瑜伽师地论卷第七十一摄决择分中声闻地之五复次有七种义。一应推义。二应摄义。三应避义。四应引义。五应遮义。六应持义。七应发义。复次有七种喜。一闻所引喜。二思所引喜。三修所引喜。四离盖所

  • 敕修百丈清规卷第二·德辉

    大智寿圣禅寺住持臣僧德辉奉 敕重编大龙翔集庆寺住持臣僧大诉奉 敕校正报本章第三性者。人之大本也。振天地而莫知其始。穷万世而莫知其终。佛与众生均有是性。悟之而登妙觉。迷之而流浪生死。从劫至劫六道异趣。业

  •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 圣宋御制附·祖琇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 圣宋御制附 太平兴国三年。太宗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御制新译三藏圣教序。赐天竺三藏法师天息灾。其词曰。 大矣哉我佛之教也。化导群迷阐扬宗性。广博宏辨。英彦莫能究其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