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兴佛教编年通论 圣宋御制附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 圣宋御制附
太平兴国三年。太宗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御制新译三藏圣教序。赐天竺三藏法师天息灾。其词曰。
大矣哉我佛之教也。化导群迷阐扬宗性。广博宏辨。英彦莫能究其旨。精微妙说。庸愚岂可度其源。义理幽玄真空莫测。包括万象譬喻无垠。总法网之纪纲。演无际之正教。拔四生之苦海。译三藏之秘言。天地变化乎阴阳。日月盈亏乎寒暑。大则说诸善恶。细则比於河沙。含识万端弗可尽述。若窥像法如影随形。离六情以长存。历千劫而可久。须弥内藏於芥子。如来坥荡於无边。达磨西来传法东土。宣扬妙理顺从指归。彼岸菩提爱河生灭。用行於五浊恶趣。极溺於三业途中。经垂世之无穷。道无私而永泰。雪山贝叶若银台之耀目。岁月烟萝起香界之自远。巍巍罕测。杳杳难名。所以道资十圣。德被三贤。至道启於乾元。众妙生乎太易。综繁形类。窍凿昏冥。绝彼是非。开兹蒙昧。有西域法师天息灾等。常持四忍。早悟三空。翻贝叶之真诠。续人天之圣教。芳猷重启。偶运昌时。润五声於文章。畅四始於风律。堂堂容止。穆穆耀华。旷劫而昏蛰重明。玄门昭显。轨范而宏光妙法。净界腾音。利益有情。俱登觉岸。无所障碍。救诸疲羸。冥昧慈悲汗漫物表。柔伏贪佷启迪昏愚。演小乘则声闻合其仪。论大乘则正觉立其性。含灵悟而蒙福。藏教阙而重兴。幻化迷途。火宅深喻。虽设其教。不知者多。善念生而福量潜臻。恶业兴而胜缘皆坠。调御四众。积行十方。澍华雨於金轮。护恒河於玉阙。有顶之风不可坏。无际之水不能漂。澄寂湛然圆明清洁之智慧。性空无染实相解脱之因缘。可以离烦恼於心田。可以得清凉於宇宙。 朕惭非博学。释典微闲。岂堪叙文以示来者。如腐萤爝火不足比於皎日。将微蠡量海岂能穷尽於深渊者哉。
咸平二年。真宗膺符稽古成功逊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御制继圣教序。赐天竺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法贤。辞曰。
高明肇分。三辰方乃序其始。厚载初定。万汇於以发乎端。清浊之体既彰。善恶之源是显。然后以文物立其教。以正典化其俗。利益之功同归於理。於是乎像法来於西国。真谛流於中夏。洞贯千古。真实之理无以穷。囊括九围。玄妙之门莫能究。言乎妄想则五蕴皆空。现乃真容则一毫圆满广大之教。岂能绝述者哉。伏睹太宗神功圣德文武皇帝。法性周圆。仁慈普布。化蛮貊则万邦辐凑。跻蒸民於仁寿之乡。崇教法则四海云从。惠苍生於富庶之域。见尊经之浩汗。设方便以救沈沦。知法界之恢宏。行精进而摄懈怠。乃择其邃宇。校彼真文。命天竺之高僧译贝多之佛语。象管翻成於金字。珠编复置於琅函。龙宫之圣藻惟新。鹫岭之苾刍仰叹。繇是三乘共贯。四谛同圆。尽苦空真正之言。愿秘密研精之义。赞相相乎实相。论空空乎尽空。华严之理合轨辙。金仙之教同规矩。 朕缵嗣丕构。恭临宝图。常翼翼以抚兆民。每兢兢而守先训。以至释典犹未精详。源其幽深曷能探测。有译经西域僧法贤。奏章恳切。致意专勤。以先皇帝大阐真风高传佛日。兴前王之坠典。振觉路之颓纲。欲旌天造之功。庸用广圣文之述作。请予制序继圣教焉。自圣考上仙。追号罔息。政事之外何暇经心。今已禫除思臻微奥。虽幼承慈训。柰夙乏通才。焉穷乎法海之津涯。莫造乎空门阃域。略敷大意以徇舆情。蹄涔(音岑)不足拟浴日之波。尺棰岂能量昊天之影。聊述短序以纪圣功者焉。
景佑三年。仁宗体大法道极功至德神文圣武睿明哲孝皇帝。御制天圣广灯录序。赐护国将军节度使驸马都尉李遵勖。辞曰。
惟大雄之阐教也。以清净为宗。慈悲救世。解烦恼之苦缚。启方便之化门。安住雪山。始阶於西域。飞行汉殿。遂通於东旦。彼土得道何可胜言。此方承流於是乎在。虽阴魔时有以侮伐。或示神通。而帝释常加於护持。无亏实相。自法眼授记。鞠多即心。佛衣不传。逮六祖而顿悟。牛头析派。续千灯而罔穷。繇斯慧炬益繁。法云滋阴。旁行梵学。转译华音。扣寂禅关。指迷觉路。了达者至乎离念。超登者于以忘筌。为无所不通之明。处不可思议之首。历代圣帝明王旦有为之信向者矣。我太祖之乘箓也。正法延乎住世。我太宗之握纪也。妙供满於诸天。真宗皇帝密契菩提之心。深研善逝之旨。能仁之化一雨普沾。外护之心二缨喜舍。 朕嗣景祚。子育群黎。将以欧富寿之民。居常奉调御之本。丕胄基构。虽祇席於萝图导引津梁。每钦惟於竺氎。兹乃遵前王之道也。其可忽诸。天圣广灯录者。护国将军节度使驸马都尉李遵勖之所编次也。遵勖承荣外馆。受律斋坛。靡恃贵而骄矜。颇澡心於夷旷。竭积顺之素志。趋求福之本因。洒六根之情尘。别三乘之归趣。迹其祖录。广彼宗风。采开士之迅机。集丛林之雅对。粗裨於理。咸属之篇。尝贡绀编来闻扆座。且有勤请求锡序文。 朕既嘉乃诚重违其意。载念薄伽之旨。谅有庇於生灵。近戚之家又不婴於我慢。良可嘉尚。因赐之题。岂徒然哉。亦王者溥济万物之源也。其录三十卷。时景佑三年四月日赐序。
建中靖国元年。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建中靖国续灯录序。赐东部法云禅寺住持传法佛国禅师惟白。词曰。
昔释迦如来之出世也。受然灯之记。生净饭之家。分手指乎天地。而真机已露。游门观於老死。而幻缘顿寂。及乎唱道鸡园。腾芳鹫岭。无边剎境遂现於一毫之端。大千经卷毕出於微尘之表。西被竺土。东流震旦。编叶而书则一时圣教虽传於庆喜。拈华而笑则正法眼藏独付於饮光。自达磨西来实为初祖。其传二三四五而至於曹溪。於是双林之道逾光。一滴之流寝广。自南岳青原而下分为五宗。各擅门风。应机酬对。虽建立不同而会归则一。莫不箭锋相拄鞭影齐施。接物利生启悟多矣。源派广迤。枝叶扶踈。而云门临济二宗遂独盛於 天下。 朕膺天宝命。绍国大统。恭惟艺祖辟度门於绵宇。太宗阐秘义於敷天。章圣传灯於景德。永昭广灯於天圣。皆宏畅真风协助神化。以成无为之治者也。於皇神考尤向空宗。元丰三年诏於大相国寺创二禅。辟慧林於东序。建智海於西庑。壬戍之岁以越国大长公主及集庆军节度观察留后驸马都尉张敦礼之请。后建法云禅寺於国之南。於是祖席光辉丛林鼎盛。天下袭方袍慕禅悦者云集於上都矣。今敦礼以其寺住持僧佛国禅师惟白。探最上乘。了第一义。屡入中禁。三登高座。宣扬妙旨。良惬至怀。昔能仁说法华经。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而弥勒发问。文殊决疑。以谓日月灯明佛本光瑞如此。持是经者妙光法师。得其证者普明如来。今续灯之名。盖灯灯相续。光光相入。义有在於是矣。噫。圆澄觉海本含裹於十方。生灭空沤遂沉沦於三有。因明立所。由尘发知。织妄相仍转入诸趣。良可悲也。若回光内照。发真归元。则是录也。直指性宗单传心印。可得於眉睫。可荐於言前。举手而擎妙喜之世界。弹指而现庄严之楼阁。神通妙用真不可得而思议也。嘉於有众缔此胜缘。俱离迷津。偕之觉路。斯 朕之志已。建中靖国元年八月十五日赐序。
论曰。古称至治之君不世出。然我宋至治。圣君何其盛欤。昔熙丰间。议者以谓我宋累圣规模绝胜汉唐之君远甚。以今观之。信哉斯言也。恭惟四圣御制序。发挥圣藻。宏阐宗乘。足见 天纵妙悟得道之深。而崇尚之体无过与不及。凡历古以来盛帝显王。得佛法味於此尽善尽美矣。其可深秘法藏而不使之广传。同日月光明开悟含识哉。是用着之终篇。仰师论语尧曰之意焉耳。
猜你喜欢 十二门论疏 第四卷·吉藏 澧州洛浦安禅师·惠洪 卷四百六十一·佚名 释净土群疑论卷第六·怀感 序·聂先 卷第四·佚名 无心论一卷·佚名 卷第二十八·李遵勖 菩萨璎珞经卷第十四·佚名 卷第二十二(收字号)·朱时恩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 第二卷·无著 大雲初分至心健度第二十七·佚名 重刻禅林僧宝传序·惠洪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七·佚名 大乘方广总持经全文·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