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奉旨讯问曾静口供二十四条 十六、你曾静自命为济世英

  十六、你曾静自命为济世英才,你真的有“宰相之量”,还是心怀异谋,图为不轨呢?

  【原文】

  问曾静:旨意问你,所著逆书《知新录》内云“湘湾陈梅鼎,识见气节,乡人中罕见。某为他侄婿,一日某到,他迎接某,吾岳翁出见,乃大声指某曰:‘此诗礼大家,方正君子。’又曰:‘吾老三生平作事,惟择婿一椿,眼力高过天下。’又曰:‘贤婿有济世之德,宰相之量。’又生平极鄙薄当今,屡叹先朝衣冠文物,最喜茶陵陈元章,以为大丈夫奇男子”等语。

  据此,则曾静平昔以济世自命,心怀异谋,图为不轨已久矣。可问曾静,伊叔岳陈梅鼎与岳丈是何等样人?茶陵陈元章又是何等人?此三个人,如今现在何处?可供来。至若衣冠文物之语,最为谬妄。盖衣冠之制度,自古随地异宜,随时异制,不能强而同之。亦各就其服习,便安者用之耳。其于人之贤否,政治之得失,毫无关涉也。向闻无知愚妄之徒,轻诋本朝衣冠,有云“孔雀翎,马蹄袖,衣冠中禽兽”之语,其说至为鄙陋。夫以冠言之,则周有雀弁、鹿弁,汉唐有獬豸冠、貂蝉冠、冠之类,以衣言之,则《尚书》云:“山、龙、华、虫作绘。”

  汉、唐以来,有羽衣、鹤氅,以及雉头裘、狮蛮带之类,不可胜数。皆取禽兽之名状,以为服饰之光华,岂有自古以来,用此等衣冠之人皆为禽兽可乎?若夫治天下之道,惟在政教之修明,纪纲之备举,从来帝王全盛之时,君明臣良,朝野宁谧,万民安生乐业,不问为何代之衣冠,皆足以为文明之治。如其不然,则桀纣时之衣冠,即禹汤时之衣冠也。岂以衣冠之相似,而遂可以文明不坠,礼乐不废,不至于乱乎?如元代混一之初,衣冠未改,仍其蒙古旧服,而政治清明,天下又安。其后改用中国衣冠,政治不修,遂致祸败。即此可见衣冠之无关于礼乐文明、治乱也。且如故明之末年,衣冠犹是明之衣冠也,而君臣失德,纲纪废弛,寇盗蜂起,生民涂炭。区区衣冠之制,礼乐文明何在世?可能救明代之沦覆乎?我世祖皇帝统一区夏,戡定祸乱,救民于水火之中。圣祖皇帝继天出治,久道化成,海内承平,恩周万类。凡我朝之仁育义正,鸿猷善政,不及往古者何事?岂容以我朝之衣冠而有妄议乎!盖我朝起自东土,诞膺天命,本服我朝之衣冠,来为万国臣民之主。是上天大命集于我朝祖功宗德者,即天心降鉴在于我朝之衣冠,谓可表中州而式万方也。夫衣冠既为天心降鉴之所在,则奕世相传,岂容擅为改易乎!且如曾静以山野穷僻、冥顽无知之人,尚因妄逆之见,心念故明之衣冠,况我朝席祖宗之鸿业,奉列圣之成规,历世相承,已有百余年,岂有舍己而从人,屈尊而就卑,改易衣冠之理乎?又如今之外藩各国,衣冠之制皆多不同,我朝受其职贡,亦不必强易其衣冠也。况我朝一统之盛,抚有万邦,其衣冠安可轻议乎!着并问曾静,屡叹先朝衣冠文物之语,是何意见呢?

  【译文】

  问曾静:皇上旨意问你,你所写作的叛逆书籍《知新录》里说了“湘湾陈梅鼎的见识和气节,在乡人中是很少遇见的。我是他的侄女婿,一天我到他家中,他出来迎接,我的岳父也出来相见。他指着我大声对岳父说:‘这是个懂得诗书礼乐的大学问家,品行端正的君子。’又说:‘我家老三平生做事,只有选择女婿这一桩,眼光高过天下其他人。’又说:‘贤婿有济世助民的德行,像宰相胸容万事一样的涵量。’他平生最是鄙薄不满当今世风,屡屡叹惋先前明朝的衣冠衣物。而最为赞许的是茶陵的陈元章,认为是个大丈夫,奇男子”等言语,从这些话看来,曾静平时自命是济世英才,心中怀有叛逆阴谋,图有不轨之念已经很久了。可问曾静,你叔岳陈梅鼎与岳父是什么样人?茶陵的陈元章又是什么样人?这三个人现在居于何处?要据实供来。至于曾静所说的衣冠文物这些话,最是荒谬轻妄。这穿戴衣冠的制度,各民族自古以来就是根据地域、时间所制宜,不能强求其相同,也就是各按自己的服饰习惯和方便所穿用罢了。衣冠服饰对于判别人是否贤愚和政治上的得失是毫无关系的。一向也闻知民间有些无知愚妄的人,轻蔑诋毁本朝衣冠服饰,传有“孔雀翎,马蹄袖,衣冠中间是禽兽”的说法,这真是卑鄙浅陋到了极点。就以冠帽来说,周朝时就有雀弁冠、鹿皮冠,汉代唐朝有獬豸冠、貂蝉冠、冠等种类。以服饰来说,《尚书》中写道:“山水、龙、蛇、日月、光华、虫草作绘绣图案。”

  汉、唐以来,便有羽衣鹤氅以及雉头裘、狮蛮带等种类,多得难以胜数。并且还都绘绣以各种动物形状,才使得服饰华光流采。岂能把自古以来穿戴这些衣冠的人们都视为禽兽?如果要说治理天下的大道理,只在于政治教化的修整清明,法纪纲常的全备和实行。历来帝王统治全盛的时候,是君王圣明,人臣贤良,朝野宁靖安谧,黎民百姓安居乐业,不必问其穿戴什么朝代的服饰,都完全可以称之为文明盛世。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夏桀、商纣时穿戴的衣冠,都是夏禹、商汤时穿戴的衣冠,岂能由于衣冠相似,便可以使文明不会堕落,礼乐不会废弛,不至于祸乱丧国?比如元朝统一天下的初期,所穿戴的衣冠未改,仍然是蒙古民族的旧服饰,但政治清新圣明,天下安定宁靖。以后改用为中原服饰,却是政治不能修整,遂即导致祸乱败亡。从此事例可以看出衣冠服饰对于礼乐文明、治国安民是没有关连的。再比如前代明朝末年,穿戴的衣冠仍旧是明朝的衣冠,但却是君王人臣德行丧失,国家纲常法纪荒废,四方盗寇蜂涌而起,黎民百姓深受欺凌涂炭,这小小衣冠制度体现的礼乐文明在哪里呢?衣冠能拯救明朝免遭沦灭倾覆吗?当今本朝世祖皇帝统一华夏,戡平祸乱,拯救万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圣祖皇帝继承天命出任皇位,使道义教化久远传布实行,海内华夏各族统一和平,皇恩普施于四周万千物类。凡是本朝所实行的仁德义举和宏大的法纪政令,何事比不上古时圣贤?难道能容忍因为本朝的衣冠服饰便妄加议论诋毁吗?有本朝奋起兴于辽东,授受于天命,原就穿戴着本朝的衣冠服饰,来做华夏万邦臣民的君主。这就是上天将大命集于本朝列祖宗的功德,也是天心所降鉴于本朝的衣冠服饰,认为它可作为中原的表率,四方的榜样。本朝的衣冠服饰既然是天心所降鉴之物,理应当为一代一代相统,岂能容许改变易换呢!即使像曾静这样生于山野僻乡、冥顽无知的人,因暗存叛逆之心,尚且念念不忘先前明朝的衣冠,何况本朝承继祖宗的鸿业,敬奉历代圣明皇帝的成规,代代相承,已有一百余年,岂能有舍弃自己原有衣冠去依从他人,屈降尊贵而去附就卑贱,改变易换衣冠服饰的道理呢?又如当今海外藩属各国,衣冠服饰制度都不相同,本朝接受他们的税赋贡奉,但也不强迫他们改易衣冠服饰。何况本朝正逢华夏统一之盛世,抚临有千邦万民,自己的衣冠难道能任人轻毁妄议吗?

  再问曾静,你屡屡叹惋先前明朝衣冠文物的言语,是何意思呢?

  【原文】

  曾静供:陈梅鼎是安仁县的百姓,于康熙五十二年老死。弥天重犯的岳父名国衡,是陈梅鼎之弟,亦是个百姓,于康熙四十六年病死。其子贫不能自立,于康熙五十七年搬往四川去了。陈梅鼎之子,今不知其在否。陈元章是茶陵州人,不知是士,是民,不在已四十多年矣。陈梅鼎是弥天重犯的岳伯,弥天重犯十七岁娶他的侄女陈国衡之女,十八岁到他家中有是话。弥天重犯之所以记说此话者,亦是因见得吕留良诗“稚子诧衣冠”之句,所以言得此处。这话皆是雍正五年丁未岁,因张熙至浙江,传得吕留良的诗看见,序有此话。其实当年与陈梅鼎说话时,并未有别意。陈梅鼎本是个农家乡人,未曾读书学问,如何晓得别样说话!其所称许弥天重犯为“诗礼大家,方正君子”者,是因见弥天重犯在他家中比常儿厚重敦笃,不佻达耳。许弥天重犯有“济世之德,宰相之量”者,为心多慈爱而量能容受。因弥天重犯原同居有个兄嫂,因夫妻不睦,兄将嫂改嫁到陈梅鼎邻家,陈梅鼎与是妇语言之间,妇称言弥天重犯处待得他好,所以说有宰相之量。妇复说弥天重犯屡劝兄不得嫁妻。陈梅鼎闻得此话,所以说弥天重犯有济世之德。至于陈梅鼎屡叹先朝衣冠文物者,彼时有七十余岁,大抵他服过先朝衣冠来,所以叹其好。喜陈元章以为大丈夫、奇男子者,弥天重犯不知得陈元章的底里,亦不知陈元章是个什么样人,相隔有五百多里。当时只闻得茶陵州有个陈元章,因得罪州官,州官要捉拿处治他,他随聚众围城,几乎起变,当即被捉伏诛。陈梅鼎之所以称他者,大抵是喜他以匹夫而不受制于官长之故。此是陈梅鼎反常异俗狂怪的说话。弥天重犯见得吕留良前诗句,所以记忆到此。至若谓衣冠文物之说,在弥天重犯有何知识定见,能剖决其中道理丝毫不易而有是说,此乃听得这些俗儒鄙陋议论,不察其理,遂妄有是说。今伏读旨意,广大精深,惊天动地,乃知本朝衣冠之制,原是随地异宜,随时异制,全以道为归,初未尝有意立异,亦未尝强以求同。此正所谓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而无私者也。观此则知本朝一切礼乐刑政,经天纬地之制,无一不顺天因地,因物付物,宜乎冠百王而超千古。弥天重犯得闻斯义,不惟当身喜极快极,冰释雾开,且私幸此说一出,竟足以破千古愚陋疑团。因思从前几多误听谣言处,皆是为心中愚暗,窥探义蕴理奥不到之所致。当时若有高明指示,当前妙理精义之所在,心中未有不喜悦诚服者。如今衣冠之说,从前未尝不因人言而心疑,今得旨意如此煌煌指示,虽木石也会动心点头,弥天重犯到此更有何说!只有叩首,叩首,干万叩首!将此段议论记于心,口传于当世,以解陋儒之疑。若得蒙恩宽宥,德教所被,期以数年,当身学问觊有寸进,笔传于万世,以为百王立政之准而已。

  【译文】

  曾静供:陈梅鼎是湖南安仁县的百姓,于康熙五十二年去世。我这弥天重犯的岳父名叫陈国衡,是陈梅鼎的兄弟,也是个寻常百姓,于康熙四十六年病故。他的儿子因为家贫不能自立,于康熙五十七年迁搬往四川去了。陈梅鼎的儿子,如今不知还活在人间没有。陈梅鼎是我这弥天重犯的岳伯,我十七岁娶他的侄女,即陈国衡的女儿为妻,十八岁到他家中探问时说有这些话。我之所以记说这些言语,也是因为见到吕留良所写有“稚子诧衣冠”的诗句,所以写记于《知新录》中。这都是因为雍正五年时,张熙到浙江传回吕留良的诗文,看了以后,才有这些议论。其实当年与陈梅鼎说话时,并没有其它意思。陈梅鼎本是个农家乡里人,不曾读书识礼,如何知晓别的说法!他之所以称许我这弥天重犯是“懂得诗书礼乐的大家,品行端正的君子”,是因为见我在他家中比寻常儿男敦厚笃实,不是轻佻非分之人罢了。他称许我有“济世助民的德行,像宰相胸容万事一样的涵量”,这些话,意思是说我心底慈善而又具有能忍让的涵养。因为我原同一个兄嫂居住在一起,他们夫妻二人不和睦,兄长便将嫂子改嫁到陈梅鼎的邻居家中。陈梅鼎平日与这个妇人说话时,妇人直言称赞说我待她甚好,所以才有“像宰相胸容万事一样的涵养”的说法。

  妇人还说我多次劝说兄长不要休妻另嫁。陈梅鼎闻听了这些话,于是又说我有“济世助民的德行”。至于陈梅鼎屡屡叹惋先前明朝的衣冠文物,他当时已七十余岁,大概先时穿戴过明朝的衣冠而心存留恋,所以叹赏明朝的衣冠好。再说他赞许陈元章是大丈夫、奇男子的说法,我这弥天重犯不知道陈元章的底细,也不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因为两个地方相隔有五百多里。当时只听传闻说茶陵州有个陈元章,因为得罪了州官,州官要捉拿处治他,他便聚众围攻州府,几乎攘成事变,当即便被捉住处死。陈梅鼎之所以称许他,大概是喜爱他那甘为平民百姓而不愿受制于官府的刚直脾性的缘故。这些便是陈梅鼎反常脱俗狂怪言语的真意。

  我看到吕留良以前的诗句后,便把这些议论记写了下来。至于对衣冠文物的评说,我这弥天重罪的犯人有什么知识见解,能去剖析透明其中丝毫不易改变的道理而形成主见呢?这都是我听了那些卑儒俗士们所乱发的鄙陋议论,没有明察其理论是否正确或谬误,就轻妄随意的说了出来。今日伏读皇上旨意,内中蕴涵博大精深,至理至明惊天动地,这才知道本朝的衣冠服饰,原就是根据地域时间所制宜,完全是因为道统归一所定。当初既没有想要标立新异,也没有想要强求相同。这正是所谓的对上顺乎于天时,对下和合于水土,并没有什么私见。从事例便知本朝一切经天纬地的礼系刑典、政令法制,没有一件不是顺应天地,附合万物,优越制度确实可称超越了古代的圣贤帝王。我这弥天重罪的犯人得能闻知体会这些义理,不只是自己欢喜高兴,心中疑虑冰释雾开,并且暗自庆幸此理论传出,竟足够破除民间千年误传的愚陋疑团。因此思想明白了从前多次误听信谣言,都是因为自己心中愚昧无知,不能窥探理解圣贤的仁德义理蕴涵奥妙所造成的。当时如果有像圣上这样高明的指示,使世人明了理解这些妙理精义的内涵,心中没有不心悦诚服的。这些关于衣冠服饰的评说,从前不能说不是因误听信人言而存疑心中。今日得到皇上谕旨如此明白的指示,虽然是草木顽石也会动心点头的,我这弥天重罪的犯人到这里又有何话可说!只有叩首,叩首,千万次再叩首!将圣上这段议论铭记于心,口传于世,以解开世间陋儒俗士们的疑惑,若能恩蒙朝廷宽宥,使披服于圣德教化,希望数年后,自己学问希图稍有长进,定用文字传记于万世,以作为今后众多君王立政的准则而已。

猜你喜欢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十二·佚名
  二百二十六 曹(兆页)奏请圣安并报雨水粮价摺·佚名
  第一○二比单(堂谕)同治十三年十月三日一一三○四-一一·佚名
  卷八十下·郝经
  第十二册 天命四年八月·佚名
  一四八七 山西巡抚蒋兆奎奏本年查无《通鉴纲目续编》等情折·佚名
  一○九五 安徽巡抚书麟奏请查缴禁书再予展限一年折·佚名
  一八○ 两江总督高晋奏江宁书局拣存不解书籍已经发还折·佚名
  两汉笔记卷十一·钱时
  ·请班师书·丁曰健
  王重师传·薛居正
  附录三 光绪圣德记·梁启超
  卷二十六·徐一夔
  兵二七·徐松
  二十三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古今词话·杨湜

    (宋) 杨湜唐庄宗后唐庄宗修内苑,掘得断碑,中有字三十二曰:曾宴桃源深花草粹编作仙洞。一曲舞鸾歌粹编作清歌舞凤。长记欲别时,残月落花烟重粹编作和泪出门相送。如梦。如梦。和泪出门相送粹编作残月落花烟重。庄宗使乐工

  • 后汉孝顺皇帝纪上卷第十八·袁宏

      永建元年(丙寅、一二六)  春正月甲寅,大赦天下。赐男子爵各有差;鳏寡孤独笃癃不能自存者粟,人五石;贞妇帛,人三匹。   辛未,皇太后阎氏崩。   辛巳,太傅冯石、太尉刘喜以阿党权〔贵〕(臣)免〔一〕,司徒李郃以疾疫策罢。

  • 卷之八百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史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五六二 河南巡抚郑大进奏查获刘峩刷卖《圣讳实录》并查办缘由折·佚名

    五六二 河南巡抚郑大进奏查获刘峩刷卖《圣讳实录》并查办缘由折乾隆四十三年十一月十六日河南巡抚降一级又降三级留任臣郑大进跪奏,为查获不法书本,恭折奏闻事。窃臣在祥符县之八堡工次接据祥符县知县杨暨禀称:本年十月

  •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十三·阿桂

    十二月戊寅上谕军机大臣曰桂林等攻得约咱以后现在统兵罙入其后路策应之兵最闗要昨已飞谕桂林等于续调之陜甘贵州五千兵内量其可以先到者檄调遄赴约咱一路以壮声援但恐两路官兵未能尅期即至而金川所占革布什咱地方距

  • 楚语(查东山笔、沈墨庵阅)·查继佐

    ●楚语(查东山笔、沈墨庵阅)何腾蛟何腾蛟字云从,贵州五开卫人,浙江山阴籍也。天启辛酉乡荐。崇祯初,知南阳,流寇每躏其境,腾蛟训练乡健为二十四营御贼,多有斩获,威惠大着。九年,从巡抚陈必谦败贼于安皋,论功入为武库主事。佥事怀

  • 卷六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通志卷六十五职官略【二】礼部尚书【满洲汉人各一人掌吉嘉军宾凶之秩序学校贡举之法以赞邦礼】左右侍郎【满洲汉人各一人顺治元年定掌祗若彛典以贰尚书汉人左右侍郎初制俱兼翰林学士衔其非翰林出身者

  • 第三节 西北诸国·吕思勉

    自回鹘败亡,北方遂无强部,斯时处漠南者:最东为奚、契丹,其西为吐浑及达靼,更西为党项,又西,则不能去之吐蕃居焉,而回鹘亦与之杂处。漠北东境,时为室韦,其东接于靺鞨。诸部或本非强大,或则流离转徙之余,故鲜能自振者,更无论抟合诸部

  • 卷十九·杨士勋

    ◎定公起元年尽十五年[疏]《鲁世家》:定公名宋,襄公之子,昭公之弟,以周敬王十一年即位。《谥法》:“安民大虑曰定。”元年,春,王。不言正月,定无正也。定之无正,何也?昭公之终,非正终也。死在外故。[疏]注“死在外故”。○释曰:非

  • 非命上第三十五·墨子

    子墨子言曰:古者王公大人为政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是故何也?子墨子言曰:执有命者以杂于民间者众。执有命者之言曰:“命富则富,命贫则贫,命

  • 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中·窥基

    大慈恩寺沙门基撰论。喻有二种。述曰。自下第三示喻之相。文段有三。一标举。二列名。三随释。此初也。梵云达利瑟致案多。达利瑟致云见。案多云边。由此比况。令宗成立究竟名边。他智解起。照此宗极名之为见。故无著

  • 卷第六·丈雪通醉

    锦江禅灯卷第六 昭觉丈雪 通醉 辑 绍兴幻庵 胡升猷 订 大鉴下第十五世 五祖演法嗣 彭州大随南堂元静禅师 阆之玉山大儒赵公约仲之子。十岁病甚。每祷之感异梦。舍令出家。师於成都大慈宝生院宗裔。元佑三年。通

  • 景祐六壬神定经·杨惟德

    北宋杨惟德等撰。2卷。景祐为宋仁宗年号。六壬为古代术数之一。五行(水、火、木、金、土)以水为首,十个天干中,壬、癸皆属水,而壬为阳水,癸为阴水,弃阴择阳,故名壬。六十甲子中,壬占六个,即壬申、壬午、壬辰、壬寅、壬子、壬

  • 医林改错·王清任

    全书2卷,清·王清任撰。河北玉田人,曾做过清代武庠生,并获得过千总的头衔。后来,他专心钻研医术,并到北京城开设药铺,医术甚高明,在京城一带,颇有名气。后来,他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发现人体脏腑在医疗实践中具有重要意

  • 醒梦骈言·守朴翁

    又名《醒世奇言》,全书十二回,有清代刊本。书署“守朴翁编次”,然其真实姓名与生平事迹皆无可考。书中每回演写一个故事,这些故事均可在《聊斋志异》中找到对应篇目。可以说本书是一部根据《聊斋志异》原本改写的《白话聊

  • 酒边词·向子諲

    词别集。南宋向子諲撰。二卷。子諲字伯恭, 晚号芗林, 临江(今江西清江)人。高宗朝,历徽猷阁直学士,知平江府。忤秦桧,乃致仕,退闲十五年。著有《芗林集》、《芗林家规》。词集分“江南新词”与“江北旧词”各一卷。宋

  • 血盆经·佚名

    全一卷。全称大藏正教血盆经。收于卍续藏第八十七册。本经叙述目连尊者至羽州追阳县时,见许多女子在血盆池地狱中受苦。目连问狱卒原委,狱卒即道彼等受苦系由于女子月经、生产时所流污血污秽了地神;加之用水洗其不洁之衣

  • 庐山天然禅师语录·函昰

    十二卷。清代释函昰 (1608—1685)撰。函昰,俗姓曾,号天然。番禺 (今广州)人。天然禅师兴趣广泛,尤喜作诗,是清代有名的诗僧。他所作的《天然禅师语录》一书,为语录体佛书。书中就他一生参佛奉法,喜佛读经,以及于研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