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奉旨问讯曾静口供十三条 十三、被曾静奉以为师的吕留

  【原文】

  问曾静:旨意问你,所著逆书《知新录》内云“近世晚村夫子学问足,本领济,大有为得”。又“生非其时,在今日似恰逢其会”等语。这吕留良自以其先世为前明之仪宾,不忘故国,而在本朝应试诸生,以天盖楼选刻时文,将本朝制科内名人之墨卷文稿刊板求利,致富不赀,乃包藏祸心,肆行无忌。实一反复无赖、卑污狂悖、叛逆之人,天地覆载所不容。今你乃奉为师法,心悦诚服,以为孔孟复生。你所谓吕留良之学问本领,从何处见得?吕留良之大有为,从何处知道?是你与吕留良必曾会晤,亲承指授,而信敬畏服,一至于此。且云“今日恰逢其会”,又是何解?可从实供来。

  曾静供:圣人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又曰:“不知人则是非邪正莫能辨。”弥天重犯今日狂悖,一路错到底者,总因自家僻处山谷,眼孔小,见闻隘,胸次鄙陋,错认人故也。如这些话都是自家没识见讨人底里不着,遂妄意心悦诚服,奉以为师,不惟以为师,且以他为一世的豪杰。其实当时何曾晓得他的行径大有不好处。不过就语句言话上,见得与自家僻性相投合,遂不觉好之深。好之深,遂不觉信之笃。当时所谓学问本领者,妄意指他的说理明,论文精。谓他大有为者,期他得用,可行井田,复三代,从前谬妄信得他是如此。今日蒙圣恩开导点化,始晓得他的行事为人,到处不是。不特他当身大义背谬而已。从此回想,向日之信听他者,何啻陈相之悦许行,痛悔何及?至若谓亲承指授,实实没有。他生在浙江,弥天重犯生在湖南,近广东界,相去有数千里,且弥天重犯是康熙十八年生,吕留良是康熙二十一年死,弥天重犯只有四岁,实未曾与他会晤。至于“恰逢其会”

  等语,是弥天重犯胸中先有他一段看轻后世之心,又有他一段错解《春秋》之意,加以元年匪类之说在耳,而又适值永兴县那两年大雨,数月不断,遂以为世道有不好处。此全是山僻无知的识见。直到旧岁奉拿到长沙,今岁又由长沙到京城,见得年丰时和化行俗美,太平有道,普天薄海皆然。方知圣人在位,政教修举,礼乐明备,直盛千古。从前满肚疑团,始得一洗落实。而吕留良之欺世盗名,大逆不道,蛊惑人心,为覆载难容处,弥天重犯亦了然明白矣。

  【译文】

  问曾静:旨意问你,你写的逆书《知新录》中有“近代吕晚村先生,学问很深,本领很大,大有作为”,以及“没有生在那样时期,而现在好像正好遇到了那个机会”等话。这个吕留良自己认为他的祖先是明代的仪宾(亲王女婿的称号),不能忘记前明王朝,而在我朝参加科举当秀才十多年。后来科考考了第五等,忽然削发出家,扔掉秀才不要,用“天盖楼”堂号选刻当代的八股文,把本朝科举有名之士的作文试卷,刻好印刷来赚钱,发了横财。他包藏着为祸之心,行为放肆元礼,实在是个反复无常、卑鄙下流、疯狂悖乱、大逆不道的无赖,天地都不能容他。现在你却把他奉为师长,佩服之至,把他当成孔子孟子再生。你所说的吕留良的学问本领,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吕留良有大的作为,从哪些地方知道的?所以你和吕留良一定曾见过面,亲自受了他的指教,因此信服敬畏到这样地步。还d现在正好遇到机会”又是如何解释,可从实招供出来。

  曾静供:孔圣人说过:“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又说:“不了解别人,则是非邪正就无法辨别。”犯了弥天大罪的我,今天狂妄悖逆,一路错到底的原因,是因为犯人我家住在偏僻山谷,眼孔小,见闻不广,肚里知识浅陋,错误看待人的结果。像这样的话,都是自己没有见识,不知道别人的底细,遂错误地对他心悦诚服,把他尊为老师。不仅把他尊为老师,而且捧他为一代的英雄豪杰。其实,当时又如何能晓得他的行为大有不好的地方呢?不过是因为他的语言说法上,看到正和自己的偏见相符合,遂不知不觉对他有深刻爱好;爱好得深,遂不知不觉就对他信仰得更深。当时说他有学问有本领,是错误地认为他说理明白透彻,议论精辟妥当;说他大有作为的原因,是希望他能被朝廷使用,可以实行井田制,恢复三代时的盛世。以前的荒谬信服他就是因为这一点。今天蒙受皇上开恩加教育开导,才晓得他的做事和为人处处不对,不仅仅是对人的立身大义解释错误而已。因此回想起来,过去所以听信他的话,这和战国时陈相放弃正路喜好许行的学说一样,实在痛悔已晚了。至于说亲自受吕留良的指教,那确实没有。他生在浙江,犯人我生在湖南接近广东的地方,相去有几千里。而且犯人我是康熙十八年出生的,而吕留良是康熙二十一年死的,犯人我当时才四岁,确实没有与他见过面。至于说的“恰好相逢在一块”等话,是因为犯了弥天重罪的我,心中先存有了他那种看轻后世的心理,又有他那一段错讲《春秋》意义的影响,加之对元朝时匪类的说法也听进去了,而又遇上永兴县那两年一连几个月大雨不断,遂以为这是世道不好而上天降灾。这完全是因住在山野荒辟地方而产生的无知见解。直到去年奉旨捉到长沙,今年从长沙押解到京城来,一路上看见到处年丰人和,教化和风俗都很美好,天下太平,道德深入人心,全国各地都是一样,才懂得当今有圣人当皇上,政治教化都得到很好推行,礼乐文明都十分完备,真是千古以来未遇到过的盛世。从前一肚子疑团,至今才得以洗涤干净。而吕留良的欺世盗名,大逆不道,蛊惑人心,实是天地所不能容许的,犯了弥天大罪的我至此才算心中了然明白了。

猜你喜欢
  卷第一百八·胡三省
  千百年眼卷四·张燧
  台湾关系文献集零十四·佚名
  卷之一百九十一·佚名
  卷之一千三十三·佚名
  卷之四百四十二·佚名
  ◎土布大面俭德规人·宣南吏隐
  卷三·王明清
  序·缪荃孙
  通志卷二·郑樵
  周铁虎传·姚思廉
  戚纶传·脱脱
  卷三十六·佚名
  第十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吕思勉
  李德晋·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六百二十八·彭定求

        卷628_1 【陌上桑】陆龟蒙   皓齿还如贝色含,长眉亦似烟华贴。   邻娃尽著绣裆襦,独自提筐采蚕叶。   卷628_2 【自遣诗三十首】陆龟蒙   五年重别旧山村,树有交柯犊有孙。   更感卞峰颜色好,晓云才

  • 叙·王骥德

      凡物,以少整,以多乱,故横议繁而一炬至,卷弜杂而五厄乘,人事滥则天概之,必然之势也。近代之最滥者,诗文是已。性不必近,学未有窥,犬吠驴鸣,贻笑寒山之石;病谵梦呓,争投苦海之箱。独词曲一途,窜足者少,岂非以道疑小而不争,窍未凿而

  • 卷四十四·朱彝尊

    钦定四库全书明诗综卷四十四翰林院检讨朱彞尊编姚 涞【一首】涞字维东慈谿人嘉靖癸未赐进士第一歴官翰林院侍讲学士有明山存稾【静志居诗话文徴仲待诏翰林相传为学士及杨方城所窘昌言于众曰吾衙门非画院乃容畵匠处此

  • 中秋·刘半农

    中秋的月光, 被一层薄雾, 白濛濛的遮着。 暗而且冷的皇城根下, 一辆重车, 一头疲乏的骡, 慢慢的拉着。

  • 人物·田汉

    刘振声——名老生。刘凤仙——坤角青衣。刘芸仙——坤角老生。萧郁兰——坤角花旦。左宝奎——小丑。杨大爷——当地流氓化的绅士。王梅庵—&mdas

  • 第四十六回 得新怀旧人面重逢 纳后为妃天伦志异·蔡东藩

      却说皇次子古纳答剌,由燕帖木儿护送出宫,当至阿鲁浑撤里故第,安居调养。随来的宫女,约数十人,复从太平王邸中,派拨妇女多名,小心侍奉,还有太平王继母察吉儿公主,及所尚诸公主等,也晨夕过从,问暖视寒,果然冤魂不到,皇子渐瘳。

  • 卷二百二十六·杨士奇

    永乐十八年六月戊戌朔○朝鲜国王李祹遣陪臣南晖等贡马及方物赐之钞币 命俞询为旗手卫指挥使询交阯故都指挥同知琪之子初琪为府军后卫指挥佥事升四川都指挥同知从征交阯留掌都司事以疾卒询应袭指挥佥事 上念琪殁于外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六十三·佚名

    万历二十九年九月乙未朔大学士沈一贯上疏恭谢册立 圣谕因言日今圣节已过宫闱多暇寒温甚适嘉会惟时跂立下风翘傒吉旦伏冀早发以慰群瞻其言殊切至云○南京兵部尚书邢玠请在籍养母奉旨卿外国归来便道省母准展限三月住赞

  • 一五九 多罗质郡王永瑢等奏黄寿龄遗失《永乐大典》六册交部议处折·佚名

    一五九 多罗质郡王永瑢等奏黄寿龄遗失《永乐大典》六册交部议处折乾隆三十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多罗质郡王臣永瑢等谨奏,为奏明事。窃臣等遵旨纂办《永乐大典》内散篇各书,所有应行采录诸条,现在陆续摘抄将竣,因派令各纂修等

  • 卷五十三·鄂尔泰

    钦定四库全书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目录卷五十三济礼氏多克松鄂右系有传吴努浑右系附载乌尔汉氏哈尔图右系有传达礼右系附载赫宜氏乌龄额右系有传葛旒       森彻讷瓦达荪以上俱附载札苏理氏科尔机达右系有传喀玳右

  • 中州人物考卷一·孙奇逢

    容城孙奇逢 撰○理学曹靖修端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戊子举于乡学者称为月川先生天资颕异造诣笃实教人务躬行实践日事著述寒暑不辍坐下足两砖处皆穿其专静如此事父母最孝及遭丧五味不入口寝苫枕块始终不易既塟庐墓六年不

  • 倪维德传·张廷玉

    倪维德,字仲贤,苏州府吴县人。祖父、父亲都以医术显于世。维德自幼好学,后学医,以《内经》为主。他认为自北宋大观年间以来,医生都用裴宗元与陈师文合著的《和剂局方》,这种陈旧的药方对新发现的病多不合用。他求得金人刘完

  • 张孟兼传·张廷玉

    张孟兼,名丁,字孟兼,浦江人。参加修纂《元史》。史成,授国子监学录。历任礼部主事、太常司丞。刘基曾对太祖说“:当今天下文章,宋濂第一,其次是臣刘基,再次是孟兼。”太祖点头称是。孟兼性情傲慢,曾被罚服劳役。其后复官。太祖

  • (一)性与天道·钱穆

    孔子不言性与天道,庄老始言天道,孟荀始言性。《易传》《中庸》则兼儒道两家,会通天人,和合自然人文,而融一言之。濂溪为宋代理学开山,其学派乃承《易》《庸》一路来。所著《通书》,本名《易通书》,阐申《易》旨,故附有《太极图

  • 对于文艺政策之管见·太虚

    ──三十二年三月在重庆狮子山作──承张先生以“我们需要的文艺政策”询及刍荛;再经详阅之下,窃觉所标示“六不、五要”,既甚惬当,而阐明文艺与政治之连系及三民主义应有文艺政策之意义,尤极精彩!惟有希望全国文人作家能协

  • 卷第十五·元来

    无异禅师广录卷第十三之十五 住博山法孙 弘瀚 汇编 首座法孙 弘裕 同集 参禅警语上中下 卍云。与第二编。第十七套第五册所收禅警语同。故今省之。 开示偈一 示无踰禅人参念佛是谁(有序) 无踰禅者。领云栖师翁念

  • 伤寒舌鉴·张登

    一卷 清张登(生卒年不详)撰。诊法著作。张登字诞先,江苏吴江人。张倬之兄。其父张璐为当时名医,对伤寒颇有研究,著有专书。张登曾与其弟张倬一同参订由其父诠次的《伤寒缵论》、《伤寒绪论》。对其父的学术思想多有承

  • 摩利支天一印法·佚名

    一卷,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