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眼卷四
秦用客之功
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然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独秦则不然。始与谋国开伯业者,魏人公孙鞅也,其他若楼缓赵人,张仪、魏冉、范睢皆魏人,蔡泽燕人,吕不韦韩人,李斯楚人,皆委国而听之不疑。卒之所以有天下者,诸人之力也。
战国九流中辩士
战国著书者亡非辩士,九流中具有其人。孟、荀,儒之辩者也;庄、列,道之辩者也;衍、奭,阴阳之辩者也,髡、孟,滑稽之辩者也;宋玉,词赋之辩者也。今但知仪秦髡衍为辩士,孟氏有好辩之名,亦小矣。
古文多譬况
秦、汉以前,书籍之文,言多譬况,当求于意外。如《尚书》云:"说筑傅岩之野。"筑之为言,居也,后世犹有"小筑"之称。求其说而不得,遂谓傅说起于板筑,虽孟子亦误矣。伊尹负鼎以干汤,谓尹有鼎鼐之才也,犹《书》曰"迓衡"云耳。横议者遂谓伊尹为庖人,若然,则衡秤也,尹曰迓衡,其亦舞秤权之市魁乎 子贡多学而识,故孔子曰"赐不受命而货殖焉"。庄子便谓子贡乘大马,中绀表素之衣;太史公立《货殖传》,便首诬子贡,如此则子贡一猗顿耳。又《论语》"为命,裨谌草创之。"左氏遂谓裨谌谋于野则获。盖因草之一字诬之也。孔父正色而立朝,左氏遂谓孔父之妻美而艳,盖因色之一字诬之也。例此以往,则《国语》谓骊姬蝎谮申生,必将如吉甫之掇蜂;《礼》所云诸侯渔色于下,即小说家谓西施因网得之类矣乎 姑发此以谂知者。
读书句读
学者有读书终身不知句读者,由少年不经师匠,因仍至此。尝观李彦平读《礼记》"男女不杂(句)坐不同(句)柂枷不同(句)巾栉不亲授(句)",程伯淳读《孟子》"至大至刚以直(句)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姚宽读《左氏春秋》"故讲事以度轨(句)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句)采谓之物",又"闻晋公子骈协欲观(句)其裸浴(句)薄而观之",费补之读《汉书卫青传》"人奴之(句)生得无笞骂即足矣",杨用修读《史记》"高祖与父老约(句)法三章耳",皆妙得古人之旨。以类推之,如《庄子》"泾流之大两涘"为句。《史记封禅书》"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观后天子至梁父礼祠地主之文,则八神名当至"主"字句绝,而用修、允宁皆"一曰天""二曰地"为句。《季布传》"身屡典军搴旗者数矣"九字一句,而《索隐》"身屡典军"为句。《匈奴传》"务讇纳其说,以便偏指,不参彼己"句绝,而《索隐》以"偏指不参"为句。《律书》"虽妙必效情(句)核其华道者明矣",而用修引之作"情核其华"为句。《魏豹彭越传》:"其云蒸龙变,欲有所会其度"句绝,言欲遭时行志,与所蕴适相际也,如云此足下度内耳可证,而用修"其度以故"为句。《谷永传》"成帝效为微行,多近幸小臣"句绝,"赵李从微贱专宠,皆皇太后与诸舅夙夜所常忧",而用修、元美皆读云"小臣赵、李从微贱专宠"。此类来可悉数。
古书之伪
《本草》,神农书也,中言豫章、朱崖、赵国、常山、奉高、真定、临淄、冯翊出诸药物,如此郡县,岂神农时所有耶 《山海经》,禹、益书也,中有长沙、零陵、桂阳、诸暨,如此郡县,岂禹时所有耶 《三坟》,伏羲、神农、黄帝书也,然谓封拜之辞曰策,策始于汉,而胃伏羲氏有策辞可乎 祭天地于圜丘,大夫之妻曰命妇,《周礼》始有之,而谓天地圜丘、恩及命妇为黄帝之事可乎 相人之术起于衰世,而谓圣人以形辨贵贱、正贤否为神农之书可乎 《三略》《六韬》,太公书也,然其中杂援军谶,以足成之,夫谶书起于战国之后,太公之时曾有之乎 《尔雅》,周公书也,然其中有云张仲孝友,张仲,宣王之臣也,周公安得载之《尔雅》 《左传》,丘明书也,然其中有云"虞不腊矣",夫腊之为节,秦始有之,丘明安得记之《左传》 《汲冢》,周书也,其《周月解》则以日月俱起于牵牛之初,夫自尧时日躔虚一度,至汉太初历始云起牵牛一度,何《周月》而乃尔 《时训解》则以雨水为正月中气,夫自汉初以前历皆以惊蛰为正月中气,至太初历始易之以雨水,何《时训》而云然 《子华子》,程本书也,其语道德则颇袭《老》《列》之旨,语专对则皆仿《左氏》之文,是何彼此之偶合 作声歌似指汉武朱雁芝房之事,喻子车复窃韩愈、宗元墓铭之意,是何先后之相侔 《苍颉篇》,李斯作也,其曰"汉兼天下,海内并厕,豨黥韩覆畔讨灭残",然则汉事何以载于秦书 此类甚多,或摹古书而伪作,或以己意而妄增,至使好事之流,曲为辩释,以炫其博,是皆未之深考耳。
秦之所以帝
尚论秦之帝者,皆曰商君开塞耕战.范睢远交近攻。此说似矣,而非其要也。及读东坡《策断》,为之跃然。《策断》日:"用兵有权,权之所在,其国乃胜。是故我欲则战,不欲则守,战则天下莫能支,守则天下莫能窥。"昔者秦尝用此矣,开关出兵,以攻诸侯,则诸侯莫不愿割地而求和。诸侯割地而求和于秦,秦人未尝急于割地之利。若不得已而后应,故诸侯尝欲和而秦尝欲战,如此则权固在秦矣。且秦非能强于天下之诸侯,秦惟能自必,而诸侯不能,是以天下百变而卒归于秦。诸侯之利固在从也,朝闻陈轸之说而合为从,暮闻张仪之计而散为横。秦不然,横人之欲为横,从人之欲为从,皆其自择而审处之。诸侯相顾而终莫能自必,则权之在秦,不亦宜乎!
秦法弃灰有故
秦法,弃灰于道者弃市。此固秦法之苛,第弃灰何害于事而苛酷如此 盖尝疑之。偶阅《马经》,马性畏灰,更畏新出之灰,马驹遇之辄死,故石矿之灰往往令马落驹。秦之禁弃灰也,其为畜马计耶 一日又阅《夏小正》及《月令》,乃毕得其说。仲夏之月毋烧灰。郑氏注谓为伤火气是矣。是月王颁马政,游牝别群,是毋烧灰者,亦为马也。固知弃灰于道,乃古人先有此禁,但未必刑之如秦法。古人惟仲夏乃行此禁,秦或四时皆禁,故以为苛耳。
秦不绝儒生与经籍
始皇之初,非不好士,亦未尝恶书,观其读李斯《逐客书》,则亟毁初禁,开关以纳之;读韩非《说难》,则抚髀愿识其人,其勤于下士、溺于好文如是!其后焚书之令,以淳于越议封建;坑儒之令,因卢生辈窃议时事而下,要皆有所激而然也。按是时陆贾、郦食其辈皆秦儒生,陈胜起,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故,皆引《春秋》之义以对,亦三十余人。然则秦时曷尝不用儒生与经学耶 后叔孙通降汉,时有弟子百余人,齐鲁之风,固未尝替。萧何入咸阳,收秦律令图书,然则秦又曷常废儒生与书籍耶 后世不明经者,皆归之秦火。夫《易》固为未烬之全书矣,又何曾有明全《易》之人哉 昔人谓秦人焚书而书存,诸儒穷经而经绝,盖为此发也。《诗》有六亡篇,乃六笙诗,本无其辞;《书》有逸篇,仲尼之时已无矣,皆不因秦火。自汉以来书籍至于今日,百不存一,非秦人亡之耳,学者自亡之耳。 [《史记》秦焚书之令云:《诗》、《书》、百家语皆焚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然六籍虽厄于煨烬,而得之口耳所传、屋壁所藏者,犹足以垂世,立教千载,如一日也。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当时虽未尝废锢,而并未尝有一卷流传于后世者。以此见圣经贤传,千古不朽,而小道异端,虽存必亡,初不以世主之好恶而为之兴废也。]
秦火后遗书
万历甲午,司农郎叶公春及疏云:"孔子删书,断自唐虞讫周,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秦火后行于世者五十八篇耳。秦始皇二十六年,遣徐福发童女数千人入海求神仙。徐福多载珍宝图史,至海岛,得平原大译,止王不归,今倭其种也。始皇三十四年始下焚书之诏,故司马光温公《倭刀歌》日:‘徐福时行书未焚,遗书百篇今尚存。'乞乘小西飞封款之便,及纂修正史之时,檄至彼国,搜寻三代以前古书。"叶公此疏,实非迂阔。《丹铅总录》、《双槐岁抄》亦尝言及之矣。陈眉公山居课儿有诗曰:"儿曹莫恨咸阳火,焚后残书读尽无。"[夏君宪日:如此表章,不枉却叶公手疏也。然秦灰之后,代有异书,其毁灭散逸于腐人之手者多矣。有稍知收藏,辄群聚而笑之,尚望其搜求于海外耶 则谓叶公此疏为空言可也。]
坑儒考
秦既焚书,诸儒多谤怨。召诸生至者,皆拜为郎,凡七百人,乃密令冬月种瓜于铏谷中温处,瓜有实,诏下博士诸生说之,人人各异。乃命就视之,先为伏机,诸生各相难不能决,因发机填之以土。於乎!据秦之机焰,儒书与其人灭绝久矣,今二千年间何如哉!
秦世文章
秦王吞诛六雄,首采李斯言,焚《诗》《书》,尊法吏,乃其所称制与金石之铭,犹郁郁乎文也。如李斯所撰《峄山碑》三句始下一韵,是《采芑》第二章法。《琅耶台铭》一句一韵,三句一换,是《老子》"明道若昧"章法。不意虐焰之后,文章犹复遵古如此,毋乃阳弃而阴用之耶
黔首之称不自秦始
李斯刻石颂秦日:"黔首康定"。太史公因此语,遂于《秦纪》谓"秦更民曰黔首",朱子注《孟子》亦日:"周言黎民,犹秦言黔首。"盖因太史公之语也。然《祭统》《内经》实先秦出,黔首之称古矣,恐不自秦始也。
九鼎不为秦用
威烈王时,九鼎震,震者,沦之兆也。鼎,神物也,既能震动,则没入水理也。宋大丘社亡,亡者,自亡也,社能自亡,则鼎能自没无疑。使鼎诚在秦,始皇又何必使人没水而求之也 秦所祷金人有何灵爽,犹潸然泪下于将徙,况神禹之鼎乎 神剑跃入平津,湛卢飞去楚国,鼎不为秦用明矣。故秦史既书昭襄之世九鼎入秦矣,而太史公《秦纪》又书始皇二十八年,使千人没泗水求周鼎,不获也,书法前后抵牾,政使作后来者疑团耳。
长城不自始皇
长城之筑,非独始皇,自赵简子时已起长城备胡矣。秦昭王时筑长城于陇西,赵自代王亦筑于阴山下,盖借此以限华夷,堤防中外,似不为过。然内政不修,而区区外侮之御,以至竭天下之力,亦愚矣。虽然,更继秦者,皆因其已成之势,而世加修补之功,始皇此举,要不为无功于后人。但始皇本谋固欲其子孙传之无穷,岂知身首其疲民亡国者,徒为千万世作役耶 及郡县之制,亦不自秦,按《左传》楚灭陈为县,名始此。
立扶苏无救于亡秦
或谓始皇既没,高、斯之乱不作,得扶苏而君之,犹可以济。不知中原赤子,父子祖孙就嬴氏锋刃者,几二百年,即有圣子圣孙嘘呵保护,无及也。
秦亡不由兵弛
班史以销锋镝、弛武备为秦之所以亡。然秦之亡,非关于兵弛也。当时尽吞六雄,威震六合,彼胡越僻在裔夷,岂能为纤芥之害,而发百万之师以伐之;骊山阿房之役,又复数十万,健卒壮士虚耗糜烂于不切之役,盖侧目倒戈、相挺而并起者,皆秦兵也。《史记》言:"先是,诸侯吏卒繇戍屯使过秦中者,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及章邯以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秦吏卒多怨窃言,诸将微闻其语,以告项羽。羽乃尽坑秦卒二十余万人。"夫此二十万人者,即十余年前王翦、王贲等将之以横行天下、诛灭六雄者也。国有兴废,而士心之勇怯顿殊,异哉!然章邯之降也,特以畏赵高之谗、二世之诛,而其兵固非小弱,亦未尝甚败衄也。而此二十万人者,亦复弭耳解甲,而曾无异辞,虽明知必蹈祸机,反幸诸侯之入关以纾祸,所谓寡助之至,亲戚叛之者欤
章邯未可轻
高祖自汉中东出,司马欣、董翳望风稽颡,独章邯坚守废丘,逾年不下.至于浇水灌之然后破,此岂脆敌哉!惜其不知所事,身名俱灭,严尤之于王莽,道覆之于卢循,皆一律也。
天亡秦
秦灭六国,赵独可惨。长平之役,战而斩者四十余万,降而坑者又四十余万。即于此时生一男子曰赵高,先后杀始皇之二子,而灭秦之宗社;生一女于曰邯郸姬,阴以吕易嬴而莫之觉。全盛一统之业,忽然瓦解,此两人盖从内乱之,赵国之寃气所化也。秦灭六国,楚独无罪。诱怀王而幽囚以死,骨方未寒,王翦六十万人风骤雨至,五湖七泽,势如破竹,陆终、熊绎之后,荡无孑遗。即于此时生二男子于东楚,曰陈胜、吴广,生二男子于西楚,曰刘季、项籍,奋臂大呼,四方响应,神都天阙,三月飞烟。七百年之基,拱手付焉。此四人者,盖从外取之,楚国之愤气所化也,孰谓天道聩聩耶!
陈涉秦民之汤、武
陈涉之王也,其事至微浅,然缙绅先生抱祭器而往归之,张耳、陈余、房君之徒,又皆以兴王之业说之。至其不幸而败,史氏犹再三致意,称其所致王侯将相,竟足以亡秦。夫涉起谪戍而首事,其大要不过偷一时之欲,用军行师,来尝有一日之规,天下后世,正不当以兴亡之事责之,旧史犹复云云。吁,亦悲矣!天下苦秦之祸,故家遗俗,豪杰侠士,丧气略尽。乃其所不虑之戍卒,犹能为天下首事。虽其人物卑陋,事至微浅,而古今犹幸之。盖积万年之憾,而发愤于陈王,犹曰此秦民之汤、武耳。
范增智不如儿女子
婴母知废,陵母知兴,成败之理,虽妇人亦能知之。汉非诸杰所得夺也。居巢叟既知沛公有天子气,又曰"亟击勿失",智出两女子下矣。又外黄舍人儿,年十三,尚能说羽赦外黄当坑者。居巢叟年已七十,顾不能谏羽,使戮子婴、杀义帝、斩彭生、坑秦二十万众,智愚之相去何远哉!
项氏之忧不在沛公
昔者邓侯不杀楚文王,而楚卒灭邓;楚子不杀晋文公,而晋卒败楚;项籍不杀高帝,而汉卒诛项氏,志士至今惜之。呜呼!必杀其所忌而以得国,则安知天下之祸将不出于其所不足忌者哉!昔秦覆灭诸侯,其所忧者,六姓之逋士也。于是不爱重宝,致天下之豪杰而歼其党。始皇之为计亦密矣,而不知乱秦者,则刑余之弄臣;而卒亡之者,皆其不虞之厮隶戍卒也。高帝定天下,亦惟韩、彭、黥布易动而难蓄,三人死,宜果无事,而禄、产之孱弱,几尽天下。由是观之,患不在于纵敌,而多杀无益于弭寇。彼范增者,滋羽之暴,徒欲毙汉于一击,即使得志,而喑哑叱咤之雄,其堪为混一六台之主而无后患乎 吾恐项氏之忧,不在沛公也。
相不足凭
舜重瞳子,羽亦重瞳子,不必皆仁。勾践长颈乌喙,禹亦长颈乌喙,而长颈乌喙不必皆不仁也。彼皮相者,其足与论士乎
高帝入关有天幸
高帝之入秦,一战于武关,兵不血刃而至咸阳,此天也,非人也。秦之亡也,诸侯并起,争先入关,秦遣章邯出兵击之。秦虽无道,而其兵力强,诸侯虽锐,而皆乌台之众,其不敌秦明矣。然诸侯皆起于群盗,不习兵势,凌籍郡县,狃于亟胜,不知秦之未可废也。于是章邯一出,而杀周章、破陈涉、降魏咎、毙田儋,兵锋所至,如猎狐兔,皆不劳而定。后乃与项梁遇,苦战再三,然后破之。梁虽死,而秦之锐锋亦略尽矣。然邯以为楚地诸将不足复虑,乃渡河北击赵。邯既北而秦国内空,至是秦始可击.而高帝乘之,此正兵法所谓避实而击虚也。怀王之遭沛公固当,然非邯、羽相持于河北,沛公亦不能成功。故日:此天命,非人谋。
高祖为义帝发丧
汉高祖为义帝发丧,与曹操挟天子以令天下,其事无乃相类 不知为义帝发丧,因人之短而执之;挟天子以令天下,负己之有而挟之。虽皆诡之为名,但一则豪杰起事,举动光明;一则奸雄不轨,踪迹暗昧。为义帝发丧,无君之罪在项羽;挟天下以令诸侯,无君之责在曹操。[夏君宪日:为义帝发丧,无大紧要,只作口头话柄耳。汉之兴原不系此。羽之立帝,则是浅夫之智,甚无谓,到后面势不得不杀矣,却便惹起许多唇舌。然羽弑帝,亦何救于乌江之败也!]
汉王未尝颠倒豪杰
汉王待九江王布,踞洗召之,已又供帐如王者。苏老泉谓汉王能颠倒豪杰,刘元城又以为识先后着。不知布既杀楚使,又与楚战,又避楚间道来归,此时情势,布必无还楚之理,故当踞洗时,遂以踞洗见,布虽大怒,怕他走到那里去 非汉王故意傲布,实算得布不得不就汉也。其后帐御饮食、从官之盛,此招徕远人之常事,何足为颠倒豪杰 况踞冼亦是汉高谩骂故态,亦是豁达大度之一节,何暇思及先后着来
高祖酬赏遗辕生
汉高祖大封功臣,所遗不独纪信也。余考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日:"辕生秀朗,沉心善照。汉旆南振,楚威自挠。大略渊回,元功响效。邈哉斯人,何识之妙。"按《汉书》辕生说汉王日:"愿君出武关,项王必引兵南走。王深壁,令荥阳、成皋且得休,乃复走荥阳。如此则楚所备者多,力分,汉得休,复与之战,破楚必矣。"其后高祖未酬其赏,故史不列于功臣之数。陆机作颂,乃侪之二十一人之列,可谓发潜阐幽矣。王应麟曰:辕生说行而身隐,鸿飞鱼潜,脱屣圭组,远希鲁连,近幕董公,亦古之逸民,不可与辩士说客并论也。
侯公碑考
侯公说项羽事,《汉书》载本末不甚详。高祖以口舌远之,诚难能矣,然世或恨其太寡恩。宋叶石林有《汉金乡侯长君碑》云:"讳成,字伯盛,山阳防人。汉之兴也,侯公纳策,济太上皇于鸿沟之厄。谥安国君,曾孙辅,封明统侯。光武中兴,玄孙霸为大司徒,封于陵侯。枝叶繁盛,或家河随,或邑山泽。"然后知高祖所以待侯公者亦不薄,惟不用之而已。汉初群臣未有封侯者,一时有功,皆旋赐之美名,号曰君,有食邑,如娄敬封奉春君之类是也。后汉《侯霸传》:河南密人。不言为侯公后,但云族父渊,元帝时宦者,佐石显等领中书,号太常侍,霸以其任为太子舍人。盖史阙也。汉之遗事,古书无复可见,而偶得于此,知藏碑不为无补也。
萧何器识
李斯以焚书亡秦,萧何以收图籍兴汉。胜者之所用,败者之局也。草莽角逐之时,见秦府库宫室之盛,即沛公不能不垂涎。何一刀笔吏,固已习国家体要如此,其器度有越人者。高祖论功,以何为第一,真第一也。但"发纵指示"四字于何不切,当归子房。
萧何治未央宫有深意
高帝之都关中,意犹豫未决,嫌残破故也。何大建宫室,以转其机,盖不欲以据形势、定根本正言于高帝,恐费分疏耳。正与买田宅自污意同。
漂母风旨与圯上老人同
漂母,异人也,其谓淮阴日:"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哉!"盖微言以悟侯耳。知侯之才足以立功,又逆料其不能居功,风旨大略与圯上老人同,特后世无有窥见其妙者。
韩信威名
汉高帝极厚信,亦极忌信。使信将,则以张耳监之;信下魏破代,则收其精军。盖汉实畏其能,故信卒不免。田肯有云:"陛下已得韩信,又治关中。"则知此两事乃当时安危存亡之机。且信之威名使人畏之如此,其不亡何待!
韩信有后
广南有韦土官者,自云淮阴后。当钟室难作,淮阴侯家有客,匿其三岁儿,知萧相国素与侯知己,不得已为皇后所劫,私往见之,微示侯无后意。相国仰天叹日:"冤哉!"泪淫淫下。客见其诚,以情告。相国惊日:"若能匿淮阴儿乎 中国不可居矣,急逃南粤,赵佗必能保此儿。"遂作书遣客匿儿于佗日:"此淮阴侯儿,公善视之。"佗养以为子,而封之海滨,赐姓韦,用韩之半也。今其族世豪于海壖间,有酂侯所遗之书,尉佗所赐之诏,勒之鼎器。夫吕氏当惠帝末,已无血胤,而淮阴后至今存,是亦奇闻,史家不识也。惜其客名姓不传,比于程婴,则有幸不幸耳。此说出张玄羽《支离漫语》。
汉告友之侈封
汉告友之典,封列侯为过盛。韩信、彭越皆吕后使人告之也,而彭越舍人传不载姓右,其人亦不封。告信者乐说,封慎阳侯,享国五十一年,至孙贾之而始弃市国绝。告英布者贲赫,封期思侯,享国二十九年,无后。按告彭越舍人.当是帝后知是吕后使,故不封。而慎阳过享乃尔,天道似未有知也。
张良未尝为韩
沙中一击,子房报韩之义尽矣。祖龙死,秦鹿失,天下之势,非刘则项,百韩成足辅乎 以烧绝栈道为为韩者,迂甚也。秦、项灭而英雄之恨已消,可以辟谷谢世矣。非然者,信诛何辱,良弗去,将次及焉,独为韩乎哉 [余考《荀子》,韩之张去疾,篡臣也。去疾为张子房祖,去疾乱韩,而子房能克盖前愆,为韩复仇,则谓之始终为韩亦无不可也。]
汉高祖尊母不尊父
汉高祖得天下之五年二月即皇帝位,先封高后曰皇后,子曰皇太子,亦追其母曰昭灵夫人。然妇为后而母为夫人,岂当时礼制尚未暇讲耶 时太公乃遗而不封,已不可解。七年春正月,又封刘贾及兄喜暨弟交、长子肥诸人为王,三月复趋丞相差次大小功臣封之,而太公复未议封,即群臣亦无一言及之,何也 逮帝五日一朝太公,家令说太公拥彗却行,帝乃大惊,始下诏日:"诸王、通侯、将军、群卿、大夫已尊朕为皇帝,而太公未有号。今尊太公曰太上皇帝。"是帝为天子已七年,而太公尚为庶人也,大异矣!后十年,太上皇帝崩,虽令诸侯国皆立太上皇庙,亦何益哉!更可异者,太上皇之号,秦始皇以封秦庄襄也,以死者之封封生者,"季不读书",信乎!
高祖赐姓之陋
汉高祖尝赐娄敬以刘氏,后世帝者徒慕英主所为,意其驾驭豪杰,或出于此,于是跋扈之臣与夷酋、贼渠,例皆赐以国姓,谓之固结其心。而嗣君乃屈帝尊以下,同于三者之贱,取笑贻辱,无以示天下威重,此当时公卿大臣不学之过也。
虞美人、戚姬
宋郑叔友论刘、项日:"项王有吞岳意气,咸阳三月火,骸骨乱如麻,哭声惨怛,天日眉容不敛,是必铁作心肝者。然当垓下诀别之际,宝区血庙,了不经意,唯眷眷一妇人,悲歌怅饮,情不自禁。高帝非天人欤 能决意于太公、吕后,而不能决意于戚夫人:杯羹可分,则笑谩自若;羽翼已成,则唏献不止。乃知尤物移人,虽大智大勇者而不能免,况其下者乎!"[夏君宪日:如此情景,正是大智大勇做的。道学先生又着几般嘴脸谩过去矣;不然,则所谓"最下不及情"也。]
汉初封计户口
汉高祖惩戒亡秦孤立之弊,故大封同姓。圣人谓"百世损益可知",皆类是也。周以封建亡,故秦必损之,秦以不封建亡,故汉必益之。事势相因,必至于此。兼汉初户口减少,封诸王时,计户而不计地,故封三庶孽分天下半;其后户口日蕃,所以强大。
高祖竟王刘濞
刘濞之王吴,高祖知其必反而复遣之,此高祖德性规模所以大于唐太宗、汉光武。二君以谶纬多杀不辜,为累大矣。
吕后邪谋在暮年
高帝欲易太子,或日:吕后强悍,高帝恐其为变,故欲立赵王。此殊不然。自高帝之时言之,计吕后之年,当死于惠帝之手,吕后虽悍,亦不忍夺之其子以与侄。惠帝既死,而吕后始有邪谋,此出于无聊耳,高帝安得逆知之 [夏君宪日:悍妇只图快意,管甚亲儿女,唐武曌可见也。知妇莫若夫,高帝如何不逆料来 ]
平、勃未可议
子家羁不欲昭公与季氏立异,子家羁岂党季氏者乎 陈平、周勃不与吕氏立异,平、勃岂党吕氏者乎 狄仁杰不与武氏立异,仁杰岂党武氏者乎 今人既亮二子之心,则不得复议平、勃之迹。虽然,此可与知者道。
四皓赐碑
四皓有羽翼太子之功,其没也,惠帝为之制文立碑。此乃上世人主赐葬人臣恤典之始。《通典》、《文献通考》皆不之载,而四皓碑目,《集古录》、《金石录》、郑樵《金石略》皆遗之,独见于任昉《文章缘起》。
左右袒所以令众
"为吕氏右袒,为刘氏左袒",昔人颇有以绛侯为失计者。不知勃老将也,已预知众心之归刘氏,而不能无疑于吕氏之有党。盖令一下而或间有右袒者,或迟疑未左者,立诛之以令众,如杨素、朱滔之举耳,岂至此而始觇人心之向背哉!
汉文赐吴王几杖
汉文时,吴王不朝,赐以几杖,此与唐之陵夷藩镇邀节旄者何异 不知文帝时权纲在上,仲缩由己,唐一向姑息,权柄例持于下,予夺由人,两事不可同日语。
淮南厉王未尝反
淮南厉王骄恣不奉法则有之,以为谋反,则未也。以文帝时,天下治平,有若金瓯,即病狂丧心者,亦何敢以蕞尔弹丸之地而与之抗 且夫男子七十人,辇车四十乘,反当何所为也 使闽越、匈奴以市明珠良马,或有之,夫越数千里之外徼荒服之夷虏,而为期会,欲与其人相应合,世固无是理也。当是时,天下之人实知之,以故文帝之贤,厉王之暴,而"尺布斗粟"之谣所由起。不然,文帝亦何至终愧悔耶!
文帝奢俭之异
前史称汉文帝节俭,身衣弋绨,集上书囊为殿帷,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此三事以人主行之,可谓陋矣,然赐邓通以十数巨万,又以铜山与之,此又何也
猜你喜欢 列传第二十八 邢卲·李百药 卷五十·志第十七·柯劭忞 卷七十五 魏紀七·司马光 國朝獻徵錄卷之二十二·焦竑 名山藏卷之五·何乔远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十九·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八十七·佚名 卷之四百四十四·佚名 中兴小纪卷二十五·熊克 卷十五·萧常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八·阿桂 卷二十四 马援列传第十四·范晔 弇山堂别集卷八十九·王世贞 第三章以作文为证·孙中山 三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