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曹元用传

曹元用字子贞,祖籍阿城,后迁居汶上。元用天资聪敏,性格开朗,幼好读书,过目不忘,每夜读书,常通宵达旦。父亲怕他因此得病,阻止他,他却用衣蔽住窗子,在房内默读。

元用开始任镇江路儒学正,期满考核合格,游于京师。翰林承旨阎复,对于各地来的士子很少有称赞的,见到元用,将他所写的文章给元用看,元用立即指出其中的毛病,复认为元用是个奇才,荐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元用认为国史院的官员都才不称职,请于测试后录优任用。御史台聘他为属官,元用不曾学过如何办理公务,但对一些事情却能有明确的判断,御史台的属吏们反而要向他请教。转为中书省右司的属员,与清河的元明善、济南的张养浩,并称为“三俊”。后授任应奉翰林文字,又转任礼部主事。在当时历朝皇后死后,还是称其名,没有谥号,元用认为:“后为天下之母,岂可直接称其名,应加上美好的称号,以发扬其美德。”改任尚书省右司都事,转为员外郎。废除尚书省后,他退居任城,在那里住很久,齐、鲁间士人向他求学的甚多。

延..六年(1319),授太常礼仪院经历,建议太子英宗亲自参加祭祀之事,精心于礼乐。英宗亲自主持祭祀的礼节、仪仗队、车马、服装等制度,都是他裁定的。原来太庙九代皇帝的灵位分室供奉,但都在一殿之内祭祀。仁宗崩,殿内也无室可以供奉了,便在武宗室之前接了一间供奉。英宗上京召集礼官讨论此事。元用认为,应该建大殿于原殿之前,内设十五室。帝认为此议甚好。授元用为翰林待制,升直学士。

至治三年(1323)八月,发生铁失刺杀英宗的事变,贼党赤斤铁木儿突然来到京师,收缴各衙门大印,召两院学士北上。元用一人未去,并声称:“此非常之变,我宁死也不能屈服。”不久,这次政变以失败告终,人们都说元用有先见之明。

泰定二年(1325),授元用为太子赞善,后转为礼部尚书,兼经筵官,又任大朝会的纠仪官,在退朝时号令循序而退,无夺门而出的事情发生。他认为太医、仪凤、教坊等官,不应列入正班,应自成一列。这些建议均被采纳。丞相拟废除科举制,元用反对:“国家文治正要用此制度,怎么能废!”有人提出对太庙的祭祀由四季减为冬季,元用认为,太庙四时祭祀,缺一不可,这是礼经中规定的,岂可为减少耗费而废应行之礼!

泰定三年夏,发生日食、地震、星变,皇帝诏令廷臣商议消灾之策,元用提出:避免天灾的办法,是不讲空话,但务实际,也就是实行德政。具体说就是:节省一切不应开支的费用,选拔贤能者为各地守令,抚恤贫民,祭祀天地,禁止佛事,停止不必须的制作以减轻人民负担,慎重地实行赏罚以鼓励和惩罚士民。这些意见都切合实际,清除当时政治中的弊端。他还论及科举取士之法,认为应当革除冒名顶替,严格进行考核,使得有真才实学的人得到任用。这些意见朝廷都予以肯定。拜为中奉大夫、翰林侍讲学士兼经筵官,参与修纂仁宗、英宗两朝实录。又奉旨纂集甲令为《通制》,把唐《贞观政要》译为蒙古语言。这些书编成后都流行于世。凡朝廷的文告和命令,都是元用起草的。文宗时他起草宽恤之诏,受到皇帝的称赞,赐金织纹锦。

天历二年(1329),代表皇帝到曲阜孔子庙举行祭祀,回来献上孔子像及所撰的代祀记,文宗非常高兴。当时太禧宗..院副使缺员,中书奏荐元用充任,文宗不准,说“此人是翰林中所不可无者,将来有大用”。不幸去世,文宗哀悼不已,对侍臣说:“曹子贞尽忠尽力,不幸今亡,可赐安葬费五千缗。”赠正奉大夫、江浙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追封东平郡公,谥“文献”。有诗文四十卷,题为《超然集》。

猜你喜欢
  ●卷九·徐梦莘
  卷二十四·张九成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七·佚名
  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八·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八十九·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三十三·佚名
  卷之一千三百十四·佚名
  第二七二清单同治十年十月初四日一一七○二--一·佚名
  四二九 广西巡抚吴虎炳奏遵旨查明实无应留应还书籍折·佚名
  自序·查继佐
  卷三十·佚名
  卷一百二十九·佚名
  卷七十二、光复军之顿挫·黄鸿寿
  卷65·陈邦瞻
  卷第廿七·太安万侣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492 ·佚名

    张耒 秋风三首 秋风萧萧吹野桑,田家黍稷初登场。 雉肥兔饱鹰隼健,水落沙冷鱼龙藏。 长淮烟波渺千里,怅望搔首山川长。 二年薇蕨苦不饱,长安裘马多辉光。 张耒 秋风三首 昏鸦归栖暮天迥,新月娟

  • ●蚁术诗选卷之一·邵亨贞

    元云间邵复孺着 明新都汪 稷校 五言古风 秋怀 次韵王彦强监税中秋不见月 又次九日韵 夏夜 夜 谒青龙文庙 和孙果育先生晓行池上韵 晚望五侧体 斋居读书效晦庵先生体二首 早春次陆伯弘韵 陈元茂别去十年扁舟由山阴来

  • 卷四百四十五·列传第二百四·文苑七·脱脱

        ◎文苑七   ○陈与义 汪藻 叶梦得 程俱张嵲 韩驹 朱敦儒 葛胜仲 熊克 张即之   陈与义,字去非,其先居京兆,自曾祖希亮始迁洛。故为洛人。与义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与抗。登政和

  • 第八十回 宇文妇醉酒失身 尉迟公登城誓众·蔡东藩

      却说周主赟嗣位改元,即封皇子衍为鲁王,未几立衍为太子。又未几即欲传位与衍。看官听着!赟年方逾冠,太子衍甫及七龄,如何骤欲内禅?这岂非出人意外的奇事!其实他的意见,是因耽恋酒色,不愿早起视朝,所以将帝座传与幼儿。诸王

  • 通用諡法释义·鲍应鳌

    文经纬天地 修德来逺 勤学好问 道德博闻慈惠爱民 敏而好学 愍民惠礼 刚柔相济忠信接礼 修治班制 施而中理武克定祸乱 保大定功 威强敌德 刚强直理刚强以顺 辟土斥境 折冲御侮 刑民克服成礼乐明具 持盈

  • 后汉书补逸卷二十一·姚之骃

    司马彪续后汉书第四朱儁儁字公伟防稽人少好学为郡功曹察孝廉举进士以讨黄巾功拜车骑将军累迁河南尹董卓见儁外甚亲纳而心忌之儁亦阴备焉关东兵起卓议移都儁輙止卓卓虽惮儁然贪其名重乃表拜太仆以自副儁被召不肯受拜因

  • 纲目续麟彚览卷中·张自勋

    【乙魏咸熈二年晋武帝司马炎泰始元年酉吴甘露元年○是嵗魏亡晋代凡二国】原本分注晋下有世祖帝上有皇字并非十二月魏晋王炎称皇帝废其主为陈留王原本晋上无魏字其作魏并非【戊晋泰始四年子吴寳鼎三年】三月晋太后王氏

  • 安德王高延宗传·李延寿

    安德王高延宗,文襄帝的第五个儿子。母亲陈氏,是广阳王的乐伎。延宗幼时被文宣帝收养,长到十二岁,文宣帝还让他骑在自己肚子上,让他尿在自己的肚脐里,抱着他说:“真可怜,只有这一个。”问他想当什么王?他答道“:想当冲天王。”文

  • 卢藏用传·刘昫

    卢藏用,字子潜,是度支尚书卢孙庆的侄孙。他的父亲卢王敬,在当时很有名,官至魏州司马。卢藏用少年时代就以辞学著称,他在举进士之初,因不被选用,就做《芳草赋》来表达自己的心志。不久,隐居终南山,学辟谷(导引之术,不食五谷,可以

  • 日本传·张廷玉

    日本,就是古代的倭奴国。唐朝咸亨初年,因其地靠近东海,最早看到日出,才改名为日本。日本四面环海,只有东北部有少量大山,内分为五个畿、七个道、三个岛,共一百十五个州,统领五百八十七个郡。周围有小国数十个,都从属于日本。这

  • 辨定祭礼通俗谱卷五·毛奇龄

    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四时荐新仪荐日主人等诣家堂 常服 盥 启祏 辟匰门焚香灼油燎主人奠新【或槃或鼎】清钟【一茶】笾【四 菓羞二餈羞二】主妇奠副【新鼎则副槃新槃则副鼎】清钟【一饭】豆【四 脯腊二菹醢二】 

  • 卷二十二·余萧客

    钦定四库全书古经解钩沈卷二十二长洲余萧客撰春秋公羊传公羊序子夏传公羊髙髙传其子平平传其子地地传其子敢敢传其子夀至汉景时夀乃与弟子胡母子都着以竹帛其后传董仲舒以公羊显于朝戴宏序【读书志三  玉海四十】戴

  • 卷二十·郑玉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阙疑卷二十     元 郑玉 撰 七年春公伐邾三月甲戌取须句遂城郚 公伐邾间晋难也三月甲戌取须句寘文公子焉高氏曰僖二十二年公伐邾取之以归须句子矣後复爲邾所取今公又取之寘文公子焉先书公伐

  • 礼记析疑卷一·方苞

    翰林院侍讲衔方苞撰曲礼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貌肃言乂敬之徴也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慢易之心入之言不昭则无守气又所以制于外而养其中也 事无不敬则天地明着应之不违其则民所以安之本也俨若思则见者莫不敬安定辞则

  • 羽庭集·刘仁本

    元代诗文别集。6卷。刘仁本撰。刘仁本诗文集久已散佚,仅《永乐大典》各卷收入了刘仁本《亦玄集》、《羽庭诗集》之中的作品。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重辑出刘仁本诗文若干篇,编为6卷,统名为《羽

  • 天启吴兴备志·董斯张

    浙江地方志。明董斯张纂,三十二卷。斯张字遐周,乌程(今浙江湖州)人。监生,著《广博物志》等书。是编天启四年(1624)告成。记事止天启初年,约二十三万字。分帝胄、宫闱、封爵、宦师、人物、建置、岩壑、田赋、水利、选

  • 砚笺·高似孙

    古砚专著。宋高似孙撰,共四卷。此书集录前人众家论述,详而有据。一卷撰端砚,二卷撰歙砚,三卷撰砚品,四卷集前人论砚诗文。二卷附砚图四十二式, 已佚。是书成于嘉定癸未(1223)年间,前有自序一篇,文字隐晦、艰涩,难明其

  • 云蕉馆纪谈·佚名

    明鲁人孔迩撰。一卷。共十九条,述陈友谅事约据其半,又数条述明玉珍、明升事,多为它书未载;亦及明初史事。当著于明洪武以后。有《稗乘》本、《丛书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