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宦者传论

五代文章简陋,史官的职务因丧乱而废除,传记小说多失传,所以事迹不完善,谣传谬误混杂。至于英雄豪杰奋起,决战胜败、国家兴亡之际,不可能没有谋臣之略,辩士之论,而文章未能发现,以至于泯灭不能传于后世。然而唯独张承业的事迹为人们眼见耳闻,至今老年人还能述说。他的议论是很杰出的,那不是一般宦者的言论啊。

自古以来宦官乱国,根源在于女祸。女,色而已;但宦官的害处就多了。他们因服侍皇帝而办事方便,他们的心也专横而残忍。能以小事使皇帝高兴,小信用笼络皇帝的心,使皇帝对宦官信任亲近。待其已信,然后用祸福来挟持皇帝。虽然有忠臣能臣布满朝廷,而皇帝以为与自己疏远,不如起居饮食、服侍左右的宦官亲近可靠。因而皇帝往往对宦官日益亲近,对忠臣学士日益疏远,皇帝也就日益孤立。势孤,惧祸之心更重,宦官挟持更牢固,皇帝的安危取决于宦官的喜怒,祸患埋伏在帐内门内,本来认为可以依靠的,却成了祸患。等到发现祸患深重,想与大臣们商量对策已晚了,祸患愈来愈深,事急了宦官挟皇帝做人质,虽然有聪明的皇帝但无人与他谋划,有谋划也无法施行,施行了也不能成功,甚至造成两败俱伤。大者亡国,次者亡身,若遇到奸雄借机而起,尽杀宦官以快天下之心罢了。历代史书所载宦官之祸常常是如此了结,并非一代的事情。那些当皇帝的人,也不是想养祸于内而疏忠臣于外,而是日益增多的弊病造成的。关于女色的诱惑,最不幸的是不容易觉悟,等到大祸临头,倘若能一旦觉醒,立即去掉还来得及。宦官之祸,虽然想悔悟,却有去不掉之势,唐昭宗的情况就是如此。所以说“:此患比女祸危害更大。”就是这个道理。能不鉴诫吗?昭宗信任亲近宦官,因此有东宫之被幽禁。出来后与崔胤图谋杀宦官,胤是宰相,自觉力不能为,去召梁兵,梁兵快到了,宦官挟天子逃奔到岐,梁兵包围三年,昭宗虽然出来了,然而唐朝终于灭亡。

起初,昭宗出来后,梁王杀尽宫内宦官第五可范等七百多人,逃在外的宦官,下诏天下捕杀,但诸镇多藏匿而不杀。当时藩镇割据,多用宦官办事,吴越最多。庄宗立,下诏天下访求故唐时宦官送京城,得数百人,宦官重新用事,直至灭亡。这和使用已经翻倒的车子而履其辙有什么不同呢?实在可悲啊!

庄宗未灭梁时承业已死。后来居翰虽然当枢密使但不管事。宣徽使马绍宏赐姓李,颇受信用。然而用诬告杀害大臣,收贿赂,专威福,取怨天下者是左右亲近的宦官啊!那时,明宗从镇州入京朝见,庄宗怀疑他有异志,暗派绍宏观察他的动静,绍宏反而把实情告诉明宗。明宗在魏反,天下人都知道祸乱起于魏,哪里知道引起明宗造反的起因是绍宏造成的呢?郭崇韬已破蜀,庄宗听信宦官的话而怀疑他。然而崇韬的死,庄宗不知道,都是宦官所为。这时唐的精兵都在蜀,假若崇韬不死,明宗入洛,能无西顾之患?哪里能安然的取而代之呢?明宗立,又下诏天下捕宦官杀尽。宦官逃亡山谷,多削发为僧。逃到太原的七十多人,都被捕到都亭驿杀掉,血流满庭。

明宗晚年多病,王淑妃专制内廷,又干预政治,宦官孟汉琼因而用事。秦王入宫探望明宗病情,出去后听到哭声,认为皇帝已死,谋划率兵入宫是害怕自己不能即位。大臣朱弘昭等人正在商议此事,未决,汉琼迅速入见明宗,说秦王造反,立即派兵诛杀,陷秦王以大恶之罪名,明宗也因此饮恨而死。后来愍帝逃奔卫州,汉琼西迎废帝于路,废帝厌恶而杀掉他。

唉!人在安乐的情况下,自己不是圣哲,时间长了不可能不骄奢怠惰。宦官、女祸都不是一日之事,必乘人骄惰而慢慢渗入。明宗不是怠惰的君主,为什么也会有宦祸呢?是因为在位时又老又病造成的。其他的多是武人崛起,后继者年龄小寿命短,所以宦官还来不及有所作为。造成大祸的就这几件事。唯独承业的论议伟然可爱,特别是居翰更改一字而活千人。君子对人,有善事,都要采纳。我对这两人是取其善而戒其恶,这叫作“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啊”。所以把他们的祸败善恶突出的方面都写出来。

猜你喜欢
  卷四百一十二·列传第一百七十一·脱脱
  卷二百二十九 列传十六·赵尔巽
  卷一百六十八 皇祐二年(庚寅,1050)·李焘
  第九十四回 入陷阱幸脱上源驿 劫车驾急走大散关·蔡东藩
  千百年眼卷一·张燧
  卷之七百七十一·佚名
  卷之五十三·佚名
  ●下篇卷三·陈洪谟
  卷七十八·张守节
  卷十六·张守节
  第39章 对于病兵不闻不问·冯玉祥
  ●凤洲杂编三·王世贞
  凡例·许寿裳
  熹庙谅阴记事·顾炎武
  卷二百十三之三·雍正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幕·老舍

    时间 前幕半月后,下午。地点 同前幕。人物 前幕见过的有:破风筝 方珍珠 方大凤 方太太 孟小樵向三元 白花蛇应该介绍一下的有:王力——男,三十岁,文艺作家。他愿深入民间,写出大众文艺,故肯与艺人来往。心地光明,身体

  • 第八回 玉臂双拳佳儿怀异宝 金丹十粒义仆结仙缘·萧晶玉

    却说许通把高府的家丁唤进书房,叩首已毕,垂手站在一边。高寇二公一齐问道:“有何事故。夫人着你来请?”家丁道:“二夫人方才添了一位公子,夫人命小子与千岁报喜,就请回家。”高公闻言,这一喜非同小可,寇公也欢喜非

  • ●卷一·郭麐

    ○词有四派词之为体,大略为有四:风流华美,浑然天成,如美人临妆,却扇一顾,花间诸人是也。晏元献、欧阳永叔诸人继之。施朱傅粉,学步习容,如宫女题红,含情幽艳,秦、周、贺、晁诸人是也。柳七则磨曼近俗矣。姜、张诸子,一洗华靡,独标

  • 卷五 中唐二·佚名

    全唐诗续补遗卷五 中唐二权德舆秋疾初愈月夜咏左思招隐诗因而成咏闲吟理轻步,不厌凉夜咏。断续风际声,清羸月中影。荧光拂花露,泉脉连桐井。心畅百虑销,境闲万籁静。前贤有遗韵,顾我三日省。朗怀方自怡,星河渐耿耿。卧病初

  • 卷八百六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八百六十七浑家门客联句【文明初毘陵滕庭俊之洛调选至荥水西投道傍庄家见二人一称麻大名来和一称和且耶言同作浑家门客邀庭俊赴其馆饮啖各赋诗题曰同在浑家平原门馆联句忽被主人觅唤乃知坐厠

  • 御选金诗卷三·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金诗卷三五言古诗一蔡松年漫成人生各有适一受不可更违已欲徇世忧患常相婴三军防汉将九鼎调苍生功名岂不美强之辄无成朝昬忘寝食俯仰劳心形何如从所好足以安余龄予也一丘壑野性真难名力懦谢提劒才拙慙

  • ●卷二·毛先舒

    ○魏《庚溪诗话》云:"魏武、魏文父子横槊赋诗,虽乃壮抑扬,而乏帝王之度。"余谓汉武《秋风》之悲,不害其雄主;隋炀典制之作,无救于亡国。庚溪此论,非通于述作之言矣。《却东西门行》,奇骨骏气,跌宕流转,此曹公五言绝唱也。子建独

  • 卷一百四十七·列传第四十四·柯劭忞

      李守贤 彀 伯温 守正 守忠 何实 李亨安 世英 薛塔剌海四家 奴 高闹儿 元长 灭里干 王义 奥敦世英保和 希恺 希尹 田雄 史千 张拔都 忙古歹 世泽 张荣 君佐 孙威 拱   李守贤,字才叔,大宁义州人。祖父小字放军,从

  • 卷一百0六 晉紀二十八·司马光

      起旃蒙作噩(乙酉),盡柔兆閹茂(丙戌),凡二年。   烈宗孝武皇帝太元十年(乙酉、三八五年)   春,正月,秦王堅朝饗羣臣,時長安饑,人相食,諸將歸,吐肉以飼妻子。   慕容沖卽皇帝位于阿房,改元更始。沖有自得之志,賞罰任情。慕容

  • 卷一百八十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八十二兵考【四】直省兵【臣】等谨按郡国之设兵自分置郡国始若汉之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唐之折冲府兵宋之诸州镇厢兵皆是也然往往行之未久寖失其初意其後并其制而隳之明初於一郡设所连郡设

  • 卷第六十二·佚名

    宰相十二 进官加恩别使四王圭授银青光禄大夫兼门下侍郎依前平章事监修国史制元丰三年九月门下。朕稽若古训。肇新庶官。必也正名。率由道揆。因以制禄。庶无食浮。粤惟宰制之司。首被甄升之命。诞扬涣号。播告治朝。

  • 选佛谱卷第二·智旭

    【第二法道流弊门(凡五位)】破尸罗(那那。阿鼻狱。那谟。无间狱。谟谟。中品畜。阿阿。少财鬼。阿弥。上品畜。弥弥。畜修罗。阿陀。有财鬼。弥陀。鬼修罗。陀陀。魔天。那佛。谟佛。皆听法杂众。阿佛。取相忏。弥佛。无

  • 卷第一百十二·李通玄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一百十二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经 唐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造论 唐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厘经合论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五 【论】第一正入当位法门中长科为十段一尔时善财童子已下至增长

  • 第八 波须罗经之义释·佚名

    一 有净唯此处 彼等如是说 于诸他之法 言无有清净 依彼于其处 还是说清净 广自之真理 住于之住着(八二四)“有净只此处,彼等如是说”者,[彼等]言、语、话、说明、言说此是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

  • 太上说中斗大魁保命妙经·佚名

    作者不详。道教经书《五斗经》中之一篇。经文称太上老君于永寿年中授正一张天师《西斗灵文》之后,又于玉局座授此经。据称:中斗位居五天之中,四方拱卫,尊大无极,主天元炁,统领诸天秘文洞章,天人所宝;东斗主算,西斗记名,北斗落

  • 中俄伊犁交涉始末·罗惇曧

    清罗惇曧撰。叙光绪四年(1878)至七年间,中国为索还同治十年(1871)沙俄趁浩罕头目阿古柏侵占天山南路之机强占中国领土伊犁的交涉过程。所记崇厚因沙俄胁迫擅自签订丧权辱国的《里瓦几亚条约》以及曾纪泽为修订崇约衔

  • 底哩三昧耶不动尊圣者念诵秘密法·佚名

    三卷,唐不空译。说念诵佛莲金三部不动尊之仪轨。

  • 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觉意三昧·智顗

    佛教著述。隋智述,灌顶记。一卷。原书无序跋和撰时。是一部阐述“觉意三昧”行法的著作。分六篇:一、辨法相;二、释觉意三昧名;三、释觉意三昧方便行;四、释觉意三昧明心相;五、释觉意三昧入正门;六、释觉意三昧证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