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谏逐客书译文

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

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侍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鼍之皮的好鼓。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秦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入耳目的所有这些都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耳上的玉坠,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闲雅变化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丽,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乌乌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确真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那郑、卫桑间的歌声,《韶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淫靡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韶虞》,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快意,可以满足耳目官能的需要么?可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事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国,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

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而宝贵的却很多;贤士中不出生于秦,愿意效忠的很多。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

猜你喜欢
  卷二十 古今人表第八·班固
  元朝典故编年考卷八·孙承泽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九十九·佚名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七十七·佚名
  卷之一千一百十三·佚名
  卷之一千四十八·佚名
  雍正实录卷之三十三·佚名
  中兴小纪卷三·熊克
  贾思伯传·李延寿
  卷二百六十八·佚名
  卷一百十一·雍正
  七 地质科科长——地质研究所——北大地质系·胡适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吕思勉
  卷24·陈邦瞻
  过探先·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四集卷三十·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四集卷三十古今体一百五首【乙未六】养心殿对雨【四月廿四日】过午云似凑逮未色变黄须臾为昬霾飕?风渐狂又复无雨冀反侧愁不遑岂料风催雨顷刻霔霈霶疾更继以徐历申酉戌长鸳溜如玉瀑扣砌疑银塘丰泽

  • 卷七·曹庭栋

    钦定四库全书宋百家诗存卷七嘉善曹庭栋编鄱阳集彭汝砺字器资饶州鄱阳人治平二年举进士第一累迁监察御史里行首陈十事指擿利害多人所难言者元丰初以馆阁校勘为江西转运判官数上疏论事元祐二年超为起居舍人权兵刑二部侍

  • 卷二十二·李蓘

    钦定四库全书宋艺圃集卷二十二明 李蓘 编僧希昼六首寄题武当郡守吏隐亭郡亭传吏隠闲自使君心卷幕知来客悬灯见宿禽茶烟逢石断棊响入花深会逐南帆便乘秋寄此吟书惠崇师房诗名在四方独此寄闲房故域寒涛濶春城夜梦长禽

  • 卷一百七十六 至和元年(甲午,1054)·李焘

      起仁宗至和元年正月盡是年八月   春正月辛未,詔京師大寒,民多凍餒死者,有司為瘞埋之。   壬申,碎通天犀,和藥以療民疾。時京師大疫,令太醫進方,內出犀牛角二本,析而觀之,其一通天犀也。內侍李舜卿請留供帝服御,帝曰:「吾

  • ●附录·王致远

      ○读守城录感作   (宣城梅敬实)   一读守城录,永怀忠敏公。丹心悬皎日,青史见流风。展此万全策,伟哉三捷功。英雄嗟已矣,遗恨百年中。   ○挽忠敏王公忠孝歌   (明郡守汤逊)   黄须奚儿欲吞蜀,德安恃险为城郭。

  • 卷三十四正俗一·何良俊

    夫国之政理,未尝不始乎治而卒乎乱。世之习俗,未尝不始乎厚而卒乎漓。苟常乱常漓,则将何所底止乎?呜呼!然未有极而不反者。即三代质文之变,大率亦犹是也。今习俗已甚漓矣,所赖祖宗法度严密,天子明圣,故未至于乱耳。然习俗政理未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三十三·佚名

    嘉靖三十五年三月庚申朔 孝肃皇后忌辰遣彭城伯张熊祭 裕陵○以建州右卫指挥同知撒麻哈阿剌河卫都指挥佥事三赤哈诈冒敕书入贡事觉下通事刘宝等三人开原备御指挥佥事邹曾臣等四人于抚按官问辽阳副总兵王全禄等三人以验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六十二·佚名

    弘治十三年五月甲寅朔监察御史余濂言北虏犯边大同失利兵部侍郎王宗彝杨谧俱不可用乞并在京在外诸大臣之不职者同赐策免吏部覆奏请如近日京营总兵官乞休事例令大臣各自陈休致去留取自 上裁从之○增设南京太常寺协律赞

  • 卷之一千一百四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九四 闽浙总督钟音等奏呈续购书集清单并报前获各书分别办理呈送折·佚名

    九四 闽浙总督钟音等奏呈续购书集清单并报前获各书分别办理呈送折乾隆三十八年七月十九日闽浙总督臣钟音、福建巡抚臣余文仪、福建学政臣汪新谨奏,为钦奉上谕事。窃照案准礼部咨,钦奉上谕,采访遗书,臣等钦遵办理,业将已购

  • 龚万禄传·张廷玉

    龚万禄,贵州人。目不知书,有胆识,臂力过人。曾随刘纟廷征讨杨应龙,戍守建武所。奢崇明谋反,众推万禄为游击将军,主持军务。指挥李世勋,名次本在万禄之前,现在也受万禄节制,努力固守建武所。崇明企图进犯成都,但怕万禄抄他的后方

  • 卷二十八·黄训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名臣经济录钦定四库全书名臣经济録卷二十八明 黄训 编礼部【祠祭上】总论祭祀之礼【丘濬】臣按朱子谓此门人记孔子祭祀之诚意又记孔子之言以明之所谓吾不与祭如不祭葢谓当祭而或有疾病不

  • 卷二十·李廉

    <经部,春秋类,春秋会通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会通卷二十     元 李亷 撰昭公【名禂諡法威仪恭明曰昭在位二十五年孙于齐在外八年共三十三年】左氏【注昭公襄公子母齐归襄公薨子野卒昭公立】【周景王四年】元年

  • 卷七·顾栋高

    钦定四库全书毛诗类释卷七国子监祭酒顾栋高撰释官职卿士疏郑以卿士为六卿之外更为都官兼总六官之事朱传或曰卿士盖太宰之属公羊所谓宰士以宰属而兼总六官位卑而权重也许氏谦曰王命卿士南仲太祖太师皇父是以卿士而兼太

  • 佛说长者子懊恼三处经·佚名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舍卫城。有大长者。财富无数。田宅牛马。不可称计。家无亲子。其国俗法。若无子者。寿终之后。财没入官。长者夫妇

  • 耳食录·乐钧

    文言小说集。清乐钧撰。初编十二卷,续编八卷,坊刻石印本五卷(残帙)。钧原名宫谱,字元淑,号莲裳,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嘉庆举人,翁方纲弟子。工诗,有才名,书法家。《清史稿》及《清史列传》有传。著有《青芝山馆诗文集》。

  • 朱文公易说·朱鉴

    南宋朱熹说,朱鑑编。二十三卷。《通志堂经解》本。朱鑑系朱熹之长孙,以荫补迪功郎,后仕之吏部侍郎,湖广总领。此书《宋志》失载,《宋志补》及《经义考》始载之。原本前有淳祐壬子(1252年)子明《自序》,称先文公有《启

  • 续资治通鉴·毕沅

    记述中国宋辽金元史编年体著作。毕沅编著。初刻仅为103卷,后有桐乡冯集梧补刻,始全部刊印行世。同治年间苏州书局出版重刻本。继有世界书局出版缩印本,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以重印。1957年中华书局出版标点本。毕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