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附录

  ○读守城录感作 

  (宣城梅敬实) 

  一读守城录,永怀忠敏公。丹心悬皎日,青史见流风。展此万全策,伟哉三捷功。英雄嗟已矣,遗恨百年中。 

  ○挽忠敏王公忠孝歌 

  (明郡守汤逊) 

  黄须奚儿欲吞蜀,德安恃险为城郭。千峰一夕照远天,群黎已分杌上肉。府中太守山西种,神手龙韬心震悚。砥柱赖有一监州,怒发冲冠奋仁勇。穷垒受围百八日,天桥鹅车计争出。斩将搴旗严守备,顾彼劲敌如虮虱。援兵远遁若不闻,身临矢石为解纷。坐灭毡裘十数万,义气直可干青云。倚门望切无他语,勉以王事当致死。令名千古光陈规,得为忠臣为孝子。捷书飞报九重惊,从来未识颜真卿。拊髀兴思下褒玺,三边恃以为长城。此公一去宁复得,世事泄泄无纪极。俯仰古今空白伤,卖主偷生盖千百。 

  ○王运使挽词(《水心文集》七。以下逊学斋补录) 

  (叶适) 

  种虏昔逾塞,三边各受师。共传君善守,能护国西陲。卿秩恩虽早,郎班诏已迟。须将未尽赏,酬折在丰碑。 

  ○上本州请谥书(周天锡慎江文徵四个) 

  (王致远) 

  窃闻建德立功,所以昭臣职也;崇德报功,所以著君恩也。圣德以孝治天下,凡臣子为祖父有所陈请,莫不纡轸而曲从,生则有爵秩之荣,死则有易名之典,泽莫厚焉,劝莫大焉。不肖某先君通判允初,当开禧丙寅丁卯间为德安监郡。金人倾国入寇,皇甫斌丧师唐邓,虏气益骄,沿边诸郡望风奔溃。德安故以内地,素缺经理,军籍单虚,先君募兵聚粮,先事预备。虏骑径自随、枣长驱压境,闭围数重。奏报中朝,道梗不通,乞师宣阃,逗延不进。时祖母年近九十,誓与俱死。先君谓人子移孝,正此其时,奋不顾身,以七里之孤城,当十万之犬豕,内外相持,百有八日。虏为鹅车洞子,则火以爇之;虏为对楼、流马,则炮以碎之;设地网以焚跨城之桥;树栅木以捍距堙之卒;结索网以蔽炮击;伺听瓮以防隧道;虑无遗筹,举难屈指。至于虏重赂购求,则鼓勇益力;虏临城说降,则声色愈厉。忠义之气,凛若神明矣。仰赖宗社弘庥,夷情沮丧,乘夜奔遁,孤城获全。时有以张睢阳方先君者,议者谓睢阳死事,先君成事,有独难者。且许远位本张上,自谁口及下之?今郡守虽名听命,然选骑思逃,每事沮抑,羁縻调护,尤难之难。盖先君自兹心力俱顿,须发尽白,热血既倾,衔恤以没矣。鞠躬奋发,图报君父,天不假年,甚可痛也。不肖猥以庸劣,司臬湖阴,当今日之要冲,实先君之旧履,驰驱往迹,心惨鼻酸。昔甄济不污于禄山,其子逢能因方州大臣,彻之天子,追爵其父。某为部刺史,俾先事湮没,有腼面颜。伏睹国家自嘉定更化以来,淮蜀之间,凡保疆守圉之人,一节可称,咸叨褒恤,有如蕲春、滁阳者,城隳民掳,犹沐旷恩。德安遏狡虏冲突之锋,全生灵垂尽之命,乃独未获易名,章前风后,圣明之朝有此缺典,某私心感怆,尝敬录赏功训词及守城始末,乞典定谥。已准朝请,批送礼部,缘某屏迹田庐,无从控诉,阅时既久,寝格未伸,窃惟近时褒谥,必并录其子孙朝家,思杜幸门,是以并稽前请。某幼读父书,素知义命,凭藉先泽,官至员郎,尝玷使华,已逾素分,止有一子,亦尘仕籍,区区所恳,只欲发陈潜德,何敢他觊?高高在上,实鉴此心。仰惟今日两揆并建,万化聿新,推诚布公,夺邪崇正,前此郁抑,有待而伸。伏冀台慈检点故牍,更赐保明公言于朝,准与定谥,宁独一字褒荣,累世刻骨。抑昭宣忠□劝厉顽懦,亦治朝之先务也。 

猜你喜欢
  卷二百一十一·表第二·脱脱
  ●卷一百二十二·徐梦莘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四十三·李心传
  卷二·陈继儒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三十·佚名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八十六·佚名
  卷之四百八十九·佚名
  雍正实录卷之八·佚名
  八三五 谕内阁《离骚图》中各图缺略不全着重加订正补画·佚名
  卷三十九·佚名
  谠论集卷一·陈次升
  撒吉思传·宋濂
  卷二十七·佚名
  野史无文卷十三·郑达
  王百雷·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古诗源卷十·沈德潜

    ○宋诗  孝武帝  《宋人诗》曰:“流于弱。古之终而律之始也。无鲍谢二公,恐风雅无色。”孝武诗,时有巧思。  自君之出矣  自君之出矣,金翠暗无精。思君如日月,回还昼夜生。  南平王铄  白纻曲  

  • 第四折·佚名

    (齐公子领卒子上)(齐公子诗云)自来东土列诸侯,渤海琅邪占上游。为甚河山称十二,甘心臣魏不知羞。某乃齐公子是也,姓田名辟疆。始祖本姬姓宗亲,自陈敬仲入齐,赐姓田氏。后来田恒篡了齐国,至田和奉周天子的命,列为诸侯,世世相承

  • 隋本纪下第十二·李延寿

    炀皇帝讳广,一名英,小字阿?,高祖第二子也。母曰文献独孤皇后。上美姿仪,少敏慧。高祖及后于诸子中,特所钟爱。在周以高祖勋,封雁门郡公。开皇元年,立为晋王,拜柱国、并州总管,时年十三。寻授武卫大将军,进上柱国、河北道行台尚

  • 杂传第四十五·欧阳修

    ○李崧李崧,深州饶阳人也。崧幼聪敏,能文章,为镇州参军。唐魏王继岌为兴圣宫使,领镇州节度使,以推官李荛掌书记。崧谓掌书吕柔曰:“魏王皇子,天下之望,书奏之职,非荛所当。”柔私使崧代为之,以示卢质、冯道,道等皆以为善。乃以崧

  • ●卷六·徐梦莘

      政宣上帙六。   起宣和四年四月二十三日辛亥,尽五月十三日庚午。   四月二十三日辛亥童贯驻军高阳关宣抚司揭榜示众。   榜曰:幽燕一方本为吾境一旦陷没几二百年比者汉蕃离心内外变乱旧主未灭(改作尚在)新君纂

  • 宋史全文卷二十一下·佚名

    宋高宗十五丙寅绍兴十六年春正月戊寅,上谓大臣曰:『将来藉田,降诏须语简意足,使人晓然知敦本之意。汉文帝劝农之诏频年有之,不过数十语,当时民知务农,遂至富庶。』辛卯,上斋于内殿。壬辰,上亲飨先农于东郊,配以后稷,诣亲耕位,上亲

  • 名山藏卷之十三·何乔远

    臣何乔远恭辑典谟记十三◆典谟记十三景皇帝○景皇帝景皇帝景泰元年正月太上皇在迤北烧表告天地也先设羊酒断头奉山奉宴也先及酋众进皮条为贺是月福安县贼首陈严四等作乱沙尤二县邓茂七余党罗应廖

  • 卷之一千二百七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第三节债权之担保·佚名

    第一借银字立借银字人许同发、王合春,今因乏银别用,向于王益官借出银贰百大元,言约每月每百元利息银壹元五角,不关年月,听讨听还。恐口无凭,立借银字壹纸,付执为照。光绪二十九年五月初五日,合同借银人许同发、王合春第二借银

  • 庞迪传·脱脱

    庞迪,字仲由,延安人。他少年时风流倜傥,喜读兵书,熟悉骑马射箭,学习推步孤虚之术,但没有地方效力。他应召从军,属于泾原路第三副将,由于破敌有功,被授予保义郎。他曾经同一百多骑兵在山谷中行走,遇到几千夏国人,同行都害怕请求避

  • 八四、齐魏战马陵在梁惠王二十八年非周显王二十八年辨·钱穆

    《史记 孙吴列传》:“魏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后十五年,魏齐战马陵。”《索隐》:“王劭按《纪年》,梁惠王十七年,齐田忌败梁桂陵。(按:桂陵之战,据《史记》赵、魏、田齐《世家》,均在惠王十八年。《魏世家索隐》

  • 卷一下·余萧客

    钦定四库全书古经解钩沉卷一下长洲余萧客撰序録下吴虞翻周易注十卷【释文一】 九卷【隋书三十二】陆绩周易述十三卷【释文一】 注十五卷【隋书三十二】射慈 字孝宗彭城人【吴志注十四 按孙休传作射慈孙奋传作谢慈

  •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佚名

    【原文】“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译文】其次,须菩提,任何人证

  • 附录一:《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种阴魔境 受阴十魔·印光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尽者[1],见诸佛心[2],如明镜中,显现其像。若有所得(证得),而未能用(发起自在作用),犹如魇人[3],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外来的)邪(邪魅),而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宇。若魇咎歇[4],其心离身,返观

  • 石雨禪師法檀卷第六·石雨明方

    嗣法小師淨柱編住杭州皋亭山佛日淨慧禪寺語上順治,丙戌九月十五日,入院。山門。「維摩不二門,密密難通;彌勒樓閣門,重重雜沓。總不如密移一步普門開,法雨共霑甘露潤。」伽藍。「你是外護、我為內護,內外無私,鼎新革故。」祖師

  • 易童子问·欧阳修

    北宋欧阳修撰。凡三卷三十七章。此书设童子与师问对之语,以说《易》旨。卷一、卷二说六十四卦卦辞及《彖传》、《象传》大义。卷三则考辨《易传》七种的内容,认为《系辞传》、《文言》、《说卦传》、《序卦传》、《杂

  • 摩利支飞刀对箭·佚名

    元杂剧剧本。简名《飞刀对箭》。撰者姓名未详。剧演高丽国大将盖苏文,官封摩利支,背负飞刀5把,英武无比,领兵犯大唐边界。唐军师徐懋功遣总管张士贵募军绛州以迎敌。有农夫薛仁贵,不乐耕作,惟喜武艺;说服父母妻子,毅然从军。

  • 敦煌歌辞总编·任中敏

    歌辞总集。任半塘编著。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全三册。本书合敦煌歌辞总集与理论研究于一编,从敦煌所写卷册约二百四十件内,辑录歌辞(连补遗)约三百馀首,附见辞约五十馀首,分为七卷,一卷为《云谣集杂曲子》,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