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之一千四十八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

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刑部户部三库事务世袭骑都尉军功加十九级随带加二级又加二级臣董诰内大臣户部尚书镶蓝旗满洲都统军功纪录五次寻常纪录十四次臣德瑛经筵讲官太子少保工部尚书纪录六次臣曹振镛等奉敕修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春。正月。壬戌朔。上诣奉先殿行礼  

○诣堂子行礼  

○诣大高殿、寿皇殿、行礼  

○遣官祭太庙后殿  

○停止元旦朝贺  

○癸亥。谕、昨岁甘肃省皋兰等三十二厅州县。因夏间雨泽衍期。以致田亩被旱成灾。节经降旨、令该督等切实查勘。赈恤兼施。俾毋失所。第念皋兰、渭源、安定、会宁、平番、泾州、平凉、七州县、被旱情形较重。开春正赈既毕。民食未免拮据。着加恩各展赈一月。用敷春泽。其余被灾较轻之金县等二十五厅州县。虽亦经照例赈恤。如今春尚有缺乏耔种口粮之户。并着该督随时体察。酌借以资接济。勒尔谨、务董率所属。实心料理。俾得均沾实惠。以副朕轸恤边氓之至意。该部遵谕速行  

○又谕、前经降旨。将直省军流人犯内、已过十年者。查明省释回籍。今自乾隆十一年查办之后。历时已久。各省到配人犯。所积渐多。自应再沛恩施。用昭矜恤。况近年以来。屡命将秋朝谳缓决至三次各犯。概予减等。而此项军流之犯。其从前情罪。本属稍轻。转未得仰邀旷典。亦殊可悯。着交各省督抚。查明各该地方从前军流人犯内。已过十年。安分守法。别无过犯者。分别咨部。照十一年之例核议。奏请省释。其有在配年久。自能谋生。不愿回籍者。仍听其自便  

○命河南巡抚徐绩、来京候旨。以贵州布政使郑大进、为河南巡抚。甘肃按察使李本、为贵州布政使。服阕前任广东按察使谭尚忠、为甘肃按察使  

○甲子。谕、朕于正月十八日启銮。恭谒泰东陵。行周年礼  

○又谕、昨岁山东省七八月间。雨泽稀少。以致历城、章邱、济阳、邹平、齐东、临邑、堂邑、馆陶、莘县、冠县、青城、商河、蒲台、阳谷、寿张、朝城、观城、临清、邱县等十九州县、秋收兼少。嗣于九月底、得有雨泽。二麦半已补种。又降旨停买十九州、县、应补平粜仓谷。以平市价。并准于冬间、豫为出借仓谷。俾资接济。第念各该处秋收既歉。民气未舒。所有上年地丁尾欠。今春若照例催徵。闾阎力量。究恐不能宽裕。着加恩将此十九州、县、应徵钱粮。缓至麦熟后、再行徵收。俾歉区贫户。得缓追呼。共安乐利。该部即遵谕行  

○又谕、上年河南省、秋雨未能一律普沾。而汲县、淇县、临漳、三处。秋收尤为歉薄。节经降旨、令该抚等。将各该县未完钱粮仓谷。缓至来春麦后徵收。并令汲县、临漳二县、无力购种之户。拨借耔种银两。以纾民力。第念偏灾穷户。力量究未能宽裕。该处地丁钱粮。若至麦后新旧并徵。贫农不无拮据。着加恩将上年汲、淇、临漳、三县、缓徵地丁银、四万四千余两。蠲免十分之四。俾节正供之有余。以资民食之不足。该部即遵谕行  

○谕军机大臣等、今日国泰有六百里驰奏之摺。朕初以为必系拏获盐枭首犯孙二汉。及拆阅奏摺。则系奏报东省各属得雪分寸。殊为不晓事体。山左冬雪短少。朕深用轸怀。若果普得深透之雪。由四五百里驰奏。尚属相宜。然亦不应竟用六百里。骇人听闻。今所奏之雪。惟登、莱、各属。尚有八九寸。其济南各府属。仅得二三寸不等。而东昌、临清、止有一寸。并不成其为雪。何足为慰。国泰何冒昧若此。着传旨申饬。仍着董率所属。虔诚祈祷。期于春前甘雪渥沾。慰民徯望。如雪少之处。续得厚雪。再行由驿驰奏。将此由四百里传谕知之  

○丁卯。享太庙。遣諴亲王弘畅、恭代行礼  

○遣官祭太岁之神  

○戊辰。世祖章皇帝忌辰。遣官祭孝陵  

○谕曰、徐绩现在来京候旨。河南巡抚。已令郑大进补授。期未到任之前。巡抚印务。着荣柱暂行护理  

○又谕、上年豫省秋雨未能普沾。二麦未能遍种。业经降旨、将收成歉薄之汲、淇、临漳等县。蠲免缓徵地丁银十分之四。俾贫民不致失所。第念该省、当青黄不接之时。市集粮价。未免昂贵。民食不无拮据。着照例将常平仓谷、减价平粜。并将临河三十六州、县、存仓蓟谷。各按州县大小。体察情形。尽数出借。以资接济。并着加恩、自本年秋收为始。分作三年、带徵还仓。庶闾閰生计。得以宽裕。荣柱现令护理抚篆。即着董率所属。实心妥办。以副朕轸念民依至意。该部即遵谕速行  

○谕军机大臣曰、徐绩现令来京候旨。郑大进未到任之前。河南巡抚印务。已谕交荣柱暂行护理。该省去岁秋麦未得遍种。冬雪又未优沾。现在尚未普被渥雪。市集粮价。恐致渐昂。民食不无拮据。现已降旨、将常平仓谷、减价平粜。并令将存仓蓟粮出借。以期闾阎生计充裕。着传谕荣柱、董率所属。实心妥办。并体察民情。有应随时经理者。宜即实力筹画。据实奏闻。毋存五日京兆之见。将此由五百里谕令知之  

○是日立春。以恭遇世祖章皇帝忌辰。顺天府遵旨、于次日黎明进土牛春山宝座  

○是日起。上以祈谷于上帝。斋戒三日  

○己巳。军机大臣等议覆、盛京将军宗室弘晌奏称、广宁一带新开、鹞鹰、二河。上年十一月奉旨查勘。恐下流漫溢。酌筹挑浚。并查可开荡田若干。桥路曾否岁修。今查该二河无下流之患。新开、已历四年。鹞鹰已历七年。应毋庸挑浚。附近荡田。除已开垦升科外。仍可开荡田三十八万二千余晌。惟地非甚腴。如有呈垦者。应请三年后升科。五年后丈量。至该处桥路。从前恃有生息一项。每年修补。嗣因此项归入查收案内。桥路停修。历无水患。惟四十一年、被巨流河涨冲。现据商贩捐修等语。均应如所奏。其新开、鹞鹰、二河。或遇雨水过大。涨冲桥路。应饬该将军等、随时妥办。从之  

○又议覆、直隶总督周元理奏称、新移密云县驻防官兵住房。勘有行宫旁隙地一百八十丈。坐落城外。可四围另筑堡墙。与易州等处营房相等。惟需用木植。不下七八万件。请于热河围场山内。照数办运。应如所请。从之  

○又议覆、成都将军明亮等奏称、前因雅州与南路打箭炉、木坪相近。奏请将省城提督、移驻雅州。今覆查该处。既非沿边扼要。又非适中控制。若将提督移驻。遇有应会议番民等事。往返多有不便。如径由省城办理。提督竟不与议。又非慎重边陲之道。臣等不敢拘泥前奏。徒事更张。请毋庸移驻。应如所请。从之  

○庚午。上诣南郊斋宫斋宿  

○辛未。祈谷于上帝。上亲诣行礼  

○命追复睿亲王封爵。及复开国有功诸王原号。并予配享。谕、睦亲彰善。王政宜先。继绝昭屈。圣经所重。朕自临御以来。间日恭阅列祖、列宗、实录一册。因得备知祖宗创业艰难。及尔时懿亲荩臣。勤劳佐命。底定中原。伟伐殊功。实为从古所未有。而当时策勋锡爵。荣号崇封。所以酬答者、本从优厚。迨其后、或有及身缘事。旋被降削者。或有子孙承袭。更易封号者。迄今平情准理。若不为之溯述阐扬。追复旧恩。于心实有所未惬。因念睿亲王多尔衮。当开国时。首先统众入关。扫荡贼氛。肃清宫禁。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疆陲。一切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寻即奉迎世祖车驾入都。定国开基。以成一统之业。厥功最着。顾以摄政有年。威福不无专擅。诸王大臣、未免畏而忌之。遂致殁后、为苏克萨哈等所构。授款于其属人首告。诬以谋逆。经诸王定罪除封。其时我世祖章皇帝。实尚在冲龄。未尝亲政也。夫睿王果萌异志。则方兵权在握。何事不可为。且吴三桂之所迎。胜国旧臣之所奉。止知有摄政王耳。其势更无难号召。即我满洲大臣。心存忠笃者。自必不肯顺从。然彼诚图为不轨。无难潜锄异已。以逞逆谋。乃不于彼时因利乘便。直至身后。以敛服僭用明黄龙衮。指为觊觎之证。有是情理乎。况英亲王阿济格。其同母兄也。于追捕流贼回京时。诓报李自成身死。且不候旨班师。睿王即遣员斥责其非。并免王公等往迎之礼。又因阿济格出征时。胁令巡抚李鉴、释免逮问道员。及擅至鄂尔多斯、土默特取马。令议其罪。降为郡王。平日办理政务。秉公持正若此。是果有叛志、无叛志乎。又实录载睿王集诸王贝勒贝子公大臣等。遣人传语曰。今观诸王贝勒大臣。但知谄媚于予。未见有尊崇皇上者。予岂能容此。昔太宗升遐。嗣君未立。英王、豫王、跪请予即尊位。予曰。尔等若如此言。予当自刎。誓死不从。遂奉皇上缵承大统。似此危疑之时。以予为君。予尚不可。今乃不敬皇上而媚予。予何能容。自今以后。有尽忠皇上者。予用之爱之。其不尽忠、不敬事皇上者。虽媚予。予不尔宥也。且云、太宗恩育予躬。所以特异于诸子弟者。盖深信诸子之成立。惟予能成立之。每览实录至此。未尝不为之堕泪。则王之立心行事。实能笃忠荩。感厚恩。深明君臣大义。尤为史册所罕觏。使王彼时、如宋太宗之处心积虑。则岂肯复以死固辞。而不为邪说摇惑耶。乃令王之身后。久抱不白之冤于泉壤。心甚悯焉。假令当时王之逆迹。稍有左验。削除之罪。果出于我世祖圣裁。朕亦宁敢复翻成案。乃实由宵小奸谋。构成冤狱。而王之政绩。载在实录者。皆有大功而无叛逆之迹。又岂可不为之昭雪乎。昨于乾隆三十八年。因其茔域久荒。特敕量为缮葺。并准其近支以时祭扫。然以王之生平。尽心王室。尚不足以慰彼成劳。朕以为应加恩复还睿亲王封号。追谥曰忠。补入玉牒。并令补继袭封。照亲王园寝制度。修其茔墓。仍令太常寺春秋致祭。其原传尚有未经详叙者。并交国史馆、恭照实录所载。敬谨辑录。添补宗室王公功绩传。用昭彰阐宗勋至意。又如豫亲王多铎。从睿亲王入关。肃清京辇。即率师西平流寇。南定江浙。实为开国诸王战功之最。乃以睿亲王之诬狱株连。降其亲王之爵。其后又改封信郡王。虽至今承袭罔替。但以王之勋绩。超迈等伦。自应世胙原封。以彰殊眷。岂可以风影微眚。辄加贬易乎。朕以为应复其原封。又诸王中披坚执锐。拓土开疆。共成一统之业者。如礼亲王代善、后改封康亲王。郑亲王济尔哈朗、后改封简亲王。肃亲王豪格、后改封显亲王。克勤郡王岳托、后改封平郡王。当时俱茂着壮猷。克昭骏烈。载在宗盟。今其子孙所袭。均非始封之名。外人不知。妄疑宗藩当国家缔造时。有大勋劳。而后裔均不得长延带砺。似为阙典。即其本支承家袭庆。以去祖渐远。几忘其先世锡封之由。弗克顾名奋效。所系于宗室子孙者甚重。况功臣世封内。如扬古利之英诚公。费英东之信勇公。额亦都之果毅公。俱以本号相传。其子孙承袭者。各能溯勋阀以宣伟绩。不失故家乔木之遗。今以亲贤世胄。竟改其初封嘉号。何以垂贻奕禩。示酬庸追本之义乎。朕以为应复其原号。着交军机大臣、会同宗人府。悉心妥议具奏。其余宗室诸王贝勒等。如有显着功绩。其封爵后经降夺者。除本人身罹重愆。自不当复邀优典。若系承袭之子孙获咎议处者。仅当斥其本身。而不当追贬其祖宗世爵。方为平允。亦着一并会查议奏。再配享太庙诸王。仅有通达、武功、慧哲、宣献、四郡王。其太祖、太宗、世祖时。戮力行间。栉风沐雨之亲藩。如向所举数人。皆未之及。盖由当时议礼诸王。各怀私意。遂尔没其勋伐。不得同侑馨香。岂足以彰公道。所有睿亲王、礼亲王、郑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克勤郡王。俱着补置牌位。配享太庙。用以妥功宗而昭渥典。至通达郡王。系显祖之子。武功、慧哲、宣献、三郡王。系景祖之子。当时虽身与配享。第以三郡王宗支。已在觉罗。宗室王公表传内。亦未立通达郡王传。国史传又以属在宗潢。令此四王无所附丽。亦觉缺典。着交内阁、国史馆、补为立传。通达郡王、入于宗室。武功等三郡王、列于国史诸大臣传之前。或当时纪载简少。功绩无由稽核。不拘详略。各立一传。以徵信实  

○又谕曰、故超勇亲王额驸策凌、朕曾施恩、令其配享太庙。列入西庑。策凌系蒙古亲王固伦额驸。在军营多立功绩。着加恩将策凌牌位。移列东庑怡贤亲王之次  

○又谕曰、信勇公费英东。当我朝创业时。首先率所部来归。继从太祖征剿诸部。屡挫明兵。厥功最大。实与扬古利、额亦都、同为开国勋臣之冠。自应并锡上公。用彰渥报。乃扬古利原封一等公。额亦都仅得二等公。经朕晋封一等。而费英东子孙所袭。尚系三等公爵。不足以昭酬庸茂典。着加恩晋封为一等公。俾元勋世胄。永膺茂赏。至向来后族承恩世爵。俱系一等公。此等特因椒房至戚、恩泽加封。其与佐命功臣。栉风沐雨。拓土开疆者。实难并论。况宗室王公之以近支恩封者。尚以世次递降。而外戚转得以崇封延世。未免过优。着将所有承恩公爵。俱改为三等公。世袭罔替。着为令  

○又谕、本年繙译乡试。前经降旨、于八月举行。但今秋起銮前往盛京。先期举行为便。着将繙译乡试。改为七月初旬。该部即遵谕行  

○谕军机大臣等、据郝硕奏、接奉部议。将署布政使周克开、按察使冯廷丞革职。委员分别管押。解交刑部治罪一摺。前已有旨交部矣。逆犯王锡侯妄作字贯。于凡例内敢于悖逆。该司道等。不能详细检查。罪有应得。但不至如海成之重耳。至该管府县。于所属地方。更为亲切。乃任该犯肆行刊刷流传。漫无稽察。其咎应较司道为重。前据高晋将知府郭联奎、署知县王宾王、附参。止因伊等不能实心查缴违碍书籍。而于失察王锡侯妄刻字贯之处。未经办及。着传谕郝硕。即速确查王锡侯字贯。刻自何年。是否郭联奎、王宾王、任内之事。如该府县到任在后。则当查明前任何员。分别核定。据实参奏治罪。以昭平允。将此由四百里谕令知之。仍即查明覆奏  

○壬申。刑部奏、此次奏旨。查照乾隆十一年之例。省释军流人犯。查彼时西陲尚未平定。故原案内无新疆人犯条款。今逢恩旨。未便令其向隅。惟新疆正资民人耕作。又不便概令回籍。应请令该将军等。于已过十年人犯内。查有年逾七八十、及衰病不任耕作者。准令回籍。其年力强壮者。留为该处种地民人。起除剌字。仍令该将军等。照例造册、送部核办。从之  

○癸酉。上诣雍和宫行礼  

○直隶总督周元理遵旨奏、天津、静海、青县、沧州、盐山、滦州、迁安、乐亭、卢龙、抚宁、昌黎、丰润、宁河、十三州县、系向有老少余盐之处。从前原准日买场盐四十斤。嗣因私贩藉图影射。历经奏准、每名日给制钱二十四文。令商捐、交各州县发给。盐觔均归商卖。日久相安。毋庸另筹。报闻  

○甲戌。上诣大高殿行礼  

○谕曰、皇祖第八子允禩、第九子允禟、居心险诈。结党妄行。罪皆自取。皇考尚不忍重治其罪。仅令削除谱牒。更改其名。以示愧辱。就两人心术而论。其潜蓄觊觎窥窃之谋。诚所不免。及皇考绍登大宝。伊等怨尤诽谤。亦属情事所有。盖伊两人、未尝无隐然悖逆之心。特未有显然悖逆之迹。是以皇考虽明暴其罪状。犹为曲示矜全。圣心如日在天。固众所共仰也。迨皇考晚年。屡向朕谕及此事。辄愀然不乐。意颇悔之。若将留以有待者。朕即位之初。深有念于孔子三年无改之言。未敢遽易成案。今临御四十三年矣。近降旨复睿亲王封爵。及仍给还功绩诸王原封爵号。因念宗藩远派。既为核实酬庸。而近属本支。岂宜略而不办。此事重大。朕若不言。后世子孙。亦无敢言者。所有允禩、允禟、二人。自不合还其原爵。仍当复其原名收入玉牒。两人子孙。亦当一并叙入。并着军机大臣、会同宗人府。查明应入支派。列谱呈览。朕此举、实仰体我皇考当日仁心。以申未竟之绪。谅皇祖、皇考、在天之灵。亦当愉慰也。又弘晳、在乾隆初年。曾获罪戾。经承办之庄亲王等。奏请削其原名。阅今亦三十余年矣。念其所犯。更非必不可原之罪。且其子姓现列宗图。何必独令其削名示贬。弘晳、亦着于玉牒内。复其原名。则皇祖一派天潢。牒图具列。益昭麟趾燕贻之盛。朕亦惟揆情度理。悉准以大公至正之心而已。将此通谕知之  

○山东巡抚国泰奏、东省盐场老少贫贩。惟沾化之永利场、额设二十一名。日照之涛雒场、额设一十三名。计每名日赴场领盐。可获利二三十文不等。今既议裁。应仿天津给钱裁贩之例。日给制钱二十四文。商捐缴贮县库。地方官按月散给。其余盐饬商领运。下部议行  

○乙亥。上诣寿康宫行礼  

○谕、朕览实录、载英亲王阿济格。秉心不纯。往追流贼。谎报已死。又擅至沿边索马。且向巡抚嘱托公事。过迹昭着。虽前此亦有微功。究不足以抵其罪。黜爵实由自取。至其子孙。前俱降为庶人。削其宗籍。皇祖御极之初。曾加恩将伊次子傅勒赫、复还宗支。追封公爵递袭。其余诸子。仍行除籍。嗣于康熙五十二年。复蒙恩将伊第三子伯尔逊、第八子佟塞、第十子鄂拜、第十一子班进泰、各支。赐给红带子。附入玉牒。今思傅勒赫一支。既已作为宗室袭爵。其有后之伯尔逊等各支。及无后之和度等。同系英亲王之子孙。似毋庸复为区别。因推广皇祖恩意。着交宗人府一体查明。复还黄带子。列入宗谱  

○又谕、热河地方。朕每岁木兰秋狝。先期驻跸。数十年来。户口日增。民生富庶。且农耕蕃殖。市肆殷阗。其秀民蒸蒸向化。弦诵相闻。现已兴建学宫。议定庠额。并命设立考棚。将来人文日盛。俨然成一大都会。而称名尚仍热河之旧。殊于体制未协。因思热河从前曾称为承德州。嗣后应改为承德府。即以热河同知改设。其余六厅。如八沟较大。应改为知州。喀喇河屯等厅。酌量改县。均隶新设之承德府管理。并隶热河道考核。着交总督周元理、将应行酌改事宜悉心筹画妥议具奏  

○丙子。上诣奉先殿、寿皇殿行礼  

○谕军机大臣曰、周元理汇奏盗窃己未获各案一摺。已于摺内批示。各省汇奏事件。其应于年内、及正月具奏者。前经军机大臣、分别酌定限期。行知各省。该督抚等具摺时。自应将于何时陈奏之处叙明。庶可一目了然。今周元理所奏盗窃各案。系正月内应行具奏之件。而摺内转叙列年底开单汇奏字样。殊欠明晰。着传谕周元理、嗣后汇奏各款。或应于年内具奏。或应于正月具奏之处。俱于摺内声明。毋致牵混  

○又谕、前因缅匪业经送出苏尔相。其事已完且有纳贡还人之说。现更无可筹办。惟当严查关隘。勿使奸民等出入偷漏等因。已屡谕李侍尧遵照妥办。昨李侍尧奏、缅夷自懵驳死后。内讧外衅。日无休息等语。缅酋赘角牙、新袭父职。其亲属邻疆。彼此构争。或所不免。即果有其事。亦止可置之不问。盖乘人之乱。理本不顺。且缅甸气候水土。并皆恶劣。实非可用武之地。朕筹之已熟。断不宜以我有用之将士。轻为尝试。是以决计不复于缅甸加兵。即使蛮触自斗。竟至内溃外侵。有隙可抵。而其天时地利。并无改易。岂可因此轻举妄勋耶。且缅匪梗化多年。近既知送还苏尔相。尚稍有悔罪之心。亦可藉以完从前之局。若此时并将杨重英送出。遣使纳款进贡。固属甚善。自应即行奏闻。加恩准其开关通市。设仍冥顽不悟。并不献出杨重英。亦于事无关轻重。止须付之不理。贼匪自无从揣测。惟缅境既有内乱之事。或其头人等、有脱出来投者。不妨概行收留。一面具奏请旨。彼既未献杨重英等。更不得怨我之纳彼逋逃。况并育兼容。矜抚穷困。乃天朝一视同仁之道。理所宜办。李侍尧当随时酌量妥为之。至于严查关隘一节。实为驭边最要之事。李侍尧惟当董饬所属。实力诘查。勿使内地奸民。及沿边犬□罢夷等一人出入。致探洩事机。偷漏货物。庶令缅匪稍知窘畏。此事专责之李侍尧。务须善体朕意。始终如一。不可任属员日久玩懈。有名无实。谅李侍尧必不掉以轻心。致负委任也。将此由六百里传谕知之。仍将缅匪近日情形、所谓内讧外衅者何事。有无信息。即行覆奏。  

卷之一千四十八

猜你喜欢
  卷四百七十六·列传第二百三十五·叛臣中·脱脱
  卷末 叙论二·王夫之
  卷之二百二十七·佚名
   第九节 在北碚·老舍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二十七·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三十四·佚名
  卷之二百六十九·佚名
  卷之五十一·佚名
  卷之一百三十九·佚名
  卷之八十·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二 忠义传五·纪昀
  第一节赠与·佚名
  骆牙传·姚思廉
  曹端传·张廷玉
  卷十·黄佐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孙惔·唐圭璋

      惔字肖之。与李之仪、王铚等同时。王铚雪溪集有孙肖之还缙云诗,疑是缙云人。   点绛唇   烟洗风梳,司花先放江梅吐。竹村沙路。脉脉摇寒雨。   醉魄吟魂,无著清香处。愁如缕。系春不住。又折冰枝去。   长相

  • 不寐·戴望舒

    在沉静底音波中,每个爱娇的影子在眩晕的脑里作瞬间的散步;只是短促的瞬间,然后列成桃色的队伍,月移花影地淡然消溶,

  • 七言巻二十四·洪迈

      七言  寄桐江隠者        许浑  潮去潮来洲渚春山花如绣草如茵严陵台下桐江水解钓鲈鱼有㡬人  送曽主簿归楚州省觐予亦明日归姑熟  帆转清淮极鸟飞落帆应换老莱衣河亭未醉先惆怅明日还从此路归 

  • 卷二百八十二·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二百八十二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初集二 张以寜 送重峰阮子敬南还 君家重峰下我家大溪头君家门前水我家门前流我行久别家思忆故乡水何况故乡人相见六千里十年在扬州五年在京城不见故乡人

  • 卷十二·杨基

    钦定四库全书眉庵集卷十二明 杨基 撰词江宁春馆写怀【清平乐四阕】春氷消後緑水粼粼皱减却风流添却瘦多在黄昏时候匆匆商女琵琶萧萧白髪乌纱金谷园中芳草玄都观里桃花其二自从别後眉也寻常皱瘦得腰肢无可瘦又是魂销

  • 第五十回 中行说叛国降虏庭 缇萦女上书赎父罪·蔡东藩

      却说淮南王刘长被废,徙锢蜀中,行至中道,淮南王顾语左右道:“何人说我好勇,不肯奉法?我实因平时骄纵,未尝闻过,故致有今日。今悔已无及,恨亦无益,不如就此自了吧。”左右听着,只恐他自己寻死,格外加防。但刘长已愤不欲生,任凭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六十四·佚名

    万历二十九年十月乙丑朔 上不御殿颁行万历三十年大统历如常仪○大学士沈一贯题臣闻王者必世而后仁解者曰三十年为一世 皇上神明御宇三十年于兹今日廷颁万历三十年大统历大小臣工莫不欢呼鼓舞以为 皇上当鼎盛之年成

  • ●瀋館錄卷三·佚名

    辛巳正月初五日衙門言林慶業出去後餘糧峙在海州自館所遣官斗量封庫云前司禦閔墡禁軍安應立衙門通事李於 【 於:??仍】 叱石送往海州衞 初八日博氏以其帝命邀世子刑部宰臣講院以下諸臣及上副使書狀官皆陪往則金尚憲申

  • 四○五 谕大学士阿桂着充国史馆及四库全书馆正总裁·佚名

    四○五 谕大学士阿桂着充国史馆及四库全书馆正总裁乾隆四十二年七月十七日同日奉旨:大学士 公阿桂着充国史馆及四库全书馆正总裁。钦此。(军机处上谕档)

  • 卷八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八十九职官考【十三】品级文职【臣】等谨案钦定吏部则例满汉官员品级各自分载以着铨除之法兹编满汉按品合辑以便稽考其满汉之品初异而後更定画一详为条注至旧设之官或裁或改者则加案声明凡

  • 雍也第六·孔子

    本篇前半多评论人物,与《公冶长》相同,后半多泛论人生。其中有一些著名的论述,如“文质彬彬”、“敬鬼神而远之’、“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等等。全篇原文共30章,本书选19章。 不迁怒,不贰过 【原文】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

  • 卷四十二·道世

    ▲圣僧部第三自大觉泥洹,法归众圣。开士应真,导扬末教。并飞化众刹,随缘摄诱。感殊则同室天隔,应合则异境对颜。宋泰始之末,正胜寺释法愿、正喜寺释法镜等始图画圣僧,列坐标拟。迄至唐初,亟降灵瑞。或足趾显露,半现於柱间;或植

  •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九·佚名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双品第一(有五经)(第五日诵名后诵)(有三品半合有三十六经)说智阿夷那拘楼明圣道东园论小空大空最在后(一八七)中阿含双品说智经第一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四义疏下·智旭

    第三十二灭正受门。(魏云。入道品第九。唐云。现证品第四。)文分为三。初请问。二许宣。三正说。今初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一切菩萨声闻缘觉灭正受次第相续。(魏云。入灭尽定次第相。唐云。入灭次第相续

  • 卷第四十七(杂兽畜生部上)·宝唱

    经律异相卷第四十七(杂兽畜生部上)梁沙门僧旻宝唱等集  ·师子一(七事) ·象二(四事) ·马三(一事)·牛四(四事)  ·驴五(二事) ·狗六(四事)鹿七(二事)  ·

  • 鉴湖说·王十朋

    东坡先生尝谓杭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目某亦谓越之有鉴湖如人之有肠胃目翳则不可以视肠胃秘则不可以生二湖之在东南皆不可以不治而鉴湖之利害为尤重昔东汉太守马臻之开是湖也在会稽山阴二县界中周回三百五十余里溉田九千余

  • 印指·秦爨公

    印学论著。清初秦爨公著。秦爨公, 河南人, 事迹不详。此文不分卷次, 首论章法、字法、刀法, 继叹俗儒六书为游艺而失古文, 转而论评生平所见诸家之作, 如司马尧夫、陈卧云、项养长、刘无生、胡爱寮、沈子和、张大木、

  • 正法华经·佚名

    凡十卷。西晋竺法护译。收于大正藏第九册。为法华经现存三译本中之最古者。本经译于太康七年(286),由聂承远传译为华语,张仕明、张仲政笔受,竺力、帛元信共同参校。本经之原本乃于阗国王宫所藏六千五百偈之贝叶本,经中含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