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八章荆公与神宗

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孟子皆称其学焉然后臣之。盖在**政体之下,其政治家苟非得君之专,而能有所建树者,未之闻也。是故非秦孝公不能用商君,非汉昭烈不能用诸葛武侯,非苻坚不能用王景略,非英玛努埃不能用加富尔,非维廉不能用俾士麦。若其君不足以有为,而以诡遇得之者,则下之将为王叔文王□,上之亦不过为张居正,是故欲知荆公者,不可以不知神宗。

宋史神宗纪赞曰:“帝天性孝友,其入事两宫,必侍立终日,虽寒暑不变。尝与歧嘉二王读书东宫,侍讲王陶讲论经史,辄相率拜之,由是中外翕然称贤。其即位也,小心谦抑,敬畏辅相,求直言,察民隐,恤孤独,养耆老,振匮乏,不治宫室,不事游幸。”夫宋史本成于嫉恶荆公者之手,其于神宗,往往有微词焉。然即如其所称述,则其君德已为秦汉以下所不一二者矣。愿神宗之所以为神者犹不止此,彼其痛心于数世之国耻,夙夜淬厉,而思所以振之,乃以越勾践卧薪尝胆之精神,行赵武云胡服骑射之英断,史称艺祖尝欲积缣帛二百万易胡人首,又别储于景福殿。帝即位,乃更景福殿库名,自制诗以揭之曰:五季失固,犭严狁孔炽。艺祖肇邦,思有徵艾。爰设内府,基以募士。曾孙守之,敢忘厥志。

自是设为三十二库,基后积羡赢,又揭以诗曰:

每虔夕惕心,妄意遵遗业。顾予不武姿,何日成戎捷。

由此观之,帝之隐痛与其远志,不已昭然与天下后世共见耶?善夫王船山之论曰:“神宗有不能畅言之隐,当国大臣无能达其意而善谋之者。帝初莅政,谓文彦博曰:养兵备边,府库不可不丰,此非安石导之也,其志定久矣。(中略)神宗若处□棘之台,尽然不容已于伤心,奋起而思有以张之。然而弗能昌言于众,以启劲敌之心,但曰养兵备边,侍廷臣之默喻,宰执大臣,恶容不与其焦劳,而思所以善处之者乎!”其于论神宗,可谓窥见至隐矣。若神宗者,诚荆公所谓有至诚恻恒忧天下之心,而非因循苟且趋过目前。以终身之狼疾为忧,而不以一日之瞑眩为苦。凡公之所以期于仁宗而不得者,至是而乃得之。而帝亦环顾廷臣,无一可语,见公然后若获左右手,其鱼水相投,为二千年来未有之佳话,岂偶然哉!

荆公既耻其君不为尧舜,而神宗亦毅然以学尧舜自任,则荆公之事业,皆神宗之事业,今不沓述。惟录公奏议一二,以着其辅相之勤焉。其进戒疏曰:

臣窃以为陛下既终亮阴,考之于经,则群臣进戒之时,而臣待罪近司,职当先事有言者也。窃闻孔子论为邦,先放郑声而后曰远佞人。仲虺称汤之德,先不迩声色,不殖货利,而后日用人惟已。盖以谓不氵㸒耳目于声色玩好之物,然后能精于用志;能精于用志,然后能明于见理;能明于见理,然后能知人;能知人,然后佞入可得而远,忠臣良士与有道之君子类进于时,有以自竭,则法度之行,风俗之成,甚易也。若夫人主虽有过人之材,而不能早自戒于耳目之欲,至于过差,以乱其心之所思,则用志不精;用志不精;则见理不明;见理不明,则邪说诐行,必窥间乘殆而作。则其至于危乱也。岂难哉?伏惟陛下即位以来,未有声色玩好之过闻于外,然孔子圣人之盛,尚自以为七十而后敢从心所欲也。今陛下以鼎盛之春秋,而享天下之大奉,所以惑移耳目者为不少矣。则臣之所豫虑,而陛下之所深戒,宜在于此。天之生圣人之材甚吝,而人之值圣人之时甚难。天既以圣人之材付陛下,则人亦将望圣人之泽于此时。伏惟陛下自爱以成德,而自强以赴功,使后世不失圣人之名,而天下皆蒙陛下之泽,则岂非可愿之事哉!

其论馆职札子第一云:

(前略)自尧舜文武,皆好问以穷理,择人而官之以自助。其意以为王者之职,在于论道,而不在于任事;在于择人而官之,而不在于自用。愿陛下以尧舜文武为法,则圣人之功,必见于天下。至于有司业脞之务,恐不足以弃日力劳圣虑也。(中略)自备位政府,每得进见,所论皆有司业脞之事,至于大体,粗有所及,则迫于日咎,已复旅退。而方今之事,非博论详说,令所改更施设本末先后小大详略之方,已熟于圣心,然后以次奉行,则治道终无由兴起。然则如臣者,非蒙陛下赐之从容,则所怀何能自竭?盖自古大有为之君,未有不始于忧勤,而终于逸乐,今陛下仁圣之质,秦汉以来人主,未有企及者也。于天下事又非不忧勤,然所操或非其要,所施或未得其方,则恐未能终于逸乐,无为而治也。

读此二书,则公之所以启沃其君者,可以见矣。其所谓不氵㸒耳目,然后能精于用志;能精于用志,然后能明于见理;能明于见理,然后能知人,岂惟君德,凡治学治事者皆当服矣。其所谓改更施设本末先后小大详略之方,宜博论详说,则又事业之本原,而神宗后此所以能信之笃而不惑于铄金之口者,盖有由也。

其论馆职札子第二云:

陛下自即位以来,以在事之人或乏材能,故所拔用者,多士之有小材而无行义者。此等人得志则风俗坏,风俗坏则朝夕左右者,皆怀利以事陛下,而不足以质朝廷之是非;使于四方者,皆怀利以事陛下,而不可以知天下之利害。其弊已效见于前矣,恐不宜不察也。欲救此弊,亦在亲近忠良而已。

呜呼!吾读此而知熙丰间用人有失当者,其责固不尽在荆公矣。神宗求治太急,而君子之能将顺其美者太寡,故于用人若有不暇择焉。此则神宗之类累,而亦荆公之类累也。

【译文】

商汤对于伊尹,齐桓公对于管仲,孟子都说是先向他们学习然后再将他们作为臣子。在**政体下,政治家如果不能得到君主对自己的绝对信任,而能有所建树的,没有听说过。因此如果不是秦孝公就不会用商鞅,不是刘备就不会用诸葛亮,不是苻坚就不会用王猛,不是英玛努埃就不会用加富尔,不是威廉就不会用俾斯麦。如果他们的君主不能有所作为,而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那幺坏一些的就如同王叔文、王伾,好一些的也不过如张居正,所以想了解王安石,就不能不了解一下宋神宗。

《宋史-神宗纪赞》中说:“神宗天性孝顺友善,他侍奉英宗和皇太后,一定是站立终日,即使是盛夏或严冬,也不改变。曾经与歧王、嘉王在东宫读书,侍讲王陶讲论经文,神宗总是与二王一起拜见王陶,因此朝廷内外一致称赞他的贤德。神宗即皇帝位以后,小心谦恭,尊重宰相大臣,诏求直言劝谏,考察民间疾苦,抚恤孤儿,奉养老人,救济贫困家庭,不兴土木修宫室,不嗜好游山玩水。”《宋史》本是恨王安石的人所写的,对神宗往往有微词,就其中所称赞的内容,他做君主的品德已经是秦汉以来数一数二的了。神宗之所以赠他谥号为“神”还不限于此,他为几代以来的国耻而痛心,日夜磨炼自己,而考虑怎样振兴国家,他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精神,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英明果断。史书上说宋太祖曾经想积攒二百万匹丝绢来换胡人的头颅,又另存在景福殿。宋神宗即位,更换了景福殿的名称,建成时他写诗道:

五季失固,猃狁孔炽。艺祖肇邦,思有惩艾。爰设内府,基以募士。曾孙守之,敢忘厥志。

从此设立了三十二库,之后又将赋税的盈余积累起来,又写诗说:

每虔夕惕心,妄意遵遗业。顾予不武姿,何日成戎捷?

由此看来,宋神宗的隐痛和他的远大志向,不是很显然被天人下和后世人所看到了吗?王夫之对他的评说得多好啊:“宋神宗有不能畅快说出来的隐痛,执政的大臣们没有一个能了解他的意图而又能够谋划的。宋神宗才即位,对文彦博说: 养兵守边,库府中不能不充足。 这不是王安石的引导,他这个志向下定已久了。(中略)宋神宗如同处在满是阻碍和荆棘的台上,悲伤痛惜的心情不能停止,想奋起而有所作为,然而却不能对众人说明心迹而启迪他们共同抗敌的决心,只说养兵守边,等着这些大臣们默许。这些执政的大臣,变了脸色而不愿与他一起为这事考虑,是在想怎幺能够与敌方好好相处吗?”他评论神宗,可以说是看到了他最隐痛的地方。像宋神宗这样的人,正是王安石所说的“有诚实恳切忧虑天下的心意,而不是因循守旧,得过且过的人;他忧虑一生的昏乱,而不怕一时的眩晕”。王安石所有在仁宗那里没有得到的,到这时都得到了;而宋神宗也环顾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一个可与他说话的,见到王安石如同有了左右手,他们鱼水相投,成为二千年来从没有过的佳话,这难道是偶然的吗?

王安石既然以自己的君王不是尧舜为耻,而宋神宗也就毅然以主动去学习尧舜,而王安石的事业,也就是宋神宗的事业,这里就不再多说,只抄录王安石的奏议二两篇,以表明他作为丞相的勤勉。在他的《进戒疏》中说:

我私下认为陛下照察阴暗的角落,在经书中考证,是群臣进谏的时候了,我离陛下很近,根据职责应该先说一说自己的看法。我听说孔子谈论治理国家,先排斥柔靡的音乐,然后说疏远奸人,仲虺称赞汤的品德,先说他不靠近声色,不谋求财利,然后说只按自己的意图选用人才。他们认为不使自己沉溺于声色玩耍的物品当中,然后才能励精图治;能够励精图治,才能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才能了解人才;能了解人才然后奸人才能远离自己,忠臣良士有道的君子才会在这个时代聚集,对朝廷竭尽自己的忠心,那幺法度的施行、风俗的形成就很容易了。国君虽然有超过他人的才能,却不能早点断绝耳目的贪欲,甚至过于迷恋,就会扰乱心中的思路,运用思想不能专心致志,不能专心致志就不明白事理,不明白事理,那幺邪说诡行就会乘你疏忽的时候侵入而兴风作浪,最后发展到危难的地步有什幺困难呢。陛下即位以来,没听说喜欢什幺声色玩耍的东西,但孔子那样的圣人还以为要到七十岁以后才敢随心所欲,现在陛下正当盛年,享受天下的供奉,能迷惑你耳目的东西不在少数,我预先要考虑,陛下应该注意戒断这些东西。上天很吝惜出生一个圣人,而人遇到一个圣人的时代也很难。上天既然给了你圣人的资质,我们也盼望在这个时代享受圣人的恩泽。希望陛下自爱以成就自己的品德,自强以建立功业,使你在后代保有圣人的名声,天下人都会承受陛下的恩泽,这不是可以希望的事吗?

他的《论馆职札子》第一篇中说:

(前略)从尧、舜、周文王、周武王以来,历代圣君都喜欢询问以搞通事理,选择适当的人授予官职以帮助自己。他们的想法是,国君的职责在于探讨道,而不是处理事情,在于选择适当的人任命他们官职,而不是自己去做。希望陛下效法尧、舜、周文王、周武王,那幺圣人治国的功效,必定会在当今天下出现。至于政府琐碎的事务,是不值得陛下花时间、费思虑的。(中略)我自从在政府任职以来,每次进见皇帝,谈论的都是政府的琐碎事务,对于国家大事虽略略有些涉及,但限于时间,不能详说就得告退。但今天所谈的事,如果不博论详说,使陛下对改革的本末、先后、大小等方方面面,都了然于胸,然后再逐步施行,就无法实现天下大治。既然如此,像我这样的人,如果陛下不赐给很多时间,我又怎幺能当面把自己的想法说完呢?自古以来大有作为的君主,开始时没有谁不是勤俭奋发,而最终享受安逸的。现在陛下具备了仁慈圣哲的素质,自秦汉以来历代君主,没有谁能比得上您。您对国家大事不是不勤俭奋发,但所抓的有的不是最重要的事,所安排的事有的不得法,那幺我担心陛下最终不能享受安逸,无为而治。

读这两篇文章 ,则王安石是怎样辅佐和开导皇上的,就可以看出来了。他所说的不使自己沉溺于声色然后才能励精图治,能够励精图治,才能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才能了解人才,能了解人才,不只是说君王的品德,凡是做学问做事情的人,都应该铭记在心。他所说的改革的本末、先后、大小等方方面面的方法,应该详细论说,则这又是事业的本源。而宋神宗之后能非常信任他而不被别人的诽谤所迷惑,可能是有原因的。

他的《论馆职札子》第二里面说:

陛下自从即位以来,因为任职的人有的缺乏才能,所以他们选拔的人才,大多是有小才而没有品行道义的人。这种人做了官就会搞坏社会风气,社会风气坏了,那幺在您身边早晚侍奉的人都会带着功利目的侍奉陛下,不足以评定朝廷大事的是非;到各地出使的人,都带着功利心侍奉陛下,就不能够了解天下的利害。这种弊病在以前已经出现过了,恐怕不应该不审察。想整治这种弊病,也在于亲近忠良罢了。

唉,我读这些就知道熙宁间用人有失当的地方,这责任本来就不全都在王安石身上。宋神宗求成的心太急,而君子中能顺势促成好事的也太少,所以在用人上就没有工夫细选。这是神宗的错误,也是王安石的错误。

猜你喜欢
  卷一百八十九·列传第七十七·张廷玉
  卷十九·赵二·佚名
  卷三 武帝·王夫之
  卷二十六·朱熹
  大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三十二·杨士奇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四十一·佚名
  卷之八百六十九·佚名
  卷之二百九十一·佚名
  卷之八十四·佚名
  中兴小纪卷十二·熊克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 地理略二·纪昀
  九二三 军机大臣奏覆据各省续行送到应毁重本等书缴进销毁片·佚名
  董士元、董士选传·宋濂
  第十一章修正之性质与效力·孙中山
  卷八·王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严蕊·唐圭璋

      蕊字幼芳,天台宫妓。   卜算子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身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是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如梦令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

  • 卷三十八·梅鼎祚

    钦定四库全书古乐苑卷三十八明 梅鼎祚 编杂曲歌辞【梁】东飞伯劳歌【一云绍古歌玉台艺文乐府作古辞】梁武帝东飞伯劳西飞鷰黄姑织女时相见谁家儿女对门居开顔发艳照里闾南牕北牖桂月光罗帷绮帐脂粉香女儿年几十五六

  • 卷一百四十三·毕沅

      ◎宋纪一百四十三 ∷起玄黓执徐正月,尽昭阳大荒落十二月,凡二年。   ○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   乾道八年金大定十二年   春,正月,庚午朔,颁《乾道敕令格式》。   莫濛充金国贺正使。故事,

  • 卷六十六·宋(金)·蒋一葵

    【章宗】 〔喜文学,善书画。宋徽宗尝以苏合油搜烟为墨,章宗仅购得一两,价黄金一斤。欲仿为之不能。〕 章宗建梳妆台于都城东北隅,与李妃登焉,得句云:“二人土上坐,”妃即对曰:“一月日边明。”时皆以

  • ◎死矣刘鼎锡·李定夷

    前霸县知事刘鼎锡,因贪赃枉法俱发案,经大理院判决执行死刑,依官吏犯赃条例枪毙矣。闻枪毙之前数日,刘氏囚于地方看守所,自知不免,屡图自杀,频以首触壁不死,更仰攀电灯之线,又不死,事为典狱者所知,乃进而佯慰之曰:“君罪状虽判决,仍

  • 惠帝纪·房玄龄

    孝惠皇帝名衷,字正度,是武帝的第二个儿子。泰始三年(267),立为皇太子,当时九岁。太熙元年(290)四月二十日,武帝死,当天皇太子即皇帝位,大赦罪人,改年号为永熙,尊皇后杨氏为皇太后,立太子妃贾氏为皇后。夏五月十三日,葬武帝于峻陽

  • 卷五十三上·徐一夔

    钦定四库全书 明集礼卷五十三上 乐 俗乐 縂序 俗乐之名古未尝有至齐宣王始有今乐古乐之辨汉高祖定天下与故人父老相乐醉酒作大风之歌令沛中童儿百二十人习而歌之至武帝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郎

  • 卷三十五·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三十五兵制志四八旗驻防兵制【盛京 吉林 黑龙江 直隶山东 山西 河南 江南 浙江 福建 广东 湖广 四川 陕西 甘肃 伊犁等处驻防】盛京盛

  • 食货二二·徐松

    盐法五陕西路永兴军路延州在城:二万六千八百一十九贯七百一文;甘泉县:九百八十一贯八百二十八文;延长县:一千一百二十七贯七百文二:原书天头注云:「『二』一作『一』」,然原书此行延川县亦有「一千二百」之文,未知此注何指。;延

  • ●卷上·袁袠

    ○官宗夫宗室日蕃而禄不给,何也?封建之法坏,而仕宦之途绝也。昔在周室,并建诸侯,同姓封者什七,异姓封者什三,各治其国,以蕃王室入为公,孤出为牧伯,亲疏相制,外内联络,卒赖其力,享祚长久。秦坏周法,疏忌骨肉,阙翦枝叶,二世陵迟,荡然亡卫

  • 快目王眼施缘品第三十五·佚名

    【古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大众围绕。而为说法。城中人民。乐听法者。往至佛所。前后相次。时城中有盲婆罗门。坐街道边。闻多人众行步驶疾。即问行人。此多人众。欲

  • 成唯识论述记卷第九(末)·窥基

    沙门基撰论第九论。若有三性至皆无自性。述曰。第二违经失。若言三性亦不离识有三种者。何故世尊说一切法皆无自性。今言有识也。论。颂曰至即唯识实性。述曰。显扬十六说与此同。初二颂正答所问。后一颂明唯识性。即

  • 洞真太上紫度炎光神玄变经·佚名

    洞真太上紫度炎光神玄变经。撰人不详,约出於东晋。系早期上清派重要经典。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真诰》提到“紫度炎光,夜照神烛”“流金之铃”等,《云笈 七签》卷9释《紫度炎光神玄变经》,该经为六朝上清

  • 七剑十三侠·唐芸洲

    一名《七子十三生》。章回小说。近代唐芸洲著。三集一百八十回。叙明正德年间扬州府义士徐鸣皋拜欧阳子为师,学得一身武艺,能飞檐走壁。一日在岳阳楼与友饮酒,闻小霸王李文孝恃强欺弱,将其痛打一顿,以示惩罚。后到苏州,在玄

  • 冻苏秦衣锦还乡·佚名

    简名《冻苏秦》、《张仪冻苏秦》、《苏秦还乡》、《衣锦还乡》。杂剧剧本。元明间无名氏作。四折一楔子,末本。《录鬼簿续编》《太和正音谱》见有著录,现今流传的版本只有一种,即《元曲选》丙集本。本剧演苏秦由穷困潦

  • 古乐府·左克明

    乐府诗选集。元左克明编选。克明,豫章(今江西南昌)人,生平不详。其书自序题至正丙戌(1346),则当是元顺帝时代人。此书共十卷。专录唐以前古乐府诗,分为八类:古歌谣、鼓吹曲、横吹曲、相和曲、清商曲、舞曲、琴曲、杂

  • 张煌言传略·佚名

    明之亡也,死义者连镳接衽;若播迁穷海而之死靡他、称一代硕果者,则有宋文丞相而后,推明之张司马煌言云。煌言字玄箸,号苍水;鄞县人。远祖当元时逃入高丽,以家世仕宋故。至明初,始归籍甬东,称高丽张氏。高祖伯祥,起家孝廉为令,列“

  • 尔雅·佚名

    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解释词义和名物的词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词典之一。成书于约公元前2世纪。由汉初学者缀辑周汉诸书旧文,递相增益而成。今本共3卷,19篇。内容分为19类,以“释某”为标题,其中首3篇《释诂》、《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