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四十一

正德十一年九月己卯朔广西思明府忠州冠带土官黄瑚遣黄孟等来朝贡马赏彩叚等物有差

○庚辰升广东按察使汪获麟为云南右布政使陕西按察司佥事阮吉为本司副使

○刑科都给事中王爌等劾奏镇守两广总兵官郭勋刚愎乖方民夷受害及奉旨回话乃妄意肆辩失人臣体且六科之设职专封驳凡诸衙门覆奏皆载该科驳语今者都察院覆奏勋之事独遗之阴为勋地宜究欺蔽以严法守 上曰勋已有成命都察院覆本不著驳语宜究姑宥之

○谪山西纳级都指挥佥事王唐于边方立功坐受赂及纵容其下侵盗草价也

○辛巳升监察御史钱如京为河南按察司副使

○初代府镇国等将军聪温聪濯聪氵□阙聪涍聪满聪湛聪泊聪涀聪溜等恣横为虐代王俊杕等纵之聪氵□阙尝敺大同府知府鲍继文几死复怀刃欲杀之而聪濯至出城盗马私铸军器遣谍潜剌边事其镇守大同总兵官时源以掠马故执代府人与俊杕有隙又纵其下敺伤聪温聪温因与父兄成锅成镗成锓聪泬聪浦聪溁聪浔聪涳聪淮聪聪溜聪泖率众至源第毁其私所造旗牌及诸器服时虏寇大入源及部下屡败保大同城虏直抵城下四散杀掠死亡不可计而源子隆亦淫侈不检于是俊杕及大同镇巡官各奏聪温及源等争斗事敕太监张淮都御史王璟锦衣卫指挥使陆宣往按之俊杕因复奏源纵寇离间及敺伤成锅擅散军器诸不法聪泊夜惊勘官下淮等并按至是上其狱刑部议覆诏王府诸拨置舞文者十四人及源等党敺伤宗室者六人俱发戍边卫情重者仍枷号杕而遣之源逮系至京并治其子隆承奉都指挥等官七十九人候边事稍宁巡抚官逮治聪温等违法多端聪濯罪尤甚且境临极边既莫之制驭而代王及潞城和川王亦不能训饬或生他变刑部即会多官详议以闻

○壬午 孝恭章皇后忌辰 奉先殿行祭礼遣驸马都尉林岳祭 景陵

○癸未升陕西苑马寺卿匡翼之为广东按察司按察使监察御史王介为广东佥事大理寺右寺副刘经为陕西佥事

○命应天府府尹王宸致仕以抚按官言其久病贪冒也

○虏犯龙门所官军御之失利阵亡三十人巡抚宣府都御史王纯奏劾守墩百户张镇领军千户王隆守备指挥韩雄守备少监刘增李荆分守太监张凤刘宝叶森参将江桓庞隆张永等丧师失律俱宜治罪诏镇等侯边事稍宁巡按御史逮治桓增等查勘并奏

○丁亥重阳节赐文武群臣宴于午门

○荫故南京吏部尚书黄珣子文瑞为国子生

○命礼部尚书毛纪兼翰林院学士专管诰敕仍掌詹事府事

○巡按御史刘澄甫奏宣府葛峪白杨等处失利皆由参将江桓庞隆游击将军余震守备指挥朱彬把总指挥黄经等不能戮力所致乞械诣京师并寘于法诏姑宥之令戴罪自效候边事稍宁通查功过奏处

○陕西巡按御史王光奏镇守甘肃太监许宣与监枪王欣不协恐其构衅误事乃召欣还

○升锦衣卫正千户郭鳌为指挥佥事以太监张锐奏其有缉获奸细功也

○己丑升福建布政司右参议郑毅为浙江左参政

○庚寅升湖广左布政使龚弘为应天府府尹

○清理盐法南京刑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蓝章乞致仕不允

○宥山东署都指挥佥事高岱罪岱领兵击流贼于新添县尝有斩获功既而奔溃坐斩奏辩改拟充军复援都指挥尹昂例乞以功赎都察院议覆令降二级叙用

○以旱灾免陕西巩昌等府卫州县及山东济南等府州县税粮之半

○壬辰升福建右布政使周季凤为本本左布政使

○改南京礼部尚书李逊学为礼部尚书

○升礼部郎中李际可为福建布政司右参议

○注署都督佥事杨宏于后军都督府带俸

○命团营管操都指挥同知袁杰率其家丁及河间卫舍余团营官军各五百人驻通州听提督侍郎赵璜调用

○命分守通州署都指挥同知王玉充参将协同漕运

○改镇守延绥总兵官署都督佥事王勋于大同升分守凉州右副总兵署都指挥佥事柳涌为署都督佥事充总兵官代勋以游击将军都指挥佥事陈珣充右副总兵代涌

○甲午荫故大学士彭时孙秉锐于中书舍人习字出身

○乙未升江西布政司左参政方璘为湖广右布政使刑部署员外郎王大用为广东按察司佥事

○浙江布政司右参政官曰□永乞致仕许之

○命御马监太监赵聪甘肃监枪

○丙申改太仆寺少卿杨一渶为太常寺少卿

○升四川按察司副使曹恕为甘肃行太仆寺卿

○朝鲜国王李怿以 万寿圣节遣工曹参判尹熙平等来朝贺贡马及方物赐宴并赏彩叚衣服等物有差

○狭西岐山贼魏景阳等平景阳先本归化回夷素亡赖紏合种类百余人剽掠乡落官司匿不以闻日渐猖獗众至二千华阴等县骚动巡按御史常在以闻遂命都御史萧翀等发兵讨之都指挥姜奭等督兵与战获景阳余党悉平至是兵部上翀等功状且言守巡官参政刘安等虽有督捕之功难掩隐蔽之罪得旨翀及太监廖銮总兵赵文赐敕奖励各赏银二十两文绮衣二袭在银五两文绮衣一袭有功官军及安等功罪令御史核实以闻

○贵州大雨雹又明日地震

○丁酉升礼部左侍郎吴俨为南京礼部尚书

○以都指挥同知袁杰分守通州杰请还团营军止留河间军并家丁俱给粮饷及行军符验又请带锦衣卫旗舍张纲等百余人自备捕盗兵部议团营军宜还河间军亦宜属之他将杰诸所请玩法启弊不可许诏杰仍领河间军并其家丁俱给饷余已之

○海西福余卫虏酋那孩率众三千人款塞乞赏且言欲由开元入贡巡抚辽东都御史张贯言状兵部议开原近罹虏患那孩之来其实探我虚实邀求不遂必肆侵掠宜令贯等将掣回游兵随宜督发协同防守如虏释甲入市照例赏犒仍慑之以威谕令各修世贡勿听奸夷诱引自取诛夷从之

○命太监萧敬同内外提督官阅视诸营坐营坐司侯伯都督号头把总官

○升赏狭西金州石香炉等处擒斩回贼获功官军副使边亿等六十二人有差

○戊戌升两浙运使吴大有为江西布政司左参政杭州府知府梁材为浙江右参政

○升守备偏头关都指挥同知傅铎为署都指挥使以洛川县擒贼功也

○复惠安伯张伟禄米朝参如故

○己亥巡抚河南都御史李充嗣奏盗吉成秦聚众二百余人发矿于永宁卢氏遂转掠狭西洛南守备都指挥吕玺失于防御参议石昭佥事王镗督兵捕斩乞行赏罚诏玺夺俸四月昭镗奖励

○总理河道左侍郎赵璜言黄陵冈旧有昭应河神之祠自河决梁靖口以来遂至荡覆无余祀礼久缺今治河工成宜答神贶乞重造祠宇令有司以时致祭其沿河考城曹单被灾县分税粮请量减免及赈恤豊县为水患尤甚乞下抚按官从长议处从之

○庚子升叙州府知府胡澧为四川按察司副使整饬松潘等处兵备

○罢协守河州洮岷副总兵郑卿回原卫带俸遂革协守官令兵备副使或守备官兼管以户部郎中马应龙劾卿贪虐故也

○辛丑赵府临漳王见淔薨王恭安王长子母妃和氏景泰辛未生成化甲辰袭封至是薨辍朝一日赐祭葬如例谥曰荣和

○改南京太仆寺少卿马陟为太仆寺少卿陟先升南京太仆不赴竟得改用

○巡抚江西都御史孙燧奏上犹县輋盗谢知山合广东乐昌盗高快马千七百余人掠太庾攻南康赣县主簿吴玭帅官兵六百人御之大败玭战死兵士阵亡者五十人诏燧会南赣都御史王守仁调兵剿之失事者巡按御史查究以闻□以 万寿圣节遣驸马都尉马诚崔元祭 长陵 献陵 景陵 裕陵 茂陵 泰陵

○遣仪宾周钺祭 恭仁康定景皇帝陵寝

○遣内官祭 恭让章皇后陵寝

○壬寅 万寿圣节 上诣 奉先殿 奉慈殿 太皇太后 皇太后宫行礼毕出御 奉天殿文武群臣及四夷朝使行庆贺礼免群臣宴赐以节钱钞

○升礼部右侍郎石珤为本部左侍郎国子监祭酒王王□赞为礼部右侍郎

○癸卯以虏遁班师召提督都御史彭泽还京都御史臧凤李王□赞仍驻各关防守

○甲辰复除服阕山东都转运盐使司运使董天锡于两浙

○铨注保宁前卫都指挥佥事陈希夔于大宁都司佥书管事

○乙巳升通政司左通政刘达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宣府

○升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张明为左都督佥书管事明太监锐兄屡冒功传升至是复冒罗罗墩沙塘川功兵部尚书王琼为之请故有是命

○丙午改南京国子监祭酒鲁铎为国子监祭酒

○巡抚云南都御史王懋中奏潞江安抚线俸既诛请以安抚司印委金齿前所正千户侯镇署掌而以土舍线楪佐之仍谕肆岗招岗招扒陶猛诸夷民听其约束以供赋役兵部议从之

○总兵官左都督刘晖奏擒获北虏奸细共四十人赐敕褒励升赍奏者一级有功人员令巡按御史核奏

○命故右都督为民毛伦子锦袭为指挥使伦以逆瑾党揭黄永远充军寻宥为民至是锦请袭兵科给事中潘埙等执奏伦因其婿杨玉结于刘瑾此十世所不宥者既不按法行辟而又许其承袭则凡瑾党如焦芳刘宇之子亦有可援之地矣不听钱宁微贱时受知于伦宁既贵伦已谪死乃取锦至京而官之

○后军都督府右都督马昂罢初昂女弟美艳江彬白之 上时已适毕指挥有娠矣 上令中使取之至豹房以善骑射解胡乐达语遂得幸马氏一门无大小皆赐蟒衣内庭大珰皆呼昂为舅声势炫赫动于京师赐第太平仓东 上尝从数骑过饮既酣召昂妾昂忤旨 上怒而起昂惧乃谢病归女弟始疏

○升辽东三万卫指挥使刘澄为都指挥佥事以开原破虏功也

○丁未播州宣慰使杨斌遣长官并把事都勋等来贡马贺 万寿圣节赐宴并赏彩弊等物有差

○戊申南京六科给事中孙懋等复劾奏南京刑部右侍郎兼左佥都御史蓝章清之 以明日十月朝遣驸马都尉马诚崔元林岳分祭 长陵 献陵 景陵 裕陵 茂陵 泰陵

○遣仪宾杨淳祭 景皇帝陵寝

○遣内官祭 恭让章皇后陵寝

猜你喜欢
  卷八十九 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司马迁
  列传第十六·李延寿
  越绝卷第六·袁康
  國朝獻徵錄卷之一百十一·焦竑
  自序·蔡东藩
  卷之三百三十六·佚名
  卷之一千三百五十七·佚名
  卷之二百三十五·佚名
  首卷三·佚名
  第二二一告示光绪七年八月初八日一一五○六--二·佚名
  卷二十七·朱轼
  王济传·房玄龄
  ●岁华纪丽卷第一·韩鄂
  云杜故事·易本烺
  ●皇朝通典卷五十二·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百五十八·彭定求

        卷458_1 【病中诗十五首·初病风】白居易   六十八衰翁,乘衰百疾攻。朽株难免蠹,空穴易来风。   肘痹宜生柳,头旋剧转蓬。恬然不动处,虚白在胸中。   卷458_2 【病中诗十五首·枕上作】白居易   风疾侵

  • 词说·蒋兆兰

    ○自序有清一代,词学屡变而益上。中叶以还,鸿生叠起,辟门户之正,示轨辙之程。逮乎晚清,词家极盛,大抵原本风雅,谨守止庵,导源碧山,历稼轩、梦窗以还,清真之浑化之说为之。虽功力有浅深,成就有大小,而宁晦无浅,宁涩无滑,宁生硬无甜熟

  • 唐诗镜卷四十三·陆时雍

    钦定四库全书 唐诗镜卷四十三 明 陆时雍 编 中唐第十五 白居易【二】 七言古诗 琵琶行【并序】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船中夜弹琵琶者听其声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於穆曹

  • 赠赵公·张说

    湘东股肱守,心与帝乡期。 舟楫中途蹇,风波复来思。 嘉我常联翼,金貂侍玉墀。 迹参前马圣,名缀鬻熊师。 寒暑一何速,山川远间之。 宁知洞庭上,独得平生时。 精意微绝简,从权讨妙棋。 林壑为予请,纷霭发华滋。 流赏忽已散,惊帆杳

  • 资治通鉴后编卷二·徐乾学

    宋纪【起重光作噩正月尽黓阉茂六月凡一年有竒】太祖啓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徳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建隆二年春正月丙申朔御崇元殿受朝退羣臣诣皇太后宫门称贺 壬寅幸造船务观习水战 太仆少卿王承哲坐举官失实责授殿中丞 

  • 第五二谕光绪七年十一月七日一一二○七-一一·佚名

    新竹知县徐,发给挑夫首谕帖及戳记钦加同知衔、调授新竹县正堂徐为给发谕戳承充,以专责成事。案据三班头役高登、徐祥、姚景等禀称:「以本城挑夫首一缺,尚未举充有人,经伊等招得原当郊铺夫首蔡进发、萧

  • 五二八 陕西巡抚毕沅奏遵旨查办违碍书籍缘由折·佚名

    五二八 陕西巡抚毕沅奏遵旨查办违碍书籍缘由折乾隆四十三年七月二十三日陕西巡抚臣毕沅跪奏,为遵旨查办违碍书籍,恭折覆奏事。窃臣承准廷寄内开,大学士 公阿桂、大学士于敏中奉上谕:屡经降旨各省督抚查缴违碍书籍,各该省

  • 四一三 江苏巡抚杨魁奏遵旨查办解京书籍应毁应还情形折·佚名

    四一三 江苏巡抚杨魁奏遵旨查办解京书籍应毁应还情形折乾隆四十二年八月初十日江苏巡抚臣杨魁谨奏,为遵旨查办奏覆,仰祈圣鉴事。窃臣于本年七月二十七日接奉上谕:据巴延三奏晋省所进书籍。云云。钦此。臣伏查本年五月初

  • 前言·佚名

    《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体的史书。“春秋”本来是春秋时代各国史书的通称,那时不少诸侯国都有自己按年代记录下的国史。到战国末年,各国史书先后失传,只有鲁国的《春秋》传了下来。它虽然用了鲁国的纪年

  • 卷中·佚名

    复次白衣。过极久远。此界坏时。当界有情。还复往生光音天中。过极久远。此界成时。别界有情。光音天殁。而来生此。是诸有情。各有身光。清净皎洁腾空而行。随欲能往。適悦快乐。如意自在。以彼有情身有光故。世界尔

  • 卷第三十·李遵勖

    天圣广灯录卷第三十   [宋碑]杭州南山兴教寺惟一禅师初开堂。升座。维那白槌云。法筵龙象众。当观第一义 师云。重言不当。大众还委么。且作么生是第一义。若自观者。名为正观。若佗观者。名为

  • 敬告亚洲佛教徒·太虚

    ──十四年夏作──一 绪言今因日本之佛教同袍,开设东亚佛教大会,萃亚洲各地之佛教领袖于一堂,敦厚东亚佛教徒之交谊,以协同研究及宣传佛教教义,发达佛教主义之社会事业与教化事业,增高人类文化,促进世界之和平,洵盛举也!予尝

  • 佛说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卷第十二·佚名

        东晋天竺三藏帛尸梨蜜多罗译  闻如是。一时佛游维耶离音乐树下。与八千比丘众菩萨三万六千人俱。国王大臣人民。及诸天龙八部鬼神共会说法。于是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承佛威神从座而起。长跪叉手前白

  • 卷第六·佚名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第六 罽宾国三藏沙门般若共牟尼室利译 入如来不思议甚深事业品第五之二 复次善男子。如来安住四无所畏。能作种种诸佛事业。谓知自身即是无上正等正觉。一切世间若天若人。无有能作如理说言如来

  • 招捕总录·佚名

    边疆地理著作。元佚名撰。一卷。约成书于泰定年间,记事止至治三年(1323)。一万一千余字。卷后有跋。正文以地区分云南、大理、金齿、罗罗斯、车里、乌撒、乌蒙、东川、芒部、八百媳妇、八番、顺元诸蛮、宋隆济、 广西

  • 西域行程记·陈诚

    明陈诚、李暹著。诚字子鲁,江西吉水人,洪武中进士,永乐初任员外郎。暹,长安人,洪武中举于乡,永乐初授户部主事。当时明成祖在位,致力于向异域宣扬明朝国威,吸引诸藩朝贡,与遣郑和下西洋同时,又遣诚、暹等人出使西域各

  • 萨真人夜断碧桃花·佚名

    元杂剧剧本。简名《碧桃花》。无名氏撰。旦本。叙潮阳知县徐端、县丞张珪,俱是东京人。徐有2女,长名碧桃,次名玉兰。碧桃许字张珪子张道南。某日,道南有白鹦鹉飞入徐家花园,逾墙欲捕。适碧桃游园,2人相会。不料被徐端撞见,怒

  • 八正道经·佚名

    全一卷。后汉安世高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册。本经列举八邪道与八正道之名,并逐一阐明谛见、谛念、谛语、谛行、谛受、谛治、谛意、谛定等八正道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