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例言

一、国家鼎革,事故烦多。金陵、闽、粤诸君,播迁三所,历年二十;「明史」附入「怀宗」,纪载寥寥。野史无刊本,日就零落;后人有举隆、永之号而茫然者。余因网罗散佚,搜抉残蠹。上自朝庙大纲,事关兴灭;下迨闾巷幽贞,谊存感讽;纪人传事,本末具见焉。攒簇成章,删繁归雅;非作名山之藏,聊补正吏之缺。

一、国家兴废,何代无之!抗颜逆行、伏尸都市者,虽令甲之罪人,然各为其主。凡在兴朝,不得已而遂其志耳。对干表容,赠通纪阙,历代相沿,着为美谈。我朝定鼎,褒殉难诸臣,且开史局时,已奉有『野史送部、不以忌讳为嫌』之令矣。采而辑之,直书正笔,悉遵令典。

一、野史中有兼纪三朝事者,吴伟业「绥寇纪略」、邹漪「明季遗闻」、温睿临「南疆逸史」、钱谦益「三史备言」、周容「明季线」是也。有纪国变及南渡事者,夏允彝「幸存录」、文秉「甲乙事案」、许重熙「甲乙汇略」、钱光绣「南渡纪事」、李清「三垣笔记」、杨秉燧「南渡纪略」、史逸裘「南江藏史」是也。有兼纪弘光事者,顾炎武「圣安本纪」、黄宗羲「弘光实录」、李清「南渡录」、周明新「南渡续集」、董剑锷「南渡纪」是也。有兼纪弘光、永历两朝事者,黄宗羲「行朝录」、钱秉镫「所知录」、瞿昌文「天南逸史」、刘湘客「行在阳秋」、高斗魁「征信录」、魏禧「存信编」是也。有专纪隆武事者,闽人「思文大纪」、郑雪昉「隆武略」是也。有专纪永历事者,沈佳「存信编」、鲁可藻「岭表纪年」、刘湘客、杨在、綦毋邃「象郡纪事」、冯苏「劫灰录」、某「南粤新书」、「粤事纪略」、邓凯「滇缅纪闻」、「滇缅日记」、吴尔尧「滇缅事略」、林时跃「粤事征信编」是也。有专纪一人一事者,应廷吉「青磷屑」、史德威「维扬殉节始末」、袁继咸「浔江纪事」、某「北使纪」、康范生「虔事始末」。某「赣州乙丙纪略」、释慧潭「真珠载」、徐世普「江变纪略」、王言儒「溽江藏本」、郭寒「乙丙事迹」、章旷「楚事纪略」、李世熊「木叹记」、沈荀蔚「蜀难叙略」、王玉书「吾征录」、鹿儒方「徐徐集」、田壁川「蜀难始末」、杨在「朱容藩乱蜀始末」、「武冈播迁始末」、「孙可望胁王始末」、「犯阙始末」、「安隆纪事」、邓凯「遗忠录」、「求埜录」、李文胤「可考录」、黄百学「莫言录」、丘来章「镜信录」、周元初「安隆纪事略」是也。有专纪鲁监国事者,黄宗羲「鲁纪年」、「四明山寨记」、「舟山兴废记」、「日本乞师纪」、高斗权「海疆纪略」、黄宗炎「存疑集」、冯京第「浮海记」、鲍泽「甲子纪略」、温睿临「海邦汇略」、徐凤垣「且存录」、张煌言「四明纪事」、全枋「江东泣血录」、陈睿思「闽海见闻纪略」是也。至万季野「明末诸传」等书、吕晚村「明季纪事」等书、徐阁学「明季忠烈纪实诸传」等书以及诸名家已刻未刻文集外纪等书,共九百七十四种。其间纪载有详略、年月有先后、是非有异同、毁誉有彼此,合而订之,正其纰缪,补其缺遗,以成是编。其它未见之书,尚俟再考;然大略已具是矣。

一、古史于皇帝则称本纪,诸臣则称列传者。纪举一时政令大纲,列传止载一人一事,故称纪以别之。然太史公于项羽,亦称本纪;以其号令一时,事多详载也。今金陵、闽、粤三君,位虽不终,亦自帝其地;各有政教,理合纪载。若拘入「怀宗」之例,则传且不列,何有于纪?非一代史体也。兹首卷先纪略,不称本纪者,避本朝也;其言略者,事固不得而详也。

一、古人作史,有专传、有合传、有附传,非以人有优劣也,事有烦简耳。专传必其行迹之众多者也。合传则其学同、其言同、其时同、其名同、其一事偶同。老、庄、孟、荀,其学同也;刺客、游侠、酷吏,其行同也;张苍、申屠嘉,其官同也。娄敬、叔孙通,其时同也;管、晏,其显名同也;屈原、贾谊,以放逐一事偶同也。至附传者,以其人事迹少不能成传,故附记之,非薄其人也。是编诸传,窃仿此意;以事、以人为类,或其人人品相悬,亦不及计矣。

一、明立宗支几百万,歼于贼者十之九焉。其散处地方,义旅相与拥戴。于是,知列圣德泽在人,念其苗裔犹祖宗也。惜乎谫劣之材,不足以胜鼎器,随起随仆,比之孟公盆子,犹或下焉;被其毒者,至侪之盗贼。呜呼!夫孰非天潢之支流也欤!仇在君亲、祸及宗祖,枕戈之志,孰得议之!虽其无成,亦足以悲矣。而兵火之余,无从掇拾之者;谋略不具、始末不完,聊志梗概,存其间抱节义者尔。

一、诸臣有逮事崇祯者,其行事章奏,悉略之。以其所重在南渡后,且已载于「明史」也。必列之者,以其终事在后也。然大节亦撮数语,不敢尽遗也。

一、诸传之叙,先金陵、次闽、次浙东、次粤。诸臣有历事三朝者,则从其重者次之。吕大器终于粤而先之者,迎主异议,大器为主,一朝之眉目也;后在粤,亦无所表见。

一、古人附传,例不列名;余独不然。盖惜其人忠义节烈,本属贤者,而行事泯没,无可纪载,仅以一死成名。若复不列其姓氏,则观者且将忽之;故每篇大书特书,令人耸然于贤者之名耳。若其人本不足重者,虽附载不列名也。

一、徐阁学「忠烈纪实」,虽其人无事可书者,必另列一行,大书姓名;余则不然。彼专纪忠烈,无可附书;余则一朝之人,忠佞奸贤悉列焉。间或附见,岂能掩其人之忠烈哉?此所以异也。无行事而但列姓名以为一传,古无此体也。

一、义士义兵等传,古无其名,今无昉乎?曰:无害也。夷齐扣马而太公称以义士,出自兴朝佐命之口,非出自胜国也。况诸史各有忠义传,在胜国者为忠,则在兴朝为不忠;在胜国者为义,则在兴朝为不义。然史皆兴朝所修,而必不废忠义之名者,存其实焉耳。此之立名,犹是义也。

一、或谓黄陶庵学淳文高,「明史」置之儒学,侯通政司、沈总督、丘巡抚、揭傅两太史、曾吏部等皆官位尊重,子乃与方都司、茹参将等武夫并列义兵,其间更有布衣仗义者俱在焉,得毋不伦乎?余曰:固哉,子之见也。夫名位有贵贱,忠义无贵贱也;能忠义则匹夫贵矣,不能忠义则卿相贱矣。汉人所谓「桀纣至贵而下士羞与为伍,夷齐至贱而王公不敢与抗」是也。岂在名位哉?郎之战,公叔务人与邻童汪锜往偕死焉。鲁人欲勿殇汪锜,问于仲尼,仲尼曰:能执干戈以卫社稷,虽欲勿殇也,不亦可乎?夫童子也,而其名与国君子之并垂;鲁人礼之、圣人赞之,千载下凛凛有生色,较之鲁三卿犹烈焉。非以其死义耶?而何不可并列之有!至如道学,正于舍生取义见之。陶庵以一书生枕戈寝干,与武夫并奋,此正见其实在道学也;与夫口谈仁义,而身怯国事者异矣。嗟乎!世衰道失,学术不明,人惟声利是趋,乃于纲常大义亦先上名位,岂不可叹哉!

一、周镳、周锺、雷演祚三人者,未尝官南渡也,南渡杀之耳。何传焉?曰:是南渡一大案也。马士英竭智尽巧以起大铖,而归其狱于从逆诸臣;从逆者不可得而诛,而归其狱于周、雷。于是,周、雷诛,大铖用,清流惧祸,酿成左镇之内犯,而国已亡。则此三人者,乌乎不载也?

一、四镇,同功一体之人也,列黄、高而削二刘,以其不终也;其事则已附见矣。李成栋之附见于李元胤传,以其无始也。成栋不与声桓一例乎!曰:是有辨。粤中之不靖,成栋扰之也;迨其反正,而民生已涂炭矣,忠烈材干之士已夷灭矣。惟其小心听命,以死勤事,较之借内附而仍暴横如忠贞诸人异焉。若夫声桓,始终一贼耳;归朝之后,不靖吏、不纳土、不离窟穴,擅置官吏,私财赋、妄杀戮,稽其来后,全无王章,致烦天讨,屠害生灵,故列逆臣。

一、孙可望事与粤中相始终,粤中立国而可望入滇矣,可望降而粤亦亡。且其邀王封、谋受禅、擅杀大臣、劫置安隆、称兵内犯,皆粤事之大者,不载不可也。载之,则人归降,例不得载。今详见李定国传而杂于同时诸臣,亦得其大略矣。

一、诸史必有儒学、孝友、独行、文苑、隐逸、方伎等传,兹编为人无几,无从分晰。独隐逸欲列一传,而搜访殊寡。方明之末,诸洁身高蹈者,所在多有,然其人既不求名,而知交中或鲜好义文学之士,不为传述,子孙式微,遂致湮没,岂不惜哉!广搜旁罗,以发潜德,此亦四方君子之责也。

一、金陵之亡,闽有君矣;闽亡,粤有君矣。鲁监国纪,不亦赘乎?曰:此以存诸遗臣也。诸臣之杂事唐、鲁、桂者多矣,若钱、张诸公,与鲁相始终者也。无鲁,何以有诸臣?诸臣之雄才大略、精忠烈志,皆与日月争光者,可以略乎?诸臣不得略,而监国乌乎不纪也?且闽亡之后,诸臣奉之长垣、奉之健跳、奉之中左、奉之舟山,闽中震动;独非国事乎?此皆不得附见于闽、粤者也。在昔梁未亡,而萧■〈祭,言代示〉自立为后梁,史不得略。彼并帝者尚然,况与守监国之虚怀、无自帝之骄志,吾以为贤于靖江、广州万万矣;故彼削而此纪。

一、明祖鉴胡、汪之祸,不复立宰相,以庶政归六部,而大权独操,太阿不旁落,善矣。然后嗣难以遵也。成祖始兴学士参决机务,设有内阁矣。英宗冲年践祚,政在房闼,始有票拟矣。其后皆以六卿加宫保衔,则权与宰相侔矣。怀宗英察,微有猜嫌,秉钧之地,信任不专,十七年之间至五十人,于是内竖得而箝制之、台谏得而齮龁之,庙堂无政,海内崩离。岂非轻蔑大臣、有主而无辅之所致欤!南渡而后,贵阳煽虐,犹有承平权奸之势,故江左卒为所覆。至于闽、粤,而政府轻于庶官矣。片言合旨,立执化枢;节钺边帅,皆予阁衔。惟起二、三遗老,欲资筹策,而碌碌尸位,望不称职;事不可遗,故立一传。

一、郑芝龙受明厚恩而不终,成功以子叛父,是何足志乎?曰:凡为传者,岂其人是为?亦以征国是焉。闽之立国,惟郑是依,国事取决于芝龙,而负恩丧国,计其罪,合入叛逆之伍。成功痛父之不忠,矢心图报,奉粤朔不敢有二。迨至粤亡,犹以纪年窃附,仍称天复之义,明之世勋宗戚与夫将相大臣受累朝厚恩者,未有效忠若是者也。事虽不成,君子深悲其志焉。或曰:其拒鲁王而不纳,非欲自专恣乎?曰:否。鲁与闽固不协也,两相诮矣;闽亡而奉鲁,思文有知,不含愠地下乎?附粤以明臣服之心,拒鲁以存故主之感,此其英雄智略也。然则何以不入粤?曰:地相隔也。此有土焉,势不得舍之以奉粤也。令舍而奉粤,则亦壬寅一俘囚耳;安能崛强岛中,延明历二十余年哉!故以其父子祖孙,自为一传,如五代吴越世家例。为忠、为叛,读者评之。

一、是编所以补正史,正宜记载轶事耳,乃往往略之。如德昌之疑非真也、大悲童氏之狱暗昧不明也,非当明辨之者欤?永明见系而神告以贞符、入寺而木偶起立,非受命之贞乎?瞿留守之松仙预定也,非管、郭之流与?若是者不可枚举,而子俱不载何也?曰:德昌之事,无从辨也;辨之而益疑,删之而论定矣。永明之梦、松仙之数,近于禨祥,君子不道也。此编外史也,不敢悖乎史体。若琐琐是述,疵累笔端,故略之;略之,而人且以正史目之矣。  

猜你喜欢
  卷三百二十五·列传第二百十三·外国六·张廷玉
  卷二十 越语上·左丘明
  ●卷第四·胡三省
  跋·徐鼒
  卷之二百二十七·佚名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二·佚名
  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五十四·杨士奇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八十四·佚名
  卷之六百四·佚名
  通志卷七·郑樵
  二一○ 暂署湖广总督陈辉祖奏清理遗书并查缴《博物典汇》《前明将略》折·佚名
  通鉴纪事本末卷十二下·袁枢
  八 长庆寺·周作人
  卷七十八·佚名
  卷第廿八·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古诗源卷七·沈德潜

    ○晋诗  司马懿  宴饮诗  《晋书》:高祖伐公孙渊,过温,见父老故旧,燕饮累日,作歌。  天地开辟,日月重光。遭逢际会,奉辞遐方。将扫逋秽,还过故乡。肃清万里,总齐八荒,告成归老,待罪武阳。  张华  茂先诗,《诗品》谓其

  • 第三十一出 定计·梁辰鱼

    【一翦梅】〔小生生末上小生〕海黑山昏剑气沈。誓奋雄心。未奋雄心。〔生末〕蛰龙困久夜长吟。欲作甘霖。定作甘霖。〔相见介小生〕寡人受怨旣深。劳心亦久。日夜焦苦。思复前仇。今兵甲颇精。粮草初足。欲乘此时伐

  • 卷一·曹庭栋

    钦定四库全书宋百家诗存卷一嘉善曹庭栋编庆湖集贺铸字方回卫州人孝恵王后之族孙气宇雄爽面鐡色喜谭当世事可否不稍假借愽学彊记工语言尤善度曲掇拾人所弃遗少加檃括皆为新奇自言吾笔端驱使李商隠温庭筠常奔命不暇元祐

  • ●卷十五·李攸

      ○耤田   明道元年十二月,上谓宰臣曰:“朕观古之兴王,皆重农桑,以为厚生之本。朕欲躬耕耤田,庶驱天下游食之民尽归南亩。”宰臣贺曰:“陛下亲发德音,躬耕以劝天下之民,皆致治之大本。臣等备位宰辅,不胜庆幸。”乃下诏曰:

  • 卷一百三十五·杨士奇

    永乐十年十二月壬子朔 上视牲南郊△复命工部尚书宋礼采木四川△广西都指挥葛森奏剿捕平乐蛮贼莫彦恭等斩首三百余级初彦恭等聚众劫杀良民 上命森领军进讨至是平○癸丑○改大宁都指挥杨政于浙江都司△擢进士周大褒为

  • 卷二十·陈均

    <史部,编年类,九朝编年备要钦定四库全书九朝编年备要巻二十   宋 陈均 撰神宗皇帝【起乙夘熈寜八年止庚申元丰二年】乙夘熈寜八年春正月京东分东西路雨木冰治防狱改窜郑侠初议保甲养马如周

  • 五三四 寄谕署两江总督萨载等将徐食田解京审讯并严搜其家·佚名

    五三四 寄谕署两江总督萨载等将徐食田解京审讯并严搜其家乾隆四十三年九月初七日大学士于<敏中>字寄署两江总督萨<载>、江苏巡抚杨<魁>,乾隆四十三年九月初七日奉上谕:据杨魁奏接准学政刘墉咨会,有丹徒县生员殷宝山投递

  • 许孟容传·刘昫

    许孟容字公范,京兆长安人。父许鸣谦,研究通晓《易象》,官至抚州刺史,死后追赠礼部尚书。许孟容年少时即以文章著称,应试进士甲科,之后研究《王氏易》,登科后授秘书省校书郎。当时赵赞任荆州、襄州等道黜陟使,推荐许孟容为判官

  • 圣穆柴皇后传·薛居正

    太祖圣穆皇后柴氏,邢州龙岗人,出身于豪绅世家。太祖卑微时,在洛阳听到皇后贤淑,便娶了她。太祖壮年时,喜欢饮酒赌博,爱行侠仗义,不拘细节,皇后规劝他不要太过份,因此太祖常得她内助之力。世宗皇帝即皇后的侄儿,小时谨慎厚道,皇后

  • 卷四十九·黄训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名臣经济录钦定四库全书名臣经济録卷四十九明 黄训 编工部【都水司上】重修京都城壕记【呉寛】惟太宗文皇帝入继大统之七年肇建京都于朔方所以临御中国控制四方其形势雄其规模大其谋虑深

  • 春秋胡氏传辨疑原序·陆粲

      昔仲尼作春秋防微而显至胡氏说经庶防得之惜其或失于过求辞不厌繁委而圣人之意愈晦矣余尝欲着之论辨而未能也今谪居多暇复披诵其传遇有疑处輙书焉乆而成帙以视从游之士多有骇而问者余语之曰吾为此非敢异于胡氏也实

  • 富可求吗?·孔子

    【原文】 子曰:“富而①可求也,虽执鞭之士②,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注释】 ①而:如,如果。②执鞭之士:古代于拿皮鞭为达官贵人开道或为市场守门的人,代指做下贱差事的人。 【译文】 孔子说:“富裕如果真是可以求

  • 卷第十七·佚名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第十七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缘起品第四之六如外器量别。身量亦尔耶。亦尔云何。颂曰。赡部洲人量  三肘半四肘东西北洲人  倍倍增如次欲天俱卢舍  四分一一增色天逾缮那  初四

  • 被遗弃的女人·巴尔扎克

    《被遗弃的女人》是巴尔扎克最有影响的长篇小说《高老头》的续篇,被收入《人间喜剧》第二卷《私人生活场景》。它描述了巴黎贵妇鲍赛昂侯爵夫人遭人遗弃,离开巴黎到诺曼底隐居后,因受到一年轻男爵的追求,再次陷入情网,演出

  • 天玉经外传·吴克诚

    一卷、附《四十八局图》一卷。旧本题吴克诚(生卒年不详)撰,《天玉经外传》,又名《吴公教子书》。书中所含,以《青囊奥语》和《催官篇》词句及《玉尺经》三合为本。如其以庚午为火局,遂谓寅龙左旋属丙,右旋属丁,非但以木为火

  • 续红楼梦新编·佚名

    清代白话长篇世情小说。一名《续红楼梦》,又名《增补红楼梦》、《增红楼梦》、《红楼重梦》。四十回。题“海圃主人手制”,其真实姓名及生平不详。成书于清嘉庆年间。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嘉庆十年(1805)刊本;清嘉庆十年(

  • 皇明异典述·王世贞

    《皇明异典述》明·王世贞撰。共八卷,记录了明朝政治的奇闻异事。夫国之有典也,则号令庆罚皆在焉。其曰典者何?志常也。曰异典者何?志非常也。诸创国者皆不为常者也。其业可大而法可久,习之则为常,是故曰典也。自古有天下之

  • 大亚洲主义·孙中山

    “大亚洲主义”(The Great Asianism或Pan—Asianism),是孙中山先生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11月28日应邀向日本神户高等女子学校演讲“大亚洲主义”的专题学术演讲。其精义为:我们讲“大亚洲主义”,以王道为基础,是为打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