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史卷五
前纪五
因提纪
吉夷氏
吉夷氏,后有吉氏。
几遽氏
几遽氏之在天下也,不治而不乱,狥耳目,内通而外乎?不知其父,鹑居鷇饮而不求不誉。昼则旅行,夜乃类处。及其死也,槀舁风化而已。令之曰:知生之民。天下盖不足治也。
天下莫难于无事,莫险于有为。然为治者多幸有为之成,而鲜知无事之为贵。夫以一体诹之,药石具而无所用,用之曰安。至于天下,虽有圣智无所用之,谓平;及夫万金之方、着千人之能,亦已几矣。故善摄生者,无已急之功;而善治世者,无致平之效。彼几遽氏之治,盖以无事治者也。是以后世罕俪焉。
狶韦氏
昔庄周訏道之大,神鬼帝生天生地,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而首言狶韦氏得之,以擎天地;伏羲氏得之,以袭气母。此所谓神帝也。传者谓是。文字之前,帝者之号得道,以驭群品、提挈两仪者也。仲尼曰:『狶韦氏之囿,黄帝氏之圃,有虞氏之宫,汤武之室。』曰囿、曰圃、曰宫、曰室,谪世簿也,是则黄帝氏之前矣。而或者疑即商之豕韦。夫所谓挈天地者,岂区区伯据之雄所能克哉?且昔夫子尝问于太史大,攷陌常褰若狶韦矣(?),岂亦商之豕韦哉?今丹壶书『继诸几遽氏之后四世』,则古固有同名而同氏者,岂得谓其有一而废一哉?
有巢氏
太古之民,穴居而野处,搏生而咀华,与物相友,人无妎物之心,而物亦无伤人之意。逮乎后世,人氓机智,而物始为敌。爪牙、角、毒、不足以胜禽兽,有圣者作楼木而巢,教之巢居以避之,号大巢氏。其为民也,登巢椓蠡、惰食鸟兽之肉。若不能者,饮其血、嘬其臑、茹其皮毛,未有火化。捆橡栗以为食草楼木末。令之曰:有巢氏之民。
先是时,民稔血食而有争心,有剥林木而战者矣。胜者以长,长犹不足涖之,则就其无欲者而听令焉。又不足以定之,于是刻木结绳以为政。木皮未委于复塞,其羽革、紩衣、挛领、着兜帽以贲体。民之葬者,犹未详焉。过者颡泚,于是厚衣之薪,而瘗之不封、不植也,掩覆而已。丧期无数也,哀除而已。
其政好生而恶杀、节上而羡下,故天下之人不归其服,而归其义。治三百余载。
天宝七载,诏有司于肇迹之地,置庙,春秋二享,与遂人氏同。
天下有自然之势,其未至也。必至,而其既至也,不复清轻之必上、重浊之必下,此天地必至之势也。世之日僞、俗之日浇,此势之必不复也。彼有血气者,必有争,争则,而不胜,必至于剥林木;林木未利,必至于造五兵。五兵之作,其可复乎?有甚而已。自剥林木而来,何日而无战?大旱之难七十战而后济;黄帝之难五十二战而后济;少昊之难四十八战而后济;牧野之师,血流漂杵;齐宋之战,龙门溺,延于春秋;以抵秦汉,兵益以炽、战益以多。而儒者之谈必曰『去兵』,谓仁义之君无事于兵而自治。
呜呼!是欲祸天下于兵戈者也。夫国无大非兵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是故古之圣王有义兵,而无偃兵。昔者魏武侯欲为义而偃兵,徐无鬼以为不可,曰:『为义偃兵,是造兵之始也。君自此为之,则治;不成,西夏非兵而废祀于陶唐。』徐偃非兵而殄世于满楚,晋讳战而国弃于刘聪,梁讳战而籙亡于侯景。一夫作难,万衆溃弊。天下无兵汔未见无祸者,是可去邪?传曰:『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兵者,先王之所以威不轨、而昭文德也。几微之权,死生之地,而圣人之所谨焉者,今而曰『俎豆干戚可以为矣,何事鱼丽?』夫如是,则消锋镝、铸金人足以为治,而司马炎不生事于晋萧俛,段文昌之俦不生事于唐矣。作易者曰:『此毒天下而人从之,吉。』岐雷、俞扁不惟葠苓之养性也,而劫痼攻积巴菽、殂葛,犹不得,而后之以毒攻毒有至仁焉。是故善去兵者,不去兵。道、德、仁、义素着于躬,礼乐、教化日渐于民,其所以为万世帝王之业者,固自有然。然一罅隙之或阙,则固将有乘之者出,此卒伍之法。搜阅之时,击刺之具、侵伐之典所以必修明于闲暇之日,谓之有政。俎豆之中,有军之容,固非徒俎豆也。干戚之内,有兵之僃,固非徒干戚也有军之容。是故莱人不得以兵劫有兵之僃,是故苗民不敢以势抗。今顾曰舜孔未学,岂书生所知哉?成安君号儒者,称义兵者无事诈谋、奇计,卒为韩信斩之泜水之上。是以圣王以战去战,非好兵也,不得已而后动。不敢为主而为客,非去兵也。不得已而后应,而汉祖平城之困、唐宗安史之屈,失于黩也。陆机河桥之败,房琯、陈涛之奔,失于易也。惟非兵之咎也,主以仁义扰,以信礼不得已,然后用。如舜文之当,然范蠡之审,谛马服之不敢。易言『王,忠嗣之本,不生事』,如是可矣,又何必去之?然后为仁义,与若蚩尤之斩乂、秦赵之阬夷,曾不足为齐晋道,又乌足以言兵邪?彼光武之欲三十年不言,盖有为而发也。
遂人氏
不周之巅,有宜城焉,日月之所不届,而无四时昏昼之辨。有圣人者,游于日月之都,至于南垂,有木焉,鸟啄其枝,则然火出。圣人感之,于是仰察辰心,取以出火,作钻燧,别五木以改火。
上古之人,茹毛而歃血,食果蓏、,膻腐馊漫,内伤荣卫,殒其天年。乃教民取火以灼,以炳,以熟臊胜,以燔黍、捭豚。然后人无腥之疾。人民益伙,羽皮之茹有不给于寒,乃诲之苏冬而炀之使人得遂其性,号遂人氏,或曰燧人。顺而不一,于是穷火之用,而为之政。春季以出,樵终以纳,异其时也,以济时疾。郁攸之司,九变七化,火为之纪,谓木器液。于是范金合土为釜,作烓高瓯瓿成物化物,而火之功用洽矣。
当是时也,天下多水,教人以渔,雒出四佐,以代天理物,乃大臣职天皇辅有三名,故皇帝象天文以制官。贾公彦谓伏羲之前虽有三名,未必其立官位,至黄帝时名位乃具尔。命明由政乎陞级,毕旈辨乎方色,成博受乎古诸,陨录乎延嬉。四后职,而天道平、人事理。龙图呈瑞,龟字效灵。以时占建而正方,握几矩表计寘,指天地以布躔而齐七政,始注物、虫、鸟、兽之名,通国至轻重以转民至赀。
人滋反醇,情欲蠢动,好嗜外迫,则冒礼而忘形,以贱其神。乃制男子三十而取、女子二十而归,以息其民为之进退,以耻其凡。是故父老而慈,子寿而孝,着之世姓,而法自是作,礼由此显矣。治律嵩高之石室,以火着记。百有三十载。
赞曰:
粤有大圣,游于南垂。别火渗代,违其羽皮。以炮以燔,与人遂性。占建握机、方躔,以正式通轻重。远近化居,四佐受职,小大以孚。男取女归,以息以耻。父老子寿,礼由显矣。
颜子将之齐,孔子有忧色,子贡问焉。子曰:『善哉问。昔者管子有言,丘甚善之:「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故命有所成、而形有所适者,不可以损益也。吾恐回与齐侯言黄帝、尧、舜之道,而重之以遂人、神农之言。彼激昂内求诸己而不得,则惑矣。不得而闻矣。舍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已矣。』圣人之道,造端乎夫妇,夫妇正而天下定。是故遂人之制男女,必致其详。纡观乎此,然后知后世婚娶之道生也。夫元气之所孕,始于子,立乎巳。子者,字之始;而巳者,包之始也。自子推之,男左行三十而立;于巳,女右去积二十而合。于巳,正阳也,阴实从焉。是故圣人因是而制礼。三天两地,自然之数。妃也,自巳而壬之,男十月毓于寅,女十月毓于申。申为三阴,寅为三阳,故年运起焉。日生于甲,月生于庚,日月西东,夫妇之象也。甲统于寅,庚统于申,是故阴阳之合必以正、将以顺性命之理尔。
嗟乎!斧斤以时入山林,则木得其性而材不可胜用矣。先王之制得其时,故人皆迪智而寿命长。及下之世,不知乎此,动违其时,是故残其生、贼其性,而每至于夭折。韩稚有言:钻火变胜之下,父老而慈,子寿而孝。羲轩而降屠屠焉,以相诛灭淫于礼、乱于乐,嚣薄浇伪,淳风礈矣。而或者谓南地薄残,婚宦及早,而王肃之徒遽取经,谓三十、二十,孔子以为礼之极矣。圣人之制法哉,虽然,景公胡为而不足语邪?彼受弒兄者之立也,而遂相之爱荼之世也,而遂立之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有一乎。此其所以发为政之问,而孔子告之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者,诚以景公于此有所不至故也。然则景公果足以遂人之道告乎?至彼妄士不知其君而夸焉者,又多矣。孟轲氏之欲齐王汤武宜也,而公孙鞅遽以帝道说秦孝公,何邪?抑不知孝公之不足以帝道说邪?亦鞅之所说之帝道贋邪?握巨而兼金售,皆穿窬之盗也。若人者非惟不足以知,颜子亦不足以知孟子。
庸成氏
庸成氏,庸成者,垣墉城郭也。群玉之山,平阿无隘,四彻中绳,庸成氏之所守先王之册府也。册府所在,庸成是立,故号曰庸成氏。云容成者,非也。方是时,人结绳而用之。其民僮蒙,莫知西东;摩唇蓐食,而莫知其止息;托婴巢中,栖梁陇首,虎豹可尾,虺虵可蹍,而人无有相媚之心。
实有季子,其性喜淫,淫昼于市。帝怒,放之于西南。季子仪马,而产子,身人也,而尾蹏马,是为三身之国。
庸成季子之事,何其怪邪?商书曰:『五世之庙可以观德。』凡事在大,故地大,则有堂祥、岐母、群怪、大翟;不周山大,则有虎豹、熊罴、螇蛆,而况又有大者乎?无物不有,而后为天地;无事不具,而后成世道。由是而究之,则非常之故、不虑之变,皆适然而已矣。是以太公有云:『天之为远矣,地之为垢矣,人生其间,各自利也。』何莫之有乎?夫使世俗而能常有其有,是乃涬鸿蒙世以为主莫之有七十六圣矣。
呜呼!天地之间,信何莫之有乎?奚物而为常,奚物而为怪?通之,则物我一也。不然,吾值我非怪邪?天下之物,固不以自怪也,必值我而后怪。始未常识,遇之,皆可为骇惑。怪固在我不在物也。昔叔山无知,且以孔丘为梏于淑诡眩怪者,而况于凡乎?凡人之情易放而难求于,子不语怪,岂不言邪?正自难言之尔。申生之托狐突,彭生之蛊,齐侯与夫秦谍七日尔。苏荀偃视不受含,晋柩牛吼,伯有介驰,先民纪载良不少矣。四海之下,两头、四臂、九首、六足、两口、独目、三身、二体、旁口、反唇、交胫、反踵、马首、狗蹏、三瞳、四舌、四耳、三角、结胸、岐踵、半体、聂耳、毛身、玄髌、贯胸、离耳、无肠、蜚颈、羽民、尾濮、豕啄、狗头、厌火、流鬼,野外义落、剎充牣其间。北方有不释之冰,南方有不死之草,东方有君子之域,西方有残刑之尸。寝居直梦,人死为鬼,岂得谓之无邪?圣人虑天下之狃,于惑也。是故穷天下之故,事物之变,推至道开迳庭以引之正。然而祥桑蜚雉,有蜮载鬼之类尚笔于经,是岂以夸世哉?此其有以见天下之,知鬼神之情状者也。而世之人以其惛惛,乃复邈邈,务怪,不已殆乎?夫不极其变,则常,固不可名不尽其故,则心固不可保极天下之异,而归之正,则正者不能以复异矣。伯益之所记、齐谐之所识,予正愁其未广也,使世人知物我之不殊,同异之一贯,则怪亦常矣。又奚俟于屦而大息哉。荀卿子曰:『可怪矣,而未可畏也。』圣人以为常,而衆人以为怪,是不可不谏也。未信而谏,则人不与。兹故因之以怪焉。
右因提纪,凡六十有六世。
猜你喜欢 志第一 律历上·范晔 列传第四十七 陆晔(弟玩 玩子纳 何充 褚翜 蔡谟 诸葛恢 殷浩(顾悦之 蔡裔)·房玄龄 卷七十六 大中祥符四年(辛亥,1011)·李焘 卷七十八 蜀录三·崔鸿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一十九·佚名 附录·谢蕡 二百四十二 曹(兆页)奏请圣安并报雨水粮价摺·佚名 卷一·佚名 始建王刘禧传·沈约 刘窻传·李延寿 完颜永成传·脱脱 卷一·佚名 营缮·朱元璋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十八·佚名 管仲·苏辙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